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秦朝的成語
關燈
小
中
大
河伯為患
戰國時期,魏文侯派西門豹管理邺城(邺yè),邺城夾在韓國的上黨和趙國的邯鄲(hándān)之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西門豹到了邺城,一瞧那地方非常蕭條,人口也挺稀少,好像剛打過仗,逃難的居民還沒有回來的一座空城似的。
他就把當地的老百姓召集到一塊兒,問他們:&ldquo這個地方怎麼這麼凄涼啊?老百姓一定有什麼苦楚吧?&rdquo百姓們回答:&ldquo可不是嗎!河伯娶妻,害得大家全都逃了。
&rdquo西門豹一聽,摸不清是怎麼回事,又問:&ldquo河伯是誰?他娶媳婦,老百姓幹嗎要跑呢?&rdquo老百姓說:&ldquo這兒有一條大河叫漳河,漳河裡的水神叫河伯,他最喜歡年輕的姑娘,每年都要娶個媳婦。
這兒的人必須挑選模樣好的姑娘嫁給他,他才保佑我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不然,他就要興風作浪,發大水把這兒的莊稼都淹了,甚至還要淹死人呢!&rdquo西門豹問:&ldquo這是誰告訴你們的?&rdquo他們說:&ldquo是這兒的巫婆,她手下有好多女徒弟,她跟當地的鄉紳裡長一起出頭給河神辦喜事。
我們這些小老百姓一年之中要湊齊好幾百萬錢,其中二三十萬他們用來給河伯娶媳婦,剩下的就全進了他們自己的腰包了。
&rdquo 西門豹聽了很生氣,不過他裝作沒聽懂,問:&ldquo那也不至于舉家逃跑哇!&rdquo老百姓繼續解釋說:&ldquo要是單單為了這筆錢,還不太要緊。
最怕的就是每年春天,巫婆會打發她手下的人挨家挨戶去看。
瞧見誰家的姑娘長得好看一些,就說&lsquo這個姑娘今年給河伯當媳婦&rsquo。
這個姑娘就該送命了。
有錢的人家可以拿出一筆錢來贖身,沒錢的人家哭着求着,至少也得送她們一點兒東西。
實在窮苦的人家隻好把女兒交出去。
每年到了河伯娶妻那一天,巫婆把選來的姑娘打扮成新娘子,擱在一張葦子編的小船上。
那時候岸上還吹吹打打,挺熱鬧的。
然後把小船推進河裡,任它随波漂去。
漂了一會兒,連船帶新娘子就被河伯接去了。
為了這檔子事,好些有女兒的人家都搬走了,這裡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
&rdquo 河伯 古代神話中的黃河水神。
原名馮夷。
傳說他在過河的時候被淹死了,就被天帝任命為河伯,管理河川。
變成水神的他魚尾人身,頭發是銀白色的,眼睛和身上的鱗片好像流光溢彩的琉璃。
《九歌·河伯》中記載的河伯是位風流倜傥的公子:&ldquo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阙兮朱宮,靈何為兮水紅。
&rdquo 西門豹問:&ldquo你們這兒老鬧水災嗎?&rdquo他們說:&ldquo全仗着每年給河伯娶媳婦,才沒碰上大水災。
有時候夏天缺雨,莊稼旱了倒是難免的。
要是巫婆不給河伯辦喜事,除了旱災,又得加上水災,那就更不得了啦!&rdquo西門豹故意說:&ldquo這麼看來,河伯倒是挺靈的。
下回他娶媳婦的時候,你們告訴我一聲,我也去給河伯道個喜。
&rdquo 到了河伯娶妻的日子,西門豹帶着幾個武士跟着父老去&ldquo送親&rdquo。
當地的裡長和辦婚禮的人,沒有一個不到的。
西門豹還派人去通知了那些過去把女兒嫁給河伯的人家,讓他們都來看看今年的婚禮。
附近的老百姓都來看熱鬧,一時聚了好幾千人,真是人山人海。
裡長帶着巫婆來見西門豹,西門豹一看,原來是個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老婆子。
在她後面跟着二十幾個徒弟,手裡拿着香爐、蠅甩什麼的,西門豹說:&ldquo勞煩巫婆叫河伯的新媳婦過來讓我瞧瞧。
&rdquo巫婆就叫女徒弟把新娘子領來。
隻見她們攙着一個十四五歲的小姑娘走了過來。
小姑娘哭個不停,臉色蒼白,塗的胭脂粉已經被眼淚沖去了大半。
西門豹對大夥兒說:&ldquo河伯媳婦必須是個美人。
這個小姑娘我瞧還真配不上河神。
煩巫婆勞駕先去跟河伯說太守打算另外選一個更好看的姑娘,明天送去。
請你快去快回,我在這兒等你回信。
&rdquo說着,他命武士們抱起那個巫婆,撲通一聲,扔進河裡去了。
岸上的人都吓得大氣不敢出。
那巫婆在河裡掙紮了一會兒,就沉了下去。
西門豹站在河岸上,靜靜地等着。
站在岸上的人都張着嘴,順着西門豹的眼睛向河心盯着。
好幾千人都沒有聲音,隻有河水嘩嘩嘩地響着。
過了一會兒,西門豹說:&ldquo巫婆上了年紀,不中用了。
去了半天,還不回來,你們年輕的女徒弟去催她一聲吧!&rdquo說着就聽撲通、撲通兩聲,兩個領頭的女徒弟又被武士們扔進漳河裡去了。
大夥兒吓得一會兒望向河心,一會兒看看西門豹的臉,忍不住嘁嘁喳喳議論開了。
又過了一會兒,西門豹說:&ldquo女人不會辦事,還是煩請張羅這親事的善士們辛苦一趟吧!&rdquo那幾個經常勒索老百姓的鄉紳剛想逃跑,早被百姓擋住,被武士們抓住了。
他們還想掙紮,西門豹大聲呵斥着說:&ldquo快去,跟河伯讨個回信,趕緊回來!&rdquo武士們不由分說,把他們一個個也推進了河裡。
西門豹沖着漳河行個禮,又畢恭畢敬地等了一會兒。
看熱鬧的人有的害怕,有的高興,有的直咬牙,可是誰也不願意走開,都想看個究竟。
西門豹回頭又說:&ldquo這些人怎麼這麼沒有用?我看還是煩請裡長們替大家夥兒辛苦一趟吧!&rdquo一旁,那幾個裡長吓得臉上都沒有了血色,冷汗直流,哆哆嗦嗦地跪在西門豹面前直磕頭,腦門子都磕出血來了。
西門豹大聲對他們說:&ldquo什麼地方沒有河?什麼河裡沒有水?水裡哪有什麼河伯,你們瞧見過嗎?罪大惡極的巫婆,欺壓百姓的土豪,利用迷信,搜刮百姓的錢财,殺害他們的兒女。
你們這些人,不但不去制止他們,怎麼還跟着他們一起興風作浪,助長這種野蠻的風俗?你們害了多少姑娘,應不應該償命?&rdquo一大群百姓嚷着說:&ldquo太應該了!這批該死的壞蛋,早就該定罪了。
&rdquo那幾個裡長連連磕頭,說:&ldquo都是巫婆幹的勾當,我們也是受了她的欺騙,不是成心想那樣做的。
&rdquo西門豹說:&ldquo如今害人的巫婆已死,以後誰要是再胡說八道什麼河伯娶妻,就叫他先去跟河伯見面。
&rdquo老百姓都嚷着說:&ldquo對,把他扔到河裡去!&rdquo 西門豹把巫婆和土豪們的财産都分給了老百姓。
打那兒起,河伯娶妻的迷信破除了,以前逃走的那些人家又慢慢回到邺城來了。
西門豹命水工測量地勢,動員百姓開了十二道水渠,引漳河的水灌溉莊稼,把荒地變成了良田。
一般的水災和旱災很少發生。
老百姓安居樂業、五谷豐登。
邺城越來越安定,百姓也越來越富足。
河伯為患 《抱樸子》裡記載着一個傳說,曾經有個叫作馮夷的人,因為渡河的時候不小心淹死了,所以天帝就封他為河伯。
在魏文侯的時候,發生了這個和河伯有關的故事。
後來,這個成語指信奉歪門邪道的不良風氣。
立木南門 戰國的時候,有七個勢均力敵的大國&mdash&mdash齊、楚、燕、韓、趙、魏、秦,世稱&ldquo戰國七雄&rdquo。
自從齊威王朝見了周天子,楚、魏、趙、韓、燕一緻推舉齊威王為霸主。
因為秦國在西方,中原諸侯都把它看作戎族,多少年來很少與其來往。
秦國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原本就比中原各國落後,又被迅速崛起的魏國奪去了河西的一大片土地。
嚴峻的形勢逼得秦國不得不有所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
這時的秦國已經開始強盛了起來。
秦孝公認為秦國已經具備了實力,就打算向中原擴張。
他首先想到的是招募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ldquo不論是本國的人還是外來的客人,隻要是能想出來辦法叫秦國富強起來的,就重用他,封給他土地。
&rdquo 秦孝公這道真心實意搜羅人才的旨令,吸引了一個貴族的注意,他叫公孫鞅,又稱衛鞅。
他在年輕的時候就很仰慕法學家們的改革精神。
到了壯年,他跑到魏國,卻沒被重用。
這回他到了秦國,托秦孝公的一個寵臣景監把他引薦給秦孝公。
他先跟秦孝公說了一通大道理,秦孝公聽了一半,連打了幾個哈欠。
末了,索性直接打起了瞌睡。
第二天,秦孝公對寵臣景監說:&ldquo你怎麼把這種迂腐的人介紹給我?說的全是廢話!&rdquo景監把這些話告訴了衛鞅,衛鞅說:&ldquo煩您再去替我通融一下,我已經知道了主公的心意。
這次保證他能聽我的主意。
&rdquo 過了幾天,景監又請秦孝公約會衛鞅,秦孝公勉強答應了。
這回衛鞅一見秦孝公就說:&ldquo我上回說的是王道,主公要是不喜歡,我就說個霸道的給您聽聽。
&rdquo秦孝公聽見&ldquo霸道&rdquo兩字,就像小孩兒聽說有糖吃,高興起來,說:&ldquo倒不是我反對王道,隻不過要施行王道,怎麼也要好好幹上一百年,至少也要幾十年,才能有點兒成效。
我哪裡等得起呢?你有什麼富國強兵的辦法快跟我說說吧!&rdquo 于是衛鞅建議秦孝公實行改革,他說:&ldquo一個國家想要富,就得重視農業;要強,就得獎勵将士;有了重賞,老百姓就能拼命;有了重罰,老百姓就不敢犯法;有賞有罰,朝廷才有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rdquo秦孝公完全同意,于是便命衛鞅制訂改革計劃。
秦國的貴族和大臣們聽說秦孝公打算重用衛鞅,改革制度,把農民和将士的地位大大提高,都出來反對,弄得秦孝公左右為難。
他一邊贊成衛鞅改革,一邊又擔心自己剛剛即位,反對的人太多會惹出亂子來,因此隻好擱置。
過了兩年多,秦孝公越想越覺得改革對秦國有利,而此時自己的君位也坐穩了,便拜衛鞅為左庶長,進行變法。
他對大臣們說:&ldquo從今往後,變法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誰敢違抗他,就是違抗我!&rdquo那些反對變法的人聽了,都縮短了脖子,不敢亂說話了。
公元前359年,衛鞅起草了一個初步變法的法令,呈獻給秦孝公看。
秦孝公完全同意,叫他去發布告,讓全國的人都依法去做。
衛鞅唯恐人家不信任他,不遵守新法,就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讓人在南門立下了一根木頭,頒布了一個命令:&ldquo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他十兩金子。
&rdquo 不一會兒,南門口就圍了一大堆人,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有人說:&ldquo這是成心跟咱們開玩笑呢。
&rdquo有的說:&ldquo這根木頭,我最小的兒子都扛得動,哪裡用得着十兩金子?&rdquo大夥兒瞧瞧木頭,又瞧瞧别人,都想看看誰有這傻勁去上當。
衛鞅一聽盡是瞧熱鬧的,沒有一個敢扛的,他一下子把賞錢加了五倍,說:&ldquo能扛到北門去的,就賞他五十兩金子。
&rdquo這麼一來,更是沒有人敢碰了。
大夥兒正在出神的時候,忽然人群裡鑽出個人來。
這人愣頭愣腦地瞅了半天,說:&ldquo我能扛得動。
&rdquo說着,他果真把木頭扛起來就走。
大夥兒閃開一條道,像小孩兒看耍猴似的,嘻嘻哈哈跟着他,一直跟到北門。
衛鞅叫人傳話,對他說:&ldquo你聽從朝廷的命令,是個奉公守法的好人。
&rdquo當場就賞給他五十兩金子。
瞧熱鬧的人都傻了眼,後悔錯過了機會,剛才沒去扛。
他們心裡想着:要是明天再有這事,傻瓜才不扛呢!這件奇聞一傳十,十傳百,全國上下都知道了。
老百姓都說:&ldquo左庶長說到做到,他的命令就是命令!&rdquo 連坐法 衛鞅在秦國變法,為了鞏固君主統治,頒布連坐法。
這是在戶籍編制的基礎上實行的。
他将每五戶編為&ldquo一伍&rdquo,十戶編為&ldquo一什&rdquo。
一伍一什互相監視。
一家有罪,其他九家應當告發。
不告發的,應當連坐。
告發的人和殺敵者同樣有功。
私藏罪人的和罪人同樣有罪。
每個居民必須領取憑證,沒有憑證的不能來往,不能住店。
第二天,大夥兒紛紛又跑到南門看木頭。
這回換了個新花樣,木頭沒了,換成了一張挺大的告示。
他們都不認字,看了半天也不懂。
有個小官念給他們聽。
念出來的東西有老百姓聽得懂的,也有聽不懂的。
可是他們都知道:&ldquo左庶長的命令就是命令,都得服從。
&rdquo新的命令主要有下面幾條: 第一,實行連坐法;第二,獎勵軍功;第三,獎勵生産。
新法令頒布後,國内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沒有軍功的貴族失去了特權,他們即使有錢,也僅是個富戶,在政治上沒有地位;立軍功的得到了賞賜,甚至封侯,但隻能在被封地内征收租稅,并不能直接管理老百姓。
巨大的變化引起了貴族們的反對。
秦孝公堅決信任衛鞅,處罰了那些反對新法的大臣。
這麼過了幾年,變法初見成效。
生産力增加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有所改善。
秦國接連打了好幾個大勝仗。
秦孝公便命衛鞅進行了更大規模的改革。
秦國變法之後,僅僅十幾年的工夫,就迅速崛起成為富強的國家。
周天子打發使者去慰勞秦孝公,封他為&ldquo方伯&rdquo(一方諸侯的首領)。
中原諸侯一看人家富強了,總不能再把人家當作戎族看待,就紛紛前去朝賀。
那些有心要做霸主的諸侯眼見秦國隻用了一個衛鞅變法,就強了國,也效仿起秦國,到各處去搜羅人才。
立木南門 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ldquo(商鞅之)令既具,未布。
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複曰:&lsquo能徙者,予五十金。
&rsquo有一人徙之,辄(zhé)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rdquo 立木,指立一根木頭在地上。
衛鞅用事實來證明令出必行,新的法令、制度一定會推行開來。
後來&ldquo立木南門&rdquo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孫龐鬥智 魏惠王眼見着秦孝公變法強了國,也打算找個&ldquo衛鞅&rdquo,他花了好多錢招募天下豪傑。
當時有個本國人叫龐涓,他來求見魏惠王,說自己是鬼谷子的門生。
這個鬼谷子很有學問,有人說他是當時最有謀略的人。
當時鬼谷子還有另外一位學生,他叫孫膑,是軍事家孫武的後人,對兵法也特别有研究。
龐涓見了魏惠王,把自己的學問和用兵的法子說了一說。
魏惠王問他:&ldquo我魏國四周毗鄰(毗pí)的都是大國,怎麼才能在列國之中站穩腳呢?&rdquo龐涓說:&ldquo大王要是任用我做将軍的話,我敢說,就是把他們滅了也不難,還用得着怕他們嗎?&rdquo魏惠王聽了非常高興,就拜他為大将。
龐涓的兒子龐英,侄兒龐蔥、龐茅,全都當上了将軍。
鬼谷子 鬼谷子,本名王诩(xǔ),戰國時期一位赫赫有名卻奇奇怪怪的人物。
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
他是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據說是當時最有謀略的人,因為隐居在鬼谷而得名。
鬼谷到底在哪?世間有各種傳說:有人說在河南省登封市東南;有人說在陝西省三原縣西;有的說在湖北省遠安縣東南;還有的說在湖南省張家界市。
他的弟子有:孫膑、龐涓、蘇秦、張儀等。
這一批龐家将倒是很賣力氣,天天操練兵馬,準備跟各國開仗。
他們先從軟弱的衛國和宋國下手,一連打了好幾回勝仗,吓得衛國、宋國、魯國都去朝見魏惠王,向他低頭服軟。
隻是齊國有點兒倔強,不但不去朝見,反倒發兵侵犯魏國的邊境,沒想到被龐家将打了回去。
打這兒起,魏惠王更加信任龐涓了。
這時,墨子的門生禽滑厘(qíngǔlí)雲遊天下,到了鬼谷。
孫膑對他以禮相迎,他聽了孫膑的談論,更覺得他是個人才,就對孫膑說:&ldquo你有了足夠的學問,就該出去做事,不能老住在山上。
&rdquo孫膑說:&ldquo我的同學龐涓,當初下山的時候跟我約定,要是他有了落腳之處,一定替我引薦。
聽說他已經到了魏國,我正等他的信呢。
&rdquo禽滑厘說:&ldquo龐涓已經做了魏國的大将,他還不來叫你,不知道是什麼心意。
我去給你打聽打聽吧。
&rdquo 禽滑厘到了魏國,魏惠王聽他說起孫膑,就對龐涓說:&ldquo聽說将軍有位同門叫孫膑,有人說他是兵法家孫武的後代,隻有他知道十三篇兵法的秘訣。
将軍何不把他請來呢?&rdquo龐涓回答說:&ldquo我也知道他的才幹。
可有一樣,他是齊國人,家人全在齊國。
咱們請他做了将軍,萬一他吃裡爬外,怎麼辦呢?&rdquo魏惠王說:&ldquo這麼說,不是本國人就不能用了嗎?&rdquo龐涓不好意思再反對,就說:&ldquo大王要叫他來,那我就寫信去。
&rdquo 魏惠王打發人拿了龐涓的信去請孫膑。
孫膑拜别了鬼谷子,下了山,來到魏國,先見過龐涓,向他道了謝。
第二天,他們一塊兒去朝見魏惠王。
魏惠王和孫膑談論之後,就要拜他為副軍師,跟龐涓一同執掌兵權。
龐涓覺得不大妥當。
他說:&ldquo孫膑是我的兄長,再說他的才能比我強。
哪能在我的手下呢?不如暫且請他做個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就讓位,情願當他的助手。
&rdquo魏惠王就請孫膑為客卿。
按職務來說,客卿并沒有實權;按地位來說,客卿比臣下要高一等。
孫膑非常感激龐涓替他這樣安排。
龐涓背地裡對孫膑說:&ldquo你的家人都在齊國,為什麼不把他們接到魏國來呢?&rdquo孫膑掉着眼淚,說:&ldquo你我雖是同門,可是你哪兒知道我家裡的事呀?我四歲喪母,九歲喪父,從小在叔叔家長大。
後來叔叔帶着兩個表哥孫平、孫卓和我逃到洛陽。
誰知道到了那邊又趕上荒年,我隻好去給人家當使喚人。
後來,我就跟他們失去了聯系。
哎!我就是孤苦伶仃一個光杆兒,哪兒還提得到家裡人呢?&rdquo龐涓聽了直歎息。
半年後的一天,有個齊國口音的人來找孫膑。
孫膑問了問他的來曆,他說:&ldquo我叫丁乙,一直在洛陽做買賣。
令兄有一封信,托我送到鬼谷。
我到了那邊,聽說先生已經做了大官,我才找到這兒來。
&rdquo說完,他拿出信來交給孫膑。
孫膑一瞧,原來是他失散了的表哥的來信。
大意說他們從洛陽到了宋國,叔叔已經死了。
如今齊王正在把舊日的臣下召回國去,他們準備回去,叫孫膑也回齊國重新成家立業,好讓孫家的族人能夠聚在一起。
此外,還說了好些個流落外鄉、好多年沒上墳的話。
真是一封悲慘的家信。
孫膑念完之後,哭了一場。
丁乙勸了半天,說:&ldquo你哥哥告訴我,叫我勸你早點兒回去,大夥兒可以骨肉團聚。
&rdquo孫膑說:&ldquo我已經在這兒做了客卿,不能說走就走。
&rdquo他招待了丁乙,又寫了一封回信,托丁乙帶回去。
沒想到孫膑的回信被人搜了出來,交給了魏惠王。
魏惠王問龐涓:&ldquo孫膑想念本國,怎麼辦呢?&rdquo龐涓說:&ldquo父母之邦,誰能忘情?要是他回了齊國,當了将軍,可就是咱們的死對頭啦。
我想還是先讓我去勸勸他。
要是他願意留在這兒的話,大王就重用他,加他的俸祿。
萬一他不幹的話,那麼既然是我舉薦來的,大王還是交給我處理吧!&rdquo 龐涓辭了魏惠王出來,立刻去見孫膑,問他:&ldquo聽說你接到一封家信,有沒有這回事?&rdquo孫膑說:&ldquo有這回事,我表哥叫我回老家去,可是我怎能回去呀?&rdquo龐涓說:&ldquo你離家也有好些年了,怎麼不向大王請一兩個月的假,回去上了墳,馬上回來,不是兩全其美嗎?&rdquo孫膑說:&ldquo我不是沒想過,可是我怕大王起疑,不敢提。
&rdquo龐涓說:&ldquo那怕什麼?有我呢!&rdquo 孫膑聽了龐涓的話,上了個奏章,說是要請假回齊國上墳去。
魏惠王正怕他私通齊國,如今他果然要回去,可見他有心背叛魏國了。
魏惠王當時就生了氣,罵他私通齊國,把他送到軍師府審問。
衛兵把他押到了龐涓那兒。
龐涓一見孫膑受了冤屈,就安慰他,說:&ldquo不要害怕,我這就給你說情去。
&rdquo說完,龐涓就出去了。
過了一會兒,龐涓慌慌張張地回來,對孫膑說:&ldquo大王十分惱怒,非要定你死罪不可。
我什麼話都說到了,再三求情,總算保住了你的命。
可是必須要在臉上刺字,還得把膝蓋骨起下去。
這是魏國的法令,我實在不能再求了。
&rdquo孫膑哭着說:&ldquo雖然要受刑罰,可總算免了死罪。
你這樣幫我,我決不忘你的大恩。
&rdquo龐涓歎了口氣,吩咐刀斧手把孫膑綁上,剔去兩塊膝蓋骨。
孫膑疼得大叫一聲,昏了過去。
刀斧手又在他的臉上刺了字。
過了好久,孫膑慢慢地緩醒過來,他見龐涓愁眉苦臉地歎着氣,正在給他上藥。
龐涓又叫人把他擡到自己的屋裡,好吃好喝照顧着他。
一個月後,孫膑的傷口好了,可是他變成了一個瘸子,隻能爬着走。
孫龐鬥智 這個典故出現在《東周列國志》中。
孫,指孫膑;龐,指龐涓。
孫膑、龐涓各以智謀争鬥。
龐涓設計殘害了他的同門孫膑。
被剔去膝蓋骨的孫膑逃到齊國做了大将田忌的軍師。
魏王派龐涓去攻打趙國。
田忌采納孫膑圍魏救趙的策略,迫使龐涓撤軍并進入馬陵道齊軍的埋伏圈自殺身亡。
這個典故用來比喻昔日友人今為仇敵,依靠計謀進行生死搏鬥。
也比喻雙方用計謀來一決高下。
金蟬脫殼 孫膑變成了瘸子,天天依靠着龐涓過日子,心裡老覺得對不起人家。
有一天,龐涓對他說:&ldquo大哥,你那祖傳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憑着記憶寫出來?不但我能拜讀,還能傳留後世呢!&rdquo孫膑恨不得能做點兒事情好報答龐涓,便滿口答應下來。
那十三篇兵法,據說是鬼谷子從吳國得來傳給孫膑的,孫膑早就背得滾瓜爛熟。
打那天起,孫膑就開始寫起那十三篇兵法。
可是那時候寫文章可不像現在這麼方便,是用毛筆寫在竹簡上的,再說孫膑心裡悶得慌,天天唉聲歎氣,寫了足有一個多月,也沒寫出幾篇。
伺候孫膑的是個老頭兒,叫誠兒,他見孫膑受了冤屈,寫這個東西又太辛苦,挺可憐他,時常勸他歇息。
竹簡 戰國至魏晉時代,人們用毛筆蘸墨在狹長的竹片(也有木片,稱&ldquo木簡&rdquo)上書寫。
竹簡每片寫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串編起來,稱為&ldquo簡牍&rdquo。
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
它能記錄的文字很少,所以多用于書寫短文。
竹簡是造紙術發明之前最主要的書寫工具,它的出現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
竹簡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裡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普及到民間。
從這個意義上說,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的思想文化能流傳至今。
有一天,龐涓把誠兒叫去,問他:&ldquo孫膑每天能寫多少?&rdquo誠兒說:&ldquo孫先生雙腿不便,躺着的時候多,坐着的時候少,一天隻寫三五行。
&rdquo龐涓一聽,火冒三丈,罵着說:&ldquo這麼慢條斯理地要寫到什麼時候?你得催着他,叫他加快點兒!&rdquo誠兒嘴裡答應着,心裡卻不大明白。
他想:&ldquo幹嗎往死裡催他呢?&rdquo 誠兒越想越覺得心裡不踏實。
正巧服侍龐涓的一個手下來了,誠兒就問他:&ldquo嘿!兄弟,我跟你打聽件事。
軍師幹嗎老催孫先生?&rdquo那個手下人說:&ldquo傻瓜,你還不知道嗎?軍師為了要得到那部兵書,才留着他的命。
等到兵書寫完,他的命也就完了。
這話你可千萬别跟人說!&rdquo誠兒一聽,替孫膑捏了一把汗,還偷偷告訴了他。
孫膑這時才如夢方醒,說:&ldquo原來龐涓是這麼一個人!唉,算我瞎了眼睛,把心交給了這麼一個人面獸心的東西!&rdquo生氣歸生氣,可是他轉念一想:&ldquo要是我不寫,龐涓準得要我的命。
這怎麼辦呢?&rdquo 他越想越氣,越氣越沒有主意,急得直流眼淚,一下兒背過氣去。
等到緩過氣來,他瞪着兩隻眼睛,連喊帶叫,把屋子裡的東西全摔了,把他寫好了的兵書全扔進火裡燒了。
吓得誠兒趕緊跑去告訴龐涓,說:&ldquo不好了!孫先生瘋了!&rdquo 龐涓親自來看孫膑,就瞧見他趴在地上哈哈大笑,笑完了又哭。
龐涓叫了他一聲,孫膑就沖着他一個勁兒地磕頭,哭着說:&ldquo鬼谷恩師,救命啊!救命啊!&rdquo龐涓說:&ldquo你認錯了,我是龐涓!&rdquo孫膑死死拉着龐涓的衣裳,嘴裡頭胡喊亂叫。
龐涓怕他是裝瘋,就叫人把他揪到了豬圈裡。
孫膑竟然披頭散發,趴在豬圈裡睡着了。
龐涓暗中派人給他送飯,那個人小聲地對他說:&ldquo孫先生,我知道您的冤屈,這會兒我瞞着軍師,給您送點兒酒飯來,您快吃吧。
&rdquo說着還流了幾滴眼淚。
孫膑做着鬼臉把送來的酒和飯都倒在地上,罵着說:&ldquo呸!誰吃這髒東西?我自己做的比你那個好得多了。
&rdquo說着,他竟抓了一把豬糞,團成一個圓球,往嘴裡塞。
龐涓知道了這件事,就說:&ldquo他真瘋了。
&rdquo打這兒起,孫膑住在豬圈裡。
有時候,爬到外邊曬曬太陽;有時候,自個兒跟自個兒笑,或是哭。
一到晚上,又爬回豬圈裡去睡覺。
龐涓叫人給他送吃的,還任由他瘋瘋癫癫地爬進來爬出去。
他還想等孫膑好起來給他寫那部兵書呢!要是孫膑到街上去,就派人跟着他。
人人都知道孫膑是個瘋子,兩條腿也不能走路,挺可憐的,就有人送吃的給他。
他高興了,就吃點兒;不高興,就嘴裡嘟嘟囔囔地叨唠一陣,把吃的倒在身上。
有人跟他說話,他也不理,真就成了一個又髒又可憐的瘋子了。
知道的人都替他惋惜,說他當初還不如留在鬼谷不下山的好。
有一天,已經下半夜了,他覺得有人揪他的衣裳。
那人就坐在他旁邊,流着眼淚,低聲說:&ldquo孫先生,您怎麼落魄到了這步田地?我是禽滑厘(qíngǔlí),墨子的門生,您還認得我嗎?我聽說您在這兒受苦,心裡直難受。
我已經把你的冤屈告訴了齊王,齊王表面上安排使臣淳于髡(kūn)到魏國來訪問,實際上是為了救你。
我們都安排妥當了,想把你偷偷帶回齊國去,給你報仇。
&rdquo 孫膑一聽禽滑厘來了,眼淚像雨點似的掉下來,對他說:&ldquo我自以為早晚死在這兒了,沒想到今天還能再見到你。
你們可得小心,龐涓天天派人盯着我。
&rdquo禽滑厘給孫膑換了身衣裳,抱他上了車。
那套髒衣服叫一個手下的人穿上,他假裝孫膑,披頭散發的,兩隻手捧着腦袋躺在那兒。
第二天,魏惠王召見了齊國的使臣淳于髡,送他一點兒禮物,叫龐涓護送
西門豹到了邺城,一瞧那地方非常蕭條,人口也挺稀少,好像剛打過仗,逃難的居民還沒有回來的一座空城似的。
他就把當地的老百姓召集到一塊兒,問他們:&ldquo這個地方怎麼這麼凄涼啊?老百姓一定有什麼苦楚吧?&rdquo百姓們回答:&ldquo可不是嗎!河伯娶妻,害得大家全都逃了。
&rdquo西門豹一聽,摸不清是怎麼回事,又問:&ldquo河伯是誰?他娶媳婦,老百姓幹嗎要跑呢?&rdquo老百姓說:&ldquo這兒有一條大河叫漳河,漳河裡的水神叫河伯,他最喜歡年輕的姑娘,每年都要娶個媳婦。
這兒的人必須挑選模樣好的姑娘嫁給他,他才保佑我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不然,他就要興風作浪,發大水把這兒的莊稼都淹了,甚至還要淹死人呢!&rdquo西門豹問:&ldquo這是誰告訴你們的?&rdquo他們說:&ldquo是這兒的巫婆,她手下有好多女徒弟,她跟當地的鄉紳裡長一起出頭給河神辦喜事。
我們這些小老百姓一年之中要湊齊好幾百萬錢,其中二三十萬他們用來給河伯娶媳婦,剩下的就全進了他們自己的腰包了。
&rdquo 西門豹聽了很生氣,不過他裝作沒聽懂,問:&ldquo那也不至于舉家逃跑哇!&rdquo老百姓繼續解釋說:&ldquo要是單單為了這筆錢,還不太要緊。
最怕的就是每年春天,巫婆會打發她手下的人挨家挨戶去看。
瞧見誰家的姑娘長得好看一些,就說&lsquo這個姑娘今年給河伯當媳婦&rsquo。
這個姑娘就該送命了。
有錢的人家可以拿出一筆錢來贖身,沒錢的人家哭着求着,至少也得送她們一點兒東西。
實在窮苦的人家隻好把女兒交出去。
每年到了河伯娶妻那一天,巫婆把選來的姑娘打扮成新娘子,擱在一張葦子編的小船上。
那時候岸上還吹吹打打,挺熱鬧的。
然後把小船推進河裡,任它随波漂去。
漂了一會兒,連船帶新娘子就被河伯接去了。
為了這檔子事,好些有女兒的人家都搬走了,這裡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
&rdquo 河伯 古代神話中的黃河水神。
原名馮夷。
傳說他在過河的時候被淹死了,就被天帝任命為河伯,管理河川。
變成水神的他魚尾人身,頭發是銀白色的,眼睛和身上的鱗片好像流光溢彩的琉璃。
《九歌·河伯》中記載的河伯是位風流倜傥的公子:&ldquo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阙兮朱宮,靈何為兮水紅。
&rdquo 西門豹問:&ldquo你們這兒老鬧水災嗎?&rdquo他們說:&ldquo全仗着每年給河伯娶媳婦,才沒碰上大水災。
有時候夏天缺雨,莊稼旱了倒是難免的。
要是巫婆不給河伯辦喜事,除了旱災,又得加上水災,那就更不得了啦!&rdquo西門豹故意說:&ldquo這麼看來,河伯倒是挺靈的。
下回他娶媳婦的時候,你們告訴我一聲,我也去給河伯道個喜。
&rdquo 到了河伯娶妻的日子,西門豹帶着幾個武士跟着父老去&ldquo送親&rdquo。
當地的裡長和辦婚禮的人,沒有一個不到的。
西門豹還派人去通知了那些過去把女兒嫁給河伯的人家,讓他們都來看看今年的婚禮。
附近的老百姓都來看熱鬧,一時聚了好幾千人,真是人山人海。
裡長帶着巫婆來見西門豹,西門豹一看,原來是個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老婆子。
在她後面跟着二十幾個徒弟,手裡拿着香爐、蠅甩什麼的,西門豹說:&ldquo勞煩巫婆叫河伯的新媳婦過來讓我瞧瞧。
&rdquo巫婆就叫女徒弟把新娘子領來。
隻見她們攙着一個十四五歲的小姑娘走了過來。
小姑娘哭個不停,臉色蒼白,塗的胭脂粉已經被眼淚沖去了大半。
西門豹對大夥兒說:&ldquo河伯媳婦必須是個美人。
這個小姑娘我瞧還真配不上河神。
煩巫婆勞駕先去跟河伯說太守打算另外選一個更好看的姑娘,明天送去。
請你快去快回,我在這兒等你回信。
&rdquo說着,他命武士們抱起那個巫婆,撲通一聲,扔進河裡去了。
岸上的人都吓得大氣不敢出。
那巫婆在河裡掙紮了一會兒,就沉了下去。
西門豹站在河岸上,靜靜地等着。
站在岸上的人都張着嘴,順着西門豹的眼睛向河心盯着。
好幾千人都沒有聲音,隻有河水嘩嘩嘩地響着。
過了一會兒,西門豹說:&ldquo巫婆上了年紀,不中用了。
去了半天,還不回來,你們年輕的女徒弟去催她一聲吧!&rdquo說着就聽撲通、撲通兩聲,兩個領頭的女徒弟又被武士們扔進漳河裡去了。
大夥兒吓得一會兒望向河心,一會兒看看西門豹的臉,忍不住嘁嘁喳喳議論開了。
又過了一會兒,西門豹說:&ldquo女人不會辦事,還是煩請張羅這親事的善士們辛苦一趟吧!&rdquo那幾個經常勒索老百姓的鄉紳剛想逃跑,早被百姓擋住,被武士們抓住了。
他們還想掙紮,西門豹大聲呵斥着說:&ldquo快去,跟河伯讨個回信,趕緊回來!&rdquo武士們不由分說,把他們一個個也推進了河裡。
西門豹沖着漳河行個禮,又畢恭畢敬地等了一會兒。
看熱鬧的人有的害怕,有的高興,有的直咬牙,可是誰也不願意走開,都想看個究竟。
西門豹回頭又說:&ldquo這些人怎麼這麼沒有用?我看還是煩請裡長們替大家夥兒辛苦一趟吧!&rdquo一旁,那幾個裡長吓得臉上都沒有了血色,冷汗直流,哆哆嗦嗦地跪在西門豹面前直磕頭,腦門子都磕出血來了。
西門豹大聲對他們說:&ldquo什麼地方沒有河?什麼河裡沒有水?水裡哪有什麼河伯,你們瞧見過嗎?罪大惡極的巫婆,欺壓百姓的土豪,利用迷信,搜刮百姓的錢财,殺害他們的兒女。
你們這些人,不但不去制止他們,怎麼還跟着他們一起興風作浪,助長這種野蠻的風俗?你們害了多少姑娘,應不應該償命?&rdquo一大群百姓嚷着說:&ldquo太應該了!這批該死的壞蛋,早就該定罪了。
&rdquo那幾個裡長連連磕頭,說:&ldquo都是巫婆幹的勾當,我們也是受了她的欺騙,不是成心想那樣做的。
&rdquo西門豹說:&ldquo如今害人的巫婆已死,以後誰要是再胡說八道什麼河伯娶妻,就叫他先去跟河伯見面。
&rdquo老百姓都嚷着說:&ldquo對,把他扔到河裡去!&rdquo 西門豹把巫婆和土豪們的财産都分給了老百姓。
打那兒起,河伯娶妻的迷信破除了,以前逃走的那些人家又慢慢回到邺城來了。
西門豹命水工測量地勢,動員百姓開了十二道水渠,引漳河的水灌溉莊稼,把荒地變成了良田。
一般的水災和旱災很少發生。
老百姓安居樂業、五谷豐登。
邺城越來越安定,百姓也越來越富足。
河伯為患 《抱樸子》裡記載着一個傳說,曾經有個叫作馮夷的人,因為渡河的時候不小心淹死了,所以天帝就封他為河伯。
在魏文侯的時候,發生了這個和河伯有關的故事。
後來,這個成語指信奉歪門邪道的不良風氣。
立木南門 戰國的時候,有七個勢均力敵的大國&mdash&mdash齊、楚、燕、韓、趙、魏、秦,世稱&ldquo戰國七雄&rdquo。
自從齊威王朝見了周天子,楚、魏、趙、韓、燕一緻推舉齊威王為霸主。
因為秦國在西方,中原諸侯都把它看作戎族,多少年來很少與其來往。
秦國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原本就比中原各國落後,又被迅速崛起的魏國奪去了河西的一大片土地。
嚴峻的形勢逼得秦國不得不有所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
這時的秦國已經開始強盛了起來。
秦孝公認為秦國已經具備了實力,就打算向中原擴張。
他首先想到的是招募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ldquo不論是本國的人還是外來的客人,隻要是能想出來辦法叫秦國富強起來的,就重用他,封給他土地。
&rdquo 秦孝公這道真心實意搜羅人才的旨令,吸引了一個貴族的注意,他叫公孫鞅,又稱衛鞅。
他在年輕的時候就很仰慕法學家們的改革精神。
到了壯年,他跑到魏國,卻沒被重用。
這回他到了秦國,托秦孝公的一個寵臣景監把他引薦給秦孝公。
他先跟秦孝公說了一通大道理,秦孝公聽了一半,連打了幾個哈欠。
末了,索性直接打起了瞌睡。
第二天,秦孝公對寵臣景監說:&ldquo你怎麼把這種迂腐的人介紹給我?說的全是廢話!&rdquo景監把這些話告訴了衛鞅,衛鞅說:&ldquo煩您再去替我通融一下,我已經知道了主公的心意。
這次保證他能聽我的主意。
&rdquo 過了幾天,景監又請秦孝公約會衛鞅,秦孝公勉強答應了。
這回衛鞅一見秦孝公就說:&ldquo我上回說的是王道,主公要是不喜歡,我就說個霸道的給您聽聽。
&rdquo秦孝公聽見&ldquo霸道&rdquo兩字,就像小孩兒聽說有糖吃,高興起來,說:&ldquo倒不是我反對王道,隻不過要施行王道,怎麼也要好好幹上一百年,至少也要幾十年,才能有點兒成效。
我哪裡等得起呢?你有什麼富國強兵的辦法快跟我說說吧!&rdquo 于是衛鞅建議秦孝公實行改革,他說:&ldquo一個國家想要富,就得重視農業;要強,就得獎勵将士;有了重賞,老百姓就能拼命;有了重罰,老百姓就不敢犯法;有賞有罰,朝廷才有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rdquo秦孝公完全同意,于是便命衛鞅制訂改革計劃。
秦國的貴族和大臣們聽說秦孝公打算重用衛鞅,改革制度,把農民和将士的地位大大提高,都出來反對,弄得秦孝公左右為難。
他一邊贊成衛鞅改革,一邊又擔心自己剛剛即位,反對的人太多會惹出亂子來,因此隻好擱置。
過了兩年多,秦孝公越想越覺得改革對秦國有利,而此時自己的君位也坐穩了,便拜衛鞅為左庶長,進行變法。
他對大臣們說:&ldquo從今往後,變法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誰敢違抗他,就是違抗我!&rdquo那些反對變法的人聽了,都縮短了脖子,不敢亂說話了。
公元前359年,衛鞅起草了一個初步變法的法令,呈獻給秦孝公看。
秦孝公完全同意,叫他去發布告,讓全國的人都依法去做。
衛鞅唯恐人家不信任他,不遵守新法,就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讓人在南門立下了一根木頭,頒布了一個命令:&ldquo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他十兩金子。
&rdquo 不一會兒,南門口就圍了一大堆人,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有人說:&ldquo這是成心跟咱們開玩笑呢。
&rdquo有的說:&ldquo這根木頭,我最小的兒子都扛得動,哪裡用得着十兩金子?&rdquo大夥兒瞧瞧木頭,又瞧瞧别人,都想看看誰有這傻勁去上當。
衛鞅一聽盡是瞧熱鬧的,沒有一個敢扛的,他一下子把賞錢加了五倍,說:&ldquo能扛到北門去的,就賞他五十兩金子。
&rdquo這麼一來,更是沒有人敢碰了。
大夥兒正在出神的時候,忽然人群裡鑽出個人來。
這人愣頭愣腦地瞅了半天,說:&ldquo我能扛得動。
&rdquo說着,他果真把木頭扛起來就走。
大夥兒閃開一條道,像小孩兒看耍猴似的,嘻嘻哈哈跟着他,一直跟到北門。
衛鞅叫人傳話,對他說:&ldquo你聽從朝廷的命令,是個奉公守法的好人。
&rdquo當場就賞給他五十兩金子。
瞧熱鬧的人都傻了眼,後悔錯過了機會,剛才沒去扛。
他們心裡想着:要是明天再有這事,傻瓜才不扛呢!這件奇聞一傳十,十傳百,全國上下都知道了。
老百姓都說:&ldquo左庶長說到做到,他的命令就是命令!&rdquo 連坐法 衛鞅在秦國變法,為了鞏固君主統治,頒布連坐法。
這是在戶籍編制的基礎上實行的。
他将每五戶編為&ldquo一伍&rdquo,十戶編為&ldquo一什&rdquo。
一伍一什互相監視。
一家有罪,其他九家應當告發。
不告發的,應當連坐。
告發的人和殺敵者同樣有功。
私藏罪人的和罪人同樣有罪。
每個居民必須領取憑證,沒有憑證的不能來往,不能住店。
第二天,大夥兒紛紛又跑到南門看木頭。
這回換了個新花樣,木頭沒了,換成了一張挺大的告示。
他們都不認字,看了半天也不懂。
有個小官念給他們聽。
念出來的東西有老百姓聽得懂的,也有聽不懂的。
可是他們都知道:&ldquo左庶長的命令就是命令,都得服從。
&rdquo新的命令主要有下面幾條: 第一,實行連坐法;第二,獎勵軍功;第三,獎勵生産。
新法令頒布後,國内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沒有軍功的貴族失去了特權,他們即使有錢,也僅是個富戶,在政治上沒有地位;立軍功的得到了賞賜,甚至封侯,但隻能在被封地内征收租稅,并不能直接管理老百姓。
巨大的變化引起了貴族們的反對。
秦孝公堅決信任衛鞅,處罰了那些反對新法的大臣。
這麼過了幾年,變法初見成效。
生産力增加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有所改善。
秦國接連打了好幾個大勝仗。
秦孝公便命衛鞅進行了更大規模的改革。
秦國變法之後,僅僅十幾年的工夫,就迅速崛起成為富強的國家。
周天子打發使者去慰勞秦孝公,封他為&ldquo方伯&rdquo(一方諸侯的首領)。
中原諸侯一看人家富強了,總不能再把人家當作戎族看待,就紛紛前去朝賀。
那些有心要做霸主的諸侯眼見秦國隻用了一個衛鞅變法,就強了國,也效仿起秦國,到各處去搜羅人才。
立木南門 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ldquo(商鞅之)令既具,未布。
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複曰:&lsquo能徙者,予五十金。
&rsquo有一人徙之,辄(zhé)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rdquo 立木,指立一根木頭在地上。
衛鞅用事實來證明令出必行,新的法令、制度一定會推行開來。
後來&ldquo立木南門&rdquo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孫龐鬥智 魏惠王眼見着秦孝公變法強了國,也打算找個&ldquo衛鞅&rdquo,他花了好多錢招募天下豪傑。
當時有個本國人叫龐涓,他來求見魏惠王,說自己是鬼谷子的門生。
這個鬼谷子很有學問,有人說他是當時最有謀略的人。
當時鬼谷子還有另外一位學生,他叫孫膑,是軍事家孫武的後人,對兵法也特别有研究。
龐涓見了魏惠王,把自己的學問和用兵的法子說了一說。
魏惠王問他:&ldquo我魏國四周毗鄰(毗pí)的都是大國,怎麼才能在列國之中站穩腳呢?&rdquo龐涓說:&ldquo大王要是任用我做将軍的話,我敢說,就是把他們滅了也不難,還用得着怕他們嗎?&rdquo魏惠王聽了非常高興,就拜他為大将。
龐涓的兒子龐英,侄兒龐蔥、龐茅,全都當上了将軍。
鬼谷子 鬼谷子,本名王诩(xǔ),戰國時期一位赫赫有名卻奇奇怪怪的人物。
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
他是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據說是當時最有謀略的人,因為隐居在鬼谷而得名。
鬼谷到底在哪?世間有各種傳說:有人說在河南省登封市東南;有人說在陝西省三原縣西;有的說在湖北省遠安縣東南;還有的說在湖南省張家界市。
他的弟子有:孫膑、龐涓、蘇秦、張儀等。
這一批龐家将倒是很賣力氣,天天操練兵馬,準備跟各國開仗。
他們先從軟弱的衛國和宋國下手,一連打了好幾回勝仗,吓得衛國、宋國、魯國都去朝見魏惠王,向他低頭服軟。
隻是齊國有點兒倔強,不但不去朝見,反倒發兵侵犯魏國的邊境,沒想到被龐家将打了回去。
打這兒起,魏惠王更加信任龐涓了。
這時,墨子的門生禽滑厘(qíngǔlí)雲遊天下,到了鬼谷。
孫膑對他以禮相迎,他聽了孫膑的談論,更覺得他是個人才,就對孫膑說:&ldquo你有了足夠的學問,就該出去做事,不能老住在山上。
&rdquo孫膑說:&ldquo我的同學龐涓,當初下山的時候跟我約定,要是他有了落腳之處,一定替我引薦。
聽說他已經到了魏國,我正等他的信呢。
&rdquo禽滑厘說:&ldquo龐涓已經做了魏國的大将,他還不來叫你,不知道是什麼心意。
我去給你打聽打聽吧。
&rdquo 禽滑厘到了魏國,魏惠王聽他說起孫膑,就對龐涓說:&ldquo聽說将軍有位同門叫孫膑,有人說他是兵法家孫武的後代,隻有他知道十三篇兵法的秘訣。
将軍何不把他請來呢?&rdquo龐涓回答說:&ldquo我也知道他的才幹。
可有一樣,他是齊國人,家人全在齊國。
咱們請他做了将軍,萬一他吃裡爬外,怎麼辦呢?&rdquo魏惠王說:&ldquo這麼說,不是本國人就不能用了嗎?&rdquo龐涓不好意思再反對,就說:&ldquo大王要叫他來,那我就寫信去。
&rdquo 魏惠王打發人拿了龐涓的信去請孫膑。
孫膑拜别了鬼谷子,下了山,來到魏國,先見過龐涓,向他道了謝。
第二天,他們一塊兒去朝見魏惠王。
魏惠王和孫膑談論之後,就要拜他為副軍師,跟龐涓一同執掌兵權。
龐涓覺得不大妥當。
他說:&ldquo孫膑是我的兄長,再說他的才能比我強。
哪能在我的手下呢?不如暫且請他做個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就讓位,情願當他的助手。
&rdquo魏惠王就請孫膑為客卿。
按職務來說,客卿并沒有實權;按地位來說,客卿比臣下要高一等。
孫膑非常感激龐涓替他這樣安排。
龐涓背地裡對孫膑說:&ldquo你的家人都在齊國,為什麼不把他們接到魏國來呢?&rdquo孫膑掉着眼淚,說:&ldquo你我雖是同門,可是你哪兒知道我家裡的事呀?我四歲喪母,九歲喪父,從小在叔叔家長大。
後來叔叔帶着兩個表哥孫平、孫卓和我逃到洛陽。
誰知道到了那邊又趕上荒年,我隻好去給人家當使喚人。
後來,我就跟他們失去了聯系。
哎!我就是孤苦伶仃一個光杆兒,哪兒還提得到家裡人呢?&rdquo龐涓聽了直歎息。
半年後的一天,有個齊國口音的人來找孫膑。
孫膑問了問他的來曆,他說:&ldquo我叫丁乙,一直在洛陽做買賣。
令兄有一封信,托我送到鬼谷。
我到了那邊,聽說先生已經做了大官,我才找到這兒來。
&rdquo說完,他拿出信來交給孫膑。
孫膑一瞧,原來是他失散了的表哥的來信。
大意說他們從洛陽到了宋國,叔叔已經死了。
如今齊王正在把舊日的臣下召回國去,他們準備回去,叫孫膑也回齊國重新成家立業,好讓孫家的族人能夠聚在一起。
此外,還說了好些個流落外鄉、好多年沒上墳的話。
真是一封悲慘的家信。
孫膑念完之後,哭了一場。
丁乙勸了半天,說:&ldquo你哥哥告訴我,叫我勸你早點兒回去,大夥兒可以骨肉團聚。
&rdquo孫膑說:&ldquo我已經在這兒做了客卿,不能說走就走。
&rdquo他招待了丁乙,又寫了一封回信,托丁乙帶回去。
沒想到孫膑的回信被人搜了出來,交給了魏惠王。
魏惠王問龐涓:&ldquo孫膑想念本國,怎麼辦呢?&rdquo龐涓說:&ldquo父母之邦,誰能忘情?要是他回了齊國,當了将軍,可就是咱們的死對頭啦。
我想還是先讓我去勸勸他。
要是他願意留在這兒的話,大王就重用他,加他的俸祿。
萬一他不幹的話,那麼既然是我舉薦來的,大王還是交給我處理吧!&rdquo 龐涓辭了魏惠王出來,立刻去見孫膑,問他:&ldquo聽說你接到一封家信,有沒有這回事?&rdquo孫膑說:&ldquo有這回事,我表哥叫我回老家去,可是我怎能回去呀?&rdquo龐涓說:&ldquo你離家也有好些年了,怎麼不向大王請一兩個月的假,回去上了墳,馬上回來,不是兩全其美嗎?&rdquo孫膑說:&ldquo我不是沒想過,可是我怕大王起疑,不敢提。
&rdquo龐涓說:&ldquo那怕什麼?有我呢!&rdquo 孫膑聽了龐涓的話,上了個奏章,說是要請假回齊國上墳去。
魏惠王正怕他私通齊國,如今他果然要回去,可見他有心背叛魏國了。
魏惠王當時就生了氣,罵他私通齊國,把他送到軍師府審問。
衛兵把他押到了龐涓那兒。
龐涓一見孫膑受了冤屈,就安慰他,說:&ldquo不要害怕,我這就給你說情去。
&rdquo說完,龐涓就出去了。
過了一會兒,龐涓慌慌張張地回來,對孫膑說:&ldquo大王十分惱怒,非要定你死罪不可。
我什麼話都說到了,再三求情,總算保住了你的命。
可是必須要在臉上刺字,還得把膝蓋骨起下去。
這是魏國的法令,我實在不能再求了。
&rdquo孫膑哭着說:&ldquo雖然要受刑罰,可總算免了死罪。
你這樣幫我,我決不忘你的大恩。
&rdquo龐涓歎了口氣,吩咐刀斧手把孫膑綁上,剔去兩塊膝蓋骨。
孫膑疼得大叫一聲,昏了過去。
刀斧手又在他的臉上刺了字。
過了好久,孫膑慢慢地緩醒過來,他見龐涓愁眉苦臉地歎着氣,正在給他上藥。
龐涓又叫人把他擡到自己的屋裡,好吃好喝照顧着他。
一個月後,孫膑的傷口好了,可是他變成了一個瘸子,隻能爬着走。
孫龐鬥智 這個典故出現在《東周列國志》中。
孫,指孫膑;龐,指龐涓。
孫膑、龐涓各以智謀争鬥。
龐涓設計殘害了他的同門孫膑。
被剔去膝蓋骨的孫膑逃到齊國做了大将田忌的軍師。
魏王派龐涓去攻打趙國。
田忌采納孫膑圍魏救趙的策略,迫使龐涓撤軍并進入馬陵道齊軍的埋伏圈自殺身亡。
這個典故用來比喻昔日友人今為仇敵,依靠計謀進行生死搏鬥。
也比喻雙方用計謀來一決高下。
金蟬脫殼 孫膑變成了瘸子,天天依靠着龐涓過日子,心裡老覺得對不起人家。
有一天,龐涓對他說:&ldquo大哥,你那祖傳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憑着記憶寫出來?不但我能拜讀,還能傳留後世呢!&rdquo孫膑恨不得能做點兒事情好報答龐涓,便滿口答應下來。
那十三篇兵法,據說是鬼谷子從吳國得來傳給孫膑的,孫膑早就背得滾瓜爛熟。
打那天起,孫膑就開始寫起那十三篇兵法。
可是那時候寫文章可不像現在這麼方便,是用毛筆寫在竹簡上的,再說孫膑心裡悶得慌,天天唉聲歎氣,寫了足有一個多月,也沒寫出幾篇。
伺候孫膑的是個老頭兒,叫誠兒,他見孫膑受了冤屈,寫這個東西又太辛苦,挺可憐他,時常勸他歇息。
竹簡 戰國至魏晉時代,人們用毛筆蘸墨在狹長的竹片(也有木片,稱&ldquo木簡&rdquo)上書寫。
竹簡每片寫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串編起來,稱為&ldquo簡牍&rdquo。
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
它能記錄的文字很少,所以多用于書寫短文。
竹簡是造紙術發明之前最主要的書寫工具,它的出現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
竹簡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裡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普及到民間。
從這個意義上說,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的思想文化能流傳至今。
有一天,龐涓把誠兒叫去,問他:&ldquo孫膑每天能寫多少?&rdquo誠兒說:&ldquo孫先生雙腿不便,躺着的時候多,坐着的時候少,一天隻寫三五行。
&rdquo龐涓一聽,火冒三丈,罵着說:&ldquo這麼慢條斯理地要寫到什麼時候?你得催着他,叫他加快點兒!&rdquo誠兒嘴裡答應着,心裡卻不大明白。
他想:&ldquo幹嗎往死裡催他呢?&rdquo 誠兒越想越覺得心裡不踏實。
正巧服侍龐涓的一個手下來了,誠兒就問他:&ldquo嘿!兄弟,我跟你打聽件事。
軍師幹嗎老催孫先生?&rdquo那個手下人說:&ldquo傻瓜,你還不知道嗎?軍師為了要得到那部兵書,才留着他的命。
等到兵書寫完,他的命也就完了。
這話你可千萬别跟人說!&rdquo誠兒一聽,替孫膑捏了一把汗,還偷偷告訴了他。
孫膑這時才如夢方醒,說:&ldquo原來龐涓是這麼一個人!唉,算我瞎了眼睛,把心交給了這麼一個人面獸心的東西!&rdquo生氣歸生氣,可是他轉念一想:&ldquo要是我不寫,龐涓準得要我的命。
這怎麼辦呢?&rdquo 他越想越氣,越氣越沒有主意,急得直流眼淚,一下兒背過氣去。
等到緩過氣來,他瞪着兩隻眼睛,連喊帶叫,把屋子裡的東西全摔了,把他寫好了的兵書全扔進火裡燒了。
吓得誠兒趕緊跑去告訴龐涓,說:&ldquo不好了!孫先生瘋了!&rdquo 龐涓親自來看孫膑,就瞧見他趴在地上哈哈大笑,笑完了又哭。
龐涓叫了他一聲,孫膑就沖着他一個勁兒地磕頭,哭着說:&ldquo鬼谷恩師,救命啊!救命啊!&rdquo龐涓說:&ldquo你認錯了,我是龐涓!&rdquo孫膑死死拉着龐涓的衣裳,嘴裡頭胡喊亂叫。
龐涓怕他是裝瘋,就叫人把他揪到了豬圈裡。
孫膑竟然披頭散發,趴在豬圈裡睡着了。
龐涓暗中派人給他送飯,那個人小聲地對他說:&ldquo孫先生,我知道您的冤屈,這會兒我瞞着軍師,給您送點兒酒飯來,您快吃吧。
&rdquo說着還流了幾滴眼淚。
孫膑做着鬼臉把送來的酒和飯都倒在地上,罵着說:&ldquo呸!誰吃這髒東西?我自己做的比你那個好得多了。
&rdquo說着,他竟抓了一把豬糞,團成一個圓球,往嘴裡塞。
龐涓知道了這件事,就說:&ldquo他真瘋了。
&rdquo打這兒起,孫膑住在豬圈裡。
有時候,爬到外邊曬曬太陽;有時候,自個兒跟自個兒笑,或是哭。
一到晚上,又爬回豬圈裡去睡覺。
龐涓叫人給他送吃的,還任由他瘋瘋癫癫地爬進來爬出去。
他還想等孫膑好起來給他寫那部兵書呢!要是孫膑到街上去,就派人跟着他。
人人都知道孫膑是個瘋子,兩條腿也不能走路,挺可憐的,就有人送吃的給他。
他高興了,就吃點兒;不高興,就嘴裡嘟嘟囔囔地叨唠一陣,把吃的倒在身上。
有人跟他說話,他也不理,真就成了一個又髒又可憐的瘋子了。
知道的人都替他惋惜,說他當初還不如留在鬼谷不下山的好。
有一天,已經下半夜了,他覺得有人揪他的衣裳。
那人就坐在他旁邊,流着眼淚,低聲說:&ldquo孫先生,您怎麼落魄到了這步田地?我是禽滑厘(qíngǔlí),墨子的門生,您還認得我嗎?我聽說您在這兒受苦,心裡直難受。
我已經把你的冤屈告訴了齊王,齊王表面上安排使臣淳于髡(kūn)到魏國來訪問,實際上是為了救你。
我們都安排妥當了,想把你偷偷帶回齊國去,給你報仇。
&rdquo 孫膑一聽禽滑厘來了,眼淚像雨點似的掉下來,對他說:&ldquo我自以為早晚死在這兒了,沒想到今天還能再見到你。
你們可得小心,龐涓天天派人盯着我。
&rdquo禽滑厘給孫膑換了身衣裳,抱他上了車。
那套髒衣服叫一個手下的人穿上,他假裝孫膑,披頭散發的,兩隻手捧着腦袋躺在那兒。
第二天,魏惠王召見了齊國的使臣淳于髡,送他一點兒禮物,叫龐涓護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