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關燈
小
中
大
們暫且觀望不要急急南下。
父親更關心我們,把我叫到書房私下對我說:&ldquo你現在已經結了婚,趕快帶着季淑走,機會放過,以後再想離開這個家庭就不容易了,不要糊塗,别誤解我的意思。
立刻動身,不可遲疑。
如果遭遇困難,随時可以回來。
我觀察這幾天,季淑很賢惠而能幹。
她必定會成為你的賢内助,你運氣好,能娶到這樣的一個女子。
男兒志在四方,你去吧!&rdquo父親說到這裡,眼圈紅了。
我商之于季淑,她遇大事永遠有決斷,立刻起程。
父親囑咐,兵荒馬亂的時候,季淑必須卸下她的鮮豔的服裝,越樸素越好。
她改着黑哔叽裙黑皮鞋,上身駝絨襖之外罩上一件粗布褂。
我記得清清楚楚,布褂左下角有很大的一個縫在外面的衣袋,好别緻。
我們搭的是津浦路二等卧車(頭等車被軍閥們包用了),二等車男女分座,一個車廂裡分上下鋪,容四個人,季淑分得一個上鋪。
車行兩天一夜,白天我們就在飯車上和過路的地方一起談天,觀看窗外的景緻,入夜則分别就寝。
車上睡不穩,一停就醒,醒來我就過去看看她。
她的下鋪是一位中年婦女,事後知道她是中國銀行司庫吳某的太太,她第二天和季淑攀談: &ldquo你們是新結婚的吧?&rdquo &ldquo是的,你怎麼知道?&rdquo &ldquo看你那位先生,一夜的工夫他跑過來看你有十多趟。
&rdquo這位吳太太心腸好,我們渡江到下關,她知道我們沒有人接,便自動表示她有馬車送我們進城。
我們搭了她的車直抵蓁巷。
這時候南京市面已經有些不穩,散兵遊勇滿街跑,遇到馬車就征用。
我們在蓁巷一共住了五天,躲在屋裡,什麼地方也沒去。
事實上我們也不想出去。
漸漸地聽到遙遠的炮聲。
我的朋友李輝光、羅清生來,他們都是單身漢,勸我偕眷到上海暫避。
羅清生和一家馬車行的老闆有舊,特意為我雇來馬車,我們便邀同新婚的餘上沅夫婦一同出走。
可憐我煞費苦心經營的新居從此離去,當時天真的想法是政治不會過分影響到學校,不久還可以回來,所以行李等物就承洪範五先生的幫忙寄存在圖書館地下室。
馬車走了不遠就有兩名大兵持槍吓阻,要搭車到下關,他們不由分說跳上了車旁的踏腳闆,一邊一個像是我們的衛兵,一路無阻直達江濱。
到上海的火車已斷,我們搭上了太古的輪船,奇怪的是頭等客房隻有我們兩對,優哉遊哉倒真像是蜜月中的旅行。
八 我們在上海三年的生活是艱苦的,情形當然是相當狼狽。
有人批評孔子為&ldquo累累若喪家之狗&rdquo,孔子欣然笑曰:&ldquo形狀,末也。
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rdquo 季淑的大姑住在上海(大姑父汪運齋先生),她的二女婿程培軒一家返徽省親,空出的海防路住所借給我們暫住了半個月。
這是我們婚後初次嘗到安定暢快的生活。
随後我們就租了愛文義路衆福裡的一棟房子,那是典型的上海式标準的一樓一底的房,比貧民窯要算是差勝一籌,因為有電燈自來水的設備而且門窗戶壁俱全。
關于這樣的房子我寫過一篇小文《住一樓一底房者的悲哀》,其中有這樣幾段: 一樓一底的房沒有孤零零的一所矗立着的,差不多都像鴿子窩似的一大排,一所一所的構造的式樣大小,完全一律,就好像從一個模型裡鑄出來的一般。
我頂佩服的就是當初打圖樣的土著工程師,真能相度地勢,節工省料,譬如五分厚的一垛山牆就好兩家合用。
王公館的右面一垛山牆,同時就是李公館的左面的山牆,并且王公館若是愛好美術,在右面山牆上釘一個鐵釘子,挂一張美女月份牌,那麼李公館在挂月份牌的時候就不必再釘釘子,因為這邊釘一個釘子,那邊就自然而然地會鑽出一個釘頭兒。
房子雖然以一樓一底為限,而兩扇大門卻是方方正正的,冠冕堂皇,望上去總不像是我所能租賃得起的房子的大門。
門上兩個鐵環是少不得的,并且還是小不得的。
&hellip&hellip門環敲得啪啪響的時候,聲浪在周圍一二十丈以内的範圍都可以很清晰播送得到。
一家敲門,至少有三家應聲&ldquo啥人?&rdquo至少有兩家拔闩啟鎖,至少有五家人從樓窗中探出頭來。
這一段話雖然不免揶揄,但是我們并無埋怨之意。
我們雖然僦居窮巷,住在裡面卻是很幸福的。
季淑和我同意,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比自己的家更舒适,無論那個家是多麼簡陋、多麼寒碜。
這個時候我在《時事新報》編一個副刊《青光》,這是由于張禹九的推薦臨時的職業,每天夜晚上班發稿。
事畢立刻回家,從後門進來匆匆登樓,季淑總是靠在床上看書等着我。
&ldquo你上樓的時候,是不是一步跨上兩級樓梯?&rdquo她有一次問我。
&ldquo是的,你怎麼知道?&rdquo &ldquo我聽着你的通通響的腳步聲,我數着那響聲的次數,和樓梯的級數不相符。
&rdquo 我的确是恨不得一步就跨進我的房屋。
我根本不想離開我的房屋。
吾愛吾廬。
我們在愛文義路住定之後,暑期中,我的妹妹亞紫和她的好友龔業雅女士于女師大畢業後到上海來,就下榻于我們的寓處。
下榻是誇張語,根本無榻可下,我便和季淑睡在床上,亞紫、業雅睡在床前地闆上。
四個年輕人無拘無束地狂歡了好多天,季淑曲盡主婦之道。
由于業雅的堂兄業光的引介,我和亞紫、業雅都進了國立暨南大學服務。
亞紫和業雅不久搬到學校的宿舍。
随後我母親返回杭州娘家去小住,路過上海也在我們寓所盤桓了幾天。
頭一天季淑自己下廚房,她以前從沒有過烹饪的經驗,我有一點經驗但亦不高明,我們兩人商量着做弄出來四個菜,但是季淑煮米放多了水變成粥,急得哭了一場。
母親大笑說:&ldquo喝粥也很好。
&rdquo這一次失敗給季淑的刺激很大。
她說:&ldquo這是我受窘的一次,畢生不能忘。
&rdquo以後她對烹饪就很悉心研究。
懷孕期間各人的反應不同。
季淑于婚後三四個月即開始感覺惡心嘔吐,想吃酸東西,這樣一直鬧到分娩那一天才止。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一日(陰曆十一月初八)我們的大女兒文茜生。
預先約好的産科張湘紋臨時遲遲不來,隻遣護士照料,以緻未能善盡保護孕婦的責任,使得季淑産後将近三個月才完全複原。
她本想能找得一份工作,但是孩子的來臨粉碎了一切的計劃,她熱愛孩子,無法分身去謀職業,亦無法分神去尋娛樂。
四年之間四次生産,她把全部時間與精力奉獻給了孩子。
第二年我們遷居到赫德路安慶坊,是二樓二底房,寬綽了一倍,但是臨街往來的電車之稀裡嘩啦叮叮當當從黎明開始一直到深夜。
地都被震動,床也被震動。
可是久之也習慣了。
我的内弟道寬這一年去世,弟婦士馨也相繼而殁,我和季淑商量把我的嶽母接到上海來奉養。
于是我們搭船回到北京回家小住,然後接了我的嶽母南下。
在這房子裡季淑生下第二個女兒(三歲時夭折,瘗于青島公墓)。
季淑的身體本弱,據我的嶽母告訴我,庚子之亂,她們一家逃避下鄉,生活艱苦,季淑生于辛醜年二月,先天不足,所以自小羸弱。
季淑連生兩胎,體力消耗太大,對于孕婦保健的知識我們幾等于零,所以她就吃虧太多,我事後悔恨無及。
幸虧有她的母親和她相伴,她在精神上得到平安,因為她不再挂念她的老母。
我看見季淑心情甯靜,我亦得到無上的安慰。
這一年我父親遊杭州,路過上海也來住了幾天。
季淑知道我父親的日常生活的習慣和飲食的偏好,侍候唯恐不周。
他洗臉要用大盆,直徑要在二尺以上,季淑就真物色到那樣大的洋瓷盆。
他喝茶要用蓋碗,水要滾,茶葉要好,泡的時間要不長不短,要守候着在正合宜的時候捧獻上去,這一點季淑也做到了,我父親說除了我的母親之外隻有季淑泡的茶可以喝。
父親喜歡冷飲,季淑自己制作各種各樣的飲料,她認為酸梅湯隻有北京信遠齋的出品才夠标準。
早點巷口的生煎包子就可以了,她有時還要到五芳齋去買湯包。
每餐菜肴,她盡其所能去調配,自更不在話下。
亞紫、業雅也常在一起陪伴,是我們家裡最熱鬧的一段時期。
父親臨走,對季淑着實誇獎了一番,說她帶着兩個孩子操持家務确是不易。
第三年我們搬到愛多亞路一〇一四弄,是一棟三樓的房子,雖然也是弄堂房子,但有了陽台、壁爐、浴室、衛生設備等。
一九三〇年四月十六日(陰曆三月十八),在這裡季淑生下第三胎,我們唯一的兒子文骐。
照顧三個孩子,很不簡單,單是孩子的服裝就大費周章。
季淑買了一架勝家縫紉機,自己做縫紉,連孩子的大衣也是自己做。
她在百忙中沒有忘記修飾她自己。
她把頭發剪了,不再有梳頭的麻煩,額前留着劉海,所謂boyishbob是當時最流行的發式。
旗袍短到膝蓋,高領短袖。
她自己的衣服也是大部分自己做,找裁縫匠反倒不如意。
我喜歡看她剪裁,有時候比較質地好的材料鋪在桌上,左量右量,畫線再畫線,拿着剪刀遲遲不敢下手,我就在一旁拍着巴掌唱起兒歌:&ldquo功夫用得深,鐵杵磨成針,功夫用得淺,薄布不能剪!&rdquo她把我推開:&ldquo去你的!&rdquo然後她就咔嚓咔嚓地剪起來了,她很快地把衣服做好,穿起來給我看,要我批評,除了由衷的贊美之外還能說什麼? 我在光華、中國公學兩處兼課,真茹、徐家彙、吳淞是一個大三角,每天要坐電車、野雞汽車、四等火車趕到三處地方,整天奔波,所以每天黎明即起,廚工馬興義給我預備極豐盛的一頓早點,季淑不放心,她起來監督,陪我坐着用點,要我吃得飽飽的,然後伴我走到巷口看我搭上電車才肯回去。
這一年我母親帶着五弟到杭州去,路過上海在我們家住了些日子。
我們右鄰是羅努生、張舜琴夫婦,左鄰是一本地商人,再過去是我的妹妹亞紫和妹夫時昭涵,再過去是同學孟憲民一家,前弄有時昭靜和夏彥儒夫婦,丁西林獨居一棟。
所以巷裡熟人不少。
努生一家最不安甯,夫妻勃谿,時常動武,午夜爆發,張舜琴屢次哭哭啼啼跑到我家訴苦,家務事外人無從置喙,結果是季淑送她回去,我們當時不懂,既成夫妻何以會反目,何以會争吵,何以會仳離。
季淑常天真地問我:&ldquo他們為什麼要離婚?&rdquo 有一天中秋前後徐志摩匆匆地跑來,對我附耳說:&ldquo胡大哥請吃花酒,要我邀你去捧捧場。
你能不能去,先去和尊夫人商量一下,若不準你去就算了。
&rdquo我問要不要去約努生,他說:&ldquo我可不敢,河東獅子吼,要天翻地覆,惹不起。
&rdquo我上樓去告訴季淑,她笑嘻嘻地一口答應:&ldquo你去嘛,見識見識,喂,什麼時候回來?&rdquo&ldquo當然是吃完飯就回來。
&rdquo胡先生平素應酬未能免俗,也偶爾叫條子侑酒,照例到了節期要去請一桌酒席。
那位姑娘的名字是&ldquo抱月&rdquo,志摩說大概我們胡大哥喜歡那個月字是古月之月,否則想不出為什麼相與了這位姑娘。
我記得同席的還有唐腴廬和陸仲安,都是個中老手。
入席之後照例每人要寫條子召自己平素相好的姑娘來陪酒。
我大窘,胡先生說:&ldquo由主人代約一位吧。
&rdquo約來了一位坐在我身後,什麼模樣,什麼名字,一點也記不得了。
飯後還有牌局,我就趕快告辭。
季淑問我感想如何,我告訴她:買笑是痛苦的經驗,因為侮辱女性,亦即是侮辱人性,亦即是侮辱自己。
男女之事若沒有真的情感在内,是醜惡的。
這是我在上海三年唯一的一次經驗,以後也沒再有過。
九 由于楊金甫的邀請,我到青島去教書。
這是一九三〇年夏天的事。
我們乘船直赴青島,先去參觀環境,聞一多偕行。
我們下榻于中國旅行社,雇了兩輛馬車環遊市内一周,對于青島的印象非常良好,季淑尤其愛這地方的清潔與氣候的适宜,與上海相比不啻霄壤。
我們随即乘火車返回北平度過一個暑假;我的嶽母回到程家。
在青島魚山路四号我們租到一棟房子,樓上四間樓下四間。
這地點距離彙泉海灘很近,約十幾分鐘就可以走到。
季淑興緻很高,她穿上了泳裝,和我偕孩子下水。
孩子用小鏟在沙灘上掘沙土,她和我就躺在沙灘上曬太陽,玩到夕陽下山還舍不得回家。
有時候我們坐車到棧橋,走上伸到海中的長長的棧道,到盡端的亭子裡乘涼。
海濱公園也是我們愛去的地方,因為可以在亂石的縫裡尋到很多的小蟹和水母,同時這裡還有一個水族館。
第一公園有老虎和其他的獸欄,到了春季櫻花盛開可真是蔚為大觀,季淑歎為奇景,一去辄流連不忍走。
後來她說美國西雅圖或華盛頓的櫻花品種不同,雖然也頗可觀,但究比青島遜色。
我有同感。
我為學校圖書館購書赴滬一行,順便給季淑買了一件黑絨鑲紅邊的背心,可以穿在旗袍外面,她很喜歡,尤其是因為可以和她的一雙黑漆皮鑲紅邊的高跟鞋相配合。
季淑在這時候較前豐腴,容顔煥發,洋溢着母性的光輝。
我的朋友們很少在青島有眷屬,楊金甫、趙太侔、黃任初等都有家室,但都不知住在什麼地方。
聞一多一度帶家眷到青島,随即送還家鄉。
金甫屢次善意勸我,不要永遠守在家裡,暑期不妨一個人到外面海闊天空地跑跑,換換空氣。
我沒有接受他的好意。
和諧的家室,空氣不需要換。
如果需要的話,整日價育兒持家的妻子比我更有需要。
父親慕青島名勝,來看我們住了十二天。
我們天天出去遊玩。
有一天季淑到大雅溝的菜市買來一條長二尺以上的鲥魚,父親大為擊賞。
肥城桃、萊陽梨、煙台的葡萄與蘋果,都可以說是天下第一,我們放量大嚼,而德人開的弗勞塞飯店的牛排與生啤酒尤為令人滿意。
張道藩從貴州帶來的茅台酒,也成了我們孝敬父親的無上佳品。
有一晚父親和我關起門來私談,他把我們家的曆史從我祖父起原原本本地講述給我聽,都是我從前沒有聽到過的,他說:&ldquo有些事不足為外人道,不必對任何人提起,但不妨告訴季淑知道。
&rdquo最後他提出兩點叮囑,他說他垂垂老矣,迫切期望我們能有機會在北平做事,大家住在一起,再就是關于他将來的身後之事。
我當天夜晚把這些話告訴了季淑,她說:&ldquo父親開口要我們回去,我們還能有什麼話說。
&rdquo 第二年,我們搬到魚山路七号居住。
是新造的樓房,四上四下,還有地下室,前院亦尚寬敞。
房東王德溥先生,本地人,具有山東特有的忠厚樸實的性格,房東房客之間相處甚得。
我們要求他在院裡栽幾棵樹,他唯唯否否,沒想到第二天他就率領着他的兒子押送兩大車的樹秧來了。
六棵櫻花,四棵蘋果,兩棵西府海棠,把小院種得滿滿的。
樹秧很大,第二年即開始着花,櫻花都是雙瓣的,滿院子的蜜蜂嗡嗡聲。
蘋果第二年也結實不少,可惜等不到成熟就被鄰居的惡童偷盡。
西府海棠是季淑特别欣賞的,胭脂色的花苞,粉紅的花瓣,襯上翠綠的嫩葉,真是嬌豔欲滴。
我們住定之後就設法接我的嶽母來住,結果由季淑的一位表弟劉春霖護送到青島。
這樣我們才安心。
季淑身體素弱,第四度懷孕使她狼狽不堪,于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五日(陰曆二月二日)生文薔,由她的女高師同學王緒貞接生,得到特别小心照護,我們終身感激她。
分娩之後不久,四個孩子同時感染猩紅熱,第二女不幸夭折。
做母親的尤為傷心。
入葬的那一天,她尚不能出門,于冰霰霏霏之中,我看着把一具小棺埋在第一公墓。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需要有啟發别人的力量才不愧為人師。
青島四年之中我們的家庭是很快樂的。
我的莎士比亞翻譯在這時候開始,若不是季淑的決斷與支持,我是不敢輕易接受這一份工作的。
她怕我過勞,一年隻許我譯兩本,我們的如意算盤是一年兩本,二十年即可完成,事實上用了我三十多年的工夫!我除了譯莎氏之外,還抽空譯了《織工馬南傳》《西塞羅文錄》,并且主編天津《益世報》的一個文藝周刊。
季淑主持家務,辛苦而愉快,從來沒有過一句怨言。
我們的家座上客常滿,常來的客如傅肖鴻、趙少侯、唐郁南都常在我們家便飯,學生們常來的有丁金相、張淑齊、蔡文顯、韓朋等。
張羅茶飯招待客人都是季淑的事。
我從北平定制了一個烤肉的鐵炙子,在青島恐怕是獨一的設備,在山坡上拾撿松枝松塔,冬日烤肉待客皆大歡喜。
我的母親帶着四弟治明也來過一次,治明特别欣賞季淑烹制的紅燒牛尾。
後來他生了一場匍行疹,病中得到季淑的悉心調護,痊愈始去。
胡适之先生早就有意約我到北京大學去教書,幾經磋商,遂于一九三四年七月結束了我們的四年青島之旅。
臨去時房屋租約未滿,尚有三個月的期限,季淑認為應該如約照付這三個月的租金,房東王先生堅不肯收,争執甚久,我在旁呵呵大笑:&ldquo此君子國也!&rdquo房東拗不過去,勉強收下,買了一份重禮親到車站送行。
季淑在離去之前,把房屋打掃整潔一塵不染,這以後成了我們的慣例,無論走到哪裡,臨去必定大事掃除。
十 我們決定回北平,父母親很歡喜,開始準備遷居,由大取燈胡同一号遷到内務部街二十号。
内務部街的房子本是我們的老家,我就是生在那個老家的西廂房,原是祖父留下的一所房子,在我十五歲的時候才從那裡遷到大取燈胡同一号的新房。
老家出租多年,現在收回自用。
這所老房子比較大,約有房四十間,舊式的上支下摘,還有磚炕,院落較多,宜于大家庭居住。
父母興奮得不得了,把舊房整繕一新,把外院和西院劃給我,并添造一間浴室。
我母親是年六十,她說:&ldquo好了,現在我把家事交給季淑,我可以清閑幾年了。
&rdquo事實上我們還是無法使母親完全不操心。
回到北平先在大取燈胡同落腳,然後開始遷居。
&ldquo破家值萬貫&rdquo,而且我們家的傳統是&ldquo室無棄物&rdquo,所以百八十年下來的這一個家是無數破爛東西的總彙,搬動一下要興師動衆,要雇用大車小車以及北平所特有的&ldquo窩脖兒&rdquo的,陸陸續續地搬了一個星期才大體就緒,指揮奔走的重任落在季淑的身上,她真是黎明即起,整天前庭後院地奔走,她的眼窩下面不時地挂着大顆的汗珠,我就掏出手絹給她揩揩。
垂花門外有一棵梨樹,是房客栽的,多年生長已經撲到房檐上面,把整個院子遮蓋了一半,結實累累,蔚為壯觀。
不知道母親聽了什麼人饒舌,說梨與離同音,不祥,于是下令砍伐。
季淑不敢抗,眼睜睜地看着工人把樹砍倒,心中為之不怿者累日。
後來我勸她在原處改植别的不犯忌諱的花木,亦可略補遺憾。
她立即到隆福寺街花廠選購了四棵西府海棠,因為她在青島就有此偏愛。
這四株嬌豔的花木果然如所預期很快地長大成形,翌年即繁花如簇,如火如荼,春光滿院,生機盎然。
同時她又買了四棵紫丁香,種在西院我的書房與卧室之間,紫丁香長得更猛,一兩年間妨礙人行,非修剪不可,丁香開時香氣四溢,招引蜂蝶終日攘攘不休。
前院檐下原有兩畦芍藥奄奄一息,季淑為之翻土施肥,冬日覆以積雪,來春新芽茁發。
我的書房檐下多陰,她種了一池玉簪,抽蕊無數。
我們一家三代,大小十幾口,再加上男女傭工六七人,是相當大的一個家庭。
晨昏定省是不可少的禮節。
每天早晨聽到裡院有了響動,我便拉着文薔到裡院去,到上房和東廂房分别向父母問安。
文薔是我們最小的孩子,不拉着她便根本邁不過垂花門的一尺高的門檻。
文茜、文骐都跟在我的身後。
文薔還另有任務,每天把報紙送給她的祖父,祖父接過報紙總是喊她兩聲:&ldquo小肥豬!小肥豬!&rdquo因為她小時候很胖。
季淑每天早晨要負責沏蓋碗茶,其間的難處是把握住時間,太早太晚都不成。
每天晚上季淑還要伺候父親一頓消夜,有時候要拖到很晚,我便躺在床上看書等她。
每日兩餐是大家共用的,雖有廚工專理其事,調配設計仍需季淑負責,亦大費周章。
家庭瑣事永遠沒完沒結,所謂家庭生活是永無休止的修繕補葺。
縫縫連連的事,會使用縫紉機的人就責無旁貸。
對外的采辦或交涉,當然也是能者多勞。
最難堪的是于辛勞之餘還不能全免于怨怼,有一回已經日上三竿,季淑督促工人撿煤球,擾及貪睡者的清眠,招緻很大的不快。
有人憤憤難平,季淑反倒夷然處之,她愛說的一句話是:&ldquo唐張公藝九世同居,得力于百忍,我們隻有三世,何事不可忍?&rdquo 家事全由季淑處理,上下翕然,我遂安心做我的工作,教書之餘就是翻譯寫稿。
我在西院南房,每到午後四時,季淑必定給我送茶一盞,我有時停下筆來拉她小坐,她總是把我推開,說:&ldquo别鬧,别鬧,喝完茶趕快繼續工作。
&rdquo然後她就抽身跑了。
我隔着窗子看她的背影。
我的翻譯工作進行順利,晚上她常問我這一天寫了多少字,我若是告訴她寫了三千多字,她就一聲不響地翹起她的大拇指。
我譯的稿子她不要看,但是她願意知道我譯的是些什麼東西。
所以莎士比亞的幾部名劇裡的故事,她都相當熟悉。
有幾部莎士比亞的電影片上演,我很希望她陪我去看,但是她分不開身,她總是遺憾地教我獨自去看。
季淑有一個見解,她以為要小孩子走上喜愛讀書的路,最好是盡早給孩子每人置備一個書桌。
所以孩子開始認字,就給他設備一份桌椅。
木器店裡沒有給小孩用的書桌,除非定制,她就買普通尺寸的成品,每人一份,放在寝室裡擠得滿滿的。
這一項開支絕不可省。
她告訴孩子哪一個抽屜放書哪一個抽屜放紙筆。
有了适當的環境之後,不久孩子養成了習慣,而且到了念書的時候自然地各就各位。
孩子們由小學至大學,從來沒有任何挫折,主要的是小時候養成良好習慣。
季淑做了好幾年的小學教師,她的教學經驗在家裡發生宏大的影響。
可見小學教師應是最可敬的職業之一。
我們的男孩子僅有一個,季淑嫌單薄一些,最好有兩男兩女,一九三五年冬,她懷有五個月的孕,一日扭身開燈,受傷流産。
送往婦嬰醫院,她為節省住進二等病房,夜間失血過多,而護士置若罔聞,我晨間趕去探視,已奄奄一息,醫生開始驚慌,急救輸血,改進頭等病房并請特别護士。
白天由我的嶽母照料,夜晚由我陪伴,按照醫院規定男客是不準在病房夜晚逗留的。
一個星期之後才脫險。
臨去時那一些不負責任的護士還奚落她說:&ldquo我們沒有見過像你這樣的嬌太太!&rdquo從此我們就實行生育節制。
我對政治并無野心,但是對于國事不能不問。
所以我辦了一個周刊,以鼓吹愛國提倡民主為原則,朋友們如謝冰心、李長之等都常寫稿給我,周作人也寫過稿子。
因此我對于各方面的人物常有廣泛的接觸。
季淑看見來訪的客人魚龍混雜就為我擔心。
她偶爾隔着窗子窺探出入的來客,事後問我:&ldquo那個獐頭鼠目的是誰?那個垂首蛇行的又是誰?他們找你做什麼?&rdquo這使我提高了警覺。
果然,就有某些方面的人來做說客,&ldquo願以若幹金為先生壽&rdquo,人們有一種錯覺,以為凡屬輿論,都是一些待價而沽的東西。
我當即予以拒絕,季淑知道此事之後完全支持我的決定,她說:&ldquo我願省吃儉用和你過一生甯靜的日子,我不羨慕那些有辦法的人之昂首上骧。
&rdquo我隐隐然看到她的祖父之高風亮節在她身上再度發揚。
日寇侵略日益加緊,一九三七年六月二十三日蔣介石與汪兆銘聯名召開廬山會議,我應邀參加,事實上沒有什麼商議,隻是宣告國家的政策。
我沒有等會議結束即兼程北返,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二十八日北平陷落。
我和季淑商議,時勢如此,決定我先隻身逃離北平。
我當即寫下遺囑。
戎火連天,割離父母妻子遠走高飛,前途渺渺,後顧茫茫。
這時候我聯想到&ldquo出家&rdquo真非易事,确是将相所不能為。
然而我畢竟這樣做了。
等到天津火車一通,我立即登上第一班車,短短一段路由清早走暮夜才到達天津。
臨别時季淑沒有一點兒女态,她很勇敢地送我到家門口,互道珍重,相對黯然。
&ldquo與子之别,思心徘徊!&rdquo 十一 和我約好在車上相見的是葉公超,相約不交一語。
後來發現在車上的學界朋友有十餘人之多,抵津後都住進了法租界帝國飯店。
我旋即搬到羅努生、王右家的寓中,日夜收聽廣播的戰事消息,我們利用大頭針制作許多面紅白小旗,牆上懸大地圖,紅旗代表我軍,白旗代表敵軍,逐日移動地插在圖上。
看看紅旗有退無進,相與扼腕。
《益世報》的經理生寶堂先生在赴意租界途中被敵兵捕去槍殺,我們知道天津不可再留,我與努生遂相偕乘船到青島,經濟南轉赴南京。
在濟南車站遇到數以千計由煙台徒步而來的年輕學生,我的學生丁金相在車站迎晤她的逃亡朋友,無意中在三等車廂裡遇見我,相見大驚,她問我:&ldquo老師到哪裡去?&rdquo &ldquo到南京去。
&rdquo &ldquo去做什麼?&rdquo &ldquo赴國難,投效政府,能做什麼就做什麼。
&rdquo &ldquo師母呢?&rdquo &ldquo我顧不得她,留在北平家裡。
&rdquo 她跑出站買了一瓶白蘭地、一罐餅幹送給我,汽笛一聲,揮手而别,我們都滴下了淚。
南京在敵機空襲之下,人心浮動。
我和努生都有報國有心投效無門之感。
我奔跑了一天,結果是教育部發給我二百元生活費和嶽陽丸頭等船票一張,要我立即前往長沙候命。
我沒有選擇,便和努生匆匆分手,登上了我們扣捕的日本商船嶽陽丸。
葉公超、楊金甫、俞珊、張彭春都在船上相遇。
傷兵難民擠得船上甲闆水洩不通,我的精神陷入極度苦痛。
到長沙後我和公超住在青年會,後移入韭菜園的一棟房子,是樊逵羽先生租下的北大辦事處。
我們三個人是北平的大學教授南下的第一批。
随後張子纓也趕來。
長沙勾留了近月,無事可做,心情苦悶,大家集議醵資推我北上接取數家的眷屬。
我銜着使命,間道抵達青島,搭順天輪赴津,不幸到煙台時船上發現霍亂,船泊大沽口外,日軍不許進口,每日檢疫一次,海上拘禁二十餘日,食少衣單,狼狽不堪。
登岸後投宿皇宮飯店,立即通電話給季淑,翌日她攜帶一包袱冬衣到津與我相會。
亂離重逢,相擁而泣。
翌日季淑返回北平。
因樊逵羽先生正在趕來天津,我遂在津又有數日勾留。
後我返平省親,在平滞留三數月,欲舉家南下,而情況不許,尤其是我的嶽母年事已高不堪跋涉。
季淑與其老母相依為命,不可能棄置不顧,侍養之日誠恐不久,而我們夫妻好合則來日方長,于是我們決定仍是由我隻身返後方。
會徐州陷落,敵僞強迫懸旗志賀,我忍無可忍,遂即日動身。
适國民參政會成立,我膺選為參政員,乃專程赴香港轉去漢口,從此進入四川,與季淑長期别離六年之久。
在這六年之中,我因颠沛流離貧病交加,季淑在家侍奉公婆老母,養育孩提,主持家事,其艱苦之狀乃更有甚于我者。
自我離家,大姐、二姐相繼去世,二姐遇人不淑身染肺癌,乏人照料,季淑盡力相助,彌留之際僅有季淑與二姐之幼女在身邊陪伴。
我們的三個孩子在同仁醫院播種牛痘,不幸疫苗不合規格,注射後引起天花,勢甚嚴重,幾瀕于殆,尤其是文茜面部結痂作癢,季淑為防其抓破成麻,握着她的雙手數夜未眠,由是體力耗損,漸感不支。
維時敵僞物資漸缺,糧食供應困難,白米白面成為珍品,居恒以糠麸花生皮屑羼入雜糧混合而成之物充饑,美其名曰文化面。
兒輩羸瘦,呼母索食。
季淑無以為應,肝腸為之寸斷。
她自己刻苦,但常給孩子雞蛋佐餐,孩子久而厭之。
有時蒸制絲糕(即小米粉略加白面白糖蒸成之糕餅)
父親更關心我們,把我叫到書房私下對我說:&ldquo你現在已經結了婚,趕快帶着季淑走,機會放過,以後再想離開這個家庭就不容易了,不要糊塗,别誤解我的意思。
立刻動身,不可遲疑。
如果遭遇困難,随時可以回來。
我觀察這幾天,季淑很賢惠而能幹。
她必定會成為你的賢内助,你運氣好,能娶到這樣的一個女子。
男兒志在四方,你去吧!&rdquo父親說到這裡,眼圈紅了。
我商之于季淑,她遇大事永遠有決斷,立刻起程。
父親囑咐,兵荒馬亂的時候,季淑必須卸下她的鮮豔的服裝,越樸素越好。
她改着黑哔叽裙黑皮鞋,上身駝絨襖之外罩上一件粗布褂。
我記得清清楚楚,布褂左下角有很大的一個縫在外面的衣袋,好别緻。
我們搭的是津浦路二等卧車(頭等車被軍閥們包用了),二等車男女分座,一個車廂裡分上下鋪,容四個人,季淑分得一個上鋪。
車行兩天一夜,白天我們就在飯車上和過路的地方一起談天,觀看窗外的景緻,入夜則分别就寝。
車上睡不穩,一停就醒,醒來我就過去看看她。
她的下鋪是一位中年婦女,事後知道她是中國銀行司庫吳某的太太,她第二天和季淑攀談: &ldquo你們是新結婚的吧?&rdquo &ldquo是的,你怎麼知道?&rdquo &ldquo看你那位先生,一夜的工夫他跑過來看你有十多趟。
&rdquo這位吳太太心腸好,我們渡江到下關,她知道我們沒有人接,便自動表示她有馬車送我們進城。
我們搭了她的車直抵蓁巷。
這時候南京市面已經有些不穩,散兵遊勇滿街跑,遇到馬車就征用。
我們在蓁巷一共住了五天,躲在屋裡,什麼地方也沒去。
事實上我們也不想出去。
漸漸地聽到遙遠的炮聲。
我的朋友李輝光、羅清生來,他們都是單身漢,勸我偕眷到上海暫避。
羅清生和一家馬車行的老闆有舊,特意為我雇來馬車,我們便邀同新婚的餘上沅夫婦一同出走。
可憐我煞費苦心經營的新居從此離去,當時天真的想法是政治不會過分影響到學校,不久還可以回來,所以行李等物就承洪範五先生的幫忙寄存在圖書館地下室。
馬車走了不遠就有兩名大兵持槍吓阻,要搭車到下關,他們不由分說跳上了車旁的踏腳闆,一邊一個像是我們的衛兵,一路無阻直達江濱。
到上海的火車已斷,我們搭上了太古的輪船,奇怪的是頭等客房隻有我們兩對,優哉遊哉倒真像是蜜月中的旅行。
八 我們在上海三年的生活是艱苦的,情形當然是相當狼狽。
有人批評孔子為&ldquo累累若喪家之狗&rdquo,孔子欣然笑曰:&ldquo形狀,末也。
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rdquo 季淑的大姑住在上海(大姑父汪運齋先生),她的二女婿程培軒一家返徽省親,空出的海防路住所借給我們暫住了半個月。
這是我們婚後初次嘗到安定暢快的生活。
随後我們就租了愛文義路衆福裡的一棟房子,那是典型的上海式标準的一樓一底的房,比貧民窯要算是差勝一籌,因為有電燈自來水的設備而且門窗戶壁俱全。
關于這樣的房子我寫過一篇小文《住一樓一底房者的悲哀》,其中有這樣幾段: 一樓一底的房沒有孤零零的一所矗立着的,差不多都像鴿子窩似的一大排,一所一所的構造的式樣大小,完全一律,就好像從一個模型裡鑄出來的一般。
我頂佩服的就是當初打圖樣的土著工程師,真能相度地勢,節工省料,譬如五分厚的一垛山牆就好兩家合用。
王公館的右面一垛山牆,同時就是李公館的左面的山牆,并且王公館若是愛好美術,在右面山牆上釘一個鐵釘子,挂一張美女月份牌,那麼李公館在挂月份牌的時候就不必再釘釘子,因為這邊釘一個釘子,那邊就自然而然地會鑽出一個釘頭兒。
房子雖然以一樓一底為限,而兩扇大門卻是方方正正的,冠冕堂皇,望上去總不像是我所能租賃得起的房子的大門。
門上兩個鐵環是少不得的,并且還是小不得的。
&hellip&hellip門環敲得啪啪響的時候,聲浪在周圍一二十丈以内的範圍都可以很清晰播送得到。
一家敲門,至少有三家應聲&ldquo啥人?&rdquo至少有兩家拔闩啟鎖,至少有五家人從樓窗中探出頭來。
這一段話雖然不免揶揄,但是我們并無埋怨之意。
我們雖然僦居窮巷,住在裡面卻是很幸福的。
季淑和我同意,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比自己的家更舒适,無論那個家是多麼簡陋、多麼寒碜。
這個時候我在《時事新報》編一個副刊《青光》,這是由于張禹九的推薦臨時的職業,每天夜晚上班發稿。
事畢立刻回家,從後門進來匆匆登樓,季淑總是靠在床上看書等着我。
&ldquo你上樓的時候,是不是一步跨上兩級樓梯?&rdquo她有一次問我。
&ldquo是的,你怎麼知道?&rdquo &ldquo我聽着你的通通響的腳步聲,我數着那響聲的次數,和樓梯的級數不相符。
&rdquo 我的确是恨不得一步就跨進我的房屋。
我根本不想離開我的房屋。
吾愛吾廬。
我們在愛文義路住定之後,暑期中,我的妹妹亞紫和她的好友龔業雅女士于女師大畢業後到上海來,就下榻于我們的寓處。
下榻是誇張語,根本無榻可下,我便和季淑睡在床上,亞紫、業雅睡在床前地闆上。
四個年輕人無拘無束地狂歡了好多天,季淑曲盡主婦之道。
由于業雅的堂兄業光的引介,我和亞紫、業雅都進了國立暨南大學服務。
亞紫和業雅不久搬到學校的宿舍。
随後我母親返回杭州娘家去小住,路過上海也在我們寓所盤桓了幾天。
頭一天季淑自己下廚房,她以前從沒有過烹饪的經驗,我有一點經驗但亦不高明,我們兩人商量着做弄出來四個菜,但是季淑煮米放多了水變成粥,急得哭了一場。
母親大笑說:&ldquo喝粥也很好。
&rdquo這一次失敗給季淑的刺激很大。
她說:&ldquo這是我受窘的一次,畢生不能忘。
&rdquo以後她對烹饪就很悉心研究。
懷孕期間各人的反應不同。
季淑于婚後三四個月即開始感覺惡心嘔吐,想吃酸東西,這樣一直鬧到分娩那一天才止。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一日(陰曆十一月初八)我們的大女兒文茜生。
預先約好的産科張湘紋臨時遲遲不來,隻遣護士照料,以緻未能善盡保護孕婦的責任,使得季淑産後将近三個月才完全複原。
她本想能找得一份工作,但是孩子的來臨粉碎了一切的計劃,她熱愛孩子,無法分身去謀職業,亦無法分神去尋娛樂。
四年之間四次生産,她把全部時間與精力奉獻給了孩子。
第二年我們遷居到赫德路安慶坊,是二樓二底房,寬綽了一倍,但是臨街往來的電車之稀裡嘩啦叮叮當當從黎明開始一直到深夜。
地都被震動,床也被震動。
可是久之也習慣了。
我的内弟道寬這一年去世,弟婦士馨也相繼而殁,我和季淑商量把我的嶽母接到上海來奉養。
于是我們搭船回到北京回家小住,然後接了我的嶽母南下。
在這房子裡季淑生下第二個女兒(三歲時夭折,瘗于青島公墓)。
季淑的身體本弱,據我的嶽母告訴我,庚子之亂,她們一家逃避下鄉,生活艱苦,季淑生于辛醜年二月,先天不足,所以自小羸弱。
季淑連生兩胎,體力消耗太大,對于孕婦保健的知識我們幾等于零,所以她就吃虧太多,我事後悔恨無及。
幸虧有她的母親和她相伴,她在精神上得到平安,因為她不再挂念她的老母。
我看見季淑心情甯靜,我亦得到無上的安慰。
這一年我父親遊杭州,路過上海也來住了幾天。
季淑知道我父親的日常生活的習慣和飲食的偏好,侍候唯恐不周。
他洗臉要用大盆,直徑要在二尺以上,季淑就真物色到那樣大的洋瓷盆。
他喝茶要用蓋碗,水要滾,茶葉要好,泡的時間要不長不短,要守候着在正合宜的時候捧獻上去,這一點季淑也做到了,我父親說除了我的母親之外隻有季淑泡的茶可以喝。
父親喜歡冷飲,季淑自己制作各種各樣的飲料,她認為酸梅湯隻有北京信遠齋的出品才夠标準。
早點巷口的生煎包子就可以了,她有時還要到五芳齋去買湯包。
每餐菜肴,她盡其所能去調配,自更不在話下。
亞紫、業雅也常在一起陪伴,是我們家裡最熱鬧的一段時期。
父親臨走,對季淑着實誇獎了一番,說她帶着兩個孩子操持家務确是不易。
第三年我們搬到愛多亞路一〇一四弄,是一棟三樓的房子,雖然也是弄堂房子,但有了陽台、壁爐、浴室、衛生設備等。
一九三〇年四月十六日(陰曆三月十八),在這裡季淑生下第三胎,我們唯一的兒子文骐。
照顧三個孩子,很不簡單,單是孩子的服裝就大費周章。
季淑買了一架勝家縫紉機,自己做縫紉,連孩子的大衣也是自己做。
她在百忙中沒有忘記修飾她自己。
她把頭發剪了,不再有梳頭的麻煩,額前留着劉海,所謂boyishbob是當時最流行的發式。
旗袍短到膝蓋,高領短袖。
她自己的衣服也是大部分自己做,找裁縫匠反倒不如意。
我喜歡看她剪裁,有時候比較質地好的材料鋪在桌上,左量右量,畫線再畫線,拿着剪刀遲遲不敢下手,我就在一旁拍着巴掌唱起兒歌:&ldquo功夫用得深,鐵杵磨成針,功夫用得淺,薄布不能剪!&rdquo她把我推開:&ldquo去你的!&rdquo然後她就咔嚓咔嚓地剪起來了,她很快地把衣服做好,穿起來給我看,要我批評,除了由衷的贊美之外還能說什麼? 我在光華、中國公學兩處兼課,真茹、徐家彙、吳淞是一個大三角,每天要坐電車、野雞汽車、四等火車趕到三處地方,整天奔波,所以每天黎明即起,廚工馬興義給我預備極豐盛的一頓早點,季淑不放心,她起來監督,陪我坐着用點,要我吃得飽飽的,然後伴我走到巷口看我搭上電車才肯回去。
這一年我母親帶着五弟到杭州去,路過上海在我們家住了些日子。
我們右鄰是羅努生、張舜琴夫婦,左鄰是一本地商人,再過去是我的妹妹亞紫和妹夫時昭涵,再過去是同學孟憲民一家,前弄有時昭靜和夏彥儒夫婦,丁西林獨居一棟。
所以巷裡熟人不少。
努生一家最不安甯,夫妻勃谿,時常動武,午夜爆發,張舜琴屢次哭哭啼啼跑到我家訴苦,家務事外人無從置喙,結果是季淑送她回去,我們當時不懂,既成夫妻何以會反目,何以會争吵,何以會仳離。
季淑常天真地問我:&ldquo他們為什麼要離婚?&rdquo 有一天中秋前後徐志摩匆匆地跑來,對我附耳說:&ldquo胡大哥請吃花酒,要我邀你去捧捧場。
你能不能去,先去和尊夫人商量一下,若不準你去就算了。
&rdquo我問要不要去約努生,他說:&ldquo我可不敢,河東獅子吼,要天翻地覆,惹不起。
&rdquo我上樓去告訴季淑,她笑嘻嘻地一口答應:&ldquo你去嘛,見識見識,喂,什麼時候回來?&rdquo&ldquo當然是吃完飯就回來。
&rdquo胡先生平素應酬未能免俗,也偶爾叫條子侑酒,照例到了節期要去請一桌酒席。
那位姑娘的名字是&ldquo抱月&rdquo,志摩說大概我們胡大哥喜歡那個月字是古月之月,否則想不出為什麼相與了這位姑娘。
我記得同席的還有唐腴廬和陸仲安,都是個中老手。
入席之後照例每人要寫條子召自己平素相好的姑娘來陪酒。
我大窘,胡先生說:&ldquo由主人代約一位吧。
&rdquo約來了一位坐在我身後,什麼模樣,什麼名字,一點也記不得了。
飯後還有牌局,我就趕快告辭。
季淑問我感想如何,我告訴她:買笑是痛苦的經驗,因為侮辱女性,亦即是侮辱人性,亦即是侮辱自己。
男女之事若沒有真的情感在内,是醜惡的。
這是我在上海三年唯一的一次經驗,以後也沒再有過。
九 由于楊金甫的邀請,我到青島去教書。
這是一九三〇年夏天的事。
我們乘船直赴青島,先去參觀環境,聞一多偕行。
我們下榻于中國旅行社,雇了兩輛馬車環遊市内一周,對于青島的印象非常良好,季淑尤其愛這地方的清潔與氣候的适宜,與上海相比不啻霄壤。
我們随即乘火車返回北平度過一個暑假;我的嶽母回到程家。
在青島魚山路四号我們租到一棟房子,樓上四間樓下四間。
這地點距離彙泉海灘很近,約十幾分鐘就可以走到。
季淑興緻很高,她穿上了泳裝,和我偕孩子下水。
孩子用小鏟在沙灘上掘沙土,她和我就躺在沙灘上曬太陽,玩到夕陽下山還舍不得回家。
有時候我們坐車到棧橋,走上伸到海中的長長的棧道,到盡端的亭子裡乘涼。
海濱公園也是我們愛去的地方,因為可以在亂石的縫裡尋到很多的小蟹和水母,同時這裡還有一個水族館。
第一公園有老虎和其他的獸欄,到了春季櫻花盛開可真是蔚為大觀,季淑歎為奇景,一去辄流連不忍走。
後來她說美國西雅圖或華盛頓的櫻花品種不同,雖然也頗可觀,但究比青島遜色。
我有同感。
我為學校圖書館購書赴滬一行,順便給季淑買了一件黑絨鑲紅邊的背心,可以穿在旗袍外面,她很喜歡,尤其是因為可以和她的一雙黑漆皮鑲紅邊的高跟鞋相配合。
季淑在這時候較前豐腴,容顔煥發,洋溢着母性的光輝。
我的朋友們很少在青島有眷屬,楊金甫、趙太侔、黃任初等都有家室,但都不知住在什麼地方。
聞一多一度帶家眷到青島,随即送還家鄉。
金甫屢次善意勸我,不要永遠守在家裡,暑期不妨一個人到外面海闊天空地跑跑,換換空氣。
我沒有接受他的好意。
和諧的家室,空氣不需要換。
如果需要的話,整日價育兒持家的妻子比我更有需要。
父親慕青島名勝,來看我們住了十二天。
我們天天出去遊玩。
有一天季淑到大雅溝的菜市買來一條長二尺以上的鲥魚,父親大為擊賞。
肥城桃、萊陽梨、煙台的葡萄與蘋果,都可以說是天下第一,我們放量大嚼,而德人開的弗勞塞飯店的牛排與生啤酒尤為令人滿意。
張道藩從貴州帶來的茅台酒,也成了我們孝敬父親的無上佳品。
有一晚父親和我關起門來私談,他把我們家的曆史從我祖父起原原本本地講述給我聽,都是我從前沒有聽到過的,他說:&ldquo有些事不足為外人道,不必對任何人提起,但不妨告訴季淑知道。
&rdquo最後他提出兩點叮囑,他說他垂垂老矣,迫切期望我們能有機會在北平做事,大家住在一起,再就是關于他将來的身後之事。
我當天夜晚把這些話告訴了季淑,她說:&ldquo父親開口要我們回去,我們還能有什麼話說。
&rdquo 第二年,我們搬到魚山路七号居住。
是新造的樓房,四上四下,還有地下室,前院亦尚寬敞。
房東王德溥先生,本地人,具有山東特有的忠厚樸實的性格,房東房客之間相處甚得。
我們要求他在院裡栽幾棵樹,他唯唯否否,沒想到第二天他就率領着他的兒子押送兩大車的樹秧來了。
六棵櫻花,四棵蘋果,兩棵西府海棠,把小院種得滿滿的。
樹秧很大,第二年即開始着花,櫻花都是雙瓣的,滿院子的蜜蜂嗡嗡聲。
蘋果第二年也結實不少,可惜等不到成熟就被鄰居的惡童偷盡。
西府海棠是季淑特别欣賞的,胭脂色的花苞,粉紅的花瓣,襯上翠綠的嫩葉,真是嬌豔欲滴。
我們住定之後就設法接我的嶽母來住,結果由季淑的一位表弟劉春霖護送到青島。
這樣我們才安心。
季淑身體素弱,第四度懷孕使她狼狽不堪,于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五日(陰曆二月二日)生文薔,由她的女高師同學王緒貞接生,得到特别小心照護,我們終身感激她。
分娩之後不久,四個孩子同時感染猩紅熱,第二女不幸夭折。
做母親的尤為傷心。
入葬的那一天,她尚不能出門,于冰霰霏霏之中,我看着把一具小棺埋在第一公墓。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需要有啟發别人的力量才不愧為人師。
青島四年之中我們的家庭是很快樂的。
我的莎士比亞翻譯在這時候開始,若不是季淑的決斷與支持,我是不敢輕易接受這一份工作的。
她怕我過勞,一年隻許我譯兩本,我們的如意算盤是一年兩本,二十年即可完成,事實上用了我三十多年的工夫!我除了譯莎氏之外,還抽空譯了《織工馬南傳》《西塞羅文錄》,并且主編天津《益世報》的一個文藝周刊。
季淑主持家務,辛苦而愉快,從來沒有過一句怨言。
我們的家座上客常滿,常來的客如傅肖鴻、趙少侯、唐郁南都常在我們家便飯,學生們常來的有丁金相、張淑齊、蔡文顯、韓朋等。
張羅茶飯招待客人都是季淑的事。
我從北平定制了一個烤肉的鐵炙子,在青島恐怕是獨一的設備,在山坡上拾撿松枝松塔,冬日烤肉待客皆大歡喜。
我的母親帶着四弟治明也來過一次,治明特别欣賞季淑烹制的紅燒牛尾。
後來他生了一場匍行疹,病中得到季淑的悉心調護,痊愈始去。
胡适之先生早就有意約我到北京大學去教書,幾經磋商,遂于一九三四年七月結束了我們的四年青島之旅。
臨去時房屋租約未滿,尚有三個月的期限,季淑認為應該如約照付這三個月的租金,房東王先生堅不肯收,争執甚久,我在旁呵呵大笑:&ldquo此君子國也!&rdquo房東拗不過去,勉強收下,買了一份重禮親到車站送行。
季淑在離去之前,把房屋打掃整潔一塵不染,這以後成了我們的慣例,無論走到哪裡,臨去必定大事掃除。
十 我們決定回北平,父母親很歡喜,開始準備遷居,由大取燈胡同一号遷到内務部街二十号。
内務部街的房子本是我們的老家,我就是生在那個老家的西廂房,原是祖父留下的一所房子,在我十五歲的時候才從那裡遷到大取燈胡同一号的新房。
老家出租多年,現在收回自用。
這所老房子比較大,約有房四十間,舊式的上支下摘,還有磚炕,院落較多,宜于大家庭居住。
父母興奮得不得了,把舊房整繕一新,把外院和西院劃給我,并添造一間浴室。
我母親是年六十,她說:&ldquo好了,現在我把家事交給季淑,我可以清閑幾年了。
&rdquo事實上我們還是無法使母親完全不操心。
回到北平先在大取燈胡同落腳,然後開始遷居。
&ldquo破家值萬貫&rdquo,而且我們家的傳統是&ldquo室無棄物&rdquo,所以百八十年下來的這一個家是無數破爛東西的總彙,搬動一下要興師動衆,要雇用大車小車以及北平所特有的&ldquo窩脖兒&rdquo的,陸陸續續地搬了一個星期才大體就緒,指揮奔走的重任落在季淑的身上,她真是黎明即起,整天前庭後院地奔走,她的眼窩下面不時地挂着大顆的汗珠,我就掏出手絹給她揩揩。
垂花門外有一棵梨樹,是房客栽的,多年生長已經撲到房檐上面,把整個院子遮蓋了一半,結實累累,蔚為壯觀。
不知道母親聽了什麼人饒舌,說梨與離同音,不祥,于是下令砍伐。
季淑不敢抗,眼睜睜地看着工人把樹砍倒,心中為之不怿者累日。
後來我勸她在原處改植别的不犯忌諱的花木,亦可略補遺憾。
她立即到隆福寺街花廠選購了四棵西府海棠,因為她在青島就有此偏愛。
這四株嬌豔的花木果然如所預期很快地長大成形,翌年即繁花如簇,如火如荼,春光滿院,生機盎然。
同時她又買了四棵紫丁香,種在西院我的書房與卧室之間,紫丁香長得更猛,一兩年間妨礙人行,非修剪不可,丁香開時香氣四溢,招引蜂蝶終日攘攘不休。
前院檐下原有兩畦芍藥奄奄一息,季淑為之翻土施肥,冬日覆以積雪,來春新芽茁發。
我的書房檐下多陰,她種了一池玉簪,抽蕊無數。
我們一家三代,大小十幾口,再加上男女傭工六七人,是相當大的一個家庭。
晨昏定省是不可少的禮節。
每天早晨聽到裡院有了響動,我便拉着文薔到裡院去,到上房和東廂房分别向父母問安。
文薔是我們最小的孩子,不拉着她便根本邁不過垂花門的一尺高的門檻。
文茜、文骐都跟在我的身後。
文薔還另有任務,每天把報紙送給她的祖父,祖父接過報紙總是喊她兩聲:&ldquo小肥豬!小肥豬!&rdquo因為她小時候很胖。
季淑每天早晨要負責沏蓋碗茶,其間的難處是把握住時間,太早太晚都不成。
每天晚上季淑還要伺候父親一頓消夜,有時候要拖到很晚,我便躺在床上看書等她。
每日兩餐是大家共用的,雖有廚工專理其事,調配設計仍需季淑負責,亦大費周章。
家庭瑣事永遠沒完沒結,所謂家庭生活是永無休止的修繕補葺。
縫縫連連的事,會使用縫紉機的人就責無旁貸。
對外的采辦或交涉,當然也是能者多勞。
最難堪的是于辛勞之餘還不能全免于怨怼,有一回已經日上三竿,季淑督促工人撿煤球,擾及貪睡者的清眠,招緻很大的不快。
有人憤憤難平,季淑反倒夷然處之,她愛說的一句話是:&ldquo唐張公藝九世同居,得力于百忍,我們隻有三世,何事不可忍?&rdquo 家事全由季淑處理,上下翕然,我遂安心做我的工作,教書之餘就是翻譯寫稿。
我在西院南房,每到午後四時,季淑必定給我送茶一盞,我有時停下筆來拉她小坐,她總是把我推開,說:&ldquo别鬧,别鬧,喝完茶趕快繼續工作。
&rdquo然後她就抽身跑了。
我隔着窗子看她的背影。
我的翻譯工作進行順利,晚上她常問我這一天寫了多少字,我若是告訴她寫了三千多字,她就一聲不響地翹起她的大拇指。
我譯的稿子她不要看,但是她願意知道我譯的是些什麼東西。
所以莎士比亞的幾部名劇裡的故事,她都相當熟悉。
有幾部莎士比亞的電影片上演,我很希望她陪我去看,但是她分不開身,她總是遺憾地教我獨自去看。
季淑有一個見解,她以為要小孩子走上喜愛讀書的路,最好是盡早給孩子每人置備一個書桌。
所以孩子開始認字,就給他設備一份桌椅。
木器店裡沒有給小孩用的書桌,除非定制,她就買普通尺寸的成品,每人一份,放在寝室裡擠得滿滿的。
這一項開支絕不可省。
她告訴孩子哪一個抽屜放書哪一個抽屜放紙筆。
有了适當的環境之後,不久孩子養成了習慣,而且到了念書的時候自然地各就各位。
孩子們由小學至大學,從來沒有任何挫折,主要的是小時候養成良好習慣。
季淑做了好幾年的小學教師,她的教學經驗在家裡發生宏大的影響。
可見小學教師應是最可敬的職業之一。
我們的男孩子僅有一個,季淑嫌單薄一些,最好有兩男兩女,一九三五年冬,她懷有五個月的孕,一日扭身開燈,受傷流産。
送往婦嬰醫院,她為節省住進二等病房,夜間失血過多,而護士置若罔聞,我晨間趕去探視,已奄奄一息,醫生開始驚慌,急救輸血,改進頭等病房并請特别護士。
白天由我的嶽母照料,夜晚由我陪伴,按照醫院規定男客是不準在病房夜晚逗留的。
一個星期之後才脫險。
臨去時那一些不負責任的護士還奚落她說:&ldquo我們沒有見過像你這樣的嬌太太!&rdquo從此我們就實行生育節制。
我對政治并無野心,但是對于國事不能不問。
所以我辦了一個周刊,以鼓吹愛國提倡民主為原則,朋友們如謝冰心、李長之等都常寫稿給我,周作人也寫過稿子。
因此我對于各方面的人物常有廣泛的接觸。
季淑看見來訪的客人魚龍混雜就為我擔心。
她偶爾隔着窗子窺探出入的來客,事後問我:&ldquo那個獐頭鼠目的是誰?那個垂首蛇行的又是誰?他們找你做什麼?&rdquo這使我提高了警覺。
果然,就有某些方面的人來做說客,&ldquo願以若幹金為先生壽&rdquo,人們有一種錯覺,以為凡屬輿論,都是一些待價而沽的東西。
我當即予以拒絕,季淑知道此事之後完全支持我的決定,她說:&ldquo我願省吃儉用和你過一生甯靜的日子,我不羨慕那些有辦法的人之昂首上骧。
&rdquo我隐隐然看到她的祖父之高風亮節在她身上再度發揚。
日寇侵略日益加緊,一九三七年六月二十三日蔣介石與汪兆銘聯名召開廬山會議,我應邀參加,事實上沒有什麼商議,隻是宣告國家的政策。
我沒有等會議結束即兼程北返,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二十八日北平陷落。
我和季淑商議,時勢如此,決定我先隻身逃離北平。
我當即寫下遺囑。
戎火連天,割離父母妻子遠走高飛,前途渺渺,後顧茫茫。
這時候我聯想到&ldquo出家&rdquo真非易事,确是将相所不能為。
然而我畢竟這樣做了。
等到天津火車一通,我立即登上第一班車,短短一段路由清早走暮夜才到達天津。
臨别時季淑沒有一點兒女态,她很勇敢地送我到家門口,互道珍重,相對黯然。
&ldquo與子之别,思心徘徊!&rdquo 十一 和我約好在車上相見的是葉公超,相約不交一語。
後來發現在車上的學界朋友有十餘人之多,抵津後都住進了法租界帝國飯店。
我旋即搬到羅努生、王右家的寓中,日夜收聽廣播的戰事消息,我們利用大頭針制作許多面紅白小旗,牆上懸大地圖,紅旗代表我軍,白旗代表敵軍,逐日移動地插在圖上。
看看紅旗有退無進,相與扼腕。
《益世報》的經理生寶堂先生在赴意租界途中被敵兵捕去槍殺,我們知道天津不可再留,我與努生遂相偕乘船到青島,經濟南轉赴南京。
在濟南車站遇到數以千計由煙台徒步而來的年輕學生,我的學生丁金相在車站迎晤她的逃亡朋友,無意中在三等車廂裡遇見我,相見大驚,她問我:&ldquo老師到哪裡去?&rdquo &ldquo到南京去。
&rdquo &ldquo去做什麼?&rdquo &ldquo赴國難,投效政府,能做什麼就做什麼。
&rdquo &ldquo師母呢?&rdquo &ldquo我顧不得她,留在北平家裡。
&rdquo 她跑出站買了一瓶白蘭地、一罐餅幹送給我,汽笛一聲,揮手而别,我們都滴下了淚。
南京在敵機空襲之下,人心浮動。
我和努生都有報國有心投效無門之感。
我奔跑了一天,結果是教育部發給我二百元生活費和嶽陽丸頭等船票一張,要我立即前往長沙候命。
我沒有選擇,便和努生匆匆分手,登上了我們扣捕的日本商船嶽陽丸。
葉公超、楊金甫、俞珊、張彭春都在船上相遇。
傷兵難民擠得船上甲闆水洩不通,我的精神陷入極度苦痛。
到長沙後我和公超住在青年會,後移入韭菜園的一棟房子,是樊逵羽先生租下的北大辦事處。
我們三個人是北平的大學教授南下的第一批。
随後張子纓也趕來。
長沙勾留了近月,無事可做,心情苦悶,大家集議醵資推我北上接取數家的眷屬。
我銜着使命,間道抵達青島,搭順天輪赴津,不幸到煙台時船上發現霍亂,船泊大沽口外,日軍不許進口,每日檢疫一次,海上拘禁二十餘日,食少衣單,狼狽不堪。
登岸後投宿皇宮飯店,立即通電話給季淑,翌日她攜帶一包袱冬衣到津與我相會。
亂離重逢,相擁而泣。
翌日季淑返回北平。
因樊逵羽先生正在趕來天津,我遂在津又有數日勾留。
後我返平省親,在平滞留三數月,欲舉家南下,而情況不許,尤其是我的嶽母年事已高不堪跋涉。
季淑與其老母相依為命,不可能棄置不顧,侍養之日誠恐不久,而我們夫妻好合則來日方長,于是我們決定仍是由我隻身返後方。
會徐州陷落,敵僞強迫懸旗志賀,我忍無可忍,遂即日動身。
适國民參政會成立,我膺選為參政員,乃專程赴香港轉去漢口,從此進入四川,與季淑長期别離六年之久。
在這六年之中,我因颠沛流離貧病交加,季淑在家侍奉公婆老母,養育孩提,主持家事,其艱苦之狀乃更有甚于我者。
自我離家,大姐、二姐相繼去世,二姐遇人不淑身染肺癌,乏人照料,季淑盡力相助,彌留之際僅有季淑與二姐之幼女在身邊陪伴。
我們的三個孩子在同仁醫院播種牛痘,不幸疫苗不合規格,注射後引起天花,勢甚嚴重,幾瀕于殆,尤其是文茜面部結痂作癢,季淑為防其抓破成麻,握着她的雙手數夜未眠,由是體力耗損,漸感不支。
維時敵僞物資漸缺,糧食供應困難,白米白面成為珍品,居恒以糠麸花生皮屑羼入雜糧混合而成之物充饑,美其名曰文化面。
兒輩羸瘦,呼母索食。
季淑無以為應,肝腸為之寸斷。
她自己刻苦,但常給孩子雞蛋佐餐,孩子久而厭之。
有時蒸制絲糕(即小米粉略加白面白糖蒸成之糕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