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關燈
小
中
大
到水榭旁邊去見面。
所以我們對于孫世慶沒有怨言,倒是他後來敵僞時期做了教育局長晚節不終,以至于明正典刑,我們為他惋惜。
季淑決定乘我出國期間繼續求學,于是投考國立美術專科學校,專習國畫,晚間兩個家館的收入足可維持生活,榜發獲捷,我們都很歡喜。
除了一盒精緻信箋信封以外,我從來沒送過她任何東西,我深知她的性格,送去也會被拒。
那一盒文具,也是在幾乎不愉快的情形之下才被收納的。
可是在長期離别之前不能不有饋贈,我在廊房頭條太平洋鐘表店買了一隻手表,在我們離别之前最後一次會晤時送給了她。
我解下她的舊的,給她戴上新的,我說:&ldquo你的手腕好細!&rdquo真的,不盈一握。
季淑送我一幅她親自繡的&ldquo平湖秋月圖&rdquo。
是用亂針方法繡的,小小的一幅,不過7寸×10.2寸,有亭有水有船有樹,是很好的一幅圖畫,配色尤為精絕。
在她畢業于女高師的那一年夏天,她們畢業班曾集體做江南旅行,由南京、鎮江、蘇州、無錫、上海,以至杭州,所有的著名風景區都遊覽殆遍。
我們常以彼此遊蹤所至作為我們談話的資料。
我們都愛西湖,她曾問我西湖八景之中有何偏愛,我說我最喜&ldquo平湖秋月&rdquo,她也正有同感。
所以她就根據一張照片繡成一幅圖畫給我。
那大片的水,大片的天,水草樹木,都很不容易處理。
我把這幅繡畫帶到美國,被一多看到,大為擊賞,他引我到一家配框店選擇了一個最精美而又色彩最調和的框子,懸在我的室中,外國人看了認為是不可想象的藝術作品。
可惜半個世紀過後,有些絲線脫跳,色彩褪了不少,大緻還是完好的。
我在八月初離開北京。
臨行前一星期我請季淑午餐,地點是勸業場三樓玉樓春。
我點了兩個菜之後要季淑點,她是從來不點菜的,經我逼迫,她點了&ldquo兩做魚&rdquo,因為她偶然聽人說起廣和居的兩做魚非常可口,初不知是一魚兩做。
飯館也惡作劇竟選了一條一尺半長的活魚,半燒半炸,兩大盤子擺在桌上,我們兩個面面相觑,無法消受。
這件事我們後來說給我們的孩子聽,都不禁呵呵大笑。
文薔最近在飯館裡還打趣地說:&ldquo媽,你要不要吃兩做魚?&rdquo這是我們年輕時候的韻事之一。
事實上她是最喜歡吃魚,如果有幹燒鲫魚佐餐,什麼别的都不想要了。
在我臨行的前一天,她在來今雨軒為我餞行,那一天又是風又是雨。
我到了上海之後,住在旅館裡,創造社的幾位朋友天天來訪,逼我給《創造周報》寫點東西,辭不獲命,寫了一篇《凄風苦雨》,完全是季淑為我餞行時的忠實記錄,文中的陳淑即是程季淑(全文附載《秋室雜憶》),其中有這樣的一段: 我不要你風生虎嘯,我願你老來無事飽加餐。
頭白不白,沒有關系,不過我們是已經到了偕老的階段。
雨住了。
園裡的景象異常清新,玳瑁的樹枝綴着翡翠的樹葉,荷池的水像油似的靜止,雪氅黃喙的鴨子成群地叫。
我們緩步走出水榭,一陣土濕的香氣撲鼻;沿着池邊小徑走上兩旁的甬道。
園裡還是冷清清的,天上的烏雲還在互相追逐着。
&ldquo我們到影戲院去吧,天雨人稀,必定還有趣&hellip&hellip&rdquo她這樣地提議。
我們便走進影戲院。
裡面觀衆果似晨星般稀少,我們便在僻處緊靠着坐下。
鈴聲一響,屋裡昏黑起來,影片像逸馬一般在我眼前飛遊過去,我的情思也跟着相機輪旋轉起來。
我們緊緊地握着手,沒有一句話說。
影片忽地一卷演訖,屋裡光線放亮了一些,我看見她的烏黑眼珠正在不瞬地注視着我。
&ldquo你看影戲了沒有?&rdquo 她搖搖頭說:&ldquo我一點也沒有看進去,不知是些什麼東西在我眼前飛過&hellip&hellip你呢?&rdquo 我笑着說:&ldquo和你一樣。
&rdquo 我們便這樣地在黑暗的影戲院裡度過兩個小時。
我們從影戲院出來的時候,蒙蒙細雨又在落着,園裡的電燈全亮起來了,照得雨濕的地上閃閃發光。
遠遠地聽到鐘樓的當當的聲音,似斷似續地播送過來,隻覺得凄涼黯淡&hellip&hellip我扶着她緩緩地步入餐館。
疏細的雨點&mdash&mdash是天公的淚滴,灑在我們身上。
她平時是不飲酒的,這天晚上卻斟滿一盞紅葡萄酒,舉起杯來低聲地說: &ldquo祝你一帆風順,請盡這一杯!&rdquo 我已經淚珠盈睫了,無言地舉起我的一杯,相對一飲而盡。
餐館的侍者捧着盤子在旁邊詫異地望着我們。
我們就是這樣地開始了我們的三年别離。
五 一九二三年九月一日我到達美國,随即前往科羅拉多泉去上學。
那是一個山明水秀的風景地,也有得是恻兮燎兮的人物,但是我心裡想的是&mdash&mdash 出其東門,有女如雲。
雖則如雲,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樂我員。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雖則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與娛。
人心裡的空間是有限的,一經塞滿便再也不能填進别的東西。
我不但遊樂無心,讀書也很勉強。
季淑來信報告我她順利入學的情形,選的是西洋畫系,很久時間都是花在素描上面。
天天面對着石膏像,左一張右一張地炭畫。
後來她積了一大卷給我看,我覺得她畫得相當好。
她的線條相當有力,不像一般女子的纖弱。
一多告訴我,素描是繪畫的基本功夫,他在芝加哥一年也完全是炭畫素描。
季淑下半年來信說,她們已經開始畫裸體模特兒了,男女老少的模特兒都有,比石膏像有趣得多。
我買了一批繪畫用具寄給她。
包括木炭、橡皮、水彩、油料等。
這木炭和橡皮,比國内的産品好,尤其是那海綿似的方塊橡皮松軟合用。
國内學生用面包代替橡皮,效果當然不好。
季淑用我寄去的木炭和橡皮,畫得格外起勁,同學們豔羨不止,季淑便以多餘的分贈給她的好友們。
油畫,教師們不準她們嘗試,水彩還可以勉強一試。
季淑有了工具,如何能不使用?偕了同學外出寫生,大家用水彩,隻有她有油料可用。
她每次畫一張畫,都寫信詳告,我每次接到信,都仔細看好幾遍。
我寫信給她,寄到美專,她特别關照過學校的号房工友,有信就存在那裡,由她自己去取,有一次工友特别熱心,把我的信轉寄到她家裡去。
信放在窗台上,幸而沒有被叔父們撞見,否則拆開一看必定天翻地覆。
一棵大樹,從土裡挖出來,移植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都不容易活,何況人? 天翻地覆的事畢竟幾乎發生。
大約我出國兩個月後,季淑來信,她的叔父們對她母親說:&ldquo大嫂,三姑娘也這麼大了,老在外面東跑西跑也不像一回事,我們打算早一點給她完婚。
××部裡有一位科員,人很不錯,年齡麼&hellip&hellip男人大個十歲八歲也沒有關系。
&rdquo這是通知的性質,不是商酌,更不是征求同意。
這種情況早在我們料想之中,所以季淑按照我們預定計劃應付,第一步是把情況告知黃淑貞,第二步是請黃家出面通知我的父母,由我父母央人出面正式做媒,同時由我做書禀告父母請求做主,第三步是由季淑自己出面去懇求比較溫和開通的八叔(缵丞先生)惠予諒解。
關鍵在第三步。
她不能透露我們已有三年的交往,更不能說已有成言,隻能扯謊,說隻和我見過一面,但已心許。
八叔聽了覺得好生奇怪,此人既已去美,三年後才能回來,現在訂婚何為?假使三年之後有變化呢?最後他明白了,他說:&ldquo你既已心許,我們也不為難你,現在一切作為罷論,三年以後再說。
&rdquo這是最理想的結果,由于季淑的善于言辭,我們原來還準備了第四步,但是不需要了。
可是此一波折,使我心情久久不能平複。
北京國立八校的教職員因政府欠薪而鬧風潮,美專奉令停辦。
季淑才學了一年素描即告失學。
一九二四年夏,我告别了風景優美的科羅拉多泉而進入哈佛研究院,季淑離開了北京而就教職于香山慈幼院。
一九一七年熊希齡憑其政治地位領有香山全境,以風景最佳之&ldquo雙清&rdquo為其别墅,以放領土地之收入舉辦慈幼院,由其夫人主持之。
因經費寬裕校址優美,慈幼院在北京頗有小名。
季淑受聘是因為她愛那個地方。
凡是名山勝水,她無不喜愛,這是她畢生的嗜好。
在香山兩年她享盡了清福,雖然那裡的人事複雜,一群蠅營狗苟的勢利之輩環拱着炙手可熱的權貴人家。
季淑除了教書之外一切不聞不問。
她的宿舍離教室很遠,要爬山坡,并且有數百級石階,上下午各走一趟,但不以為苦。
周末常約友好騎驢,遊蹤遍及八大處。
西山一帶的風景,她比我熟,因為她在香山有兩年的逗留。
季淑的宿舍在山坡下,她的一間是在一排平房的中間,好像是第三個門。
門前有一條廊檐。
有一天陰霾四合,山雨欲來,一霎間烏雲下墜,雨驟風狂。
在山地曠野看雨,是有趣的事。
季淑獨在檐下站着,默默地出神,突然一聲霹靂,一震之威幾乎使她仆地,隻見熊熊一團巨火打在離她身邊不及十餘尺的石桌石凳之上,白石盡變成黑色,硫黃的臭味曆久不散。
她說給我聽,猶有餘悸。
我們通信全靠船運,需十餘日方能到達,但不必嫌慢,因為如果每天寫信隔數日付郵,差不多每隔三兩天都可以收到信。
我們是每天寫一點,積一星期可得三數頁,一張信箋兩面寫,用蠅頭細楷寫,這樣的信收到一封可以看老大半天。
三年來我們各積得一大包。
信的内容有記事,有抒情,有議論,無體不備。
季淑把我的信收藏在一個黑漆的首飾匣裡,有一天忘了鎖,鑰匙留插在鎖孔裡,大家喚作小方的一位同事大概平素早就留心,難逢的機會焉肯放過,打開匣子開始閱覽起來,臨走還帶了幾封去。
小方笑呵呵地把信裡的内容背誦幾段,季淑才發現失竊。
在幾經勒索要挾之下才把失物贖回。
我曾選讀&ldquo伯朗甯與丁尼生&rdquo一門功課,對伯朗甯的一首詩OneWordMore頗為欣賞,我便摘了下列三行詩給季淑看: Godbethanked,themeanestofhiscreatures, Boaststwosoul-sides,onetofacetheworldwith, Onetoshowawomanwhenhelovesher. 感謝上帝,他的最卑微的生人 也有兩面的靈魂,一面對着世人, 一面給他所愛的女人看。
不過伯朗甯還是把他的情詩公之于世了。
我的書信不是預備公開的,于一九四八年冬離家時付之一炬。
小方看過其中的幾封信,不知道她看的時候心中有何感受。
六 三年的工夫過去了。
一九二六年七月間麥金菜總統号在黎明時抵達吳淞口外抛錨候潮,我聽到青蛙鼓噪,我看到滾滾濁流,我回到了故國。
我拿着梅光迪先生的介紹信到南京去見胡先輔先生,取得國立東南大學的聘書,就立刻北上天津。
我從上海緻快函給季淑,約她在天津會晤,盤桓數日,然後一同返京,她不果來,事後她向我解釋:&ldquo名分未定,行為不可不檢。
&rdquo我覺得她的想法對,不能不肅然起敬。
鄧約翰(JohnDonne)有一首詩《出神》(TheExtasie),其中有兩節描寫一對情侶的關系真是恰如其分: Ourhandswerefirmlycimented Withafastbalme,whichthencedidspring, Oureye-beamesfwistedanddidthred Oureyes,upononedoublestring; SOto'entergraftourhands,asyet Wasallthemeanestomakeusone, Andpicturesinoureyestoget Wasallourpropagation. 我們的手牢牢地握着, 手心裡冒出黏黏的汗, 我們的視線交纏, 擰成雙股線穿入我們的眼; 兩手交接是我們當時 唯一途徑使我們融為一體, 眼中倩影是我們 所有的産生出來的成績。
久别重逢,相見轉覺不能交一語。
季淑說:&ldquo華,你好像瘦了一些。
&rdquo當然,怎能不瘦?她也顯得憔悴。
我們所談的第一樁事是商定婚期,暑假内是不可能,因為在八月底我要回到南京去授課,遂決定在寒假裡結婚。
這時候有人向香山慈幼院的院長打小報告:&ldquo程季淑不久要結婚了,下半年的聘書最好不要發給她。
&rdquo季淑不欲在家裡等候半年,需要一個落腳處。
她的一位朋友孫亦雲女士任公立第三十六小學校長,學校在北新橋附近府學胡同,承她同情,約請季淑去做半年的教師。
我到香山去接季淑搬運行李進城是一件難忘的事。
一清早我雇了一輛汽車,車身高高的,用曲鐵棍搖半天才能發動引擎的那樣的汽車,出城直奔西山,一路上汽車喇叭嗚嗚叫,到達之後她的行李早已預備好,一隻箱子放進車内,一個相當龐大的鋪蓋卷隻好用繩子系在車後。
我們要利用這機會遊覽香山。
季淑引路,她非常矯健,身輕似燕,我跟在後面十分吃力,過了雙清别墅已經氣喘如牛,到了半山亭便汗流浃背了。
季淑把她撐着的一把玫瑰紫色的洋傘讓給我,也無濟于事。
後來找到一處陰涼的石頭,我們坐了下來。
正喘息間,一個賣爛酸梨的鄉下人擔着挑子走了過來,裡面還剩有七八隻梨,我們便買了來吃。
在口燥舌幹的時候,爛酸梨有如甘露。
擡頭看,有小徑盤旋通往山巅,據說有十八盤,山巅傳說是清高宗重陽登高的所在,舊名為重陽亭,實際上并沒有亭子,如今俗名為&ldquo鬼見愁&rdquo。
季淑問我有無興趣登高一望,我說鬼見猶愁,我們不去也罷。
她是去過很多次的。
我們已經偕老,沒有遺憾,但願有一天我們能夠口裡喊着&ldquo一、二、三&rdquo,然後一起同時死去。
我們在西山飯店用膳之後,時間還多,索性盡一日之歡,順道前往玉泉山。
玉泉山是金、元、明、清曆代帝王的行宮禦苑,乾隆寫過一篇《玉泉山記》,據說這裡的水質優美飲之可以長壽,賜名為&ldquo天下第一泉&rdquo。
如今宮殿多已傾圮,淪為廢墟,唯因其已荒廢,掩去了它的富麗堂皇的俗氣,較頤和園要高雅得多。
我們一進園門就被一群窮孩子包圍,争着要做向導,其實我們不需向導,但是孩子們嚷嚷着說:&ldquo你們要喝泉水,我有幹淨杯子;你們要登玉峰塔,我給你們領取鑰匙&hellip&hellip&rdquo無可奈何,揀了一個老實相的小孩子。
他真亮出一隻杯子,在那細石流沙綠藻紫荇曆曆可數的湖邊噴泉處舀了一杯泉水,我們共飲一杯,十分清洌。
随後我們就去登玉峰塔。
塔在山頂,七層九丈九尺,盤旋拾級而上,囑咐小孩在下面靜候。
我們到達頂層,就拂拂階上的塵土,坐下乘涼,真是一個好去處。
好像不大的工夫,那孩子通通通地蹿上來了,我問他為什麼要上來,他說他等了好久好久不見人下來,所以上來看看。
于是我們就逐級而下,我對季淑說:&ldquo你不記得我們描過的紅模子麼?&lsquo王子去求仙,丹成上九天,洞中方七日,人世幾千年。
&rsquo塔上面和塔下面時間過得快慢原不相同。
&rdquo相與大笑。
回到城裡,我送季淑到黃淑貞家把行李卸下我就走了,以後我們幾次晤見是在三十六小學。
暑假很快地過去,我到南京去授課。
在東南大學校門正對面有一條小巷,蓁巷,門牌四号是過探先教授新建的一棟平房,招租。
一棟房分三個單位,各有四間。
房子不肯分租,我便把整棟房子租了下來,一年為期。
我自占中間一所,右邊一所分給餘上沅、陳衡粹夫婦,左邊一所分給張景钺、崔芝蘭夫婦,三家均攤房租,三家都是前後準備新婚。
我搬進去的第一天,真是家徒四壁,上沅和我天天四處奔走購置家具等物。
寝室牆刷粉紅色,書房淡藍色。
有些東西還需要設計定制。
足足忙了幾個月,我寫信給季淑:&ldquo新房布置一切俱全,隻欠新娘。
&rdquo房子有一大缺點,寝室後邊是一大片稻田,施肥的時候必須把窗緊閉。
生怕這一點新娘子感到不滿。
南京冬天也相當冷,屋裡沒有取暖的設備。
季淑用藍色毛繩線給我織了一條内褲,由郵寄來。
一排四顆黑扣子,上面的圖案是雙喜字。
我穿在身上說不出的溫暖,一直穿了幾十年,這半年季淑很忙,一面教書一面籌備妝奁,利用她六年來的積蓄置辦了四大楠木箱的衣物,沒有一個人幫她一把忙。
七 我們結婚的日子是一九二七年二月十一日,行禮的地點是北京南河沿歐美同學會。
這是我們請出媒人正式往返商決的。
婚前還要過禮,亦曰放定,言明一切從簡,那兩隻大呆鵝也免了,甚至許多人所期望的幹果餅餌之類也沒有預備。
隻有一具玉如意,裝在玻璃匣裡,還有兩匣首飾,由媒人送以女家。
如意是代表什麼,我不知道,有人說像靈芝,取其吉祥之意,有人則說得很難聽。
這具如意是我們的傳家之寶,平常高高地放在上房條案上的中央,左金鐘,右玉磬,永遠沒人碰的。
有了喜慶大事,才拿出來使用,用畢送還原處。
以我所知,在我這回訂婚以後還沒有使用過一次。
新娘子服裝照例由男家準備,我母親早已胸有成算,不準我開口。
母親帶着我大姐到瑞蚨祥選購兩身衣料,一身上衣與裙是粉紅色的緞子,行婚禮時穿,一身上衣是藍緞,裙子是紅緞,第二天回門穿。
都是全身定制繡花。
母親說若是沒有一條紅裙子便不能成為一個新娘子。
她又說冬天冷,上衣非皮毛不可,于是又選了兩塊小白狐。
衣服的尺寸由女家開了送來,我母親一看大驚:&ldquo一定寫錯了,腰身這樣小,怎穿得上!&rdquo托人再問,回話說沒錯,我心中暗暗好笑,我早知道沒錯。
棉被由我大姐負責縫制,她選了兩塊被面,一床洋妃色,一床水綠色,最妙的是她在被的四角縫進了幹棗、花生、桂圓、栗子四色幹果,我在睡覺的時候硌了我的肩膀,季淑告訴我這是取吉利,&ldquo早生貴子&rdquo之意。
季淑不知道我們備了枕頭,她也預備了一對,枕套是白緞子的,自己繡了紅玫瑰花在角上,鮮豔無比,我舍不得用,留到如今。
她又制了一個金質的項鍊,墜着一個心形的小盒,刻着我們兩個的名字。
這時候我家住在大取燈胡同一号,新房設在上屋西套間,因為不久要到南京去,所以沒有什麼布置,隻是換了新的窗幔,買了一張新式的大床。
結婚那天,晴而冷。
證婚人由我父親出面請了賀履之(良樸)先生擔任,他是我父親一個酒會的朋友,年高有德,而且是山水畫家,當時一位名士。
本來熊希齡先生奮勇願為證婚,我們想想還是沒有勞駕。
張心一、張禹九兩位同學是男傧相,季淑的美專同學孿生的馮棠、馮棣是女傧相。
兩位介紹人,隻記得其一姓翁。
主婚人是我父親和季淑的四叔梓琴先生。
婚禮定在下午四時舉行,客人差不多到齊了,新娘不見蹤影。
原來娶親的馬車到了女家,照例把紅封從門縫塞進去之後,裡面傳話出來要遞紅帖:&ldquo沒有紅帖怎行?我們知道你是誰?&rdquo事先我要求親迎,未被接納,實不知應備紅帖。
僵持了半天,随車的人員經我父親電話中指示臨時補辦,到榮寶齋買了一份紅帖請人代書,總算過了關。
可是彩車到達歐美同學會的時候暮霭漸深。
這是意外事,也是意中事。
我立在階上看見季淑從二門口由兩人扶着緩緩地沿着旁邊的遊廊走進禮堂,後面兩個小女孩牽紗。
張禹九用胳膊肘輕輕觸我說:&ldquo實秋,嘿嘿,嬌小玲珑。
&rdquo我覺得好像有人在我耳邊吟唱着彭士(RobertBurns)的幾行詩: Sheisawinsomeweething, Sheisahandsomeweething, Sheisaloecomeweething, Thissweetweewifeo'mine. 她是一個媚人的小東西, 她是一個漂亮的小東西, 她是一個可愛的小東西, 我這親愛的小嬌妻。
事實上凡是新娘沒有不美的。
薩克令(SirJohnSuckling)的一首《婚禮曲》(ABalladuponaWedding)就有幾節很好的描寫: Themaid-andtherebyhangsatale, ForsuchamaidnoWhitsun-ale, Couldeveryetproduce; Nogrape,that'skindlyripe,couldbe, Soround,soplump,sosoftashe, Norhalfsofullofjuice. Herfingerwassosmallthering, Wouldnotstayon.whichtheydidbring, itwastoowideapeck; Andtosaytruth(foroutitmust), itlookedlikethegreatcollar(just) Aboutouryoungcolt'sneck. Herfeetbeneathherpetticoat, Likelittlemicestoleinandout, Asiftheyfearedthelight; Butoh,shedancessuchaway, NosunuponanEasterday Ishalfsofineasight! Hercheekssorareawhitewason, Nodaisymakescomparison; (Whoseesthemisundone), Forstreaksofredweremingledthere, SuchasareonaKatherenepear, (Thesidethat'snextthesun). Herlipswerered,andonewasthin, Comparedtothatwasnextherchin (Somebeehadstungitnewly); But,Dick,hereyessoguardherface Idurstnomoreuponthemgaze, ThanonthesuninJuly. Hermouthsosmall,whenshedoesspeak, Thou'dstswearherteethherwordsdidbreak, Thattheymightpassageget; Butshesohandledstillthematter, Theycameasgoodasours,orbetter, Andarenotspentawhit. 講到新娘(說來話長), 像她那樣的姑娘, 聖靈降臨的慶祝會裡尚未見過; 沒有成熟的葡萄像她那樣紅潤, 那樣圓,那樣豐滿,那樣細嫩, 汁漿有一半那樣地多。
她的手指又細又小, 戒指戴上去就要溜掉, 因為太松了一點; 老實說(非說不可), 恰似小駒的頸上套着 一隻大的項圈。
她裙下露出兩隻腳, 老鼠似的出出進進地跑, 像是怕外面的光亮; 但是她的舞步翩翩, 太陽在複活節的那一天 也沒有那樣美的景象! 她的兩頰白得出奇, 沒有雛菊能和她相比; (令人一見魂兒飛上天了), 因為那白裡還帶着紅色, 活像是枝頭的小梨一個, (朝着太陽的那一邊)。
她的唇是紅的;一片很薄, 挨近下巴的那片就厚得多 (必是才被蜜蜂蜇傷); 但是,狄克,她的兩眼保護着臉 我不敢多看一眼, 有如對着七月的太陽。
她的嘴好小,說起話來, 她的牙齒要把字兒咬碎, 以便從嘴裡擠送出去; 但是她處理得很得法, 談吐不比我們差, 而且一點也不吃力。
季淑那天頭上戴着茉莉花冠。
腳上穿的一雙高跟鞋,為配合禮服,是粉紅色緞子做的,上面縫了一圈的亮片,走起路來一閃一閃。
因戒指太松而把戒指丢掉的不是她,是我,我不知在什麼時候把戒指甩掉了,她安慰我說:&ldquo沒關系,我們不需要這個。
&rdquo 證婚人說了些什麼話,根本就沒有聽進去,現在一個字也不記得。
我隻記得贊禮的人喊了一聲禮成,大家紛紛湧向東廂入席就餐。
少不了有人向我們敬酒,我根本沒有把那小小酒杯放在眼裡。
黃淑貞突然用飯碗斟滿了酒,嚴肅地說:&ldquo季淑,你以後若是還認我做朋友,請盡此碗。
&rdquo季淑一聲不響端起碗來汩汩地喝了下去,大家都吃一驚。
回到家中還要行家禮,這是預定的節目。
好容易等到客人散盡,兩把太師椅擺在堂屋正中,地上鋪了紅氈子,請父母就座,我和季淑雙雙跪下磕頭,然後鬧哄到午夜,父母發話:&ldquo現在不早了,大家睡去吧。
&rdquo 羅賽蒂(D.G.Rossetti)有一首詩《新婚之夜》(TheNuptialNight),他說他一覺醒來看見他的妻懶洋洋地酣睡在他身旁,他不能相信那是真的,他疑心是在做夢。
夢也好,不是夢也好,天剛剛亮,季淑骨碌爬了起來,梳洗畢換上一身新裝,藍襖紅裙,紅緞繡花高跟鞋,在穿衣鏡前面照了又照,側面照,轉身照。
等父母起來她就送過去兩盞新沏的蓋碗茶。
這是新媳婦伺候公婆的第一幕。
早餐罷,全家人聚在上房,季淑啟開她的箱子把禮物一包一包地取出來,按長幼順序每人一包,這叫作開箱禮,又叫作見面禮,無非是一些帽鞋日用之物,但是季淑選購甚精,使得家人皆大歡喜。
我袖手旁觀,說道:&ldquo哎呀!還缺一份!&mdash&mdash我的呢?&rdquo惹得哄堂大笑。
次一節目是我陪季淑&ldquo回門&rdquo。
進門第一樁事是拜祖先的牌位,一個楠木龛裡供着一排排的程氏祖先之神位多到不可計數,可見績溪程氏确是一大望族,我們納頭便拜,行最敬禮。
好像旁邊還有人念念有詞,說到三姑娘三姑爺什麼什麼的,我當時感覺我很光榮地成了程家的女婿。
拜完祖先之後便是拜見家中的長輩,季淑的繼祖母尚在,其次便是我的嶽母,叔父輩則有四叔、七叔(蔭庭先生)、九叔(蔭軒先生),八叔已去世。
嬸嬸則四嬸就有兩位,然後六嬸、七嬸、八嬸、九嬸。
我們依次叩首,我隻覺得站起來跪下去忙了一大陣。
平輩相見,相互鞠躬。
随後便是盛筵款待,我很奇怪季淑不在席上,不知她躲在哪裡,原來是筵席以男性為限。
談話間我才知道,已去世的六叔還曾留學俄國,編過一部《俄華字典》刊于哈爾濱。
第三天,季淑病倒,腹瀉。
我現在知道那是由于生活過度緊張,睡了兩天她就好了。
過了十幾天,時局起了變化,國民革命軍北伐逐步迫近南京。
母親關心我們,要我
所以我們對于孫世慶沒有怨言,倒是他後來敵僞時期做了教育局長晚節不終,以至于明正典刑,我們為他惋惜。
季淑決定乘我出國期間繼續求學,于是投考國立美術專科學校,專習國畫,晚間兩個家館的收入足可維持生活,榜發獲捷,我們都很歡喜。
除了一盒精緻信箋信封以外,我從來沒送過她任何東西,我深知她的性格,送去也會被拒。
那一盒文具,也是在幾乎不愉快的情形之下才被收納的。
可是在長期離别之前不能不有饋贈,我在廊房頭條太平洋鐘表店買了一隻手表,在我們離别之前最後一次會晤時送給了她。
我解下她的舊的,給她戴上新的,我說:&ldquo你的手腕好細!&rdquo真的,不盈一握。
季淑送我一幅她親自繡的&ldquo平湖秋月圖&rdquo。
是用亂針方法繡的,小小的一幅,不過7寸×10.2寸,有亭有水有船有樹,是很好的一幅圖畫,配色尤為精絕。
在她畢業于女高師的那一年夏天,她們畢業班曾集體做江南旅行,由南京、鎮江、蘇州、無錫、上海,以至杭州,所有的著名風景區都遊覽殆遍。
我們常以彼此遊蹤所至作為我們談話的資料。
我們都愛西湖,她曾問我西湖八景之中有何偏愛,我說我最喜&ldquo平湖秋月&rdquo,她也正有同感。
所以她就根據一張照片繡成一幅圖畫給我。
那大片的水,大片的天,水草樹木,都很不容易處理。
我把這幅繡畫帶到美國,被一多看到,大為擊賞,他引我到一家配框店選擇了一個最精美而又色彩最調和的框子,懸在我的室中,外國人看了認為是不可想象的藝術作品。
可惜半個世紀過後,有些絲線脫跳,色彩褪了不少,大緻還是完好的。
我在八月初離開北京。
臨行前一星期我請季淑午餐,地點是勸業場三樓玉樓春。
我點了兩個菜之後要季淑點,她是從來不點菜的,經我逼迫,她點了&ldquo兩做魚&rdquo,因為她偶然聽人說起廣和居的兩做魚非常可口,初不知是一魚兩做。
飯館也惡作劇竟選了一條一尺半長的活魚,半燒半炸,兩大盤子擺在桌上,我們兩個面面相觑,無法消受。
這件事我們後來說給我們的孩子聽,都不禁呵呵大笑。
文薔最近在飯館裡還打趣地說:&ldquo媽,你要不要吃兩做魚?&rdquo這是我們年輕時候的韻事之一。
事實上她是最喜歡吃魚,如果有幹燒鲫魚佐餐,什麼别的都不想要了。
在我臨行的前一天,她在來今雨軒為我餞行,那一天又是風又是雨。
我到了上海之後,住在旅館裡,創造社的幾位朋友天天來訪,逼我給《創造周報》寫點東西,辭不獲命,寫了一篇《凄風苦雨》,完全是季淑為我餞行時的忠實記錄,文中的陳淑即是程季淑(全文附載《秋室雜憶》),其中有這樣的一段: 我不要你風生虎嘯,我願你老來無事飽加餐。
頭白不白,沒有關系,不過我們是已經到了偕老的階段。
雨住了。
園裡的景象異常清新,玳瑁的樹枝綴着翡翠的樹葉,荷池的水像油似的靜止,雪氅黃喙的鴨子成群地叫。
我們緩步走出水榭,一陣土濕的香氣撲鼻;沿着池邊小徑走上兩旁的甬道。
園裡還是冷清清的,天上的烏雲還在互相追逐着。
&ldquo我們到影戲院去吧,天雨人稀,必定還有趣&hellip&hellip&rdquo她這樣地提議。
我們便走進影戲院。
裡面觀衆果似晨星般稀少,我們便在僻處緊靠着坐下。
鈴聲一響,屋裡昏黑起來,影片像逸馬一般在我眼前飛遊過去,我的情思也跟着相機輪旋轉起來。
我們緊緊地握着手,沒有一句話說。
影片忽地一卷演訖,屋裡光線放亮了一些,我看見她的烏黑眼珠正在不瞬地注視着我。
&ldquo你看影戲了沒有?&rdquo 她搖搖頭說:&ldquo我一點也沒有看進去,不知是些什麼東西在我眼前飛過&hellip&hellip你呢?&rdquo 我笑着說:&ldquo和你一樣。
&rdquo 我們便這樣地在黑暗的影戲院裡度過兩個小時。
我們從影戲院出來的時候,蒙蒙細雨又在落着,園裡的電燈全亮起來了,照得雨濕的地上閃閃發光。
遠遠地聽到鐘樓的當當的聲音,似斷似續地播送過來,隻覺得凄涼黯淡&hellip&hellip我扶着她緩緩地步入餐館。
疏細的雨點&mdash&mdash是天公的淚滴,灑在我們身上。
她平時是不飲酒的,這天晚上卻斟滿一盞紅葡萄酒,舉起杯來低聲地說: &ldquo祝你一帆風順,請盡這一杯!&rdquo 我已經淚珠盈睫了,無言地舉起我的一杯,相對一飲而盡。
餐館的侍者捧着盤子在旁邊詫異地望着我們。
我們就是這樣地開始了我們的三年别離。
五 一九二三年九月一日我到達美國,随即前往科羅拉多泉去上學。
那是一個山明水秀的風景地,也有得是恻兮燎兮的人物,但是我心裡想的是&mdash&mdash 出其東門,有女如雲。
雖則如雲,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樂我員。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雖則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與娛。
人心裡的空間是有限的,一經塞滿便再也不能填進别的東西。
我不但遊樂無心,讀書也很勉強。
季淑來信報告我她順利入學的情形,選的是西洋畫系,很久時間都是花在素描上面。
天天面對着石膏像,左一張右一張地炭畫。
後來她積了一大卷給我看,我覺得她畫得相當好。
她的線條相當有力,不像一般女子的纖弱。
一多告訴我,素描是繪畫的基本功夫,他在芝加哥一年也完全是炭畫素描。
季淑下半年來信說,她們已經開始畫裸體模特兒了,男女老少的模特兒都有,比石膏像有趣得多。
我買了一批繪畫用具寄給她。
包括木炭、橡皮、水彩、油料等。
這木炭和橡皮,比國内的産品好,尤其是那海綿似的方塊橡皮松軟合用。
國内學生用面包代替橡皮,效果當然不好。
季淑用我寄去的木炭和橡皮,畫得格外起勁,同學們豔羨不止,季淑便以多餘的分贈給她的好友們。
油畫,教師們不準她們嘗試,水彩還可以勉強一試。
季淑有了工具,如何能不使用?偕了同學外出寫生,大家用水彩,隻有她有油料可用。
她每次畫一張畫,都寫信詳告,我每次接到信,都仔細看好幾遍。
我寫信給她,寄到美專,她特别關照過學校的号房工友,有信就存在那裡,由她自己去取,有一次工友特别熱心,把我的信轉寄到她家裡去。
信放在窗台上,幸而沒有被叔父們撞見,否則拆開一看必定天翻地覆。
一棵大樹,從土裡挖出來,移植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都不容易活,何況人? 天翻地覆的事畢竟幾乎發生。
大約我出國兩個月後,季淑來信,她的叔父們對她母親說:&ldquo大嫂,三姑娘也這麼大了,老在外面東跑西跑也不像一回事,我們打算早一點給她完婚。
××部裡有一位科員,人很不錯,年齡麼&hellip&hellip男人大個十歲八歲也沒有關系。
&rdquo這是通知的性質,不是商酌,更不是征求同意。
這種情況早在我們料想之中,所以季淑按照我們預定計劃應付,第一步是把情況告知黃淑貞,第二步是請黃家出面通知我的父母,由我父母央人出面正式做媒,同時由我做書禀告父母請求做主,第三步是由季淑自己出面去懇求比較溫和開通的八叔(缵丞先生)惠予諒解。
關鍵在第三步。
她不能透露我們已有三年的交往,更不能說已有成言,隻能扯謊,說隻和我見過一面,但已心許。
八叔聽了覺得好生奇怪,此人既已去美,三年後才能回來,現在訂婚何為?假使三年之後有變化呢?最後他明白了,他說:&ldquo你既已心許,我們也不為難你,現在一切作為罷論,三年以後再說。
&rdquo這是最理想的結果,由于季淑的善于言辭,我們原來還準備了第四步,但是不需要了。
可是此一波折,使我心情久久不能平複。
北京國立八校的教職員因政府欠薪而鬧風潮,美專奉令停辦。
季淑才學了一年素描即告失學。
一九二四年夏,我告别了風景優美的科羅拉多泉而進入哈佛研究院,季淑離開了北京而就教職于香山慈幼院。
一九一七年熊希齡憑其政治地位領有香山全境,以風景最佳之&ldquo雙清&rdquo為其别墅,以放領土地之收入舉辦慈幼院,由其夫人主持之。
因經費寬裕校址優美,慈幼院在北京頗有小名。
季淑受聘是因為她愛那個地方。
凡是名山勝水,她無不喜愛,這是她畢生的嗜好。
在香山兩年她享盡了清福,雖然那裡的人事複雜,一群蠅營狗苟的勢利之輩環拱着炙手可熱的權貴人家。
季淑除了教書之外一切不聞不問。
她的宿舍離教室很遠,要爬山坡,并且有數百級石階,上下午各走一趟,但不以為苦。
周末常約友好騎驢,遊蹤遍及八大處。
西山一帶的風景,她比我熟,因為她在香山有兩年的逗留。
季淑的宿舍在山坡下,她的一間是在一排平房的中間,好像是第三個門。
門前有一條廊檐。
有一天陰霾四合,山雨欲來,一霎間烏雲下墜,雨驟風狂。
在山地曠野看雨,是有趣的事。
季淑獨在檐下站着,默默地出神,突然一聲霹靂,一震之威幾乎使她仆地,隻見熊熊一團巨火打在離她身邊不及十餘尺的石桌石凳之上,白石盡變成黑色,硫黃的臭味曆久不散。
她說給我聽,猶有餘悸。
我們通信全靠船運,需十餘日方能到達,但不必嫌慢,因為如果每天寫信隔數日付郵,差不多每隔三兩天都可以收到信。
我們是每天寫一點,積一星期可得三數頁,一張信箋兩面寫,用蠅頭細楷寫,這樣的信收到一封可以看老大半天。
三年來我們各積得一大包。
信的内容有記事,有抒情,有議論,無體不備。
季淑把我的信收藏在一個黑漆的首飾匣裡,有一天忘了鎖,鑰匙留插在鎖孔裡,大家喚作小方的一位同事大概平素早就留心,難逢的機會焉肯放過,打開匣子開始閱覽起來,臨走還帶了幾封去。
小方笑呵呵地把信裡的内容背誦幾段,季淑才發現失竊。
在幾經勒索要挾之下才把失物贖回。
我曾選讀&ldquo伯朗甯與丁尼生&rdquo一門功課,對伯朗甯的一首詩OneWordMore頗為欣賞,我便摘了下列三行詩給季淑看: Godbethanked,themeanestofhiscreatures, Boaststwosoul-sides,onetofacetheworldwith, Onetoshowawomanwhenhelovesher. 感謝上帝,他的最卑微的生人 也有兩面的靈魂,一面對着世人, 一面給他所愛的女人看。
不過伯朗甯還是把他的情詩公之于世了。
我的書信不是預備公開的,于一九四八年冬離家時付之一炬。
小方看過其中的幾封信,不知道她看的時候心中有何感受。
六 三年的工夫過去了。
一九二六年七月間麥金菜總統号在黎明時抵達吳淞口外抛錨候潮,我聽到青蛙鼓噪,我看到滾滾濁流,我回到了故國。
我拿着梅光迪先生的介紹信到南京去見胡先輔先生,取得國立東南大學的聘書,就立刻北上天津。
我從上海緻快函給季淑,約她在天津會晤,盤桓數日,然後一同返京,她不果來,事後她向我解釋:&ldquo名分未定,行為不可不檢。
&rdquo我覺得她的想法對,不能不肅然起敬。
鄧約翰(JohnDonne)有一首詩《出神》(TheExtasie),其中有兩節描寫一對情侶的關系真是恰如其分: Ourhandswerefirmlycimented Withafastbalme,whichthencedidspring, Oureye-beamesfwistedanddidthred Oureyes,upononedoublestring; SOto'entergraftourhands,asyet Wasallthemeanestomakeusone, Andpicturesinoureyestoget Wasallourpropagation. 我們的手牢牢地握着, 手心裡冒出黏黏的汗, 我們的視線交纏, 擰成雙股線穿入我們的眼; 兩手交接是我們當時 唯一途徑使我們融為一體, 眼中倩影是我們 所有的産生出來的成績。
久别重逢,相見轉覺不能交一語。
季淑說:&ldquo華,你好像瘦了一些。
&rdquo當然,怎能不瘦?她也顯得憔悴。
我們所談的第一樁事是商定婚期,暑假内是不可能,因為在八月底我要回到南京去授課,遂決定在寒假裡結婚。
這時候有人向香山慈幼院的院長打小報告:&ldquo程季淑不久要結婚了,下半年的聘書最好不要發給她。
&rdquo季淑不欲在家裡等候半年,需要一個落腳處。
她的一位朋友孫亦雲女士任公立第三十六小學校長,學校在北新橋附近府學胡同,承她同情,約請季淑去做半年的教師。
我到香山去接季淑搬運行李進城是一件難忘的事。
一清早我雇了一輛汽車,車身高高的,用曲鐵棍搖半天才能發動引擎的那樣的汽車,出城直奔西山,一路上汽車喇叭嗚嗚叫,到達之後她的行李早已預備好,一隻箱子放進車内,一個相當龐大的鋪蓋卷隻好用繩子系在車後。
我們要利用這機會遊覽香山。
季淑引路,她非常矯健,身輕似燕,我跟在後面十分吃力,過了雙清别墅已經氣喘如牛,到了半山亭便汗流浃背了。
季淑把她撐着的一把玫瑰紫色的洋傘讓給我,也無濟于事。
後來找到一處陰涼的石頭,我們坐了下來。
正喘息間,一個賣爛酸梨的鄉下人擔着挑子走了過來,裡面還剩有七八隻梨,我們便買了來吃。
在口燥舌幹的時候,爛酸梨有如甘露。
擡頭看,有小徑盤旋通往山巅,據說有十八盤,山巅傳說是清高宗重陽登高的所在,舊名為重陽亭,實際上并沒有亭子,如今俗名為&ldquo鬼見愁&rdquo。
季淑問我有無興趣登高一望,我說鬼見猶愁,我們不去也罷。
她是去過很多次的。
我們已經偕老,沒有遺憾,但願有一天我們能夠口裡喊着&ldquo一、二、三&rdquo,然後一起同時死去。
我們在西山飯店用膳之後,時間還多,索性盡一日之歡,順道前往玉泉山。
玉泉山是金、元、明、清曆代帝王的行宮禦苑,乾隆寫過一篇《玉泉山記》,據說這裡的水質優美飲之可以長壽,賜名為&ldquo天下第一泉&rdquo。
如今宮殿多已傾圮,淪為廢墟,唯因其已荒廢,掩去了它的富麗堂皇的俗氣,較頤和園要高雅得多。
我們一進園門就被一群窮孩子包圍,争着要做向導,其實我們不需向導,但是孩子們嚷嚷着說:&ldquo你們要喝泉水,我有幹淨杯子;你們要登玉峰塔,我給你們領取鑰匙&hellip&hellip&rdquo無可奈何,揀了一個老實相的小孩子。
他真亮出一隻杯子,在那細石流沙綠藻紫荇曆曆可數的湖邊噴泉處舀了一杯泉水,我們共飲一杯,十分清洌。
随後我們就去登玉峰塔。
塔在山頂,七層九丈九尺,盤旋拾級而上,囑咐小孩在下面靜候。
我們到達頂層,就拂拂階上的塵土,坐下乘涼,真是一個好去處。
好像不大的工夫,那孩子通通通地蹿上來了,我問他為什麼要上來,他說他等了好久好久不見人下來,所以上來看看。
于是我們就逐級而下,我對季淑說:&ldquo你不記得我們描過的紅模子麼?&lsquo王子去求仙,丹成上九天,洞中方七日,人世幾千年。
&rsquo塔上面和塔下面時間過得快慢原不相同。
&rdquo相與大笑。
回到城裡,我送季淑到黃淑貞家把行李卸下我就走了,以後我們幾次晤見是在三十六小學。
暑假很快地過去,我到南京去授課。
在東南大學校門正對面有一條小巷,蓁巷,門牌四号是過探先教授新建的一棟平房,招租。
一棟房分三個單位,各有四間。
房子不肯分租,我便把整棟房子租了下來,一年為期。
我自占中間一所,右邊一所分給餘上沅、陳衡粹夫婦,左邊一所分給張景钺、崔芝蘭夫婦,三家均攤房租,三家都是前後準備新婚。
我搬進去的第一天,真是家徒四壁,上沅和我天天四處奔走購置家具等物。
寝室牆刷粉紅色,書房淡藍色。
有些東西還需要設計定制。
足足忙了幾個月,我寫信給季淑:&ldquo新房布置一切俱全,隻欠新娘。
&rdquo房子有一大缺點,寝室後邊是一大片稻田,施肥的時候必須把窗緊閉。
生怕這一點新娘子感到不滿。
南京冬天也相當冷,屋裡沒有取暖的設備。
季淑用藍色毛繩線給我織了一條内褲,由郵寄來。
一排四顆黑扣子,上面的圖案是雙喜字。
我穿在身上說不出的溫暖,一直穿了幾十年,這半年季淑很忙,一面教書一面籌備妝奁,利用她六年來的積蓄置辦了四大楠木箱的衣物,沒有一個人幫她一把忙。
七 我們結婚的日子是一九二七年二月十一日,行禮的地點是北京南河沿歐美同學會。
這是我們請出媒人正式往返商決的。
婚前還要過禮,亦曰放定,言明一切從簡,那兩隻大呆鵝也免了,甚至許多人所期望的幹果餅餌之類也沒有預備。
隻有一具玉如意,裝在玻璃匣裡,還有兩匣首飾,由媒人送以女家。
如意是代表什麼,我不知道,有人說像靈芝,取其吉祥之意,有人則說得很難聽。
這具如意是我們的傳家之寶,平常高高地放在上房條案上的中央,左金鐘,右玉磬,永遠沒人碰的。
有了喜慶大事,才拿出來使用,用畢送還原處。
以我所知,在我這回訂婚以後還沒有使用過一次。
新娘子服裝照例由男家準備,我母親早已胸有成算,不準我開口。
母親帶着我大姐到瑞蚨祥選購兩身衣料,一身上衣與裙是粉紅色的緞子,行婚禮時穿,一身上衣是藍緞,裙子是紅緞,第二天回門穿。
都是全身定制繡花。
母親說若是沒有一條紅裙子便不能成為一個新娘子。
她又說冬天冷,上衣非皮毛不可,于是又選了兩塊小白狐。
衣服的尺寸由女家開了送來,我母親一看大驚:&ldquo一定寫錯了,腰身這樣小,怎穿得上!&rdquo托人再問,回話說沒錯,我心中暗暗好笑,我早知道沒錯。
棉被由我大姐負責縫制,她選了兩塊被面,一床洋妃色,一床水綠色,最妙的是她在被的四角縫進了幹棗、花生、桂圓、栗子四色幹果,我在睡覺的時候硌了我的肩膀,季淑告訴我這是取吉利,&ldquo早生貴子&rdquo之意。
季淑不知道我們備了枕頭,她也預備了一對,枕套是白緞子的,自己繡了紅玫瑰花在角上,鮮豔無比,我舍不得用,留到如今。
她又制了一個金質的項鍊,墜着一個心形的小盒,刻着我們兩個的名字。
這時候我家住在大取燈胡同一号,新房設在上屋西套間,因為不久要到南京去,所以沒有什麼布置,隻是換了新的窗幔,買了一張新式的大床。
結婚那天,晴而冷。
證婚人由我父親出面請了賀履之(良樸)先生擔任,他是我父親一個酒會的朋友,年高有德,而且是山水畫家,當時一位名士。
本來熊希齡先生奮勇願為證婚,我們想想還是沒有勞駕。
張心一、張禹九兩位同學是男傧相,季淑的美專同學孿生的馮棠、馮棣是女傧相。
兩位介紹人,隻記得其一姓翁。
主婚人是我父親和季淑的四叔梓琴先生。
婚禮定在下午四時舉行,客人差不多到齊了,新娘不見蹤影。
原來娶親的馬車到了女家,照例把紅封從門縫塞進去之後,裡面傳話出來要遞紅帖:&ldquo沒有紅帖怎行?我們知道你是誰?&rdquo事先我要求親迎,未被接納,實不知應備紅帖。
僵持了半天,随車的人員經我父親電話中指示臨時補辦,到榮寶齋買了一份紅帖請人代書,總算過了關。
可是彩車到達歐美同學會的時候暮霭漸深。
這是意外事,也是意中事。
我立在階上看見季淑從二門口由兩人扶着緩緩地沿着旁邊的遊廊走進禮堂,後面兩個小女孩牽紗。
張禹九用胳膊肘輕輕觸我說:&ldquo實秋,嘿嘿,嬌小玲珑。
&rdquo我覺得好像有人在我耳邊吟唱着彭士(RobertBurns)的幾行詩: Sheisawinsomeweething, Sheisahandsomeweething, Sheisaloecomeweething, Thissweetweewifeo'mine. 她是一個媚人的小東西, 她是一個漂亮的小東西, 她是一個可愛的小東西, 我這親愛的小嬌妻。
事實上凡是新娘沒有不美的。
薩克令(SirJohnSuckling)的一首《婚禮曲》(ABalladuponaWedding)就有幾節很好的描寫: Themaid-andtherebyhangsatale, ForsuchamaidnoWhitsun-ale, Couldeveryetproduce; Nogrape,that'skindlyripe,couldbe, Soround,soplump,sosoftashe, Norhalfsofullofjuice. Herfingerwassosmallthering, Wouldnotstayon.whichtheydidbring, itwastoowideapeck; Andtosaytruth(foroutitmust), itlookedlikethegreatcollar(just) Aboutouryoungcolt'sneck. Herfeetbeneathherpetticoat, Likelittlemicestoleinandout, Asiftheyfearedthelight; Butoh,shedancessuchaway, NosunuponanEasterday Ishalfsofineasight! Hercheekssorareawhitewason, Nodaisymakescomparison; (Whoseesthemisundone), Forstreaksofredweremingledthere, SuchasareonaKatherenepear, (Thesidethat'snextthesun). Herlipswerered,andonewasthin, Comparedtothatwasnextherchin (Somebeehadstungitnewly); But,Dick,hereyessoguardherface Idurstnomoreuponthemgaze, ThanonthesuninJuly. Hermouthsosmall,whenshedoesspeak, Thou'dstswearherteethherwordsdidbreak, Thattheymightpassageget; Butshesohandledstillthematter, Theycameasgoodasours,orbetter, Andarenotspentawhit. 講到新娘(說來話長), 像她那樣的姑娘, 聖靈降臨的慶祝會裡尚未見過; 沒有成熟的葡萄像她那樣紅潤, 那樣圓,那樣豐滿,那樣細嫩, 汁漿有一半那樣地多。
她的手指又細又小, 戒指戴上去就要溜掉, 因為太松了一點; 老實說(非說不可), 恰似小駒的頸上套着 一隻大的項圈。
她裙下露出兩隻腳, 老鼠似的出出進進地跑, 像是怕外面的光亮; 但是她的舞步翩翩, 太陽在複活節的那一天 也沒有那樣美的景象! 她的兩頰白得出奇, 沒有雛菊能和她相比; (令人一見魂兒飛上天了), 因為那白裡還帶着紅色, 活像是枝頭的小梨一個, (朝着太陽的那一邊)。
她的唇是紅的;一片很薄, 挨近下巴的那片就厚得多 (必是才被蜜蜂蜇傷); 但是,狄克,她的兩眼保護着臉 我不敢多看一眼, 有如對着七月的太陽。
她的嘴好小,說起話來, 她的牙齒要把字兒咬碎, 以便從嘴裡擠送出去; 但是她處理得很得法, 談吐不比我們差, 而且一點也不吃力。
季淑那天頭上戴着茉莉花冠。
腳上穿的一雙高跟鞋,為配合禮服,是粉紅色緞子做的,上面縫了一圈的亮片,走起路來一閃一閃。
因戒指太松而把戒指丢掉的不是她,是我,我不知在什麼時候把戒指甩掉了,她安慰我說:&ldquo沒關系,我們不需要這個。
&rdquo 證婚人說了些什麼話,根本就沒有聽進去,現在一個字也不記得。
我隻記得贊禮的人喊了一聲禮成,大家紛紛湧向東廂入席就餐。
少不了有人向我們敬酒,我根本沒有把那小小酒杯放在眼裡。
黃淑貞突然用飯碗斟滿了酒,嚴肅地說:&ldquo季淑,你以後若是還認我做朋友,請盡此碗。
&rdquo季淑一聲不響端起碗來汩汩地喝了下去,大家都吃一驚。
回到家中還要行家禮,這是預定的節目。
好容易等到客人散盡,兩把太師椅擺在堂屋正中,地上鋪了紅氈子,請父母就座,我和季淑雙雙跪下磕頭,然後鬧哄到午夜,父母發話:&ldquo現在不早了,大家睡去吧。
&rdquo 羅賽蒂(D.G.Rossetti)有一首詩《新婚之夜》(TheNuptialNight),他說他一覺醒來看見他的妻懶洋洋地酣睡在他身旁,他不能相信那是真的,他疑心是在做夢。
夢也好,不是夢也好,天剛剛亮,季淑骨碌爬了起來,梳洗畢換上一身新裝,藍襖紅裙,紅緞繡花高跟鞋,在穿衣鏡前面照了又照,側面照,轉身照。
等父母起來她就送過去兩盞新沏的蓋碗茶。
這是新媳婦伺候公婆的第一幕。
早餐罷,全家人聚在上房,季淑啟開她的箱子把禮物一包一包地取出來,按長幼順序每人一包,這叫作開箱禮,又叫作見面禮,無非是一些帽鞋日用之物,但是季淑選購甚精,使得家人皆大歡喜。
我袖手旁觀,說道:&ldquo哎呀!還缺一份!&mdash&mdash我的呢?&rdquo惹得哄堂大笑。
次一節目是我陪季淑&ldquo回門&rdquo。
進門第一樁事是拜祖先的牌位,一個楠木龛裡供着一排排的程氏祖先之神位多到不可計數,可見績溪程氏确是一大望族,我們納頭便拜,行最敬禮。
好像旁邊還有人念念有詞,說到三姑娘三姑爺什麼什麼的,我當時感覺我很光榮地成了程家的女婿。
拜完祖先之後便是拜見家中的長輩,季淑的繼祖母尚在,其次便是我的嶽母,叔父輩則有四叔、七叔(蔭庭先生)、九叔(蔭軒先生),八叔已去世。
嬸嬸則四嬸就有兩位,然後六嬸、七嬸、八嬸、九嬸。
我們依次叩首,我隻覺得站起來跪下去忙了一大陣。
平輩相見,相互鞠躬。
随後便是盛筵款待,我很奇怪季淑不在席上,不知她躲在哪裡,原來是筵席以男性為限。
談話間我才知道,已去世的六叔還曾留學俄國,編過一部《俄華字典》刊于哈爾濱。
第三天,季淑病倒,腹瀉。
我現在知道那是由于生活過度緊張,睡了兩天她就好了。
過了十幾天,時局起了變化,國民革命軍北伐逐步迫近南京。
母親關心我們,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