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黃河之水天上來

關燈
家幹什麼。

     那老戰士哼了一聲說:&ldquo種地呗!他還能幹什麼。

    &rdquo 青年戰士搶着辯解說:&ldquo你知道啥?我跟我爹學過瓦工,我還會蓋房子呢!&rdquo 那老戰士說:&ldquo你歇着去吧!現在咱們是打仗,誰用你蓋房子!&rdquo 小戰士急得說:&ldquo怎麼不用我蓋房子?往後,都住大高樓,你瞧是怎麼蓋起來的吧!&rdquo 老戰士說:&ldquo可眼下我就瞧不見什麼大樓。

    &rdquo 小戰士笑起來說:&ldquo那算你是睜眼瞎子。

    萬丈高樓平地起&mdash&mdash現在正在打地基呢。

    明兒就要蓋起一百層的高樓,你想來住,怕沒有你的份兒。

    &rdquo 我聽了,心裡一動。

    這雖是幾句半開玩笑的話,卻含着耐人尋味的思想。

    從這個青年身上,我看出了戰士們那種遠大的理想。

    于是,我眼前仿佛現出一座正在修建的大廈,大得看不見邊。

    在建築者的行列裡,有工人、農民,也有戰士。

    他們每個人都在一鏟土、一滴汗、一滴血地勞動着。

    為着這座大廈,他們還有什麼代價不肯付出去呢?回想一下,有多少戰士,勇敢地付出自己的生命,用整個身體當基石,為大廈打基礎。

    如果要在這座大廈上題字,那就應當是:&ldquo社會主義大廈&rdquo。

     這段插話,相隔已經十年多。

    自從紫荊關分手後,我也再沒有碰見過那個叫人喜歡的青年。

    不想十幾年以後,在渤海海峽上,當我看見戰士們是那樣熱情地建設着自己的生活,忽然間又想起了他的話來。

    他的話給我的啟示那樣深,今天想起來,還像昨天一樣新鮮。

    我不知道那青年現時在哪兒。

    如果他還健在,算來也是将近三十的人了,也許會對人說:&ldquo你瞧,大樓不是蓋起來啦!&rdquo 是初步蓋起來了。

    比起天安門,比起天安門前新修的&ldquo人民大會堂&rdquo和&ldquo革命曆史博物館&rdquo,這座祖國大廈不知要大多少倍。

    可是這座大廈還遠遠沒有完工,還得付出更大的勞力,才能建築得更美、更高,高得一直頂着太陽。

     今天,當我們慶祝建國十周年的時候,我願意記下我在渤海海峽上所深切感受到的,獻給那無數曾經為這座&ldquo社會主義大廈&rdquo奠基的戰士,也獻給那無數正在繼續建設這座大廈的同志。

     龍馬贊 我們正生活在毛澤東時代。

    什麼是這個時代的精神特色呢?值得反複深思。

     我剛剛到張家口一帶做了一次短短的旅行,足迹到處,隻覺得生活好似漫山遍野蒸發着的春霧,騰騰上升,充滿青春的生命力。

    當然,我看見的,隻不過是我們時代的一些小小的投影,但從這些投影裡,或許也能反映出這個時代的精神面貌吧。

     且讓生活本身出來說話。

     我到了蔚縣。

    這個不大的古城坐落在河北西部太行山脈的山口上。

    當年解放戰争時期,人民受着國民黨反動派的壓榨,不知有多少白天和黑夜,苦痛地望着那片莽莽蒼蒼的大南山,盼望解放軍有一天能從南山翻過來,把他們從苦難中拯救出來。

    一九四八年初春,我就是随着解放軍翻過南山,踏到這片千瘡百孔的土地上來的。

    現在相隔十二年,又是初春,舊地重來,我覺得每個人,每座山,每棵樹,都十分熟悉。

    可又一點都不熟悉。

    早先是一片荒涼的山谷,今天不管是平川或是坡地,田地都經過細心的翻耕,那麼精緻,那麼勻稱,遠遠一看,好像一匹一匹展開的燈芯絨一樣。

    而在這偏僻的川原上,人民還開起煤礦,建起水泥廠、造紙廠、纖維闆廠。

    &hellip&hellip尤其有意思的是挖掘南山的地下水。

    南山曆來缺水,打井也打不出水,山腳下的農民得趕着小毛驢跑到幾裡外去馱水,才能有吃的,否則就得喝爛泥坑裡存的又黃又臭的雨水,當地農民叫作&ldquo麻潢水&rdquo。

    水缺,莊稼自然種不好。

    蔚縣川最有名的白麻,南山腳也無法種。

    其實南山的水并不缺,隻是都滲到地下,流不出。

    大躍進以來,公社的農民開始挖掘地下水,沿着南山的重要孔道,像北口、九宮口、松枝口,到處一齊動手。

    我特意跑到北口看了看。

    地下水早已挖出,碧粼粼的一片,好似一灣小湖。

    還得把水引出山,農民就開山鑿洞,打成一條一千多米長的隧道。

    過不了幾天,那地下水就可以穿過山洞,滾滾滔滔湧進渠道,一直流到蔚縣城。

     開山的農民正在歇息,有些人擠到風機房裡,圍着一爐子煤火取暖。

    施工所的支部書記老何,将近四十歲,當年擔任過區小隊的指導員,圍着南山打遊擊。

    我極想知道挖掘地下水的詳細經過,請老何說說。

    他蹲在煤火跟前,潦潦草草談不幾句,話頭一轉,興高采烈地說:&ldquo你等着瞧吧,這水一出山,蔚縣川就會是另一個樣兒。

    萬世千秋,再也不愁水了。

    &rdquo我想把話頭稍微往後拉一拉,問道:&ldquo挖地下水該遇到些困難吧!&rdquo 老何說:&ldquo有是有,一克服,又沒有了。

    你看沒看見,我們正在下頭修發電站,一放水,有了電,村村戶戶亮堂堂的,萬世千秋,再也不愁黑夜了。

    哎,哎,你想想,那時候該是個什麼樣兒呢?&rdquo說着,他笑了,旁邊聽的農民也笑了。

     我注意到,&ldquo萬世千秋&rdquo是老何愛用的口頭語。

    他最關心的也确實是萬世千秋的事業。

    昨天已經過去,今天就要變成昨天,明天才是無限遠大的。

    當我覺察到我們的人民竟是生活在理想的明天裡,我的心都震動得有點兒發顫。

     難道不是這樣麼?不信請再會一會龍煙鐵礦煙筒山的電工梁榮。

    沒到煙筒山之前,先就聽說工人們創造出種種奇迹。

    一到,親眼看見的竟比耳聞的還要新奇。

    我看見一台絞車,機器閘和控制器都拆了。

    機房的門挂上鎖,根本無人管,隻在路旁電線杆子上裝着個小木頭盒兒,上頭有幾個電鈕。

    誰要用絞車,一按電鈕,絞車的鋼繩便會自動上下,搬運礦石。

    我又看見一台抽風機和一台壓風機,兩座機房都緊鎖着,窗上嚴嚴實實地釘着油氈,顯得怪荒涼的,機器卻在日夜轉動,原來在另一間壓風機房裡裝着個控制盤,可以用電鈕同時控制這三間機房的機器。

    本來每天要三十人輪流管理三個機房,現在隻需三個人便綽綽有餘了。

    又省人,又省事,效率提高不知多少倍,豈不是奇迹。

    創造這些奇迹的便是普普通通的電工梁榮。

    梁榮才三十一歲,生得瘦嶙嶙的,舉動挺安靜。

    他告訴我他在鑽研使這些機器自動化時,怎樣焦思苦慮,夜晚睡不着覺,披着衣裳站在機器旁邊苦捉摸。

    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他淡淡一笑說:&ldquo為什麼?為的是一個理想呗。

    &rdquo 正是這種光輝燦爛的理想鼓舞着我們的人民,大家才一齊放開大步,想盡方法用最高的速度,向着理想飛奔。

    你看吧,從農村到城市,從工廠到礦山,到處蓬蓬勃勃,真是萬馬奔騰,氣象萬千。

    在張家口一帶,一個人隻要稍微細心點,準會時常發現工人或者農民的左胸上釘着一小塊紅布,上寫着&ldquo賽跑運動員&rdquo的字樣。

    誰要以為這真是體育場上的運動員,那才笑話呢。

    這其實是生産戰線上舉行的一次别出心裁的賽跑運動會,參加的人都訂出自己的生産指标,凡是能按期完成的,都算奪得冠軍。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競賽當中,每個人都想争第一,奪冠軍,争先恐後,表現出極強烈的榮譽感。

    他們要榮譽,要的不是那種個人的榮譽,而是集體的榮譽。

    這從龍煙鐵礦龐家堡的礦工張振旺的行動中就充分地顯現了出來。

     張振旺很年輕,生得眉眼細緻,十分精幹。

    人聰明,又肯鑽,最擅長打眼放炮的訣竅,采礦的進度比一般人高出許多,因此大家都叫他神炮手。

    領導上見他有能耐,叫他去幫助别人。

    他絲毫不隐藏自己在技術上的心得,實心實意地推動落後的礦工前進,使别人的紀錄也在不斷上升。

    當他聽說有個紅旗快速掘進隊,采礦的成績遠遠趕到他前頭去,他樂得閉不上嘴。

    當然,他心裡也在使勁,定要不斷前進,緊追上去。

    想懂得張振旺的心情,并不難。

    他愛的不是自私的個人榮譽。

    有人能超過他,創造出更大的成績,為無産階級争得更大的榮譽,作為無産階級的一員,他也感到光榮。

    張振旺是這樣,許許多多先進的人物又何嘗不是這樣。

    這就是我們的人民。

    他們具有高貴的品質,都願意為着明天的理想獻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做出最出色的貢獻。

    我看,這也就是毛澤東時代最突出的精神特色。

    親愛的同志們,你說是不是呢? 從張家口去蔚縣的路上,路過一座堡子,堡子大門的牆上畫着幅彩畫:一匹寶馬馱着極珍貴的财富,四蹄騰空,飛奔向前。

    題的字是&ldquo龍馬馱寶&rdquo。

    我感到畫意新鮮,因而寫成這篇《龍馬贊》,贊頌我們像龍馬一般飛奔的人民。

     荔枝蜜 花鳥草蟲,凡是上得畫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愛。

    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

    說起來可笑。

    孩子時候,有一回上樹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點兒跌下來。

    大人告訴我說:蜜蜂輕易不蜇人,準是誤以為你要傷害它,才螫。

    一螫,它自己耗盡生命,也活不久了。

    我聽了,覺得那蜜蜂可憐,原諒它了。

    可是從此以後,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麼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廣東從化溫泉小住了幾天。

    四周是山,懷裡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是一幅青綠山水畫。

    剛去的當晚,是個陰天,偶爾倚着樓窗一望:奇怪啊,怎麼樓前憑空湧起那麼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斷。

    記得樓前是一片比較平坦的園林,不是山。

    這到底是什麼幻景呢?趕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

    原來是滿野的荔枝樹,一棵連一棵,每棵的葉子都密得不透縫,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

     荔枝也許是世上最鮮最美的水果。

    蘇東坡寫過這樣的詩句:&ldquo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rdquo,可見荔枝的妙處。

    偏偏我來得不是時候,滿樹剛開着淺黃色的小花,并不出衆。

    新發的嫩葉,顔色淡紅,比花倒還中看些。

    從開花到果子成熟,大約得三個月,看來我是等不及在從化溫泉吃鮮荔枝了。

     吃鮮荔枝蜜,倒是時候。

    有人也許沒聽說過這稀罕物兒吧?從化的荔枝樹多得像汪洋大海,開花時節,滿野嘤嘤嗡嗡,忙得那蜜蜂忘記了早晚,有時趁着月色還采花釀蜜。

    荔枝蜜的特點是成色純,養分大。

    住在溫泉的人多半喜歡吃這種蜜,滋養精神。

    熱心腸的同志為我也弄到兩瓶。

    一開瓶子塞兒,就是那麼一股甜香;調上半杯一喝,甜香裡帶着股清氣,很有點鮮荔枝味兒。

    喝着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我不覺動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

     荔枝林深處,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溫泉公社的養蜂場,卻起了個有趣的名兒,叫&ldquo蜜蜂大廈&rdquo。

    正當十分春色,花開得正盛。

    一走進&ldquo大廈&rdquo,隻見成群結隊的蜜蜂出出進進,飛去飛來,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着建設什麼新生活呢。

     養蜂員老梁領我走進&ldquo大廈&rdquo。

    叫他老梁,其實是個青年人,舉動很精細。

    大概是老梁想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小小心心揭開一個木頭蜂箱,箱裡隔着一排闆,每塊闆上滿是蜜蜂,蠕蠕地爬着。

    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細長,每隻蜜蜂都願意用采來的花精供養它。

     老梁歎息似的輕輕說:&ldquo你瞧這群小東西,多聽話。

    &rdquo 我就問道:&ldquo像這樣一窩蜂,一年能割多少蜜?&rdquo 老梁說:&ldquo能割幾十斤。

    蜜蜂這東西,最愛勞動。

    廣東天氣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閑着。

    釀得蜜多,自己吃得可有限。

    每回割蜜,給它們留一點點糖,夠它們吃的就行了。

    它們從來不争,也不計較什麼,還是繼續勞動、繼續釀蜜,整日整月不辭辛苦&hellip&hellip&rdquo 我又問道:&ldquo這樣好的蜜,不怕什麼東西來糟蹋嗎?&rdquo 老梁說:&ldquo怎麼不怕?你得提防蟲子爬進來,還得提防大黃蜂。

    大黃蜂這賊最惡,常常落在蜜蜂窩洞口,專幹壞事。

    &rdquo 我不覺笑道:&ldquo噢!自然界也有侵略者。

    該怎麼對付大黃蜂呢?&rdquo 老梁說:&ldquo趕!趕不走就打死它。

    要讓它待在那兒,會咬死蜜蜂的。

    &rdquo 我想起一個問題,就問:&ldquo可是呢,一隻蜜蜂能活多久?&rdquo 老梁回答說:&ldquo蜂王可以活三年,一隻工蜂最多能活六個月。

    &rdquo 我說:&ldquo原來壽命這樣短。

    你不是總得往蜂房外邊打掃死蜜蜂嗎?&rdquo 老梁搖一搖頭說:&ldquo從來不用。

    蜜蜂是很懂事的,活到限數,自己就悄悄死在外邊,再也不回來了。

    &rdquo 我的心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

    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在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麼高尚啊! 透過荔枝樹林,我沉吟地望着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裡,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

    他們正用勞動建設自己的生活,實際也是在釀蜜&mdash&mdash為自己,為别人,也為後世子孫釀造着生活的蜜。

     這天夜裡,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小蜜蜂。

     茶花賦 久在異國他鄉,有時難免要懷念祖國的。

    懷念極了,我也曾想:要能畫一幅畫兒,畫出祖國的面貌特色,時刻挂在眼前,有多好。

    我把這心思去跟一位擅長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畫。

    她說:&ldquo這可是個難題,畫什麼呢?畫點零山碎水,一人一物,都不行。

    再說,顔色也難調。

    你就是調盡五顔六色,又怎麼畫得出祖國的面貌?&rdquo我想了想,也是,就擱下這樁心思。

    今年二月,我從海外回來,一腳踏進昆明,心都醉了。

    我是北方人,論季節,北方也許正是攪天風雪,水瘦山寒,雲南的春天卻腳步兒勤,來得快,到處早像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動花事。

    花事最盛的去處數着西山華庭寺。

    不到寺門,遠遠就聞見一股細細的清香,直滲進人的心肺。

    這是梅花,有紅梅、白梅、綠梅,還有朱砂梅,一樹一樹的,每一樹梅花都是一樹詩。

    白玉蘭花略微有點兒殘,嬌黃的迎春卻正當時,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來不知還要深多少倍。

     究其實這還不是最深的春色。

    且請看那一樹,齊着華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綠的樹葉中間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樣紅豔,每朵花都像一團燒得正旺的火焰。

    這就是有名的茶花。

    不見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ldquo春深似海&rdquo這句詩的妙處的。

     想看茶花,正是好時候。

    我遊過華庭寺,又冒着星星點點細雨遊了一次黑龍潭,這都是看茶花的名勝地方。

    原以為茶花一定很少見,不想在遊曆當中,時時望見竹籬茅屋旁邊會閃出一枝猩紅的花來。

    聽朋友說:&ldquo這不算稀奇。

    要是在大理,差不多家家戶戶都養茶花。

    花期一到,各樣品種的花兒争奇鬥豔,那才美呢。

    &rdquo 我不覺對着茶花沉吟起來。

    茶花是美啊。

    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勞動創造的。

    是誰白天黑夜,積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澆着花,像撫育自己兒女一樣撫育着花秧,終于培養出這樣絕色的好花?應該感謝那為我們美化生活的人。

     普之仁就是這樣一位能工巧匠,我在翠湖邊上會到他。

    翠湖的茶花多,開得也好,紅通通的一大片,簡直就是那一段彩雲落到湖岸上。

    普之仁領我穿着茶花走,指點着告訴我這叫大瑪瑙,那叫雪獅子;這是蝶翅,那是大紫袍&hellip&hellip名目花色多得很。

    後來他攀着一棵茶樹的小幹枝說:&ldquo這叫童子面,花期遲,剛打骨朵,開起來顔色深紅,倒是最好看的。

    &rdquo 我就問:&ldquo古語說:看花容易栽花難&mdash&mdash栽培茶花一定也很難吧?&rdquo 普之仁答道:&ldquo不很難,也不容易。

    茶花這東西有點特性,水壤氣候,事事都得細心。

    又怕風,又怕曬,最喜歡半陰半陽。

    頂讨厭的是蟲子。

    有一種鑽心蟲,鑽進一條去,花就死了。

    一年四季,不知得操多少心呢。

    &rdquo 我又問道:&ldquo一棵茶花活不長吧?&rdquo 普之仁說:&ldquo活的可長啦。

    華庭寺有棵松子鱗,是明朝的,五百多年了,一開花,能開一千多朵。

    &rdquo 我不覺噢了一聲:想不到華庭寺見的那棵茶花來曆這樣大。

     普之仁誤會我的意思,趕緊說:&ldquo你不信麼?大理地面還有一棵更老的呢,聽老人講,上千年了,開起花來,滿樹數不清數,都叫萬朵茶。

    樹幹那樣粗,幾個人都摟不過來。

    &rdquo說着他伸出兩臂,做個摟抱的姿勢。

     我熱切地望着他的手,那雙手滿是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