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黃河之水天上來
關燈
小
中
大
黃河之水天上來
唐朝詩人李白曾經寫過這樣的詩句:&ldquo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rdquo意思是說事物一旦消逝,曆史就不會再重複。
但還是讓我們稍稍回憶一下曆史吧。
千萬年來,黃河波浪滔滔,孕育着中國的文化,灌溉着中國的曆史,好像是母親的奶汁。
可是黃河并不馴服,從古到今,動不動便溢出河道,泛濫得一片汪洋。
我們的祖先在曆史的黎明期便幻想出一個神話式的人物,叫大禹。
說是當年洪水泛濫,大禹本着忘我的精神,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治好水患。
河南和山西交界處有座三門峽,在這個極險的山峽中間,河水從三條峽口奔騰而出,真像千軍萬馬似的,吼出一片殺聲。
傳說這座三門峽就是大禹用鬼斧神工開鑿的。
其實大禹并沒能治好黃河,而像大禹那種神話式的人物卻真正出現在今天的中國曆史上了。
不妨到三門峽去看看,在那本來荒荒涼涼的黃河兩岸,甚而在那有名的&ldquo中流砥柱&rdquo的岩石上面,你處處可以看見工人、技術員、工程師,正在十分緊張地建設着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
這是個偉大的征服黃河的計劃,從一九五七年四月間便正式動工,将來水庫修成,不但黃河下遊可以避免洪水的災害,還能大量發電,灌溉幾千萬畝莊稼,并且使黃河下遊變成一條現代化的航運河流。
工程是極其艱巨的,然而我們有人民。
人民的力量集合一起,就能發揮出比大禹還強百倍的神力,最終征服黃河。
我們不是已經勝利地征服了長江嗎?長江是中國最大最長的一條河流,橫貫在中國的腹部,把中國切斷成南北兩半,素來号稱不可逾越的&ldquo天塹&rdquo。
好幾年前,有一回我到武漢,趕上秋雨新晴,天上出現一道彩虹。
我陪着一位外國詩人爬到長江南岸的黃鶴樓舊址上,望着蒙蒙的長江,那位詩人忽然笑着說:&ldquo如果天上的彩虹落到江面上,我們就可以踏着彩虹過江去了。
&rdquo 今天,我多麼盼望着那位外國詩人能到長江看看啊。
彩虹果然落到江面上來了,這就是新近剛剛架起來的長江大橋。
這座橋有一千六百多公尺長,上下兩層:上層是公路橋面,可以容納六輛汽車并排通過;下層是鋪設雙軌的複線鐵道,鐵道兩側還有人行道。
從大橋的艱巨性和複雜性而論,在全世界也是數得上的。
有了這座橋,從此大江南北,一線貫穿,再也不存在所謂長江天塹了。
你如果登上離江面三十五公尺多高的公路橋面,縱目一望,滾滾長江,盡收眼底。
我國的江河,大小千百條,卻有一個規律,都往東流,最終流入大海裡去&mdash&mdash這叫作&ldquo萬水朝宗&rdquo。
我望着長江,想到黃河,一時間眼底湧現出更多的河流,翻騰澎湃,正像萬河朝宗似的齊奔着一個方向流去&mdash&mdash那就是我們正在建設的像大海一樣深廣的社會主義事業。
在祖國西北部的戈壁灘上,就有無數條石油的河流。
這些河流不在地面,卻在地下。
隻要你把耳朵貼到油管子上,就能聽到石油掀起的波浪聲。
采油工人走進荒無人煙的祁連山深處,隻有黃羊野馬做伴,整年累月鑽井采油。
他們曾經笑着對我說:&ldquo我們要把戈壁灘打透,祁連山打通,讓石油像河一樣流。
&rdquo石油果然就像河一樣,從遙遠的西北流向全國。
我也曾多次看見過鋼鐵的洪流。
在那一刻,當煉鋼爐打開,鋼水噴出來時,我覺得自己的心都燃燒起來。
這簡直不是鋼,而是火。
那股火的洪流閃亮閃亮,映得每個煉鋼手渾身上下紅彤彤的。
這時有個青年煉鋼手立在我的身邊,眼睛注視着火紅的鋼水,嘴裡不知咕哝什麼。
我笑着問道:&ldquo同志,你叽咕什麼?&rdquo那青年叫我問得不好意思起來,笑着扭過臉去。
對面一個老工人說:&ldquo哎,快别問啦,人家是對自己心愛的人說情話,怎麼叫你偷聽了去?&rdquo接着又說:&ldquo這孩子,簡直着迷啦,說夢話也是鋼呀鋼的,隻想縮短煉鋼的時間。
&rdquo我懂得這些煉鋼手的心情。
他們愛鋼,更愛我們的事業。
他們知道每爐鋼水煉出來,會變成什麼。
會變成鋼錠,會變成電鎬,會變成各式各樣的機器&hellip&hellip還會變成汽車。
看吧,那不是長春汽車制造廠新出的解放牌卡車?汽車正織成另一條河流,滿載着五光十色的内地物資,滔滔不絕地跑在近年來剛修成的康藏公路上。
涼秋九月,康藏高原上西風飒飒,寒意十足。
司機們開着車子,望着秋草中間雪白的羊群,望着羊群中間飄動着彩色長袍的藏族姑娘,不禁要想起汽車頭一回開到高原的情形。
以往幾千年,這一帶山嶺阻塞,十分荒寒。
人民解放軍冒着千辛萬苦,開山辟路,最後修成這條号稱&ldquo金橋&rdquo的公路。
汽車來了,當地的藏族居民幾時見過這種轟隆轟隆叫着的怪物?汽車半路停下,他們先是遠遠望着,慢慢圍到跟前,前後左右摸起來。
一個老牧人端量着汽車頭,裝作滿内行的樣子說:&ldquo哎!哎!這物件,一天得吃多少草啊。
&rdquo可是今天,他們對汽車早看熟了。
就連羊群也司空見慣,聽憑汽車嗚嗚叫着從旁邊駛過去,照樣埋着頭吃草。
年輕人總是想望幸福的。
一瞟見草原上飄舞着的藏族牧女的彩衣,汽車司機小李的心頭難免要飄起另一件花衫子。
天高氣爽,在他的家鄉北京,正該是秋收的季節。
小李恍惚看見在一片黃茏茏的谷子地裡,自己心愛的姑娘正在農民中間,飛快地割着谷子。
割累了,那姑娘直起腰,掏出手絹擦着臉上的汗,笑嘻嘻地望着遠方&hellip&hellip其實小李完全想錯了。
再過兩天就是國慶節,他心愛的姑娘正跟幾個女伴坐在院裡,剪紙着色,别出心裁地紮着奇巧的花朵,準備進城去參加遊行。
在國慶節那天,她擎着花朵到北京來了,許許多多人也都來了。
從長江來的,從黃河來的,從全國各個角落來的,應有盡有。
這數不盡的人群彙合成一條急流,真像黃河之水天上來,浩浩蕩蕩湧向天安門去。
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跟傳說中的神話人物大禹媲美。
《鐵流》的故事 直到如今,我的舊&ldquo家當&rdquo裡還藏着個皮背包,底差不多快要磨透,用是不能再用了,可總舍不得丢。
細算一算,這個背包跟我足有十六年了。
想當年在那風雨茫茫的戰争年月裡,我曾經用它裝過介紹信、糧票、菜金、筆記本&hellip&hellip還裝過一本蘇聯小說《鐵流》。
提起《鐵流》,當中還有些周折。
遠在二十多年前,當時日寇還侵占着我們東北的國土,我在哈爾濱度過了一段黑暗的日子。
最難忘的是失去自由後第一個嚴酷的冬天。
我的住處緊臨着一條比較熱鬧的大街,一到黑夜,時間卻像倒退到幾萬萬年前的洪荒時代,四下裡一點動靜都聽不見,隻聽見風卷着大雪,嗚嗚地哭嚎着,一陣又一陣撲到樓窗上。
時常睡到半夜,忽然驚醒,耳邊上轟隆轟隆響着敵人過路的坦克。
我睜大眼,瞪着漫漫無邊的黑夜,覺得坦克好像從我胸口碾過去,把我的心都碾碎了。
就在這樣艱難的日子裡,我無意中從一家外國書店得到一冊英譯本的《鐵流》。
早就渴望着讀讀這本小說了,一旦到手,自然喜歡,便像一隻蠹魚似的,一頭鑽進書裡去。
又不敢大張旗鼓地讀,隻能在夜晚,反鎖上門,擁着被看,常常直看到深更半夜,還舍不得放下。
從小說裡,我看見蘇聯人民在人類曆史上那場翻天覆地的革命中,曾經走過多麼艱苦的道路,經曆過多麼激烈的戰鬥。
他們離我那麼遠,卻又那麼近。
我仿佛感覺得到他們的呼吸,摸得到他們跳動的心髒。
要想象出蘇聯該是個什麼樣子,在我當時是不容易的。
可是一想到這個國家在地球上的存在,想到蘇聯人替人類所開辟出來的道路,我的眼前便閃着亮光。
夜黑得像墨,窗外正飄着大雪。
一時間,我卻覺得不再有風雪,不再是冬天,好像窗外滿地正照耀着暖洋洋的太陽光,漫天正飛着軟綿綿的柳絮&mdash&mdash春天透進我的精神裡了。
我在舊背包裡曾經裝過的《鐵流》,并不是那冊英譯本,而是抗日戰争期間,在河北敵後遊擊根據地一個幹部家裡得來的。
書搓弄得像是烙煳的千層餅,邊邊角角都卷着。
可是,久别的老朋友啊,有你在戰争的年月裡貼在身邊,就是個鼓舞。
我愛惜這本書,每每在遊擊戰争的空隙裡,夜晚挑亮小菜油燈,歪在農家的土炕上随意讀幾段。
不想一天出了亂子。
當時跟我一起工作的有個飼養員,姓劉,叫老三。
老三是四十以上的人了,生得矮矮的,臉上有幾顆淺麻子。
人極其忠實,又能吃苦耐勞,可就有一宗,最怕學習。
平時喂完牲口,總愛蹲在牆根曬太陽。
嘴裡咬着小旱煙袋,跟農民家長裡短地談些莊稼話。
再就是愛跟馬大聲小氣地說話。
有一次,我聽見他吆吆喝喝的,不知生了多大的氣。
去一看,原來他正替馬梳啊,刮呀,還替馬順着脖子打了一溜光滑的小辮子,實在耐煩。
不記得确定的時間了,反正有那麼一個白天,我有點空,從背包裡抽出《鐵流》,打算看幾頁,忽然聽見老三在院裡喊,跑出去一看:馬卧在欄裡,起不來了。
得的是&ldquo瞽眼&rdquo症,最急,救得稍微一慢,會糟蹋牲口的。
幸虧老三是内行,會治。
我把《鐵流》擱到牲口槽邊上,急忙去借剪刀一類家夥。
老三剪了馬耳朵梢,又刺馬的前胸,給馬放血。
血是黑的,流得到處都是。
老三一轉身抓到一團爛紙,替馬擦着前胸,又擦自己的手。
忙亂一陣,馬算是不要緊了。
我回頭去拿書,卻見書上沾着好大一片血,生生撕掉十來多頁。
我急得說:&ldquo老三,你怎麼把書撕啦?&rdquo 老三漫不經意地說:&ldquo等紙用嘛!撕幾頁有什麼關系?&rdquo 我說:&ldquo怎麼沒關系?你撕了,我看什麼?&rdquo 老三見我生了氣,咧開嘴笑着,搭讪着躲到一邊去,悄悄對房東老大娘叽咕說:&ldquo一本破書,值個什麼?餓了不能當飯吃,燒水還燒不開半壺水!牲口沒出漏子,比什麼都好。
&rdquo 我也不耐煩再理他,彎着腰拾起那一團一團擦馬血的書頁,幾乎都爛了,隻剩三五頁還能勉強認出字來。
這晚間,我從房東那兒找到點糨糊,動手把那三五頁再貼到書上去。
老三盤着腿坐在炕頭上,閉着一隻眼引上針,借着燈亮縫馬褙子。
忽然嗤的一聲笑着問:&ldquo你那到底是本什麼書?走到哪裡背到哪裡,也不嫌沉。
&rdquo 我說:&ldquo哈,别看它破,又不能當飯吃,可敵得住十萬支槍,能打擊敵人。
&rdquo 老三眨巴着眼睛問:&ldquo是真的嗎?你念一段咱聽聽好不好?&rdquo 我擔心照着字句念,他未必能接受,便翻着書,簡單扼要地從頭講起《鐵流》的故事。
起初,老三一面縫馬褙子,一面聽,聽到後來,不覺擡起頭,停下針線,聚精會神地望着我,完全叫故事迷住了。
我有心逗他,講着講着,不講了。
老三急得催我,我說:&ldquo還講什麼?這有好幾頁都叫你撕啦。
&rdquo 老三一聽,懊悔地咕哝着:&ldquo真倒黴!前面不撕,後面不撕,偏在熱鬧的節骨眼上,撕啦!&rdquo不要緊,撕了我也記得。
打這天起,我算叫老三黏上了。
本來老三最怕上文化、政治課,一上課頭就暈乎乎的,不知怎的卻對《鐵流》那麼着迷。
無論白天黑夜,見我一空,準在我身邊磨磨蹭蹭的,一會兒就揉搓着耳朵笑啦:&ldquo再來一小段好不好?&rdquo 我就陸陸續續接着講。
不料這時,河北平原上的軍民對日寇展開一次反&ldquo掃蕩&rdquo。
部隊的行動更飄忽,戰鬥更頻繁了。
凡是多餘的東西,都要&ldquo堅壁&rdquo起來,免得累贅。
我收拾起一些筆記日記,連同那本《鐵流》,還有點衣服,托一家可靠的老鄉就地埋起來。
不久,反&ldquo掃蕩&rdquo勝利結束,部隊重新轉到先前那個村,一問老鄉,誰知我埋的東西叫日僞軍掘個精光。
别的倒不要緊,唯獨那本《鐵流》,老三一聽說丢了,你瞧他那個抱怨我吧,怪我為什麼不把書交給他保管。
要是交給他,他說命丢了,也有法兒叫書不丢。
我說:&ldquo别的都可惜,《鐵流》丢了,倒好。
&rdquo老三緊眨巴着眼望着我,我便破解說:&ldquo你不懂嗎?這本書如果落到僞軍手裡,比宣傳彈都厲害,豈不正好?&rdquo 老三聽了,噢噢地點着頭笑,可總掩不住那種失望的神情。
我摸得準他的心事,便根據自己記得的,終于把《鐵流》的故事給他講完。
我也曾問過老三,為什麼那樣愛聽。
老三揉搓着耳朵,嘴裡咝咝地笑着說:&ldquo誰知道呢。
反正一聽,就覺得特别夠味,好像喝了四兩白幹,渾身上下都是力氣,你叫我跳到火裡去打鬼子,我也敢去。
&rdquo 這就是《鐵流》給我們戰士的力量。
說到老三,這個勤勞樸素的飼養員,早在抗日戰争末期便複員回家了。
我隻記得他是河北順德人,家裡還有個老哥哥。
到底是順德什麼地方人,可惜記不清了。
分别以後,十多年來,常想打聽到他的消息。
可是人海茫茫,又從哪兒打聽得到呢。
算起來,他現在也該是六十歲左右的人了。
如果我能知道你在哪個農業合作社裡當老飼養員或是幹别的什麼營生,我一定買一本新出的《鐵流》,親自去送給你。
蓬萊仙境 夜裡落過一場小雨,一大早,我帶着涼爽的清氣,坐車往一别二十多年的故鄉蓬萊去。
許多人往往把蓬萊稱作仙境。
本來難怪,古書上記載的所謂海上三神山不就是蓬萊、方丈、瀛洲?民間流傳極廣的八仙過海的神話,據白胡子老人家說,也出在這一帶。
二十多年來,我有時懷念起故鄉,卻不是為的什麼仙鄉,而是為的那兒深埋着我童年的幻夢。
這種懷念有時會帶點苦味兒。
記得那還是朝鮮戰争的年月,一個深秋的傍晚,敵機空襲剛過去,我到野地去透透氣。
四野漫着野菊花的藥香味,還有帶水氣的蓼花味兒。
河堤旁邊,有兩個面黃肌瘦的朝鮮放牛小孩把洋芋埋在沙裡,下面掏個洞,正用幹樹枝燒着吃。
看見這種情景,我不覺想起自己的童年。
我想起兒時家鄉的雪夜,五更天,街頭上遠遠傳來的那種孤獨的更梆子聲;也想起深秋破曉,西北風嗚嗚撲着紙窗,城頭上吹起的那種慘烈的軍号聲音。
最難忘記的是我一位叫婀娜的表姐,年歲比我大得多,自小無父無母,常到我家來玩,領着我跳繩、撲蝴蝶,有時也到海沿上去撿貝殼。
沙灘上有些小眼,婀娜姐姐會捏一根草棍插進去,順着草棍扒沙子。
扒着扒着,一隻小螃蟹露出來,兩眼機靈靈地直豎着,跟火柴棍一樣,忽然飛也似的橫跑起來,惹得我們笑着追趕。
後來不知怎的,婀娜姐姐不到我們家來了。
我常盼着她,終于有一天盼來了,她卻羞答答地坐在炕沿上,看見我,隻是冷淡淡地一笑。
我心裡很納悶,背後悄悄問母親道:&ldquo婀娜姐姐怎麼不跟我玩啦?&rdquo 母親說:&ldquo你婀娜姐姐定了親事,過不幾個月就該出閣啦,得學點規矩,還能老瘋瘋癫癫的,跟你們一起鬧。
&rdquo 婀娜姐姐出嫁時,我正上學,沒能去。
聽說她嫁的丈夫是個商店的學徒,相貌性情都不錯,就是婆婆厲害,常給她氣受。
又過了幾年,有一回我到外祖母家去,看見炕上坐着個青年婦女,穿着一身白,衣服邊是毛的,顯然正帶着熱孝。
她臉色焦黃,眼睛哭得又紅又腫,懷裡緊緊摟着一個吃奶的男孩子。
我幾乎認不出這就是先前愛笑愛鬧的婀娜姐姐。
外祖母眼圈紅紅的,告訴我說婀娜姐姐的丈夫給商店記賬,整年整月伏在桌子上,累的吐血,不能做事,被老闆辭掉。
他的病原本不輕,這一急,就死了。
婀娜姐姐把臉埋在孩子的頭發裡,嗚嗚咽咽隻是哭。
外祖母擦着老淚說:&ldquo都是命啊!往後可怎麼過呢!&rdquo 再往後,我離開家鄉,一連多少年烽火遍地,又接不到家鄉的音信,不知道婀娜姐姐的命運究竟怎樣了。
這許多帶點苦味的舊事,不知怎的,一看見那兩個受着戰争折磨的朝鮮小孩,忽然一齊湧到我的腦子裡來。
我想:故鄉早已解放,婀娜姐姐的孩子也早已長大成人,她的生活該過得挺不錯吧?可是在朝鮮,在世界别的角落,還有多少人生活在眼淚裡啊!等到何時,我們才能消滅戰争,我可以回到祖國,回到故鄉,懷着完全舒暢的心情,重新看看家鄉那像朝鮮一樣親切可愛的山水人物呢?一時間,我是那樣的想念家鄉,想念得心都有點發痛。
而在一九五九年六月,石榴花開時,我終于回到了久别的故鄉。
車子沿着海山飛奔,一路上,我聞見一股極熟悉的海腥氣,聽見路兩邊飛進車來的那種極親切的鄉音,我的心激蕩得好像要融化似的,又軟又熱。
路兩旁的山海田野,處處都覺得十分熟悉,卻又陌生。
瞧那一片海灘,灘上堆起一道沙城,仿佛是我小時候常去洗澡的地方。
可又不像。
原先那沙城應該是一道荒崗子,現在上面分明蓋滿綠蔥蔥的樹木。
再瞧那一個去處,仿佛是清
&rdquo意思是說事物一旦消逝,曆史就不會再重複。
但還是讓我們稍稍回憶一下曆史吧。
千萬年來,黃河波浪滔滔,孕育着中國的文化,灌溉着中國的曆史,好像是母親的奶汁。
可是黃河并不馴服,從古到今,動不動便溢出河道,泛濫得一片汪洋。
我們的祖先在曆史的黎明期便幻想出一個神話式的人物,叫大禹。
說是當年洪水泛濫,大禹本着忘我的精神,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治好水患。
河南和山西交界處有座三門峽,在這個極險的山峽中間,河水從三條峽口奔騰而出,真像千軍萬馬似的,吼出一片殺聲。
傳說這座三門峽就是大禹用鬼斧神工開鑿的。
其實大禹并沒能治好黃河,而像大禹那種神話式的人物卻真正出現在今天的中國曆史上了。
不妨到三門峽去看看,在那本來荒荒涼涼的黃河兩岸,甚而在那有名的&ldquo中流砥柱&rdquo的岩石上面,你處處可以看見工人、技術員、工程師,正在十分緊張地建設着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
這是個偉大的征服黃河的計劃,從一九五七年四月間便正式動工,将來水庫修成,不但黃河下遊可以避免洪水的災害,還能大量發電,灌溉幾千萬畝莊稼,并且使黃河下遊變成一條現代化的航運河流。
工程是極其艱巨的,然而我們有人民。
人民的力量集合一起,就能發揮出比大禹還強百倍的神力,最終征服黃河。
我們不是已經勝利地征服了長江嗎?長江是中國最大最長的一條河流,橫貫在中國的腹部,把中國切斷成南北兩半,素來号稱不可逾越的&ldquo天塹&rdquo。
好幾年前,有一回我到武漢,趕上秋雨新晴,天上出現一道彩虹。
我陪着一位外國詩人爬到長江南岸的黃鶴樓舊址上,望着蒙蒙的長江,那位詩人忽然笑着說:&ldquo如果天上的彩虹落到江面上,我們就可以踏着彩虹過江去了。
&rdquo 今天,我多麼盼望着那位外國詩人能到長江看看啊。
彩虹果然落到江面上來了,這就是新近剛剛架起來的長江大橋。
這座橋有一千六百多公尺長,上下兩層:上層是公路橋面,可以容納六輛汽車并排通過;下層是鋪設雙軌的複線鐵道,鐵道兩側還有人行道。
從大橋的艱巨性和複雜性而論,在全世界也是數得上的。
有了這座橋,從此大江南北,一線貫穿,再也不存在所謂長江天塹了。
你如果登上離江面三十五公尺多高的公路橋面,縱目一望,滾滾長江,盡收眼底。
我國的江河,大小千百條,卻有一個規律,都往東流,最終流入大海裡去&mdash&mdash這叫作&ldquo萬水朝宗&rdquo。
我望着長江,想到黃河,一時間眼底湧現出更多的河流,翻騰澎湃,正像萬河朝宗似的齊奔着一個方向流去&mdash&mdash那就是我們正在建設的像大海一樣深廣的社會主義事業。
在祖國西北部的戈壁灘上,就有無數條石油的河流。
這些河流不在地面,卻在地下。
隻要你把耳朵貼到油管子上,就能聽到石油掀起的波浪聲。
采油工人走進荒無人煙的祁連山深處,隻有黃羊野馬做伴,整年累月鑽井采油。
他們曾經笑着對我說:&ldquo我們要把戈壁灘打透,祁連山打通,讓石油像河一樣流。
&rdquo石油果然就像河一樣,從遙遠的西北流向全國。
我也曾多次看見過鋼鐵的洪流。
在那一刻,當煉鋼爐打開,鋼水噴出來時,我覺得自己的心都燃燒起來。
這簡直不是鋼,而是火。
那股火的洪流閃亮閃亮,映得每個煉鋼手渾身上下紅彤彤的。
這時有個青年煉鋼手立在我的身邊,眼睛注視着火紅的鋼水,嘴裡不知咕哝什麼。
我笑着問道:&ldquo同志,你叽咕什麼?&rdquo那青年叫我問得不好意思起來,笑着扭過臉去。
對面一個老工人說:&ldquo哎,快别問啦,人家是對自己心愛的人說情話,怎麼叫你偷聽了去?&rdquo接着又說:&ldquo這孩子,簡直着迷啦,說夢話也是鋼呀鋼的,隻想縮短煉鋼的時間。
&rdquo我懂得這些煉鋼手的心情。
他們愛鋼,更愛我們的事業。
他們知道每爐鋼水煉出來,會變成什麼。
會變成鋼錠,會變成電鎬,會變成各式各樣的機器&hellip&hellip還會變成汽車。
看吧,那不是長春汽車制造廠新出的解放牌卡車?汽車正織成另一條河流,滿載着五光十色的内地物資,滔滔不絕地跑在近年來剛修成的康藏公路上。
涼秋九月,康藏高原上西風飒飒,寒意十足。
司機們開着車子,望着秋草中間雪白的羊群,望着羊群中間飄動着彩色長袍的藏族姑娘,不禁要想起汽車頭一回開到高原的情形。
以往幾千年,這一帶山嶺阻塞,十分荒寒。
人民解放軍冒着千辛萬苦,開山辟路,最後修成這條号稱&ldquo金橋&rdquo的公路。
汽車來了,當地的藏族居民幾時見過這種轟隆轟隆叫着的怪物?汽車半路停下,他們先是遠遠望着,慢慢圍到跟前,前後左右摸起來。
一個老牧人端量着汽車頭,裝作滿内行的樣子說:&ldquo哎!哎!這物件,一天得吃多少草啊。
&rdquo可是今天,他們對汽車早看熟了。
就連羊群也司空見慣,聽憑汽車嗚嗚叫着從旁邊駛過去,照樣埋着頭吃草。
年輕人總是想望幸福的。
一瞟見草原上飄舞着的藏族牧女的彩衣,汽車司機小李的心頭難免要飄起另一件花衫子。
天高氣爽,在他的家鄉北京,正該是秋收的季節。
小李恍惚看見在一片黃茏茏的谷子地裡,自己心愛的姑娘正在農民中間,飛快地割着谷子。
割累了,那姑娘直起腰,掏出手絹擦着臉上的汗,笑嘻嘻地望着遠方&hellip&hellip其實小李完全想錯了。
再過兩天就是國慶節,他心愛的姑娘正跟幾個女伴坐在院裡,剪紙着色,别出心裁地紮着奇巧的花朵,準備進城去參加遊行。
在國慶節那天,她擎着花朵到北京來了,許許多多人也都來了。
從長江來的,從黃河來的,從全國各個角落來的,應有盡有。
這數不盡的人群彙合成一條急流,真像黃河之水天上來,浩浩蕩蕩湧向天安門去。
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跟傳說中的神話人物大禹媲美。
《鐵流》的故事 直到如今,我的舊&ldquo家當&rdquo裡還藏着個皮背包,底差不多快要磨透,用是不能再用了,可總舍不得丢。
細算一算,這個背包跟我足有十六年了。
想當年在那風雨茫茫的戰争年月裡,我曾經用它裝過介紹信、糧票、菜金、筆記本&hellip&hellip還裝過一本蘇聯小說《鐵流》。
提起《鐵流》,當中還有些周折。
遠在二十多年前,當時日寇還侵占着我們東北的國土,我在哈爾濱度過了一段黑暗的日子。
最難忘的是失去自由後第一個嚴酷的冬天。
我的住處緊臨着一條比較熱鬧的大街,一到黑夜,時間卻像倒退到幾萬萬年前的洪荒時代,四下裡一點動靜都聽不見,隻聽見風卷着大雪,嗚嗚地哭嚎着,一陣又一陣撲到樓窗上。
時常睡到半夜,忽然驚醒,耳邊上轟隆轟隆響着敵人過路的坦克。
我睜大眼,瞪着漫漫無邊的黑夜,覺得坦克好像從我胸口碾過去,把我的心都碾碎了。
就在這樣艱難的日子裡,我無意中從一家外國書店得到一冊英譯本的《鐵流》。
早就渴望着讀讀這本小說了,一旦到手,自然喜歡,便像一隻蠹魚似的,一頭鑽進書裡去。
又不敢大張旗鼓地讀,隻能在夜晚,反鎖上門,擁着被看,常常直看到深更半夜,還舍不得放下。
從小說裡,我看見蘇聯人民在人類曆史上那場翻天覆地的革命中,曾經走過多麼艱苦的道路,經曆過多麼激烈的戰鬥。
他們離我那麼遠,卻又那麼近。
我仿佛感覺得到他們的呼吸,摸得到他們跳動的心髒。
要想象出蘇聯該是個什麼樣子,在我當時是不容易的。
可是一想到這個國家在地球上的存在,想到蘇聯人替人類所開辟出來的道路,我的眼前便閃着亮光。
夜黑得像墨,窗外正飄着大雪。
一時間,我卻覺得不再有風雪,不再是冬天,好像窗外滿地正照耀着暖洋洋的太陽光,漫天正飛着軟綿綿的柳絮&mdash&mdash春天透進我的精神裡了。
我在舊背包裡曾經裝過的《鐵流》,并不是那冊英譯本,而是抗日戰争期間,在河北敵後遊擊根據地一個幹部家裡得來的。
書搓弄得像是烙煳的千層餅,邊邊角角都卷着。
可是,久别的老朋友啊,有你在戰争的年月裡貼在身邊,就是個鼓舞。
我愛惜這本書,每每在遊擊戰争的空隙裡,夜晚挑亮小菜油燈,歪在農家的土炕上随意讀幾段。
不想一天出了亂子。
當時跟我一起工作的有個飼養員,姓劉,叫老三。
老三是四十以上的人了,生得矮矮的,臉上有幾顆淺麻子。
人極其忠實,又能吃苦耐勞,可就有一宗,最怕學習。
平時喂完牲口,總愛蹲在牆根曬太陽。
嘴裡咬着小旱煙袋,跟農民家長裡短地談些莊稼話。
再就是愛跟馬大聲小氣地說話。
有一次,我聽見他吆吆喝喝的,不知生了多大的氣。
去一看,原來他正替馬梳啊,刮呀,還替馬順着脖子打了一溜光滑的小辮子,實在耐煩。
不記得确定的時間了,反正有那麼一個白天,我有點空,從背包裡抽出《鐵流》,打算看幾頁,忽然聽見老三在院裡喊,跑出去一看:馬卧在欄裡,起不來了。
得的是&ldquo瞽眼&rdquo症,最急,救得稍微一慢,會糟蹋牲口的。
幸虧老三是内行,會治。
我把《鐵流》擱到牲口槽邊上,急忙去借剪刀一類家夥。
老三剪了馬耳朵梢,又刺馬的前胸,給馬放血。
血是黑的,流得到處都是。
老三一轉身抓到一團爛紙,替馬擦着前胸,又擦自己的手。
忙亂一陣,馬算是不要緊了。
我回頭去拿書,卻見書上沾着好大一片血,生生撕掉十來多頁。
我急得說:&ldquo老三,你怎麼把書撕啦?&rdquo 老三漫不經意地說:&ldquo等紙用嘛!撕幾頁有什麼關系?&rdquo 我說:&ldquo怎麼沒關系?你撕了,我看什麼?&rdquo 老三見我生了氣,咧開嘴笑着,搭讪着躲到一邊去,悄悄對房東老大娘叽咕說:&ldquo一本破書,值個什麼?餓了不能當飯吃,燒水還燒不開半壺水!牲口沒出漏子,比什麼都好。
&rdquo 我也不耐煩再理他,彎着腰拾起那一團一團擦馬血的書頁,幾乎都爛了,隻剩三五頁還能勉強認出字來。
這晚間,我從房東那兒找到點糨糊,動手把那三五頁再貼到書上去。
老三盤着腿坐在炕頭上,閉着一隻眼引上針,借着燈亮縫馬褙子。
忽然嗤的一聲笑着問:&ldquo你那到底是本什麼書?走到哪裡背到哪裡,也不嫌沉。
&rdquo 我說:&ldquo哈,别看它破,又不能當飯吃,可敵得住十萬支槍,能打擊敵人。
&rdquo 老三眨巴着眼睛問:&ldquo是真的嗎?你念一段咱聽聽好不好?&rdquo 我擔心照着字句念,他未必能接受,便翻着書,簡單扼要地從頭講起《鐵流》的故事。
起初,老三一面縫馬褙子,一面聽,聽到後來,不覺擡起頭,停下針線,聚精會神地望着我,完全叫故事迷住了。
我有心逗他,講着講着,不講了。
老三急得催我,我說:&ldquo還講什麼?這有好幾頁都叫你撕啦。
&rdquo 老三一聽,懊悔地咕哝着:&ldquo真倒黴!前面不撕,後面不撕,偏在熱鬧的節骨眼上,撕啦!&rdquo不要緊,撕了我也記得。
打這天起,我算叫老三黏上了。
本來老三最怕上文化、政治課,一上課頭就暈乎乎的,不知怎的卻對《鐵流》那麼着迷。
無論白天黑夜,見我一空,準在我身邊磨磨蹭蹭的,一會兒就揉搓着耳朵笑啦:&ldquo再來一小段好不好?&rdquo 我就陸陸續續接着講。
不料這時,河北平原上的軍民對日寇展開一次反&ldquo掃蕩&rdquo。
部隊的行動更飄忽,戰鬥更頻繁了。
凡是多餘的東西,都要&ldquo堅壁&rdquo起來,免得累贅。
我收拾起一些筆記日記,連同那本《鐵流》,還有點衣服,托一家可靠的老鄉就地埋起來。
不久,反&ldquo掃蕩&rdquo勝利結束,部隊重新轉到先前那個村,一問老鄉,誰知我埋的東西叫日僞軍掘個精光。
别的倒不要緊,唯獨那本《鐵流》,老三一聽說丢了,你瞧他那個抱怨我吧,怪我為什麼不把書交給他保管。
要是交給他,他說命丢了,也有法兒叫書不丢。
我說:&ldquo别的都可惜,《鐵流》丢了,倒好。
&rdquo老三緊眨巴着眼望着我,我便破解說:&ldquo你不懂嗎?這本書如果落到僞軍手裡,比宣傳彈都厲害,豈不正好?&rdquo 老三聽了,噢噢地點着頭笑,可總掩不住那種失望的神情。
我摸得準他的心事,便根據自己記得的,終于把《鐵流》的故事給他講完。
我也曾問過老三,為什麼那樣愛聽。
老三揉搓着耳朵,嘴裡咝咝地笑着說:&ldquo誰知道呢。
反正一聽,就覺得特别夠味,好像喝了四兩白幹,渾身上下都是力氣,你叫我跳到火裡去打鬼子,我也敢去。
&rdquo 這就是《鐵流》給我們戰士的力量。
說到老三,這個勤勞樸素的飼養員,早在抗日戰争末期便複員回家了。
我隻記得他是河北順德人,家裡還有個老哥哥。
到底是順德什麼地方人,可惜記不清了。
分别以後,十多年來,常想打聽到他的消息。
可是人海茫茫,又從哪兒打聽得到呢。
算起來,他現在也該是六十歲左右的人了。
如果我能知道你在哪個農業合作社裡當老飼養員或是幹别的什麼營生,我一定買一本新出的《鐵流》,親自去送給你。
蓬萊仙境 夜裡落過一場小雨,一大早,我帶着涼爽的清氣,坐車往一别二十多年的故鄉蓬萊去。
許多人往往把蓬萊稱作仙境。
本來難怪,古書上記載的所謂海上三神山不就是蓬萊、方丈、瀛洲?民間流傳極廣的八仙過海的神話,據白胡子老人家說,也出在這一帶。
二十多年來,我有時懷念起故鄉,卻不是為的什麼仙鄉,而是為的那兒深埋着我童年的幻夢。
這種懷念有時會帶點苦味兒。
記得那還是朝鮮戰争的年月,一個深秋的傍晚,敵機空襲剛過去,我到野地去透透氣。
四野漫着野菊花的藥香味,還有帶水氣的蓼花味兒。
河堤旁邊,有兩個面黃肌瘦的朝鮮放牛小孩把洋芋埋在沙裡,下面掏個洞,正用幹樹枝燒着吃。
看見這種情景,我不覺想起自己的童年。
我想起兒時家鄉的雪夜,五更天,街頭上遠遠傳來的那種孤獨的更梆子聲;也想起深秋破曉,西北風嗚嗚撲着紙窗,城頭上吹起的那種慘烈的軍号聲音。
最難忘記的是我一位叫婀娜的表姐,年歲比我大得多,自小無父無母,常到我家來玩,領着我跳繩、撲蝴蝶,有時也到海沿上去撿貝殼。
沙灘上有些小眼,婀娜姐姐會捏一根草棍插進去,順着草棍扒沙子。
扒着扒着,一隻小螃蟹露出來,兩眼機靈靈地直豎着,跟火柴棍一樣,忽然飛也似的橫跑起來,惹得我們笑着追趕。
後來不知怎的,婀娜姐姐不到我們家來了。
我常盼着她,終于有一天盼來了,她卻羞答答地坐在炕沿上,看見我,隻是冷淡淡地一笑。
我心裡很納悶,背後悄悄問母親道:&ldquo婀娜姐姐怎麼不跟我玩啦?&rdquo 母親說:&ldquo你婀娜姐姐定了親事,過不幾個月就該出閣啦,得學點規矩,還能老瘋瘋癫癫的,跟你們一起鬧。
&rdquo 婀娜姐姐出嫁時,我正上學,沒能去。
聽說她嫁的丈夫是個商店的學徒,相貌性情都不錯,就是婆婆厲害,常給她氣受。
又過了幾年,有一回我到外祖母家去,看見炕上坐着個青年婦女,穿着一身白,衣服邊是毛的,顯然正帶着熱孝。
她臉色焦黃,眼睛哭得又紅又腫,懷裡緊緊摟着一個吃奶的男孩子。
我幾乎認不出這就是先前愛笑愛鬧的婀娜姐姐。
外祖母眼圈紅紅的,告訴我說婀娜姐姐的丈夫給商店記賬,整年整月伏在桌子上,累的吐血,不能做事,被老闆辭掉。
他的病原本不輕,這一急,就死了。
婀娜姐姐把臉埋在孩子的頭發裡,嗚嗚咽咽隻是哭。
外祖母擦着老淚說:&ldquo都是命啊!往後可怎麼過呢!&rdquo 再往後,我離開家鄉,一連多少年烽火遍地,又接不到家鄉的音信,不知道婀娜姐姐的命運究竟怎樣了。
這許多帶點苦味的舊事,不知怎的,一看見那兩個受着戰争折磨的朝鮮小孩,忽然一齊湧到我的腦子裡來。
我想:故鄉早已解放,婀娜姐姐的孩子也早已長大成人,她的生活該過得挺不錯吧?可是在朝鮮,在世界别的角落,還有多少人生活在眼淚裡啊!等到何時,我們才能消滅戰争,我可以回到祖國,回到故鄉,懷着完全舒暢的心情,重新看看家鄉那像朝鮮一樣親切可愛的山水人物呢?一時間,我是那樣的想念家鄉,想念得心都有點發痛。
而在一九五九年六月,石榴花開時,我終于回到了久别的故鄉。
車子沿着海山飛奔,一路上,我聞見一股極熟悉的海腥氣,聽見路兩邊飛進車來的那種極親切的鄉音,我的心激蕩得好像要融化似的,又軟又熱。
路兩旁的山海田野,處處都覺得十分熟悉,卻又陌生。
瞧那一片海灘,灘上堆起一道沙城,仿佛是我小時候常去洗澡的地方。
可又不像。
原先那沙城應該是一道荒崗子,現在上面分明蓋滿綠蔥蔥的樹木。
再瞧那一個去處,仿佛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