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楚漢的成語
關燈
小
中
大
。
項梁、項羽和陳嬰渡淮河的時候,軍隊裡已經有了好幾位很出名的将士了,像季布、鐘離眛、虞子期、桓楚、于英等。
季布和鐘離眛本來是會稽郡的将軍;虞子期是項羽的大舅子;桓楚和于英上過山頭,做過&ldquo大王&rdquo,是由項羽收服過來的。
他們過了淮河,正在行軍的時候,就見前面有一支兵馬擋住去路。
那個帶頭的一定要這支新來的軍隊說明來曆,才肯放他們過去。
項羽跑到前頭一看,是一個臉上刺了字的大漢,并不認識。
項羽對他說:&ldquo我們是楚将項燕的後人,楚王上柱國項梁的大軍。
因為秦二世昏暴,毒害百姓,會稽子弟起來為楚王報仇,為天下除害。
請問将軍尊姓大名?&rdquo那個臉上刺字的将軍說:&ldquo我叫英布,因為陳王打了敗仗,陳城被秦人奪去,我剛幫着楚将呂臣打退秦兵、奪回了陳城。
現在正想往東去,不料在這兒碰到了項将軍。
&rdquo 黥刑 黥刑(黥qíng)又叫墨刑,是古代的一種肉刑。
具體懲罰方法是在罪犯的臉上刺字,然後塗上黑墨,表示犯罪的标志。
罪犯刺在臉上的字将終生無法擦洗掉。
故事中的英布,就曾被秦始皇處以黥刑。
因此《史記》中又稱他為&ldquo黥布&rdquo。
後面的桓楚聽說是英布,急忙跑到隊伍前面,大聲嚷着說:&ldquo英大哥,怎麼還不下馬?我已經投到楚軍裡來了,你我弟兄說過的話可要算數,快去見過上柱國。
&rdquo英布一瞧是桓楚,連忙下馬,伏在地上。
項羽、桓楚也都下了馬,扶起英布。
項羽說:&ldquo原來你們兩位是朋友。
好極了。
&rdquo桓楚對項羽說:&ldquo英大哥神勇義氣,就是時運不好。
他先前被秦國官府抓了去,說他犯法,定了罪,臉上還刺了字,跟一大批别的壯丁充軍到骊山去造大墳,在那兒他結交了一幫弟兄,後來他從骊山逃出來,路過我的山頭,我們意氣相投結為弟兄,約定倘若日後有出頭的日子,相幫相助,共圖富貴。
想不到今天在這兒碰到了英大哥,真是巧極了。
&rdquo英布說:&ldquo項将軍起義,我願意做個小兵。
&rdquo他們就領着英布去見項梁,項梁當然喜歡,十分重用他。
原來當初英布得到了桓楚的幫助,帶着幾十個從骊山逃出來的囚犯,在鄱陽湖裡做了強盜。
鄱陽的長官吳芮(ruì)性子直爽,喜歡結交江湖上的好漢。
英布聽到陳勝、吳廣起義,就去求見吳芮,請他起兵響應。
吳芮見他雄壯,又有志氣,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結婚以後,英布不願意老在家裡待着,向丈人借了些兵馬,連同原來的弟兄,去攻打江北。
可巧碰到楚将呂臣被秦兵打敗,丢了陳城。
英布就幫他反攻,收複了陳城。
這會兒他想往東去搶地盤,恰又碰上了項梁的軍隊,就聯合在了一塊兒。
項梁和英布聯合起來,就有了四五萬人馬。
他們走了一兩天,又來了一位帶兵的蒲将軍。
蒲将軍帶着一兩萬人馬投歸了項梁。
這一來,項梁就有了六七萬人馬了。
項梁帶領着大軍到了薛城,在那兒駐紮下來,跟将士們商量以後行軍的事情。
就在這時,從豐鄉又來了一位将軍,他帶着一百多名随從前來投奔項梁。
項梁雖然不認識那位将軍,可是人家既然來投奔他,他就不能不收留人家,那位來求見項梁的将軍名叫劉邦。
八千子弟 &ldquo八千子弟&rdquo是一個有名的典故。
項梁剛剛起義時,項羽每日與一群江東子弟練武,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這八千年輕力壯,胸中豪邁的江東子弟兵就是項氏叔侄起義的基礎。
後人的許多詩歌裡都愛借用這一典故描寫項羽。
如:&ldquo争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rdquo&ldquo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軍恩是楚腰&rdquo&ldquo八千子弟盡成灰,楚圖王位任風吹&rdquo等。
斬蛇起義 劉邦原本是個莊稼漢,沛縣人。
可他從小就不願意種地,父母總說他沒有出息。
到了壯年,他做了泗水亭長。
亭長主要的職務本來是管理當地老百姓,打打官司,抓抓小偷,遇到重大的事情才上縣裡去報告。
可是在秦朝暴虐的統治底下,亭長主要的工作,就變成了抓壯丁和押壯丁到鹹陽或骊山去做苦工。
有一次,劉邦押着一隊壯丁到了鹹陽,恰巧秦始皇出來,被他瞧見了。
劉邦一看做皇帝這麼威風,就暗暗地歎了口氣,說:&ldquo唉,大丈夫就該是這個樣子!&rdquo從那以後,他便有了野心,跟豪傑、官吏們的來往就更多了。
這天,劉邦聽說縣令家裡來了一位貴客,當地的豪傑和官吏都去道賀。
他可不想錯過機會,當然也去了。
到了那裡,他看見縣裡的文書蕭何在門口替主人收賀禮。
蕭何盯着劉邦,成心想叫他為難,對他說:&ldquo賀禮不滿一千錢的坐在堂下。
&rdquo劉邦心裡罵着:&ldquo好小子,你這算哪門子規矩!&rdquo可他沒罵出來,反而昂着頭說:&ldquo我送一萬!&rdquo蕭何知道劉邦吹牛。
可他們是同鄉又是老朋友,就白了他一眼,讓他進去了。
等到堂上、堂下都坐滿了客人,蕭何打哈哈說:&ldquo劉邦隻會說大話,哪兒能真送一萬?&rdquo這時,劉邦挺神氣地走到上座,一屁股坐下,也打哈哈說:&ldquo一萬錢算得上什麼?記一筆賬吧!&rdquo 那位縣令的貴客叫呂公,他見劉邦氣派大,說話又挺豪爽,不由得對他格外尊敬。
等到喝開了酒,呂公更加佩服他的海量。
劉邦那種有說有笑的痛快勁兒壓倒了在座的客人。
呂公見的人多了去了,可像劉邦這種人他卻真就沒碰到過。
羊群裡跑出駱駝來了,他可不願放過。
直到客人快散完了,呂公拿眼神示意劉邦,請他留下。
劉邦心想,讓我留下做什麼呢?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留下就留下。
結果,呂公請縣令做媒,把自己的女兒呂雉嫁給了劉邦。
劉邦可不能老陪着媳婦兒。
上頭又下了命令,叫他再送一批壯丁到骊山去。
他隻好押着他們一天天地趕路。
那批壯丁誰都不願意丢了自己的莊稼,跑到那麼遠的地方去做苦工。
雖然這些人都用繩子拴着,可是每天晚上總會有幾個逃走的。
劉邦一個人又沒法兒把他們抓回來。
他撓着頭皮,一籌莫展。
照這樣下去,到了骊山,也許就隻剩下他一個光杆了。
這天下午,他一步懶似一步地走着,到了一個地方,雖然時間尚早,他卻叫壯丁們休息,準備過夜了。
看見旁邊有賣酒的,他就買了些酒,坐在地上一聲不響地喝着。
酒喝夠了,天也晚了。
他突然站起來對衆人說:&ldquo你們到了骊山,就得做苦工,不是累死就是被打死。
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回家。
我現在把你們都放了,你們自己去找活路吧。
&rdquo說着,他就把每個人的繩子都解開了,低着頭,閉着眼睛,揮揮手,說:&ldquo去吧!&rdquo衆人感激得直流眼淚。
他們說:&ldquo那您怎麼辦哪?&rdquo劉邦說:&ldquo我也不能回去了,逃到哪兒是哪兒,走着瞧吧。
&rdquo其中有十幾個壯丁情願跟着劉邦一塊兒&ldquo去找活路&rdquo,其餘的人謝過了劉邦,感激涕零地走了。
逃命要緊,那天晚上劉邦一行人不能再住客店了。
他醉醺醺地帶着這十幾個人往窪地那邊走去。
劉邦東倒西歪地走得慢,有三五個人跟他一起落在了後頭。
他們走了一陣子,月亮出來了。
他們怪月亮太亮,萬一被别人發現告官可不是鬧着玩兒的,于是專挑小道走。
突然,不知道怎麼回事,前面的人撒腿就往回跑,吓得後面的人還以為碰到了官兵。
這一下子倒把劉邦的酒吓醒了,他跑上前,着急地問:&ldquo出了什麼事兒啦?&rdquo有人說:&ldquo前面有一條蛇橫在道兒上,大得吓人,咱們還是走别的路吧。
&rdquo 劉邦聽說是條蛇,反倒放了心。
他說:&ldquo壯士走路,還怕蛇嗎?&rdquo他就跑在前頭,拔出寶劍,提在手裡,過去一瞧,果然是一條挺大的白蛇。
他舉起寶劍,一下子就把那條蛇剁成了兩截。
那兩截蛇扭動了幾下,就像粗繩子扔在那兒似的,不動了。
劉邦把上半截撥到左邊的莊稼地裡,把下半截撥到右邊的水坑裡。
大夥兒這才敢繼續往前走。
劉邦斬白蛇大概也就是這麼一回事。
可是過了好幾年,出了傳聞了。
據說,有人從劉邦斬蛇的地方經過,看見一位老婆婆在那兒哭着說:&ldquo我的兒子是白帝的兒子,變成一條蛇,攔住道兒,被赤帝的兒子殺了。
&rdquo那個人再要問她,她忽然不見了。
怪不怪?說起來,一點兒也不怪。
白帝是指秦朝,赤帝是指漢朝。
赤帝的兒子殺了白帝的兒子,這就證明漢滅秦是上天注定了的。
有人故意把老婆婆哭兒子的話傳了出去,好叫大夥兒相信劉邦才是真命天子。
劉邦斬了白蛇以後,就和那十幾個壯丁逃到芒砀山(芒砀mángdàng)躲了起來。
他們跟附近沛縣的人偷偷地有了來往。
不久,其他無路可走的人也跑到芒砀山來了,竟然聚集了一百多人,他們就更不怕官兵了。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而是指原始社會中後期出現的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的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ldquo皇&rdquo或&ldquo帝&rdquo,以各種美麗的傳說來頌揚他們的偉大功績。
關于&ldquo三皇五帝&rdquo,有各種不同的傳說。
其中一說,&ldquo三皇&rdquo指的是伏羲(太昊hào)、神農(炎帝)、軒轅(黃帝);&ldquo五帝&rdquo指的是少昊(白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堯和舜(shùn)。
等到陳勝、吳廣占領了陳城,号召天下推翻秦朝統治的時候,不少郡縣紛紛起來響應。
沛縣的縣令也想投降陳勝,就跟文書蕭何和管監獄的曹參兩個人商量。
蕭何、曹參都說:&ldquo您是朝廷命官,不替朝廷出力,反倒去投降敵人,恐怕手下的人不服。
況且您自己沒有人馬,事情就更不好辦了。
倘若能發動個幾百人,别人就不敢反對了。
劉邦很有能耐,聽說他手下還有一幫壯士。
您若免了他的罪,他還能不感激您,替您出力嗎?&rdquo縣令同意了,蕭何就打發樊哙(kuài)去叫劉邦他們回來。
樊哙也是沛縣人,是個宰狗的。
他娶了呂公的第二個女兒,跟劉邦做了連襟。
蕭何認為他跟劉邦有親,派他去最合适。
劉邦、樊哙帶着芒砀山一百多條好漢雄赳赳地向沛縣趕來。
可到了半路,卻迎頭碰到蕭何、曹參從城裡逃出來。
劉邦急忙問:&ldquo你們怎麼到這兒來了?&rdquo蕭何說:&ldquo縣令變了卦。
他怕外來的人靠不住,就下令關緊城門,還要殺我們倆。
&rdquo曹參把話接過去,說:&ldquo幸虧我們提前得到了消息,從城牆爬了出來。
你說可怎麼辦哪?&rdquo劉邦說:&ldquo砍了那個狗官不就結了嗎?&rdquo 他們到了沛城,果然城門緊閉。
沛城的老百姓還替縣令守着城。
劉邦跟蕭何商量了一下,就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射進城裡去。
城裡的人撿到了信,一看,上面寫着:&ldquo天下老百姓吃秦朝的苦頭還不夠多嗎?現在你們替秦朝的縣令守城,等起義軍的兵馬一到,沛縣的老百姓必然遭到屠殺,那可得多冤哪!不如殺了縣令,在自己的子弟當中挑個合适的人做縣令,響應起義軍。
這樣,既能保全性命,又能保衛家園。
&rdquo 城裡的百姓就率領子弟,殺了縣令,開了城門,把劉邦他們迎到城裡去,大夥兒立他為縣令。
就這樣,劉邦做了沛公。
這時候他已經四十八歲了。
沛公劉邦還舉行了一個起兵的儀式。
蕭何、樊哙他們分頭去招收沛縣的子弟。
沒幾天工夫,就來了兩三千人。
沛公先領着這兩三千人占領了自己的本鄉豐鄉,他囑咐本地人雍齒帶着一隊人馬守在那兒,自己又去進攻别的縣城。
不料魏相國周市派人去對雍齒說:&ldquo豐鄉本來是魏國的土地。
現在魏國已經收複了幾十座城,請将軍從大處着想歸附魏王,他定會封将軍為侯。
要是您抗拒魏軍,等到豐鄉被打下來,全鄉人就得遭到屠殺。
&rdquo 雍齒跟沛公本來就面和心不和,他早已不願意在沛公的鼻子底下做事。
這會兒周市來拉攏他,将來還能指望封侯,他就背叛沛公,歸附了魏王。
沛公得到了這個消息,氣呼呼地要去攻打豐鄉。
可是自己兵力不夠,他就打算到别的地方去借兵。
他到了留城,正碰到張良(&ldquo孺子可教&rdquo中的張良)也召集了一百多人反抗官府。
這倆人一聊,挺合得來。
沛公覺得相見恨晚,把他當作老師看待。
張良也認為他和沛公有緣,就跟他在一起了。
沛公召集了幾千人去攻打豐鄉,他要親手砍死雍齒。
偏偏雍齒防守得很嚴,沛公沒法打進去。
這叫沛公怎麼受得了?他就轉到薛城去求項梁。
項梁見沛公也是一個人才,就撥給他五千人馬、十個軍官。
沛公得到了項梁的幫助,打下了豐鄉,逼得雍齒逃到魏國去了。
沛公把豐鄉改為豐縣,築了城牆防守起來。
斬蛇起義 這個典故在《史記·高祖本紀》中有記載,&ldquo(高祖)乃前,拔劍擊斬蛇&hellip&hellip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
人問何哭&hellip&hellip妪曰:&lsquo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
&rsquo&rdquo這段被後世津津樂道的斬白蛇故事,為劉邦登上帝位塗抹上一層神秘色彩。
這個典故經常被用在京劇等藝術作品中,&ldquo斬蛇&rdquo也時而與&ldquo逐鹿&rdquo連用,比喻封建時代群雄四起,争奪統治國家的權力。
人心所向 有一天,劉邦接到項梁的通知,說讓他去薛城商量大事,他就帶着張良到薛城去拜見項梁。
自從陳勝起義以來,起義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方面,陳勝、吳廣和周文等幾個主要的領袖都死了,各地小股的起義軍彼此孤立,力量分散。
張耳、陳馀等人也早已背叛陳王,另立新的趙王、齊王、燕王和魏王。
這些原來六國的貴族各搶各的地盤,已經跟農民起義軍分道揚镳。
另一方面,秦将章邯(hán)、李由等兵精糧足,正在打擊起義軍,予以逐一擊破。
就在這緊要關頭,項梁在薛城召開會議,決定把起義軍重新組織、整頓一下,繼續鬥争。
他說:&ldquo我打聽到陳王确實死了,楚國不能沒有王。
因此,請各位共同來商議,公推一位楚王。
&rdquo大夥兒嘁嘁喳喳地商量了一下,就說:&ldquo請将軍決定吧。
&rdquo有的幹脆提議立項梁為楚王,項梁可不能答應。
&ldquo亞父&rdquo範增 範增七十歲反秦,他向項梁提出了立楚王的策略,依靠楚國的力量抗秦。
範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ldquo亞父&rdquo。
在項羽入關之後,他多次勸說項羽滅掉劉邦,均未被采納。
後在鴻門宴上多次示意項羽殺掉劉邦,終未獲成功。
後劉邦用計離間,緻使範增被項羽猜忌,于是範增辭官歸裡,病死途中。
正在為難的時候,衛士報告說:&ldquo有一位範增老先生求見将軍。
&rdquo項梁就出來迎接,請他坐下。
問他:&ldquo老先生遠來,有何見教?&rdquo範增說:&ldquo我已經七十了,本來不想出來。
因為将軍家中世代皆為我楚國大将,又聽說将軍禮賢下士,我這才冒昧來見您。
我來隻為說幾句話,說完就走。
&rdquo 在座的人都挺尊敬這位老先生。
項梁恭恭敬敬地說:&ldquo請老先生多多指教。
&rdquo範增說:&ldquo秦滅六國,其中受委屈最大的是咱們楚國。
楚懷王死在秦國,楚人至今還替他覺得委屈。
陳勝起兵,不立懷王的後代,反倒自己做了王,難怪他長不了。
現在将軍在江東一起義,楚國的豪傑一窩蜂似的都護着将軍,還不是因為将軍家祖祖輩輩都是楚國的大将,準能恢複楚國,立楚王的後人為王嗎?将軍若能這麼依從楚人的願望,大公無私地替六國報仇,天下諸侯必然響應。
&rdquo 項梁說:&ldquo老先生說得對。
我們這就派人去找懷王的子孫。
&rdquo大夥兒都認為這是一件大公無私的好事,就都留在薛城準備迎接新王。
項梁留住範增,請他做謀士。
範增見項梁這麼誠懇,就不走了。
項梁派人到各處去找楚懷王的後代。
事情也真湊巧,還真就在一群看羊的孩子裡面找到了楚懷王的一個孫子,大家都管他叫&ldquo孫心&rdquo。
這會兒孫心已經十三歲,替人家看羊也有好幾年了,派去的人當時就給他換了衣服,把他送到了薛城。
雖說他是個十三歲的羊倌,可畢竟是楚懷王的親骨肉,大夥兒就立他為楚王,拿盱眙(xūyí)作為都城。
因為楚人還想念着楚懷王,大夥兒就仍管他叫楚懷王。
十三歲的楚懷王怎麼能掌握大權呢?總得有人替他出主意,可是下命令還得用他的名義。
楚懷王就拜陳嬰為上柱國,封項梁為武信君,英布為當陽君。
其他像項羽、範增等都有一定的職位。
楚懷王封完了官,帶着上柱國陳嬰到都城盱眙去了。
張良趁機央告項梁,說:&ldquo将軍滿足了楚人的願望,恢複了楚國,立了懷王。
這是再好不過的事。
現在楚、齊、趙、燕、魏都有了王,單單我們韓國還沒有個主人。
在韓國的公子當中,要數橫陽君成最賢明,要是将軍立他為韓王,他必定感激将軍,親楚抗秦。
&rdquo 項梁就打發張良帶着一千多人馬去立橫陽君成為韓王,往西去收複韓地。
張良找到了韓王成,跟他一塊兒進攻韓地。
他們也打下了幾座城。
趕到秦将章邯打到韓國,又把那些城奪了回去。
韓王成跟張良隻好帶着項梁給他們的一千多人在颍川(颍yǐng)一帶來回打遊擊。
這時,秦将章邯殺了齊王田儋,齊将田榮召集了田儋的将士逃到東阿。
章邯緊追不舍,決心要消滅田榮。
田榮見東阿被圍,沒法抵抗章邯,就派使者向項梁求救。
項梁立刻帶着項羽去救東阿。
章邯出兵以來還沒碰到過真正的敵手,這會兒頭一次遇到了項梁的軍隊,果然跟别的軍隊大不相同。
一見到項羽,他就往西逃去。
田榮出城跟楚軍追殺了秦兵一陣,他見章邯已經走遠,就替自己打算,假意說要安撫東阿的百姓,帶着自己的人馬回去了。
隻剩項羽的大軍繼續去追趕章邯。
田榮回到東阿,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自己則做了齊相,兄弟田橫做了将軍。
後來,項梁一心要打敗章邯,他派項羽和劉邦去進攻城陽,項梁帶領着項羽和劉邦窮追章邯,大破秦軍。
章邯逃到濮陽(濮pú),堅守不出。
項梁一時打不進去,就自己一面去進攻定陶,一面派項羽、劉邦再往西向陳留進攻。
項羽跟劉邦一路打勝仗,一直打到雍邱,正碰到秦将李由前來對敵。
李由是丞相李斯的兒子,也是秦國的一員大将。
他可沒碰到過項羽,這會兒勇氣百倍地跟他對打起來。
項羽見他來勢洶洶,就靠邊一讓,順手一戟(jǐ),把他挑到馬下。
士兵們過去,好像切菜似的把他的腦袋切了下來。
秦軍一見死了大将,都亂了陣腳,紛紛逃的逃,投降的投降。
人心所向 《晉書·熊遠傳》載:&ldquo昔齊桓貫澤之會,有憂中國之心,不召而至者數國,及葵丘自矜,叛者九國。
人心所歸,惟道與義。
&rdquo意思是說,貫澤之會的時候,齊桓公憂慮中原,所以一呼百應。
等到葵丘之會時,齊桓公驕傲自誇,大夥兒都不來參會了。
所以,人們擁戴的是仁義與道德。
向,是&ldquo朝着、對着&rdquo的意思。
在這裡,範增讓項梁不要自立為王,而是幫助楚懷王的後代恢複楚國。
這便是站住了道與義的高地,各方起義軍才願意尊敬項梁。
驕兵必敗 秦朝的大将李由碰上項羽,喪了命。
對秦國來說,他怎麼也算是個陣亡的将士,可秦二世不但沒把他當烈士看,反倒聽信了趙高誣陷李由通敵的話,定了他父親李斯的罪,把李家一門全都殺了。
秦二世殺了李斯,趙高順理成章地做了丞相,秦二世把大小事情都交給趙高去辦,他自己窩窩囊囊地做着&ldquo聖上&rdquo。
趙高還真有一手,他不讓秦二世知道外面的事。
他見秦兵接連被項梁打敗,就又給了章邯(hán)不少兵馬。
他還把王離調回來,派他去幫助章邯。
秦軍就這麼又強大起來了。
章邯堅守濮陽(濮pú),天天派探子去打聽項梁軍隊的情況。
項梁的軍隊駐紮在定陶城外,因為接連下了十幾天大雨,不好進攻。
另一頭,項羽和劉邦的軍隊攻下了雍邱,也因為下雨,圍住外黃,暫時留在那兒。
項梁既不能進攻,又不能召回項羽和劉邦的軍隊,再說他接連打了好幾個勝仗,已經把章邯吓住,也樂得在下雨天讓全軍休息休息。
他就在營裡喝起了酒作為消遣。
将士們也都打算趁着這個機會快活幾天,就什麼都沒做準備。
李斯之死 秦二世派章邯去鎮壓起義軍的時候,就責備作為丞相的李斯任由強盜無法無天。
李斯害了怕,他為了讨好秦二世,上奏章請求注重刑罰。
于是被趙高鑽了空子,他借着李斯的提議,官報私仇,排除異己,殺了很多跟他意見不合的大臣。
趙高又鼓動李斯在秦二世玩樂的興頭上去谏言,結果李斯碰了釘子,惹惱了秦二世。
趙高又趁機向秦二世誣陷李斯,說其想勾結陳勝,自立稱王。
秦二世大怒,下令将李斯滅門。
項梁營裡的謀士宋義對項梁說:&ldquo打了勝仗以後,如果将軍驕傲,士兵松懈,那接下來可能就會打敗仗了。
我看咱們的士兵有點兒松懈了,秦兵卻天天在增加兵力,我真有點兒替将軍擔心。
&rdquo項梁笑了笑,說:&ldquo你的膽子也太小了。
章邯碰到我們,打一回,敗一回,他還敢怎麼樣?&rdquo宋義說:&ldquo還是請将軍多加小心,免得吃敵人的虧。
&rdquo項梁說:&ldquo天一晴,咱們就進攻。
可是要消滅秦兵,最好能再調些兵馬來。
上一回我叫齊國一同出兵,偏偏田榮不顧大義,沒來。
我想再派使者去叫田榮到這兒來會師。
要是他再不來,那我隻好先去征伐齊國了。
&rdquo宋義搶着說:&ldquo派我去,行不行?&rdquo項梁就打發宋義到齊國去。
說來也巧,宋義到了半道上正碰到齊國的使者,說是去見武信君項梁的。
宋義對他說:&ldquo我是受了武信君的派遣到貴國去的,一來是為了兩國和好,二來我躲開了可以保全性命。
&rdquo齊國的使者很驚訝,便問:&ldquo這話怎麼說?&rdquo宋義說:&ldquo武信君項梁打了幾個勝仗,就把敵人輕看了。
俗語說,&lsquo驕兵必敗&rsquo,章邯又是用兵的老手,這回楚軍準打敗仗。
我看您不妨慢點兒走,免得受連累。
不然急忙忙趕過去,鑽到亂軍裡面喪了命,那可多冤哪!&rdquo 齊國的使者跟宋義分别以後,半信半疑地在路上磨日子。
果然,他還沒到楚營,就聽說項梁已經陣亡了。
原來,項梁打發宋義去了齊國以後,還是繼續喝他的酒,士兵們還是繼續睡他們的覺。
這些情況都被章邯打聽得清清楚楚。
有一天晚上,外面還下着雨,定陶營裡的楚兵睡得正香,章邯的兵馬突然像山洪暴發似的沖了過來。
楚兵慌作一團,都來不及抵抗,一下子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哪兒還像個軍隊,連武信君項梁也被殺了。
起義軍遭受了很大的損失。
章邯大獲全勝,接着又打了幾場勝仗,占領了好幾座縣城。
項梁被殺的消息傳到了項羽和劉邦駐紮的外黃,項羽和八千子弟放聲大哭,劉邦和别的士兵也都流淚。
項羽說:&ldquo我從小死了父母,蒙叔父将我撫養成人,教我讀書、學劍、鑽研兵法,把我當作自己的兒子一樣。
現在大事還沒成功,他竟被秦人殺害了。
我跟秦國這個不共戴天之仇,非報不可。
&rdquo說完又哭。
範增勸他,說:&ldquo武信君為國舍身,已經盡到了做臣下的本分。
他恢複了楚國,天下響應,投奔他的就有五十多萬人,這是了不起的大事業。
将軍能繼承武信君的心願,為天下除害,就是大孝,請你多加保重。
&rdquo項羽抹了抹眼淚,說:&ldquo我一定領受先生的教訓。
&rdquo 劉邦跟項羽、範增等商量,他說:&ldquo武信君一死,軍心不免動搖。
咱們不如暫且回去,守住彭城。
&rdquo大家都同意了,于是暫時停止向陳留進攻,離開了外黃,退到了彭城,在那邊駐紮下來。
他們請楚懷王遷都,也到彭城來。
楚懷王到了彭城,立項羽為魯公,劉邦為砀郡長(砀dàng)。
一切安排妥當,準備章邯到來,再作抵抗。
哪裡知道章邯很會用兵,他知道項梁打了敗仗,丢了性命,楚軍已經大傷元氣,就暫時撇開黃河以南這一頭,率領大軍到黃河以北,進攻趙國去了。
楚懷王聽到秦軍往北去了趙國,就派魏豹去進攻魏地。
沒有多少日子,接到了魏豹的報告,說他已經收複了二十多座城。
楚懷王立魏豹為魏王,叫他守在那兒。
接下來,他準備調兵遣将往西去進攻鹹陽。
驕兵必敗 《漢書·魏相傳》載:&ldquo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衆,欲見威于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
&rdquo 項梁打了幾場勝仗,便驕傲自大,毫無戒備之心地喝酒吃肉快活起來。
結果被養精蓄銳的秦兵打個措手不及,項梁身死定陶城。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軍隊一驕傲,必然打敗仗。
破釜沉舟 楚懷王召集了将士們往西去進攻秦國,可是秦國挺強,楚軍又在定陶打了敗仗,他為了鼓舞士氣,就說:&ldquo誰先打進關裡,就封誰為王。
&rdquo項羽首先開口,他說:&ldquo我叔父被秦人殺了,這個不共戴天之仇,非報不可!大王請派我去。
&rdquo劉邦說:&ldquo我也願意去。
&rdquo楚懷王就叫他們準備起來,挑個好日子發兵攻秦。
項羽和劉邦都退了出去,楚懷王身邊還留下幾個老臣。
他們說:&ldquo項羽年輕氣盛,一心想替他叔父報仇,急躁起來做事未免魯莽。
劉邦年紀大,閱曆深,是個忠厚的長者。
大王不如派他去吧。
&rdquo可是楚懷王已經答應了項羽、劉邦一塊兒去,怎麼辦哪?恰巧趙國派使者來讨救兵。
他就打算叫項羽往北去救趙國,讓劉邦往西去打鹹陽。
原來章邯在定陶打敗了楚軍以後,就帶領着大軍去進攻趙國。
他打敗了趙國的大将張耳,把邯鄲的老百姓都遷到河内去,又把邯鄲的城牆毀了,免得他們再抵抗。
張耳隻好保護着趙王歇逃到巨鹿城裡,守在那兒。
章邯派王離、蘇角、涉間三個将軍圍攻巨鹿,把自己的軍隊紮在巨鹿南邊替王離他們供應糧草。
趙相國陳馀招收了幾萬人馬,回到巨鹿,把軍隊紮在北邊,卻不敢跟秦兵交戰。
王離兵多糧足,日夜進攻巨鹿城。
城裡的張耳三番五次地請陳馀出兵。
陳馀覺得自己兵馬太少,打不過秦兵,始終不敢出去。
張耳又派使者到各處去讨救兵。
燕王、齊王都派兵來,張耳的兒子張敖也帶着新招來的一萬多士兵到了巨鹿,可是他們都駐紮在陳馀的軍營邊上,就是不敢跟秦兵交鋒。
趙國的使者在楚懷王和上柱國陳嬰面前哭訴着,項羽已經聽得火兒了。
他要替叔父報仇,正想跟章邯拼個死活,就對楚懷王說:&ldquo要是連巨鹿都救不了,還談什麼消滅秦國!我們應當馬上發兵去救趙。
&rdquo楚懷王說:&ldquo将軍能去,再好不過,可是還需一員大将随你一塊兒去。
&rdquo 原來楚懷王和陳嬰聽了齊國的使者稱贊宋義的話,說宋義早已料到項梁準打敗仗,楚軍準得大批傷亡,他才讨了個差使往齊國去,保全了性命。
可見他是個未蔔先知的軍事家。
等到宋義從齊國回來,楚懷王和近身的幾個臣下跟他一談,都覺得他比項羽更可靠。
因此,楚懷王就拜宋義為上将軍,拜項羽為副将,範增為末将,率領二十萬大軍往巨鹿去救趙國。
宋義率領着救趙的楚軍到了安陽,一打聽,才知道秦軍勢力十分浩大,他不敢再往前,就在安陽駐紮下來。
一停就是十多天,急得項羽跑到宋義跟前,央告他:&ldquo救人如救火,咱們還是打過去吧。
&rdquo宋義說:&ldquo現在秦軍攻打趙軍,要是秦軍打赢了,他們就算沒有死傷,也夠累了。
我們趁那時再打過去,準能打個勝仗;要是秦軍打不赢,那我們打起來就更容易了。
所以我們不如先讓秦軍和趙軍對打一下再說。
&rdquo他又笑了笑,說:&ldquo穿着铠甲、拿着兵器跟敵人交鋒,那我比不上你;可坐在帳篷裡出謀劃策,你可就比我差遠了。
&rdquo 這位宋将軍又下了一道命令,說:&ldquo上下将士,如果不服從命令,都得砍頭。
&rdquo明眼人都知道這個命令是對項羽說的。
項梁一死,楚懷王用了宋義,奪去了項羽的兵權,而且宋義還趁着這個機會拉攏齊國,他親自把他的兒子宋襄派到齊國去做相國。
回來以後,他就在帳篷裡跟将軍們喝酒玩樂。
救趙的楚軍就這麼在安陽一天天地停留下去。
那時正值冬日,天氣很冷,又碰到下大雨,士兵們受凍挨餓,都抱怨起來。
有的說:&ldquo今年收成不好,老百姓苦得很,軍糧也就不夠吃,我們當小兵的連芋頭、豆子這種雜糧都吃不飽,可他們當将軍的還照樣大吃大喝,太不像話了!&rdquo有的說:&ldquo懷王不是要我們去救巨鹿嗎?老在這兒待着幹嗎?&rdquo項羽聽到了這些話,就對他們說:&ldquo現在軍營裡糧食不夠,可是渡過河去,打敗了秦兵,糧食有的是。
&rdquo他們都說:&ldquo對呀!請項将軍再跟上頭去說說。
&rdquo 第二天,項羽下定決心,又去見宋義,對他說:&ldquo秦國強大殘暴,新立的趙國絕不是它的對手。
秦軍滅了趙國,就更強了。
再說懷王把國内的軍隊全都交給了将軍,不光為了救趙,更是為了滅秦。
國家興亡,在此一舉。
将軍老在這兒待着,按兵不動,已經四十六天了。
您也該聽聽将士們的意見!&rdquo 宋義拍着案子,怒氣沖沖地說:&ldquo你想造反嗎?怎麼敢不服從我的命令!&rdquo項羽知道自己沒法再在他手底下做事,就拔出寶劍來把他殺了。
他提着宋義的人頭,出來對士兵們說:&ldquo宋義私通齊國,背叛大王。
我奉了大王的密令,已經把他治死了。
請諸君不要多心。
&rdquo上下将士本來就不大明白為什麼宋義做了上将軍,項羽反倒成了副将。
這會兒一見項羽提着宋義的人頭,就說:&ldquo首先立楚國的,原本是将軍一家。
現在将軍把背叛的人治死了,就該代替他當上将軍,統領全軍。
&rdquo項羽就做了代理上将軍,他一面派人去追宋義的兒子,把他也殺了,一面打發人向楚懷王去報告。
楚懷王隻好同意立項羽為上将軍。
項羽殺了宋義,派英布帶領兩萬士兵渡過了漳河。
章邯派司馬欣和董翳兩個将軍帶着幾萬人馬前去攔阻。
那兩個秦将不是英布的對手,秦兵打了一個敗仗,慌忙逃去。
項羽知道英布已經占領了對岸,就率領所有的軍隊也準備渡河。
他吩咐士兵,每人帶上三天的幹糧,把軍隊裡做飯的鍋都砸了,把船都鑿沉了。
他對将士們說:&ldquo國家興亡,在此一舉。
這次咱們打仗,隻準進,不準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把秦兵打敗。
咱們死也不回頭!你們看行不行?&rdquo将士們舉起拳頭,一齊嚷着說:&ldquo行!行!&rdquo 項羽派英布帶領着原來的人馬繞道去截斷秦兵的糧道。
自己則率領大軍繼續前進去救巨鹿。
圍攻巨鹿城的秦将王離,見楚軍竟把軍營紮在河邊來挑戰,認為楚将不懂兵法。
河邊紮營,沒有退路,要是打個敗仗,非全淹死不可。
王離輕了敵,帶了一支兵馬就迎了上去。
離城不到幾裡地,就碰上了楚軍。
兩下一交戰,王離的兵馬死傷了不少。
他隻好逃到章邯那兒,請示辦法。
章邯聽說楚軍&ldquo破釜沉舟&rdquo,要跟秦軍決一死戰,已經召集了将士們商議迎敵的計策。
這會兒見王離打了敗仗回來,他就說:&ldquo項羽十分厲害,我們絕不可小看楚軍。
你們把所有的人馬分成九路,一路接着一路布置好陣勢。
我先去跟他對敵,引他進來,你們每一路先後接應。
等到楚軍進入了我們的包圍圈,九路人馬一齊上來把他們圍住,準能叫他們全軍覆沒。
&rdquo章邯吩咐九個大将分頭把九路人馬布置好了,他自己領着一隊精兵迎了上去。
章邯首先碰到的正是項羽。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項羽咬牙切齒地直刺章邯。
章邯原本打算假裝被打敗,把項羽引進埋伏。
哪知道楚兵個個英勇非凡,個個越打越有勁兒。
他們每一個人都抵得上秦兵十個。
項羽的那支畫戟更是神出鬼沒,瞬間就戳倒了秦兵無數人馬;他騎的那匹烏骓馬(骓zhuī)像飛一樣地追趕着逃兵。
此刻,章邯的軍隊已不是按照原計劃假裝被打敗,而是争先恐後地亂跑亂竄
項梁、項羽和陳嬰渡淮河的時候,軍隊裡已經有了好幾位很出名的将士了,像季布、鐘離眛、虞子期、桓楚、于英等。
季布和鐘離眛本來是會稽郡的将軍;虞子期是項羽的大舅子;桓楚和于英上過山頭,做過&ldquo大王&rdquo,是由項羽收服過來的。
他們過了淮河,正在行軍的時候,就見前面有一支兵馬擋住去路。
那個帶頭的一定要這支新來的軍隊說明來曆,才肯放他們過去。
項羽跑到前頭一看,是一個臉上刺了字的大漢,并不認識。
項羽對他說:&ldquo我們是楚将項燕的後人,楚王上柱國項梁的大軍。
因為秦二世昏暴,毒害百姓,會稽子弟起來為楚王報仇,為天下除害。
請問将軍尊姓大名?&rdquo那個臉上刺字的将軍說:&ldquo我叫英布,因為陳王打了敗仗,陳城被秦人奪去,我剛幫着楚将呂臣打退秦兵、奪回了陳城。
現在正想往東去,不料在這兒碰到了項将軍。
&rdquo 黥刑 黥刑(黥qíng)又叫墨刑,是古代的一種肉刑。
具體懲罰方法是在罪犯的臉上刺字,然後塗上黑墨,表示犯罪的标志。
罪犯刺在臉上的字将終生無法擦洗掉。
故事中的英布,就曾被秦始皇處以黥刑。
因此《史記》中又稱他為&ldquo黥布&rdquo。
後面的桓楚聽說是英布,急忙跑到隊伍前面,大聲嚷着說:&ldquo英大哥,怎麼還不下馬?我已經投到楚軍裡來了,你我弟兄說過的話可要算數,快去見過上柱國。
&rdquo英布一瞧是桓楚,連忙下馬,伏在地上。
項羽、桓楚也都下了馬,扶起英布。
項羽說:&ldquo原來你們兩位是朋友。
好極了。
&rdquo桓楚對項羽說:&ldquo英大哥神勇義氣,就是時運不好。
他先前被秦國官府抓了去,說他犯法,定了罪,臉上還刺了字,跟一大批别的壯丁充軍到骊山去造大墳,在那兒他結交了一幫弟兄,後來他從骊山逃出來,路過我的山頭,我們意氣相投結為弟兄,約定倘若日後有出頭的日子,相幫相助,共圖富貴。
想不到今天在這兒碰到了英大哥,真是巧極了。
&rdquo英布說:&ldquo項将軍起義,我願意做個小兵。
&rdquo他們就領着英布去見項梁,項梁當然喜歡,十分重用他。
原來當初英布得到了桓楚的幫助,帶着幾十個從骊山逃出來的囚犯,在鄱陽湖裡做了強盜。
鄱陽的長官吳芮(ruì)性子直爽,喜歡結交江湖上的好漢。
英布聽到陳勝、吳廣起義,就去求見吳芮,請他起兵響應。
吳芮見他雄壯,又有志氣,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結婚以後,英布不願意老在家裡待着,向丈人借了些兵馬,連同原來的弟兄,去攻打江北。
可巧碰到楚将呂臣被秦兵打敗,丢了陳城。
英布就幫他反攻,收複了陳城。
這會兒他想往東去搶地盤,恰又碰上了項梁的軍隊,就聯合在了一塊兒。
項梁和英布聯合起來,就有了四五萬人馬。
他們走了一兩天,又來了一位帶兵的蒲将軍。
蒲将軍帶着一兩萬人馬投歸了項梁。
這一來,項梁就有了六七萬人馬了。
項梁帶領着大軍到了薛城,在那兒駐紮下來,跟将士們商量以後行軍的事情。
就在這時,從豐鄉又來了一位将軍,他帶着一百多名随從前來投奔項梁。
項梁雖然不認識那位将軍,可是人家既然來投奔他,他就不能不收留人家,那位來求見項梁的将軍名叫劉邦。
八千子弟 &ldquo八千子弟&rdquo是一個有名的典故。
項梁剛剛起義時,項羽每日與一群江東子弟練武,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這八千年輕力壯,胸中豪邁的江東子弟兵就是項氏叔侄起義的基礎。
後人的許多詩歌裡都愛借用這一典故描寫項羽。
如:&ldquo争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rdquo&ldquo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軍恩是楚腰&rdquo&ldquo八千子弟盡成灰,楚圖王位任風吹&rdquo等。
斬蛇起義 劉邦原本是個莊稼漢,沛縣人。
可他從小就不願意種地,父母總說他沒有出息。
到了壯年,他做了泗水亭長。
亭長主要的職務本來是管理當地老百姓,打打官司,抓抓小偷,遇到重大的事情才上縣裡去報告。
可是在秦朝暴虐的統治底下,亭長主要的工作,就變成了抓壯丁和押壯丁到鹹陽或骊山去做苦工。
有一次,劉邦押着一隊壯丁到了鹹陽,恰巧秦始皇出來,被他瞧見了。
劉邦一看做皇帝這麼威風,就暗暗地歎了口氣,說:&ldquo唉,大丈夫就該是這個樣子!&rdquo從那以後,他便有了野心,跟豪傑、官吏們的來往就更多了。
這天,劉邦聽說縣令家裡來了一位貴客,當地的豪傑和官吏都去道賀。
他可不想錯過機會,當然也去了。
到了那裡,他看見縣裡的文書蕭何在門口替主人收賀禮。
蕭何盯着劉邦,成心想叫他為難,對他說:&ldquo賀禮不滿一千錢的坐在堂下。
&rdquo劉邦心裡罵着:&ldquo好小子,你這算哪門子規矩!&rdquo可他沒罵出來,反而昂着頭說:&ldquo我送一萬!&rdquo蕭何知道劉邦吹牛。
可他們是同鄉又是老朋友,就白了他一眼,讓他進去了。
等到堂上、堂下都坐滿了客人,蕭何打哈哈說:&ldquo劉邦隻會說大話,哪兒能真送一萬?&rdquo這時,劉邦挺神氣地走到上座,一屁股坐下,也打哈哈說:&ldquo一萬錢算得上什麼?記一筆賬吧!&rdquo 那位縣令的貴客叫呂公,他見劉邦氣派大,說話又挺豪爽,不由得對他格外尊敬。
等到喝開了酒,呂公更加佩服他的海量。
劉邦那種有說有笑的痛快勁兒壓倒了在座的客人。
呂公見的人多了去了,可像劉邦這種人他卻真就沒碰到過。
羊群裡跑出駱駝來了,他可不願放過。
直到客人快散完了,呂公拿眼神示意劉邦,請他留下。
劉邦心想,讓我留下做什麼呢?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留下就留下。
結果,呂公請縣令做媒,把自己的女兒呂雉嫁給了劉邦。
劉邦可不能老陪着媳婦兒。
上頭又下了命令,叫他再送一批壯丁到骊山去。
他隻好押着他們一天天地趕路。
那批壯丁誰都不願意丢了自己的莊稼,跑到那麼遠的地方去做苦工。
雖然這些人都用繩子拴着,可是每天晚上總會有幾個逃走的。
劉邦一個人又沒法兒把他們抓回來。
他撓着頭皮,一籌莫展。
照這樣下去,到了骊山,也許就隻剩下他一個光杆了。
這天下午,他一步懶似一步地走着,到了一個地方,雖然時間尚早,他卻叫壯丁們休息,準備過夜了。
看見旁邊有賣酒的,他就買了些酒,坐在地上一聲不響地喝着。
酒喝夠了,天也晚了。
他突然站起來對衆人說:&ldquo你們到了骊山,就得做苦工,不是累死就是被打死。
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回家。
我現在把你們都放了,你們自己去找活路吧。
&rdquo說着,他就把每個人的繩子都解開了,低着頭,閉着眼睛,揮揮手,說:&ldquo去吧!&rdquo衆人感激得直流眼淚。
他們說:&ldquo那您怎麼辦哪?&rdquo劉邦說:&ldquo我也不能回去了,逃到哪兒是哪兒,走着瞧吧。
&rdquo其中有十幾個壯丁情願跟着劉邦一塊兒&ldquo去找活路&rdquo,其餘的人謝過了劉邦,感激涕零地走了。
逃命要緊,那天晚上劉邦一行人不能再住客店了。
他醉醺醺地帶着這十幾個人往窪地那邊走去。
劉邦東倒西歪地走得慢,有三五個人跟他一起落在了後頭。
他們走了一陣子,月亮出來了。
他們怪月亮太亮,萬一被别人發現告官可不是鬧着玩兒的,于是專挑小道走。
突然,不知道怎麼回事,前面的人撒腿就往回跑,吓得後面的人還以為碰到了官兵。
這一下子倒把劉邦的酒吓醒了,他跑上前,着急地問:&ldquo出了什麼事兒啦?&rdquo有人說:&ldquo前面有一條蛇橫在道兒上,大得吓人,咱們還是走别的路吧。
&rdquo 劉邦聽說是條蛇,反倒放了心。
他說:&ldquo壯士走路,還怕蛇嗎?&rdquo他就跑在前頭,拔出寶劍,提在手裡,過去一瞧,果然是一條挺大的白蛇。
他舉起寶劍,一下子就把那條蛇剁成了兩截。
那兩截蛇扭動了幾下,就像粗繩子扔在那兒似的,不動了。
劉邦把上半截撥到左邊的莊稼地裡,把下半截撥到右邊的水坑裡。
大夥兒這才敢繼續往前走。
劉邦斬白蛇大概也就是這麼一回事。
可是過了好幾年,出了傳聞了。
據說,有人從劉邦斬蛇的地方經過,看見一位老婆婆在那兒哭着說:&ldquo我的兒子是白帝的兒子,變成一條蛇,攔住道兒,被赤帝的兒子殺了。
&rdquo那個人再要問她,她忽然不見了。
怪不怪?說起來,一點兒也不怪。
白帝是指秦朝,赤帝是指漢朝。
赤帝的兒子殺了白帝的兒子,這就證明漢滅秦是上天注定了的。
有人故意把老婆婆哭兒子的話傳了出去,好叫大夥兒相信劉邦才是真命天子。
劉邦斬了白蛇以後,就和那十幾個壯丁逃到芒砀山(芒砀mángdàng)躲了起來。
他們跟附近沛縣的人偷偷地有了來往。
不久,其他無路可走的人也跑到芒砀山來了,竟然聚集了一百多人,他們就更不怕官兵了。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而是指原始社會中後期出現的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的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ldquo皇&rdquo或&ldquo帝&rdquo,以各種美麗的傳說來頌揚他們的偉大功績。
關于&ldquo三皇五帝&rdquo,有各種不同的傳說。
其中一說,&ldquo三皇&rdquo指的是伏羲(太昊hào)、神農(炎帝)、軒轅(黃帝);&ldquo五帝&rdquo指的是少昊(白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堯和舜(shùn)。
等到陳勝、吳廣占領了陳城,号召天下推翻秦朝統治的時候,不少郡縣紛紛起來響應。
沛縣的縣令也想投降陳勝,就跟文書蕭何和管監獄的曹參兩個人商量。
蕭何、曹參都說:&ldquo您是朝廷命官,不替朝廷出力,反倒去投降敵人,恐怕手下的人不服。
況且您自己沒有人馬,事情就更不好辦了。
倘若能發動個幾百人,别人就不敢反對了。
劉邦很有能耐,聽說他手下還有一幫壯士。
您若免了他的罪,他還能不感激您,替您出力嗎?&rdquo縣令同意了,蕭何就打發樊哙(kuài)去叫劉邦他們回來。
樊哙也是沛縣人,是個宰狗的。
他娶了呂公的第二個女兒,跟劉邦做了連襟。
蕭何認為他跟劉邦有親,派他去最合适。
劉邦、樊哙帶着芒砀山一百多條好漢雄赳赳地向沛縣趕來。
可到了半路,卻迎頭碰到蕭何、曹參從城裡逃出來。
劉邦急忙問:&ldquo你們怎麼到這兒來了?&rdquo蕭何說:&ldquo縣令變了卦。
他怕外來的人靠不住,就下令關緊城門,還要殺我們倆。
&rdquo曹參把話接過去,說:&ldquo幸虧我們提前得到了消息,從城牆爬了出來。
你說可怎麼辦哪?&rdquo劉邦說:&ldquo砍了那個狗官不就結了嗎?&rdquo 他們到了沛城,果然城門緊閉。
沛城的老百姓還替縣令守着城。
劉邦跟蕭何商量了一下,就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射進城裡去。
城裡的人撿到了信,一看,上面寫着:&ldquo天下老百姓吃秦朝的苦頭還不夠多嗎?現在你們替秦朝的縣令守城,等起義軍的兵馬一到,沛縣的老百姓必然遭到屠殺,那可得多冤哪!不如殺了縣令,在自己的子弟當中挑個合适的人做縣令,響應起義軍。
這樣,既能保全性命,又能保衛家園。
&rdquo 城裡的百姓就率領子弟,殺了縣令,開了城門,把劉邦他們迎到城裡去,大夥兒立他為縣令。
就這樣,劉邦做了沛公。
這時候他已經四十八歲了。
沛公劉邦還舉行了一個起兵的儀式。
蕭何、樊哙他們分頭去招收沛縣的子弟。
沒幾天工夫,就來了兩三千人。
沛公先領着這兩三千人占領了自己的本鄉豐鄉,他囑咐本地人雍齒帶着一隊人馬守在那兒,自己又去進攻别的縣城。
不料魏相國周市派人去對雍齒說:&ldquo豐鄉本來是魏國的土地。
現在魏國已經收複了幾十座城,請将軍從大處着想歸附魏王,他定會封将軍為侯。
要是您抗拒魏軍,等到豐鄉被打下來,全鄉人就得遭到屠殺。
&rdquo 雍齒跟沛公本來就面和心不和,他早已不願意在沛公的鼻子底下做事。
這會兒周市來拉攏他,将來還能指望封侯,他就背叛沛公,歸附了魏王。
沛公得到了這個消息,氣呼呼地要去攻打豐鄉。
可是自己兵力不夠,他就打算到别的地方去借兵。
他到了留城,正碰到張良(&ldquo孺子可教&rdquo中的張良)也召集了一百多人反抗官府。
這倆人一聊,挺合得來。
沛公覺得相見恨晚,把他當作老師看待。
張良也認為他和沛公有緣,就跟他在一起了。
沛公召集了幾千人去攻打豐鄉,他要親手砍死雍齒。
偏偏雍齒防守得很嚴,沛公沒法打進去。
這叫沛公怎麼受得了?他就轉到薛城去求項梁。
項梁見沛公也是一個人才,就撥給他五千人馬、十個軍官。
沛公得到了項梁的幫助,打下了豐鄉,逼得雍齒逃到魏國去了。
沛公把豐鄉改為豐縣,築了城牆防守起來。
斬蛇起義 這個典故在《史記·高祖本紀》中有記載,&ldquo(高祖)乃前,拔劍擊斬蛇&hellip&hellip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
人問何哭&hellip&hellip妪曰:&lsquo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
&rsquo&rdquo這段被後世津津樂道的斬白蛇故事,為劉邦登上帝位塗抹上一層神秘色彩。
這個典故經常被用在京劇等藝術作品中,&ldquo斬蛇&rdquo也時而與&ldquo逐鹿&rdquo連用,比喻封建時代群雄四起,争奪統治國家的權力。
人心所向 有一天,劉邦接到項梁的通知,說讓他去薛城商量大事,他就帶着張良到薛城去拜見項梁。
自從陳勝起義以來,起義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方面,陳勝、吳廣和周文等幾個主要的領袖都死了,各地小股的起義軍彼此孤立,力量分散。
張耳、陳馀等人也早已背叛陳王,另立新的趙王、齊王、燕王和魏王。
這些原來六國的貴族各搶各的地盤,已經跟農民起義軍分道揚镳。
另一方面,秦将章邯(hán)、李由等兵精糧足,正在打擊起義軍,予以逐一擊破。
就在這緊要關頭,項梁在薛城召開會議,決定把起義軍重新組織、整頓一下,繼續鬥争。
他說:&ldquo我打聽到陳王确實死了,楚國不能沒有王。
因此,請各位共同來商議,公推一位楚王。
&rdquo大夥兒嘁嘁喳喳地商量了一下,就說:&ldquo請将軍決定吧。
&rdquo有的幹脆提議立項梁為楚王,項梁可不能答應。
&ldquo亞父&rdquo範增 範增七十歲反秦,他向項梁提出了立楚王的策略,依靠楚國的力量抗秦。
範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ldquo亞父&rdquo。
在項羽入關之後,他多次勸說項羽滅掉劉邦,均未被采納。
後在鴻門宴上多次示意項羽殺掉劉邦,終未獲成功。
後劉邦用計離間,緻使範增被項羽猜忌,于是範增辭官歸裡,病死途中。
正在為難的時候,衛士報告說:&ldquo有一位範增老先生求見将軍。
&rdquo項梁就出來迎接,請他坐下。
問他:&ldquo老先生遠來,有何見教?&rdquo範增說:&ldquo我已經七十了,本來不想出來。
因為将軍家中世代皆為我楚國大将,又聽說将軍禮賢下士,我這才冒昧來見您。
我來隻為說幾句話,說完就走。
&rdquo 在座的人都挺尊敬這位老先生。
項梁恭恭敬敬地說:&ldquo請老先生多多指教。
&rdquo範增說:&ldquo秦滅六國,其中受委屈最大的是咱們楚國。
楚懷王死在秦國,楚人至今還替他覺得委屈。
陳勝起兵,不立懷王的後代,反倒自己做了王,難怪他長不了。
現在将軍在江東一起義,楚國的豪傑一窩蜂似的都護着将軍,還不是因為将軍家祖祖輩輩都是楚國的大将,準能恢複楚國,立楚王的後人為王嗎?将軍若能這麼依從楚人的願望,大公無私地替六國報仇,天下諸侯必然響應。
&rdquo 項梁說:&ldquo老先生說得對。
我們這就派人去找懷王的子孫。
&rdquo大夥兒都認為這是一件大公無私的好事,就都留在薛城準備迎接新王。
項梁留住範增,請他做謀士。
範增見項梁這麼誠懇,就不走了。
項梁派人到各處去找楚懷王的後代。
事情也真湊巧,還真就在一群看羊的孩子裡面找到了楚懷王的一個孫子,大家都管他叫&ldquo孫心&rdquo。
這會兒孫心已經十三歲,替人家看羊也有好幾年了,派去的人當時就給他換了衣服,把他送到了薛城。
雖說他是個十三歲的羊倌,可畢竟是楚懷王的親骨肉,大夥兒就立他為楚王,拿盱眙(xūyí)作為都城。
因為楚人還想念着楚懷王,大夥兒就仍管他叫楚懷王。
十三歲的楚懷王怎麼能掌握大權呢?總得有人替他出主意,可是下命令還得用他的名義。
楚懷王就拜陳嬰為上柱國,封項梁為武信君,英布為當陽君。
其他像項羽、範增等都有一定的職位。
楚懷王封完了官,帶着上柱國陳嬰到都城盱眙去了。
張良趁機央告項梁,說:&ldquo将軍滿足了楚人的願望,恢複了楚國,立了懷王。
這是再好不過的事。
現在楚、齊、趙、燕、魏都有了王,單單我們韓國還沒有個主人。
在韓國的公子當中,要數橫陽君成最賢明,要是将軍立他為韓王,他必定感激将軍,親楚抗秦。
&rdquo 項梁就打發張良帶着一千多人馬去立橫陽君成為韓王,往西去收複韓地。
張良找到了韓王成,跟他一塊兒進攻韓地。
他們也打下了幾座城。
趕到秦将章邯打到韓國,又把那些城奪了回去。
韓王成跟張良隻好帶着項梁給他們的一千多人在颍川(颍yǐng)一帶來回打遊擊。
這時,秦将章邯殺了齊王田儋,齊将田榮召集了田儋的将士逃到東阿。
章邯緊追不舍,決心要消滅田榮。
田榮見東阿被圍,沒法抵抗章邯,就派使者向項梁求救。
項梁立刻帶着項羽去救東阿。
章邯出兵以來還沒碰到過真正的敵手,這會兒頭一次遇到了項梁的軍隊,果然跟别的軍隊大不相同。
一見到項羽,他就往西逃去。
田榮出城跟楚軍追殺了秦兵一陣,他見章邯已經走遠,就替自己打算,假意說要安撫東阿的百姓,帶着自己的人馬回去了。
隻剩項羽的大軍繼續去追趕章邯。
田榮回到東阿,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自己則做了齊相,兄弟田橫做了将軍。
後來,項梁一心要打敗章邯,他派項羽和劉邦去進攻城陽,項梁帶領着項羽和劉邦窮追章邯,大破秦軍。
章邯逃到濮陽(濮pú),堅守不出。
項梁一時打不進去,就自己一面去進攻定陶,一面派項羽、劉邦再往西向陳留進攻。
項羽跟劉邦一路打勝仗,一直打到雍邱,正碰到秦将李由前來對敵。
李由是丞相李斯的兒子,也是秦國的一員大将。
他可沒碰到過項羽,這會兒勇氣百倍地跟他對打起來。
項羽見他來勢洶洶,就靠邊一讓,順手一戟(jǐ),把他挑到馬下。
士兵們過去,好像切菜似的把他的腦袋切了下來。
秦軍一見死了大将,都亂了陣腳,紛紛逃的逃,投降的投降。
人心所向 《晉書·熊遠傳》載:&ldquo昔齊桓貫澤之會,有憂中國之心,不召而至者數國,及葵丘自矜,叛者九國。
人心所歸,惟道與義。
&rdquo意思是說,貫澤之會的時候,齊桓公憂慮中原,所以一呼百應。
等到葵丘之會時,齊桓公驕傲自誇,大夥兒都不來參會了。
所以,人們擁戴的是仁義與道德。
向,是&ldquo朝着、對着&rdquo的意思。
在這裡,範增讓項梁不要自立為王,而是幫助楚懷王的後代恢複楚國。
這便是站住了道與義的高地,各方起義軍才願意尊敬項梁。
驕兵必敗 秦朝的大将李由碰上項羽,喪了命。
對秦國來說,他怎麼也算是個陣亡的将士,可秦二世不但沒把他當烈士看,反倒聽信了趙高誣陷李由通敵的話,定了他父親李斯的罪,把李家一門全都殺了。
秦二世殺了李斯,趙高順理成章地做了丞相,秦二世把大小事情都交給趙高去辦,他自己窩窩囊囊地做着&ldquo聖上&rdquo。
趙高還真有一手,他不讓秦二世知道外面的事。
他見秦兵接連被項梁打敗,就又給了章邯(hán)不少兵馬。
他還把王離調回來,派他去幫助章邯。
秦軍就這麼又強大起來了。
章邯堅守濮陽(濮pú),天天派探子去打聽項梁軍隊的情況。
項梁的軍隊駐紮在定陶城外,因為接連下了十幾天大雨,不好進攻。
另一頭,項羽和劉邦的軍隊攻下了雍邱,也因為下雨,圍住外黃,暫時留在那兒。
項梁既不能進攻,又不能召回項羽和劉邦的軍隊,再說他接連打了好幾個勝仗,已經把章邯吓住,也樂得在下雨天讓全軍休息休息。
他就在營裡喝起了酒作為消遣。
将士們也都打算趁着這個機會快活幾天,就什麼都沒做準備。
李斯之死 秦二世派章邯去鎮壓起義軍的時候,就責備作為丞相的李斯任由強盜無法無天。
李斯害了怕,他為了讨好秦二世,上奏章請求注重刑罰。
于是被趙高鑽了空子,他借着李斯的提議,官報私仇,排除異己,殺了很多跟他意見不合的大臣。
趙高又鼓動李斯在秦二世玩樂的興頭上去谏言,結果李斯碰了釘子,惹惱了秦二世。
趙高又趁機向秦二世誣陷李斯,說其想勾結陳勝,自立稱王。
秦二世大怒,下令将李斯滅門。
項梁營裡的謀士宋義對項梁說:&ldquo打了勝仗以後,如果将軍驕傲,士兵松懈,那接下來可能就會打敗仗了。
我看咱們的士兵有點兒松懈了,秦兵卻天天在增加兵力,我真有點兒替将軍擔心。
&rdquo項梁笑了笑,說:&ldquo你的膽子也太小了。
章邯碰到我們,打一回,敗一回,他還敢怎麼樣?&rdquo宋義說:&ldquo還是請将軍多加小心,免得吃敵人的虧。
&rdquo項梁說:&ldquo天一晴,咱們就進攻。
可是要消滅秦兵,最好能再調些兵馬來。
上一回我叫齊國一同出兵,偏偏田榮不顧大義,沒來。
我想再派使者去叫田榮到這兒來會師。
要是他再不來,那我隻好先去征伐齊國了。
&rdquo宋義搶着說:&ldquo派我去,行不行?&rdquo項梁就打發宋義到齊國去。
說來也巧,宋義到了半道上正碰到齊國的使者,說是去見武信君項梁的。
宋義對他說:&ldquo我是受了武信君的派遣到貴國去的,一來是為了兩國和好,二來我躲開了可以保全性命。
&rdquo齊國的使者很驚訝,便問:&ldquo這話怎麼說?&rdquo宋義說:&ldquo武信君項梁打了幾個勝仗,就把敵人輕看了。
俗語說,&lsquo驕兵必敗&rsquo,章邯又是用兵的老手,這回楚軍準打敗仗。
我看您不妨慢點兒走,免得受連累。
不然急忙忙趕過去,鑽到亂軍裡面喪了命,那可多冤哪!&rdquo 齊國的使者跟宋義分别以後,半信半疑地在路上磨日子。
果然,他還沒到楚營,就聽說項梁已經陣亡了。
原來,項梁打發宋義去了齊國以後,還是繼續喝他的酒,士兵們還是繼續睡他們的覺。
這些情況都被章邯打聽得清清楚楚。
有一天晚上,外面還下着雨,定陶營裡的楚兵睡得正香,章邯的兵馬突然像山洪暴發似的沖了過來。
楚兵慌作一團,都來不及抵抗,一下子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哪兒還像個軍隊,連武信君項梁也被殺了。
起義軍遭受了很大的損失。
章邯大獲全勝,接着又打了幾場勝仗,占領了好幾座縣城。
項梁被殺的消息傳到了項羽和劉邦駐紮的外黃,項羽和八千子弟放聲大哭,劉邦和别的士兵也都流淚。
項羽說:&ldquo我從小死了父母,蒙叔父将我撫養成人,教我讀書、學劍、鑽研兵法,把我當作自己的兒子一樣。
現在大事還沒成功,他竟被秦人殺害了。
我跟秦國這個不共戴天之仇,非報不可。
&rdquo說完又哭。
範增勸他,說:&ldquo武信君為國舍身,已經盡到了做臣下的本分。
他恢複了楚國,天下響應,投奔他的就有五十多萬人,這是了不起的大事業。
将軍能繼承武信君的心願,為天下除害,就是大孝,請你多加保重。
&rdquo項羽抹了抹眼淚,說:&ldquo我一定領受先生的教訓。
&rdquo 劉邦跟項羽、範增等商量,他說:&ldquo武信君一死,軍心不免動搖。
咱們不如暫且回去,守住彭城。
&rdquo大家都同意了,于是暫時停止向陳留進攻,離開了外黃,退到了彭城,在那邊駐紮下來。
他們請楚懷王遷都,也到彭城來。
楚懷王到了彭城,立項羽為魯公,劉邦為砀郡長(砀dàng)。
一切安排妥當,準備章邯到來,再作抵抗。
哪裡知道章邯很會用兵,他知道項梁打了敗仗,丢了性命,楚軍已經大傷元氣,就暫時撇開黃河以南這一頭,率領大軍到黃河以北,進攻趙國去了。
楚懷王聽到秦軍往北去了趙國,就派魏豹去進攻魏地。
沒有多少日子,接到了魏豹的報告,說他已經收複了二十多座城。
楚懷王立魏豹為魏王,叫他守在那兒。
接下來,他準備調兵遣将往西去進攻鹹陽。
驕兵必敗 《漢書·魏相傳》載:&ldquo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衆,欲見威于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
&rdquo 項梁打了幾場勝仗,便驕傲自大,毫無戒備之心地喝酒吃肉快活起來。
結果被養精蓄銳的秦兵打個措手不及,項梁身死定陶城。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軍隊一驕傲,必然打敗仗。
破釜沉舟 楚懷王召集了将士們往西去進攻秦國,可是秦國挺強,楚軍又在定陶打了敗仗,他為了鼓舞士氣,就說:&ldquo誰先打進關裡,就封誰為王。
&rdquo項羽首先開口,他說:&ldquo我叔父被秦人殺了,這個不共戴天之仇,非報不可!大王請派我去。
&rdquo劉邦說:&ldquo我也願意去。
&rdquo楚懷王就叫他們準備起來,挑個好日子發兵攻秦。
項羽和劉邦都退了出去,楚懷王身邊還留下幾個老臣。
他們說:&ldquo項羽年輕氣盛,一心想替他叔父報仇,急躁起來做事未免魯莽。
劉邦年紀大,閱曆深,是個忠厚的長者。
大王不如派他去吧。
&rdquo可是楚懷王已經答應了項羽、劉邦一塊兒去,怎麼辦哪?恰巧趙國派使者來讨救兵。
他就打算叫項羽往北去救趙國,讓劉邦往西去打鹹陽。
原來章邯在定陶打敗了楚軍以後,就帶領着大軍去進攻趙國。
他打敗了趙國的大将張耳,把邯鄲的老百姓都遷到河内去,又把邯鄲的城牆毀了,免得他們再抵抗。
張耳隻好保護着趙王歇逃到巨鹿城裡,守在那兒。
章邯派王離、蘇角、涉間三個将軍圍攻巨鹿,把自己的軍隊紮在巨鹿南邊替王離他們供應糧草。
趙相國陳馀招收了幾萬人馬,回到巨鹿,把軍隊紮在北邊,卻不敢跟秦兵交戰。
王離兵多糧足,日夜進攻巨鹿城。
城裡的張耳三番五次地請陳馀出兵。
陳馀覺得自己兵馬太少,打不過秦兵,始終不敢出去。
張耳又派使者到各處去讨救兵。
燕王、齊王都派兵來,張耳的兒子張敖也帶着新招來的一萬多士兵到了巨鹿,可是他們都駐紮在陳馀的軍營邊上,就是不敢跟秦兵交鋒。
趙國的使者在楚懷王和上柱國陳嬰面前哭訴着,項羽已經聽得火兒了。
他要替叔父報仇,正想跟章邯拼個死活,就對楚懷王說:&ldquo要是連巨鹿都救不了,還談什麼消滅秦國!我們應當馬上發兵去救趙。
&rdquo楚懷王說:&ldquo将軍能去,再好不過,可是還需一員大将随你一塊兒去。
&rdquo 原來楚懷王和陳嬰聽了齊國的使者稱贊宋義的話,說宋義早已料到項梁準打敗仗,楚軍準得大批傷亡,他才讨了個差使往齊國去,保全了性命。
可見他是個未蔔先知的軍事家。
等到宋義從齊國回來,楚懷王和近身的幾個臣下跟他一談,都覺得他比項羽更可靠。
因此,楚懷王就拜宋義為上将軍,拜項羽為副将,範增為末将,率領二十萬大軍往巨鹿去救趙國。
宋義率領着救趙的楚軍到了安陽,一打聽,才知道秦軍勢力十分浩大,他不敢再往前,就在安陽駐紮下來。
一停就是十多天,急得項羽跑到宋義跟前,央告他:&ldquo救人如救火,咱們還是打過去吧。
&rdquo宋義說:&ldquo現在秦軍攻打趙軍,要是秦軍打赢了,他們就算沒有死傷,也夠累了。
我們趁那時再打過去,準能打個勝仗;要是秦軍打不赢,那我們打起來就更容易了。
所以我們不如先讓秦軍和趙軍對打一下再說。
&rdquo他又笑了笑,說:&ldquo穿着铠甲、拿着兵器跟敵人交鋒,那我比不上你;可坐在帳篷裡出謀劃策,你可就比我差遠了。
&rdquo 這位宋将軍又下了一道命令,說:&ldquo上下将士,如果不服從命令,都得砍頭。
&rdquo明眼人都知道這個命令是對項羽說的。
項梁一死,楚懷王用了宋義,奪去了項羽的兵權,而且宋義還趁着這個機會拉攏齊國,他親自把他的兒子宋襄派到齊國去做相國。
回來以後,他就在帳篷裡跟将軍們喝酒玩樂。
救趙的楚軍就這麼在安陽一天天地停留下去。
那時正值冬日,天氣很冷,又碰到下大雨,士兵們受凍挨餓,都抱怨起來。
有的說:&ldquo今年收成不好,老百姓苦得很,軍糧也就不夠吃,我們當小兵的連芋頭、豆子這種雜糧都吃不飽,可他們當将軍的還照樣大吃大喝,太不像話了!&rdquo有的說:&ldquo懷王不是要我們去救巨鹿嗎?老在這兒待着幹嗎?&rdquo項羽聽到了這些話,就對他們說:&ldquo現在軍營裡糧食不夠,可是渡過河去,打敗了秦兵,糧食有的是。
&rdquo他們都說:&ldquo對呀!請項将軍再跟上頭去說說。
&rdquo 第二天,項羽下定決心,又去見宋義,對他說:&ldquo秦國強大殘暴,新立的趙國絕不是它的對手。
秦軍滅了趙國,就更強了。
再說懷王把國内的軍隊全都交給了将軍,不光為了救趙,更是為了滅秦。
國家興亡,在此一舉。
将軍老在這兒待着,按兵不動,已經四十六天了。
您也該聽聽将士們的意見!&rdquo 宋義拍着案子,怒氣沖沖地說:&ldquo你想造反嗎?怎麼敢不服從我的命令!&rdquo項羽知道自己沒法再在他手底下做事,就拔出寶劍來把他殺了。
他提着宋義的人頭,出來對士兵們說:&ldquo宋義私通齊國,背叛大王。
我奉了大王的密令,已經把他治死了。
請諸君不要多心。
&rdquo上下将士本來就不大明白為什麼宋義做了上将軍,項羽反倒成了副将。
這會兒一見項羽提着宋義的人頭,就說:&ldquo首先立楚國的,原本是将軍一家。
現在将軍把背叛的人治死了,就該代替他當上将軍,統領全軍。
&rdquo項羽就做了代理上将軍,他一面派人去追宋義的兒子,把他也殺了,一面打發人向楚懷王去報告。
楚懷王隻好同意立項羽為上将軍。
項羽殺了宋義,派英布帶領兩萬士兵渡過了漳河。
章邯派司馬欣和董翳兩個将軍帶着幾萬人馬前去攔阻。
那兩個秦将不是英布的對手,秦兵打了一個敗仗,慌忙逃去。
項羽知道英布已經占領了對岸,就率領所有的軍隊也準備渡河。
他吩咐士兵,每人帶上三天的幹糧,把軍隊裡做飯的鍋都砸了,把船都鑿沉了。
他對将士們說:&ldquo國家興亡,在此一舉。
這次咱們打仗,隻準進,不準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把秦兵打敗。
咱們死也不回頭!你們看行不行?&rdquo将士們舉起拳頭,一齊嚷着說:&ldquo行!行!&rdquo 項羽派英布帶領着原來的人馬繞道去截斷秦兵的糧道。
自己則率領大軍繼續前進去救巨鹿。
圍攻巨鹿城的秦将王離,見楚軍竟把軍營紮在河邊來挑戰,認為楚将不懂兵法。
河邊紮營,沒有退路,要是打個敗仗,非全淹死不可。
王離輕了敵,帶了一支兵馬就迎了上去。
離城不到幾裡地,就碰上了楚軍。
兩下一交戰,王離的兵馬死傷了不少。
他隻好逃到章邯那兒,請示辦法。
章邯聽說楚軍&ldquo破釜沉舟&rdquo,要跟秦軍決一死戰,已經召集了将士們商議迎敵的計策。
這會兒見王離打了敗仗回來,他就說:&ldquo項羽十分厲害,我們絕不可小看楚軍。
你們把所有的人馬分成九路,一路接着一路布置好陣勢。
我先去跟他對敵,引他進來,你們每一路先後接應。
等到楚軍進入了我們的包圍圈,九路人馬一齊上來把他們圍住,準能叫他們全軍覆沒。
&rdquo章邯吩咐九個大将分頭把九路人馬布置好了,他自己領着一隊精兵迎了上去。
章邯首先碰到的正是項羽。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項羽咬牙切齒地直刺章邯。
章邯原本打算假裝被打敗,把項羽引進埋伏。
哪知道楚兵個個英勇非凡,個個越打越有勁兒。
他們每一個人都抵得上秦兵十個。
項羽的那支畫戟更是神出鬼沒,瞬間就戳倒了秦兵無數人馬;他騎的那匹烏骓馬(骓zhuī)像飛一樣地追趕着逃兵。
此刻,章邯的軍隊已不是按照原計劃假裝被打敗,而是争先恐後地亂跑亂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