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卮言
關燈
小
中
大
於船頭,呼之入曰:「小人冥吏也,不敢入。
」問:「所負何冊?」曰:「《虎傷籍》也。
」問:「幾許?」曰:「共三百餘人。
」問:「首名為誰」曰:「即大人也。
」從者一喝而隱,縣令自惟曰:「我任百裡之寄,捕虎救人,責在獵戶。
何至身被虎傷?然冥吏有言,不可不早為之備也!於是責捕虎,甚急。
未幾,而獵戶舁一死虎至縣令,謂家人曰:「我生平未嘗見虎,今有死虎,當細看之。
」庶他時不畏虎,得免於難。
命獵戶提起虎頭,近視之。
虎死未久,餘威尚存。
吼然嗬氣一聲,而縣令已驚怖而斃矣。
餘父執朱先生,復旦為井陘令。
時幕客董滄湄者,寧波鄞縣人也。
嘗於海船上至天童山,司舟進香者十九僧。
行至中途見七僧皆化為虎,咆哮入林。
明日眾僧持械往跡之,農帽悉掛樹頭,餘餘無所見。
嘗聞性之陰毒者化蛇,猛烈者化虎,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孽報 張受益之祖,居練川城中。
以赴宴,夜深而歸。
見城隍廟內,火炬煌煌,鞭撻呼號之聲不絕。
須臾,皂隸杻係四人,而出至曲巷人家,其門自開。
皂隸押之入,張翁異之,以屋瓦翻轉為記。
明日探問其鄰人,則圈中字下四小豬矣! 輪回之報得於目擊,而愚民尚不知畏哀哉! 破山和尚 破山和尚,密雲老人十大弟子之一也。
十弟子各擅一長,登峰造極如漢月文章、費隱修竹之類,而破山則神通第一。
張獻忠屠戮生民,所過郡縣靡有孑遺,其將破某城也。
破山至焉曰:「吾有求於將軍也,願勿屠是城。
」曰:「和尚肯啖肉,我即從汝。
」破山合掌西向,雲:「老僧為百萬生靈,何惜如來一戒。
」遂與獻忠共唱酒肉,城得不屠。
乃與之約曰:「自今以後,將軍所至,若見老僧。
來迎即勿傷百姓。
」許之。
獻忠兵勢神速,常一日夜行三百裡,南北東西又無定向。
及進一城,而破山已先在矣,曰:「我來迎汝,幸勿傷兒。
」獻忠曰:「如約,即攜手入坐,令唱肉焉。
」如是者數十處,而破山已不能復茹素矣。
茹素則必病,臘肉乾魚遍懸丈室,有小沙彌竊食,金蹄一片。
咽之不能,吐之不得,胸膈霍亂,涕泗交於兩頤。
破山見之曰:「是豈汝可食者耶?急至韋馱前,為汝懺罪,以禪杖擊其頂者三,即吐於地。
語雲:「誌公啗鴿摩什吞針,神通所至,安往而不著奇異哉?」獻忠聞雷聲響震,則曰:「老天又教我殺人矣,雷嘗擊其將校獻忠,亦架炮擊之雷聲。
頓止一日,不殺人則不能進飲,食幾席之近血流如川,始覺適情。
若破山在座,則一人止去一手,手如山積名之曰:「手山餘友至蜀中,見有一手,老人問屠城時事,尚泣下沾襟也! 武則天墓 武則天墓,在陝西乾州。
其地有峻嶺崇山,可以登覽;有古刹了,可以休憩,但不可言其生前罪惡。
稍不知戒,則盲風怪雨、走石飛沙,頃刻畢至。
有性命之憂矣。
馬麒雍,以乾州幕客,遊集於此,一時作詩紀事者俱盛。
稱其「任狄」,相復中宗輿他數事為須眉,丈夫所難得。
餘謂之曰:「與其強作違心之論,媚茲淫鬼。
何如不作詩之為愈乎?」麒雍曰:「是又不可,若無幾句頌美之詞,則睛日亦變為陰風。
我第欲適我遊具耳。
遑問其他。
」 張獻忠墓有黑虎守之,人陟其上者,蒺藜刺之。
而死此二人者,生前既大肆其淫殺。
塚中枯骨尚能張其餘焰布毒於人。
天之生是,使惡也有由來矣! 王畹蘭 王碩園先生之幼女,名畹蘭。
能詩,尤妙「臨池」。
時為其父代筆,閨秀中之傑出者也。
與吳江葉公子敬宏結婚,敬宏入贅於崑。
居甥館者三年,畹蘭尚不失童女身,乃為敬宏置二妾。
歸吳江後,各生子。
敬宏歲時,挈其子至崑省視嫡母,夫婦相對儼若大賓。
茶話時惟問起居於翁姑而已。
三月十九日,明懷宗烈皇帝殉難煤山之忌日也。
畹蘭每歲遇是日,必設香案於庭,多置楮帛,向西北天門哭拜,為烈皇帝祈求冥福,竟日乃止。
人皆莫識其故,或曰,畹蘭即長平公主後身也。
其賦性惟嗜讀書,善為隱,謎極工雅。
嘗詰難於其父碩園先生,對之而喜,每為之加餐,不茹葷血,後更能服氣,並絕煙火食。
父歿,緻哀盡禮,忽豫刻死日,結跏而終。
八卦田 杭州有名諸生王伯符,館於湧金門外,縉紳家閑行至八卦田,中遇一道人。
八卦田者,田中阡陌,周圍三重若八卦之有斷有續,故名。
道人謂之曰:「我與子有緣,子生前曾為道士,奉我香火,甚虔。
今當濟度。
明晨日出時,我於此候子,子必來。
明日伯符辨明而出,不告於弟子,仍至所謂八卦田中。
則道人在焉。
授以一丸藥,命吞之復合閉目耳。
邊風聲拂拂,腳下雲勢騰騰。
頃刻間,至一深山,瓊宮玉宇、珠樹琪花、白鶴文鸞、飛鳴翔集,食則青麟作脯,醴液為漿,始悟道人為仙人,而此處為仙山也。
越七日,忽念家中貧困,稚子不滿十齡,因鬱鬱思歸,面有淚痕。
道人曰:「惜哉!無福來而復去。
」即送之至一石橋,伯符已不能言,又迷失道。
但往來於橋上,而已橋下居民有一業農者識之,留之飯,送之到館。
業農者乃縉紳家之佃戶,嘗至館中,能識之也。
伯符既不能言,不能訓徒。
因歸家四十日,不發聲。
戚黨以為荒野遇妖,因修醮事為之祓除不祥。
其夜,伯符夢至一道院,見前道人南面坐下,有雲帔星官往來、白事門者人報雲:「王秀才至矣。
」入跪階下,道人命星官搤其吭,吐出前藥一丸。
即能言,嗬之出,問門者雲:「此何真人也?」曰:「此為上洞神仙張果老,廊下所繫白驢即其所騎跨者也。
」伯符能言之後,乃復至館。
是後,功名蹭蹬,清狂半生。
自歎身至仙山,不能居住,凡情之為害如此。
常娓娓為友人述其事,餘得之武林人戴玉泉雲。
姚孟長先生 姚孟長先生,名希孟,父沒乃生甫,周晬,遇族中啟釁構訟其祖母,抱之至縣,歸而摩其頂曰:「是兒有福,於縣堂上做期場,得縣公陪奉汝矣。
」先生虔持準提咒夜坐暗中,頂有白光,遍照一室,後以奸一使女,光遂滅。
為諸生時,闖入申文定公園,中守園者拒之。
曰:「且留步,我相公在內,勿驚動也。
」問:「所負何冊?」曰:「《虎傷籍》也。
」問:「幾許?」曰:「共三百餘人。
」問:「首名為誰」曰:「即大人也。
」從者一喝而隱,縣令自惟曰:「我任百裡之寄,捕虎救人,責在獵戶。
何至身被虎傷?然冥吏有言,不可不早為之備也!於是責捕虎,甚急。
未幾,而獵戶舁一死虎至縣令,謂家人曰:「我生平未嘗見虎,今有死虎,當細看之。
」庶他時不畏虎,得免於難。
命獵戶提起虎頭,近視之。
虎死未久,餘威尚存。
吼然嗬氣一聲,而縣令已驚怖而斃矣。
餘父執朱先生,復旦為井陘令。
時幕客董滄湄者,寧波鄞縣人也。
嘗於海船上至天童山,司舟進香者十九僧。
行至中途見七僧皆化為虎,咆哮入林。
明日眾僧持械往跡之,農帽悉掛樹頭,餘餘無所見。
嘗聞性之陰毒者化蛇,猛烈者化虎,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孽報 張受益之祖,居練川城中。
以赴宴,夜深而歸。
見城隍廟內,火炬煌煌,鞭撻呼號之聲不絕。
須臾,皂隸杻係四人,而出至曲巷人家,其門自開。
皂隸押之入,張翁異之,以屋瓦翻轉為記。
明日探問其鄰人,則圈中字下四小豬矣! 輪回之報得於目擊,而愚民尚不知畏哀哉! 破山和尚 破山和尚,密雲老人十大弟子之一也。
十弟子各擅一長,登峰造極如漢月文章、費隱修竹之類,而破山則神通第一。
張獻忠屠戮生民,所過郡縣靡有孑遺,其將破某城也。
破山至焉曰:「吾有求於將軍也,願勿屠是城。
」曰:「和尚肯啖肉,我即從汝。
」破山合掌西向,雲:「老僧為百萬生靈,何惜如來一戒。
」遂與獻忠共唱酒肉,城得不屠。
乃與之約曰:「自今以後,將軍所至,若見老僧。
來迎即勿傷百姓。
」許之。
獻忠兵勢神速,常一日夜行三百裡,南北東西又無定向。
及進一城,而破山已先在矣,曰:「我來迎汝,幸勿傷兒。
」獻忠曰:「如約,即攜手入坐,令唱肉焉。
」如是者數十處,而破山已不能復茹素矣。
茹素則必病,臘肉乾魚遍懸丈室,有小沙彌竊食,金蹄一片。
咽之不能,吐之不得,胸膈霍亂,涕泗交於兩頤。
破山見之曰:「是豈汝可食者耶?急至韋馱前,為汝懺罪,以禪杖擊其頂者三,即吐於地。
語雲:「誌公啗鴿摩什吞針,神通所至,安往而不著奇異哉?」獻忠聞雷聲響震,則曰:「老天又教我殺人矣,雷嘗擊其將校獻忠,亦架炮擊之雷聲。
頓止一日,不殺人則不能進飲,食幾席之近血流如川,始覺適情。
若破山在座,則一人止去一手,手如山積名之曰:「手山餘友至蜀中,見有一手,老人問屠城時事,尚泣下沾襟也! 武則天墓 武則天墓,在陝西乾州。
其地有峻嶺崇山,可以登覽;有古刹了,可以休憩,但不可言其生前罪惡。
稍不知戒,則盲風怪雨、走石飛沙,頃刻畢至。
有性命之憂矣。
馬麒雍,以乾州幕客,遊集於此,一時作詩紀事者俱盛。
稱其「任狄」,相復中宗輿他數事為須眉,丈夫所難得。
餘謂之曰:「與其強作違心之論,媚茲淫鬼。
何如不作詩之為愈乎?」麒雍曰:「是又不可,若無幾句頌美之詞,則睛日亦變為陰風。
我第欲適我遊具耳。
遑問其他。
」 張獻忠墓有黑虎守之,人陟其上者,蒺藜刺之。
而死此二人者,生前既大肆其淫殺。
塚中枯骨尚能張其餘焰布毒於人。
天之生是,使惡也有由來矣! 王畹蘭 王碩園先生之幼女,名畹蘭。
能詩,尤妙「臨池」。
時為其父代筆,閨秀中之傑出者也。
與吳江葉公子敬宏結婚,敬宏入贅於崑。
居甥館者三年,畹蘭尚不失童女身,乃為敬宏置二妾。
歸吳江後,各生子。
敬宏歲時,挈其子至崑省視嫡母,夫婦相對儼若大賓。
茶話時惟問起居於翁姑而已。
三月十九日,明懷宗烈皇帝殉難煤山之忌日也。
畹蘭每歲遇是日,必設香案於庭,多置楮帛,向西北天門哭拜,為烈皇帝祈求冥福,竟日乃止。
人皆莫識其故,或曰,畹蘭即長平公主後身也。
其賦性惟嗜讀書,善為隱,謎極工雅。
嘗詰難於其父碩園先生,對之而喜,每為之加餐,不茹葷血,後更能服氣,並絕煙火食。
父歿,緻哀盡禮,忽豫刻死日,結跏而終。
八卦田 杭州有名諸生王伯符,館於湧金門外,縉紳家閑行至八卦田,中遇一道人。
八卦田者,田中阡陌,周圍三重若八卦之有斷有續,故名。
道人謂之曰:「我與子有緣,子生前曾為道士,奉我香火,甚虔。
今當濟度。
明晨日出時,我於此候子,子必來。
明日伯符辨明而出,不告於弟子,仍至所謂八卦田中。
則道人在焉。
授以一丸藥,命吞之復合閉目耳。
邊風聲拂拂,腳下雲勢騰騰。
頃刻間,至一深山,瓊宮玉宇、珠樹琪花、白鶴文鸞、飛鳴翔集,食則青麟作脯,醴液為漿,始悟道人為仙人,而此處為仙山也。
越七日,忽念家中貧困,稚子不滿十齡,因鬱鬱思歸,面有淚痕。
道人曰:「惜哉!無福來而復去。
」即送之至一石橋,伯符已不能言,又迷失道。
但往來於橋上,而已橋下居民有一業農者識之,留之飯,送之到館。
業農者乃縉紳家之佃戶,嘗至館中,能識之也。
伯符既不能言,不能訓徒。
因歸家四十日,不發聲。
戚黨以為荒野遇妖,因修醮事為之祓除不祥。
其夜,伯符夢至一道院,見前道人南面坐下,有雲帔星官往來、白事門者人報雲:「王秀才至矣。
」入跪階下,道人命星官搤其吭,吐出前藥一丸。
即能言,嗬之出,問門者雲:「此何真人也?」曰:「此為上洞神仙張果老,廊下所繫白驢即其所騎跨者也。
」伯符能言之後,乃復至館。
是後,功名蹭蹬,清狂半生。
自歎身至仙山,不能居住,凡情之為害如此。
常娓娓為友人述其事,餘得之武林人戴玉泉雲。
姚孟長先生 姚孟長先生,名希孟,父沒乃生甫,周晬,遇族中啟釁構訟其祖母,抱之至縣,歸而摩其頂曰:「是兒有福,於縣堂上做期場,得縣公陪奉汝矣。
」先生虔持準提咒夜坐暗中,頂有白光,遍照一室,後以奸一使女,光遂滅。
為諸生時,闖入申文定公園,中守園者拒之。
曰:「且留步,我相公在內,勿驚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