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西漢的成語
關燈
小
中
大
田橫笑人
秦朝是在公元前206年滅亡的,所以漢朝的紀年也從這一年算起。
劉邦打敗了項羽,滅了西楚。
他不放心手握重兵的韓信,便跑到韓信營裡,把他大将軍的印、兵符和軍隊都奪了過去。
他還安慰韓信說:&ldquo将軍立過那麼多功,我絕忘不了你。
但現在天下大勢已定,而将軍功高權重,難免引起小人妒忌。
萬一将軍受了委屈,叫我怎麼對得起将軍呢?我考慮再三,覺得義帝沒有子嗣,将軍又是淮陰人,我就封你為楚王,讓你去鎮守你的故鄉楚地,那可要比鎮守遙遠的齊地強多了。
&rdquo韓信有些不太高興,但兵權已經沒了,不由得他不答應。
公元前202年二月,劉邦登基,做了皇帝,建立了漢朝,後人稱他為漢高祖。
他立呂雉為皇後,公子盈為皇太子,定都洛陽。
天下平定後,漢高祖還有一件心事:齊王田廣死後,他的叔叔田橫做了齊王。
齊王田橫帶着五百多人逃到了一個海島上去避難,他們在海島上種起了莊稼,就這麼靠着種地和捕魚過着艱苦的生活。
漢高祖因為田橫很得人心,怕他們以後趁機再作亂,所以一聽說他躲在海島上,就派使者到海島上去傳達命令,說要赦他們的罪,叫他們回來。
田橫招待了使者,請他先休息一下。
他立刻召集了手下的五百多人,商議投降的事情。
五百人都說:&ldquo不能投降!劉邦表面寬大,内心狹隘,是個刻薄小人,大王絕不能去。
&rdquo田橫就回絕了使者,對他說:&ldquo我烹了郦食其(lìyìjī),已經得罪了漢王,再說郦食其的兄弟郦商正在漢王左右,他絕不能放過我。
請替我拜謝漢王,讓我做個老百姓吧。
&rdquo 郦食其之死 郦食其,劉邦謀士,以三寸不爛之舌著稱。
楚漢相争時,他對劉邦說自願去招降齊王田廣。
郦食其到了齊地,向齊王曉以利害,齊王欣然同意,罷兵守城,天天和郦食其縱酒談心。
劉邦不放心,暗中派韓信領兵抵達齊國邊界,一旦郦食其失敗,好先下手為強。
韓信抵達平原,聽說郦食其已說服齊王,就想下令撤退,謀士蒯通對韓信說:&ldquo難道你一個大将軍還比不上一介儒生?&rdquo韓信在其煽動下,率軍直抵齊境。
齊王田廣認為上了郦食其的當,将郦食其烹殺。
使者回報了漢高祖,漢高祖把郦商叫來,對他說:&ldquo要是齊王田橫到來,有人敢動他一根汗毛,或者敢得罪他的随從人員的,一律滅門!&rdquo郦商吓得縮着脖子,連連說:&ldquo是,是!&rdquo漢高祖又派使者帶着使節、诏書去招收田橫。
使者第二次到了海島上,對田橫說:&ldquo皇上說了,隻要你們去,大則封王,小則封侯;倘若不去,他隻好發兵來剿滅你們了。
&rdquo 田橫再一次跟海島上的五百多人商議。
他們說:&ldquo大王不能去。
封王、封侯,說得多好聽!他高興了,可以封你為王,封你為侯;一不高興,也可以打你的耳光,砍你的腦袋!人家變了臉,再想回來可就辦不到了。
咱們不如在海島四周多設營寨,加緊防備,就算有千軍萬馬也沒法過來。
&rdquo 田橫說:&ldquo使不得!我對諸君沒有一點兒恩德。
這些年,你們跟着我沒少吃苦,我卻沒讓你們享過富貴。
要是我不去,漢王必定發兵來攻,諸君必然會被我連累。
這麼多人為我一個人死,說什麼我也不幹,我還是去吧。
&rdquo他們嚷着說:&ldquo我們願意跟大王共生死,要去一起去,死也死在一塊兒。
&rdquo田橫擺擺手,說:&ldquo要是大家都去,人數過多,容易引起誤會。
我一個人去,漢王不會生疑。
我去了以後,如果還不錯,我再派人來接你們。
&rdquo他就帶了兩個門客,跟着使者去了洛陽。
到了距離洛陽隻有三十裡地的驿舍,他們先歇了歇。
田橫對使者說:&ldquo做臣下的朝見皇上,應當洗個澡、換身衣服,表示敬意。
我就在驿舍裡洗個澡,行不行?&rdquo使者答應了。
田橫支開了使者,對兩個門客說:&ldquo我是齊國的臣下,應當忠于齊王。
齊王被敵人殺了,我去投奔敵人,今後哪還有臉再見人?要是後人都學我,見誰強就去奉承誰,那天下還有忠義嗎?我和漢王原本都是王,現在他做了皇帝,我去當俘虜,處處看他的眼色,聽他的使喚,多羞恥呀!再說我殺了郦食其,現在去跟他的兄弟一塊兒伺候一個主人,盡管他由于害怕漢王不敢為難我,可我自己心裡也覺得慚愧。
&rdquo 兩個門客愁眉不展地聽着,還沒來得及說話,田橫已經自殺了。
兩個門客抱着屍首,哭了一會兒,一咬牙,不再流淚了。
使者聽到了哭聲,進來一看人已經死了,隻好無可奈何地包了田橫的腦袋,叫兩個門客捧着去見漢高祖。
漢高祖見了田橫的人頭,不由得歎息着說:&ldquo唉,他們哥兒三個(指田儋、田榮和田橫)平民出身,先後都打天下,做了齊王。
真了不起!&rdquo他就拜田橫的兩位門客為都尉,派兩千名士兵造了一座墳,用安葬國王的禮節把田橫安葬了。
那兩個門客祭過了田橫,就在墳邊挖了兩個坑,拔劍自殺了。
當時就有人去報告漢高祖,漢高祖聽了,挺納悶兒。
他吩咐手下把那兩具屍首葬在了田橫的墳邊。
漢高祖對大臣們說:&ldquo你們看,田橫不願意封王,自殺了,他的兩個門客也自殺了。
他們怎麼能有這麼深的情義?真了不起!聽說這麼了不起的人在海島上還有五百個。
這麼了不起的人,誰都欽佩,我怎麼能讓他們流落在海島上呢?&rdquo他就第三次派使者去了海島,又囑咐使者千萬要勸他們回來。
使者到了海島上,傳達了漢高祖的命令,接着說:&ldquo皇上早已說過,田橫來,大則封王,小則封侯。
田橫已經受封為齊王,兩位門客也做了大官。
齊王說了,請你們快去,同享富貴。
&rdquo他們着急地問:&ldquo我們的大王怎麼樣了?有他的信件沒有?&rdquo使者說:&ldquo齊王正忙着呢,叫我捎個口信來不是一樣嗎?&rdquo 他們心裡有些懷疑,可是田橫不回來,他們也不能在海島上住下去。
去就去吧,五百個齊人,隻帶着随身的寶劍,跟着使者到洛陽去見齊王。
他們還沒到洛陽,就聽到了人們紛紛議論着田橫和兩個門客自殺的事兒。
幾個領頭的對使者說:&ldquo請讓我們先去拜過齊王的墳墓,盡了我們做臣下的對舊主的情義,然後再去朝見皇上。
&rdquo使者見這五百個壯士個個帶着寶劍,沿路已經有幾分害怕,哪裡還敢說個&ldquo不&rdquo字。
五百個壯士到了田橫墳上,祭祀了一番。
悲傷到了極點,反倒沒有眼淚了,他們作了一首歌,大夥兒拿挺低沉的嗓音唱着: 人生好比草上露,哪能永遠在草上? 晶亮又純潔,顆顆能發光; 甯可随着陽光去,不能掉在糞土上; 不怕時光短,隻怕一旦髒! (《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複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 他們唱了又唱,越唱越傷心,連使者也跟着流眼淚。
他們不願意投降,可又沒有力量反抗,五百個人就全都自殺了。
消息傳到漢高祖那裡,他驚訝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他直納悶兒,他們怎麼會那麼心齊?這麼忠義的人哪裡去找?田橫真叫人佩服!漢高祖吩咐士兵把五百個義士的屍首好好安葬了。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田橫和五百個義士,就把那座海島稱為&ldquo田橫島&rdquo。
田橫笑人 《南史·陸超之傳》中有記載:&ldquo人皆有死,此不足懼,吾若逃亡,非惟孤晉安之眷,亦恐田橫客笑人。
&rdquo 南朝的時候,齊國有一位叫作陸超之的大臣,很得晉安王的欣賞。
後來,晉安王清君側失敗,有一位大臣勸陸超之逃跑,陸超之說:&ldquo死亡沒什麼可怕的,但如果我逃跑了,不僅辜負了晉安王,恐怕還會被田橫的賓客恥笑。
&rdquo在這裡,陸超之借用了田橫的五百賓客不願投降漢朝的故事,表明自己不願苟且偷生的決心。
後來,人們用田橫笑人來形容矢志不渝、甯死不屈。
走胡走越 漢高祖依照安葬國王的禮節安葬了田橫,又把五百多個義士的屍首都好好兒地埋了,算夠寬大的了。
可是人們不諒解漢高祖的好心,背地裡都說田橫他們是他逼死的,這可把漢高祖氣壞了。
他覺得做了皇帝不能太厚道,誰不來投降,就該滅門,封他們做王做侯,反倒給自己招來不痛快。
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捉拿季布:逮住季布的,賞賜千金;隐藏季布的,滅三族。
這道命令一下去,誰不想要千金重賞?哪一個還敢窩藏季布? 季布原來是個俠客,在楚地挺有名望。
他答應人家的事情,沒有不幫人家辦到的,所以楚人有這麼一句話:&ldquo得到黃金萬兩,不如季布答應一聲。
&rdquo後來季布投了軍,在霸王項羽手下做了大将。
他屢次追殺漢王劉邦,劉邦差點兒死在他手裡。
這會兒劉邦做了皇帝,非要把他抓來剁成肉醬,才能解恨。
季布&ldquo一諾千金&rdquo 季布,最初是楚霸王項羽帳下五大将之一(分别為龍且、英布、季布、鐘離眛、虞子期),曾數次圍困劉邦。
項羽敗亡後,被劉邦懸賞捉拿,後在夏侯嬰的說情下,為劉邦所用,拜為郎中。
季布為人仗義,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諾言、講信用而著稱。
楚國人中廣泛流傳着&ldquo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rdquo的諺語。
&ldquo一諾千金&rdquo這個成語即來源于此。
季布認為自己挺有才能,還想着有朝一日能幹一番大事,于是他甯肯忍辱偷生,也不願輕易一死。
霸王失敗以後,季布躲在濮陽(濮pú)的舊友周家的家裡。
因為各處都在捉拿季布,風聲挺緊,周家沒法再窩藏他,就跟季布商量,勸他離開濮陽,去投奔一位在魯地挺有名的叫朱家的俠客。
季布就按照當時的規矩,削去了頭發,穿上粗布的短褂,做了奴仆。
周家帶了幾十個奴仆,坐着大車,到了魯地,把季布賣給朱家。
朱家心裡早已明白周家賣給他的那個奴隸準是季布,可是他隻當作不知道,隻管叫季布到地裡去幹活兒,還囑咐他兒子,說:&ldquo莊稼活兒聽這個奴隸管,吃飯跟他一塊兒吃。
&rdquo朱家囑咐完了,自己就去了洛陽。
朱家到洛陽去見滕公夏侯嬰。
夏侯嬰知道朱家是魯地頂出名的豪強,不敢得罪他,就挺殷勤地跟他喝酒談心,做了朋友。
有一天,朱家問夏侯嬰,說:&ldquo季布到底犯了什麼大罪,皇上要這麼雷厲風行地捉拿他?&rdquo夏侯嬰說:&ldquo季布三番五次地追殺過皇上,皇上把他恨透了,所以一定要拿住他。
&rdquo朱家又問:&ldquo您看季布是個怎樣的人?&rdquo&ldquo是個好人。
&rdquo&ldquo對呀!他是項羽的臣下,替主人盡力,那是他分内之事。
項家的臣下殺得光嗎?現在皇上剛得了天下,卻連一個人都不肯放過,這不得讓天下人都覺着皇上的器量不夠大嗎?再說,像季布這麼有才能的人,皇上這麼急急地捉拿他,那他隻能要麼往北邊去投奔胡人(指匈奴),要麼就往南邊去投奔越國。
逼着有才能的壯士去幫助敵國,這對剛登基的皇上又有什麼好處呢?您何不找機會跟皇上說說?&rdquo夏侯嬰明白季布準是躲在他家裡,便答應了朱家去向漢高祖說情。
漢高祖依了夏侯嬰,免了季布的罪,拜他為郎中。
人們都說季布貪生怕死,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可是朱家救了季布,卻根本不跟他見面,倒是個熱心人。
季布做了大官,季布的異父兄弟丁公得到了這個消息,急急忙忙地去求見漢高祖。
原來季布從小死了父親,季布的母親再嫁給丁家,生了丁公。
丁公是西楚的将軍,曾經在彭城西邊追上漢王劉邦,經劉邦懇求,把他放了。
丁公恐怕漢高祖忘恩負義,以怨報德,一直不敢露面。
現在他聽說追殺過漢高祖的季布都做了大官,心想:我對漢高祖有過這麼大的恩德,還怕漢高祖不好好報答自己嗎? 丁公到了洛陽,見了漢高祖,趴在地上,等着漢高祖親自去扶他起來。
漢高祖想起了自己說過的話:&ldquo丁公,我是逃不了啦。
可是,您是位好漢,我也是好漢,好漢眼裡識好漢,何必彼此迫害呢?您要是高擡貴手,我絕忘不了您。
&rdquo 這些事情漢高祖都沒有忘記,可是現在他做了皇帝,絕不能讓他的臣下吃裡爬外。
他要借着丁公去勸誡所有的臣下。
于是,他突然變了臉,大聲嚷嚷着罵丁公,他對大臣們說:&ldquo丁公做了項家的臣下,不忠。
使項羽失天下的就是他,快把他砍了!&rdquo 武士們就把丁公推出去殺了。
漢高祖又說:&ldquo我斬了丁公,好叫後世做臣下的别學他的樣兒。
&rdquo大臣們吓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出聲。
漢高祖殺了丁公,立了威風,警告他的大臣們要忠于主人,一輩子都得聽他的指揮。
走胡走越 《史記·季布栾布列傳》中有載:&ldquo且以季布之賢而漢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rdquo 季布原來屬于項羽一派,劉邦登基後想除掉季布。
俠客朱家卻說:&ldquo以季布的才能,不是投靠北邊的胡人,就是向南去越國。
&rdquo胡和越都是當時漢朝的敵方。
朱家認為,如果一味地因原來的恩怨逼殺有才能的人,會緻使他走向敵方陣營,對自己沒什麼好處。
後來,人們用走胡走越來形容智能之士被迫逃亡,為敵國所用的情況。
多多益善 公元前201年,有人來給漢高祖報信,說:&ldquo項羽的大将鐘離眛躲在下邳(pī),由楚王韓信收留着。
&rdquo漢高祖聽到這個消息,急得心驚肉跳。
他一向擔心韓信本領太大,不容易對付;又害怕鐘離眛重整旗鼓,出來替項羽報仇。
現在他最害怕的兩個人聯合起來,就如同老虎長了翅膀,那可比項羽還要厲害呢!他得想辦法對付他們。
漢高祖知道韓信不是好惹的。
他一面下了诏書,叫他捉拿鐘離眛,一面派人去探聽韓信的動靜。
探子到了下邳,正看見韓信帶着三五千人馬耀武揚威地出來,又打聽到韓信為了給他母親修墳,占了别人的土地。
鐘離眛是不是在他那裡,可沒法知道。
探子回來把這些情況報告給了漢高祖,還說韓信的确有造反的嫌疑。
漢高祖問了問周勃、樊哙、灌嬰,他們都摩拳擦掌地争着要去征伐韓信。
漢高祖跟陳平商議,說:&ldquo韓信覺得自己功勞大,早就盤踞着齊地,自立為王。
我把他改封為楚王,他心裡很不服氣。
這會兒窩藏着鐘離眛,進進出出帶着軍隊,這不是要造反嗎?我打算前去征伐,你們看怎麼樣?&rdquo 陳平說:&ldquo不行!韓信不比别的将軍,要是他真造起反來,沒有人能敵得過他。
不用點計策,沒法兒逮住他。
皇上不如假裝巡遊雲夢,讓諸侯們到陳城來朝見。
陳城靠近下邳,韓信不能不來。
他一到,叫武士把他拿住,他一個人就好對付了。
&rdquo 漢高祖采用陳平的計策,假裝巡遊雲夢,打發使者去通知諸侯到陳城會齊。
英布、彭越他們都來迎接漢高祖,這可把韓信難住了。
他不想造反,可又不敢去見漢高祖。
有人對他說:&ldquo隻要大王殺了鐘離眛,把他的腦袋獻給皇上,皇上準會喜歡,到時候你還怕什麼呢?&rdquo 韓信和鐘離眛原本是朋友,鐘離眛才來投奔他。
韓信既然已經把他收留下來,怎麼還能殺他呢?可是有人說他造反,漢高祖已經懷疑他了。
不把鐘離眛獻出去,又怎麼去得了漢高祖的心病? 韓信左思右想,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來。
他隻好去跟鐘離眛商量,對他說:&ldquo皇上知道您在我這兒,所以才到了陳城。
咱們這麼下去,不但我不能免罪,對您也沒有好處。
&rdquo鐘離眛說:&ldquo大王錯了。
漢帝之所以不敢進攻楚地,是因為有我在這兒幫着大王。
我今天一死,大王必定随着滅亡。
&rdquo韓信說:&ldquo可我又有什麼辦法呢?&rdquo鐘離眛罵韓信沒有情義,接着歎了一口氣,自殺了。
韓信捧着鐘離眛的人頭去朝見漢高祖。
漢高祖責備他,說:&ldquo你窩藏鐘離眛這麼多日子,到今天事情已經敗露了,才來見我,可見你并不是出于真心。
&rdquo韓信還想辯解幾句,早已被武士們綁住了。
他大聲嚷着說:&ldquo冤枉啊!&rdquo漢高祖數落他,說:&ldquo你侵占民田埋葬父母,這是一項大罪;你進進出出,帶着軍隊,擾亂地方,這是兩項大罪;你窩藏敵人,有意作亂,這是三項大罪。
你犯了這三項大罪,還有什麼冤枉?&rdquo 韓信說:&ldquo皇上責備的三件事,我都有分解。
我從小貧窮,父母死了,隻能臨時埋在别人家地裡。
現在蒙皇上封我為楚王,我就該好好地安葬父母。
鄰近的土地可能多圈了一點,但卻不是我有意侵占;進進出出帶着軍隊是因為皇上剛得了天下,楚地還躲藏着一些作亂的人,不示威不足以鎮壓亂黨,安撫百姓;鐘離眛跟我素來有交情。
我在楚營的時候,霸王曾經要殺我,全靠鐘離眛救了我。
我不敢忘恩負義,才把他收留下來,正在勸他歸順皇上,替皇上效力。
這會兒皇上聽了小人的毀謗,我為了表白自己的心迹,不得已才把他殺了。
我對皇上始終是忠誠的,皇上這麼懷疑我,我怎麼能不喊冤枉呢?&rdquo 漢高祖沒有說話,可最終他還是把韓信裝上了囚車。
韓信歎了口氣,說:&ldquo古人說得對,&lsquo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rsquo。
現在天下已定,我就該死了。
&rdquo 漢高祖把韓信帶到洛陽。
他要讓天下人知道他并不是一個刻薄的皇帝,就一面準備懲辦韓信,一面下令大赦天下。
古代帝王的&ldquo大赦天下&rdquo 中國古代帝王以施恩為名,常赦免犯人。
如在皇帝登基、更換年号、立皇後、立太子,或者遭遇天災的情況下,常頒布赦令,赦免一批罪犯,這種行為叫大赦天下。
不得不提,唐宋期間,雖然大赦次數很多,有時甚至會赦免死刑,但卻不會赦免貪官。
唐太宗曾在大赦天下的赦令中聲明:官吏枉法受财罪犯不在赦免之列。
宋太祖趙匡胤也規定&ldquo官吏受贓者不原&rdquo。
大赦天下是件好事。
大夫田肯向漢高祖道賀,他說:&ldquo皇上得到了韓信,收複了三秦。
收複了三秦,等于得到了天下的一大半。
接着您又收複了齊地,齊地兩千多裡都是好地方。
三秦和齊地兩個地方太重要了,我提議,除了嫡親的子弟以外,皇上千萬不可把這兩個地方封給别人!&rdquo漢高祖笑着說:&ldquo對,這種好地方隻能封給自己的子弟。
&rdquo說完,他賞了田肯五百斤黃金。
漢高祖多機靈啊!不把三秦和齊地封給外人,這真是個好主意。
可田肯隻是為了這件事來的嗎?三秦和齊地可都是韓信打下來的,田肯話裡話外不是在替韓信說情嗎?漢高祖是&ldquo啞巴吃餃子&rdquo,心裡有數。
再說韓信畢竟還沒造反呢,把他拿來辦罪,也會引起大臣們的議論。
他就免了韓信的罪,對他說:&ldquo你是開國元勳,我不忍心辦你的罪;可是别人的話,我也不能不管。
這樣吧,我封你為淮陰侯,跟着我到朝廷裡去辦事,好不好?&rdquo雖然淮陰侯比楚王降了一級,可是究竟比綁着砍頭強得多。
韓信拜謝了漢高祖,跟着他去了長安。
韓信雖說不敢謀反,可是他始終認為自己的功勞大,本領高,别人他都不放在眼裡。
他老是告病假不去上朝,冷眼瞧着周勃、樊哙、灌嬰他們人前一張臉,背後一張臉,就更不願意跟他們一塊兒上朝了。
有一回,韓信從樊哙的門口經過,樊哙看見了,一定要請他去家裡坐坐。
韓信不好意思拒絕,隻好進去。
樊哙接待韓信殷勤得不能再殷勤,客氣得不能再客氣。
他說:&ldquo大王肯光臨敝舍,臣下我真是感到萬分榮幸。
&rdquo樊哙開口大王,閉口大王,稱自己是韓信的臣下。
韓信聽着,渾身起了雞皮疙瘩,一萬個瞧不起他,坐了一會兒就出來了。
樊哙跪着送他,韓信出了大門,自己笑自己,說:&ldquo我真丢人,還真跟樊哙他們一起共事,哼!&rdquo 韓信瞧不起這些人倒也罷了,他還在漢高祖跟前說大話。
有一天,漢高祖想跟他随便聊聊各位将軍的才能。
漢高祖說各人有各人的長處,也有短處,又說哪位将軍怎麼打勝仗,哪位将軍能帶多少兵。
漢高祖是想知道韓信對他是不是已經口服心服。
要是韓信能夠了解到漢高祖說這些話的用意,那就好了。
可是他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認為隻是随便聊聊,便把自命不凡的情緒流露出來了。
漢高祖說:&ldquo你看我,能帶多少兵?&rdquo韓信說:&ldquo皇上不過能帶十萬。
&rdquo&ldquo那你呢?&rdquo&ldquo我是越多越好!&rdquo漢高祖笑着說:&ldquo越多越好,怎麼被我逮住了呢?&rdquo韓信覺察到自己說走了嘴,連忙見風轉舵。
他回答說:&ldquo皇上不能帶士兵,可是善于帶将軍,所以我被皇上逮住了。
再說皇上是上天注定的,不是人的力量能及得上的。
&rdquo漢高祖明白直到現在韓信還認為他自己挺了不起的。
多多益善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記載:&ldquo上(劉邦)曰:&lsquo于君何如?&rsquo(韓信)曰:&lsquo臣多多益善耳。
&rsquo&rdquo 益,是更加的意思;善,是好的意思。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越多越好。
在韓信心中,帶兵打仗做将軍自己是勝過任何人的。
漢高祖能帶區區十萬兵馬,而自己卻是越多越好,沒有上限。
他的高傲自大,在漢高祖心中埋下了不滿的種子。
功狗功人 漢高祖免了楚王韓信的罪,改封他為淮陰侯。
後來,漢高祖把楚地分為淮東淮西兩大區。
淮東稱為荊地,淮西仍舊稱為楚地。
他封堂哥劉賈為荊王,兄弟劉交為楚王。
齊地有七十三個縣,他封自己的大兒子劉肥為齊王,拜曹參為齊相;封他二哥劉喜為代王。
這四個王稱為同姓王。
不是同姓的王封了七個,分别是: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韓王信、趙王張敖、燕王盧绾、長沙王吳芮(ruì)、閩越王無諸。
&ldquo王&rdquo以下就是&ldquo侯&rdquo。
幫着漢高祖打天下的這許多将軍天天争論着自己的功勞怎麼怎麼大,不封他們是不行的。
漢高祖就決定大封功臣。
漢高祖挑選了一批功臣,把他們封為列侯。
那時候天下還沒安定下來,城裡的人大部分都逃散了。
那些重要的城邑,因為遭到戰争的災害比别的地方大,戶口就更少了,十戶人家經過這次持續了八九年的戰争也就隻剩下兩三戶了。
因此,列侯們分到的戶口并不多,大的侯也不過一萬戶人家,小的侯隻分到五六百戶。
大小諸侯都拿地名作為封号,例如蕭何的封地是酂縣(酂zàn),他就稱為酂侯。
在這些受封的功臣當中,最出名的有這些人: 酂侯蕭何、淮陰侯韓信、平陽侯曹參、绛侯(绛jiàng)周勃、汝陰侯夏侯嬰、舞陽侯樊哙、颍陰侯灌嬰(颍yǐng)、戶牖侯陳平(牖yǒu)、安國侯王陵、曲周侯郦商、堂邑侯陳嬰、陽夏侯陳豨、辟陽侯審食其。
在漢高祖看來,蕭何的功勞最大,所以封了他八千戶。
對待張良可又不同了。
他一直像尊敬老師那樣尊敬着張良。
因此,他請張良自己挑三萬戶作為他的封地,張良可不要這個。
他說:&ldquo我在留城見到皇上,蒙皇上信任,這是上天把我交給了皇上。
如果皇上一定要封我,那麼有個留城就夠了,三萬戶絕不敢當。
&rdquo漢高祖就封張良為留侯。
以前沒受封的時候,将軍們互相争功,封了以後,他們又有了意見。
他們說:&ldquo我們的功勞是沖鋒陷陣,不顧死活,拼着性命換來的。
多的打了一百來次仗,少的也打了幾十次。
蕭何并沒立過汗馬功勞,僅僅仗着一支筆、一張嘴,寫幾個字,說幾句話,地位反倒比我們高,憑什麼呀?&rdquo漢高祖聽了,覺得這幫大老粗實在好笑。
跟他們講大道理是講不通的,漢高祖也就粗裡粗氣地打個比方對他們說:&ldquo諸君見過打獵嗎?追趕野獸,把它們逮來的是狗,指揮狗的是人。
諸君隻能夠逮野獸,都是&lsquo功狗’蕭何卻能指揮你們去追野獸,他是&lsquo功人&rsquo。
&lsquo功狗&rsquo怎麼能跟&lsquo功人&rsquo比呢?&rdquo這批将軍聽了漢高祖的話,隻好乖乖地夾着尾巴不出聲了。
丞相蕭何 蕭何,西漢初年丞相。
早年在沛縣任獄吏,後輔佐劉邦起義,劉邦攻破鹹陽後,其他将士們都去争奪金銀财寶,他卻接收了秦丞相、禦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争勝利以及穩固漢王朝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漢高祖的父親太公聽到許多有功勞的臣下都封了侯,劉賈、劉喜、劉交、劉肥還封了王,可是單單沒封到劉伯的兒子劉信。
他對漢高祖說:&ldquo皇上大概忘了自己的侄兒劉信了吧。
&rdquo漢高祖說:&ldquo忘不了,他母親曾經怎麼待我,我更忘不了。
&rdquo 原來從前劉邦不幹活兒,專靠父親和兩個哥哥養活,大家都有意見,就分了家。
分家以後,劉邦老到他哥哥劉伯家裡去蹭飯吃。
親兄弟來吃頓飯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是後來他哥哥劉伯死了,嫂子對他就越來越冷淡。
再說劉邦還老是帶着許多朋友一塊兒來吃吃喝喝,他嫂子就更加讨厭他了。
有一天,已經過了吃飯的時間,劉邦又帶着幾個朋友來了。
他嫂子不理他們,故意在廚房裡嘎吱嘎吱地刮着鍋底,好讓劉邦知道羹湯早已吃完了。
朋友們聽到主人刮鍋底的聲音,隻好餓着肚子走了,劉邦送朋友出了門,回到廚房裡一瞧,嗬,熱騰騰的一鍋飯還沒開吃呢!這事兒,漢高祖一直記在心裡。
為了這個,他才不封他侄兒劉信。
太公說:&ldquo看在你死去哥哥的面子上吧,再說你侄兒可不錯。
&rdquo漢高祖還是不答應。
太公說了好幾次,末了,漢高祖總算答應封劉信為侯,可是給了他一個挺特别的封号,叫什麼&ldquo刮羹侯&rdquo。
這個名兒是不太好聽,可是劉信又能把漢高祖怎麼樣呢?要怪也隻能怪他母親。
漢高祖連自己的侄兒都舍不得封,别人就更不必說了。
他已經封了大大小小那麼多的諸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于是他就想用剜肉補瘡的辦法來補救一下。
他老覺得韓王信是個能打仗的人才,封給他的土地也正是天下出精兵的地方。
能打仗的人統治了出精兵的地方,那可不大放心。
他就把太原郡稱為韓國,把晉陽作為都城,叫韓王信搬到晉陽去。
太原郡跟匈奴近,韓王信在那邊還可以防禦匈奴,真是一舉兩得的好計策。
韓王信當然不敢不同意,可他有個要求,他央告着說:&ldquo可不可以讓我把都城遷到馬邑去?&rdquo漢高祖答應了,韓王信就住在馬邑鎮守着北方。
漢高祖當初跟霸王争奪天下的時候,隻恨将軍太少;這會兒他們都想封侯,反倒又覺得将軍太多。
沒受封的将軍還真不少,他們的牢騷也就跟着來了。
有一天,漢高祖從宮殿上望出去,看見遠處有一群人正坐在沙灘上交頭接耳,好像在商量着什麼,他不由得犯了疑心。
再仔細一瞧,還都是武官,他的疑心就更大了。
漢高祖馬上叫張良進去,把剛才看見的情形告訴了他,問他:&ldquo他們在幹什麼?&rdquo張良好像早已想好了怎麼回答似的,他說:&ldquo他們聚在一塊兒商量着造反!&rdquo漢高祖吓了一大跳,說:&ldquo啊?天下已經平定了,他們幹嗎要謀反呢?&rdquo張良說:&ldquo皇上由平民起兵,靠着這幫人得了天下。
現在您做了皇帝,封的都是一向要好的人,殺的都是生平痛恨的人,有功勞的将士還多着呢,哪兒有這麼多的地方封給他們?他們沒受封已經夠沮喪的了,再加上怕皇上追查他們的過失,給個罪名,一個一個地收拾他們。
他們認為不能不防備這一招兒,隻好背地裡商量着造反。
&rdquo 漢高祖着急地問:&ldquo那怎麼辦?請先生快替我出個主意。
&rdquo張良說:&ldquo大家都知道的,皇上一向最恨的是誰?&rdquo漢高祖說:&ldquo我最恨的是雍齒。
當初我起兵,剛打下了豐鄉,叫他守在那兒,他無緣無故地投降了魏國,跑到項羽那邊去,逼迫過我多少次。
後來他來歸順我,那時候我正需要人,隻好把他收下。
我早就想殺他,可是他到了這兒又立過不少功勞,我也不便再算舊賬,隻是我每回見了他,老覺得像眼皮裡夾着粒沙子似的那麼不舒服。
&rdquo張良說:&ldquo快封他為侯,其他人就能安心了。
&rdquo 漢高祖雖然痛恨雍齒,可是張良的話他是百依百順的。
他就召集了大臣們,舉行了一個宴會。
在宴會上封雍齒為什方侯。
文武百官這一次酒喝得挺痛快。
他們說:&ldquo雍齒都封了侯,我們還怕什麼呢?&rdquo漢高祖覺得這件事情做得真劃算,心裡不由得高興起來。
功狗功人 這個典故出自《史記·蕭相國世家》:&ldquo高帝曰:&lsquo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
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rsquo&rdquo 在這個典故裡,漢高祖用打獵做比喻,認為沖鋒陷陣的将軍們是命令的執行者,是&ldquo功狗&rdquo。
蕭何則是謀劃者、下令人,是&ldquo功人&rdquo。
因此,蕭何的功勞比其他人都大。
後來,功狗功人被用來比喻有功勞的謀臣和武将。
鳴镝弑父 漢高祖隻顧着加強中原的統治,卻忽略了邊境上的防備,他派自己不太信任的韓王信去鎮守接近匈奴的馬邑。
這會兒匈奴的首領冒頓單于(冒頓mòdú)帶領着四十多萬人馬進攻中原,包圍馬邑的就有一二十萬人,韓王信立刻派使者向漢高祖求救,可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就算立刻發兵一時也趕不到。
韓王信就想用個緩兵之計,派人去跟冒頓單于講和。
講和還沒成功,風聲已經傳了出去。
漢高祖立刻派人去責備韓王信。
韓王信害怕漢高祖比害怕冒頓單于還厲害。
他幹脆把馬邑獻給了匈奴,自己做了冒頓手下的大将。
這可把漢高祖氣壞了,他親自率領着三十多萬大軍去攻打韓王信和匈奴。
冒頓原來是匈奴的首領頭曼單于的太子。
頭曼單于愛上了一個美人兒,立她為阏氏(yā
劉邦打敗了項羽,滅了西楚。
他不放心手握重兵的韓信,便跑到韓信營裡,把他大将軍的印、兵符和軍隊都奪了過去。
他還安慰韓信說:&ldquo将軍立過那麼多功,我絕忘不了你。
但現在天下大勢已定,而将軍功高權重,難免引起小人妒忌。
萬一将軍受了委屈,叫我怎麼對得起将軍呢?我考慮再三,覺得義帝沒有子嗣,将軍又是淮陰人,我就封你為楚王,讓你去鎮守你的故鄉楚地,那可要比鎮守遙遠的齊地強多了。
&rdquo韓信有些不太高興,但兵權已經沒了,不由得他不答應。
公元前202年二月,劉邦登基,做了皇帝,建立了漢朝,後人稱他為漢高祖。
他立呂雉為皇後,公子盈為皇太子,定都洛陽。
天下平定後,漢高祖還有一件心事:齊王田廣死後,他的叔叔田橫做了齊王。
齊王田橫帶着五百多人逃到了一個海島上去避難,他們在海島上種起了莊稼,就這麼靠着種地和捕魚過着艱苦的生活。
漢高祖因為田橫很得人心,怕他們以後趁機再作亂,所以一聽說他躲在海島上,就派使者到海島上去傳達命令,說要赦他們的罪,叫他們回來。
田橫招待了使者,請他先休息一下。
他立刻召集了手下的五百多人,商議投降的事情。
五百人都說:&ldquo不能投降!劉邦表面寬大,内心狹隘,是個刻薄小人,大王絕不能去。
&rdquo田橫就回絕了使者,對他說:&ldquo我烹了郦食其(lìyìjī),已經得罪了漢王,再說郦食其的兄弟郦商正在漢王左右,他絕不能放過我。
請替我拜謝漢王,讓我做個老百姓吧。
&rdquo 郦食其之死 郦食其,劉邦謀士,以三寸不爛之舌著稱。
楚漢相争時,他對劉邦說自願去招降齊王田廣。
郦食其到了齊地,向齊王曉以利害,齊王欣然同意,罷兵守城,天天和郦食其縱酒談心。
劉邦不放心,暗中派韓信領兵抵達齊國邊界,一旦郦食其失敗,好先下手為強。
韓信抵達平原,聽說郦食其已說服齊王,就想下令撤退,謀士蒯通對韓信說:&ldquo難道你一個大将軍還比不上一介儒生?&rdquo韓信在其煽動下,率軍直抵齊境。
齊王田廣認為上了郦食其的當,将郦食其烹殺。
使者回報了漢高祖,漢高祖把郦商叫來,對他說:&ldquo要是齊王田橫到來,有人敢動他一根汗毛,或者敢得罪他的随從人員的,一律滅門!&rdquo郦商吓得縮着脖子,連連說:&ldquo是,是!&rdquo漢高祖又派使者帶着使節、诏書去招收田橫。
使者第二次到了海島上,對田橫說:&ldquo皇上說了,隻要你們去,大則封王,小則封侯;倘若不去,他隻好發兵來剿滅你們了。
&rdquo 田橫再一次跟海島上的五百多人商議。
他們說:&ldquo大王不能去。
封王、封侯,說得多好聽!他高興了,可以封你為王,封你為侯;一不高興,也可以打你的耳光,砍你的腦袋!人家變了臉,再想回來可就辦不到了。
咱們不如在海島四周多設營寨,加緊防備,就算有千軍萬馬也沒法過來。
&rdquo 田橫說:&ldquo使不得!我對諸君沒有一點兒恩德。
這些年,你們跟着我沒少吃苦,我卻沒讓你們享過富貴。
要是我不去,漢王必定發兵來攻,諸君必然會被我連累。
這麼多人為我一個人死,說什麼我也不幹,我還是去吧。
&rdquo他們嚷着說:&ldquo我們願意跟大王共生死,要去一起去,死也死在一塊兒。
&rdquo田橫擺擺手,說:&ldquo要是大家都去,人數過多,容易引起誤會。
我一個人去,漢王不會生疑。
我去了以後,如果還不錯,我再派人來接你們。
&rdquo他就帶了兩個門客,跟着使者去了洛陽。
到了距離洛陽隻有三十裡地的驿舍,他們先歇了歇。
田橫對使者說:&ldquo做臣下的朝見皇上,應當洗個澡、換身衣服,表示敬意。
我就在驿舍裡洗個澡,行不行?&rdquo使者答應了。
田橫支開了使者,對兩個門客說:&ldquo我是齊國的臣下,應當忠于齊王。
齊王被敵人殺了,我去投奔敵人,今後哪還有臉再見人?要是後人都學我,見誰強就去奉承誰,那天下還有忠義嗎?我和漢王原本都是王,現在他做了皇帝,我去當俘虜,處處看他的眼色,聽他的使喚,多羞恥呀!再說我殺了郦食其,現在去跟他的兄弟一塊兒伺候一個主人,盡管他由于害怕漢王不敢為難我,可我自己心裡也覺得慚愧。
&rdquo 兩個門客愁眉不展地聽着,還沒來得及說話,田橫已經自殺了。
兩個門客抱着屍首,哭了一會兒,一咬牙,不再流淚了。
使者聽到了哭聲,進來一看人已經死了,隻好無可奈何地包了田橫的腦袋,叫兩個門客捧着去見漢高祖。
漢高祖見了田橫的人頭,不由得歎息着說:&ldquo唉,他們哥兒三個(指田儋、田榮和田橫)平民出身,先後都打天下,做了齊王。
真了不起!&rdquo他就拜田橫的兩位門客為都尉,派兩千名士兵造了一座墳,用安葬國王的禮節把田橫安葬了。
那兩個門客祭過了田橫,就在墳邊挖了兩個坑,拔劍自殺了。
當時就有人去報告漢高祖,漢高祖聽了,挺納悶兒。
他吩咐手下把那兩具屍首葬在了田橫的墳邊。
漢高祖對大臣們說:&ldquo你們看,田橫不願意封王,自殺了,他的兩個門客也自殺了。
他們怎麼能有這麼深的情義?真了不起!聽說這麼了不起的人在海島上還有五百個。
這麼了不起的人,誰都欽佩,我怎麼能讓他們流落在海島上呢?&rdquo他就第三次派使者去了海島,又囑咐使者千萬要勸他們回來。
使者到了海島上,傳達了漢高祖的命令,接着說:&ldquo皇上早已說過,田橫來,大則封王,小則封侯。
田橫已經受封為齊王,兩位門客也做了大官。
齊王說了,請你們快去,同享富貴。
&rdquo他們着急地問:&ldquo我們的大王怎麼樣了?有他的信件沒有?&rdquo使者說:&ldquo齊王正忙着呢,叫我捎個口信來不是一樣嗎?&rdquo 他們心裡有些懷疑,可是田橫不回來,他們也不能在海島上住下去。
去就去吧,五百個齊人,隻帶着随身的寶劍,跟着使者到洛陽去見齊王。
他們還沒到洛陽,就聽到了人們紛紛議論着田橫和兩個門客自殺的事兒。
幾個領頭的對使者說:&ldquo請讓我們先去拜過齊王的墳墓,盡了我們做臣下的對舊主的情義,然後再去朝見皇上。
&rdquo使者見這五百個壯士個個帶着寶劍,沿路已經有幾分害怕,哪裡還敢說個&ldquo不&rdquo字。
五百個壯士到了田橫墳上,祭祀了一番。
悲傷到了極點,反倒沒有眼淚了,他們作了一首歌,大夥兒拿挺低沉的嗓音唱着: 人生好比草上露,哪能永遠在草上? 晶亮又純潔,顆顆能發光; 甯可随着陽光去,不能掉在糞土上; 不怕時光短,隻怕一旦髒! (《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複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 他們唱了又唱,越唱越傷心,連使者也跟着流眼淚。
他們不願意投降,可又沒有力量反抗,五百個人就全都自殺了。
消息傳到漢高祖那裡,他驚訝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他直納悶兒,他們怎麼會那麼心齊?這麼忠義的人哪裡去找?田橫真叫人佩服!漢高祖吩咐士兵把五百個義士的屍首好好安葬了。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田橫和五百個義士,就把那座海島稱為&ldquo田橫島&rdquo。
田橫笑人 《南史·陸超之傳》中有記載:&ldquo人皆有死,此不足懼,吾若逃亡,非惟孤晉安之眷,亦恐田橫客笑人。
&rdquo 南朝的時候,齊國有一位叫作陸超之的大臣,很得晉安王的欣賞。
後來,晉安王清君側失敗,有一位大臣勸陸超之逃跑,陸超之說:&ldquo死亡沒什麼可怕的,但如果我逃跑了,不僅辜負了晉安王,恐怕還會被田橫的賓客恥笑。
&rdquo在這裡,陸超之借用了田橫的五百賓客不願投降漢朝的故事,表明自己不願苟且偷生的決心。
後來,人們用田橫笑人來形容矢志不渝、甯死不屈。
走胡走越 漢高祖依照安葬國王的禮節安葬了田橫,又把五百多個義士的屍首都好好兒地埋了,算夠寬大的了。
可是人們不諒解漢高祖的好心,背地裡都說田橫他們是他逼死的,這可把漢高祖氣壞了。
他覺得做了皇帝不能太厚道,誰不來投降,就該滅門,封他們做王做侯,反倒給自己招來不痛快。
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捉拿季布:逮住季布的,賞賜千金;隐藏季布的,滅三族。
這道命令一下去,誰不想要千金重賞?哪一個還敢窩藏季布? 季布原來是個俠客,在楚地挺有名望。
他答應人家的事情,沒有不幫人家辦到的,所以楚人有這麼一句話:&ldquo得到黃金萬兩,不如季布答應一聲。
&rdquo後來季布投了軍,在霸王項羽手下做了大将。
他屢次追殺漢王劉邦,劉邦差點兒死在他手裡。
這會兒劉邦做了皇帝,非要把他抓來剁成肉醬,才能解恨。
季布&ldquo一諾千金&rdquo 季布,最初是楚霸王項羽帳下五大将之一(分别為龍且、英布、季布、鐘離眛、虞子期),曾數次圍困劉邦。
項羽敗亡後,被劉邦懸賞捉拿,後在夏侯嬰的說情下,為劉邦所用,拜為郎中。
季布為人仗義,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諾言、講信用而著稱。
楚國人中廣泛流傳着&ldquo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rdquo的諺語。
&ldquo一諾千金&rdquo這個成語即來源于此。
季布認為自己挺有才能,還想着有朝一日能幹一番大事,于是他甯肯忍辱偷生,也不願輕易一死。
霸王失敗以後,季布躲在濮陽(濮pú)的舊友周家的家裡。
因為各處都在捉拿季布,風聲挺緊,周家沒法再窩藏他,就跟季布商量,勸他離開濮陽,去投奔一位在魯地挺有名的叫朱家的俠客。
季布就按照當時的規矩,削去了頭發,穿上粗布的短褂,做了奴仆。
周家帶了幾十個奴仆,坐着大車,到了魯地,把季布賣給朱家。
朱家心裡早已明白周家賣給他的那個奴隸準是季布,可是他隻當作不知道,隻管叫季布到地裡去幹活兒,還囑咐他兒子,說:&ldquo莊稼活兒聽這個奴隸管,吃飯跟他一塊兒吃。
&rdquo朱家囑咐完了,自己就去了洛陽。
朱家到洛陽去見滕公夏侯嬰。
夏侯嬰知道朱家是魯地頂出名的豪強,不敢得罪他,就挺殷勤地跟他喝酒談心,做了朋友。
有一天,朱家問夏侯嬰,說:&ldquo季布到底犯了什麼大罪,皇上要這麼雷厲風行地捉拿他?&rdquo夏侯嬰說:&ldquo季布三番五次地追殺過皇上,皇上把他恨透了,所以一定要拿住他。
&rdquo朱家又問:&ldquo您看季布是個怎樣的人?&rdquo&ldquo是個好人。
&rdquo&ldquo對呀!他是項羽的臣下,替主人盡力,那是他分内之事。
項家的臣下殺得光嗎?現在皇上剛得了天下,卻連一個人都不肯放過,這不得讓天下人都覺着皇上的器量不夠大嗎?再說,像季布這麼有才能的人,皇上這麼急急地捉拿他,那他隻能要麼往北邊去投奔胡人(指匈奴),要麼就往南邊去投奔越國。
逼着有才能的壯士去幫助敵國,這對剛登基的皇上又有什麼好處呢?您何不找機會跟皇上說說?&rdquo夏侯嬰明白季布準是躲在他家裡,便答應了朱家去向漢高祖說情。
漢高祖依了夏侯嬰,免了季布的罪,拜他為郎中。
人們都說季布貪生怕死,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可是朱家救了季布,卻根本不跟他見面,倒是個熱心人。
季布做了大官,季布的異父兄弟丁公得到了這個消息,急急忙忙地去求見漢高祖。
原來季布從小死了父親,季布的母親再嫁給丁家,生了丁公。
丁公是西楚的将軍,曾經在彭城西邊追上漢王劉邦,經劉邦懇求,把他放了。
丁公恐怕漢高祖忘恩負義,以怨報德,一直不敢露面。
現在他聽說追殺過漢高祖的季布都做了大官,心想:我對漢高祖有過這麼大的恩德,還怕漢高祖不好好報答自己嗎? 丁公到了洛陽,見了漢高祖,趴在地上,等着漢高祖親自去扶他起來。
漢高祖想起了自己說過的話:&ldquo丁公,我是逃不了啦。
可是,您是位好漢,我也是好漢,好漢眼裡識好漢,何必彼此迫害呢?您要是高擡貴手,我絕忘不了您。
&rdquo 這些事情漢高祖都沒有忘記,可是現在他做了皇帝,絕不能讓他的臣下吃裡爬外。
他要借着丁公去勸誡所有的臣下。
于是,他突然變了臉,大聲嚷嚷着罵丁公,他對大臣們說:&ldquo丁公做了項家的臣下,不忠。
使項羽失天下的就是他,快把他砍了!&rdquo 武士們就把丁公推出去殺了。
漢高祖又說:&ldquo我斬了丁公,好叫後世做臣下的别學他的樣兒。
&rdquo大臣們吓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出聲。
漢高祖殺了丁公,立了威風,警告他的大臣們要忠于主人,一輩子都得聽他的指揮。
走胡走越 《史記·季布栾布列傳》中有載:&ldquo且以季布之賢而漢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rdquo 季布原來屬于項羽一派,劉邦登基後想除掉季布。
俠客朱家卻說:&ldquo以季布的才能,不是投靠北邊的胡人,就是向南去越國。
&rdquo胡和越都是當時漢朝的敵方。
朱家認為,如果一味地因原來的恩怨逼殺有才能的人,會緻使他走向敵方陣營,對自己沒什麼好處。
後來,人們用走胡走越來形容智能之士被迫逃亡,為敵國所用的情況。
多多益善 公元前201年,有人來給漢高祖報信,說:&ldquo項羽的大将鐘離眛躲在下邳(pī),由楚王韓信收留着。
&rdquo漢高祖聽到這個消息,急得心驚肉跳。
他一向擔心韓信本領太大,不容易對付;又害怕鐘離眛重整旗鼓,出來替項羽報仇。
現在他最害怕的兩個人聯合起來,就如同老虎長了翅膀,那可比項羽還要厲害呢!他得想辦法對付他們。
漢高祖知道韓信不是好惹的。
他一面下了诏書,叫他捉拿鐘離眛,一面派人去探聽韓信的動靜。
探子到了下邳,正看見韓信帶着三五千人馬耀武揚威地出來,又打聽到韓信為了給他母親修墳,占了别人的土地。
鐘離眛是不是在他那裡,可沒法知道。
探子回來把這些情況報告給了漢高祖,還說韓信的确有造反的嫌疑。
漢高祖問了問周勃、樊哙、灌嬰,他們都摩拳擦掌地争着要去征伐韓信。
漢高祖跟陳平商議,說:&ldquo韓信覺得自己功勞大,早就盤踞着齊地,自立為王。
我把他改封為楚王,他心裡很不服氣。
這會兒窩藏着鐘離眛,進進出出帶着軍隊,這不是要造反嗎?我打算前去征伐,你們看怎麼樣?&rdquo 陳平說:&ldquo不行!韓信不比别的将軍,要是他真造起反來,沒有人能敵得過他。
不用點計策,沒法兒逮住他。
皇上不如假裝巡遊雲夢,讓諸侯們到陳城來朝見。
陳城靠近下邳,韓信不能不來。
他一到,叫武士把他拿住,他一個人就好對付了。
&rdquo 漢高祖采用陳平的計策,假裝巡遊雲夢,打發使者去通知諸侯到陳城會齊。
英布、彭越他們都來迎接漢高祖,這可把韓信難住了。
他不想造反,可又不敢去見漢高祖。
有人對他說:&ldquo隻要大王殺了鐘離眛,把他的腦袋獻給皇上,皇上準會喜歡,到時候你還怕什麼呢?&rdquo 韓信和鐘離眛原本是朋友,鐘離眛才來投奔他。
韓信既然已經把他收留下來,怎麼還能殺他呢?可是有人說他造反,漢高祖已經懷疑他了。
不把鐘離眛獻出去,又怎麼去得了漢高祖的心病? 韓信左思右想,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來。
他隻好去跟鐘離眛商量,對他說:&ldquo皇上知道您在我這兒,所以才到了陳城。
咱們這麼下去,不但我不能免罪,對您也沒有好處。
&rdquo鐘離眛說:&ldquo大王錯了。
漢帝之所以不敢進攻楚地,是因為有我在這兒幫着大王。
我今天一死,大王必定随着滅亡。
&rdquo韓信說:&ldquo可我又有什麼辦法呢?&rdquo鐘離眛罵韓信沒有情義,接着歎了一口氣,自殺了。
韓信捧着鐘離眛的人頭去朝見漢高祖。
漢高祖責備他,說:&ldquo你窩藏鐘離眛這麼多日子,到今天事情已經敗露了,才來見我,可見你并不是出于真心。
&rdquo韓信還想辯解幾句,早已被武士們綁住了。
他大聲嚷着說:&ldquo冤枉啊!&rdquo漢高祖數落他,說:&ldquo你侵占民田埋葬父母,這是一項大罪;你進進出出,帶着軍隊,擾亂地方,這是兩項大罪;你窩藏敵人,有意作亂,這是三項大罪。
你犯了這三項大罪,還有什麼冤枉?&rdquo 韓信說:&ldquo皇上責備的三件事,我都有分解。
我從小貧窮,父母死了,隻能臨時埋在别人家地裡。
現在蒙皇上封我為楚王,我就該好好地安葬父母。
鄰近的土地可能多圈了一點,但卻不是我有意侵占;進進出出帶着軍隊是因為皇上剛得了天下,楚地還躲藏着一些作亂的人,不示威不足以鎮壓亂黨,安撫百姓;鐘離眛跟我素來有交情。
我在楚營的時候,霸王曾經要殺我,全靠鐘離眛救了我。
我不敢忘恩負義,才把他收留下來,正在勸他歸順皇上,替皇上效力。
這會兒皇上聽了小人的毀謗,我為了表白自己的心迹,不得已才把他殺了。
我對皇上始終是忠誠的,皇上這麼懷疑我,我怎麼能不喊冤枉呢?&rdquo 漢高祖沒有說話,可最終他還是把韓信裝上了囚車。
韓信歎了口氣,說:&ldquo古人說得對,&lsquo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rsquo。
現在天下已定,我就該死了。
&rdquo 漢高祖把韓信帶到洛陽。
他要讓天下人知道他并不是一個刻薄的皇帝,就一面準備懲辦韓信,一面下令大赦天下。
古代帝王的&ldquo大赦天下&rdquo 中國古代帝王以施恩為名,常赦免犯人。
如在皇帝登基、更換年号、立皇後、立太子,或者遭遇天災的情況下,常頒布赦令,赦免一批罪犯,這種行為叫大赦天下。
不得不提,唐宋期間,雖然大赦次數很多,有時甚至會赦免死刑,但卻不會赦免貪官。
唐太宗曾在大赦天下的赦令中聲明:官吏枉法受财罪犯不在赦免之列。
宋太祖趙匡胤也規定&ldquo官吏受贓者不原&rdquo。
大赦天下是件好事。
大夫田肯向漢高祖道賀,他說:&ldquo皇上得到了韓信,收複了三秦。
收複了三秦,等于得到了天下的一大半。
接着您又收複了齊地,齊地兩千多裡都是好地方。
三秦和齊地兩個地方太重要了,我提議,除了嫡親的子弟以外,皇上千萬不可把這兩個地方封給别人!&rdquo漢高祖笑着說:&ldquo對,這種好地方隻能封給自己的子弟。
&rdquo說完,他賞了田肯五百斤黃金。
漢高祖多機靈啊!不把三秦和齊地封給外人,這真是個好主意。
可田肯隻是為了這件事來的嗎?三秦和齊地可都是韓信打下來的,田肯話裡話外不是在替韓信說情嗎?漢高祖是&ldquo啞巴吃餃子&rdquo,心裡有數。
再說韓信畢竟還沒造反呢,把他拿來辦罪,也會引起大臣們的議論。
他就免了韓信的罪,對他說:&ldquo你是開國元勳,我不忍心辦你的罪;可是别人的話,我也不能不管。
這樣吧,我封你為淮陰侯,跟着我到朝廷裡去辦事,好不好?&rdquo雖然淮陰侯比楚王降了一級,可是究竟比綁着砍頭強得多。
韓信拜謝了漢高祖,跟着他去了長安。
韓信雖說不敢謀反,可是他始終認為自己的功勞大,本領高,别人他都不放在眼裡。
他老是告病假不去上朝,冷眼瞧着周勃、樊哙、灌嬰他們人前一張臉,背後一張臉,就更不願意跟他們一塊兒上朝了。
有一回,韓信從樊哙的門口經過,樊哙看見了,一定要請他去家裡坐坐。
韓信不好意思拒絕,隻好進去。
樊哙接待韓信殷勤得不能再殷勤,客氣得不能再客氣。
他說:&ldquo大王肯光臨敝舍,臣下我真是感到萬分榮幸。
&rdquo樊哙開口大王,閉口大王,稱自己是韓信的臣下。
韓信聽着,渾身起了雞皮疙瘩,一萬個瞧不起他,坐了一會兒就出來了。
樊哙跪着送他,韓信出了大門,自己笑自己,說:&ldquo我真丢人,還真跟樊哙他們一起共事,哼!&rdquo 韓信瞧不起這些人倒也罷了,他還在漢高祖跟前說大話。
有一天,漢高祖想跟他随便聊聊各位将軍的才能。
漢高祖說各人有各人的長處,也有短處,又說哪位将軍怎麼打勝仗,哪位将軍能帶多少兵。
漢高祖是想知道韓信對他是不是已經口服心服。
要是韓信能夠了解到漢高祖說這些話的用意,那就好了。
可是他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認為隻是随便聊聊,便把自命不凡的情緒流露出來了。
漢高祖說:&ldquo你看我,能帶多少兵?&rdquo韓信說:&ldquo皇上不過能帶十萬。
&rdquo&ldquo那你呢?&rdquo&ldquo我是越多越好!&rdquo漢高祖笑着說:&ldquo越多越好,怎麼被我逮住了呢?&rdquo韓信覺察到自己說走了嘴,連忙見風轉舵。
他回答說:&ldquo皇上不能帶士兵,可是善于帶将軍,所以我被皇上逮住了。
再說皇上是上天注定的,不是人的力量能及得上的。
&rdquo漢高祖明白直到現在韓信還認為他自己挺了不起的。
多多益善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記載:&ldquo上(劉邦)曰:&lsquo于君何如?&rsquo(韓信)曰:&lsquo臣多多益善耳。
&rsquo&rdquo 益,是更加的意思;善,是好的意思。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越多越好。
在韓信心中,帶兵打仗做将軍自己是勝過任何人的。
漢高祖能帶區區十萬兵馬,而自己卻是越多越好,沒有上限。
他的高傲自大,在漢高祖心中埋下了不滿的種子。
功狗功人 漢高祖免了楚王韓信的罪,改封他為淮陰侯。
後來,漢高祖把楚地分為淮東淮西兩大區。
淮東稱為荊地,淮西仍舊稱為楚地。
他封堂哥劉賈為荊王,兄弟劉交為楚王。
齊地有七十三個縣,他封自己的大兒子劉肥為齊王,拜曹參為齊相;封他二哥劉喜為代王。
這四個王稱為同姓王。
不是同姓的王封了七個,分别是: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韓王信、趙王張敖、燕王盧绾、長沙王吳芮(ruì)、閩越王無諸。
&ldquo王&rdquo以下就是&ldquo侯&rdquo。
幫着漢高祖打天下的這許多将軍天天争論着自己的功勞怎麼怎麼大,不封他們是不行的。
漢高祖就決定大封功臣。
漢高祖挑選了一批功臣,把他們封為列侯。
那時候天下還沒安定下來,城裡的人大部分都逃散了。
那些重要的城邑,因為遭到戰争的災害比别的地方大,戶口就更少了,十戶人家經過這次持續了八九年的戰争也就隻剩下兩三戶了。
因此,列侯們分到的戶口并不多,大的侯也不過一萬戶人家,小的侯隻分到五六百戶。
大小諸侯都拿地名作為封号,例如蕭何的封地是酂縣(酂zàn),他就稱為酂侯。
在這些受封的功臣當中,最出名的有這些人: 酂侯蕭何、淮陰侯韓信、平陽侯曹參、绛侯(绛jiàng)周勃、汝陰侯夏侯嬰、舞陽侯樊哙、颍陰侯灌嬰(颍yǐng)、戶牖侯陳平(牖yǒu)、安國侯王陵、曲周侯郦商、堂邑侯陳嬰、陽夏侯陳豨、辟陽侯審食其。
在漢高祖看來,蕭何的功勞最大,所以封了他八千戶。
對待張良可又不同了。
他一直像尊敬老師那樣尊敬着張良。
因此,他請張良自己挑三萬戶作為他的封地,張良可不要這個。
他說:&ldquo我在留城見到皇上,蒙皇上信任,這是上天把我交給了皇上。
如果皇上一定要封我,那麼有個留城就夠了,三萬戶絕不敢當。
&rdquo漢高祖就封張良為留侯。
以前沒受封的時候,将軍們互相争功,封了以後,他們又有了意見。
他們說:&ldquo我們的功勞是沖鋒陷陣,不顧死活,拼着性命換來的。
多的打了一百來次仗,少的也打了幾十次。
蕭何并沒立過汗馬功勞,僅僅仗着一支筆、一張嘴,寫幾個字,說幾句話,地位反倒比我們高,憑什麼呀?&rdquo漢高祖聽了,覺得這幫大老粗實在好笑。
跟他們講大道理是講不通的,漢高祖也就粗裡粗氣地打個比方對他們說:&ldquo諸君見過打獵嗎?追趕野獸,把它們逮來的是狗,指揮狗的是人。
諸君隻能夠逮野獸,都是&lsquo功狗’蕭何卻能指揮你們去追野獸,他是&lsquo功人&rsquo。
&lsquo功狗&rsquo怎麼能跟&lsquo功人&rsquo比呢?&rdquo這批将軍聽了漢高祖的話,隻好乖乖地夾着尾巴不出聲了。
丞相蕭何 蕭何,西漢初年丞相。
早年在沛縣任獄吏,後輔佐劉邦起義,劉邦攻破鹹陽後,其他将士們都去争奪金銀财寶,他卻接收了秦丞相、禦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争勝利以及穩固漢王朝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漢高祖的父親太公聽到許多有功勞的臣下都封了侯,劉賈、劉喜、劉交、劉肥還封了王,可是單單沒封到劉伯的兒子劉信。
他對漢高祖說:&ldquo皇上大概忘了自己的侄兒劉信了吧。
&rdquo漢高祖說:&ldquo忘不了,他母親曾經怎麼待我,我更忘不了。
&rdquo 原來從前劉邦不幹活兒,專靠父親和兩個哥哥養活,大家都有意見,就分了家。
分家以後,劉邦老到他哥哥劉伯家裡去蹭飯吃。
親兄弟來吃頓飯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是後來他哥哥劉伯死了,嫂子對他就越來越冷淡。
再說劉邦還老是帶着許多朋友一塊兒來吃吃喝喝,他嫂子就更加讨厭他了。
有一天,已經過了吃飯的時間,劉邦又帶着幾個朋友來了。
他嫂子不理他們,故意在廚房裡嘎吱嘎吱地刮着鍋底,好讓劉邦知道羹湯早已吃完了。
朋友們聽到主人刮鍋底的聲音,隻好餓着肚子走了,劉邦送朋友出了門,回到廚房裡一瞧,嗬,熱騰騰的一鍋飯還沒開吃呢!這事兒,漢高祖一直記在心裡。
為了這個,他才不封他侄兒劉信。
太公說:&ldquo看在你死去哥哥的面子上吧,再說你侄兒可不錯。
&rdquo漢高祖還是不答應。
太公說了好幾次,末了,漢高祖總算答應封劉信為侯,可是給了他一個挺特别的封号,叫什麼&ldquo刮羹侯&rdquo。
這個名兒是不太好聽,可是劉信又能把漢高祖怎麼樣呢?要怪也隻能怪他母親。
漢高祖連自己的侄兒都舍不得封,别人就更不必說了。
他已經封了大大小小那麼多的諸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于是他就想用剜肉補瘡的辦法來補救一下。
他老覺得韓王信是個能打仗的人才,封給他的土地也正是天下出精兵的地方。
能打仗的人統治了出精兵的地方,那可不大放心。
他就把太原郡稱為韓國,把晉陽作為都城,叫韓王信搬到晉陽去。
太原郡跟匈奴近,韓王信在那邊還可以防禦匈奴,真是一舉兩得的好計策。
韓王信當然不敢不同意,可他有個要求,他央告着說:&ldquo可不可以讓我把都城遷到馬邑去?&rdquo漢高祖答應了,韓王信就住在馬邑鎮守着北方。
漢高祖當初跟霸王争奪天下的時候,隻恨将軍太少;這會兒他們都想封侯,反倒又覺得将軍太多。
沒受封的将軍還真不少,他們的牢騷也就跟着來了。
有一天,漢高祖從宮殿上望出去,看見遠處有一群人正坐在沙灘上交頭接耳,好像在商量着什麼,他不由得犯了疑心。
再仔細一瞧,還都是武官,他的疑心就更大了。
漢高祖馬上叫張良進去,把剛才看見的情形告訴了他,問他:&ldquo他們在幹什麼?&rdquo張良好像早已想好了怎麼回答似的,他說:&ldquo他們聚在一塊兒商量着造反!&rdquo漢高祖吓了一大跳,說:&ldquo啊?天下已經平定了,他們幹嗎要謀反呢?&rdquo張良說:&ldquo皇上由平民起兵,靠着這幫人得了天下。
現在您做了皇帝,封的都是一向要好的人,殺的都是生平痛恨的人,有功勞的将士還多着呢,哪兒有這麼多的地方封給他們?他們沒受封已經夠沮喪的了,再加上怕皇上追查他們的過失,給個罪名,一個一個地收拾他們。
他們認為不能不防備這一招兒,隻好背地裡商量着造反。
&rdquo 漢高祖着急地問:&ldquo那怎麼辦?請先生快替我出個主意。
&rdquo張良說:&ldquo大家都知道的,皇上一向最恨的是誰?&rdquo漢高祖說:&ldquo我最恨的是雍齒。
當初我起兵,剛打下了豐鄉,叫他守在那兒,他無緣無故地投降了魏國,跑到項羽那邊去,逼迫過我多少次。
後來他來歸順我,那時候我正需要人,隻好把他收下。
我早就想殺他,可是他到了這兒又立過不少功勞,我也不便再算舊賬,隻是我每回見了他,老覺得像眼皮裡夾着粒沙子似的那麼不舒服。
&rdquo張良說:&ldquo快封他為侯,其他人就能安心了。
&rdquo 漢高祖雖然痛恨雍齒,可是張良的話他是百依百順的。
他就召集了大臣們,舉行了一個宴會。
在宴會上封雍齒為什方侯。
文武百官這一次酒喝得挺痛快。
他們說:&ldquo雍齒都封了侯,我們還怕什麼呢?&rdquo漢高祖覺得這件事情做得真劃算,心裡不由得高興起來。
功狗功人 這個典故出自《史記·蕭相國世家》:&ldquo高帝曰:&lsquo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
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
&rsquo&rdquo 在這個典故裡,漢高祖用打獵做比喻,認為沖鋒陷陣的将軍們是命令的執行者,是&ldquo功狗&rdquo。
蕭何則是謀劃者、下令人,是&ldquo功人&rdquo。
因此,蕭何的功勞比其他人都大。
後來,功狗功人被用來比喻有功勞的謀臣和武将。
鳴镝弑父 漢高祖隻顧着加強中原的統治,卻忽略了邊境上的防備,他派自己不太信任的韓王信去鎮守接近匈奴的馬邑。
這會兒匈奴的首領冒頓單于(冒頓mòdú)帶領着四十多萬人馬進攻中原,包圍馬邑的就有一二十萬人,韓王信立刻派使者向漢高祖求救,可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就算立刻發兵一時也趕不到。
韓王信就想用個緩兵之計,派人去跟冒頓單于講和。
講和還沒成功,風聲已經傳了出去。
漢高祖立刻派人去責備韓王信。
韓王信害怕漢高祖比害怕冒頓單于還厲害。
他幹脆把馬邑獻給了匈奴,自己做了冒頓手下的大将。
這可把漢高祖氣壞了,他親自率領着三十多萬大軍去攻打韓王信和匈奴。
冒頓原來是匈奴的首領頭曼單于的太子。
頭曼單于愛上了一個美人兒,立她為阏氏(y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