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楚漢的成語
關燈
小
中
大
孺子可教
秦始皇滅掉六國、統一中原後,很喜歡到各處巡遊。
他每次出巡,總是前呼後擁、車馬相連,十分威風。
公元前221年,他帶着大隊人馬到了一個叫博浪沙的地方,沒想到車隊在拐彎的時候,突然&ldquo嘩啦啦&rdquo一陣響聲,不知道從哪兒飛來一個大鐵錘,把一輛副車砸得粉碎,當時秦始皇就在前面的車上,半截車擋落到他的跟前。
好險哪!一下子車隊全都停了下來。
武士們四面搜捕,沒費多大工夫就把那個刺客逮住了。
秦始皇下令審問那刺客,可他愣是啥都不交代,隻是一個勁兒地罵着說:&ldquo昏皇滅了六國,六國的後人和曆代的忠良定會找他報仇!&rdquo罵完,那刺客就自己撞死了。
從刺客的話中,有人推算出背後的主謀是從前韓國丞相的兒子,姓姬,他的祖父和父親曾經伺候過韓國的五代君王,他也算是個貴族子弟。
秦國滅了韓國,姬公子認為:秦滅了他的父母之邦,這仇得報。
于是他暗地裡有了刺殺秦始皇的打算。
過了好些年,他才結交到一位肯替他賣命的大力士。
這位大力士手使的那個大鐵錘足有一百二十斤重。
他們打聽到這次秦始皇的行蹤,就在博浪沙埋伏起來,給了秦始皇一鐵錘。
行刺失敗,秦始皇立刻下令全國捉拿背後主謀,韓國一帶更是加緊搜查。
姬公子一聽說到處都在捉拿他,隻好更名改姓為張良,一直逃到了下邳(pī),躲了起來。
秦始皇命令各地官府搜查了十天沒查到,也隻好算了。
秦始皇的三次遇刺 傳說,秦始皇曾經三次遇刺。
第一個刺殺他的人是荊轲,荊轲帶着秦始皇的仇人樊於期的腦袋和燕國的地圖去面見他,因助手秦舞陽膽怯被人識破,刺殺未成,荊轲被殺;第二個刺殺秦始皇的人叫高漸離,他是荊轲的好友,擅長擊築,在一次為秦始皇表演的時候他用灌了鉛的築砸向秦始皇,刺殺未成,被衛兵所殺;第三個敢于刺殺秦始皇的人便是這則故事中提到的擅使大鐵錘的大力士。
張良雖然逃難出來,但他好在身上有錢,便在當地結交了不少豪傑,仍舊想着替韓國報仇的事。
不到一年工夫,他就在下邳出了名。
附近的人都知道他是個俠客,可誰也不知道他就是那位博浪沙行刺的韓國公子。
有一天,張良獨自出去散步,一來為了解悶,二來也想暗地裡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共謀大事。
路過一座大橋的時候,他瞅見一個老頭兒穿着一件土黃色的大褂,搭着腿坐在橋頭上,一隻腳上下晃蕩着,那隻鞋拍着腳心,像在打拍子。
真怪,他一見張良過來,竟有意無意地把腳跟往裡一縮,那隻鞋就掉到橋下去了,老頭兒回過頭來對張良說:&ldquo小夥子,下去把我的鞋撿上來。
&rdquo張良聽了,不由得火兒了。
可他一看那個老頭兒,人家眉毛、胡子全白了,額上的皺紋好幾層,就是叫他一聲爺爺也不算過分,哪裡還能生氣呢?于是他走到橋下,撿起那隻鞋,上前遞了過去。
誰知那老頭兒不用手來接,隻是把腳一伸,說:&ldquo給我穿上。
&rdquo張良一愣,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可是他已經替人家把鞋都撿上來了,幹脆就好人做到底吧。
他索性跪下去,恭恭敬敬地拿着鞋給那老頭兒穿上。
那老頭兒這才捋(lǚ)着胡子,微微一笑,大搖大擺地走了。
這下可又把張良弄迷糊了,天底下怎麼會有這種人,人家幫了他,連聲&ldquo謝謝&rdquo也不說,這也太說不過去了。
張良走下橋,跟在老頭兒後面,看他到底去哪裡。
大約走了半裡地,那老頭兒好像也覺察出來張良在跟蹤他,就轉過身來,走到張良面前,說:&ldquo你小子有出息。
我倒樂意教導教導你。
&rdquo張良是個聰明人,猜測這老頭兒準有來曆,就趕緊跪下,向他拜了幾拜,說:&ldquo張良我這就拜師了。
&rdquo那老頭兒說:&ldquo好!過五天,天一亮,你到橋上來見我。
&rdquo張良連忙說:&ldquo是!&rdquo 第五天,張良一早起來,匆匆忙忙地洗了臉,就到橋上去了。
誰知道一到跟前,那老頭兒正生着氣呢。
他說:&ldquo小子,你跟我老人家定了約,就該早點兒來,怎麼還要叫我等你呢?&rdquo張良跪在橋上,向老師磕頭認錯。
那老頭兒說:&ldquo去吧,再過五天,早點兒來。
&rdquo說完就走了。
張良愣愣磕磕地站了一會兒,隻好垂頭喪氣地回去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見公雞叫,臉也不洗就往大橋那邊跑去。
還沒上橋呢,遠遠就看見了老人家。
他恨恨地直打自己的後腦勺兒,自言自語說:&ldquo怎麼又晚了一步?&rdquo那老頭兒瞪了張良一眼,說:&ldquo過五天再來!&rdquo說完又走了。
張良悶悶不樂地憋了老半天,才拖着沉重的腳步回去了,他隻怪自己誠心不夠。
這五天可比前十天更難熬。
到了第四天晚上,張良翻過來覆過去怎麼也睡不着。
他幹脆不睡了,半夜就到橋上去靜靜地等着。
過了不一會兒,那老頭兒一步一步地挪過來了。
張良趕緊迎了上去。
他一見張良,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說:&ldquo這樣才對。
&rdquo說完,他拿出一部書來交給張良,說:&ldquo你把這書好好讀,沒準兒将來能做帝王的老師呢!&rdquo張良挺小心地把書接過來,恭恭敬敬地道了謝,說:&ldquo請問老師尊姓大名。
&rdquo那老頭兒笑着說:&ldquo你問這個幹嗎?我沒有名字。
&rdquo張良還想再問個明白,那老人家不再理他,連頭也不回地走了。
等到天亮,張良拿出書來,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部《太公兵法》。
張良白天讀、晚上讀,把它讀得滾瓜爛熟。
到了這時,他才覺得博浪沙行刺實在太魯莽了。
從那時起,他一面繼續鑽研《太公兵法》,一面繼續留心着秦始皇的行動。
孺子可教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留侯世家》,&ldquo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驚,随目之。
父去裡所,複還,曰:&lsquo孺子可教矣。
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rsquo&rdquo講的就是張良受教于黃石公的故事。
孺子,指小孩兒。
教,指教導。
在黃石公眼裡,冒失刺殺秦始皇的張良就是個還不成熟的年輕人,所以用撿鞋、穿鞋的方式,考驗張良是否有抛卻自己貴族身份,虛心受教的耐心。
後來,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年輕人能夠聽從教導,是可以造就的好苗苗兒。
怨聲載道 博浪沙的大鐵錘并沒有阻擋秦始皇巡遊的腳步,轉眼間,他出門已經半年有餘。
一路勞頓,他很快就病倒了。
秦始皇眼看着自己的病情越來越重,他囑咐丞相李斯和宦官趙高:&ldquo快寫信給大兒子扶蘇,他為人厚道,可以繼承我的事業,你們對扶蘇應當盡忠,好好輔佐他,不可辜負我對你們的信任。
&rdquo 說完,秦始皇便斷了氣。
李斯和趙高商量,決定暫時不放出秦始皇去世的消息。
李斯派趙高去給扶蘇送信,誰知趙高起了私心,他私下裡去見了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hài),趙高出主意叫胡亥奪取他哥哥扶蘇的位子,胡亥一口答應下來。
趙高又逼迫李斯跟他一起假造遺囑,立胡亥為太子。
另外,他又假造了一封秦始皇給扶蘇的信,說他為子不孝,蒙恬為臣不忠,都該自盡。
趙高派心腹把假信和一把寶劍送給了扶蘇。
扶蘇和蒙恬聽說皇帝的使者來了,連忙從外面回來,恭恭敬敬地拜見了使者。
扶蘇看了父親的信和寶劍,哭得死去活來,當時就要自殺。
蒙恬攔住他,說:&ldquo皇上交給我三十萬大軍把守邊疆,派公子來監督,這是多麼重的責任。
現在隻來了個使者,誰敢保證其中沒有岔子?不如再請示一下,要是真的,再死也不晚。
&rdquo扶蘇搖搖頭,歎了一口氣,說:&ldquo父親叫兒子死,還請示什麼?&rdquo 扶蘇說完就自殺了。
蒙恬趴在扶蘇的屍體上痛哭了一場。
接着他就把三十萬大軍交給副将王離。
使者連連催着蒙恬自盡,蒙恬可不願意就這麼随随便便地死,他還想替扶蘇申訴冤屈。
他讓使者把他押起來,關在監獄裡等候處理。
使者趕緊回到鹹陽,趙高和李斯這才傳出秦始皇去世的信兒,他們一面給秦始皇出喪,一面立胡亥為二世皇帝。
朝廷上其他大臣隻知道這是秦始皇生前的命令,誰也不敢反對。
秦二世登基,丞相以下的大臣一律照舊,隻有趙高被提升為郎中令,格外得到秦二世的信任。
趙高想讓天下的人都知道秦二世是個孝子,就提議讓他大張旗鼓地安葬秦始皇。
秦二世聽了趙高的話,從各地征調了幾十萬囚犯、奴隸和民夫,準備把秦始皇的壽墳好好修整一番。
秦始皇在世的時候,已經在骊山腳下開了一塊很大的平地,作為墳地。
這墳地不但開得大,而且挖得深,從土層挖到沙層,從沙層挖到石層,然後把銅化了,大量地灌下去,鑄成了一大片很結實的地基,又在這上面修蓋了石室、墓道和安放棺材的墓穴。
秦二世又命工匠在大墳裡挖出江河大海的樣子,灌上水銀。
大墳裡面不但埋着無數的珍珠、玉石、黃金,還埋了不少後宮美人兒。
為了防備将來有人盜墓,墓穴裡還特意安裝了好多個殺人的秘密機關。
一切安葬的工作結束以後,秦二世把所有做墳的工匠全都封在墓道裡,沒有一個能活着出來。
最後他叫人在大墳上種上花草、樹木,這座大墳就變成了一座山。
這座山不但把秦始皇一生的事業葬在裡面,而且還壓着千千萬萬人的怨氣和仇恨。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 1974年,陝西臨潼縣骊山鎮西楊村農民在距離陵東1500米的地方打井,挖到5米多深的時候,發現了幾個破碎的泥土燒制的與真人一般大小的陶俑,後經陝西考古隊勘探和發掘,氣勢恢宏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終于展示在世人面前。
1987年,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并被譽為&ldquo世界第八大奇迹&rdquo。
秦二世胡亥埋葬了父親後,就想把蒙恬放了。
可是趙高對他說:&ldquo當初蒙恬仗着自己的功勞,在先帝面前總是替扶蘇說話。
這會兒扶蘇死了,您做了皇帝,他不替扶蘇報仇才怪呢!我擔心,他活着您的地位也難以坐穩哪!&rdquo秦二世聽了這些話,縮着脖子,害怕起來了。
他馬上叫趙高去處理。
趙高用不着自己費事,他派使者帶着一杯毒酒去見蒙恬。
蒙恬說:&ldquo我蒙家為秦朝立功已經三代了,今天我雖然被關押在這兒,可是隻要我一開口,三十萬大軍還是聽我的。
我有這麼多兵馬,足足可以背叛朝廷。
可我不敢忘了上輩的教訓,不願意辜負先帝,死就死吧!&rdquo他就把毒酒一口喝了下去。
扶蘇、蒙恬被害的消息傳出去,沒有不替他們叫冤的。
俗語說,&ldquo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rdquo。
秦二世篡奪皇位的事情慢慢地露了餡兒。
大哥扶蘇死了,秦二世可還有十幾個哥哥呢!這些公子們,還有一些大臣們暗地裡免不了說些抱怨的話。
秦二世就跟趙高商量,說:&ldquo有些公子和大臣好像心裡不服,怎麼辦哪?&rdquo趙高眯着三角眼說:&ldquo小公子做了皇帝,其他公子們自然不能甘心。
朝廷上的大臣大多又都是曆代的功臣,見皇上重用我這麼一個微賤的臣下,不但瞧不起我,就連皇上您也不放在眼裡了。
隻有另用一批新人,皇上才能高枕無憂。
&rdquo秦二世連連點頭,叫趙高好好去辦。
秦二世和趙高就布置了爪牙,雞蛋裡挑骨頭,捏造證據,誣告忠良,愣是把十幾個公子和十來個公主,還有一些比較難對付的大臣全都定了死罪。
這麼一來,秦二世的位置沒人去搶,趙高的權力越來越大,誰也不敢反對他了。
秦二世這一下更沒了顧忌,他對趙高說:&ldquo人生在世,一眨眼就過去了,到底為了什麼?我做了皇帝還有什麼好稀罕的呢?我打算盡情地享樂一番,你看怎麼樣?&rdquo趙高眉開眼笑地伸出大拇指,說:&ldquo這才是賢明君王的作為呀!那些昏亂的君王就不敢這麼做。
君王在上面享樂,下面萬民才能夠太平,這是賢明;君王老出去打仗或者去管人家的閑事,那還不得把天下弄得雞犬不甯嗎,那是昏庸。
&rdquo 秦二世隻知道享樂,卻不知道享樂還有這一說,他更加高興了。
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決定大規模地建造阿房宮。
上次骊山修大墳,征調了幾十萬囚犯、奴隸和民夫,已經擾得天下怨聲載道。
這次建造阿房宮,規模比上次更大,從各郡縣押到鹹陽來做苦役的人更多,這次再要強迫這麼多人做奴隸的工作,非用鞭子不可。
因此,苦工們有被打死的,有病死的,有逃亡的,也有逃了以後又被逮回去治罪的。
老百姓已經憋了一肚子的怨恨。
為了建造阿房宮,各地得運送材料和糧食。
道上來來往往的全是車馬,鹹陽一帶更加熱鬧。
秦二世恐怕人頭太雜,出岔子,就從各地選拔了五萬名武士專門保衛鹹陽。
這麼一來,鹹陽的人口更多了。
武士、工匠、民夫和原來住在鹹陽的文武百官、老百姓等,每天都得吃飯,武士們的馬和運輸用的馬也得需要飼料。
于是,鹹陽的糧食、蔬菜、肉類和草料供不應求。
秦二世又下了一道命令,叫天下各郡縣輸送糧食,不斷地供應鹹陽。
可這些東西還不都得從民間搜刮嗎? 老百姓被逼得苦不堪言。
沒想到,鹹陽這邊正忙着蓋阿房宮,北方邊疆那邊又緊張起來。
那時候,全中國的人口加起來大約不過兩千萬,被征發去造大墳、修阿房宮、築長城、守嶺南的人差不多已經有二三百萬了。
這回北方一吃緊,隻好從内地押送大批農民去防守。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老百姓是遍地怨恨,叫苦連天。
怨聲載道 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搶了本該屬于大兒子扶蘇的皇位,本就&ldquo名不正、言不順&rdquo,即位後還大興土木,建造完皇陵建造阿房宮,讓老百姓沒一天好日子過。
秦二世治理的秦國,真是大街小巷都充滿了叫苦的聲音。
怨,怨恨、不滿。
載,充滿。
不滿的抱怨聲充滿了街道。
這個成語用來描述大多數人都不滿的狀态。
揭竿而起 秦二世大規模地為秦始皇修建陵墓,弄得各地怨聲載道。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的地方官接到上級的命令,讓他征調九百名壯丁去漁陽防守北方。
地方官派官兵下到鄉裡,挨家挨戶去征人。
有錢的人出點兒财物,或者給鄉長、闾長一點兒好處,就可以不去,窮人沒有錢行賄(huì),隻好被征了去。
于是,每回送到北方去防守的壯丁總是貧苦的農民。
陽城的地方官派了兩名官員,押着九百名貧民壯丁,動身到漁陽去。
軍官從壯丁當中挑選了兩個個子高、能辦事的人作為屯長,叫他們分别管理其餘的人。
那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一個叫吳廣。
陳勝和吳廣本來素不相識,現在碰到一塊兒,同病相憐,倒也意氣相投,很快就成了朋友。
兩人隻怕路上耽擱,誤了日期,遭受責罰,于是天天幫着軍官督促這一大批壯丁往北趕路。
他們走了幾天,到了大澤鄉,正趕上下大雨。
大澤鄉地勢低,水淹了道,沒法走。
他們隻好紮了營,暫時停下來,準備天晴以後再繼續趕路。
可是雨卻偏偏下個不停,急得這隊壯丁好像熱鍋上的螞蟻似的,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秦朝的法令十分嚴苛,誤了期限,就得砍頭。
走又走不成,逃又逃不了,他們隻能愁眉苦臉地歎着氣,私底下說些抱怨的話。
陳勝偷偷地跟吳廣商量,說:&ldquo這兒離漁陽還有幾千裡地。
就算雨馬上停住,路上也不好走。
算起來,咱們怎麼也趕不上日期。
難道咱們就這麼白白去送死嗎?&rdquo吳廣說:&ldquo不如咱們逃走吧。
&rdquo陳勝搖搖頭,說:&ldquo逃到哪兒去?被官府抓回去,也是個死。
橫豎都是死,不如起來造反,推翻秦朝打天下,為老百姓除害。
奪不到天下再死,也比到漁陽去送死強。
老百姓吃秦朝的苦頭也吃夠了。
聽說那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兒子,頂壞,壓根兒就輪不到他做皇帝。
大公子扶蘇才是應當登基的,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是個好人。
聽說他被秦二世殺了,多冤哪!可是老百姓大都不知道他确實已經死了;還有,從前咱們楚國的大将項燕,立過大功,又愛護士兵,咱們楚人都知道他是條好漢。
有人說他已經死了,有人說他逃走了。
不管他是死是活,反正楚人都替他打抱不平。
這兒原來是楚國的地界,要是咱們能借着公子扶蘇或者楚将項燕的名頭,号召天下,準會有許多人出來幫咱們的。
&rdquo 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 陳勝原是雇農,他年輕時曾被人雇用去耕地。
有一天,陳勝坐在田壟上休息,他歎了口氣,感慨萬千地說:&ldquo我們之中如果有人日後富貴了,可不能忘記老朋友啊!&rdquo(苟富貴,勿相忘)雇工們紛紛嘲笑他:&ldquo你隻不過是一介雇農,哪來的富貴呢?&rdquo陳勝聽了,長歎一口氣,說:&ldquo小小的燕雀又怎麼能知道鴻鹄的志向呢?&rdquo(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好漢。
他完全贊成陳勝的主張,情願豁出性命跟着陳勝一塊兒幹。
可是打天下是一件大事,不能莽撞。
他們又不能跟别人去商量,就決定先去算個卦。
算卦先生一見兩個高個兒氣沖沖地跑進來,已經有些害怕了,聽說是來問吉兇的,連忙低聲下氣地說:&ldquo請問兩位問的是什麼事?&rdquo陳勝、吳廣不好說要造反,隻能含含糊糊地說:&ldquo我們要幹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rdquo算卦的也是個有心人,他說:&ldquo隻要你們同心協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rdquo最後,算卦先生又加了一句:&ldquo如果能有鬼神相助,那就更好了。
&rdquo陳勝和吳廣仔細商量了一些辦法,決定分頭去幹。
第二天,陳勝打發兩個心腹到街上去買魚。
夥夫剖魚的時候,在一條大魚的肚子裡剖出了一塊布。
魚肚子裡有布,已經夠新鮮的了,更何況布上面還有紅色的&ldquo陳勝王&rdquo三個字。
一下子,好多人便争搶着來看。
很快,這件新鮮事兒就傳開了。
大夥兒跑到陳勝跟前去報告這件怪事,陳勝責備他們,說:&ldquo魚肚子裡哪能有布?你們造謠生事,要是被軍官聽到了,我還能活命嗎?你們平日跟我很好,别害我啊!&rdquo衆人被他這麼一說,誰都不願意叫陳勝為難,隻好不再開口。
可是吃魚的時候,還免不了嘁嘁喳喳地議論着。
到了晚上,大夥兒怎麼也睡不着,都躺在一塊兒交頭接耳地聊着魚肚子裡出的這樁怪事。
大夥兒正瞎聊着,忽然聽到外面好像有狐狸叫的聲音。
一下子,所有人都豎起耳朵靜靜地聽着。
确實是狐狸叫的聲音!真怪,狐狸的叫聲越來越清楚,居然叫出人話來了。
第一句是&ldquo大楚興&rdquo,第二句是&ldquo陳勝王&rdquo。
大家不約而同地用手捂着耳朵沿兒,仔細去聽。
那狐狸還是&ldquo大楚興,陳勝王&rdquo&ldquo大楚興,陳勝王&rdquo不停地叫着。
其中有十幾個膽兒大的壯丁也不管路濕,一塊兒出去要看個明白,他們循着聲音走去,才發現那聲音是從西北角的一座破祠堂裡傳出來的。
三更半夜,荒郊破祠堂裡,狐狸說着人話,多吓人哪!有人吓得撒腿就跑,有人還想再走近瞧瞧。
也許那狐狸也聽見有人過來,不再叫了。
去看的人又害怕又納悶兒,隻好靜悄悄地回來。
過了一會兒,吳廣也從外面回來了。
他的膽子格外大,獨自出去,回來再晚,也什麼都不怕。
魚肚子裡有&ldquo陳勝王&rdquo三個字,有人親眼看到了;祠堂裡的狐仙叫喚着&ldquo陳勝王&rdquo,有人親耳聽到了。
壯丁們私下裡都在瘋傳這兩件事。
隻有那兩個軍官,天天喝酒、睡覺,要麼就打人,别的什麼也不管,隊伍裡的事情都交給陳勝和吳廣,陳勝、吳廣對大家格外好,很快就跟大夥兒打成了一片。
大夥兒紛紛抱怨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冒着被砍頭的危險,陳勝一看,機會來了。
這天,陳勝、吳廣帶着幾個心腹去見兩位軍官,其他人在營帳外等候消息。
吳廣大聲對軍官說:&ldquo天天下雨,我們怎麼能趕到漁陽去呢?就算去了,也要誤期。
誤了期,就要被殺頭。
我們特意來跟你們商量:還是讓我們回去種地吧。
&rdquo這幾句話真說到大夥兒的心坎裡去了。
可是其中一個軍官瞪着眼睛罵吳廣,說:&ldquo什麼話!你敢違抗朝廷嗎?誰要回去,先把他砍了!&rdquo外面的人聽了,氣得直想沖進去,吳廣一點兒也不害怕。
他咬着牙說:&ldquo你敢?&rdquo另一個軍官拔出寶劍就向吳廣砍去。
吳廣眼疾手快,一個飛腿把那把寶劍踢下來,快速撿起,順手就把那軍官殺了。
頭一個軍官也拔出寶劍來要跟吳廣對打,陳勝掏出藏在懷裡的菜刀,箭步上前,把那個軍官的腦袋劈下了一片。
兩個軍官就這樣被殺了。
陳勝撿起寶劍,割下兩個軍官的腦袋,提在手裡出了營帳。
他對衆人大聲說:&ldquo弟兄們!男子漢大丈夫不能白白地到漁陽去送死,死得有個名堂。
王侯将相難道就是天生的嗎?難道我們就不能成為王侯将相嗎?&rdquo好幾百人一齊大聲附和:&ldquo我們聽您的!&rdquo說也奇怪,就在這時,天也聽他的,連太陽都出來了。
陳勝叫弟兄們把兩個軍官的人頭挂在竹竿上,又在營外搭了個台,做了一面大旗,旗上寫着&ldquo大楚興&rdquo的&ldquo楚&rdquo字。
大夥兒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替楚将項燕報仇!他們公推陳勝和吳廣做首領。
陳勝就自稱将軍,封吳廣為都尉,這樣,九百條好漢一下子就把大澤鄉占領了。
大澤鄉的農民一聽到陳勝、吳廣出來反抗秦朝,都說:&ldquo老天有眼,這可有了盼頭啦!&rdquo都拿出糧食來慰勞他們。
青年子弟紛紛拿着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之類,到陳勝、吳廣的營裡來投軍。
人數多了,就得分别編成隊伍。
每一個小隊總得有面旗子作為領隊的記号。
而且一下子還得需要這麼多的刀槍,從哪兒來呢?陳勝、吳廣跟大夥兒商量了一下,想出了一個土辦法來&mdash&mdash他們用木頭做刀,又砍了許多竹子,梢兒上留着枝子。
這樣的竹竿當作旗子,又輕便又頂用。
陳勝、吳廣就帶領着這麼一支農民起義軍&ldquo揭竿而起&rdquo,浩浩蕩蕩地從大澤鄉出發去攻打縣城。
揭竿而起 《過秦論》中,有&ldquo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rdquo的表述,說的就是陳勝、吳廣起義的故事。
砍了木頭做刀子,扛起竹竿做旗子,手中沒有任何武器、資本的陳勝、吳廣,就憑着一股反抗壓迫的志氣帶着百姓們浩浩蕩蕩地準備推翻秦帝國。
他們無所畏懼的反抗精神像一簇火,迅速燃遍了秦統治下餓殍遍地的田野鄉間。
後來,人們用這個成語來泛指人民起義。
逐鹿中原 這幾年來,各地的老百姓被秦朝的官吏壓得喘不過氣來,誰都盼着能來陣狂風暴雨。
陳勝、吳廣一聲霹靂,真叫人感覺到有種說不出的痛快。
于是,陳勝的兵馬還沒到城下,秦朝官吏的腦袋早就被人砍了去。
各地的老百姓紛紛趕着車馬跑來投軍,願意聽從陳勝的指揮。
陳勝、吳廣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縣城作為根據地。
陳勝派手下去進攻鄰縣,又打下了五六座城。
不到幾天工夫,陳勝就已經有了六七百乘車(四匹馬拉的一輛車叫一乘),一千多騎馬的士兵,還有好幾萬農民。
陳勝又帶領着這些人馬打下了陳縣。
陳縣是個大城,陳勝打下了陳縣,聲勢更大了。
除了大批起義的農民以外,還有些不得志的謀士、武士,以及失意的政客和六國領主的殘餘分子等,也就近混了進來。
陳勝一一收用。
隊伍擴大了,成分也就複雜了。
在這許多新收用的人當中,最出名的是兩個大梁人:一個叫張耳,一個叫陳馀(yú)。
他們原先都是貴族,一心想恢複原來的領主統治。
陳馀比張耳年輕,他像尊敬長輩似的尊敬着張耳。
兩個人做了知己朋友。
後來魏國被秦國滅了,過了好幾年,秦國聽說這兩個人,還懸賞捉拿他們:拿住張耳的賞一千金,拿住陳馀的賞五百金。
他們隻好更名改姓,躲在陳縣。
這會兒他們聽到陳勝到了陳縣,就又用了原來的姓名,投到陳勝的門下來。
陳勝早就聽說過這兩個人,便把他們當作謀士看待。
陳勝叫張耳、陳馀去召集陳縣的百姓共同商量大事,百姓們見陳勝的軍隊不搶東西,不傷人,個個喜歡。
他們說:&ldquo将軍替天下百姓報仇,征伐暴虐的秦國,恢複我們楚國,這功勞多大啊!可是沒有王,就不能号令天下去征伐秦國,我們都是楚國人,就請将軍做楚王吧。
&rdquo 陳勝、吳廣起義對後世的影響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他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為後來項羽、劉邦滅秦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這次起義,對後來的封建統治者也起到了警示作用,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和開明的統治很大程度上是受這次農民起義的影響。
陳勝聽了,問張耳、陳馀有什麼意見。
張耳、陳馀混進農民起義軍的隊伍,目的并不是真心想來幫助他們,而是想利用起義軍的力量來恢複自己的舊勢力。
現在他們一見老百姓都推起義軍的領袖陳勝為王,就起來反對。
張耳還說了一大篇冠冕堂皇的道理,其實隻有一句話,就是主張舊勢力複辟。
陳勝不同意,可又不好意思駁斥張耳和陳馀,就說:&ldquo再商量商量吧。
&rdquo陳縣的父老們都說:&ldquo這還用得着再商量嗎?将軍不做王,誰還能做王呢?&rdquo陳勝向他們點點頭,不說話。
就這樣,陳勝就在陳縣稱王,國号&ldquo張楚&rdquo。
因為他在陳地為王,曆史上就稱他為陳王。
陳王派吳廣帶領将士們往西去攻打荥陽(荥xíng),荥陽由秦朝丞相李斯的兒子李由守着。
秦兵很強,吳廣沒法打進去,便向陳王搬救兵。
陳王的謀士們認為與其再派一批兵馬去援助吳廣,不如直接去進攻鹹陽。
于是陳王又派曾在楚将項燕手下做過事的周文向西進軍去攻打秦都鹹陽,起義軍一路上得到了當地百姓的熱烈擁護,起義軍的戰火燃到了全國,各地紛紛有人起兵響應,秦朝的統治眼看就要被推翻了。
起義軍的戰線越拉越長,問題也就出現了。
好多打下來的地盤被舊的六國貴族們占了去,這些舊貴族大多不聽陳王的指揮,他們隻想着恢複以前的勢力,搶占自己的地盤。
于是,陳勝起兵不到三個月工夫,就已經有了楚王、趙王、齊王、燕王和魏王五個王了。
當初秦始皇滅了的六國隻少了一個韓國。
這些王一心守着自己的地盤,誰也不去支援吳廣和周文他們,他們也不聽陳王的指揮,不久,吳廣和周文打了敗仗,都死了。
自從陳勝稱王以後,昔日跟他一起種過地的親戚朋友都來求見他。
可是把守宮門的衛兵們瞧見這些破破爛爛的大老粗,不但不讓他們進去,反要把他們綁起來。
他們嚷着說:&ldquo陳王跟我們有交情,你們怎麼不講理呀?&rdquo衛兵們這才不去為難他們,可就是不給他們通報。
他們吵吵嚷嚷地在道上等着,非要等陳王出來評個理。
過了一會兒,他們看見陳王坐着車馬前呼後擁地出來了,就一窩蜂似的圍上去,高興得說不出别的話來,隻會親熱地連連喊着:&ldquo陳勝,陳勝!&rdquo 陳王一見,都是些跟自己從小光屁股長大的朋友,就把他們接到宮裡來。
這幫人看見陳王宮裡的屋子這麼深,簾子這麼講究,擺設這麼多,都說:&ldquo喲!陳勝做了王,可真闊氣呀!&rdquo陳王聽了,也不在乎。
莊稼人本來就不懂得那些虛情假意的禮節,也不講究官員們說話的那一套花樣。
他們說話就像聊家常似的&ldquo陳勝哥長、陳勝哥短&rdquo,一聊就聊起陳王當初做雇農的情形來了。
陳王的官員們本來就瞧不起這些大老粗,這會兒聽到了這些話,就對陳王說:&ldquo這些粗人說話沒有分寸,進進出出也不守規矩。
他們這麼沒上沒下地胡說八道,嚴重損害了大王的威風。
請大王嚴懲。
&rdquo陳王就把幾個最沒禮貌的大老粗殺了。
這麼一來,就有不少人悄悄地走了。
另一頭,陳王的老丈人瞧見陳王待他不像農村裡女婿對丈人的樣子,也火兒了。
他說陳王自高自大,不尊敬長輩,他也溜了。
後來,不但從本鄉來見陳王的那批親戚、朋友全走了,就連楚營裡跟陳王一塊兒起義的士兵也走了不少。
陳王身邊最管事的有兩個人,一個叫朱房,一個叫胡武。
文武百官都得受他們監察。
這兩個人根本就不是能幫助陳王成大事、立大業的人才。
他們老随自己的脾氣對待别人。
自己喜歡的人即使做錯了事也無所謂;自己所不喜歡的人,一不高興就拿來辦罪。
将士們私下裡怨言四起,可陳王就是信任這麼兩個人,就這樣,很多手下人對他越來越疏遠。
秦朝大将章邯(hán)打敗了周文,一直打到陳縣,陳王帶領着大夥兒抵抗了一陣,無奈起義軍打仗的經驗太少,武器也差,很快便吃了敗仗。
陳王隻好退出陳縣,陳王手下的人越打越少。
他的車夫莊賈眼見他失了勢,就起了歹心,把他殺死,投降了秦朝。
陳王手下的将軍呂臣帶領着一隊人馬殺了叛徒莊賈,反攻陳縣,把陳縣奪過來做了抗秦的根據地。
陳勝、吳廣雖然都死了,可是由他們點起來的那把火正在到處燒着,而且越燒越旺。
陳王派到廣陵去的另一位楚将召平,到了那邊,還沒能夠把廣陵收複過來,就聽到了陳王被害的消息。
他想挽回這個局面,就渡過長江,到了吳中。
他不說陳王已經死了,反倒假傳陳王的命令,拜一位在當地起兵的将軍為楚王上柱國(上柱國,楚國的官銜,是一位地位極高的常勝大将軍的頭銜,也有說相當于相國),叫他往西邊去進攻鹹陽。
逐鹿中原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說:&ldquo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rdquo韓信死後,劉邦問責于他的謀士蒯通,蒯通說了上面這句話,描述秦王朝滅亡時,群雄共起的局面。
鹿,與祿同音,用來比喻秦王朝的政權。
秦王朝失去了自己的政權,讓天下豪傑有機會争奪天下。
陳勝、吳廣起義後,各方起義軍争相崛起,紛紛争奪地盤,建立自己的勢力。
八千子弟 楚将召平假傳命令所封的那個楚王上柱國,就是項羽的叔父項梁。
項梁看到東南一帶紛紛起義,于是就殺了秦朝的官吏,響應陳勝。
當地的老百姓都十分痛恨秦朝的官吏,隻是自己沒法反抗,現在項梁起來,殺了郡守,真是大快人心。
他們都擁護項梁響應陳王。
項梁就自立為将軍,同時做了會稽郡守,立項羽為偏将。
當時就有不少壯士前來投軍,項梁就叫項羽帶着幾百名士兵去攻打鄰近的縣城。
那時候,項羽是個二十四歲的青年。
年齡跟項羽差不多的青年農民大多知道項羽的能耐。
大家都是青年英雄,性情脾氣又合得來,全都樂意跟他在一塊兒。
不到幾天工夫,就組成了一支八千人的隊伍。
因為這些青年都是當地的子弟,于是稱為&ldquo八千子弟兵&rdquo。
每一個子弟兵都像剛出山洞的老虎似的,威風凜凜,勇氣百倍。
他們情義相投、重義氣,自願在一起幹事情。
項羽做了八千子弟兵的首領。
他帶着大夥兒,接連收服了幾個縣城。
回到叔父那兒,正碰到楚将召平來拜他叔父為上柱國,項羽心裡非常高興。
召平對項梁說:&ldquo江東已經平定了,陳王請您往西打過去。
&rdquo項梁、項羽就帶領着這八千子弟兵渡江,準備先去收服廣陵。
正在這時,他聽說有個叫陳嬰的人收服了東陽,在當地人的擁護下,已經組成了一支兩萬人的隊伍了。
項梁就打算跟他聯合起來,一同往西進軍。
項梁寫了一封信,派人給陳嬰送去。
陳嬰收到了項梁的信,這信正好解決了他一件棘手的事情。
原來陳嬰本是東陽縣的一個文書,他素來小心謹慎,又講信義,城裡的人稱他為忠厚長者,都挺尊敬他。
東陽的一些青年響應陳王,殺了縣令,一下子聚集了幾千人。
可是他們沒有合适的首領,就請陳嬰出來。
陳嬰不幹,他說自己沒有這份能耐。
幾千人一起哄,強迫他做了他們的首領。
縣城裡的人聽到陳嬰起義,都來投軍。
縣城裡原先的一些士兵也紛紛起來擁護他。
沒幾天工夫,就有兩萬人情願聽從他的指揮。
大夥兒聽說别的地方都有了王了,就要立陳嬰為王。
這叫陳嬰十分為難。
他去跟母親商量,母親說:&ldquo咱們不是富貴人家,你隻是個縣裡的文書,怎麼能做王呢?突然出了名,很容易惹出禍來。
不如挑一個主人,你做他的助手。
事情成功了,也能受封、受賞;失敗了,人家不會指名道姓像抓頭兒那樣來抓你。
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年月裡還是這麼辦好。
&rdquo 就在這個時候,項梁的信到了。
陳嬰就出去對青年們說:&ldquo項家祖祖輩輩做楚國的将軍,挺有威望,楚人誰都知道。
項梁是将門之子,我們要成大事,非跟着他不可。
我們有了這麼有名的楚國大将,準能滅了秦國,為天下除害。
&rdquo大家都同意,就跟項梁的軍隊聯合起來。
他們很快收服了廣陵,接着渡過淮河,繼續前進
他每次出巡,總是前呼後擁、車馬相連,十分威風。
公元前221年,他帶着大隊人馬到了一個叫博浪沙的地方,沒想到車隊在拐彎的時候,突然&ldquo嘩啦啦&rdquo一陣響聲,不知道從哪兒飛來一個大鐵錘,把一輛副車砸得粉碎,當時秦始皇就在前面的車上,半截車擋落到他的跟前。
好險哪!一下子車隊全都停了下來。
武士們四面搜捕,沒費多大工夫就把那個刺客逮住了。
秦始皇下令審問那刺客,可他愣是啥都不交代,隻是一個勁兒地罵着說:&ldquo昏皇滅了六國,六國的後人和曆代的忠良定會找他報仇!&rdquo罵完,那刺客就自己撞死了。
從刺客的話中,有人推算出背後的主謀是從前韓國丞相的兒子,姓姬,他的祖父和父親曾經伺候過韓國的五代君王,他也算是個貴族子弟。
秦國滅了韓國,姬公子認為:秦滅了他的父母之邦,這仇得報。
于是他暗地裡有了刺殺秦始皇的打算。
過了好些年,他才結交到一位肯替他賣命的大力士。
這位大力士手使的那個大鐵錘足有一百二十斤重。
他們打聽到這次秦始皇的行蹤,就在博浪沙埋伏起來,給了秦始皇一鐵錘。
行刺失敗,秦始皇立刻下令全國捉拿背後主謀,韓國一帶更是加緊搜查。
姬公子一聽說到處都在捉拿他,隻好更名改姓為張良,一直逃到了下邳(pī),躲了起來。
秦始皇命令各地官府搜查了十天沒查到,也隻好算了。
秦始皇的三次遇刺 傳說,秦始皇曾經三次遇刺。
第一個刺殺他的人是荊轲,荊轲帶着秦始皇的仇人樊於期的腦袋和燕國的地圖去面見他,因助手秦舞陽膽怯被人識破,刺殺未成,荊轲被殺;第二個刺殺秦始皇的人叫高漸離,他是荊轲的好友,擅長擊築,在一次為秦始皇表演的時候他用灌了鉛的築砸向秦始皇,刺殺未成,被衛兵所殺;第三個敢于刺殺秦始皇的人便是這則故事中提到的擅使大鐵錘的大力士。
張良雖然逃難出來,但他好在身上有錢,便在當地結交了不少豪傑,仍舊想着替韓國報仇的事。
不到一年工夫,他就在下邳出了名。
附近的人都知道他是個俠客,可誰也不知道他就是那位博浪沙行刺的韓國公子。
有一天,張良獨自出去散步,一來為了解悶,二來也想暗地裡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共謀大事。
路過一座大橋的時候,他瞅見一個老頭兒穿着一件土黃色的大褂,搭着腿坐在橋頭上,一隻腳上下晃蕩着,那隻鞋拍着腳心,像在打拍子。
真怪,他一見張良過來,竟有意無意地把腳跟往裡一縮,那隻鞋就掉到橋下去了,老頭兒回過頭來對張良說:&ldquo小夥子,下去把我的鞋撿上來。
&rdquo張良聽了,不由得火兒了。
可他一看那個老頭兒,人家眉毛、胡子全白了,額上的皺紋好幾層,就是叫他一聲爺爺也不算過分,哪裡還能生氣呢?于是他走到橋下,撿起那隻鞋,上前遞了過去。
誰知那老頭兒不用手來接,隻是把腳一伸,說:&ldquo給我穿上。
&rdquo張良一愣,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可是他已經替人家把鞋都撿上來了,幹脆就好人做到底吧。
他索性跪下去,恭恭敬敬地拿着鞋給那老頭兒穿上。
那老頭兒這才捋(lǚ)着胡子,微微一笑,大搖大擺地走了。
這下可又把張良弄迷糊了,天底下怎麼會有這種人,人家幫了他,連聲&ldquo謝謝&rdquo也不說,這也太說不過去了。
張良走下橋,跟在老頭兒後面,看他到底去哪裡。
大約走了半裡地,那老頭兒好像也覺察出來張良在跟蹤他,就轉過身來,走到張良面前,說:&ldquo你小子有出息。
我倒樂意教導教導你。
&rdquo張良是個聰明人,猜測這老頭兒準有來曆,就趕緊跪下,向他拜了幾拜,說:&ldquo張良我這就拜師了。
&rdquo那老頭兒說:&ldquo好!過五天,天一亮,你到橋上來見我。
&rdquo張良連忙說:&ldquo是!&rdquo 第五天,張良一早起來,匆匆忙忙地洗了臉,就到橋上去了。
誰知道一到跟前,那老頭兒正生着氣呢。
他說:&ldquo小子,你跟我老人家定了約,就該早點兒來,怎麼還要叫我等你呢?&rdquo張良跪在橋上,向老師磕頭認錯。
那老頭兒說:&ldquo去吧,再過五天,早點兒來。
&rdquo說完就走了。
張良愣愣磕磕地站了一會兒,隻好垂頭喪氣地回去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見公雞叫,臉也不洗就往大橋那邊跑去。
還沒上橋呢,遠遠就看見了老人家。
他恨恨地直打自己的後腦勺兒,自言自語說:&ldquo怎麼又晚了一步?&rdquo那老頭兒瞪了張良一眼,說:&ldquo過五天再來!&rdquo說完又走了。
張良悶悶不樂地憋了老半天,才拖着沉重的腳步回去了,他隻怪自己誠心不夠。
這五天可比前十天更難熬。
到了第四天晚上,張良翻過來覆過去怎麼也睡不着。
他幹脆不睡了,半夜就到橋上去靜靜地等着。
過了不一會兒,那老頭兒一步一步地挪過來了。
張良趕緊迎了上去。
他一見張良,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說:&ldquo這樣才對。
&rdquo說完,他拿出一部書來交給張良,說:&ldquo你把這書好好讀,沒準兒将來能做帝王的老師呢!&rdquo張良挺小心地把書接過來,恭恭敬敬地道了謝,說:&ldquo請問老師尊姓大名。
&rdquo那老頭兒笑着說:&ldquo你問這個幹嗎?我沒有名字。
&rdquo張良還想再問個明白,那老人家不再理他,連頭也不回地走了。
等到天亮,張良拿出書來,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部《太公兵法》。
張良白天讀、晚上讀,把它讀得滾瓜爛熟。
到了這時,他才覺得博浪沙行刺實在太魯莽了。
從那時起,他一面繼續鑽研《太公兵法》,一面繼續留心着秦始皇的行動。
孺子可教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留侯世家》,&ldquo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驚,随目之。
父去裡所,複還,曰:&lsquo孺子可教矣。
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rsquo&rdquo講的就是張良受教于黃石公的故事。
孺子,指小孩兒。
教,指教導。
在黃石公眼裡,冒失刺殺秦始皇的張良就是個還不成熟的年輕人,所以用撿鞋、穿鞋的方式,考驗張良是否有抛卻自己貴族身份,虛心受教的耐心。
後來,人們用這個成語比喻年輕人能夠聽從教導,是可以造就的好苗苗兒。
怨聲載道 博浪沙的大鐵錘并沒有阻擋秦始皇巡遊的腳步,轉眼間,他出門已經半年有餘。
一路勞頓,他很快就病倒了。
秦始皇眼看着自己的病情越來越重,他囑咐丞相李斯和宦官趙高:&ldquo快寫信給大兒子扶蘇,他為人厚道,可以繼承我的事業,你們對扶蘇應當盡忠,好好輔佐他,不可辜負我對你們的信任。
&rdquo 說完,秦始皇便斷了氣。
李斯和趙高商量,決定暫時不放出秦始皇去世的消息。
李斯派趙高去給扶蘇送信,誰知趙高起了私心,他私下裡去見了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hài),趙高出主意叫胡亥奪取他哥哥扶蘇的位子,胡亥一口答應下來。
趙高又逼迫李斯跟他一起假造遺囑,立胡亥為太子。
另外,他又假造了一封秦始皇給扶蘇的信,說他為子不孝,蒙恬為臣不忠,都該自盡。
趙高派心腹把假信和一把寶劍送給了扶蘇。
扶蘇和蒙恬聽說皇帝的使者來了,連忙從外面回來,恭恭敬敬地拜見了使者。
扶蘇看了父親的信和寶劍,哭得死去活來,當時就要自殺。
蒙恬攔住他,說:&ldquo皇上交給我三十萬大軍把守邊疆,派公子來監督,這是多麼重的責任。
現在隻來了個使者,誰敢保證其中沒有岔子?不如再請示一下,要是真的,再死也不晚。
&rdquo扶蘇搖搖頭,歎了一口氣,說:&ldquo父親叫兒子死,還請示什麼?&rdquo 扶蘇說完就自殺了。
蒙恬趴在扶蘇的屍體上痛哭了一場。
接着他就把三十萬大軍交給副将王離。
使者連連催着蒙恬自盡,蒙恬可不願意就這麼随随便便地死,他還想替扶蘇申訴冤屈。
他讓使者把他押起來,關在監獄裡等候處理。
使者趕緊回到鹹陽,趙高和李斯這才傳出秦始皇去世的信兒,他們一面給秦始皇出喪,一面立胡亥為二世皇帝。
朝廷上其他大臣隻知道這是秦始皇生前的命令,誰也不敢反對。
秦二世登基,丞相以下的大臣一律照舊,隻有趙高被提升為郎中令,格外得到秦二世的信任。
趙高想讓天下的人都知道秦二世是個孝子,就提議讓他大張旗鼓地安葬秦始皇。
秦二世聽了趙高的話,從各地征調了幾十萬囚犯、奴隸和民夫,準備把秦始皇的壽墳好好修整一番。
秦始皇在世的時候,已經在骊山腳下開了一塊很大的平地,作為墳地。
這墳地不但開得大,而且挖得深,從土層挖到沙層,從沙層挖到石層,然後把銅化了,大量地灌下去,鑄成了一大片很結實的地基,又在這上面修蓋了石室、墓道和安放棺材的墓穴。
秦二世又命工匠在大墳裡挖出江河大海的樣子,灌上水銀。
大墳裡面不但埋着無數的珍珠、玉石、黃金,還埋了不少後宮美人兒。
為了防備将來有人盜墓,墓穴裡還特意安裝了好多個殺人的秘密機關。
一切安葬的工作結束以後,秦二世把所有做墳的工匠全都封在墓道裡,沒有一個能活着出來。
最後他叫人在大墳上種上花草、樹木,這座大墳就變成了一座山。
這座山不但把秦始皇一生的事業葬在裡面,而且還壓着千千萬萬人的怨氣和仇恨。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 1974年,陝西臨潼縣骊山鎮西楊村農民在距離陵東1500米的地方打井,挖到5米多深的時候,發現了幾個破碎的泥土燒制的與真人一般大小的陶俑,後經陝西考古隊勘探和發掘,氣勢恢宏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終于展示在世人面前。
1987年,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并被譽為&ldquo世界第八大奇迹&rdquo。
秦二世胡亥埋葬了父親後,就想把蒙恬放了。
可是趙高對他說:&ldquo當初蒙恬仗着自己的功勞,在先帝面前總是替扶蘇說話。
這會兒扶蘇死了,您做了皇帝,他不替扶蘇報仇才怪呢!我擔心,他活着您的地位也難以坐穩哪!&rdquo秦二世聽了這些話,縮着脖子,害怕起來了。
他馬上叫趙高去處理。
趙高用不着自己費事,他派使者帶着一杯毒酒去見蒙恬。
蒙恬說:&ldquo我蒙家為秦朝立功已經三代了,今天我雖然被關押在這兒,可是隻要我一開口,三十萬大軍還是聽我的。
我有這麼多兵馬,足足可以背叛朝廷。
可我不敢忘了上輩的教訓,不願意辜負先帝,死就死吧!&rdquo他就把毒酒一口喝了下去。
扶蘇、蒙恬被害的消息傳出去,沒有不替他們叫冤的。
俗語說,&ldquo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rdquo。
秦二世篡奪皇位的事情慢慢地露了餡兒。
大哥扶蘇死了,秦二世可還有十幾個哥哥呢!這些公子們,還有一些大臣們暗地裡免不了說些抱怨的話。
秦二世就跟趙高商量,說:&ldquo有些公子和大臣好像心裡不服,怎麼辦哪?&rdquo趙高眯着三角眼說:&ldquo小公子做了皇帝,其他公子們自然不能甘心。
朝廷上的大臣大多又都是曆代的功臣,見皇上重用我這麼一個微賤的臣下,不但瞧不起我,就連皇上您也不放在眼裡了。
隻有另用一批新人,皇上才能高枕無憂。
&rdquo秦二世連連點頭,叫趙高好好去辦。
秦二世和趙高就布置了爪牙,雞蛋裡挑骨頭,捏造證據,誣告忠良,愣是把十幾個公子和十來個公主,還有一些比較難對付的大臣全都定了死罪。
這麼一來,秦二世的位置沒人去搶,趙高的權力越來越大,誰也不敢反對他了。
秦二世這一下更沒了顧忌,他對趙高說:&ldquo人生在世,一眨眼就過去了,到底為了什麼?我做了皇帝還有什麼好稀罕的呢?我打算盡情地享樂一番,你看怎麼樣?&rdquo趙高眉開眼笑地伸出大拇指,說:&ldquo這才是賢明君王的作為呀!那些昏亂的君王就不敢這麼做。
君王在上面享樂,下面萬民才能夠太平,這是賢明;君王老出去打仗或者去管人家的閑事,那還不得把天下弄得雞犬不甯嗎,那是昏庸。
&rdquo 秦二世隻知道享樂,卻不知道享樂還有這一說,他更加高興了。
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決定大規模地建造阿房宮。
上次骊山修大墳,征調了幾十萬囚犯、奴隸和民夫,已經擾得天下怨聲載道。
這次建造阿房宮,規模比上次更大,從各郡縣押到鹹陽來做苦役的人更多,這次再要強迫這麼多人做奴隸的工作,非用鞭子不可。
因此,苦工們有被打死的,有病死的,有逃亡的,也有逃了以後又被逮回去治罪的。
老百姓已經憋了一肚子的怨恨。
為了建造阿房宮,各地得運送材料和糧食。
道上來來往往的全是車馬,鹹陽一帶更加熱鬧。
秦二世恐怕人頭太雜,出岔子,就從各地選拔了五萬名武士專門保衛鹹陽。
這麼一來,鹹陽的人口更多了。
武士、工匠、民夫和原來住在鹹陽的文武百官、老百姓等,每天都得吃飯,武士們的馬和運輸用的馬也得需要飼料。
于是,鹹陽的糧食、蔬菜、肉類和草料供不應求。
秦二世又下了一道命令,叫天下各郡縣輸送糧食,不斷地供應鹹陽。
可這些東西還不都得從民間搜刮嗎? 老百姓被逼得苦不堪言。
沒想到,鹹陽這邊正忙着蓋阿房宮,北方邊疆那邊又緊張起來。
那時候,全中國的人口加起來大約不過兩千萬,被征發去造大墳、修阿房宮、築長城、守嶺南的人差不多已經有二三百萬了。
這回北方一吃緊,隻好從内地押送大批農民去防守。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老百姓是遍地怨恨,叫苦連天。
怨聲載道 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搶了本該屬于大兒子扶蘇的皇位,本就&ldquo名不正、言不順&rdquo,即位後還大興土木,建造完皇陵建造阿房宮,讓老百姓沒一天好日子過。
秦二世治理的秦國,真是大街小巷都充滿了叫苦的聲音。
怨,怨恨、不滿。
載,充滿。
不滿的抱怨聲充滿了街道。
這個成語用來描述大多數人都不滿的狀态。
揭竿而起 秦二世大規模地為秦始皇修建陵墓,弄得各地怨聲載道。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的地方官接到上級的命令,讓他征調九百名壯丁去漁陽防守北方。
地方官派官兵下到鄉裡,挨家挨戶去征人。
有錢的人出點兒财物,或者給鄉長、闾長一點兒好處,就可以不去,窮人沒有錢行賄(huì),隻好被征了去。
于是,每回送到北方去防守的壯丁總是貧苦的農民。
陽城的地方官派了兩名官員,押着九百名貧民壯丁,動身到漁陽去。
軍官從壯丁當中挑選了兩個個子高、能辦事的人作為屯長,叫他們分别管理其餘的人。
那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一個叫吳廣。
陳勝和吳廣本來素不相識,現在碰到一塊兒,同病相憐,倒也意氣相投,很快就成了朋友。
兩人隻怕路上耽擱,誤了日期,遭受責罰,于是天天幫着軍官督促這一大批壯丁往北趕路。
他們走了幾天,到了大澤鄉,正趕上下大雨。
大澤鄉地勢低,水淹了道,沒法走。
他們隻好紮了營,暫時停下來,準備天晴以後再繼續趕路。
可是雨卻偏偏下個不停,急得這隊壯丁好像熱鍋上的螞蟻似的,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秦朝的法令十分嚴苛,誤了期限,就得砍頭。
走又走不成,逃又逃不了,他們隻能愁眉苦臉地歎着氣,私底下說些抱怨的話。
陳勝偷偷地跟吳廣商量,說:&ldquo這兒離漁陽還有幾千裡地。
就算雨馬上停住,路上也不好走。
算起來,咱們怎麼也趕不上日期。
難道咱們就這麼白白去送死嗎?&rdquo吳廣說:&ldquo不如咱們逃走吧。
&rdquo陳勝搖搖頭,說:&ldquo逃到哪兒去?被官府抓回去,也是個死。
橫豎都是死,不如起來造反,推翻秦朝打天下,為老百姓除害。
奪不到天下再死,也比到漁陽去送死強。
老百姓吃秦朝的苦頭也吃夠了。
聽說那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兒子,頂壞,壓根兒就輪不到他做皇帝。
大公子扶蘇才是應當登基的,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是個好人。
聽說他被秦二世殺了,多冤哪!可是老百姓大都不知道他确實已經死了;還有,從前咱們楚國的大将項燕,立過大功,又愛護士兵,咱們楚人都知道他是條好漢。
有人說他已經死了,有人說他逃走了。
不管他是死是活,反正楚人都替他打抱不平。
這兒原來是楚國的地界,要是咱們能借着公子扶蘇或者楚将項燕的名頭,号召天下,準會有許多人出來幫咱們的。
&rdquo 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 陳勝原是雇農,他年輕時曾被人雇用去耕地。
有一天,陳勝坐在田壟上休息,他歎了口氣,感慨萬千地說:&ldquo我們之中如果有人日後富貴了,可不能忘記老朋友啊!&rdquo(苟富貴,勿相忘)雇工們紛紛嘲笑他:&ldquo你隻不過是一介雇農,哪來的富貴呢?&rdquo陳勝聽了,長歎一口氣,說:&ldquo小小的燕雀又怎麼能知道鴻鹄的志向呢?&rdquo(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好漢。
他完全贊成陳勝的主張,情願豁出性命跟着陳勝一塊兒幹。
可是打天下是一件大事,不能莽撞。
他們又不能跟别人去商量,就決定先去算個卦。
算卦先生一見兩個高個兒氣沖沖地跑進來,已經有些害怕了,聽說是來問吉兇的,連忙低聲下氣地說:&ldquo請問兩位問的是什麼事?&rdquo陳勝、吳廣不好說要造反,隻能含含糊糊地說:&ldquo我們要幹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rdquo算卦的也是個有心人,他說:&ldquo隻要你們同心協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rdquo最後,算卦先生又加了一句:&ldquo如果能有鬼神相助,那就更好了。
&rdquo陳勝和吳廣仔細商量了一些辦法,決定分頭去幹。
第二天,陳勝打發兩個心腹到街上去買魚。
夥夫剖魚的時候,在一條大魚的肚子裡剖出了一塊布。
魚肚子裡有布,已經夠新鮮的了,更何況布上面還有紅色的&ldquo陳勝王&rdquo三個字。
一下子,好多人便争搶着來看。
很快,這件新鮮事兒就傳開了。
大夥兒跑到陳勝跟前去報告這件怪事,陳勝責備他們,說:&ldquo魚肚子裡哪能有布?你們造謠生事,要是被軍官聽到了,我還能活命嗎?你們平日跟我很好,别害我啊!&rdquo衆人被他這麼一說,誰都不願意叫陳勝為難,隻好不再開口。
可是吃魚的時候,還免不了嘁嘁喳喳地議論着。
到了晚上,大夥兒怎麼也睡不着,都躺在一塊兒交頭接耳地聊着魚肚子裡出的這樁怪事。
大夥兒正瞎聊着,忽然聽到外面好像有狐狸叫的聲音。
一下子,所有人都豎起耳朵靜靜地聽着。
确實是狐狸叫的聲音!真怪,狐狸的叫聲越來越清楚,居然叫出人話來了。
第一句是&ldquo大楚興&rdquo,第二句是&ldquo陳勝王&rdquo。
大家不約而同地用手捂着耳朵沿兒,仔細去聽。
那狐狸還是&ldquo大楚興,陳勝王&rdquo&ldquo大楚興,陳勝王&rdquo不停地叫着。
其中有十幾個膽兒大的壯丁也不管路濕,一塊兒出去要看個明白,他們循着聲音走去,才發現那聲音是從西北角的一座破祠堂裡傳出來的。
三更半夜,荒郊破祠堂裡,狐狸說着人話,多吓人哪!有人吓得撒腿就跑,有人還想再走近瞧瞧。
也許那狐狸也聽見有人過來,不再叫了。
去看的人又害怕又納悶兒,隻好靜悄悄地回來。
過了一會兒,吳廣也從外面回來了。
他的膽子格外大,獨自出去,回來再晚,也什麼都不怕。
魚肚子裡有&ldquo陳勝王&rdquo三個字,有人親眼看到了;祠堂裡的狐仙叫喚着&ldquo陳勝王&rdquo,有人親耳聽到了。
壯丁們私下裡都在瘋傳這兩件事。
隻有那兩個軍官,天天喝酒、睡覺,要麼就打人,别的什麼也不管,隊伍裡的事情都交給陳勝和吳廣,陳勝、吳廣對大家格外好,很快就跟大夥兒打成了一片。
大夥兒紛紛抱怨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冒着被砍頭的危險,陳勝一看,機會來了。
這天,陳勝、吳廣帶着幾個心腹去見兩位軍官,其他人在營帳外等候消息。
吳廣大聲對軍官說:&ldquo天天下雨,我們怎麼能趕到漁陽去呢?就算去了,也要誤期。
誤了期,就要被殺頭。
我們特意來跟你們商量:還是讓我們回去種地吧。
&rdquo這幾句話真說到大夥兒的心坎裡去了。
可是其中一個軍官瞪着眼睛罵吳廣,說:&ldquo什麼話!你敢違抗朝廷嗎?誰要回去,先把他砍了!&rdquo外面的人聽了,氣得直想沖進去,吳廣一點兒也不害怕。
他咬着牙說:&ldquo你敢?&rdquo另一個軍官拔出寶劍就向吳廣砍去。
吳廣眼疾手快,一個飛腿把那把寶劍踢下來,快速撿起,順手就把那軍官殺了。
頭一個軍官也拔出寶劍來要跟吳廣對打,陳勝掏出藏在懷裡的菜刀,箭步上前,把那個軍官的腦袋劈下了一片。
兩個軍官就這樣被殺了。
陳勝撿起寶劍,割下兩個軍官的腦袋,提在手裡出了營帳。
他對衆人大聲說:&ldquo弟兄們!男子漢大丈夫不能白白地到漁陽去送死,死得有個名堂。
王侯将相難道就是天生的嗎?難道我們就不能成為王侯将相嗎?&rdquo好幾百人一齊大聲附和:&ldquo我們聽您的!&rdquo說也奇怪,就在這時,天也聽他的,連太陽都出來了。
陳勝叫弟兄們把兩個軍官的人頭挂在竹竿上,又在營外搭了個台,做了一面大旗,旗上寫着&ldquo大楚興&rdquo的&ldquo楚&rdquo字。
大夥兒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替楚将項燕報仇!他們公推陳勝和吳廣做首領。
陳勝就自稱将軍,封吳廣為都尉,這樣,九百條好漢一下子就把大澤鄉占領了。
大澤鄉的農民一聽到陳勝、吳廣出來反抗秦朝,都說:&ldquo老天有眼,這可有了盼頭啦!&rdquo都拿出糧食來慰勞他們。
青年子弟紛紛拿着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之類,到陳勝、吳廣的營裡來投軍。
人數多了,就得分别編成隊伍。
每一個小隊總得有面旗子作為領隊的記号。
而且一下子還得需要這麼多的刀槍,從哪兒來呢?陳勝、吳廣跟大夥兒商量了一下,想出了一個土辦法來&mdash&mdash他們用木頭做刀,又砍了許多竹子,梢兒上留着枝子。
這樣的竹竿當作旗子,又輕便又頂用。
陳勝、吳廣就帶領着這麼一支農民起義軍&ldquo揭竿而起&rdquo,浩浩蕩蕩地從大澤鄉出發去攻打縣城。
揭竿而起 《過秦論》中,有&ldquo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rdquo的表述,說的就是陳勝、吳廣起義的故事。
砍了木頭做刀子,扛起竹竿做旗子,手中沒有任何武器、資本的陳勝、吳廣,就憑着一股反抗壓迫的志氣帶着百姓們浩浩蕩蕩地準備推翻秦帝國。
他們無所畏懼的反抗精神像一簇火,迅速燃遍了秦統治下餓殍遍地的田野鄉間。
後來,人們用這個成語來泛指人民起義。
逐鹿中原 這幾年來,各地的老百姓被秦朝的官吏壓得喘不過氣來,誰都盼着能來陣狂風暴雨。
陳勝、吳廣一聲霹靂,真叫人感覺到有種說不出的痛快。
于是,陳勝的兵馬還沒到城下,秦朝官吏的腦袋早就被人砍了去。
各地的老百姓紛紛趕着車馬跑來投軍,願意聽從陳勝的指揮。
陳勝、吳廣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縣城作為根據地。
陳勝派手下去進攻鄰縣,又打下了五六座城。
不到幾天工夫,陳勝就已經有了六七百乘車(四匹馬拉的一輛車叫一乘),一千多騎馬的士兵,還有好幾萬農民。
陳勝又帶領着這些人馬打下了陳縣。
陳縣是個大城,陳勝打下了陳縣,聲勢更大了。
除了大批起義的農民以外,還有些不得志的謀士、武士,以及失意的政客和六國領主的殘餘分子等,也就近混了進來。
陳勝一一收用。
隊伍擴大了,成分也就複雜了。
在這許多新收用的人當中,最出名的是兩個大梁人:一個叫張耳,一個叫陳馀(yú)。
他們原先都是貴族,一心想恢複原來的領主統治。
陳馀比張耳年輕,他像尊敬長輩似的尊敬着張耳。
兩個人做了知己朋友。
後來魏國被秦國滅了,過了好幾年,秦國聽說這兩個人,還懸賞捉拿他們:拿住張耳的賞一千金,拿住陳馀的賞五百金。
他們隻好更名改姓,躲在陳縣。
這會兒他們聽到陳勝到了陳縣,就又用了原來的姓名,投到陳勝的門下來。
陳勝早就聽說過這兩個人,便把他們當作謀士看待。
陳勝叫張耳、陳馀去召集陳縣的百姓共同商量大事,百姓們見陳勝的軍隊不搶東西,不傷人,個個喜歡。
他們說:&ldquo将軍替天下百姓報仇,征伐暴虐的秦國,恢複我們楚國,這功勞多大啊!可是沒有王,就不能号令天下去征伐秦國,我們都是楚國人,就請将軍做楚王吧。
&rdquo 陳勝、吳廣起義對後世的影響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他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的統治,為後來項羽、劉邦滅秦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這次起義,對後來的封建統治者也起到了警示作用,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和開明的統治很大程度上是受這次農民起義的影響。
陳勝聽了,問張耳、陳馀有什麼意見。
張耳、陳馀混進農民起義軍的隊伍,目的并不是真心想來幫助他們,而是想利用起義軍的力量來恢複自己的舊勢力。
現在他們一見老百姓都推起義軍的領袖陳勝為王,就起來反對。
張耳還說了一大篇冠冕堂皇的道理,其實隻有一句話,就是主張舊勢力複辟。
陳勝不同意,可又不好意思駁斥張耳和陳馀,就說:&ldquo再商量商量吧。
&rdquo陳縣的父老們都說:&ldquo這還用得着再商量嗎?将軍不做王,誰還能做王呢?&rdquo陳勝向他們點點頭,不說話。
就這樣,陳勝就在陳縣稱王,國号&ldquo張楚&rdquo。
因為他在陳地為王,曆史上就稱他為陳王。
陳王派吳廣帶領将士們往西去攻打荥陽(荥xíng),荥陽由秦朝丞相李斯的兒子李由守着。
秦兵很強,吳廣沒法打進去,便向陳王搬救兵。
陳王的謀士們認為與其再派一批兵馬去援助吳廣,不如直接去進攻鹹陽。
于是陳王又派曾在楚将項燕手下做過事的周文向西進軍去攻打秦都鹹陽,起義軍一路上得到了當地百姓的熱烈擁護,起義軍的戰火燃到了全國,各地紛紛有人起兵響應,秦朝的統治眼看就要被推翻了。
起義軍的戰線越拉越長,問題也就出現了。
好多打下來的地盤被舊的六國貴族們占了去,這些舊貴族大多不聽陳王的指揮,他們隻想着恢複以前的勢力,搶占自己的地盤。
于是,陳勝起兵不到三個月工夫,就已經有了楚王、趙王、齊王、燕王和魏王五個王了。
當初秦始皇滅了的六國隻少了一個韓國。
這些王一心守着自己的地盤,誰也不去支援吳廣和周文他們,他們也不聽陳王的指揮,不久,吳廣和周文打了敗仗,都死了。
自從陳勝稱王以後,昔日跟他一起種過地的親戚朋友都來求見他。
可是把守宮門的衛兵們瞧見這些破破爛爛的大老粗,不但不讓他們進去,反要把他們綁起來。
他們嚷着說:&ldquo陳王跟我們有交情,你們怎麼不講理呀?&rdquo衛兵們這才不去為難他們,可就是不給他們通報。
他們吵吵嚷嚷地在道上等着,非要等陳王出來評個理。
過了一會兒,他們看見陳王坐着車馬前呼後擁地出來了,就一窩蜂似的圍上去,高興得說不出别的話來,隻會親熱地連連喊着:&ldquo陳勝,陳勝!&rdquo 陳王一見,都是些跟自己從小光屁股長大的朋友,就把他們接到宮裡來。
這幫人看見陳王宮裡的屋子這麼深,簾子這麼講究,擺設這麼多,都說:&ldquo喲!陳勝做了王,可真闊氣呀!&rdquo陳王聽了,也不在乎。
莊稼人本來就不懂得那些虛情假意的禮節,也不講究官員們說話的那一套花樣。
他們說話就像聊家常似的&ldquo陳勝哥長、陳勝哥短&rdquo,一聊就聊起陳王當初做雇農的情形來了。
陳王的官員們本來就瞧不起這些大老粗,這會兒聽到了這些話,就對陳王說:&ldquo這些粗人說話沒有分寸,進進出出也不守規矩。
他們這麼沒上沒下地胡說八道,嚴重損害了大王的威風。
請大王嚴懲。
&rdquo陳王就把幾個最沒禮貌的大老粗殺了。
這麼一來,就有不少人悄悄地走了。
另一頭,陳王的老丈人瞧見陳王待他不像農村裡女婿對丈人的樣子,也火兒了。
他說陳王自高自大,不尊敬長輩,他也溜了。
後來,不但從本鄉來見陳王的那批親戚、朋友全走了,就連楚營裡跟陳王一塊兒起義的士兵也走了不少。
陳王身邊最管事的有兩個人,一個叫朱房,一個叫胡武。
文武百官都得受他們監察。
這兩個人根本就不是能幫助陳王成大事、立大業的人才。
他們老随自己的脾氣對待别人。
自己喜歡的人即使做錯了事也無所謂;自己所不喜歡的人,一不高興就拿來辦罪。
将士們私下裡怨言四起,可陳王就是信任這麼兩個人,就這樣,很多手下人對他越來越疏遠。
秦朝大将章邯(hán)打敗了周文,一直打到陳縣,陳王帶領着大夥兒抵抗了一陣,無奈起義軍打仗的經驗太少,武器也差,很快便吃了敗仗。
陳王隻好退出陳縣,陳王手下的人越打越少。
他的車夫莊賈眼見他失了勢,就起了歹心,把他殺死,投降了秦朝。
陳王手下的将軍呂臣帶領着一隊人馬殺了叛徒莊賈,反攻陳縣,把陳縣奪過來做了抗秦的根據地。
陳勝、吳廣雖然都死了,可是由他們點起來的那把火正在到處燒着,而且越燒越旺。
陳王派到廣陵去的另一位楚将召平,到了那邊,還沒能夠把廣陵收複過來,就聽到了陳王被害的消息。
他想挽回這個局面,就渡過長江,到了吳中。
他不說陳王已經死了,反倒假傳陳王的命令,拜一位在當地起兵的将軍為楚王上柱國(上柱國,楚國的官銜,是一位地位極高的常勝大将軍的頭銜,也有說相當于相國),叫他往西邊去進攻鹹陽。
逐鹿中原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說:&ldquo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rdquo韓信死後,劉邦問責于他的謀士蒯通,蒯通說了上面這句話,描述秦王朝滅亡時,群雄共起的局面。
鹿,與祿同音,用來比喻秦王朝的政權。
秦王朝失去了自己的政權,讓天下豪傑有機會争奪天下。
陳勝、吳廣起義後,各方起義軍争相崛起,紛紛争奪地盤,建立自己的勢力。
八千子弟 楚将召平假傳命令所封的那個楚王上柱國,就是項羽的叔父項梁。
項梁看到東南一帶紛紛起義,于是就殺了秦朝的官吏,響應陳勝。
當地的老百姓都十分痛恨秦朝的官吏,隻是自己沒法反抗,現在項梁起來,殺了郡守,真是大快人心。
他們都擁護項梁響應陳王。
項梁就自立為将軍,同時做了會稽郡守,立項羽為偏将。
當時就有不少壯士前來投軍,項梁就叫項羽帶着幾百名士兵去攻打鄰近的縣城。
那時候,項羽是個二十四歲的青年。
年齡跟項羽差不多的青年農民大多知道項羽的能耐。
大家都是青年英雄,性情脾氣又合得來,全都樂意跟他在一塊兒。
不到幾天工夫,就組成了一支八千人的隊伍。
因為這些青年都是當地的子弟,于是稱為&ldquo八千子弟兵&rdquo。
每一個子弟兵都像剛出山洞的老虎似的,威風凜凜,勇氣百倍。
他們情義相投、重義氣,自願在一起幹事情。
項羽做了八千子弟兵的首領。
他帶着大夥兒,接連收服了幾個縣城。
回到叔父那兒,正碰到楚将召平來拜他叔父為上柱國,項羽心裡非常高興。
召平對項梁說:&ldquo江東已經平定了,陳王請您往西打過去。
&rdquo項梁、項羽就帶領着這八千子弟兵渡江,準備先去收服廣陵。
正在這時,他聽說有個叫陳嬰的人收服了東陽,在當地人的擁護下,已經組成了一支兩萬人的隊伍了。
項梁就打算跟他聯合起來,一同往西進軍。
項梁寫了一封信,派人給陳嬰送去。
陳嬰收到了項梁的信,這信正好解決了他一件棘手的事情。
原來陳嬰本是東陽縣的一個文書,他素來小心謹慎,又講信義,城裡的人稱他為忠厚長者,都挺尊敬他。
東陽的一些青年響應陳王,殺了縣令,一下子聚集了幾千人。
可是他們沒有合适的首領,就請陳嬰出來。
陳嬰不幹,他說自己沒有這份能耐。
幾千人一起哄,強迫他做了他們的首領。
縣城裡的人聽到陳嬰起義,都來投軍。
縣城裡原先的一些士兵也紛紛起來擁護他。
沒幾天工夫,就有兩萬人情願聽從他的指揮。
大夥兒聽說别的地方都有了王了,就要立陳嬰為王。
這叫陳嬰十分為難。
他去跟母親商量,母親說:&ldquo咱們不是富貴人家,你隻是個縣裡的文書,怎麼能做王呢?突然出了名,很容易惹出禍來。
不如挑一個主人,你做他的助手。
事情成功了,也能受封、受賞;失敗了,人家不會指名道姓像抓頭兒那樣來抓你。
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年月裡還是這麼辦好。
&rdquo 就在這個時候,項梁的信到了。
陳嬰就出去對青年們說:&ldquo項家祖祖輩輩做楚國的将軍,挺有威望,楚人誰都知道。
項梁是将門之子,我們要成大事,非跟着他不可。
我們有了這麼有名的楚國大将,準能滅了秦國,為天下除害。
&rdquo大家都同意,就跟項梁的軍隊聯合起來。
他們很快收服了廣陵,接着渡過淮河,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