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東漢的成語
關燈
小
中
大
沒石飲羽
漢武帝時,匈奴屢次侵犯漢朝邊界,他們一直打到上谷,殺害了不少老百姓,搶去了許多财物,漢武帝于是派了四個将軍,每人帶領一萬兵馬,分四路去對付匈奴&mdash&mdash衛青從正面去救上谷,公孫敖從代郡出發,公孫賀從雲中出發,李廣從雁門出發。
匈奴的首領軍臣單于探聽到漢朝派了四個将軍分四路打過來,就重新布置了兵馬。
四個将軍當中,匈奴最怕的是李廣,他資格最老,本領也最大。
李廣在漢文帝時就做了将軍,漢景帝時又跟着大将周亞夫平定七國内亂,立過大功。
漢景帝曾經派他做上谷太守。
他時常冒險去跟匈奴作戰。
漢景帝怕他太魯莽,白白地喪了命,就調他到上郡做了太守。
他不但做過上谷和上郡的太守,還做過雁門、代郡和雲中的太守。
他這麼多年一直在北方防禦着匈奴,在匈奴那邊也出了名。
有一次,漢景帝派了個寵臣跟着李廣去打匈奴。
那個大臣帶着幾十個騎兵随便跑跑,越跑離軍營越遠。
他們發現了三個匈奴兵,就追上去想占個便宜。
匈奴兵們回過頭來射了幾箭,那個大臣中了箭,拼命地往回逃。
半道上,碰到李廣帶着一百來個騎兵正在巡邏,就向他說了個大概。
李廣是個急性子,馬上帶着騎兵追過去,一口氣追出幾十裡地。
那三個人跑不了啦。
他們扔了馬,往山上亂跑。
李廣拿起弓箭,射死了兩個,活捉到一個。
他把那個匈奴兵拴在馬上,準備帶回去。
他們還沒走多遠,驚訝地發現不遠處有好幾千的匈奴騎兵。
匈奴的大隊兵馬在這種地方看見了李廣的一百來個人,挺納悶兒:要說李廣是來進攻的,人數實在太少了;要說不是來進攻的,幹嗎到這兒來呢?匈奴的将領斷定這一小隊漢兵準是來引誘他們的。
他立刻吩咐那幾千個騎兵上了山,擺起陣勢來,挺細心地觀察着漢兵的動靜。
李廣的一百來個人突然碰到這麼多匈奴兵,都吓得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李廣對他們說:&ldquo咱們離開大營太遠了。
要是咱們一逃,他們準追上來。
一百來人馬上就完蛋。
要是咱們上去,他們準怕咱們是去引誘他們的,他們一定不敢來打咱們。
大家别慌,慢慢上去吧。
&rdquo 李廣帶着這一小隊兵馬又往前走了二裡地。
他下個命令,說:&ldquo大家下馬,把馬鞍子也拿下來,消消停停地休息一會兒。
&rdquo他們就好像沒事人兒似的把馬遛開了。
匈奴的大軍果然不敢下來。
有一個騎白馬的匈奴将軍帶着幾個士兵跑了過來,他想走近一點看個明白。
李廣立刻上了馬,也帶了十幾個人,飛似的迎了上去,隻一箭,就把那個白馬将軍射倒了。
他馬上跑回原來的地方,下了馬,卸下馬鞍子,叫士兵們繼續躺着。
山上的匈奴兵看得清清楚楚,漢兵們橫七豎八地躺着,漢馬甩着尾巴安安靜靜地在那兒吃草。
天黑下來,漢兵和漢馬還是那個樣子。
快到半夜了,漢兵還在那兒。
這下,匈奴可慌了。
他們料定附近準有埋伏,萬一半夜裡來個總攻,那可不是鬧着玩兒的。
山上的匈奴大軍就偷偷地逃了回去。
直到天亮,李廣發現匈奴兵不見了,才擦着冷汗帶着他那一百來個騎兵和那個活捉來的匈奴兵回了大營。
之後,匈奴在李廣手裡又吃過幾次虧。
軍臣單于一心想把李廣收過來,他下了個命令,說:&ldquo抓李廣,要抓活的,有重賞。
&rdquo 話說回來,這次漢武帝吩咐李廣帶領一萬兵馬從雁門出發去打匈奴。
軍臣單于探聽到漢朝四路兵馬的情況。
他知道這四個将軍當中最難對付的是李廣。
他就把大部分的兵馬集中到了雁門,沿路布置埋伏,準備活捉李廣。
李廣打了一場勝仗,乘興往前追去。
他哪裡知道匈奴是假裝打敗仗引誘他進去的。
這下子李廣可倒了黴了,他被匈奴的伏兵活活地逮住了。
匈奴的将士們高興得不得了。
他們見李廣受了傷,就用繩子編成一隻吊床模樣的筐子,讓他躺在上面,吊在兩匹馬中間馱着他,押到大營去獻功。
他們一路走,一路唱着歌。
李廣在吊筐裡紋絲兒不動,好像死了似的。
大約走了幾十裡地,他偷偷地瞅見旁邊的匈奴兵騎着一匹好馬。
李廣使勁一掙紮,猛一下子跳上那匹好馬,奪過弓箭來,把匈奴兵推下去,掉轉馬頭,拼命地往回跑。
等到匈奴的将士們一齊回過頭來去追,李廣已經跑在前頭了。
他一面使勁地夾住馬肚子,拼命地逃,一面連着射死了幾個跑在最前面的匈奴兵。
匈奴的将士們見李廣越跑越遠,隻好眼睜睜地看着他逃了回去。
公孫敖那一路的軍隊被匈奴大殺一陣,死傷七千多人,逃回去了。
公孫賀那一路的軍隊沒見到匈奴兵,等了幾天聽說雁門、代郡兩路兵馬打了敗仗,不敢老待在那兒,也隻好回去。
隻有上谷那一路衛青的軍隊一直到了龍城。
匈奴兵大部分都到雁門去了,守在龍城的隻有幾千人,讓衛青占了便宜,打了勝仗,逮住了七百來個匈奴兵,也回來了。
四個将軍回到長安。
漢武帝聽了他們的報告:兩路打了敗仗,一路白跑一趟,隻有衛皇後的兄弟衛青打了勝仗,他格外賞賜衛青,封他為關内侯。
公孫賀沒有功,也沒有過。
李廣和公孫敖都定了死罪,理應砍頭。
好在漢朝有一條規矩:罪人可以拿出錢來贖罪。
他們兩個人交了錢,贖了罪,做了平民。
大将衛青 衛青是漢武帝的第二位皇後衛子夫同父異母的弟弟,他是漢朝抗擊匈奴的名将,能征善戰,七戰七捷,是中國曆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将軍。
他收複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
他屢立戰功,但卻從不結黨幹預政事。
他對士卒體恤較多,對同僚大度有禮,威信極高。
李廣做了平民,回到老家,打打獵、喝喝酒,倒也逍遙自在。
第二年秋天,匈奴又打進來,殺了遼西太守,擄去了兩千多人。
漢武帝又起用李廣,派他做了右北平太守。
李廣到了右北平,防守着邊界,匈奴不敢進犯。
匈奴因為李廣行動快,箭法好,給他起了一個外号叫&ldquo飛将軍&rdquo。
右北平一帶有老虎,時常出來害人。
李廣就經常出去打老虎。
老虎碰見他,沒有不被射死的。
有一天,他回來晚了,天色半明半暗,正是老虎出沒的時候。
他忽然看見山腳下的草叢裡蹲着一隻老虎,便連忙拿出弓箭,鉚足了勁兒射過去。
手下人見他射中了老虎,紛紛跑過去逮。
他們走近一瞧,喝!中箭的原來不是老虎,是一塊大石頭。
隻見箭頭陷進石頭很深,拔也拔不出來。
大夥兒驚訝得不得了,李廣過去一看,也挺納悶。
他回到原來的地方,又射了一箭。
那支箭碰到石頭,迸出了火星兒,掉在旁邊。
他連着又射了兩箭,箭頭都折了,也沒能射到石頭裡去。
就那麼一箭已經夠了,人家都說李廣的箭能射穿石頭。
這個消息傳開去,匈奴就更不敢來侵犯右北平了。
沒石飲羽 出自《史記·李将軍列傳》:&ldquo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镞。
&rdquo &ldquo沒石飲羽&rdquo後人用來比喻功力精湛或箭術高明。
不得要領 漢武帝剛即位的時候,匈奴當中有人投降了漢朝,他們說敦煌和祁連山之間有個大國,叫月氏(yuèzhī)。
月氏被匈奴的冒頓單于打敗以後,又被冒頓單于的兒子老上單于趕走。
老上單于砍了月氏王的腦袋,把他的骷髅做成一個瓢,拿它舀水(舀yǎo),月氏人隻好遠遠地往西逃去。
月氏人恨死了匈奴,想要報仇,但苦于沒有人幫助他們。
漢武帝聽說後,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就想去聯絡月氏,夾擊匈奴。
月氏在匈奴的西邊,要是從月氏去打匈奴,準能斬斷匈奴的右臂。
可是漢朝跟月氏素無來往,現在月氏逃到西邊去,離漢朝就更遠了。
誰也不知道這月氏到底在哪兒。
更何況要到達月氏,不僅沿途有重山阻隔,更要穿越匈奴的領地。
漢武帝慎重考慮之後,下了一道招賢榜,招募天下的能人志士出使西域,去聯絡月氏人。
招賢榜貼出來,文武大臣當中沒有一個人敢于應征。
這時,擔任郎中不久的漢中人張骞首先應征。
還有一個匈奴人堂邑父(fǔ)和一百多個勇士都願意跟着張骞一塊兒去。
漢武帝就讓張骞做了他們的首領,帶着這一百多人從隴西出發。
隴西外面就是匈奴的地界,他們要到月氏去,必須經過匈奴。
張骞他們小心翼翼地走了幾天,沒想到仍然被匈奴兵圍住了。
這一百多個人怎麼能夠打得過匈奴呢?他們全都做了俘虜。
匈奴倒沒殺他們,隻是派人管着他們,不放他們回去。
張骞他們在匈奴一住就是十多年,張骞還娶了一位匈奴的姑娘,生了兒子和女兒。
外表看來,他們跟匈奴人沒有什麼兩樣,日常生活也比以前自由得多了。
盡管張骞在匈奴生活挺安定,他可始終沒忘記漢武帝交給自己的任務。
他和堂邑父偷偷地商量好了,帶着幹糧,在一個月黑的夜裡,趁别人不留意,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他們雖然不知道月氏在哪兒,可認定隻要往西走,準錯不了。
他們跑了幾十天,曆盡千辛萬苦,終于逃出了匈奴的地界。
這一下,總該到了月氏了吧,哪兒知道月氏沒找到,倒闖進了大宛國。
大宛在月氏的北邊,是西域列國當中出産快馬、苜蓿和葡萄的好地方。
張骞他們到了大宛,被大宛人截住。
大宛是匈奴的鄰國,這幾個人都能說匈奴話,張骞跟他們說明白了以後,他們就去報告國王。
大宛王早就聽說很遠很遠的東方有個中國,地方很富庶,金銀财寶、綢緞布帛多得用不完,就是路太遠,沒法來往。
這會兒他一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連忙歡迎他們。
張骞對大宛王說:&ldquo我們是奉了大漢皇帝的命令到月氏去的。
要是大王能夠派人送我們去,将來我們回到中原,我們的皇上一定感謝大王的好意,拿最好的禮物來送給大王。
&rdquo大宛王答應了。
他說:&ldquo從這兒到月氏還得經過康居。
康居和月氏語言相同,可是你們聽不懂,我派一個會說月氏話的人帶你們去吧。
&rdquo 張骞謝過了大宛王,跟着帶路的大宛人走了。
他們到了康居。
康居同大宛素來交好,又有大宛王的介紹,康居王就派人送張骞他們到了月氏。
月氏王被老上單于殺了以後,月氏人立太子為新王。
新王帶領着全部人馬往西進攻大夏,占領了大部分的土地。
那邊土地肥沃,物産豐富,月氏人得到了那塊土地,很滿意,就重新建立了一個大月氏國。
張骞由康居王介紹,見了月氏王,談到聯合進攻匈奴的事。
月氏王聽了張骞的話,不大感興趣,他此時報仇的念頭已經冷了,不想再去跟匈奴作戰。
月氏王隻是把張骞作為一個外國的使者,挺有禮貌地招待着他。
張骞在月氏住了一年多,學到了許多東西,可他同月氏王的外交商談始終不得要領,不能得到月氏對于夾擊匈奴之事的明确态度。
沒法聯合月氏去攻打匈奴,張骞隻好辭别月氏王回來。
張骞和堂邑父到了匈奴地界,又被匈奴逮住了。
他們又留在那兒一年多,正碰上匈奴的伊稚斜(yīzhìchá)跟單于的太子争奪王位,匈奴國内大亂。
張骞趁着這個亂勁兒,帶着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長安。
張骞最初帶着一百多個勇士出去,在外邊足足過了十三年,就剩下他們兩個人回來。
漢武帝慰勞了他們,他拜張骞為大中大夫,拜堂邑父為奉使君。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漢武帝派張骞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首次開拓絲綢之路。
此後,漢朝頻繁派出使節出使西方,漢武帝時期最遠的漢使到了今天的埃及。
西漢末年,絲綢之路一度斷絕,東漢時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絕了五十八年的西域之路。
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ldquo絲綢之路&rdquo因此得名。
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張骞的這次西行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但是終于打開了西行的途徑,使處在匈奴鐵蹄下的西域各國都知道了強大的漢朝并沒有忘記他們,這對促進漢朝和西域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交流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得要領 出自《史記·大宛列傳》:&ldquo骞從月氏至大夏,竟不得月氏要領。
&rdquo說的就是張骞出使月氏國的故事。
要,同&ldquo腰&rdquo字;領,衣領。
&ldquo不得要領&rdquo原指沒有了解到真實的意圖和态度,後人用&ldquo不得要領&rdquo指沒有抓住事物的關鍵或要點。
封狼居胥 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十九年),匈奴又帶領着一萬騎兵,進了上谷,殺了幾百個漢人,搶了不少财物。
這可把漢武帝氣壞了,他決定去跟匈奴拼一拼。
第二年,他拜霍去病為骠騎将軍,率領一萬騎兵,從隴西出發去進攻匈奴。
霍去病的軍隊跟匈奴連打了六天,匈奴抵擋不住,向後直逃。
霍去病追過燕支山,追了一千多裡地。
那邊還有不少匈奴的屬國,像渾邪、休屠等。
漢兵俘虜了渾邪王的太子和相國,連休屠王祭天的金人也拿來了。
這回出兵,霍去病又立了大功。
到了夏天,骠騎将軍霍去病帶着公孫敖和幾萬騎兵再去進攻匈奴。
他們打了個大勝仗,奪取了燕支山和祁連山。
匈奴失去了這些地方,非常痛心。
他們編了山歌,挺難受地唱着: 奪去了我們的祁連山, 叫我們的牲口不繁殖; 奪去了我們的燕支山, 叫我們的姑娘沒顔色。
漢武帝為了慰勞霍去病,要替他蓋一座大房子。
霍去病推辭,說:&ldquo匈奴未滅,何以家為!&rdquo漢武帝更加信任他,差不多可以跟大将軍衛青相比了。
衛青、霍去病接連打擊着匈奴,那些跟漢朝接壤的匈奴屬國就更加苦了,渾邪王和休屠王打了敗仗已經夠慘了,伊稚斜單于還責備他們不夠用心,派使者叫他們前去受罰。
他們害怕單于,準備一塊兒去投奔漢朝。
剛巧漢朝的将軍李息在河上築城,渾邪王就打發使者到李息那兒請求歸附。
李息向漢武帝報告,漢武帝恐怕是匈奴的詭計,派霍去病帶着軍隊去迎接他們。
渾邪王派使者去催休屠王帶領部下一同進關,休屠王忽然變了卦,不肯動身。
渾邪王騎虎難下,就帶着兵馬,突然打進來,殺了休屠王,收了他的部下,一同往漢朝這邊來。
霍去病帶領兵馬接見了渾邪王,這次,投奔漢朝的一共有四萬多人。
漢武帝立渾邪王為漯陰侯(漯tà),封給他一萬戶。
渾邪王底下的四個小王也都封了侯,漢武帝另外還賞給他們很多金錢。
這四五個頭兒封了侯,又把那四萬多的手下分别安頓在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五個郡裡。
漢武帝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風俗習慣,還可以跟漢人做買賣。
這五個郡就稱為&ldquo五屬國&rdquo。
從此,自金城、河西,通到南山,直到鹽澤,都沒有匈奴的蹤影了。
原來防守着隴西、北地、上郡的士兵減了一半。
自從渾邪王歸附漢朝以後,匈奴不敢從西邊過來,他們就從東邊進來。
他們來了一萬多騎兵,殺了一千多當地的老百姓,搶了一些财物就回去了。
又過了一年,山東地區遭受了大水災,老百姓窮得沒有飯吃。
漢武帝下了诏書,命令地方官開倉放糧,同時向有錢的人家借糧,救濟難民。
可放糧、借糧隻能是一時救急,不能老這麼下去。
漢武帝決定移民,他下令把受水災的難民送到關西和朔方南段的邊界上去。
這次移民一共有七十多萬人,吃的、穿的全由公家供給。
移民到了開荒地區,好幾年都由公家借糧、借錢給他們。
朝廷花了幾萬萬錢,弄得府庫又快空了。
他就重用桑弘羊、東郭鹹陽和孔僅三個大商人,叫他們管理财政,把鑄錢、冶鐵、熬鹽、造酒這些事業從商人手裡拿過來,讓朝廷來掌握。
這麼一來,軍饷就很充足了。
漢武帝決心要一鼓作氣,徹底消滅匈奴的主力,于是又派兵去攻打匈奴。
漢武帝派大将軍衛青和骠騎将軍霍去病各帶五萬騎兵去追擊匈奴。
郎中令李廣要求一塊兒去。
漢武帝嫌他太老了,不讓他去。
李廣再三要求,漢武帝就叫他帶一隊兵,和曹襄、公孫賀、趙食其三個将軍,共分前、後、左、右四隊,由衛青統領。
衛青臨走的時候,漢武帝囑咐他,說:&ldquo李廣年老,不能讓他獨當一面。
&rdquo 這次漢軍出去跟以前大不相同。
除了十萬騎兵以外,還有幾十萬步兵和十四萬匹馱東西的馬。
衛青、霍去病分成兩路進兵,發誓一定要打敗匈奴。
衛青派李廣往東繞道進兵,指定日子到漠北會齊。
李廣要打先鋒,衛青不答應,派趙食其跟他一同去。
衛青自己向北進兵。
走了好幾天,才找到了匈奴的大營。
當時就打起來了。
雙方死傷了不少人馬。
到了黃昏時分,伊稚斜單于向西北方向逃去,匈奴兵四散逃跑。
三天裡衛青又追了二百多裡地,沒追上單于,他們繼續往前追,那邊有個趙信城,裡面存着不少糧草。
這些糧草,匈奴人來不及運走,全落在漢軍手裡。
他們在趙信城一帶搜索了一天,沒找到匈奴人,又不知道前面的道路,擔心還有埋伏,隻好離開趙信城,回到漠南來了。
李廣難封 這次漠北之戰,李廣因為迷路,耽誤行程,惹上了官司。
他流着眼淚對将士們說:&ldquo我從軍以來,跟匈奴打仗七十多次,有進無退。
我現在已經六十多歲了,犯不着再上公堂。
&rdquo說完,他就自殺了。
士兵們一向愛戴李廣,一聽到他死了,全都哭起來,好像死了自己的父親一樣。
這位抗擊匈奴、戰功卓著、備受士卒愛戴的名将,一生坎坷,終身未能封爵。
後人以&ldquo李廣難封&rdquo慨歎将士功高不爵,命運多舛。
衛青的大軍回到漠南,才碰到李廣和趙食其的軍隊。
衛青責備他們誤了日期,都應該定罪。
趙食其解釋說:&ldquo東路水草少,道兒遠,彎彎曲曲的小道兒又多,我們迷了路。
&rdquo李廣氣得說不出話來。
衛青派人送酒食給李廣,另外派人審問李廣他們行軍誤期的案子。
另一邊,骠騎将軍霍去病的大軍走了兩千多裡地,才找到了匈奴左賢王的軍隊。
他們連着打了幾次勝仗,并且逮住了單于手底下的三個王,以及将軍、相國、軍官等一共八十三人。
這一次,匈奴大敗,被消滅了八九萬人,而霍去病的軍隊隻損失了一萬多人。
霍去病一路追殺,到了狼居胥山。
在這裡,霍去病稍作停頓,他率大軍在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來慶祝這次漠北之戰抗擊匈奴大獲成功。
封狼居胥之後,霍去病繼續率領軍隊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收兵。
經過這次漠北之戰,匈奴逃到了很遠的地方,大漠以南再也沒有匈奴的王庭了。
這一年,霍去病年僅二十一歲。
漢武帝對漠北戰役的勝利極為滿意。
漢軍凱旋後,他加封衛青、霍去病為大司馬,從此兩人各号大司馬大将軍、大司馬骠騎将軍。
漢武帝對霍去病的功績尤其贊賞,不僅升了他的官階,而且再增加其封邑五千八百戶。
又過了三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二十四歲。
漢武帝很悲傷,他追谥霍去病為景桓侯,并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
他給霍去病修的墳墓的外形,也像極了祁連山的樣子。
封狼居胥 出自《漢書·衛青霍去病傳》:&ldquo骠騎将軍去病率師躬将所獲葷允之士&hellip&hellip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臨翰海。
&rdquo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五萬,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
這一戰,霍去病殲敵八萬餘人,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
經此一戰,匈奴元氣大傷。
&ldquo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rdquo &ldquo封狼居胥&rdquo後用來形容建樹邊功。
蘇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四十一年),漢武帝想再次派兵去攻打匈奴,誰知,那些扣留在匈奴的使者都回來了,他們向漢武帝報告,說匈奴又提出和親了。
原來匈奴的且鞮侯(且鞮jūdī)單于剛即位,聽說漢朝打敗了旁邊的大宛,他怕漢朝打過去,就派使者把扣留在匈奴的使者都送回來了,還說:&ldquo漢朝是匈奴的老丈人,我做晚輩的怎麼敢得罪長輩呢?&rdquo 漢武帝聽到且鞮侯單于說了這麼謙虛的話,不能不信。
他打發中郎将蘇武拿着使節送以前扣留的匈奴的使者們回去,還帶了許多禮物去送給單于。
蘇武帶着兩個副手張勝和常惠,還有一百多個士兵到了匈奴。
他們歸還了匈奴的使者,送上了禮物。
這下,且鞮侯單于總該滿意了吧,哪知道他并不是真要跟漢朝和好,他把漢朝的使者送回隻是個緩兵之計。
他見漢朝歸還了使者,送來了禮物,認為漢朝中了他的計,更加傲慢起來了。
他對待蘇武也很不講禮貌。
蘇武為了兩國和好,不便多說話,他隻等着單于寫了回信,讓他回去就是了。
想不到就在這時,發生了意外,害得蘇武吃盡了苦頭。
蘇武到匈奴以前,漢朝有個使者叫衛律,投降了匈奴。
匈奴正需要有個漢人替他們出主意,就格外優待衛律,封他為丁靈王。
衛律的副手虞常雖然跟着衛律投降了匈奴,可是心裡很不樂意,老想着暗殺衛律,逃回中原去。
可因為沒有幫手,不敢莽撞。
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本就是朋友,這次見了張勝,就暗地裡對他說:&ldquo聽說咱們的皇上恨透了衛律,我準備替朝廷把他殺了。
我母親和兄弟都在中原,我不希望别的,隻圖立了功,皇上能照顧我的母親。
&rdquo張勝很同情,願意幫助他。
誰知虞常沒能殺掉衛律,自己反倒被逮住了。
單于讓衛律審問虞常,張勝害怕起來,他把一切都告訴了蘇武。
蘇武急得跟什麼似的,他說:&ldquo要是虞常供出了跟你同謀,咱們就得上公堂。
堂堂大國的使臣像犯人一樣被人家審問,不是給朝廷丢臉嗎?還不如早點自殺吧。
&rdquo說着,他就拔出刀來,向脖子上抹去。
張勝和常惠連忙拉住他,奪去了刀,才沒讓他死。
蘇武隻希望虞常不要把張勝供出來。
虞常受了各種酷刑,隻承認張勝是他朋友。
衛律把他的供詞交給單于,單于召集大臣們商議殺掉漢朝的使者。
有一個大臣勸住單于,說:&ldquo不如免了他們的罪,叫他們投降。
&rdquo單于叫衛律去召蘇武他們進去。
蘇武聽到衛律叫他投降,就對常惠他們說:&ldquo喪失氣節、有辱使命,就算活着,還有什麼臉見人呢?&rdquo蘇武一面說,一面拔出刀來,又向脖子上抹去。
衛律慌忙把他抱住,蘇武的脖子已經受了重傷。
他倒在地下,渾身是血。
衛律叫人去請醫生。
常惠他們哭得不像樣子。
等到醫生到來,蘇武還沒醒過來。
匈奴的醫生叫人刨個地坑,地坑裡燒着文火,鋪上木闆,讓蘇武趴在上面。
醫生用腳踩他的背,讓他的傷口出血。
這麼踩了半天,蘇武才蘇醒過來,醫生給他脖子上塗了藥膏,單于命人把他擡回了營房裡。
那個願意幫助虞常的張勝已經關在監獄裡了。
單于十分欽佩蘇武,早早晚晚派人去問候,一直等他痊愈了,才又叫衛律想辦法去勸他投降。
衛律奉了單于的命令,請蘇武到公堂上坐下,讓蘇武旁聽他審問虞常和張勝的案子。
虞常态度強硬,他對衛律說:&ldquo要殺就殺,要剮就剮,我可不願意跟你這個漢奸多說話。
&rdquo衛律宣告虞常死罪,當時就把他殺了。
衛律對張勝說:&ldquo你是漢朝的使臣,不應該跟虞常同謀暗殺單于的大臣。
你也有死罪,可是單于有令,投降的可以免罪。
你要是說個&lsquo不&rsquo字,我就砍了你的腦袋!&rdquo說着,他就舉起刀來。
張勝貪生怕死,投降了。
衛律回過頭來對蘇武說:&ldquo您的副手有了死罪,您也得連坐。
&rdquo蘇武說:&ldquo我既不是同謀,又不是他的親屬,為什麼要連坐?&rdquo衛律又拿起刀來,蘇武脖子一挺,不動聲色地等着。
這一挺,反倒叫衛律的手縮回去了。
他說:&ldquo蘇先生,您聽我說,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
多蒙單于大恩,封我為王,給了我幾萬個手下和滿山的馬群,您瞧多麼富貴呀!蘇先生今天投降,明天就能跟我一樣,何必這麼固執白白地喪了命。
到時候屍首扔在荒野裡,又有誰知道呢?&rdquo蘇武不回答。
衛律又說:&ldquo先生若聽我勸告,我就跟先生結為兄弟。
要不然,恐怕咱們再也不能見面了。
&rdquo 蘇武再也忍不住了,他站起來,用手指着衛律,罵着說:&ldquo衛律!你是漢人的兒子,忘恩負義地背叛了朝廷,背叛了父母,厚顔無恥地投降敵人做了漢奸,虧你還有臉跟我說這些話!再說,單于信任你,叫你審案子,決定生死。
可是你不但不主持公道,反倒挑撥離間,引起兩國的争端,你安的是什麼心!你也不想想:南越殺了漢朝的使者,被漢朝滅了,改成了九個郡;大宛王殺了漢朝的使者,自己的腦袋被送到長安去了。
難道你也要讓單于學他們的樣兒嗎?你明知道我是絕不會投降的,我不怕死,可是要是匈奴闖了禍,你也逃不了。
&rdquo 蘇武這番理直氣壯的責罵,衛律聽了直臉紅,他隻好去向單于報告。
單于不得不稱贊蘇武,可是他更想叫蘇武投降,他打算折磨他,叫他屈服。
他把蘇武下了地窖,不給他吃的、喝的。
這個辦法可真毒辣,兩三天餓下來蘇武就受不了。
蘇武不怕死,可他要争取活着。
恰巧天下大雪,破破爛爛的地窖裡全是雪,他就大口地吃。
不渴了,可肚子還是餓。
他把地窖裡的破皮帶、羊皮片什麼的啃着吃下去。
這麼着,他又過了幾天。
單于見蘇武還活着,隻好把他放出來。
封他為王,他不幹,單于就把他充軍到北海,叫他在那兒放羊。
他的副手常惠也像蘇武一樣不肯投降,單于罰他去别處做苦工,故意不讓他跟蘇武在一塊兒。
蘇武到了北海,口糧不夠,他就挖野菜,逮野鼠,作為補充。
吃的、喝的,是冷是熱,他都不在乎,最叫他念念不忘的是他沒完成使者的使命。
現在他什麼都沒有了,跟他同生共死的隻剩下這根漢朝的使節了。
蘇武把使節看成了命根子,一天到晚地攥着。
使節讓他得到了安慰,他從每一節穗子上看見了他白頭發的母親,看見了他長着胡子的皇上,看見了中原的麥穗,看見了他所熱愛的整個國家。
他拿着使節放羊,抱着使節睡覺,他還想着總有一天能夠帶着使節回去。
轉眼,十九年過去了。
在這期間,漢武帝去世,漢昭帝即位。
匈奴發生了内亂,匈奴的阏氏打發使者到長安要求跟漢朝和親,漢朝隻提了一個條件:要單于放回蘇武、常惠等漢朝的使者。
漢朝的使者到了匈奴,要求匈奴把蘇武、常惠他們送回去。
匈奴騙使者說蘇武他們已經死了。
可常惠買通了單于的手下,私底下見了使者,說明蘇武的底細,還教給他一個要回蘇武的說法。
第二天,使者見了單于,要他送回蘇武他們。
壺衍鞮單于說:&ldquo蘇武早已死了。
&rdquo漢朝的使者挺嚴厲地責備他,說:&ldquo單于既然成心要跟漢朝和好,就不應該再欺騙漢朝。
大漢天子射下了一隻大雁,大雁的腳上拴着一條帛書,是蘇武親筆寫的。
他說他在北海放羊。
您怎麼說他死了呢?&rdquo 單于聽了,吓了一大跳,說:&ldquo蘇武的忠心感動了飛鳥,這是天意啊!&rdquo他當時就向使者道歉,答應一定好好兒送回蘇武。
使者請求把常惠等人一概放回,單于也都答應了。
蘇武回了國,當初漢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的時候,随從有一百多人,如今跟他回來的隻剩下常惠等九個人了。
蘇武走的時候才四十歲,今天回國,胡須、頭發全都白了。
長安的百姓聽說蘇武回來了,都出來看。
他們看見了白胡須的蘇武手裡拿着光杆子的使節,沒有不受感動的。
有的流下眼淚來,有的跷着大拇指,說他真是個大丈夫。
昭宣中興 漢武帝時期,漢朝的綜合國力達到頂峰,但到漢武帝執政後期開始衰落。
到了漢昭帝和漢宣帝時,他們勵精圖治,着力整頓吏治,任用賢能,赈貸農民,廢除一些苛法,屢次減免田租等稅收,減輕農民的力役負擔,農業生産得以恢複和發展。
這個時期,一度國力衰退的西漢王朝又興盛起來,史稱&ldquo昭宣中興&rdquo。
蘇武他們拜見了漢昭帝,交還了使節。
十四歲的漢昭帝拿着那個光杆子使節,看了好大會兒工夫,又看看蘇武他們,酸着鼻子,卻說不出話來。
他把使節親手交給蘇武,對他說:&ldquo您到先帝廟裡去祭祀,把使節交還給先帝,讓他老人家也高興高興。
&rdquo說着,他直流眼淚。
漢昭帝采取了大将軍霍光的建議,拜蘇武為&ldquo典屬國&rdquo,叫他管理漢朝跟外國來往的那些事兒。
蘇武牧羊 出自班固《漢書·蘇武傳》。
蘇武甯死不屈,情願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ldquo蘇武牧羊&rdquo贊揚了蘇武面對威逼利誘忠心耿耿,不畏強權,忠貞愛國,不向挫折屈服低頭的精神,形容人有氣節。
奮不顧身 當初,漢武帝派蘇武出使匈奴,左等右等不見他回來。
後來,他聽說匈奴扣留了漢朝的使者,打算再次來侵犯邊疆。
漢武帝火了,派貳師将軍李廣利帶領三萬騎兵去打匈奴。
他又吩咐李廣的孫子李陵監督辎重(辎zī,辎重,指軍隊的軍械、糧草等物資),跟着李廣利一塊兒去,可是李陵不幹。
李陵是個少年英雄,力氣大,箭法好,跟手底下的人很合得來。
漢武帝說他有點像他的祖父李廣,讓他做了都尉,給他五千楚兵防守着酒泉、張掖一帶。
這次李廣利準備從酒泉出發去打匈奴,漢武帝于是吩咐李陵給李廣利監督辎重。
李廣利雖然老打敗仗,可是他到底是漢武帝的大舅子,誰也不敢不服他。
李陵畢竟年輕,還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他瞧不起李廣利,不願意做他的手下。
他央告漢武帝,說:&ldquo我的部下都是楚兵,他們個個都能打老虎,射箭更是百發百中。
我情願帶領這一隊人馬獨當一面去分散匈奴的兵力,請别讓我跟着貳師将軍的軍隊。
&rdquo 漢武帝知道他瞧不起李廣利,當時就生了氣,罵他,說:&ldquo你不願意跟着貳師将軍,好!我再也沒有馬給你了。
&rdquo李陵挺着胸脯,說:&ldquo沒有馬就沒有馬,隻要給我五千步兵,我就能打到單于的大營裡去!&rdquo漢武帝就像鬥氣似的答應了他,可是他另外派将軍路博德在半路上接應李陵。
路博德的地位比李陵高,他不願意跟在李陵的後頭,好像是他的副手似的。
他上了個奏章,說:&ldquo現在正是秋天,匈奴的馬最肥,我們不可輕易跟匈奴交戰。
還不如叫李陵慢點出發,等到明年春天再去也不晚。
&rdquo 漢武帝看了奏章,不說話。
他懷疑這是因為李陵說了大話後悔了,才叫路博德出面來推辭。
他把奏章擱在一邊。
正好探子來報告,說匈奴侵犯西河。
漢武帝就派路博德去守西河。
接着他下了命令,吩咐李陵從遮虜障出發,去偵察東浚稽山。
李廣利從酒泉出發,到了天山,碰到了匈奴右賢王的士兵。
右賢王沒做準備,人馬又沒像漢軍那麼多,打了一個敗仗,死傷了一萬多人。
他趕緊去召集大隊人馬,再回來追趕漢軍。
李廣利打了一個勝仗,得意揚揚地往回走,剛走了幾百裡地,忽然被右賢王的大隊人馬圍住。
幾天下來,漢軍的糧草不夠,眼看就要全軍覆沒了。
幸虧他有個手下叫趙充國,帶着一百多個壯士拼着死殺出重圍。
貳師李廣利這次也挺勇敢地夾在趙充國和一百多個壯士中間一塊兒逃出來,趙充國受傷二十多處,可還沒死。
李廣利帶了三萬騎兵出去,回來的還不到一萬人。
他上了個奏章,說匈奴多麼厲害,他多麼勇敢地殺出了重圍。
不說别的,光是他手下的趙充國,身上就受了二十多處傷。
漢武帝召見了趙充國,親自瞧了瞧他的傷,血痂還沒掉呢!漢武帝不由得誇獎了他一番,拜他為中郎。
李廣利雖然打了敗仗,損失了這麼多的人馬,可是人家這麼勇敢地逃回來了,當然也不能辦罪。
李廣利開山引泉 敦煌沙洲附近有一眼貳師泉,又名懸泉,泉水從石頭中間湧出,出水量可以随着飲水人的多少而變化。
傳說這個泉是當年西漢貳師将軍李廣利讨伐大宛的時候路過此山,人困馬乏又沒有水喝。
貳師将軍以手拍石,對天盟誓,又拔出佩劍刺向山體,山石間立即有一股泉水噴湧而出,解救了三軍的幹渴。
為紀念這件事,當地人将這個泉水命名為貳師泉。
漢武帝是不肯認輸的。
他再派公孫敖和路博德從西河出發,分兩路去打匈奴。
兩隊兵馬分别在北邊兜了一個圈子,沒碰到匈奴兵,隻好回來。
李陵的那五千步兵還沒有消息,如果進攻匈奴有盼頭的話,全在李陵這一隊了。
果然,李陵的騎兵陳步樂回來向漢武帝報告,說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從遮虜障出發,一帆風順地到了東浚稽山南邊,沒找到一個匈奴兵。
他們再往北走了三十天,到了浚稽山,就駐紮下來。
李陵把沿路的山水地勢繪成一張地圖,加上說明,由騎兵陳步樂帶回去給漢武帝。
漢武帝聽了報告,看了地圖,很高興。
他認為打勝仗有盼頭了。
他天天等候着好消息。
好容易消息傳來:李陵全軍覆沒! 原來李陵他們一直到了浚稽山,沒看見一個匈奴兵,匈奴兵可早就看見他們了。
且鞮侯單于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五千步兵圍困在兩山中間。
李陵拿大車作為營盤,營盤外面擺下陣勢:前面一層的士兵拿着戟和盾牌,後面一層是弓箭手。
匈奴見漢軍人少,大膽地一直沖過來。
漢營裡的弓箭手等着匈奴兵走近了,幾千支箭一齊射出去,大批的匈奴兵中了箭,倒下了,其餘的亂哄哄地逃到山上去。
漢軍趁着亂追上去,殺了一兩千人。
漢軍一打退匈奴兵,連忙往南跑。
單于慌了,他趕緊召集了八萬騎兵來追趕漢軍。
漢軍一面抵抗,一面繼續往南跑。
這麼
匈奴的首領軍臣單于探聽到漢朝派了四個将軍分四路打過來,就重新布置了兵馬。
四個将軍當中,匈奴最怕的是李廣,他資格最老,本領也最大。
李廣在漢文帝時就做了将軍,漢景帝時又跟着大将周亞夫平定七國内亂,立過大功。
漢景帝曾經派他做上谷太守。
他時常冒險去跟匈奴作戰。
漢景帝怕他太魯莽,白白地喪了命,就調他到上郡做了太守。
他不但做過上谷和上郡的太守,還做過雁門、代郡和雲中的太守。
他這麼多年一直在北方防禦着匈奴,在匈奴那邊也出了名。
有一次,漢景帝派了個寵臣跟着李廣去打匈奴。
那個大臣帶着幾十個騎兵随便跑跑,越跑離軍營越遠。
他們發現了三個匈奴兵,就追上去想占個便宜。
匈奴兵們回過頭來射了幾箭,那個大臣中了箭,拼命地往回逃。
半道上,碰到李廣帶着一百來個騎兵正在巡邏,就向他說了個大概。
李廣是個急性子,馬上帶着騎兵追過去,一口氣追出幾十裡地。
那三個人跑不了啦。
他們扔了馬,往山上亂跑。
李廣拿起弓箭,射死了兩個,活捉到一個。
他把那個匈奴兵拴在馬上,準備帶回去。
他們還沒走多遠,驚訝地發現不遠處有好幾千的匈奴騎兵。
匈奴的大隊兵馬在這種地方看見了李廣的一百來個人,挺納悶兒:要說李廣是來進攻的,人數實在太少了;要說不是來進攻的,幹嗎到這兒來呢?匈奴的将領斷定這一小隊漢兵準是來引誘他們的。
他立刻吩咐那幾千個騎兵上了山,擺起陣勢來,挺細心地觀察着漢兵的動靜。
李廣的一百來個人突然碰到這麼多匈奴兵,都吓得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李廣對他們說:&ldquo咱們離開大營太遠了。
要是咱們一逃,他們準追上來。
一百來人馬上就完蛋。
要是咱們上去,他們準怕咱們是去引誘他們的,他們一定不敢來打咱們。
大家别慌,慢慢上去吧。
&rdquo 李廣帶着這一小隊兵馬又往前走了二裡地。
他下個命令,說:&ldquo大家下馬,把馬鞍子也拿下來,消消停停地休息一會兒。
&rdquo他們就好像沒事人兒似的把馬遛開了。
匈奴的大軍果然不敢下來。
有一個騎白馬的匈奴将軍帶着幾個士兵跑了過來,他想走近一點看個明白。
李廣立刻上了馬,也帶了十幾個人,飛似的迎了上去,隻一箭,就把那個白馬将軍射倒了。
他馬上跑回原來的地方,下了馬,卸下馬鞍子,叫士兵們繼續躺着。
山上的匈奴兵看得清清楚楚,漢兵們橫七豎八地躺着,漢馬甩着尾巴安安靜靜地在那兒吃草。
天黑下來,漢兵和漢馬還是那個樣子。
快到半夜了,漢兵還在那兒。
這下,匈奴可慌了。
他們料定附近準有埋伏,萬一半夜裡來個總攻,那可不是鬧着玩兒的。
山上的匈奴大軍就偷偷地逃了回去。
直到天亮,李廣發現匈奴兵不見了,才擦着冷汗帶着他那一百來個騎兵和那個活捉來的匈奴兵回了大營。
之後,匈奴在李廣手裡又吃過幾次虧。
軍臣單于一心想把李廣收過來,他下了個命令,說:&ldquo抓李廣,要抓活的,有重賞。
&rdquo 話說回來,這次漢武帝吩咐李廣帶領一萬兵馬從雁門出發去打匈奴。
軍臣單于探聽到漢朝四路兵馬的情況。
他知道這四個将軍當中最難對付的是李廣。
他就把大部分的兵馬集中到了雁門,沿路布置埋伏,準備活捉李廣。
李廣打了一場勝仗,乘興往前追去。
他哪裡知道匈奴是假裝打敗仗引誘他進去的。
這下子李廣可倒了黴了,他被匈奴的伏兵活活地逮住了。
匈奴的将士們高興得不得了。
他們見李廣受了傷,就用繩子編成一隻吊床模樣的筐子,讓他躺在上面,吊在兩匹馬中間馱着他,押到大營去獻功。
他們一路走,一路唱着歌。
李廣在吊筐裡紋絲兒不動,好像死了似的。
大約走了幾十裡地,他偷偷地瞅見旁邊的匈奴兵騎着一匹好馬。
李廣使勁一掙紮,猛一下子跳上那匹好馬,奪過弓箭來,把匈奴兵推下去,掉轉馬頭,拼命地往回跑。
等到匈奴的将士們一齊回過頭來去追,李廣已經跑在前頭了。
他一面使勁地夾住馬肚子,拼命地逃,一面連着射死了幾個跑在最前面的匈奴兵。
匈奴的将士們見李廣越跑越遠,隻好眼睜睜地看着他逃了回去。
公孫敖那一路的軍隊被匈奴大殺一陣,死傷七千多人,逃回去了。
公孫賀那一路的軍隊沒見到匈奴兵,等了幾天聽說雁門、代郡兩路兵馬打了敗仗,不敢老待在那兒,也隻好回去。
隻有上谷那一路衛青的軍隊一直到了龍城。
匈奴兵大部分都到雁門去了,守在龍城的隻有幾千人,讓衛青占了便宜,打了勝仗,逮住了七百來個匈奴兵,也回來了。
四個将軍回到長安。
漢武帝聽了他們的報告:兩路打了敗仗,一路白跑一趟,隻有衛皇後的兄弟衛青打了勝仗,他格外賞賜衛青,封他為關内侯。
公孫賀沒有功,也沒有過。
李廣和公孫敖都定了死罪,理應砍頭。
好在漢朝有一條規矩:罪人可以拿出錢來贖罪。
他們兩個人交了錢,贖了罪,做了平民。
大将衛青 衛青是漢武帝的第二位皇後衛子夫同父異母的弟弟,他是漢朝抗擊匈奴的名将,能征善戰,七戰七捷,是中國曆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将軍。
他收複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
他屢立戰功,但卻從不結黨幹預政事。
他對士卒體恤較多,對同僚大度有禮,威信極高。
李廣做了平民,回到老家,打打獵、喝喝酒,倒也逍遙自在。
第二年秋天,匈奴又打進來,殺了遼西太守,擄去了兩千多人。
漢武帝又起用李廣,派他做了右北平太守。
李廣到了右北平,防守着邊界,匈奴不敢進犯。
匈奴因為李廣行動快,箭法好,給他起了一個外号叫&ldquo飛将軍&rdquo。
右北平一帶有老虎,時常出來害人。
李廣就經常出去打老虎。
老虎碰見他,沒有不被射死的。
有一天,他回來晚了,天色半明半暗,正是老虎出沒的時候。
他忽然看見山腳下的草叢裡蹲着一隻老虎,便連忙拿出弓箭,鉚足了勁兒射過去。
手下人見他射中了老虎,紛紛跑過去逮。
他們走近一瞧,喝!中箭的原來不是老虎,是一塊大石頭。
隻見箭頭陷進石頭很深,拔也拔不出來。
大夥兒驚訝得不得了,李廣過去一看,也挺納悶。
他回到原來的地方,又射了一箭。
那支箭碰到石頭,迸出了火星兒,掉在旁邊。
他連着又射了兩箭,箭頭都折了,也沒能射到石頭裡去。
就那麼一箭已經夠了,人家都說李廣的箭能射穿石頭。
這個消息傳開去,匈奴就更不敢來侵犯右北平了。
沒石飲羽 出自《史記·李将軍列傳》:&ldquo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镞。
&rdquo &ldquo沒石飲羽&rdquo後人用來比喻功力精湛或箭術高明。
不得要領 漢武帝剛即位的時候,匈奴當中有人投降了漢朝,他們說敦煌和祁連山之間有個大國,叫月氏(yuèzhī)。
月氏被匈奴的冒頓單于打敗以後,又被冒頓單于的兒子老上單于趕走。
老上單于砍了月氏王的腦袋,把他的骷髅做成一個瓢,拿它舀水(舀yǎo),月氏人隻好遠遠地往西逃去。
月氏人恨死了匈奴,想要報仇,但苦于沒有人幫助他們。
漢武帝聽說後,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就想去聯絡月氏,夾擊匈奴。
月氏在匈奴的西邊,要是從月氏去打匈奴,準能斬斷匈奴的右臂。
可是漢朝跟月氏素無來往,現在月氏逃到西邊去,離漢朝就更遠了。
誰也不知道這月氏到底在哪兒。
更何況要到達月氏,不僅沿途有重山阻隔,更要穿越匈奴的領地。
漢武帝慎重考慮之後,下了一道招賢榜,招募天下的能人志士出使西域,去聯絡月氏人。
招賢榜貼出來,文武大臣當中沒有一個人敢于應征。
這時,擔任郎中不久的漢中人張骞首先應征。
還有一個匈奴人堂邑父(fǔ)和一百多個勇士都願意跟着張骞一塊兒去。
漢武帝就讓張骞做了他們的首領,帶着這一百多人從隴西出發。
隴西外面就是匈奴的地界,他們要到月氏去,必須經過匈奴。
張骞他們小心翼翼地走了幾天,沒想到仍然被匈奴兵圍住了。
這一百多個人怎麼能夠打得過匈奴呢?他們全都做了俘虜。
匈奴倒沒殺他們,隻是派人管着他們,不放他們回去。
張骞他們在匈奴一住就是十多年,張骞還娶了一位匈奴的姑娘,生了兒子和女兒。
外表看來,他們跟匈奴人沒有什麼兩樣,日常生活也比以前自由得多了。
盡管張骞在匈奴生活挺安定,他可始終沒忘記漢武帝交給自己的任務。
他和堂邑父偷偷地商量好了,帶着幹糧,在一個月黑的夜裡,趁别人不留意,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他們雖然不知道月氏在哪兒,可認定隻要往西走,準錯不了。
他們跑了幾十天,曆盡千辛萬苦,終于逃出了匈奴的地界。
這一下,總該到了月氏了吧,哪兒知道月氏沒找到,倒闖進了大宛國。
大宛在月氏的北邊,是西域列國當中出産快馬、苜蓿和葡萄的好地方。
張骞他們到了大宛,被大宛人截住。
大宛是匈奴的鄰國,這幾個人都能說匈奴話,張骞跟他們說明白了以後,他們就去報告國王。
大宛王早就聽說很遠很遠的東方有個中國,地方很富庶,金銀财寶、綢緞布帛多得用不完,就是路太遠,沒法來往。
這會兒他一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連忙歡迎他們。
張骞對大宛王說:&ldquo我們是奉了大漢皇帝的命令到月氏去的。
要是大王能夠派人送我們去,将來我們回到中原,我們的皇上一定感謝大王的好意,拿最好的禮物來送給大王。
&rdquo大宛王答應了。
他說:&ldquo從這兒到月氏還得經過康居。
康居和月氏語言相同,可是你們聽不懂,我派一個會說月氏話的人帶你們去吧。
&rdquo 張骞謝過了大宛王,跟着帶路的大宛人走了。
他們到了康居。
康居同大宛素來交好,又有大宛王的介紹,康居王就派人送張骞他們到了月氏。
月氏王被老上單于殺了以後,月氏人立太子為新王。
新王帶領着全部人馬往西進攻大夏,占領了大部分的土地。
那邊土地肥沃,物産豐富,月氏人得到了那塊土地,很滿意,就重新建立了一個大月氏國。
張骞由康居王介紹,見了月氏王,談到聯合進攻匈奴的事。
月氏王聽了張骞的話,不大感興趣,他此時報仇的念頭已經冷了,不想再去跟匈奴作戰。
月氏王隻是把張骞作為一個外國的使者,挺有禮貌地招待着他。
張骞在月氏住了一年多,學到了許多東西,可他同月氏王的外交商談始終不得要領,不能得到月氏對于夾擊匈奴之事的明确态度。
沒法聯合月氏去攻打匈奴,張骞隻好辭别月氏王回來。
張骞和堂邑父到了匈奴地界,又被匈奴逮住了。
他們又留在那兒一年多,正碰上匈奴的伊稚斜(yīzhìchá)跟單于的太子争奪王位,匈奴國内大亂。
張骞趁着這個亂勁兒,帶着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長安。
張骞最初帶着一百多個勇士出去,在外邊足足過了十三年,就剩下他們兩個人回來。
漢武帝慰勞了他們,他拜張骞為大中大夫,拜堂邑父為奉使君。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漢武帝派張骞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首次開拓絲綢之路。
此後,漢朝頻繁派出使節出使西方,漢武帝時期最遠的漢使到了今天的埃及。
西漢末年,絲綢之路一度斷絕,東漢時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絕了五十八年的西域之路。
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ldquo絲綢之路&rdquo因此得名。
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張骞的這次西行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但是終于打開了西行的途徑,使處在匈奴鐵蹄下的西域各國都知道了強大的漢朝并沒有忘記他們,這對促進漢朝和西域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交流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得要領 出自《史記·大宛列傳》:&ldquo骞從月氏至大夏,竟不得月氏要領。
&rdquo說的就是張骞出使月氏國的故事。
要,同&ldquo腰&rdquo字;領,衣領。
&ldquo不得要領&rdquo原指沒有了解到真實的意圖和态度,後人用&ldquo不得要領&rdquo指沒有抓住事物的關鍵或要點。
封狼居胥 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十九年),匈奴又帶領着一萬騎兵,進了上谷,殺了幾百個漢人,搶了不少财物。
這可把漢武帝氣壞了,他決定去跟匈奴拼一拼。
第二年,他拜霍去病為骠騎将軍,率領一萬騎兵,從隴西出發去進攻匈奴。
霍去病的軍隊跟匈奴連打了六天,匈奴抵擋不住,向後直逃。
霍去病追過燕支山,追了一千多裡地。
那邊還有不少匈奴的屬國,像渾邪、休屠等。
漢兵俘虜了渾邪王的太子和相國,連休屠王祭天的金人也拿來了。
這回出兵,霍去病又立了大功。
到了夏天,骠騎将軍霍去病帶着公孫敖和幾萬騎兵再去進攻匈奴。
他們打了個大勝仗,奪取了燕支山和祁連山。
匈奴失去了這些地方,非常痛心。
他們編了山歌,挺難受地唱着: 奪去了我們的祁連山, 叫我們的牲口不繁殖; 奪去了我們的燕支山, 叫我們的姑娘沒顔色。
漢武帝為了慰勞霍去病,要替他蓋一座大房子。
霍去病推辭,說:&ldquo匈奴未滅,何以家為!&rdquo漢武帝更加信任他,差不多可以跟大将軍衛青相比了。
衛青、霍去病接連打擊着匈奴,那些跟漢朝接壤的匈奴屬國就更加苦了,渾邪王和休屠王打了敗仗已經夠慘了,伊稚斜單于還責備他們不夠用心,派使者叫他們前去受罰。
他們害怕單于,準備一塊兒去投奔漢朝。
剛巧漢朝的将軍李息在河上築城,渾邪王就打發使者到李息那兒請求歸附。
李息向漢武帝報告,漢武帝恐怕是匈奴的詭計,派霍去病帶着軍隊去迎接他們。
渾邪王派使者去催休屠王帶領部下一同進關,休屠王忽然變了卦,不肯動身。
渾邪王騎虎難下,就帶着兵馬,突然打進來,殺了休屠王,收了他的部下,一同往漢朝這邊來。
霍去病帶領兵馬接見了渾邪王,這次,投奔漢朝的一共有四萬多人。
漢武帝立渾邪王為漯陰侯(漯tà),封給他一萬戶。
渾邪王底下的四個小王也都封了侯,漢武帝另外還賞給他們很多金錢。
這四五個頭兒封了侯,又把那四萬多的手下分别安頓在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五個郡裡。
漢武帝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風俗習慣,還可以跟漢人做買賣。
這五個郡就稱為&ldquo五屬國&rdquo。
從此,自金城、河西,通到南山,直到鹽澤,都沒有匈奴的蹤影了。
原來防守着隴西、北地、上郡的士兵減了一半。
自從渾邪王歸附漢朝以後,匈奴不敢從西邊過來,他們就從東邊進來。
他們來了一萬多騎兵,殺了一千多當地的老百姓,搶了一些财物就回去了。
又過了一年,山東地區遭受了大水災,老百姓窮得沒有飯吃。
漢武帝下了诏書,命令地方官開倉放糧,同時向有錢的人家借糧,救濟難民。
可放糧、借糧隻能是一時救急,不能老這麼下去。
漢武帝決定移民,他下令把受水災的難民送到關西和朔方南段的邊界上去。
這次移民一共有七十多萬人,吃的、穿的全由公家供給。
移民到了開荒地區,好幾年都由公家借糧、借錢給他們。
朝廷花了幾萬萬錢,弄得府庫又快空了。
他就重用桑弘羊、東郭鹹陽和孔僅三個大商人,叫他們管理财政,把鑄錢、冶鐵、熬鹽、造酒這些事業從商人手裡拿過來,讓朝廷來掌握。
這麼一來,軍饷就很充足了。
漢武帝決心要一鼓作氣,徹底消滅匈奴的主力,于是又派兵去攻打匈奴。
漢武帝派大将軍衛青和骠騎将軍霍去病各帶五萬騎兵去追擊匈奴。
郎中令李廣要求一塊兒去。
漢武帝嫌他太老了,不讓他去。
李廣再三要求,漢武帝就叫他帶一隊兵,和曹襄、公孫賀、趙食其三個将軍,共分前、後、左、右四隊,由衛青統領。
衛青臨走的時候,漢武帝囑咐他,說:&ldquo李廣年老,不能讓他獨當一面。
&rdquo 這次漢軍出去跟以前大不相同。
除了十萬騎兵以外,還有幾十萬步兵和十四萬匹馱東西的馬。
衛青、霍去病分成兩路進兵,發誓一定要打敗匈奴。
衛青派李廣往東繞道進兵,指定日子到漠北會齊。
李廣要打先鋒,衛青不答應,派趙食其跟他一同去。
衛青自己向北進兵。
走了好幾天,才找到了匈奴的大營。
當時就打起來了。
雙方死傷了不少人馬。
到了黃昏時分,伊稚斜單于向西北方向逃去,匈奴兵四散逃跑。
三天裡衛青又追了二百多裡地,沒追上單于,他們繼續往前追,那邊有個趙信城,裡面存着不少糧草。
這些糧草,匈奴人來不及運走,全落在漢軍手裡。
他們在趙信城一帶搜索了一天,沒找到匈奴人,又不知道前面的道路,擔心還有埋伏,隻好離開趙信城,回到漠南來了。
李廣難封 這次漠北之戰,李廣因為迷路,耽誤行程,惹上了官司。
他流着眼淚對将士們說:&ldquo我從軍以來,跟匈奴打仗七十多次,有進無退。
我現在已經六十多歲了,犯不着再上公堂。
&rdquo說完,他就自殺了。
士兵們一向愛戴李廣,一聽到他死了,全都哭起來,好像死了自己的父親一樣。
這位抗擊匈奴、戰功卓著、備受士卒愛戴的名将,一生坎坷,終身未能封爵。
後人以&ldquo李廣難封&rdquo慨歎将士功高不爵,命運多舛。
衛青的大軍回到漠南,才碰到李廣和趙食其的軍隊。
衛青責備他們誤了日期,都應該定罪。
趙食其解釋說:&ldquo東路水草少,道兒遠,彎彎曲曲的小道兒又多,我們迷了路。
&rdquo李廣氣得說不出話來。
衛青派人送酒食給李廣,另外派人審問李廣他們行軍誤期的案子。
另一邊,骠騎将軍霍去病的大軍走了兩千多裡地,才找到了匈奴左賢王的軍隊。
他們連着打了幾次勝仗,并且逮住了單于手底下的三個王,以及将軍、相國、軍官等一共八十三人。
這一次,匈奴大敗,被消滅了八九萬人,而霍去病的軍隊隻損失了一萬多人。
霍去病一路追殺,到了狼居胥山。
在這裡,霍去病稍作停頓,他率大軍在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來慶祝這次漠北之戰抗擊匈奴大獲成功。
封狼居胥之後,霍去病繼續率領軍隊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收兵。
經過這次漠北之戰,匈奴逃到了很遠的地方,大漠以南再也沒有匈奴的王庭了。
這一年,霍去病年僅二十一歲。
漢武帝對漠北戰役的勝利極為滿意。
漢軍凱旋後,他加封衛青、霍去病為大司馬,從此兩人各号大司馬大将軍、大司馬骠騎将軍。
漢武帝對霍去病的功績尤其贊賞,不僅升了他的官階,而且再增加其封邑五千八百戶。
又過了三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二十四歲。
漢武帝很悲傷,他追谥霍去病為景桓侯,并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
他給霍去病修的墳墓的外形,也像極了祁連山的樣子。
封狼居胥 出自《漢書·衛青霍去病傳》:&ldquo骠騎将軍去病率師躬将所獲葷允之士&hellip&hellip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臨翰海。
&rdquo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五萬,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
這一戰,霍去病殲敵八萬餘人,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
經此一戰,匈奴元氣大傷。
&ldquo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rdquo &ldquo封狼居胥&rdquo後用來形容建樹邊功。
蘇武牧羊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四十一年),漢武帝想再次派兵去攻打匈奴,誰知,那些扣留在匈奴的使者都回來了,他們向漢武帝報告,說匈奴又提出和親了。
原來匈奴的且鞮侯(且鞮jūdī)單于剛即位,聽說漢朝打敗了旁邊的大宛,他怕漢朝打過去,就派使者把扣留在匈奴的使者都送回來了,還說:&ldquo漢朝是匈奴的老丈人,我做晚輩的怎麼敢得罪長輩呢?&rdquo 漢武帝聽到且鞮侯單于說了這麼謙虛的話,不能不信。
他打發中郎将蘇武拿着使節送以前扣留的匈奴的使者們回去,還帶了許多禮物去送給單于。
蘇武帶着兩個副手張勝和常惠,還有一百多個士兵到了匈奴。
他們歸還了匈奴的使者,送上了禮物。
這下,且鞮侯單于總該滿意了吧,哪知道他并不是真要跟漢朝和好,他把漢朝的使者送回隻是個緩兵之計。
他見漢朝歸還了使者,送來了禮物,認為漢朝中了他的計,更加傲慢起來了。
他對待蘇武也很不講禮貌。
蘇武為了兩國和好,不便多說話,他隻等着單于寫了回信,讓他回去就是了。
想不到就在這時,發生了意外,害得蘇武吃盡了苦頭。
蘇武到匈奴以前,漢朝有個使者叫衛律,投降了匈奴。
匈奴正需要有個漢人替他們出主意,就格外優待衛律,封他為丁靈王。
衛律的副手虞常雖然跟着衛律投降了匈奴,可是心裡很不樂意,老想着暗殺衛律,逃回中原去。
可因為沒有幫手,不敢莽撞。
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本就是朋友,這次見了張勝,就暗地裡對他說:&ldquo聽說咱們的皇上恨透了衛律,我準備替朝廷把他殺了。
我母親和兄弟都在中原,我不希望别的,隻圖立了功,皇上能照顧我的母親。
&rdquo張勝很同情,願意幫助他。
誰知虞常沒能殺掉衛律,自己反倒被逮住了。
單于讓衛律審問虞常,張勝害怕起來,他把一切都告訴了蘇武。
蘇武急得跟什麼似的,他說:&ldquo要是虞常供出了跟你同謀,咱們就得上公堂。
堂堂大國的使臣像犯人一樣被人家審問,不是給朝廷丢臉嗎?還不如早點自殺吧。
&rdquo說着,他就拔出刀來,向脖子上抹去。
張勝和常惠連忙拉住他,奪去了刀,才沒讓他死。
蘇武隻希望虞常不要把張勝供出來。
虞常受了各種酷刑,隻承認張勝是他朋友。
衛律把他的供詞交給單于,單于召集大臣們商議殺掉漢朝的使者。
有一個大臣勸住單于,說:&ldquo不如免了他們的罪,叫他們投降。
&rdquo單于叫衛律去召蘇武他們進去。
蘇武聽到衛律叫他投降,就對常惠他們說:&ldquo喪失氣節、有辱使命,就算活着,還有什麼臉見人呢?&rdquo蘇武一面說,一面拔出刀來,又向脖子上抹去。
衛律慌忙把他抱住,蘇武的脖子已經受了重傷。
他倒在地下,渾身是血。
衛律叫人去請醫生。
常惠他們哭得不像樣子。
等到醫生到來,蘇武還沒醒過來。
匈奴的醫生叫人刨個地坑,地坑裡燒着文火,鋪上木闆,讓蘇武趴在上面。
醫生用腳踩他的背,讓他的傷口出血。
這麼踩了半天,蘇武才蘇醒過來,醫生給他脖子上塗了藥膏,單于命人把他擡回了營房裡。
那個願意幫助虞常的張勝已經關在監獄裡了。
單于十分欽佩蘇武,早早晚晚派人去問候,一直等他痊愈了,才又叫衛律想辦法去勸他投降。
衛律奉了單于的命令,請蘇武到公堂上坐下,讓蘇武旁聽他審問虞常和張勝的案子。
虞常态度強硬,他對衛律說:&ldquo要殺就殺,要剮就剮,我可不願意跟你這個漢奸多說話。
&rdquo衛律宣告虞常死罪,當時就把他殺了。
衛律對張勝說:&ldquo你是漢朝的使臣,不應該跟虞常同謀暗殺單于的大臣。
你也有死罪,可是單于有令,投降的可以免罪。
你要是說個&lsquo不&rsquo字,我就砍了你的腦袋!&rdquo說着,他就舉起刀來。
張勝貪生怕死,投降了。
衛律回過頭來對蘇武說:&ldquo您的副手有了死罪,您也得連坐。
&rdquo蘇武說:&ldquo我既不是同謀,又不是他的親屬,為什麼要連坐?&rdquo衛律又拿起刀來,蘇武脖子一挺,不動聲色地等着。
這一挺,反倒叫衛律的手縮回去了。
他說:&ldquo蘇先生,您聽我說,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
多蒙單于大恩,封我為王,給了我幾萬個手下和滿山的馬群,您瞧多麼富貴呀!蘇先生今天投降,明天就能跟我一樣,何必這麼固執白白地喪了命。
到時候屍首扔在荒野裡,又有誰知道呢?&rdquo蘇武不回答。
衛律又說:&ldquo先生若聽我勸告,我就跟先生結為兄弟。
要不然,恐怕咱們再也不能見面了。
&rdquo 蘇武再也忍不住了,他站起來,用手指着衛律,罵着說:&ldquo衛律!你是漢人的兒子,忘恩負義地背叛了朝廷,背叛了父母,厚顔無恥地投降敵人做了漢奸,虧你還有臉跟我說這些話!再說,單于信任你,叫你審案子,決定生死。
可是你不但不主持公道,反倒挑撥離間,引起兩國的争端,你安的是什麼心!你也不想想:南越殺了漢朝的使者,被漢朝滅了,改成了九個郡;大宛王殺了漢朝的使者,自己的腦袋被送到長安去了。
難道你也要讓單于學他們的樣兒嗎?你明知道我是絕不會投降的,我不怕死,可是要是匈奴闖了禍,你也逃不了。
&rdquo 蘇武這番理直氣壯的責罵,衛律聽了直臉紅,他隻好去向單于報告。
單于不得不稱贊蘇武,可是他更想叫蘇武投降,他打算折磨他,叫他屈服。
他把蘇武下了地窖,不給他吃的、喝的。
這個辦法可真毒辣,兩三天餓下來蘇武就受不了。
蘇武不怕死,可他要争取活着。
恰巧天下大雪,破破爛爛的地窖裡全是雪,他就大口地吃。
不渴了,可肚子還是餓。
他把地窖裡的破皮帶、羊皮片什麼的啃着吃下去。
這麼着,他又過了幾天。
單于見蘇武還活着,隻好把他放出來。
封他為王,他不幹,單于就把他充軍到北海,叫他在那兒放羊。
他的副手常惠也像蘇武一樣不肯投降,單于罰他去别處做苦工,故意不讓他跟蘇武在一塊兒。
蘇武到了北海,口糧不夠,他就挖野菜,逮野鼠,作為補充。
吃的、喝的,是冷是熱,他都不在乎,最叫他念念不忘的是他沒完成使者的使命。
現在他什麼都沒有了,跟他同生共死的隻剩下這根漢朝的使節了。
蘇武把使節看成了命根子,一天到晚地攥着。
使節讓他得到了安慰,他從每一節穗子上看見了他白頭發的母親,看見了他長着胡子的皇上,看見了中原的麥穗,看見了他所熱愛的整個國家。
他拿着使節放羊,抱着使節睡覺,他還想着總有一天能夠帶着使節回去。
轉眼,十九年過去了。
在這期間,漢武帝去世,漢昭帝即位。
匈奴發生了内亂,匈奴的阏氏打發使者到長安要求跟漢朝和親,漢朝隻提了一個條件:要單于放回蘇武、常惠等漢朝的使者。
漢朝的使者到了匈奴,要求匈奴把蘇武、常惠他們送回去。
匈奴騙使者說蘇武他們已經死了。
可常惠買通了單于的手下,私底下見了使者,說明蘇武的底細,還教給他一個要回蘇武的說法。
第二天,使者見了單于,要他送回蘇武他們。
壺衍鞮單于說:&ldquo蘇武早已死了。
&rdquo漢朝的使者挺嚴厲地責備他,說:&ldquo單于既然成心要跟漢朝和好,就不應該再欺騙漢朝。
大漢天子射下了一隻大雁,大雁的腳上拴着一條帛書,是蘇武親筆寫的。
他說他在北海放羊。
您怎麼說他死了呢?&rdquo 單于聽了,吓了一大跳,說:&ldquo蘇武的忠心感動了飛鳥,這是天意啊!&rdquo他當時就向使者道歉,答應一定好好兒送回蘇武。
使者請求把常惠等人一概放回,單于也都答應了。
蘇武回了國,當初漢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的時候,随從有一百多人,如今跟他回來的隻剩下常惠等九個人了。
蘇武走的時候才四十歲,今天回國,胡須、頭發全都白了。
長安的百姓聽說蘇武回來了,都出來看。
他們看見了白胡須的蘇武手裡拿着光杆子的使節,沒有不受感動的。
有的流下眼淚來,有的跷着大拇指,說他真是個大丈夫。
昭宣中興 漢武帝時期,漢朝的綜合國力達到頂峰,但到漢武帝執政後期開始衰落。
到了漢昭帝和漢宣帝時,他們勵精圖治,着力整頓吏治,任用賢能,赈貸農民,廢除一些苛法,屢次減免田租等稅收,減輕農民的力役負擔,農業生産得以恢複和發展。
這個時期,一度國力衰退的西漢王朝又興盛起來,史稱&ldquo昭宣中興&rdquo。
蘇武他們拜見了漢昭帝,交還了使節。
十四歲的漢昭帝拿着那個光杆子使節,看了好大會兒工夫,又看看蘇武他們,酸着鼻子,卻說不出話來。
他把使節親手交給蘇武,對他說:&ldquo您到先帝廟裡去祭祀,把使節交還給先帝,讓他老人家也高興高興。
&rdquo說着,他直流眼淚。
漢昭帝采取了大将軍霍光的建議,拜蘇武為&ldquo典屬國&rdquo,叫他管理漢朝跟外國來往的那些事兒。
蘇武牧羊 出自班固《漢書·蘇武傳》。
蘇武甯死不屈,情願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ldquo蘇武牧羊&rdquo贊揚了蘇武面對威逼利誘忠心耿耿,不畏強權,忠貞愛國,不向挫折屈服低頭的精神,形容人有氣節。
奮不顧身 當初,漢武帝派蘇武出使匈奴,左等右等不見他回來。
後來,他聽說匈奴扣留了漢朝的使者,打算再次來侵犯邊疆。
漢武帝火了,派貳師将軍李廣利帶領三萬騎兵去打匈奴。
他又吩咐李廣的孫子李陵監督辎重(辎zī,辎重,指軍隊的軍械、糧草等物資),跟着李廣利一塊兒去,可是李陵不幹。
李陵是個少年英雄,力氣大,箭法好,跟手底下的人很合得來。
漢武帝說他有點像他的祖父李廣,讓他做了都尉,給他五千楚兵防守着酒泉、張掖一帶。
這次李廣利準備從酒泉出發去打匈奴,漢武帝于是吩咐李陵給李廣利監督辎重。
李廣利雖然老打敗仗,可是他到底是漢武帝的大舅子,誰也不敢不服他。
李陵畢竟年輕,還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他瞧不起李廣利,不願意做他的手下。
他央告漢武帝,說:&ldquo我的部下都是楚兵,他們個個都能打老虎,射箭更是百發百中。
我情願帶領這一隊人馬獨當一面去分散匈奴的兵力,請别讓我跟着貳師将軍的軍隊。
&rdquo 漢武帝知道他瞧不起李廣利,當時就生了氣,罵他,說:&ldquo你不願意跟着貳師将軍,好!我再也沒有馬給你了。
&rdquo李陵挺着胸脯,說:&ldquo沒有馬就沒有馬,隻要給我五千步兵,我就能打到單于的大營裡去!&rdquo漢武帝就像鬥氣似的答應了他,可是他另外派将軍路博德在半路上接應李陵。
路博德的地位比李陵高,他不願意跟在李陵的後頭,好像是他的副手似的。
他上了個奏章,說:&ldquo現在正是秋天,匈奴的馬最肥,我們不可輕易跟匈奴交戰。
還不如叫李陵慢點出發,等到明年春天再去也不晚。
&rdquo 漢武帝看了奏章,不說話。
他懷疑這是因為李陵說了大話後悔了,才叫路博德出面來推辭。
他把奏章擱在一邊。
正好探子來報告,說匈奴侵犯西河。
漢武帝就派路博德去守西河。
接着他下了命令,吩咐李陵從遮虜障出發,去偵察東浚稽山。
李廣利從酒泉出發,到了天山,碰到了匈奴右賢王的士兵。
右賢王沒做準備,人馬又沒像漢軍那麼多,打了一個敗仗,死傷了一萬多人。
他趕緊去召集大隊人馬,再回來追趕漢軍。
李廣利打了一個勝仗,得意揚揚地往回走,剛走了幾百裡地,忽然被右賢王的大隊人馬圍住。
幾天下來,漢軍的糧草不夠,眼看就要全軍覆沒了。
幸虧他有個手下叫趙充國,帶着一百多個壯士拼着死殺出重圍。
貳師李廣利這次也挺勇敢地夾在趙充國和一百多個壯士中間一塊兒逃出來,趙充國受傷二十多處,可還沒死。
李廣利帶了三萬騎兵出去,回來的還不到一萬人。
他上了個奏章,說匈奴多麼厲害,他多麼勇敢地殺出了重圍。
不說别的,光是他手下的趙充國,身上就受了二十多處傷。
漢武帝召見了趙充國,親自瞧了瞧他的傷,血痂還沒掉呢!漢武帝不由得誇獎了他一番,拜他為中郎。
李廣利雖然打了敗仗,損失了這麼多的人馬,可是人家這麼勇敢地逃回來了,當然也不能辦罪。
李廣利開山引泉 敦煌沙洲附近有一眼貳師泉,又名懸泉,泉水從石頭中間湧出,出水量可以随着飲水人的多少而變化。
傳說這個泉是當年西漢貳師将軍李廣利讨伐大宛的時候路過此山,人困馬乏又沒有水喝。
貳師将軍以手拍石,對天盟誓,又拔出佩劍刺向山體,山石間立即有一股泉水噴湧而出,解救了三軍的幹渴。
為紀念這件事,當地人将這個泉水命名為貳師泉。
漢武帝是不肯認輸的。
他再派公孫敖和路博德從西河出發,分兩路去打匈奴。
兩隊兵馬分别在北邊兜了一個圈子,沒碰到匈奴兵,隻好回來。
李陵的那五千步兵還沒有消息,如果進攻匈奴有盼頭的話,全在李陵這一隊了。
果然,李陵的騎兵陳步樂回來向漢武帝報告,說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從遮虜障出發,一帆風順地到了東浚稽山南邊,沒找到一個匈奴兵。
他們再往北走了三十天,到了浚稽山,就駐紮下來。
李陵把沿路的山水地勢繪成一張地圖,加上說明,由騎兵陳步樂帶回去給漢武帝。
漢武帝聽了報告,看了地圖,很高興。
他認為打勝仗有盼頭了。
他天天等候着好消息。
好容易消息傳來:李陵全軍覆沒! 原來李陵他們一直到了浚稽山,沒看見一個匈奴兵,匈奴兵可早就看見他們了。
且鞮侯單于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五千步兵圍困在兩山中間。
李陵拿大車作為營盤,營盤外面擺下陣勢:前面一層的士兵拿着戟和盾牌,後面一層是弓箭手。
匈奴見漢軍人少,大膽地一直沖過來。
漢營裡的弓箭手等着匈奴兵走近了,幾千支箭一齊射出去,大批的匈奴兵中了箭,倒下了,其餘的亂哄哄地逃到山上去。
漢軍趁着亂追上去,殺了一兩千人。
漢軍一打退匈奴兵,連忙往南跑。
單于慌了,他趕緊召集了八萬騎兵來追趕漢軍。
漢軍一面抵抗,一面繼續往南跑。
這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