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卮言

關燈
」先生大罵雲:「汝主伴食耳,奈何任家奴慢客?」守園者入告文定,文定即邀先生入園,揖坐茶罷,遍覽亭台諸勝,先生告辭。

    文定送之門外,微哂曰:「老夫無能,僅堪伴食,但願尊兄亦如老夫伴食耳。

    」姚先生後掇巍科官至東宮學士而止,竟未嘗伴食,常念文定公之大度包容也。

     夏太常 我崑夏太常,幼時常夜哭,至成童猶然。

    其大父至崇明,攜之往遊,得遍觀道觀中,所塑列仙像,遂得不哭。

    或曰,先生乃蓬萊謫仙也。

    長身玉立,眉目疏朗,美髯。

    行止皆有法度。

    善畫竹,興酣,落筆磅礴,揮灑見者,莫不稱為神異。

    幼嘗學竹於王太常,王太常者,華亭賢縉紳也。

    其所畫竹不肯遺留人閒,一紙掃過即焚之。

    故夏氏子孫,亦莫其能述其名字。

    又善吹簫,簫韻通神。

     八月上,與諸名賢觴詠於水亭之上。

    簫聲繼作,竹肉齊,奮有桂香,自西南來,馥鬱滿空。

    座客皆惹袍袖,共驚訝之。

    謂花信太早,太常曰:「非也,去此十二裡,為某氏桂園。

    我以簫聲撥之,早放引至此耳。

    然濃香已盡,當即萎地。

    」明晨使人探之,則一庭金粟矣。

    傳稱鄒陽吹律,寒穀回春,非虛語也!嘗於旅邸聞簫聲出畫樓中,歎曰:「此亦如《廣陵散》不傳久矣!今出自閨閣,即畫竹一幅,使人與之。

    其生平為人畫竹者,惟此耳。

    」明日其女攜竹而至,則一麗人也。

    曰:「承先生所賜,敢不銘心。

    但當再求一幅,使成雙耳。

    」太常正色曰:「我察汝簫,韻本廣寒謫仙,今凡情若此,曷用?」即裂之。

    女慚而去。

     王太常有三絕:吹簫、畫竹而外,更善圍棋。

    天下莫當。

    嘗獨遊名山,至山右平定州,老君澗有八人焉,如世俗所畫八仙者留之坐隱。

    先生與李拐仙對局,拐仙不能勝受,饒四子既而煮白石為糧。

    授太常曰:「試啖之子不嚐此味,已五十年矣!」呂翁又與太常角勝,太常連北,數枰受饒二子,其六仙皆抗敵也。

    對奕於洞中者,七晝夜。

    夜無燈火,石屋自明,呂翁謂之曰:「子塵緣未斷,宜且歸送之山下,甫二裡復回探洞中,則聞其無人拾一玉玦而歸,自此終身不復畫竹矣。

     夏先生既得太常秘受,苦心三十年,太常弗善也。

    居久之,遇萬壽節,賜宴於上林苑。

    安南、琉球、日本、於陀利真臘外國之使皆在焉。

    太常謂先生曰:「我今日欲成子名矣,此地無竹曷不畫竹?」出高麗紙付先生,先生奮筆直掃,劍拔十尋,張之於壁。

    有白鵲數群,飛來欲棲其上,遂墮地,謂之「墮鵲竹」。

    座客起而奪之,帽皆落,謂之「落帽竹」,一時裂得其片紙者,皆同天球拱璧。

    京師為之語曰:「外國十錠金,太常一幅竹。

    」舊名昶成,祖以為日字不宜在傍,乃錫名曰「」。

    嘗見其手書唐宋八家之文,字畫端楷,已入鍾、王之室,但筆鋒稍禿,大約晚年所書也。

    子孫珍秘藏之,其墨竹竟不可多得矣。

     宋學士景濂,善山水,旁及竹石。

    餘嘗見之,太祖嘗命之畫硃竹稱善,賜之酒醉不能起命兩內監,扶翼作《醉學士歌》以寵嘉之餘家向藏,得朱白民竹石數卷,徐文長水仙蘭花二卷,惜為人竊去,今不知流落何所矣。

     夷光土地 紹興諸暨縣,浣紗村有夷光土地廟、茅屋三閒,近瞰碧流像,與範大夫並塑禱祀者。

    鹹奔走焉,蓋沼吳之功成於西子,不得已而失身也。

    土人屍而祝之宜矣,西子未入吳宮前,與範蠡為夫歸者,三年矣。

    生一女,將入吳,棄之水。

    女探起水面者三,今有三探潭。

    在槜李故載入五湖,踐舊好也。

    湖即太湖,太湖中有包湖、胥湖、貢湖、莫湖、孟湖等名。

    蠡築室東洞庭,與西子居之,今尚名「範蠡宅」。

    其所種菱芡、蒲荷處,池形尚存,其自蘇城入五湖也。

    嘗棲止礬清湖之野。

    礬清湖者,水清見底。

    若用礬瀝,或曰:「舊常生礬」。

    三吳之水惟此處最澄澈也。

    今名「範遷湖」,在崑山長洲接壤處,水鄉膏腴,多富人,吳姓最著。

    明末時,餘表伯尤倩,清房皆廩膳中之傑出者,號稱百萬宅第,甲於一方。

    兵燹之後,一望邱墟,欲求其仿佛而斷礎頹垣,無復存者。

    真唐賢所雲:「古今滄海,朝朝換也,何必遠吊蘇台?西江月照也哉!」 蔣莘田 常熟蔣莘田先生,名伊。

    曾任河南文宗,童生案發報兩名已物故將另補。

    夜夢有兩人,跪求雲:「某等苦志寒窗,久困童子場。

    中年將老,幸蒙大宗師識拔,少遂讀書之志。

    又阨於年壽命也。

    然藉是亦瞋目黃泉矣,今大宗師欲另補,使我二人飲恨無窮。

    敢哀告先生為之側然,後有新進報死者,皆不補。

     相傳故明有豆腐宗師者,為諸生時貧甚。

    與母居,除夕度歲,僅得淡豆腐一角,既貴。

    赴人宴席必先食淡豆腐,居官矢公矢慎,概絕請托。

    常謂人曰:「天下之苦至窮,措大而極此。

    我曩年親曆其境者也!斯真一飯不忘者耶! 餘嘗見澄江文宗內衙有對聯雲:「此身曾是閑諸生,豈備官此位。

    遂忘昔日簞瓢悠悠,斯世何善亡者之多也! 左良玉 左良玉,為小卒時隸名於副總戎陳某。

    陳某宴客時命良玉掌酒器,良玉以醉失去金杯。

    明晨,副總戎至良玉所。

    良玉叩首,請死。

    副總曰:「毋恐以子之才而使之掌灑器,我則鬼矣!隨我至帥府下」。

    謂帥府曰:「李賊兵勢猖獗,今遍觀我軍中將校皆碌碌庸材,恐不能取勝。

    此卒名左良玉,驍勇有謀。

    若使之為先鋒,當必大捷矣!」帥府曰:「以一小卒而為先鋒,恐損軍威。

    」奈何副總曰:「願以己職授彼,可乎?」 於是良玉以副總率前軍,與自成合戰。

    斬首萬餘級,即掛印為正總。

     古以來,小卒而驟登極品者,惟良玉一人也。

    良玉手握重兵,威震遠近。

    麾下將校無不膝行蒲伏,不敢仰視。

    然獨尊禮喻山人。

    良玉用兵南北東西極其神速。

    山人一問捷音,則必擔簦躡屩,不遠數百裡至軍中,酌酒慰勞。

    若小有過差,亦必厲色抗聲,不少寬假史雲:「大將軍有揖客若良玉者,乃更能得嚴師矣!」良玉以糧餉不繼,悉散家財於軍士。

    其二子弗願也。

    良玉歎曰:「左良玉一代人物耳!我死後,此軍散盡。

    」 良玉死後,二子代領其軍。

    不數月,果散盡。

    又聞之江都父老雲:「黃得功幼為趕腳夫,以善戰累功至總戎。

    每臨陣,必飯鬥米羊肉十斤、冷水數十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