PART 01
關燈
小
中
大
裡,其實我在廚房裡的工作也還沒有做好。
&rdquo事實上,她做得太好了。
自來台以後,我不太喜歡酒食應酬,有時避免開罪于人非敬陪末座不可,季淑就為我特制三明治一個,放在衣袋裡,等别人&ldquo式燕以敖&rdquo的時候我就取出三明治,道一聲&ldquo告罪&rdquo,徐徐齧而食之。
這雖令人敗興,但久之朋友們也就很少約我赴宴。
在這樣的飲食控制之下我的糖尿症沒有惡化,直到如今我遵照季淑給我配制的食譜,維持我的體重。
我們不喜歡賭,賭具卻有一副,那是我在北平買的一副舊的麻将牌。
季淑家居煩悶,三五好友就常聚在一起消磨時間,賭注小到不能再小,八圈散場,衛生之至。
夫妻同時上桌乃賭家大忌,所以我隻扮演&ldquo牌童&rdquo一旁伺候,時而茶水,時而點心,忙得團團轉。
賭,不開始則已,一開始賭注必定越來越大,圈數必定越來越多,牌友必定越來越雜。
同時這種遊戲對于關節炎患者并不适宜。
有一天季淑突然對我宣告:&ldquo我從今天戒賭。
&rdquo真的,從那一天起,真個不再打牌,以後連賭具也送人了,一張特制的桌面可以折角的牌桌也送人了,關于麻将之事從此提都不提,我說不妨偶一為之,她也不肯。
對于花木,她的興複不淺。
後院牆角搭起一個八尺見方的竹棚(警察認為是違章建築,但結果未被拆除),裡面養了幾十盆洋蘭和素心蘭。
她最愛的是素心蘭,嚴格講應該是蕙,姿态可以入畫,一縷幽香不時地襲人,花開時搬到室内,滿室郁然。
友人從山中送來一株靈芝,插入盆内,成為高雅的清供。
竹棚上的玻璃被鄰街的惡童一塊塊地擊毀,不複能蔽風雨,她索性把蘭花一盆盆地吊在前院一棵巨大的夾竹桃下,勉強有點陰涼,隻是遇到連綿的雨水或酷寒的天氣便需一盆盆地搬進室内,有時半夜起來搶救,實在辛勞。
玫瑰也是她所欣喜的,我們也有一些友人贈送的比較貴重的品種,遇有大風雨,她便用塑料袋把花苞一個個地包起來,使不受損,終以陽光太烈土壤不肥,雖施專門的花肥,仍不能培護得宜。
她常說:&ldquo我們的蘭花,不能和胡偉克先生家的相比,我們的玫瑰,不能和張棋祥先生的相比,但是我親手培養的就格外親切可愛。
&rdquo可惜她力不從心,不大能彎腰,亦不便蹲下,園藝之事不能盡興。
院裡有含笑一株,英文叫bananashrub,因花香略帶甜味近似香蕉,是我國南方有名的花木。
有一天,師大送公教配給的工友來了,他在門外就聞到了含笑的香氣,他乞求摘下幾朵,問他做何用途,他慘然說:&ldquo我的母親最愛此花,最近她逝世了,我想讨幾朵獻在她的靈前。
&rdquo季淑大受感動,為之涕下,以後他每次來,不等他開口,隻要枝上有花,必定摘下一盤給他。
季淑愛花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
有一次在陽明山上的石隙中間看見一株小草,葉子像是竹葉,但不是竹,蔥綠而挺俏,她試一抽取,連根拔出,遂小心翼翼地裹以手帕帶回家裡,栽在盆中灌水施肥,居然成一盆景。
我做出要給她拔掉之狀,她就大叫。
房檐下遮窗的雨棚,有幾個鐵鈎子,是工程師好意安裝的,季淑說:&ldquo這是天造地設,應該挂幾個鳥籠。
&rdquo于是我們買了三四個鳥籠,先是養起兩隻金絲雀。
喂小米,喂菜心,喂紅蘿蔔,鳥兒就是不大肯唱。
後來請教高人,才知道一雌一雄不該放在一起,要隔離之後雄的才肯引吭高歌(不獨鳥類如此,人亦何嘗不然?能接吻的嘴是不想歌唱的)。
我們試驗之後,果然,但是總覺得這樣擺布未免殘忍。
後來又養一種小鹦鹉,又名愛鳥,寬大的喙,整天咕咕地親嘴。
聽說這種鹦鹉容易傳染一種熱病。
我們開籠放生,不久又都飛回來,因為籠裡有食物,甯可回到籠裡來。
之後,又養了一隻畫眉,這是一種雄壯的野鳥,怕光怕人,需要被人提着籠搖搖晃晃地早晨出去溜達。
叫的聲音可真好聽,高亢而清脆,聲達一二十丈以外。
我們沒有工夫遛它,有一天它以頭撞籠流血而死。
從此我們也就不再養鳥。
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每見小鳥在枝頭跳躍,季淑就駐足而觀,喜不自禁。
她喜愛鳥的輕盈的體态。
一九六〇年七月,我參加&ldquo中美文化關系讨論會&rdquo赴美國西雅圖,順便到伊利諾州看新婚後的文薔,這是我來台後第一次和季淑做短期的别離,約二十日。
我的心情就和三十多年前在美國做學生的時代一樣,總是記挂着她。
事畢我匆匆回來,她盛裝到機場接我,&ldquo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rdquo?她穿的是自己縫制的一件西裝,鞋子也是新的。
她已許久不穿旗袍,因為腰窄領硬很不舒服,西裝比較灑脫,領胸可以開得低低的。
她算計着我的歸期,花兩天的時間就縫好了一件新衣,花樣式樣我認為都無懈可擊。
我在汽車裡就告訴她:&ldquo我喜歡你的裝束。
&rdquo小别重逢,&ldquo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rdquo?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八日,有獨行盜侵入寒家,持槍勒索,時季淑正在廚房預備午膳。
文薔甫自美國返來省親,季淑特赴市場購得黃鳝數尾,拟做生炒鳝絲,方下油鍋翻炒,聞警急奔入室,見盜正在以槍對我作欲射狀。
她從容不迫,告之曰:&ldquo你有何要求,盡管直說,我們會答應你的。
&rdquo盜色稍霁。
這時候門鈴聲大作,盜惶恐以為缇騎到門,揚言殺人同歸于盡。
季淑徐謂之曰:&ldquo你們二位坐下談談;我去應門,無論是誰吾不準其入門。
&rdquo盜果就座,取錢之後猶嫌不足,奪我手表,複迫季淑交出首飾,她有首飾盒二,其一盡系廉價赝品,立取以應,盜匆匆抓取一把珠項鍊等物而去。
當天夜晚,盜即就逮,于一月三日伏法。
此次事件端賴季淑臨危不亂,鎮定應付,使我得以幸免于禍災。
未定谳前,季淑複力求警憲從輕發落,聲淚俱下。
礙于國法,終處極刑,我們為之痛心者累日。
季淑的鎮定的性格,得自母氏,我的嶽母之沉着穩重有非常人所能及者。
那盤生炒鳝絲,我們無心享受。
事實上若非文薔遠路歸甯,季淑亦決不烹此異味,因為宰割鳝魚厥狀至慘,她雅不欲親見殺生以恣口腹之欲。
我們兩人在外就膳,最喜&ldquo素菜之家&rdquo,清心寡欲,心安理得,她常說:&ldquo自奉欲儉,待人不可不豐。
&rdquo我有時邀約友好到家小聚,季淑總是欣然籌劃,親自下廚,她說她喜歡為人服務。
最熟的三五朋友偶然來家午膳,季淑常以餡餅飨客,包制餡餅之法她得到母親的真傳,皮薄而勻,不幹不破,客人無不擊賞,他們因自号為&ldquo餡餅小姐&rdquo。
有一回一位朋友食季淑親制之蔥油餅,松軟而酥脆,不禁跷起拇指,贊曰:&ldquo江南第一!&rdquo 季淑以主持中饋為榮,我亦以陪她商略膳食為樂。
買菜之事很少委之用人,尤其是我退休以後空閑較多,她每隔兩日提籃上市,我必與俱。
她提竹籃,我攜皮包,緩步而行,繞市一匝,滿載而歸。
市廛攤販幾乎無人不識這一對皤皤老者,因為我們舉目四望很難發現再有這樣一對。
回到家裡,傾筐倒箧,堆滿桌上,然後我們就對面而坐,剝豌豆,掐豆芽,劈菜心&hellip&hellip差不多一小時,一面手不停揮,一面閑話家常。
随後我就去做我的工作,等到一聲&ldquo吃飯&rdquo我便坐享其成。
十二時午飯,六時晚飯,準時用餐,往往是分秒不爽,多少年來總是如此。
幫我們做工的W小姐,做了五年之後于歸,我們舍不得她去,季淑為她置備一些用品,又送她一架縫紉機,由我們家裡登上彩車而去。
以後她還常來探視我們。
我的生日在臘八那一天,所以不容易忘過。
天還未明,我的耳邊就有她的聲音:&ldquo臘七臘八兒,凍死寒鴉兒,我的寒鴉兒凍死了沒有?&rdquo我要她多睡一會兒,她不肯,匆匆爬起來就往廚房跑,去熬一大鍋臘八粥。
等我起身,熱乎乎的一碗粥已經端到我的跟前。
這一鍋粥,她事前要準備好幾天,跑幾趟街才能勉強辦齊基本的幾樣粥果,核桃要剝皮,瓜子也要去皮,紅棗要刷洗,白果要去殼&mdash&mdash好費手腳。
我勸她免去這個舊俗,她說:&ldquo不,一年隻此一遭,我要給你做。
&rdquo她年年不忘,直到來了美國最後兩年,格于環境,她才抱憾地罷手。
頭一年臘八,她在我的紀念冊上畫了一幅蘭花,第二年臘八,将近甲寅,她為我寫了一個&ldquo一筆虎&rdquo,綴以這樣的幾個字: 華: 明年是你的本命年, 我寫一筆虎, 祝你壽綿綿, 我不要你風生虎嘯, 我願你老來無事飽加餐。
季淑 &ldquo無事&rdquo&ldquo加餐&rdquo,談何容易!我但願能不辜負她的願望。
有一天我們閑步,巷口鄰家的一個小女孩立在門口,用她的小指頭指着季淑說:&ldquo你老啦,你的頭發都白啦。
&rdquo童言無忌,相與一笑。
回家之後季淑就說:&ldquo我想去染頭發。
&rdquo我說:&ldquo千萬不要。
我愛你的本色。
頭白不白,沒有關系,不過我們是已經到了偕老的階段。
&rdquo從這天起,我開始考慮退休的問題。
我需要更多的時間享受我的家庭生活,也需要更多的時間譯完我久已應該完成的《莎士比亞全集》,在季淑充分諒解與支持之下我于一九六六年夏奉準退休,結束了我在教育界四十年的服務。
八月十四日師大英語系及英語研究所同人邀宴我們夫婦于欣欣餐廳,出席者六十人,我們很興奮也很感慨。
我們于二十四日設宴于北投金門飯店答謝同人,并遊野柳。
退休之後,我們無憂無慮到處閑遊了幾天。
最近的地方是陽明山,我們尋幽探勝專找那些沒有遊人肯去的地方。
我有午睡習慣,飯後至旅舍辟室休息,攜手走出的時候旅舍主人往往投以奇異的眼光,好像是不大明白這樣一對老人到這裡來是搞什麼勾當。
有一天季淑說:&ldquo青草湖好不好?&rdquo我說:&ldquo管他好不好!去!&rdquo一所破廟,一塘泥水,但是也有一點野趣,我們的興緻很高。
更有時季淑備了鹵菜,我們到榮星花園去野餐,也能度過一個愉快的半天。
我沒有忘記翻譯莎氏戲劇,我伏在案頭辄不知時刻,季淑不時地喊我:&ldquo起來!起來!陪我到院裡走走。
&rdquo她是要我休息,于是相偕出門賞玩她手栽的一草一木。
我翻譯莎氏,沒有什麼報酬可言,窮年累月,兀兀不休,其間也很少得到鼓勵,漫漫長途中陪伴我體貼我的隻有季淑一人。
最後三十七種劇本譯完,由遠東圖書公司出版,一九六七年八月六日承朋友們的厚愛,以&ldquo中國文藝協會&rdquo&ldquo中國青年寫作協會&rdquo&ldquo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rdquo&ldquo中國語文學會&rdquo的名義發起在台北舉行慶祝會,到會者約三百人,主其事者是劉白如、趙友培、王藍等幾位先生。
有兩位女士代表獻花給我們夫婦,我對季淑說:&ldquo好像我們又在結婚似的。
&rdquo是日《中華日報》有一段報道,說我是&ldquo三喜臨門&rdquo:&ldquo一喜,三十七本莎翁戲劇出版了,這是台灣省的第一部由一個人譯成的全集;二喜,梁實秋和他的老伴結婚四十周年;三喜,他的愛女梁文薔帶着丈夫邱士耀和兩個寶寶由美國回來看公公。
&rdquo三喜臨門固然使我高興,最能使我感動的另有兩件事:一是謝冰瑩先生在慶祝會中緻辭,大聲疾呼:&ldquo莎氏全集的翻譯完成,應該一半歸功于梁夫人!&rdquo一是《世界畫刊》的社長張自英先生在我書房壁上看見季淑的照片,便要求取去制版刊在他的第三百二十三期畫報上,并加注明:&ldquo這是梁夫人程季淑女士&mdash&mdash在四十二年前&mdash&mdash年輕時的玉照,大家認為梁先生的成就,一半應該歸功于他的夫人。
&rdquo他們二位異口同聲說出了一個妻子對于她的丈夫之重要。
她容忍我這麼多年做這樣沒有急功近利可圖的工作,而且給我制造身心愉快的環境,使我能安心地專于其事。
文薔、士耀和兩個孩子在台住了一年零九個月,給了我們很大的安慰,可是他們終于去了,又使我們惘然。
我用了一年的工夫譯了莎士比亞的三部詩,全集四十冊算是名副其實地完成了,從此與莎士比亞暫時告别。
一九六八年春天,我重讀近人一篇短篇小說,題名是《遲些聊勝于無》(BetterLateThanNever),描述一個老人退休後領了一筆錢帶着他的老妻補做蜜月旅行,甚為動人,我曾把它收入我編的高中英語教科書,如今想想這也正是我現在應該做的事。
我向季淑提議到美國去遊曆一番,探視文薔一家,順便補償我們當初結婚後沒有能享受的蜜月旅行,她起初不肯,我就引述那篇小說裡的一句話:&ldquo什麼,一個新娘子拒絕和她的丈夫做蜜月旅行!&rdquo她這才沒有話說。
我們于一九七〇年四月二十一日飛往美國,度我們的蜜月,不是一個月,是約四個月,于八月十九日返回台北,這是我們的一個豪華的擴大的遲來的蜜月旅行,途中經過俱見我所寫的一個小冊《西雅圖雜記》。
十六 我們匆匆回到台北,因為幫我們做家務的C小姐即将結婚,她在我們家裡工作已經七年,平素忠于職守,約定等我們回來她再成婚,所以我們的蜜月不能耽誤人家的好事。
季淑從美國給她帶來一件大衣,她出嫁時贈送她一架電視機及家中一些舊的家具之類。
我們去吃了喜酒。
她的父母對我們說了一些話,我一句也聽不懂,季淑聽懂了其中一部分:都是鄉村人所能說出的簡單而誠摯的話。
我已多年不赴喜宴,最多是觀禮申賀,但是這一次是例外,直到筵散才去。
我們兩年後離開台北,登車而去的時候,她趕來送行,我看見她站在我們家門口落下了淚。
我有淩晨外出散步的習慣,季淑怕我受寒,尤其是隆冬的時候,她給我縫制一條絲棉褲,褲腳處釘一副飄帶,綁紮起來密不透風,又輕又暖。
像這樣的褲子,我想在台灣恐怕隻此一條。
她又給我做了一件絲綿長袍,在冬裝中這是最舒适的衣服,第一件穿髒了不便拆洗,她索性再做一件。
做絲綿袍不是簡單的事,台灣的裁縫匠已經很少人會做。
季淑做起來也很費事,買衣料和絲綿,一張張地翻絲綿,做絲綿套,剪裁衣料,繃線,抹糨糊,撩邊,釘紐扣,這一連串工作不用一個月也要用二十天才能竣事,而且家裡沒有寬大的台面,隻能拉開餐桌的桌面湊合着用,佝偻着腰,再加上她的老花眼,實在是過于辛苦。
我說我願放棄這一奢侈享受,她說:&ldquo你忘記了?你的狐皮襖我都給你做了,絲綿袍算得了什麼?&rdquo新做的一件,隻在陰曆年穿一兩天,至今留在身邊沒舍得穿。
說到陰曆年,在台灣可真是熱鬧,也許是大家心情苦悶懷念舊俗吧,不知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競相拜年。
季淑是永遠不肯慢待嘉賓的,起先是大清早就備好的蓮子湯、茶葉蛋以及糖果之類,後來看到來賓最欣賞的是舶來品,她就索性全以舶來品待客。
客人可以成群結隊地來,走時往往是單人獨個地走,我們雙雙地恭送到大門口,一天下來精疲力竭。
但是她沒有怨言,她感謝客人的光臨。
我的老家,自一九一二年起,就取消了&ldquo過年&rdquo的一切儀式。
到台灣後季淑就說:&ldquo别的不提,祖先是不能不祭的。
&rdquo我覺得她說得對。
一個人怎能不慎終追遠呢?每逢過年,她必定置辦酒肴,燃燭焚香,祭奠我的列祖列宗。
她因為腿腳關節不靈,跪拜下去就站不起來,我在旁拉扯她一把。
我建議給我的嶽母也立一個靈位,我願一同拜祭略盡一點孝意,她說不可,另外焚一些冥镪便是。
我陪同她折錫箔,我給她寫紙包袱,由她去焚送。
她知道這一切都是無裨實際的形式,但是她說:&ldquo除此以外,我們對于已經棄養的父母還能做些什麼呢?&rdquo 一般人主持家計,應該是量入為出,季淑說:&ldquo到了衣食無缺的地步之後,便不該是&lsquo量入為出&rsquo,應該是&lsquo量入為儲&rsquo,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你将有不時之需。
&rdquo有人批評我們說:&ldquo你們府上每月收入多少,與你們的生活水準似乎無關。
&rdquo是的,季淑根本不熱心于提高日常的生活水準。
東西不破,不換新的。
一根繩,一張紙,不輕抛棄。
院裡樹木砍下的枝葉,曬幹了之後留在冬季燒壁爐。
鼓勵消費之說與分期付款的制度,她是聽不入耳的。
可是在另一方面,她很豪爽,她常說&ldquo貧家富路&rdquo,外出旅行的時候絕不吝啬;過年送出去的紅包,從不缺少;親戚子弟讀書而膏火不繼,朋友出國而資斧不足,她都欣然接濟。
我告訴她我有一位朋友遭遇不幸急需巨款,她沒有猶豫就主張把我們幾年的儲蓄舉以相贈,而且事後她沒有向任何人提起。
俗語說:女主内,男主外。
我的家則無論内外一向由季淑兼顧。
後來我覺察她的體力漸不如往昔的健旺,我便盡力減少在家裡宴客的次數,我不要她在廚房裡勞累,同時她外出辦事我也盡可能地和她偕行。
果然,有一天,在南昌街合會她從沙發上起立突然倒在地上,到沈彥大夫診所查驗,血壓高至二百四十幾度,立即在該診所樓上病房卧下,住了十天才回家。
病房的夥食隻是大碗面大碗飯,并不考慮病人的需要,我每天上午去看她,送一瓶鮮橘汁,這是多少年來我親手每天為她預備的早餐的一部分,再送一些她所喜歡的食物,到下午我就回家,這十天我很寂寞,但是她在病房裡更惦記我。
高血壓是要長期服藥休養的,我買了一個血壓計,我耳聾聽不到聲音,她自己試量。
悉心調養之下她的情況漸趨好轉,但是任何激烈的動作均行避免。
自從季淑患高血壓,文薔就企盼我們能到美國去居住,她就近可以照料。
一九七二年國際情勢急劇變化,她便更為着急。
我們終于下了決心,賣掉房子,結束這個經營了多年的破家,遷移到美國去。
但是賣房子結束破家,這一連串的行動牽涉很廣,要奔走,要費唇舌,要與市儈為伍,要走官廳門路,這一份苦難我們兩個互相扶持地承受了下來。
于五月二十六日我們到了美國。
十七 美國不是一個适于老年人居住的地方。
一棵大樹,從土裡挖出來,移植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都不容易活,何況人?人在本鄉本土的文化裡根深蒂固,一挖起來總要傷根,到了異鄉異地水土不服自是意料中事。
季淑肯到美國來,還不是為了我? 西雅圖地方好,舊地重遊,當然興奮。
季淑看到了她兩年前買的一棵山杜鵑已長大了不少,心裡很歡喜。
有人怨此地氣候潮濕,我們從台灣來的人隻覺得其空氣異常幹燥舒适。
她來此後風濕性關節炎沒有嚴重地複發過,我們私心竊喜。
每逢周末,士耀駕車,全家出外郊遊,她的興緻總是很高,鹹水公園撈海帶,植物園池塘飼鴨,摩基提歐輪渡碼頭喂海鷗,奧林匹亞啤酒廠參觀釀造,斯諾誇密觀瀑,義勇軍公園溫室賞花,布歐爾農莊摘豆,她常常樂而忘疲。
從前去過加拿大維多利亞拔卓特花園,那裡的球莖秋海棠如雲似錦,她常念念不忘。
但是她仍不能不懷念安東街寓所她手植的那棵面包樹,那棵樹依然無恙,我在一九七三年一月十一日(壬子臘八)戲填一首俚詞給她看: 惱煞無端天末去。
幾度風狂,不道歲雲暮。
莫歎舊居無覓處,猶存牆角面包樹。
目斷長空迷津渡。
淚眼倚樓,樓外青無數。
往事如煙如柳絮,相思便是春常駐。
事實上她從來不對任何人有任何怨訴,隻是有的時候對我掩不住她的一縷鄉愁。
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季淑就織毛線。
她的視神經萎縮,不能多閱讀,織毛線可以不太耗目力。
在織了好多件成品之後她要給我織一件毛衣,我怕她太勞累,甯願繼續穿那一件舊的深紅色的毛衣,那也是她給我織的,不過是四十幾年前的事了。
我開始穿那紅毛衣的時候,楊金甫還笑我是&ldquo暗藏春色&rdquo。
如今這紅毛衣已經磨得光平,沒有一點毛。
有一天她得便買了毛線回來,天藍色的,十分美觀,沒有用多少工夫就織成了,上身一試,服服帖帖。
她說:&ldquo我給你織這一件,要你再穿四十年。
&rdquo 歲月不饒人,我們兩個都垂垂老矣,有一天,她撫摩着我的頭發,說:&ldquo你的頭發現在又細又軟,你可記得從前有一陣你不願進理發館,我給你理發,你的頭發又多又粗,硬得像是闆刷,一剪子下去,頭發渣迸得滿處都是。
&rdquo她這幾句話引我想起英國詩人彭士(RobertBurns)的一首小詩: JohnAndersonMyJo JohnAndersonmyjo,John, Whenwewerefirstaequent, Yourlockswereliketheraven, Yourboniebrowwasbrent; Butnowyourbrowisbeld,John, Yourlocksarelikethesnaw, Butblessingsonyourfrostypow, JohnAndersonmyjo! JohnAndersonmyjo,John, Weclambthehillthegither, Andmonieacantieday,John, We'vehadwi'aneanither: Nowwemauntotterdown,John, Andhandinhandwe'llgo, Andsleepthegitheratthefoot, JohnAndersonmyjo! 約翰安德森我的心肝 約翰安德森我的心肝,約翰, 想當初我們倆剛剛相識的時候, 你的頭發黑得像是烏鴉一般, 你的美麗的前額光光溜溜; 但是如今你的頭秃了,約翰, 你的頭發白得像雪一般, 但願上天降福在你的白頭上面, 約翰安德森我的心肝! 約翰安德森我的心肝,約翰, 我們倆一同爬上山去, 很多快樂的日子,約翰, 我們是在一起過的: 如今我們必須蹒跚地下去,約翰, 我們要手拉着手地走下山去, 在山腳下長眠在一起, 約翰安德森我的心肝! 我們兩個很愛這首詩,因為我們深深理會其中深摯的情感與哀傷的意味。
我們就是正在&ldquo手拉着手地走下山&rdquo。
我們在一起低吟這首詩不知有多少遍! 季淑怵上樓梯,但是餐後回到室内須要登樓,她就四肢着地地爬上去。
她常穿一件黑毛絨線的上衣,寬寬大大的,毛毛茸茸的,在爬樓的時候我常戲言:&ldquo黑熊,爬上去!&rdquo她不以為忤,掉轉頭來對我吼一聲,作咬人狀。
可是進入室内,她就倒在我的懷内,我感覺到她的心髒撲通撲通地跳。
我們不諱言死,相反地,還常談論到這件事。
季淑說:&ldquo我們已經偕老,沒有遺憾,但願有一天我們能夠口裡喊着&lsquo一、二、三&rsquo,然後一起同時死去。
&rdquo這是太大的奢望,恐怕總要有個先後。
先死者幸福,後死者苦痛。
她說她願先死,我說我願先死。
可是略加思索,我就改變主張,我說:&ldquo那後死者的苦痛還是讓我來承當吧!&rdquo她諄諄地叮囑我說,萬一她先我而死,我須要怎樣地照顧我自己,諸如工作的時間不要太長,補充的藥物不要間斷,散步必須持之以恒,甜食不可貪戀&mdash&mdash沒有一項瑣節她不曾想到。
我想手拉着手地走下山也許尚有一段路程。
申請長久居留的手續已經辦了一年多,總有一天會得到結果,我們将雙雙地回到本國的土地上去走一遭。
再過兩年多,便是我們結婚五十周年,在可能範圍内要慶祝一番,我們私下裡不知商量出多少個計劃。
誰知道這兩個期望都落了空! 四月三十日那個不祥的日子!命運突然攫去了她的生命!上午十點半我們手拉着手到附近市場去買一些午餐的食物,市場門前一個梯子忽然倒下,正好擊中了她。
送醫院急救,手術後未能醒來,遂與世長辭。
在進入手術室之前的最後一刻,她重複地對我說:&ldquo華,你不要着急!華,你不要着急!&rdquo這是她最後對我說的一句話,她直到最後還是不放心我,她沒有顧慮到她自己的安危。
到了手術室門口,醫師要我告訴她,請她不要緊張,最好是笑一下,醫師也就可以輕松地執行他的手術。
她真的笑了,這是我在她生時最後看到的她的笑容!她在極痛苦的時候,還是應人之請做出了一個笑容!她一生茹苦含辛,不願使任何别人難過。
我說這是命運,因為我想不出别的任何理由可以解釋。
我問天,天不語。
哈代(ThomasHardy)有一首詩《二者的輻合》(TheConvergenceoftheTwain),寫一九一二年四月十五日豪華郵輪鐵達尼号在大西洋上做處女航,和一座海上漂流的大冰山相撞,死亡在一千五百人以上。
在時間上空間上配合得那樣巧,以至造成那樣的大悲劇。
季淑遭遇的意外,亦正與此仿佛,不是命運是什麼?人世間時常沒有公道,沒有報應,隻是命運,盲目的命運!我像一棵樹,突然一聲霹靂,電火殛毀了半劈的樹幹,還剩下半株,有枝有葉,還活着,但是生意盡矣。
兩個人手拉着手地走下山,一個突然倒下去,另一個隻好踉踉跄跄地獨自繼續他的旅程! 本文曾引錄潘嶽的悼亡詩,其中有一句:&ldquo上慚東門吳。
&rdquo東門吳是人名,複姓東門,春秋魏人。
《列子·力命》:&ldquo魏人有東門吳者,其子死而不憂。
其相室曰:&lsquo公之愛子,天下無有,今子死,不憂何也?&rsquo東門吳曰:&lsquo吾常無子,無子之時不憂。
今子死,乃與向無子同,臣奚憂焉?&rsquo&rdquo這個說法是很勉強的。
我現在茕然一鳏,其心情并不同于當初獨身未娶時。
多少朋友勸我節哀順變,變故之來,無可奈何,隻能順承,而哀從中來,如何能節?我希望人死之後尚有鬼魂,夜眠聞聲驚醒,以為亡魂歸來,而竟無靈異。
白晝萦想,不能去懷,希望夢寐之中或可相,而竟不來入夢!環顧室中,其物猶故,其人不存。
元微之悼亡詩有句:&ldquo唯将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rdquo我固不僅是終夜常開眼也。
季淑逝後之翌日,得此間移民局通知前去檢驗體格然後領取證書。
又逾數十日得大陸子女消息。
我隻能到她的墳墓去涕泣以告。
六月三日師大英語系同人在台北善導寺設奠追悼,吊者二百餘人,我不能親去一恸,乃請陳秀英女士代我答禮,又信筆寫一對聯寄去,文曰:&ldquo形影不離,五十年來成夢幻;音容宛在,八千裡外吊亡魂。
&rdquo是日我亦持誦《金剛經》一遍,口誦&ldquo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rdquo,而我心有駐,不能免于實執。
五十餘年來,季淑以其全部精力情感奉獻給我,我能何以為報?秦嘉贈婦詩: 詩人感木瓜,乃欲答瑤瓊。
愧彼贈我厚,慚此往物輕。
雖知未足報,貴用叙我情。
緬懷既往,聊當一哭!衷心傷悲,擲筆三歎! 一九七四年八月二十九日于美國西雅圖
&rdquo事實上,她做得太好了。
自來台以後,我不太喜歡酒食應酬,有時避免開罪于人非敬陪末座不可,季淑就為我特制三明治一個,放在衣袋裡,等别人&ldquo式燕以敖&rdquo的時候我就取出三明治,道一聲&ldquo告罪&rdquo,徐徐齧而食之。
這雖令人敗興,但久之朋友們也就很少約我赴宴。
在這樣的飲食控制之下我的糖尿症沒有惡化,直到如今我遵照季淑給我配制的食譜,維持我的體重。
我們不喜歡賭,賭具卻有一副,那是我在北平買的一副舊的麻将牌。
季淑家居煩悶,三五好友就常聚在一起消磨時間,賭注小到不能再小,八圈散場,衛生之至。
夫妻同時上桌乃賭家大忌,所以我隻扮演&ldquo牌童&rdquo一旁伺候,時而茶水,時而點心,忙得團團轉。
賭,不開始則已,一開始賭注必定越來越大,圈數必定越來越多,牌友必定越來越雜。
同時這種遊戲對于關節炎患者并不适宜。
有一天季淑突然對我宣告:&ldquo我從今天戒賭。
&rdquo真的,從那一天起,真個不再打牌,以後連賭具也送人了,一張特制的桌面可以折角的牌桌也送人了,關于麻将之事從此提都不提,我說不妨偶一為之,她也不肯。
對于花木,她的興複不淺。
後院牆角搭起一個八尺見方的竹棚(警察認為是違章建築,但結果未被拆除),裡面養了幾十盆洋蘭和素心蘭。
她最愛的是素心蘭,嚴格講應該是蕙,姿态可以入畫,一縷幽香不時地襲人,花開時搬到室内,滿室郁然。
友人從山中送來一株靈芝,插入盆内,成為高雅的清供。
竹棚上的玻璃被鄰街的惡童一塊塊地擊毀,不複能蔽風雨,她索性把蘭花一盆盆地吊在前院一棵巨大的夾竹桃下,勉強有點陰涼,隻是遇到連綿的雨水或酷寒的天氣便需一盆盆地搬進室内,有時半夜起來搶救,實在辛勞。
玫瑰也是她所欣喜的,我們也有一些友人贈送的比較貴重的品種,遇有大風雨,她便用塑料袋把花苞一個個地包起來,使不受損,終以陽光太烈土壤不肥,雖施專門的花肥,仍不能培護得宜。
她常說:&ldquo我們的蘭花,不能和胡偉克先生家的相比,我們的玫瑰,不能和張棋祥先生的相比,但是我親手培養的就格外親切可愛。
&rdquo可惜她力不從心,不大能彎腰,亦不便蹲下,園藝之事不能盡興。
院裡有含笑一株,英文叫bananashrub,因花香略帶甜味近似香蕉,是我國南方有名的花木。
有一天,師大送公教配給的工友來了,他在門外就聞到了含笑的香氣,他乞求摘下幾朵,問他做何用途,他慘然說:&ldquo我的母親最愛此花,最近她逝世了,我想讨幾朵獻在她的靈前。
&rdquo季淑大受感動,為之涕下,以後他每次來,不等他開口,隻要枝上有花,必定摘下一盤給他。
季淑愛花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
有一次在陽明山上的石隙中間看見一株小草,葉子像是竹葉,但不是竹,蔥綠而挺俏,她試一抽取,連根拔出,遂小心翼翼地裹以手帕帶回家裡,栽在盆中灌水施肥,居然成一盆景。
我做出要給她拔掉之狀,她就大叫。
房檐下遮窗的雨棚,有幾個鐵鈎子,是工程師好意安裝的,季淑說:&ldquo這是天造地設,應該挂幾個鳥籠。
&rdquo于是我們買了三四個鳥籠,先是養起兩隻金絲雀。
喂小米,喂菜心,喂紅蘿蔔,鳥兒就是不大肯唱。
後來請教高人,才知道一雌一雄不該放在一起,要隔離之後雄的才肯引吭高歌(不獨鳥類如此,人亦何嘗不然?能接吻的嘴是不想歌唱的)。
我們試驗之後,果然,但是總覺得這樣擺布未免殘忍。
後來又養一種小鹦鹉,又名愛鳥,寬大的喙,整天咕咕地親嘴。
聽說這種鹦鹉容易傳染一種熱病。
我們開籠放生,不久又都飛回來,因為籠裡有食物,甯可回到籠裡來。
之後,又養了一隻畫眉,這是一種雄壯的野鳥,怕光怕人,需要被人提着籠搖搖晃晃地早晨出去溜達。
叫的聲音可真好聽,高亢而清脆,聲達一二十丈以外。
我們沒有工夫遛它,有一天它以頭撞籠流血而死。
從此我們也就不再養鳥。
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每見小鳥在枝頭跳躍,季淑就駐足而觀,喜不自禁。
她喜愛鳥的輕盈的體态。
一九六〇年七月,我參加&ldquo中美文化關系讨論會&rdquo赴美國西雅圖,順便到伊利諾州看新婚後的文薔,這是我來台後第一次和季淑做短期的别離,約二十日。
我的心情就和三十多年前在美國做學生的時代一樣,總是記挂着她。
事畢我匆匆回來,她盛裝到機場接我,&ldquo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rdquo?她穿的是自己縫制的一件西裝,鞋子也是新的。
她已許久不穿旗袍,因為腰窄領硬很不舒服,西裝比較灑脫,領胸可以開得低低的。
她算計着我的歸期,花兩天的時間就縫好了一件新衣,花樣式樣我認為都無懈可擊。
我在汽車裡就告訴她:&ldquo我喜歡你的裝束。
&rdquo小别重逢,&ldquo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rdquo?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八日,有獨行盜侵入寒家,持槍勒索,時季淑正在廚房預備午膳。
文薔甫自美國返來省親,季淑特赴市場購得黃鳝數尾,拟做生炒鳝絲,方下油鍋翻炒,聞警急奔入室,見盜正在以槍對我作欲射狀。
她從容不迫,告之曰:&ldquo你有何要求,盡管直說,我們會答應你的。
&rdquo盜色稍霁。
這時候門鈴聲大作,盜惶恐以為缇騎到門,揚言殺人同歸于盡。
季淑徐謂之曰:&ldquo你們二位坐下談談;我去應門,無論是誰吾不準其入門。
&rdquo盜果就座,取錢之後猶嫌不足,奪我手表,複迫季淑交出首飾,她有首飾盒二,其一盡系廉價赝品,立取以應,盜匆匆抓取一把珠項鍊等物而去。
當天夜晚,盜即就逮,于一月三日伏法。
此次事件端賴季淑臨危不亂,鎮定應付,使我得以幸免于禍災。
未定谳前,季淑複力求警憲從輕發落,聲淚俱下。
礙于國法,終處極刑,我們為之痛心者累日。
季淑的鎮定的性格,得自母氏,我的嶽母之沉着穩重有非常人所能及者。
那盤生炒鳝絲,我們無心享受。
事實上若非文薔遠路歸甯,季淑亦決不烹此異味,因為宰割鳝魚厥狀至慘,她雅不欲親見殺生以恣口腹之欲。
我們兩人在外就膳,最喜&ldquo素菜之家&rdquo,清心寡欲,心安理得,她常說:&ldquo自奉欲儉,待人不可不豐。
&rdquo我有時邀約友好到家小聚,季淑總是欣然籌劃,親自下廚,她說她喜歡為人服務。
最熟的三五朋友偶然來家午膳,季淑常以餡餅飨客,包制餡餅之法她得到母親的真傳,皮薄而勻,不幹不破,客人無不擊賞,他們因自号為&ldquo餡餅小姐&rdquo。
有一回一位朋友食季淑親制之蔥油餅,松軟而酥脆,不禁跷起拇指,贊曰:&ldquo江南第一!&rdquo 季淑以主持中饋為榮,我亦以陪她商略膳食為樂。
買菜之事很少委之用人,尤其是我退休以後空閑較多,她每隔兩日提籃上市,我必與俱。
她提竹籃,我攜皮包,緩步而行,繞市一匝,滿載而歸。
市廛攤販幾乎無人不識這一對皤皤老者,因為我們舉目四望很難發現再有這樣一對。
回到家裡,傾筐倒箧,堆滿桌上,然後我們就對面而坐,剝豌豆,掐豆芽,劈菜心&hellip&hellip差不多一小時,一面手不停揮,一面閑話家常。
随後我就去做我的工作,等到一聲&ldquo吃飯&rdquo我便坐享其成。
十二時午飯,六時晚飯,準時用餐,往往是分秒不爽,多少年來總是如此。
幫我們做工的W小姐,做了五年之後于歸,我們舍不得她去,季淑為她置備一些用品,又送她一架縫紉機,由我們家裡登上彩車而去。
以後她還常來探視我們。
我的生日在臘八那一天,所以不容易忘過。
天還未明,我的耳邊就有她的聲音:&ldquo臘七臘八兒,凍死寒鴉兒,我的寒鴉兒凍死了沒有?&rdquo我要她多睡一會兒,她不肯,匆匆爬起來就往廚房跑,去熬一大鍋臘八粥。
等我起身,熱乎乎的一碗粥已經端到我的跟前。
這一鍋粥,她事前要準備好幾天,跑幾趟街才能勉強辦齊基本的幾樣粥果,核桃要剝皮,瓜子也要去皮,紅棗要刷洗,白果要去殼&mdash&mdash好費手腳。
我勸她免去這個舊俗,她說:&ldquo不,一年隻此一遭,我要給你做。
&rdquo她年年不忘,直到來了美國最後兩年,格于環境,她才抱憾地罷手。
頭一年臘八,她在我的紀念冊上畫了一幅蘭花,第二年臘八,将近甲寅,她為我寫了一個&ldquo一筆虎&rdquo,綴以這樣的幾個字: 華: 明年是你的本命年, 我寫一筆虎, 祝你壽綿綿, 我不要你風生虎嘯, 我願你老來無事飽加餐。
季淑 &ldquo無事&rdquo&ldquo加餐&rdquo,談何容易!我但願能不辜負她的願望。
有一天我們閑步,巷口鄰家的一個小女孩立在門口,用她的小指頭指着季淑說:&ldquo你老啦,你的頭發都白啦。
&rdquo童言無忌,相與一笑。
回家之後季淑就說:&ldquo我想去染頭發。
&rdquo我說:&ldquo千萬不要。
我愛你的本色。
頭白不白,沒有關系,不過我們是已經到了偕老的階段。
&rdquo從這天起,我開始考慮退休的問題。
我需要更多的時間享受我的家庭生活,也需要更多的時間譯完我久已應該完成的《莎士比亞全集》,在季淑充分諒解與支持之下我于一九六六年夏奉準退休,結束了我在教育界四十年的服務。
八月十四日師大英語系及英語研究所同人邀宴我們夫婦于欣欣餐廳,出席者六十人,我們很興奮也很感慨。
我們于二十四日設宴于北投金門飯店答謝同人,并遊野柳。
退休之後,我們無憂無慮到處閑遊了幾天。
最近的地方是陽明山,我們尋幽探勝專找那些沒有遊人肯去的地方。
我有午睡習慣,飯後至旅舍辟室休息,攜手走出的時候旅舍主人往往投以奇異的眼光,好像是不大明白這樣一對老人到這裡來是搞什麼勾當。
有一天季淑說:&ldquo青草湖好不好?&rdquo我說:&ldquo管他好不好!去!&rdquo一所破廟,一塘泥水,但是也有一點野趣,我們的興緻很高。
更有時季淑備了鹵菜,我們到榮星花園去野餐,也能度過一個愉快的半天。
我沒有忘記翻譯莎氏戲劇,我伏在案頭辄不知時刻,季淑不時地喊我:&ldquo起來!起來!陪我到院裡走走。
&rdquo她是要我休息,于是相偕出門賞玩她手栽的一草一木。
我翻譯莎氏,沒有什麼報酬可言,窮年累月,兀兀不休,其間也很少得到鼓勵,漫漫長途中陪伴我體貼我的隻有季淑一人。
最後三十七種劇本譯完,由遠東圖書公司出版,一九六七年八月六日承朋友們的厚愛,以&ldquo中國文藝協會&rdquo&ldquo中國青年寫作協會&rdquo&ldquo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rdquo&ldquo中國語文學會&rdquo的名義發起在台北舉行慶祝會,到會者約三百人,主其事者是劉白如、趙友培、王藍等幾位先生。
有兩位女士代表獻花給我們夫婦,我對季淑說:&ldquo好像我們又在結婚似的。
&rdquo是日《中華日報》有一段報道,說我是&ldquo三喜臨門&rdquo:&ldquo一喜,三十七本莎翁戲劇出版了,這是台灣省的第一部由一個人譯成的全集;二喜,梁實秋和他的老伴結婚四十周年;三喜,他的愛女梁文薔帶着丈夫邱士耀和兩個寶寶由美國回來看公公。
&rdquo三喜臨門固然使我高興,最能使我感動的另有兩件事:一是謝冰瑩先生在慶祝會中緻辭,大聲疾呼:&ldquo莎氏全集的翻譯完成,應該一半歸功于梁夫人!&rdquo一是《世界畫刊》的社長張自英先生在我書房壁上看見季淑的照片,便要求取去制版刊在他的第三百二十三期畫報上,并加注明:&ldquo這是梁夫人程季淑女士&mdash&mdash在四十二年前&mdash&mdash年輕時的玉照,大家認為梁先生的成就,一半應該歸功于他的夫人。
&rdquo他們二位異口同聲說出了一個妻子對于她的丈夫之重要。
她容忍我這麼多年做這樣沒有急功近利可圖的工作,而且給我制造身心愉快的環境,使我能安心地專于其事。
文薔、士耀和兩個孩子在台住了一年零九個月,給了我們很大的安慰,可是他們終于去了,又使我們惘然。
我用了一年的工夫譯了莎士比亞的三部詩,全集四十冊算是名副其實地完成了,從此與莎士比亞暫時告别。
一九六八年春天,我重讀近人一篇短篇小說,題名是《遲些聊勝于無》(BetterLateThanNever),描述一個老人退休後領了一筆錢帶着他的老妻補做蜜月旅行,甚為動人,我曾把它收入我編的高中英語教科書,如今想想這也正是我現在應該做的事。
我向季淑提議到美國去遊曆一番,探視文薔一家,順便補償我們當初結婚後沒有能享受的蜜月旅行,她起初不肯,我就引述那篇小說裡的一句話:&ldquo什麼,一個新娘子拒絕和她的丈夫做蜜月旅行!&rdquo她這才沒有話說。
我們于一九七〇年四月二十一日飛往美國,度我們的蜜月,不是一個月,是約四個月,于八月十九日返回台北,這是我們的一個豪華的擴大的遲來的蜜月旅行,途中經過俱見我所寫的一個小冊《西雅圖雜記》。
十六 我們匆匆回到台北,因為幫我們做家務的C小姐即将結婚,她在我們家裡工作已經七年,平素忠于職守,約定等我們回來她再成婚,所以我們的蜜月不能耽誤人家的好事。
季淑從美國給她帶來一件大衣,她出嫁時贈送她一架電視機及家中一些舊的家具之類。
我們去吃了喜酒。
她的父母對我們說了一些話,我一句也聽不懂,季淑聽懂了其中一部分:都是鄉村人所能說出的簡單而誠摯的話。
我已多年不赴喜宴,最多是觀禮申賀,但是這一次是例外,直到筵散才去。
我們兩年後離開台北,登車而去的時候,她趕來送行,我看見她站在我們家門口落下了淚。
我有淩晨外出散步的習慣,季淑怕我受寒,尤其是隆冬的時候,她給我縫制一條絲棉褲,褲腳處釘一副飄帶,綁紮起來密不透風,又輕又暖。
像這樣的褲子,我想在台灣恐怕隻此一條。
她又給我做了一件絲綿長袍,在冬裝中這是最舒适的衣服,第一件穿髒了不便拆洗,她索性再做一件。
做絲綿袍不是簡單的事,台灣的裁縫匠已經很少人會做。
季淑做起來也很費事,買衣料和絲綿,一張張地翻絲綿,做絲綿套,剪裁衣料,繃線,抹糨糊,撩邊,釘紐扣,這一連串工作不用一個月也要用二十天才能竣事,而且家裡沒有寬大的台面,隻能拉開餐桌的桌面湊合着用,佝偻着腰,再加上她的老花眼,實在是過于辛苦。
我說我願放棄這一奢侈享受,她說:&ldquo你忘記了?你的狐皮襖我都給你做了,絲綿袍算得了什麼?&rdquo新做的一件,隻在陰曆年穿一兩天,至今留在身邊沒舍得穿。
說到陰曆年,在台灣可真是熱鬧,也許是大家心情苦悶懷念舊俗吧,不知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競相拜年。
季淑是永遠不肯慢待嘉賓的,起先是大清早就備好的蓮子湯、茶葉蛋以及糖果之類,後來看到來賓最欣賞的是舶來品,她就索性全以舶來品待客。
客人可以成群結隊地來,走時往往是單人獨個地走,我們雙雙地恭送到大門口,一天下來精疲力竭。
但是她沒有怨言,她感謝客人的光臨。
我的老家,自一九一二年起,就取消了&ldquo過年&rdquo的一切儀式。
到台灣後季淑就說:&ldquo别的不提,祖先是不能不祭的。
&rdquo我覺得她說得對。
一個人怎能不慎終追遠呢?每逢過年,她必定置辦酒肴,燃燭焚香,祭奠我的列祖列宗。
她因為腿腳關節不靈,跪拜下去就站不起來,我在旁拉扯她一把。
我建議給我的嶽母也立一個靈位,我願一同拜祭略盡一點孝意,她說不可,另外焚一些冥镪便是。
我陪同她折錫箔,我給她寫紙包袱,由她去焚送。
她知道這一切都是無裨實際的形式,但是她說:&ldquo除此以外,我們對于已經棄養的父母還能做些什麼呢?&rdquo 一般人主持家計,應該是量入為出,季淑說:&ldquo到了衣食無缺的地步之後,便不該是&lsquo量入為出&rsquo,應該是&lsquo量入為儲&rsquo,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你将有不時之需。
&rdquo有人批評我們說:&ldquo你們府上每月收入多少,與你們的生活水準似乎無關。
&rdquo是的,季淑根本不熱心于提高日常的生活水準。
東西不破,不換新的。
一根繩,一張紙,不輕抛棄。
院裡樹木砍下的枝葉,曬幹了之後留在冬季燒壁爐。
鼓勵消費之說與分期付款的制度,她是聽不入耳的。
可是在另一方面,她很豪爽,她常說&ldquo貧家富路&rdquo,外出旅行的時候絕不吝啬;過年送出去的紅包,從不缺少;親戚子弟讀書而膏火不繼,朋友出國而資斧不足,她都欣然接濟。
我告訴她我有一位朋友遭遇不幸急需巨款,她沒有猶豫就主張把我們幾年的儲蓄舉以相贈,而且事後她沒有向任何人提起。
俗語說:女主内,男主外。
我的家則無論内外一向由季淑兼顧。
後來我覺察她的體力漸不如往昔的健旺,我便盡力減少在家裡宴客的次數,我不要她在廚房裡勞累,同時她外出辦事我也盡可能地和她偕行。
果然,有一天,在南昌街合會她從沙發上起立突然倒在地上,到沈彥大夫診所查驗,血壓高至二百四十幾度,立即在該診所樓上病房卧下,住了十天才回家。
病房的夥食隻是大碗面大碗飯,并不考慮病人的需要,我每天上午去看她,送一瓶鮮橘汁,這是多少年來我親手每天為她預備的早餐的一部分,再送一些她所喜歡的食物,到下午我就回家,這十天我很寂寞,但是她在病房裡更惦記我。
高血壓是要長期服藥休養的,我買了一個血壓計,我耳聾聽不到聲音,她自己試量。
悉心調養之下她的情況漸趨好轉,但是任何激烈的動作均行避免。
自從季淑患高血壓,文薔就企盼我們能到美國去居住,她就近可以照料。
一九七二年國際情勢急劇變化,她便更為着急。
我們終于下了決心,賣掉房子,結束這個經營了多年的破家,遷移到美國去。
但是賣房子結束破家,這一連串的行動牽涉很廣,要奔走,要費唇舌,要與市儈為伍,要走官廳門路,這一份苦難我們兩個互相扶持地承受了下來。
于五月二十六日我們到了美國。
十七 美國不是一個适于老年人居住的地方。
一棵大樹,從土裡挖出來,移植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都不容易活,何況人?人在本鄉本土的文化裡根深蒂固,一挖起來總要傷根,到了異鄉異地水土不服自是意料中事。
季淑肯到美國來,還不是為了我? 西雅圖地方好,舊地重遊,當然興奮。
季淑看到了她兩年前買的一棵山杜鵑已長大了不少,心裡很歡喜。
有人怨此地氣候潮濕,我們從台灣來的人隻覺得其空氣異常幹燥舒适。
她來此後風濕性關節炎沒有嚴重地複發過,我們私心竊喜。
每逢周末,士耀駕車,全家出外郊遊,她的興緻總是很高,鹹水公園撈海帶,植物園池塘飼鴨,摩基提歐輪渡碼頭喂海鷗,奧林匹亞啤酒廠參觀釀造,斯諾誇密觀瀑,義勇軍公園溫室賞花,布歐爾農莊摘豆,她常常樂而忘疲。
從前去過加拿大維多利亞拔卓特花園,那裡的球莖秋海棠如雲似錦,她常念念不忘。
但是她仍不能不懷念安東街寓所她手植的那棵面包樹,那棵樹依然無恙,我在一九七三年一月十一日(壬子臘八)戲填一首俚詞給她看: 惱煞無端天末去。
幾度風狂,不道歲雲暮。
莫歎舊居無覓處,猶存牆角面包樹。
目斷長空迷津渡。
淚眼倚樓,樓外青無數。
往事如煙如柳絮,相思便是春常駐。
事實上她從來不對任何人有任何怨訴,隻是有的時候對我掩不住她的一縷鄉愁。
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季淑就織毛線。
她的視神經萎縮,不能多閱讀,織毛線可以不太耗目力。
在織了好多件成品之後她要給我織一件毛衣,我怕她太勞累,甯願繼續穿那一件舊的深紅色的毛衣,那也是她給我織的,不過是四十幾年前的事了。
我開始穿那紅毛衣的時候,楊金甫還笑我是&ldquo暗藏春色&rdquo。
如今這紅毛衣已經磨得光平,沒有一點毛。
有一天她得便買了毛線回來,天藍色的,十分美觀,沒有用多少工夫就織成了,上身一試,服服帖帖。
她說:&ldquo我給你織這一件,要你再穿四十年。
&rdquo 歲月不饒人,我們兩個都垂垂老矣,有一天,她撫摩着我的頭發,說:&ldquo你的頭發現在又細又軟,你可記得從前有一陣你不願進理發館,我給你理發,你的頭發又多又粗,硬得像是闆刷,一剪子下去,頭發渣迸得滿處都是。
&rdquo她這幾句話引我想起英國詩人彭士(RobertBurns)的一首小詩: JohnAndersonMyJo JohnAndersonmyjo,John, Whenwewerefirstaequent, Yourlockswereliketheraven, Yourboniebrowwasbrent; Butnowyourbrowisbeld,John, Yourlocksarelikethesnaw, Butblessingsonyourfrostypow, JohnAndersonmyjo! JohnAndersonmyjo,John, Weclambthehillthegither, Andmonieacantieday,John, We'vehadwi'aneanither: Nowwemauntotterdown,John, Andhandinhandwe'llgo, Andsleepthegitheratthefoot, JohnAndersonmyjo! 約翰安德森我的心肝 約翰安德森我的心肝,約翰, 想當初我們倆剛剛相識的時候, 你的頭發黑得像是烏鴉一般, 你的美麗的前額光光溜溜; 但是如今你的頭秃了,約翰, 你的頭發白得像雪一般, 但願上天降福在你的白頭上面, 約翰安德森我的心肝! 約翰安德森我的心肝,約翰, 我們倆一同爬上山去, 很多快樂的日子,約翰, 我們是在一起過的: 如今我們必須蹒跚地下去,約翰, 我們要手拉着手地走下山去, 在山腳下長眠在一起, 約翰安德森我的心肝! 我們兩個很愛這首詩,因為我們深深理會其中深摯的情感與哀傷的意味。
我們就是正在&ldquo手拉着手地走下山&rdquo。
我們在一起低吟這首詩不知有多少遍! 季淑怵上樓梯,但是餐後回到室内須要登樓,她就四肢着地地爬上去。
她常穿一件黑毛絨線的上衣,寬寬大大的,毛毛茸茸的,在爬樓的時候我常戲言:&ldquo黑熊,爬上去!&rdquo她不以為忤,掉轉頭來對我吼一聲,作咬人狀。
可是進入室内,她就倒在我的懷内,我感覺到她的心髒撲通撲通地跳。
我們不諱言死,相反地,還常談論到這件事。
季淑說:&ldquo我們已經偕老,沒有遺憾,但願有一天我們能夠口裡喊着&lsquo一、二、三&rsquo,然後一起同時死去。
&rdquo這是太大的奢望,恐怕總要有個先後。
先死者幸福,後死者苦痛。
她說她願先死,我說我願先死。
可是略加思索,我就改變主張,我說:&ldquo那後死者的苦痛還是讓我來承當吧!&rdquo她諄諄地叮囑我說,萬一她先我而死,我須要怎樣地照顧我自己,諸如工作的時間不要太長,補充的藥物不要間斷,散步必須持之以恒,甜食不可貪戀&mdash&mdash沒有一項瑣節她不曾想到。
我想手拉着手地走下山也許尚有一段路程。
申請長久居留的手續已經辦了一年多,總有一天會得到結果,我們将雙雙地回到本國的土地上去走一遭。
再過兩年多,便是我們結婚五十周年,在可能範圍内要慶祝一番,我們私下裡不知商量出多少個計劃。
誰知道這兩個期望都落了空! 四月三十日那個不祥的日子!命運突然攫去了她的生命!上午十點半我們手拉着手到附近市場去買一些午餐的食物,市場門前一個梯子忽然倒下,正好擊中了她。
送醫院急救,手術後未能醒來,遂與世長辭。
在進入手術室之前的最後一刻,她重複地對我說:&ldquo華,你不要着急!華,你不要着急!&rdquo這是她最後對我說的一句話,她直到最後還是不放心我,她沒有顧慮到她自己的安危。
到了手術室門口,醫師要我告訴她,請她不要緊張,最好是笑一下,醫師也就可以輕松地執行他的手術。
她真的笑了,這是我在她生時最後看到的她的笑容!她在極痛苦的時候,還是應人之請做出了一個笑容!她一生茹苦含辛,不願使任何别人難過。
我說這是命運,因為我想不出别的任何理由可以解釋。
我問天,天不語。
哈代(ThomasHardy)有一首詩《二者的輻合》(TheConvergenceoftheTwain),寫一九一二年四月十五日豪華郵輪鐵達尼号在大西洋上做處女航,和一座海上漂流的大冰山相撞,死亡在一千五百人以上。
在時間上空間上配合得那樣巧,以至造成那樣的大悲劇。
季淑遭遇的意外,亦正與此仿佛,不是命運是什麼?人世間時常沒有公道,沒有報應,隻是命運,盲目的命運!我像一棵樹,突然一聲霹靂,電火殛毀了半劈的樹幹,還剩下半株,有枝有葉,還活着,但是生意盡矣。
兩個人手拉着手地走下山,一個突然倒下去,另一個隻好踉踉跄跄地獨自繼續他的旅程! 本文曾引錄潘嶽的悼亡詩,其中有一句:&ldquo上慚東門吳。
&rdquo東門吳是人名,複姓東門,春秋魏人。
《列子·力命》:&ldquo魏人有東門吳者,其子死而不憂。
其相室曰:&lsquo公之愛子,天下無有,今子死,不憂何也?&rsquo東門吳曰:&lsquo吾常無子,無子之時不憂。
今子死,乃與向無子同,臣奚憂焉?&rsquo&rdquo這個說法是很勉強的。
我現在茕然一鳏,其心情并不同于當初獨身未娶時。
多少朋友勸我節哀順變,變故之來,無可奈何,隻能順承,而哀從中來,如何能節?我希望人死之後尚有鬼魂,夜眠聞聲驚醒,以為亡魂歸來,而竟無靈異。
白晝萦想,不能去懷,希望夢寐之中或可相,而竟不來入夢!環顧室中,其物猶故,其人不存。
元微之悼亡詩有句:&ldquo唯将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rdquo我固不僅是終夜常開眼也。
季淑逝後之翌日,得此間移民局通知前去檢驗體格然後領取證書。
又逾數十日得大陸子女消息。
我隻能到她的墳墓去涕泣以告。
六月三日師大英語系同人在台北善導寺設奠追悼,吊者二百餘人,我不能親去一恸,乃請陳秀英女士代我答禮,又信筆寫一對聯寄去,文曰:&ldquo形影不離,五十年來成夢幻;音容宛在,八千裡外吊亡魂。
&rdquo是日我亦持誦《金剛經》一遍,口誦&ldquo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rdquo,而我心有駐,不能免于實執。
五十餘年來,季淑以其全部精力情感奉獻給我,我能何以為報?秦嘉贈婦詩: 詩人感木瓜,乃欲答瑤瓊。
愧彼贈我厚,慚此往物輕。
雖知未足報,貴用叙我情。
緬懷既往,聊當一哭!衷心傷悲,擲筆三歎! 一九七四年八月二十九日于美國西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