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印度情思與金字塔夜月
關燈
小
中
大
近山頂上的琥珀宮時,騎的就是大象。
象的全身刺着花繡,耳朵上戴着大銅耳環,環子上系着彩色的綢子飄帶。
養象的人叫它是&ldquo象小姐&rdquo,怪不得打扮得這樣妖娆。
想不到大象還愛音樂呢。
爬山的時候,後邊有人叮叮當當敲着小鐘,象小姐便踏着拍子,邁着又慢又笨的步子,一搖一晃的,颠得人骨頭都痛。
下來以後,養象的人說:&ldquo給小姐點錢買糖吃吧。
&rdquo大象便伸着鼻子到你跟前。
我塞一枚印度币到它鼻眼裡,瞧它把鼻子往後一甩,錢就遞到主人手裡去,乖覺得很。
怪覺得事兒還多着呢。
你在大旅館的餐廳裡吃飯,小鳥會叽叽喳喳飛進來,圍着你的腿搜尋面包吃。
你到清真寺或者是名勝古迹去遊玩,小松鼠會追着你跑,你站住,小松鼠便坐起來,用兩隻前爪拈着胡子,歪着頭,還朝你擠眉弄眼呢。
你走在野地裡,瞧吧,路兩旁常常坐着猴子的家庭:老猴子替小猴子從頭上捉虱子,更小的猴子抱着母親的肚子,就是母親蹦跳、爬樹,也不會掉。
隻要你叫上幾聲,哎呀呀,四下尼母樹的葉子一陣亂響,更多的猴子會猱下來,都圍到你跟前。
膽大的竟敢一隻手抓着你的胳臂,一隻手從你掌心裡拿香蕉吃。
别以為這種種飛禽走獸是養熟的。
不是,都是野的,卻跟人處得十分融洽,你看有意思沒有意思?在這樣又古老又新奇的國度裡,神話積累得自然特别豐富。
象頭人身的&ldquo甘尼薩&rdquo神,恒河,朱木納河,還有一條據說隐藏在地下的沙羅索蒂河的三河女神,以及睡在毒蛇頭下的濕娃天神等等故事,不但刻在石頭上,還流傳在人民口頭上。
甚至于直到今天,人民的真實生活裡也夾雜着帶點神話色彩的東西。
我到南印度的馬德拉斯旅行時,曾經親自去看過神鸢。
有關神鸢的事迹,流傳很遠,書上都有記載。
據說由馬德拉斯到孟加拉灣海岸的半路上,有座聖山,每天正午以前,一定有兩隻白鸢從天外飛來,落到聖山上,吃點食,喝點水,歇息一會兒,然後又飛走&mdash&mdash幾百年來天天如此。
那天我去得早,先在山腳下喝了點鮮椰子汁,嘗了嘗像嫩豆腐腦一樣的鮮椰子肉,接着便按照當地宗教的習俗,脫下鞋,光着腳上了聖山。
滿山飄着一股香味,不知是野花,還是敬神點的什麼香料。
和尚們把神牛的糞曬幹,弄成灰,往人的前額上抹,給人祝福。
我急着要看神鸢,早早便坐到神鸢常落的岩石旁邊等着。
到十一點鐘左右,一個光着膀子的老和尚打着傘,拿着一銅碗粘米飯,又就近舀了一銅碗水,都擺到岩石上。
圍着看的人悄沒聲的,全都望着天空。
忽然有人悄悄說:&ldquo來了!&rdquo天空裡果然出現兩隻鳥,盤旋幾圈,随後有一隻翩然落到岩石上。
這是一隻白鸢,尾巴是黑的,頭上的翎毛挺憔悴,老了!一下來便從老和尚手裡吃起食來,養的熟得很。
隻是另一隻怎麼不見來呢?急得老和尚拿銅碗敲着石頭,引它,到底也沒引下來&mdash&mdash總是先吃飽了。
先前那隻吃飽後,用嘴悠閑地剔剔翎子,也就飛了。
都相信這兩隻鸢是兩個聖僧,幾百年來每天從巴那拉斯飛往瑞姆薩羅姆去朝聖,好幾千裡行程,故而天天中途要在馬德拉斯歇腳。
這類塗上神話色彩的宗教活動倒引起我極其邈遠的幻想。
我站在山頂上,望着孟加拉灣碧藍的海水,望着蒼蒼茫茫的印度曠野,不覺想起玄奘。
一千多年前,這個人物孤孤零零一個人,光着頭,赤着腳,袈裟爛成布縷縷,就是跋涉在這片國土上,說不定還打這兒走過呢。
走乏了,看見人家燈火,便去叫開門,雙手合十,尋點吃的喝的,歇歇腳,然後又往前走。
他不是茫然前進,他追求的是一種理想,一種信仰。
千萬不能忽視印度人民現實生活裡的宗教氣息。
宗教裡也會含着人生哲理。
德裡郊外有座&ldquo柯特&rdquo高塔,是十二世紀的建築,一色是砂岩造的,塔身上刻着可蘭經文,乍一看,形成十分精緻的花紋。
高塔進口的大門上刻着這樣的字句: &hellip&hellip為神建築廟堂的人,神将為他在天上建築同樣的廟堂。
從這幾句銘文裡,我領會一個道理,為什麼在印度全境有那麼多精美的寺院。
這些寺院,正表現出印度人民對于美的人生的向往。
在現實生活裡追求不到這種美的人生,便把理想寄托到虛無缥缈的天上。
建造廟堂,正是動手建造他們的理想。
這種美的理想,你還可以從多方面得到更強烈的感染。
殘冬将盡,天氣正好,不妨且到印度西南方奧蘭格巴古城做一次短短的旅行。
奧蘭格巴城本身美是美,更美的卻在别處。
翻過一座叫不上名的山嶺,車子開進南印度平原,放眼一望,滿地的甘蔗正開花,飄着白穗,仿佛是雪白的蘆花。
轉彎抹角,車子又插進一條空谷,停到山腳下。
現在我們來到著名的阿旃陀石窟。
碰巧山根底正有廟會,沿路擺滿小攤,有賣各種甜食的,有賣鑲着玻璃珠子的手镯的,還有賣色彩濃豔的披巾的。
&hellip&hellip許多婦女嘴裡嚼着豆蔻,圍在各種小攤前挑選自己心愛的物件。
她們的服裝不是大紅大紫,就是大綠大黃,都帶着強烈的熱帶色彩。
一些吉蔔賽女人打扮得更鮮豔:頭頂上高高支起尖頂的綢子披巾;兩鬓插着珠子花;鼻子的左面挂着環子,也有的嵌着一朵小小的金梅花;腳脖子上戴着幾串小鈴铛,一走路,嘩啦嘩啦響,好聽得很。
看起來,無論女人男人,眼神都顯得那麼急切,好像是在期待着什麼&mdash&mdash他們究竟期待什麼呢?我在紅紅綠綠的人群裡,爬上山去,開始欣賞那些石窟裡精彩無比的壁畫。
這不是篇藝術論文,我不想多費筆墨去研究阿旃陀絕世的藝術。
可是,這些從紀元前二世紀到紀元後七世紀陸續凝結成的精品,實在有吸引人的魔力。
傳統的宗教主題和真實的印度生活緊緊結合着,每幅畫都是那麼優美,那麼和諧,而表現力又是那麼強烈。
一兩千年前的人物,都用神采動人的眼睛,從牆壁上直望着你。
可是你瞧,怎麼那眼神就跟我身旁的活人一樣,又急切,又熱烈。
從古到今,善良的印度人民究竟一直在期待什麼呢? 一個印度向導說:&ldquo你知道嗎?我們昨天剛過&lsquo迪拉三瑞&rsquo節。
&rdquo 這是個曆代相傳的節日。
在這一天,人們一見面就要互相給點糖,握握手。
我問道:&ldquo糖表示什麼呢?&rdquo 向導說:&ldquo糖就是愛,就是友情,就是幸福,一年一度,誰不盼望這個節日呀。
&rdquo 我的心不覺一亮。
千秋萬世,印度人民期待的不正是這些人生最美好的事物麼? 他們還把自己最美好的理想刻到石頭上。
我指的是愛樓拉那個神奇的地方。
愛樓拉坐落在奧蘭格巴城西北上,約莫十七英裡遠,那裡一共有三十四座石窟,一律是石刻,内裡有佛教的、印度教的,還有耆那教的石雕。
有一本書上這樣記載着:&ldquo當阿旃陀的僧侶藝術家正忙于顯示短促生命中的永恒時,愛樓拉的山嶺響徹着雕刻巨匠們斧錘的聲音,開鑿出他們幻想中的凱拉薩石頭神宮。
&rdquo 我認為,印度全國的名勝古迹要算愛樓拉最絕,而凱拉薩神宮又是愛樓拉最絕的一處。
我走到凱拉薩前,這座神宮一百六十四英尺長,一百零九英尺寬,九十六英尺高,是從一座大山上劈下來一個角,又把這一角石山雕成一座精美無比的宮殿,上下兩層,裡裡外外還刻着許多男女神像,以及跟原形一般大的石像等。
神宮背後和左右,又依據原山開鑿出三面石廊,廊裡的石壁上刻着好多幅十分動人的神話故事。
有一幅石刻最打動我的心。
一個叫魯萬納的國王,長着十顆頭,每天要獻給神十九枝花。
一天,神要試試他的心,暗地拿走十枝花。
魯萬納一發覺花的枝數不夠,他是這樣虔誠,便砍他的頭代替花,已經砍下九顆頭,正要砍最後一顆,神感動了,出面止住他。
據說這個神話人物後來竟變成惡魔。
且不管結尾怎樣,這段故事總是值得深思的。
當夜,我臨時歇在愛樓拉附近一座古帝王的行宮裡,心情極其舒暢。
我是完全沉醉在美的境界裡去了。
天上有月亮,滿野鋪着新鮮的月色,靜得很,隻有不知名的草蟲齊聲唱着。
我想起當年那些刻石的人們。
祖父帶着兒子,兒子傳給孫子,子子孫孫,前後幾百年,如果沒有堅定的信仰,深刻的智慧,加上像魯萬納那樣獻身的精神,如何能最終創造出這樣偉大的藝術啊?生命是有限的,那些人早不在了,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
他們從來也沒想到把自己的名字刻到石頭上,他們刻上的隻是自己的生命,他們留給後世的卻正是這種用生命創造的美。
我不能不好好想一想:作為人類的這一代,我們又能為後世美好的生活做點什麼呢?月亮地裡,遠處曠野上閃着一點野火,有人吹起怪凄涼的管子。
印度人民真實的生活可遠不像理想的那樣美好。
我知道,這個吹管子的人,睡在繩子結的床上,能吃到紅高粱餅,放點辣子,就是好的。
不過我也知道,印度人民像自己的祖先一樣,永遠抱着美好的理想;而且有毅力,有勇氣,他們會為建造他們千秋萬世所想望的美好的人生而奮鬥,而抗争。
蟻山 乍到加納,我幾次發覺曠野裡有些奇奇怪怪的小山,都是極細的黃土堆成的。
高的高到好幾丈,頂兒像錐子一樣尖,顯得十分精巧。
究竟這是些什麼蹊跷玩意兒?大使旅館的守門人巴考告訴我說:這就是非洲有名的蟻山。
非洲的螞蟻模樣兒也尋常,隻是略微大點,時常借着一段砍剩的枯樹樁子做梁架,一點一點銜着土粒往上壘。
一天一月,一季一年,千千萬萬螞蟻抱着那樣驚人的毅力,無休止地勞動着,年深日久,終于壘成令人驚歎的蟻山。
用巴考的話來說:這簡直是螞蟻世界的摩天大廈。
巴考是個怪惹眼的人物。
四十幾歲,前胸挂着一排叮叮當當響的勳章。
他挺着胸脯,老是整理自己那身褪色的舊軍裝,顯得蠻有精神。
他的黑頭發每根都蜷曲着,鬈的那樣緊,鬓角插着半支鉛筆,也不掉。
頭一次看見我,他就用含笑的眼睛望着我,似乎有話要說,又不好先開口。
有一天午後,正是喝茶的時候,我從外頭回來,又發覺他那好意的眼神,便先跟他打招呼,問起那些奇怪的小山。
巴考屬于那種性格:爽快而又多話,你問一句,他會不厭其煩地說一百句。
他先告訴我蟻山是什麼,接着問道:&ldquo是從中國來的嗎?&rdquo 我點點頭,他就滿臉是笑,伸出大拇指頭連聲說:&ldquo好!好!&rdquo随後又說:&ldquo第二次世界大戰,我随英國軍隊到緬甸跟日本打過仗,看見許多中國人,有的還是
象的全身刺着花繡,耳朵上戴着大銅耳環,環子上系着彩色的綢子飄帶。
養象的人叫它是&ldquo象小姐&rdquo,怪不得打扮得這樣妖娆。
想不到大象還愛音樂呢。
爬山的時候,後邊有人叮叮當當敲着小鐘,象小姐便踏着拍子,邁着又慢又笨的步子,一搖一晃的,颠得人骨頭都痛。
下來以後,養象的人說:&ldquo給小姐點錢買糖吃吧。
&rdquo大象便伸着鼻子到你跟前。
我塞一枚印度币到它鼻眼裡,瞧它把鼻子往後一甩,錢就遞到主人手裡去,乖覺得很。
怪覺得事兒還多着呢。
你在大旅館的餐廳裡吃飯,小鳥會叽叽喳喳飛進來,圍着你的腿搜尋面包吃。
你到清真寺或者是名勝古迹去遊玩,小松鼠會追着你跑,你站住,小松鼠便坐起來,用兩隻前爪拈着胡子,歪着頭,還朝你擠眉弄眼呢。
你走在野地裡,瞧吧,路兩旁常常坐着猴子的家庭:老猴子替小猴子從頭上捉虱子,更小的猴子抱着母親的肚子,就是母親蹦跳、爬樹,也不會掉。
隻要你叫上幾聲,哎呀呀,四下尼母樹的葉子一陣亂響,更多的猴子會猱下來,都圍到你跟前。
膽大的竟敢一隻手抓着你的胳臂,一隻手從你掌心裡拿香蕉吃。
别以為這種種飛禽走獸是養熟的。
不是,都是野的,卻跟人處得十分融洽,你看有意思沒有意思?在這樣又古老又新奇的國度裡,神話積累得自然特别豐富。
象頭人身的&ldquo甘尼薩&rdquo神,恒河,朱木納河,還有一條據說隐藏在地下的沙羅索蒂河的三河女神,以及睡在毒蛇頭下的濕娃天神等等故事,不但刻在石頭上,還流傳在人民口頭上。
甚至于直到今天,人民的真實生活裡也夾雜着帶點神話色彩的東西。
我到南印度的馬德拉斯旅行時,曾經親自去看過神鸢。
有關神鸢的事迹,流傳很遠,書上都有記載。
據說由馬德拉斯到孟加拉灣海岸的半路上,有座聖山,每天正午以前,一定有兩隻白鸢從天外飛來,落到聖山上,吃點食,喝點水,歇息一會兒,然後又飛走&mdash&mdash幾百年來天天如此。
那天我去得早,先在山腳下喝了點鮮椰子汁,嘗了嘗像嫩豆腐腦一樣的鮮椰子肉,接着便按照當地宗教的習俗,脫下鞋,光着腳上了聖山。
滿山飄着一股香味,不知是野花,還是敬神點的什麼香料。
和尚們把神牛的糞曬幹,弄成灰,往人的前額上抹,給人祝福。
我急着要看神鸢,早早便坐到神鸢常落的岩石旁邊等着。
到十一點鐘左右,一個光着膀子的老和尚打着傘,拿着一銅碗粘米飯,又就近舀了一銅碗水,都擺到岩石上。
圍着看的人悄沒聲的,全都望着天空。
忽然有人悄悄說:&ldquo來了!&rdquo天空裡果然出現兩隻鳥,盤旋幾圈,随後有一隻翩然落到岩石上。
這是一隻白鸢,尾巴是黑的,頭上的翎毛挺憔悴,老了!一下來便從老和尚手裡吃起食來,養的熟得很。
隻是另一隻怎麼不見來呢?急得老和尚拿銅碗敲着石頭,引它,到底也沒引下來&mdash&mdash總是先吃飽了。
先前那隻吃飽後,用嘴悠閑地剔剔翎子,也就飛了。
都相信這兩隻鸢是兩個聖僧,幾百年來每天從巴那拉斯飛往瑞姆薩羅姆去朝聖,好幾千裡行程,故而天天中途要在馬德拉斯歇腳。
這類塗上神話色彩的宗教活動倒引起我極其邈遠的幻想。
我站在山頂上,望着孟加拉灣碧藍的海水,望着蒼蒼茫茫的印度曠野,不覺想起玄奘。
一千多年前,這個人物孤孤零零一個人,光着頭,赤着腳,袈裟爛成布縷縷,就是跋涉在這片國土上,說不定還打這兒走過呢。
走乏了,看見人家燈火,便去叫開門,雙手合十,尋點吃的喝的,歇歇腳,然後又往前走。
他不是茫然前進,他追求的是一種理想,一種信仰。
千萬不能忽視印度人民現實生活裡的宗教氣息。
宗教裡也會含着人生哲理。
德裡郊外有座&ldquo柯特&rdquo高塔,是十二世紀的建築,一色是砂岩造的,塔身上刻着可蘭經文,乍一看,形成十分精緻的花紋。
高塔進口的大門上刻着這樣的字句: &hellip&hellip為神建築廟堂的人,神将為他在天上建築同樣的廟堂。
從這幾句銘文裡,我領會一個道理,為什麼在印度全境有那麼多精美的寺院。
這些寺院,正表現出印度人民對于美的人生的向往。
在現實生活裡追求不到這種美的人生,便把理想寄托到虛無缥缈的天上。
建造廟堂,正是動手建造他們的理想。
這種美的理想,你還可以從多方面得到更強烈的感染。
殘冬将盡,天氣正好,不妨且到印度西南方奧蘭格巴古城做一次短短的旅行。
奧蘭格巴城本身美是美,更美的卻在别處。
翻過一座叫不上名的山嶺,車子開進南印度平原,放眼一望,滿地的甘蔗正開花,飄着白穗,仿佛是雪白的蘆花。
轉彎抹角,車子又插進一條空谷,停到山腳下。
現在我們來到著名的阿旃陀石窟。
碰巧山根底正有廟會,沿路擺滿小攤,有賣各種甜食的,有賣鑲着玻璃珠子的手镯的,還有賣色彩濃豔的披巾的。
&hellip&hellip許多婦女嘴裡嚼着豆蔻,圍在各種小攤前挑選自己心愛的物件。
她們的服裝不是大紅大紫,就是大綠大黃,都帶着強烈的熱帶色彩。
一些吉蔔賽女人打扮得更鮮豔:頭頂上高高支起尖頂的綢子披巾;兩鬓插着珠子花;鼻子的左面挂着環子,也有的嵌着一朵小小的金梅花;腳脖子上戴着幾串小鈴铛,一走路,嘩啦嘩啦響,好聽得很。
看起來,無論女人男人,眼神都顯得那麼急切,好像是在期待着什麼&mdash&mdash他們究竟期待什麼呢?我在紅紅綠綠的人群裡,爬上山去,開始欣賞那些石窟裡精彩無比的壁畫。
這不是篇藝術論文,我不想多費筆墨去研究阿旃陀絕世的藝術。
可是,這些從紀元前二世紀到紀元後七世紀陸續凝結成的精品,實在有吸引人的魔力。
傳統的宗教主題和真實的印度生活緊緊結合着,每幅畫都是那麼優美,那麼和諧,而表現力又是那麼強烈。
一兩千年前的人物,都用神采動人的眼睛,從牆壁上直望着你。
可是你瞧,怎麼那眼神就跟我身旁的活人一樣,又急切,又熱烈。
從古到今,善良的印度人民究竟一直在期待什麼呢? 一個印度向導說:&ldquo你知道嗎?我們昨天剛過&lsquo迪拉三瑞&rsquo節。
&rdquo 這是個曆代相傳的節日。
在這一天,人們一見面就要互相給點糖,握握手。
我問道:&ldquo糖表示什麼呢?&rdquo 向導說:&ldquo糖就是愛,就是友情,就是幸福,一年一度,誰不盼望這個節日呀。
&rdquo 我的心不覺一亮。
千秋萬世,印度人民期待的不正是這些人生最美好的事物麼? 他們還把自己最美好的理想刻到石頭上。
我指的是愛樓拉那個神奇的地方。
愛樓拉坐落在奧蘭格巴城西北上,約莫十七英裡遠,那裡一共有三十四座石窟,一律是石刻,内裡有佛教的、印度教的,還有耆那教的石雕。
有一本書上這樣記載着:&ldquo當阿旃陀的僧侶藝術家正忙于顯示短促生命中的永恒時,愛樓拉的山嶺響徹着雕刻巨匠們斧錘的聲音,開鑿出他們幻想中的凱拉薩石頭神宮。
&rdquo 我認為,印度全國的名勝古迹要算愛樓拉最絕,而凱拉薩神宮又是愛樓拉最絕的一處。
我走到凱拉薩前,這座神宮一百六十四英尺長,一百零九英尺寬,九十六英尺高,是從一座大山上劈下來一個角,又把這一角石山雕成一座精美無比的宮殿,上下兩層,裡裡外外還刻着許多男女神像,以及跟原形一般大的石像等。
神宮背後和左右,又依據原山開鑿出三面石廊,廊裡的石壁上刻着好多幅十分動人的神話故事。
有一幅石刻最打動我的心。
一個叫魯萬納的國王,長着十顆頭,每天要獻給神十九枝花。
一天,神要試試他的心,暗地拿走十枝花。
魯萬納一發覺花的枝數不夠,他是這樣虔誠,便砍他的頭代替花,已經砍下九顆頭,正要砍最後一顆,神感動了,出面止住他。
據說這個神話人物後來竟變成惡魔。
且不管結尾怎樣,這段故事總是值得深思的。
當夜,我臨時歇在愛樓拉附近一座古帝王的行宮裡,心情極其舒暢。
我是完全沉醉在美的境界裡去了。
天上有月亮,滿野鋪着新鮮的月色,靜得很,隻有不知名的草蟲齊聲唱着。
我想起當年那些刻石的人們。
祖父帶着兒子,兒子傳給孫子,子子孫孫,前後幾百年,如果沒有堅定的信仰,深刻的智慧,加上像魯萬納那樣獻身的精神,如何能最終創造出這樣偉大的藝術啊?生命是有限的,那些人早不在了,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
他們從來也沒想到把自己的名字刻到石頭上,他們刻上的隻是自己的生命,他們留給後世的卻正是這種用生命創造的美。
我不能不好好想一想:作為人類的這一代,我們又能為後世美好的生活做點什麼呢?月亮地裡,遠處曠野上閃着一點野火,有人吹起怪凄涼的管子。
印度人民真實的生活可遠不像理想的那樣美好。
我知道,這個吹管子的人,睡在繩子結的床上,能吃到紅高粱餅,放點辣子,就是好的。
不過我也知道,印度人民像自己的祖先一樣,永遠抱着美好的理想;而且有毅力,有勇氣,他們會為建造他們千秋萬世所想望的美好的人生而奮鬥,而抗争。
蟻山 乍到加納,我幾次發覺曠野裡有些奇奇怪怪的小山,都是極細的黃土堆成的。
高的高到好幾丈,頂兒像錐子一樣尖,顯得十分精巧。
究竟這是些什麼蹊跷玩意兒?大使旅館的守門人巴考告訴我說:這就是非洲有名的蟻山。
非洲的螞蟻模樣兒也尋常,隻是略微大點,時常借着一段砍剩的枯樹樁子做梁架,一點一點銜着土粒往上壘。
一天一月,一季一年,千千萬萬螞蟻抱着那樣驚人的毅力,無休止地勞動着,年深日久,終于壘成令人驚歎的蟻山。
用巴考的話來說:這簡直是螞蟻世界的摩天大廈。
巴考是個怪惹眼的人物。
四十幾歲,前胸挂着一排叮叮當當響的勳章。
他挺着胸脯,老是整理自己那身褪色的舊軍裝,顯得蠻有精神。
他的黑頭發每根都蜷曲着,鬈的那樣緊,鬓角插着半支鉛筆,也不掉。
頭一次看見我,他就用含笑的眼睛望着我,似乎有話要說,又不好先開口。
有一天午後,正是喝茶的時候,我從外頭回來,又發覺他那好意的眼神,便先跟他打招呼,問起那些奇怪的小山。
巴考屬于那種性格:爽快而又多話,你問一句,他會不厭其煩地說一百句。
他先告訴我蟻山是什麼,接着問道:&ldquo是從中國來的嗎?&rdquo 我點點頭,他就滿臉是笑,伸出大拇指頭連聲說:&ldquo好!好!&rdquo随後又說:&ldquo第二次世界大戰,我随英國軍隊到緬甸跟日本打過仗,看見許多中國人,有的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