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秦朝的成語
關燈
小
中
大
他出境。
那天龐涓已經得到了報告,說孫膑還在街上躺着,他挺放心地去送齊國的使臣。
淳于髡叫禽滑厘的車馬先走,自己留下和龐涓聊了一會兒天,然後從從容容地辭别了龐涓,動身走了。
過了兩天,那個手下的人脫去孫膑的衣裳,偷着跑了回去。
龐涓手下的人一見那套髒衣裳扔在井邊,孫膑卻不見了,趕緊去報告龐涓。
龐涓一想,大概是跳井了吧,叫人四下裡打撈屍首。
可是哪兒有孫膑的影兒?他又怕魏惠王查問,就撒了個謊,說孫膑淹死了。
這邊兒淳于髡、禽滑厘他們帶着孫膑到了齊國,大夫田忌親自到城外迎接他。
孫膑洗了個澡,換了身衣裳,坐着軟轱辘車,跟着田忌去見齊威王。
齊威王聽他談論兵法,真是遺憾沒能早點兒見面。
齊威王要封他官職。
孫膑推辭說:&ldquo我一點兒功勞都沒有,哪兒能受封呢?再說,龐涓要是知道我在齊國,準又得嫉妒,給大王招來麻煩。
不如我不露面,等着大王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一定盡力。
&rdquo 齊威王就讓孫膑住在田忌家裡。
孫膑想去謝謝禽滑厘,沒想到他早走了。
孫膑打發人去打聽兩位表哥的消息,這才知道齊國來的那個送信的人,是龐涓指使人假扮的。
根本沒有什麼家信和上墳的事。
這全是龐涓使的鬼主意。
金蟬脫殼 成語本義是蟬由幼蟲變為成蟲時脫去原來的外殼。
後來比喻利用假象迷惑對方,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從而設法脫身。
&ldquo金蟬脫殼&rdquo是三十六計中的一計,多指事物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作&ldquo脫殼金蟬&rdquo。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龐涓進攻趙國,圍住了邯鄲(hándān)。
趙國的國君趙成侯派使者去齊國求救。
齊威王知道孫膑的才能,要拜他為大将去救趙國。
孫膑推辭說:&ldquo不行,我身有殘疾,當了大将被敵人笑話。
大王還是請田大夫為大将吧。
&rdquo齊威王同意孫膑的話,拜田忌為大将,孫膑為軍師,發兵去救趙國。
孫膑對田忌說:&ldquo眼下魏國的兵馬已經把邯鄲圍上了,趙國的将士又不是龐涓的對手,咱們去救邯鄲已經晚了。
咱們不如在半道上等着,就說去打襄陵(襄xiāng)。
龐涓聽了,準得往回跑。
咱們迎頭痛揍他一頓,準能把他打敗。
&rdquo田忌就按照他的計策去做。
另一頭,被圍困的邯鄲敵不過龐涓,投降了。
龐涓打發人去向魏惠王報告,忽然聽說齊國派田忌去打襄陵,他着急起來,立刻吩咐退兵。
剛退到桂陵地界,正碰上齊國的兵馬。
兩下裡一開仗,魏國就敗了。
龐涓正心慌意亂的時候,忽然瞧見一面大旗,上面有個&ldquo孫&rdquo字!他吓了一跳,差點兒從馬上摔下來。
幸虧龐英、龐蔥兩路兵馬趕到,把他救了。
龐涓逃了命,卻損失了兩萬多士兵。
齊軍大勝而歸,邯鄲又歸了趙國。
齊威王重用田忌和孫膑,把齊國的兵權交給他們。
有人在齊威王跟前說田忌的壞話,說他權力太大,都能自己做王了。
齊威王起了疑,天天派人暗中察看田忌的行動。
田忌索性告了病假,把兵權交了出來。
孫膑也辭去了軍師的職位。
田忌賽馬 相傳齊威王喜歡賽馬,而且還賭挺大的輸赢。
他将馬分成三等。
大夫田忌也有幾匹好馬,可是他的馬跟齊威王的馬比起來,總是差了那麼一點兒。
孫膑給田忌出了一個主意,他讓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去與齊王的上等馬比,用自己的上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用自己的中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比。
田忌的下等馬當然會輸,但是上等馬和中等馬都赢了。
因而田忌也就赢了齊威王一千兩黃金。
龐涓聽說這個消息,又抖起精神來了,他說:&ldquo如今我終于可以橫行天下了。
&rdquo那時候,韓國早把鄭國滅了,勢力也大了起來。
趙國想報邯鄲的仇,就跟韓國商量着一塊兒去打魏國,韓國答應了。
龐涓得到了這個消息,就請魏惠王先發制人去打韓國。
魏惠王仍舊拜龐涓為大将,把全國大部分的兵馬都調撥給他攻打韓國。
齊威王知道誤會了田忌,又把他和孫膑重用起來。
可龐涓并不知道這件事。
他帶領着兵馬去攻打韓國,打了幾回勝仗,眼瞧着要打到韓國的都城了。
韓國接連不斷地向齊國求救。
公元前343年,齊威王拜田忌為大将,田嬰為副将,孫膑為軍師,發兵去救韓國。
孫膑又使出他的老辦法來了,他不去救韓國,而是直接去打魏國。
龐涓得到了本國告急的信兒,隻好退兵往回趕。
等到龐涓的大隊到了魏國的邊境,齊國的兵馬已經過去了。
龐涓仔細察看齊國軍隊紮過營的地方,發現齊國的營盤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數了數地下做飯的爐竈,足夠供十萬人吃飯用的。
龐涓吓得說不出話來。
他想:&ldquo齊國有這麼些兵馬進了魏國,怎麼能把他們打出去呢?&rdquo 第二天,他們又到了齊國軍隊第二回紮過營的地方,又數了數爐竈,隻有能供給五萬來人用的了。
第三天,他們追到了齊國軍隊第三回紮過營的地方,算出大約也就剩兩三萬人了。
龐涓這才放了心,笑着說:&ldquo還好,還好!齊國人都是膽小的。
十萬大軍到了魏國,才三天工夫,就逃了一大半。
田忌呀,田忌!這回可是你自個兒來送的死。
上回桂陵的仇,我這回可以報了。
&rdquo 龐涓吩咐大軍不分晝夜地按照齊國軍隊走的路線追上去。
他一直追到了馬陵,正是天快擦黑的時候。
馬陵道夾在兩座山的中間,山道旁邊就是山澗。
這時候正是十月底,晚上沒有月亮,而且是山道。
可是龐涓恨不得一步追上齊國的軍隊,他想:反正是本國的地界,怕什麼!于是吩咐大軍頂着星星接着往前趕。
忽然前面的士兵回來報告說:&ldquo前頭的山道被木頭堵住了。
&rdquo龐涓罵着說:&ldquo喊什麼喊,齊國人怕咱們今兒晚上追上去,就堵住了道兒。
大夥兒一齊下手搬開木頭不就結了嗎?&rdquo龐涓親自上前指揮士兵搬木頭,就見道兩旁的樹全被砍倒了,隻留着一棵最大的沒砍。
他奇怪為什麼單單留着這一棵,細細一瞧,那棵樹一面被刮去了樹皮,露出一條又光又白的樹瓤(ráng)來,上面影影綽綽好像寫着幾個字,就是瞧不清楚。
龐涓就叫小兵拿火來照,幾個小兵點起火把來。
龐涓在火光之下,看得非常清楚,上面寫的是:&ldquo龐涓死此樹下。
&rdquo龐涓心裡一驚,說:&ldquo哎呀!又上了孫膑的當了!&rdquo回頭對将士們說:&ldquo快退!快&hellip&hellip&rdquo第二個&ldquo退&rdquo字還沒說出口,也不知道有多少支箭,就像下大雨似的沖他射過來。
龐涓自然就沒了命。
原來孫膑成心天天減少爐竈的數目,就是為了引誘龐涓追上來,他早就算準了龐涓到這兒的時辰,在左右埋伏好了五百名弓箭手,吩咐他們,說:&ldquo一見樹下起了火光,就一齊放箭。
&rdquo 一會兒,山前山後,山左山右,全是齊國的士兵。
魏國的兵馬被殺得連山道都變成血河了。
直鬧到東方發白,才安靜下來。
魏國的士兵不是投降,就是跑了,那些沒投降、沒逃跑的全都躺在地上,再也起不來了。
齊國的軍隊帶着俘虜和戰利品從原道返回。
走了一程,碰見了魏國後隊的兵馬,領隊的大将正是龐涓的侄兒龐蔥。
孫膑叫人挑着龐涓的腦袋給他瞧。
龐蔥立馬跪地求饒。
孫膑對他說:&ldquo我給你一條活路,趕緊回去,叫魏王上表朝貢,要不然,魏國的宗廟也保不住了!&rdquo龐蔥連連磕頭,抱着腦袋逃回去了。
魏惠王打了敗仗,隻好打發使臣向齊國朝貢。
韓國和趙國的國君更加感激齊國,都去朝賀。
齊國的威名打這兒就大了起來。
齊威王拜田忌為相國,還要加封孫膑。
孫膑不願受封,親手把十三篇兵法寫出來,獻給齊威王,随後辭了官職,隐居起來了。
圍魏救趙 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戰國時期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
齊将田忌采用軍師孫膑的策略,乘魏國國内空虛,發兵攻打魏國的襄陵,逼迫魏軍回撤。
而齊軍在中途發起突襲,大破魏軍,救了趙國。
後來借用&ldquo圍魏救趙&rdquo指包抄敵人的後方迫使其撤兵的戰術。
&ldquo圍魏救趙&rdquo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其精彩之處就在于它以逆向思維的方式,繞開問題的表象,從事物的根本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緻勝的神奇效果。
懸梁刺股 秦孝公得病死後,太子即位,就是秦惠文王。
他做太子的時候,曾經反對過商鞅(也就是衛鞅)變法,被商鞅治了他兩個師父的罪,一個割去了鼻子,另一個在臉上刺了字。
如今他當上了國君,就給商鞅加了謀反的罪名,把他&ldquo五牛分屍&rdquo了。
在當時的戰國七雄裡,秦國最為強大。
該如何面對強大的秦國,其他諸侯六國分成了兩派:其中一派主張&ldquo連橫&rdquo,即與秦國親善,聯合秦國來保護自己;另一派主張&ldquo合縱&rdquo,也就是聯合起來一同抵抗秦國。
那時候,出現了一些&ldquo縱橫家&rdquo,他們能說會道,借着合縱連橫的事到處遊說,追名逐利,鬧得天下雞犬不甯。
有一位借着&ldquo合縱&rdquo出名的人叫蘇秦,他本來是個政客,沒有一定的主張。
合縱也好,連橫也罷,他隻想憑借那能說會道的嘴,弄到個一官半職,無論哪個君王都可以做他的主子。
他想先去見周顯王,可是沒有人願意幫他推薦,他便改變了主意,去了秦國。
他見了秦王就說連橫怎麼好,秦國怎麼強大,勸秦王一步步兼并六國。
哪兒知道秦惠文王自從殺了商鞅之後,就不怎麼喜歡外來的說客。
他聽完蘇秦的話,客氣地回絕了他,說:&ldquo我的翅膀還沒長得那麼硬,哪兒能飛得高呢?先生的話挺有道理,但是我得先準備幾年,等我的翅膀硬了,再請教先生。
&rdquo 蘇秦碰了個軟釘子,隻好走了。
可是他并沒有灰心,還想着叫秦王用他。
他費了好大工夫寫了一部書,詳細講述了怎麼吞并列國。
他把書獻給了秦惠文王,誰知秦王隻是潦草地看了一下,便擱在一邊。
蘇秦隻好耐着性子在秦國等了一年多,從家裡帶來的盤纏都花光了,身上的衣服也破了,他隻好灰溜溜地回了家。
蘇秦回到家裡,他母親一見他這樣,就罵他:&ldquo咱們這兒的人一向不愛做官,人家專心做點兒生意,也能賺一些錢。
當初我叫你學着做買賣,你不聽,偏要去做官,花了這麼些盤纏,如今怎麼樣,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地回來!&rdquo蘇秦無話可說,一回頭瞧見他嫂子正坐在機子上織着錦,連頭也不擡,好像沒看見他似的。
他隻好央求嫂子給弄點兒吃的。
他嫂子翻着白眼,說:&ldquo沒有柴火!&rdquo說完一轉身躲開了。
蘇秦心裡很難受,扭過頭掉了幾滴眼淚。
他想:我蘇秦總有一天要争回這口氣。
打那天起,蘇秦天天埋頭研究兵書。
他想着總有一天會有一國之君發現他的才能而重用他。
有時候,念書念累了,他想着要歇息一下,卻聽見耳邊有個聲音說:&ldquo沒有柴火!&rdquo就立刻清醒了,精神抖擻地接着讀下去。
有一回,累得實在受不了,眼皮粘在一起怎麼也睜不開。
他氣急了,拿起錐子就往自己大腿上使勁紮了一下,鮮血頓時流了出來。
這一下,他可精神了,接着又繼續讀下去。
他就這麼苦苦地用功,用了一年多工夫,他把各國的地形、政治情況、軍事實力,甚至是各國國君的心理都研究了個滾瓜爛熟。
懸梁刺股之&ldquo懸梁&rdquo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他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關着門從早到晚在家苦讀。
可是,學到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犯困。
為了不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了個好辦法,他找來一段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梁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隻要一低頭,繩子就會扯痛頭皮。
他也會因為疼痛清醒過來,繼續讀書。
後來孫敬終于成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蘇秦心想,我遊說各國的本事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于是他跟兄弟蘇代、蘇厲商量:&ldquo你們幫我湊點兒盤纏,助我周遊天下,等我出頭了,我一定想辦法舉薦你們。
&rdquo他把姜太公的兵法和中原各諸侯國的情形講給他們聽。
他的兩個兄弟被他說服了,不光拿出金子來送他動身,甚至也琢磨起蘇秦的那套學問來了。
蘇秦到了燕國,見了國君燕文公。
對他說:&ldquo燕國雖然有兩千裡土地,幾十萬士兵,六百輛兵車,六千多騎兵,可要是跟西邊的趙國、南邊的齊國一比,實力就明顯不夠了。
這幾年,趙國強大了,齊國強大了。
可是強大的國家老打仗,弱小的燕國反而太平無事,大王知道這裡頭的緣故嗎?&rdquo燕文公說:&ldquo不知道。
&rdquo蘇秦說:&ldquo燕國沒受到秦國的侵略,是因為有趙國擋住了秦國。
秦國離燕國遠,要來侵犯燕國的話,一定得路過趙國。
可是趙國想要打燕國,那就太容易了。
早上發兵,下午就能到。
大王不跟臨近的趙國交好,反而把土地送給挺遠的秦國,這個做法很不妥。
要是大王用我的計策,先去跟臨近的趙國訂立盟約,再聯絡中原諸侯一塊兒抵抗秦國,這樣燕國才能真正安穩。
&rdquo燕文公挺贊成蘇秦的辦法,但怕列國諸侯心不齊。
蘇秦說他願意去跟其他諸侯國商量,燕文公就給他準備了禮物、路費、車馬和随從。
自此,帶着合縱使命的蘇秦離開燕國,憑着三寸不爛之舌遊走于各諸侯國之間,他成功說服五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終于靠着一己之力促成了一個空前強大的諸侯大聯盟。
懸梁刺股 據《太平禦覽》記載:&ldquo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
及至眠睡疲寝,以繩系頭懸屋梁。
後為當世大儒。
&rdquo據《戰國策》記載:&ldquo(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rdquo 梁,屋梁;股,大腿。
&ldquo懸梁刺股&rdquo這個成語由孫敬的&ldquo頭懸梁&rdquo和蘇秦的&ldquo錐刺股&rdquo兩個故事組成。
後來&ldquo懸梁刺股&rdquo用來比喻讀書學習非常勤奮刻苦。
雞鳴狗盜 齊國的孟嘗君田文繼承他父親田嬰做了薛公,開始大興土木,修建房子,招待天下豪傑。
隻要是投奔他的,他都收留。
他自己吃、喝、穿、戴跟住處,全跟門客們一樣,孟嘗君的家當很快就所剩無幾。
門客的夥食,當然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豐盛。
有一天晚上,有個客人見了飯菜,心裡很不高興。
可巧他瞧見孟嘗君獨自一人在旁邊正吃得挺香。
他一想主人吃的準是山珍海味。
他發了脾氣,扔下筷子,說:&ldquo豈有此理,我幹嗎上這兒吃這種東西?&rdquo孟嘗君連忙攔住他,端着自己的飯菜讓他瞧。
這位門客一瞧,原來主人吃的跟自己一個樣,這才歎了口氣,說:&ldquo孟嘗君這麼真心誠意地待我,而我卻起了疑心,我還有什麼臉住在這兒呢?&rdquo說完,他就拔出寶劍,自殺了。
秦昭襄王聽說了這件事,對孟嘗君很是佩服,他一心想着讓孟嘗君到秦國來。
别人給他出了一個法子&mdash&mdash把自己的兄弟泾陽君送到齊國去做抵押,換得孟嘗君到秦國來做丞相。
齊湣王(湣mǐn)不敢得罪強大的秦國,隻好叫孟嘗君到秦國去。
孟嘗君帶着一大幫門客,一塊兒到了秦國的鹹陽。
秦昭襄王親自出來迎接他。
他見孟嘗君威風凜凜,儀表不凡,不由得更加敬仰起來。
孟嘗君奉上一件純白的狐狸皮袍子,作為見面禮。
秦昭襄王知道這是頂名貴的銀狐,當時就得意地穿上,向宮裡的美人們誇耀了半天。
那時候天還暖和,他就把袍子脫了,交給手下的人好好保管起來。
狐白裘 孟嘗君的這件純白的狐狸皮袍子可不一般。
傳說,它是用狐狸腋下的一小撮白毛制成的,因為隻有這一部分的毛才最為純白細軟。
想象一下,一隻狐狸腋下的毛才有多少?制成這一件大袍子得需要多少隻狐狸呀!難怪它價值千金了。
李白的&ldquo五花馬,千金裘&rdquo看來也非誇張之語。
成語&ldquo集腋成裘&rdquo說的大概就是這種袍子了。
後來,人們用&ldquo狐白裘&rdquo來比喻精巧華美的事物。
孟嘗君和他的那些門客到了秦國,秦國的一批大臣怕秦王重用他,就在背地裡商量着怎樣排擠他。
秦王本打算選個日子拜孟嘗君為丞相。
大臣樗裡疾(樗chū)首先反對說:&ldquo孟嘗君是齊國的貴族,他當了丞相,準得先替齊國打算。
如果他仗着丞相的權力暗中謀害秦國,秦國不就危險了嗎?&rdquo秦昭襄王說:&ldquo那就把他送回去吧。
&rdquo 樗裡疾說:&ldquo他在這兒已經住了不少日子,秦國的事,他差不多全都知道了。
哪兒能放他呢?不如殺了他,免得将來有後患。
&rdquo秦昭襄王覺得不能殺,但也不能放,就先把孟嘗君軟禁了起來。
孟嘗君得知秦王要謀害他,就去求秦王最寵愛的燕姬,請她想個法子。
燕姬托着下巴,裝腔作勢地說:&ldquo叫我跟大王說句話倒是不難,别的謝禮我不要,隻要一件銀狐皮袍子就夠了。
&rdquo 孟嘗君回到住處,皺着眉頭說:&ldquo我隻有那麼一件,已經送給秦王了,哪裡還要的回來?&rdquo當時有個門客說:&ldquo三讨不如一偷,我有辦法。
&rdquo他想法子跟管衣庫的人做了朋友。
有天晚上,這位門客從狗洞爬進宮裡,找到了衣庫去偷那件銀狐皮袍子。
他掏出好些鑰匙,正在開門的時候,看庫的人醒了,咳嗽了一聲。
那個門客&ldquo汪汪汪&rdquo地裝狗叫了兩聲,看衣庫的人就又睡着了。
那位門客進了衣庫,開了箱子,拿出那件銀狐皮袍子,然後又鎖了箱子,關上庫房,從狗洞裡鑽出來。
孟嘗君偷回了這件銀狐皮袍子,送給了燕姬。
燕姬得到了這件寶貝,就甜言蜜語地勸秦王把孟嘗君放回去。
秦王到底依了她,發下過關文書,讓孟嘗君回去。
孟嘗君得到了文書,好像&ldquo漏網之魚&rdquo,急急忙忙地往函谷關跑去。
他怕秦王反悔,派人來追,又怕把守關口的人刁難他,就更名改姓,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
他的門客中有個專門假造文書的人,巧妙地就把那過關文書上的名字改了。
他們半夜趕到了函谷關。
依照秦國的規矩,每天清晨,關口要到雞叫的時候才許放人,他們隻好在關裡等天亮。
孟嘗君算計着秦王準得派人追上來,大夥兒愁眉苦臉地正在恨老天爺怎麼還不叫天快亮,忽然這些門客裡有人捏着鼻子學起雞打鳴兒來了。
接着一聲跟着一聲地好像有好幾隻公雞叫着,緊跟着關裡的公雞全都叫起來了。
關上的人開了城門,驗過了孟嘗君的過關文書,讓他們出了關口。
那邊樗裡疾聽說秦王把孟嘗君放了,就去朝見秦昭襄王。
他說讓孟嘗君回去,好比&ldquo縱虎歸山&rdquo,将來準有後患。
秦昭襄王果然後悔了,立刻派人去追。
那追上去的人趕到函谷關,查問守關的人,說:&ldquo孟嘗君過去了沒有?&rdquo他說:&ldquo沒有。
&rdquo還拿出過關文書讓他們瞧,果然沒有孟嘗君的名字。
他們才放了心。
大概孟嘗君還沒到。
等了半天,孟嘗君還沒來,他們有點兒起疑,就跟守關的人說了孟嘗君的長相,還有他們帶着的門客和人數,車馬的樣子。
守關的人說:&ldquo有,有!他們早就過去了,是第一批過關的。
&rdquo他們又問:&ldquo你們什麼時候開城的?我們到這兒,什麼都還看不清楚呢。
難道你半夜就把城門開了嗎?&rdquo守關的人一愣,說:&ldquo我們也正在納悶呢!城門是雞叫的時候才開的,可是待了半天,東方才發白。
我還納悶今天太陽怎麼出來這麼晚?&rdquo他們哪兒知道孟嘗君的門客之中各色各樣的人都有。
有會學狗叫喚的,有會學雞叫喚的,還有會假造文書的。
孟嘗君逃回齊國,齊湣王好像丢了的寶貝又找回來了那麼高興,仍舊請他做相國,齊國遠在秦國的東方,秦國不便再去麻煩,兩國也算相安無事。
雞鳴狗盜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廣招賓客,以門客三千聞名,他靠着雞鳴狗盜之士從秦國逃回了齊國。
成語&ldquo雞鳴狗盜&rdquo指微不足道的本領或者偷偷摸摸的行為,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狡兔三窟 孟嘗君回了齊國,他比以前名氣更大了,前來投奔他的門客越來越多。
他為了要供給三千多門客的吃喝拉撒,隻好在自己的封地薛城向老百姓放賬。
有一天,他打發一位叫馮谖(xuān)的門客上薛城去收賬,薛城的老百姓聽說了,都吓得叫苦連天,有的托人說情,緩些日子;有的竟打算躲到别的地方去。
收賬的第一天,隻有幾戶比較寬裕的人家給了利錢。
馮谖拿出一筆錢買了好些牛肉跟酒,出了一個通告,說:&ldquo凡是欠孟嘗君錢的,不論能不能還,明天都來把賬對一對,大夥兒聚在一起大吃一頓。
&rdquo那些欠賬的老百姓都來了,馮谖請他們喝酒吃肉。
大夥兒酒足飯飽,馮谖就根據債券一個個問了一遍。
随後他說:&ldquo孟嘗君放給你們賬,是實心實意地救助你們,并不是貪圖利錢。
如今我已經查明白了。
那些能夠給的,再緩一期,将來再給。
那些給不了的,燒了債券,一概免了!&rdquo衆人連連磕頭,好像瘋了似的喊着:&ldquo孟嘗君是我們的大恩人!&rdquo 門客 門客作為貴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到了戰國時期則尤為盛行。
那時,每一個諸侯國的貴族子弟都養着大批的門客。
這些被達官貴人養在家中的門客,有的是有真才實學,能在關鍵時刻替主人辦事的。
但也有一些是徒有虛名,騙吃騙喝的。
他們平時沒有固定的工作,不必幹雜役,照樣吃喝領薪水。
隻有當主人需要他們辦事時,才給他們安排工作。
養門客在戰國時期最盛。
馮谖回來,把收賬的經過報告給孟嘗君聽。
孟嘗君聽了,臉上變了顔色,說:&ldquo您怎麼花了這些錢,又打酒又買肉的,還把債券燒了!我請您去收賬,您收了些什麼回來呢?&rdquo馮谖回答說:&ldquo您别生氣,我幫您買了老百姓的情義回來。
我敢說,收回民心要比收回利錢強得多!&rdquo孟嘗君聽了,無可奈何地向他拱了拱手,說:&ldquo先生眼光遠大,佩服!佩服!&rdquo 馮谖雖然沒收回賬來,可是孟嘗君的名聲更大了。
秦昭襄王沒能追上孟嘗君,本來已經不高興了,如今聽說齊湣王(湣mǐn)又重用了他,更多了一分擔心。
他暗中打發心腹去齊國散布謠言,說:&ldquo孟嘗君收買人心,齊國的人光知道有孟嘗君,不知道有齊王。
孟嘗君眼瞧着就快當上齊國的王了。
&rdquo他又打發使臣去楚國對楚王說:&ldquo孟嘗君要是當上齊王,準得來打貴國和敝國。
敝國情願跟貴國聯合起來,一塊兒對抗孟嘗君。
&rdquo楚王聽了秦國使臣的話,也打發人上齊國去散布謠言。
齊湣王聽見這些謠言,果然起了疑,收回了孟嘗君的相印,叫他回薛城去。
&ldquo樹倒猢狲散&rdquo,孟嘗君被革了職,那些門客全都散了。
孟嘗君覺得挺凄涼。
隻有馮谖還一步不離地跟着他,替他趕車,陪他回了薛城。
薛城的老百姓一聽說孟嘗君回來了,男女老少,都來迎接他。
有的帶了一隻雞,有的拿着一瓶酒,還有的拿着牛肉。
大夥兒接踵而至地獻給孟嘗君。
孟嘗君一見,感動得掉下眼淚來。
他對馮谖說:&ldquo這就是先生給我買來的情義呀!&rdquo馮谖說:&ldquo這算得了什麼?如今您能安身的地方隻有這個薛城。
俗語說,&lsquo狡兔三窟&rsquo,您至少得有三個能安身的地方才算踏實。
您借給我這輛車馬,讓我去趟秦國,我準能再叫齊王重用您,增加您的俸祿。
那時候薛城、鹹陽、臨淄三個地方,都會歡迎您。
好不好?&rdquo孟嘗君說:&ldquo全憑先生!&rdquo 馮谖到了鹹陽,對秦昭襄王說:&ldquo當今之世,不是秦國得天下,就是齊國得天下,這兩個大國是勢不兩立的。
齊國能夠有現在這樣的地位,全仗着孟嘗君。
如今齊王聽了謠言,革了他的官職,收回了相印。
他這麼以怨報德地對待孟嘗君,孟嘗君當然也怨恨齊王,大王趁着他怨恨齊王的時候,趕緊把他請來。
要是他能夠給大王出力,還怕齊國不來歸附嗎?齊國要一歸附,天下可就是秦國的了。
大王趕緊打發人用車馬帶着禮物上薛城去請他,還來得及。
萬一齊王反悔,再拜他為相國,齊國可又要跟秦國争高低了。
&rdquo 這時候正巧秦國的相國樗裡疾(樗chū)死了,秦王正要找人才,就依了馮谖的話,打發使臣帶了十輛車馬,一百斤黃金,用迎接丞相的儀式上薛城去迎接孟嘗君。
馮谖就告辭了,他說:&ldquo我先回去告訴孟嘗君一聲,免得臨時匆促。
&rdquo 馮谖從秦國出來,來不及去報告孟嘗君,就急急忙忙地一直到了都城臨淄(zī),求見齊湣王。
他對齊湣王說:&ldquo齊國跟秦國是勢不兩立的兩個大國,誰要是得到人才,誰就能夠号令天下。
我在道兒上聽說秦王暗中去拉攏孟嘗君,打發使臣帶了十輛車馬,一百斤黃金,用迎接丞相的儀式上薛城去迎接他。
真要是孟嘗君當上了秦國的丞相去号令天下,臨淄、即墨不就危險了嗎?&rdquo齊湣王真沒防到這一招兒,挺着急地說:&ldquo怎麼辦呢?&rdquo馮谖說:&ldquo不能再耽誤了,趁着秦國的人還沒到,趕緊先恢複孟嘗君的官職,再加封給他一些土地,孟嘗君準能樂意。
他做了相國,難道說秦國沒得到大王的認可,就可以随便接走人家的大臣嗎?&rdquo 齊湣王答應重新重用孟嘗君。
可是他嘴裡雖是答應了,心裡頭還是有點兒疑惑。
他背地裡打發人上邊境去打聽秦國的動靜。
派去的人一到了邊界,就見那邊大隊的車馬已經來了,一問果然是來接孟嘗君的。
他就連夜趕回臨淄,向齊湣王報告。
齊湣王連忙吩咐馮谖去接孟嘗君回來做相國,另外又封給他一千戶的土地。
等到秦國的使臣到了薛城,孟嘗君已經官複原職了。
秦國的使臣白跑了一趟,秦昭襄王隻怪自己晚了一步。
早已散了的門客一聽說孟嘗君又當上了相國,争先恐後地都又回來投奔到了他的門下,孟嘗君聽了馮谖的勸,不計前嫌,再次收留了他們。
狡兔三窟 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的名篇《馮谖客孟嘗君》,馮谖說:&ldquo狡兔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rdquo 窟,洞穴,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個窩。
馮谖認為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的危險,而孟嘗君隻有一處安身之所,哪能高枕無憂呢? 後用&ldquo狡兔三窟&rdquo比喻預先設置好了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做了多種避禍的準備。
出奇制勝 田單是齊國的貴族。
齊湣王(湣mǐn)在世的時候,他在臨淄(zī)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官。
等到燕軍打到臨淄的時候,城裡的人紛紛往外逃難。
他也随着本族的人坐着車逃到安平
那天龐涓已經得到了報告,說孫膑還在街上躺着,他挺放心地去送齊國的使臣。
淳于髡叫禽滑厘的車馬先走,自己留下和龐涓聊了一會兒天,然後從從容容地辭别了龐涓,動身走了。
過了兩天,那個手下的人脫去孫膑的衣裳,偷着跑了回去。
龐涓手下的人一見那套髒衣裳扔在井邊,孫膑卻不見了,趕緊去報告龐涓。
龐涓一想,大概是跳井了吧,叫人四下裡打撈屍首。
可是哪兒有孫膑的影兒?他又怕魏惠王查問,就撒了個謊,說孫膑淹死了。
這邊兒淳于髡、禽滑厘他們帶着孫膑到了齊國,大夫田忌親自到城外迎接他。
孫膑洗了個澡,換了身衣裳,坐着軟轱辘車,跟着田忌去見齊威王。
齊威王聽他談論兵法,真是遺憾沒能早點兒見面。
齊威王要封他官職。
孫膑推辭說:&ldquo我一點兒功勞都沒有,哪兒能受封呢?再說,龐涓要是知道我在齊國,準又得嫉妒,給大王招來麻煩。
不如我不露面,等着大王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一定盡力。
&rdquo 齊威王就讓孫膑住在田忌家裡。
孫膑想去謝謝禽滑厘,沒想到他早走了。
孫膑打發人去打聽兩位表哥的消息,這才知道齊國來的那個送信的人,是龐涓指使人假扮的。
根本沒有什麼家信和上墳的事。
這全是龐涓使的鬼主意。
金蟬脫殼 成語本義是蟬由幼蟲變為成蟲時脫去原來的外殼。
後來比喻利用假象迷惑對方,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從而設法脫身。
&ldquo金蟬脫殼&rdquo是三十六計中的一計,多指事物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作&ldquo脫殼金蟬&rdquo。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龐涓進攻趙國,圍住了邯鄲(hándān)。
趙國的國君趙成侯派使者去齊國求救。
齊威王知道孫膑的才能,要拜他為大将去救趙國。
孫膑推辭說:&ldquo不行,我身有殘疾,當了大将被敵人笑話。
大王還是請田大夫為大将吧。
&rdquo齊威王同意孫膑的話,拜田忌為大将,孫膑為軍師,發兵去救趙國。
孫膑對田忌說:&ldquo眼下魏國的兵馬已經把邯鄲圍上了,趙國的将士又不是龐涓的對手,咱們去救邯鄲已經晚了。
咱們不如在半道上等着,就說去打襄陵(襄xiāng)。
龐涓聽了,準得往回跑。
咱們迎頭痛揍他一頓,準能把他打敗。
&rdquo田忌就按照他的計策去做。
另一頭,被圍困的邯鄲敵不過龐涓,投降了。
龐涓打發人去向魏惠王報告,忽然聽說齊國派田忌去打襄陵,他着急起來,立刻吩咐退兵。
剛退到桂陵地界,正碰上齊國的兵馬。
兩下裡一開仗,魏國就敗了。
龐涓正心慌意亂的時候,忽然瞧見一面大旗,上面有個&ldquo孫&rdquo字!他吓了一跳,差點兒從馬上摔下來。
幸虧龐英、龐蔥兩路兵馬趕到,把他救了。
龐涓逃了命,卻損失了兩萬多士兵。
齊軍大勝而歸,邯鄲又歸了趙國。
齊威王重用田忌和孫膑,把齊國的兵權交給他們。
有人在齊威王跟前說田忌的壞話,說他權力太大,都能自己做王了。
齊威王起了疑,天天派人暗中察看田忌的行動。
田忌索性告了病假,把兵權交了出來。
孫膑也辭去了軍師的職位。
田忌賽馬 相傳齊威王喜歡賽馬,而且還賭挺大的輸赢。
他将馬分成三等。
大夫田忌也有幾匹好馬,可是他的馬跟齊威王的馬比起來,總是差了那麼一點兒。
孫膑給田忌出了一個主意,他讓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去與齊王的上等馬比,用自己的上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用自己的中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比。
田忌的下等馬當然會輸,但是上等馬和中等馬都赢了。
因而田忌也就赢了齊威王一千兩黃金。
龐涓聽說這個消息,又抖起精神來了,他說:&ldquo如今我終于可以橫行天下了。
&rdquo那時候,韓國早把鄭國滅了,勢力也大了起來。
趙國想報邯鄲的仇,就跟韓國商量着一塊兒去打魏國,韓國答應了。
龐涓得到了這個消息,就請魏惠王先發制人去打韓國。
魏惠王仍舊拜龐涓為大将,把全國大部分的兵馬都調撥給他攻打韓國。
齊威王知道誤會了田忌,又把他和孫膑重用起來。
可龐涓并不知道這件事。
他帶領着兵馬去攻打韓國,打了幾回勝仗,眼瞧着要打到韓國的都城了。
韓國接連不斷地向齊國求救。
公元前343年,齊威王拜田忌為大将,田嬰為副将,孫膑為軍師,發兵去救韓國。
孫膑又使出他的老辦法來了,他不去救韓國,而是直接去打魏國。
龐涓得到了本國告急的信兒,隻好退兵往回趕。
等到龐涓的大隊到了魏國的邊境,齊國的兵馬已經過去了。
龐涓仔細察看齊國軍隊紮過營的地方,發現齊國的營盤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數了數地下做飯的爐竈,足夠供十萬人吃飯用的。
龐涓吓得說不出話來。
他想:&ldquo齊國有這麼些兵馬進了魏國,怎麼能把他們打出去呢?&rdquo 第二天,他們又到了齊國軍隊第二回紮過營的地方,又數了數爐竈,隻有能供給五萬來人用的了。
第三天,他們追到了齊國軍隊第三回紮過營的地方,算出大約也就剩兩三萬人了。
龐涓這才放了心,笑着說:&ldquo還好,還好!齊國人都是膽小的。
十萬大軍到了魏國,才三天工夫,就逃了一大半。
田忌呀,田忌!這回可是你自個兒來送的死。
上回桂陵的仇,我這回可以報了。
&rdquo 龐涓吩咐大軍不分晝夜地按照齊國軍隊走的路線追上去。
他一直追到了馬陵,正是天快擦黑的時候。
馬陵道夾在兩座山的中間,山道旁邊就是山澗。
這時候正是十月底,晚上沒有月亮,而且是山道。
可是龐涓恨不得一步追上齊國的軍隊,他想:反正是本國的地界,怕什麼!于是吩咐大軍頂着星星接着往前趕。
忽然前面的士兵回來報告說:&ldquo前頭的山道被木頭堵住了。
&rdquo龐涓罵着說:&ldquo喊什麼喊,齊國人怕咱們今兒晚上追上去,就堵住了道兒。
大夥兒一齊下手搬開木頭不就結了嗎?&rdquo龐涓親自上前指揮士兵搬木頭,就見道兩旁的樹全被砍倒了,隻留着一棵最大的沒砍。
他奇怪為什麼單單留着這一棵,細細一瞧,那棵樹一面被刮去了樹皮,露出一條又光又白的樹瓤(ráng)來,上面影影綽綽好像寫着幾個字,就是瞧不清楚。
龐涓就叫小兵拿火來照,幾個小兵點起火把來。
龐涓在火光之下,看得非常清楚,上面寫的是:&ldquo龐涓死此樹下。
&rdquo龐涓心裡一驚,說:&ldquo哎呀!又上了孫膑的當了!&rdquo回頭對将士們說:&ldquo快退!快&hellip&hellip&rdquo第二個&ldquo退&rdquo字還沒說出口,也不知道有多少支箭,就像下大雨似的沖他射過來。
龐涓自然就沒了命。
原來孫膑成心天天減少爐竈的數目,就是為了引誘龐涓追上來,他早就算準了龐涓到這兒的時辰,在左右埋伏好了五百名弓箭手,吩咐他們,說:&ldquo一見樹下起了火光,就一齊放箭。
&rdquo 一會兒,山前山後,山左山右,全是齊國的士兵。
魏國的兵馬被殺得連山道都變成血河了。
直鬧到東方發白,才安靜下來。
魏國的士兵不是投降,就是跑了,那些沒投降、沒逃跑的全都躺在地上,再也起不來了。
齊國的軍隊帶着俘虜和戰利品從原道返回。
走了一程,碰見了魏國後隊的兵馬,領隊的大将正是龐涓的侄兒龐蔥。
孫膑叫人挑着龐涓的腦袋給他瞧。
龐蔥立馬跪地求饒。
孫膑對他說:&ldquo我給你一條活路,趕緊回去,叫魏王上表朝貢,要不然,魏國的宗廟也保不住了!&rdquo龐蔥連連磕頭,抱着腦袋逃回去了。
魏惠王打了敗仗,隻好打發使臣向齊國朝貢。
韓國和趙國的國君更加感激齊國,都去朝賀。
齊國的威名打這兒就大了起來。
齊威王拜田忌為相國,還要加封孫膑。
孫膑不願受封,親手把十三篇兵法寫出來,獻給齊威王,随後辭了官職,隐居起來了。
圍魏救趙 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戰國時期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
齊将田忌采用軍師孫膑的策略,乘魏國國内空虛,發兵攻打魏國的襄陵,逼迫魏軍回撤。
而齊軍在中途發起突襲,大破魏軍,救了趙國。
後來借用&ldquo圍魏救趙&rdquo指包抄敵人的後方迫使其撤兵的戰術。
&ldquo圍魏救趙&rdquo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其精彩之處就在于它以逆向思維的方式,繞開問題的表象,從事物的根本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緻勝的神奇效果。
懸梁刺股 秦孝公得病死後,太子即位,就是秦惠文王。
他做太子的時候,曾經反對過商鞅(也就是衛鞅)變法,被商鞅治了他兩個師父的罪,一個割去了鼻子,另一個在臉上刺了字。
如今他當上了國君,就給商鞅加了謀反的罪名,把他&ldquo五牛分屍&rdquo了。
在當時的戰國七雄裡,秦國最為強大。
該如何面對強大的秦國,其他諸侯六國分成了兩派:其中一派主張&ldquo連橫&rdquo,即與秦國親善,聯合秦國來保護自己;另一派主張&ldquo合縱&rdquo,也就是聯合起來一同抵抗秦國。
那時候,出現了一些&ldquo縱橫家&rdquo,他們能說會道,借着合縱連橫的事到處遊說,追名逐利,鬧得天下雞犬不甯。
有一位借着&ldquo合縱&rdquo出名的人叫蘇秦,他本來是個政客,沒有一定的主張。
合縱也好,連橫也罷,他隻想憑借那能說會道的嘴,弄到個一官半職,無論哪個君王都可以做他的主子。
他想先去見周顯王,可是沒有人願意幫他推薦,他便改變了主意,去了秦國。
他見了秦王就說連橫怎麼好,秦國怎麼強大,勸秦王一步步兼并六國。
哪兒知道秦惠文王自從殺了商鞅之後,就不怎麼喜歡外來的說客。
他聽完蘇秦的話,客氣地回絕了他,說:&ldquo我的翅膀還沒長得那麼硬,哪兒能飛得高呢?先生的話挺有道理,但是我得先準備幾年,等我的翅膀硬了,再請教先生。
&rdquo 蘇秦碰了個軟釘子,隻好走了。
可是他并沒有灰心,還想着叫秦王用他。
他費了好大工夫寫了一部書,詳細講述了怎麼吞并列國。
他把書獻給了秦惠文王,誰知秦王隻是潦草地看了一下,便擱在一邊。
蘇秦隻好耐着性子在秦國等了一年多,從家裡帶來的盤纏都花光了,身上的衣服也破了,他隻好灰溜溜地回了家。
蘇秦回到家裡,他母親一見他這樣,就罵他:&ldquo咱們這兒的人一向不愛做官,人家專心做點兒生意,也能賺一些錢。
當初我叫你學着做買賣,你不聽,偏要去做官,花了這麼些盤纏,如今怎麼樣,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地回來!&rdquo蘇秦無話可說,一回頭瞧見他嫂子正坐在機子上織着錦,連頭也不擡,好像沒看見他似的。
他隻好央求嫂子給弄點兒吃的。
他嫂子翻着白眼,說:&ldquo沒有柴火!&rdquo說完一轉身躲開了。
蘇秦心裡很難受,扭過頭掉了幾滴眼淚。
他想:我蘇秦總有一天要争回這口氣。
打那天起,蘇秦天天埋頭研究兵書。
他想着總有一天會有一國之君發現他的才能而重用他。
有時候,念書念累了,他想着要歇息一下,卻聽見耳邊有個聲音說:&ldquo沒有柴火!&rdquo就立刻清醒了,精神抖擻地接着讀下去。
有一回,累得實在受不了,眼皮粘在一起怎麼也睜不開。
他氣急了,拿起錐子就往自己大腿上使勁紮了一下,鮮血頓時流了出來。
這一下,他可精神了,接着又繼續讀下去。
他就這麼苦苦地用功,用了一年多工夫,他把各國的地形、政治情況、軍事實力,甚至是各國國君的心理都研究了個滾瓜爛熟。
懸梁刺股之&ldquo懸梁&rdquo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他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關着門從早到晚在家苦讀。
可是,學到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犯困。
為了不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了個好辦法,他找來一段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梁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隻要一低頭,繩子就會扯痛頭皮。
他也會因為疼痛清醒過來,繼續讀書。
後來孫敬終于成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蘇秦心想,我遊說各國的本事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于是他跟兄弟蘇代、蘇厲商量:&ldquo你們幫我湊點兒盤纏,助我周遊天下,等我出頭了,我一定想辦法舉薦你們。
&rdquo他把姜太公的兵法和中原各諸侯國的情形講給他們聽。
他的兩個兄弟被他說服了,不光拿出金子來送他動身,甚至也琢磨起蘇秦的那套學問來了。
蘇秦到了燕國,見了國君燕文公。
對他說:&ldquo燕國雖然有兩千裡土地,幾十萬士兵,六百輛兵車,六千多騎兵,可要是跟西邊的趙國、南邊的齊國一比,實力就明顯不夠了。
這幾年,趙國強大了,齊國強大了。
可是強大的國家老打仗,弱小的燕國反而太平無事,大王知道這裡頭的緣故嗎?&rdquo燕文公說:&ldquo不知道。
&rdquo蘇秦說:&ldquo燕國沒受到秦國的侵略,是因為有趙國擋住了秦國。
秦國離燕國遠,要來侵犯燕國的話,一定得路過趙國。
可是趙國想要打燕國,那就太容易了。
早上發兵,下午就能到。
大王不跟臨近的趙國交好,反而把土地送給挺遠的秦國,這個做法很不妥。
要是大王用我的計策,先去跟臨近的趙國訂立盟約,再聯絡中原諸侯一塊兒抵抗秦國,這樣燕國才能真正安穩。
&rdquo燕文公挺贊成蘇秦的辦法,但怕列國諸侯心不齊。
蘇秦說他願意去跟其他諸侯國商量,燕文公就給他準備了禮物、路費、車馬和随從。
自此,帶着合縱使命的蘇秦離開燕國,憑着三寸不爛之舌遊走于各諸侯國之間,他成功說服五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終于靠着一己之力促成了一個空前強大的諸侯大聯盟。
懸梁刺股 據《太平禦覽》記載:&ldquo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
及至眠睡疲寝,以繩系頭懸屋梁。
後為當世大儒。
&rdquo據《戰國策》記載:&ldquo(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rdquo 梁,屋梁;股,大腿。
&ldquo懸梁刺股&rdquo這個成語由孫敬的&ldquo頭懸梁&rdquo和蘇秦的&ldquo錐刺股&rdquo兩個故事組成。
後來&ldquo懸梁刺股&rdquo用來比喻讀書學習非常勤奮刻苦。
雞鳴狗盜 齊國的孟嘗君田文繼承他父親田嬰做了薛公,開始大興土木,修建房子,招待天下豪傑。
隻要是投奔他的,他都收留。
他自己吃、喝、穿、戴跟住處,全跟門客們一樣,孟嘗君的家當很快就所剩無幾。
門客的夥食,當然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豐盛。
有一天晚上,有個客人見了飯菜,心裡很不高興。
可巧他瞧見孟嘗君獨自一人在旁邊正吃得挺香。
他一想主人吃的準是山珍海味。
他發了脾氣,扔下筷子,說:&ldquo豈有此理,我幹嗎上這兒吃這種東西?&rdquo孟嘗君連忙攔住他,端着自己的飯菜讓他瞧。
這位門客一瞧,原來主人吃的跟自己一個樣,這才歎了口氣,說:&ldquo孟嘗君這麼真心誠意地待我,而我卻起了疑心,我還有什麼臉住在這兒呢?&rdquo說完,他就拔出寶劍,自殺了。
秦昭襄王聽說了這件事,對孟嘗君很是佩服,他一心想着讓孟嘗君到秦國來。
别人給他出了一個法子&mdash&mdash把自己的兄弟泾陽君送到齊國去做抵押,換得孟嘗君到秦國來做丞相。
齊湣王(湣mǐn)不敢得罪強大的秦國,隻好叫孟嘗君到秦國去。
孟嘗君帶着一大幫門客,一塊兒到了秦國的鹹陽。
秦昭襄王親自出來迎接他。
他見孟嘗君威風凜凜,儀表不凡,不由得更加敬仰起來。
孟嘗君奉上一件純白的狐狸皮袍子,作為見面禮。
秦昭襄王知道這是頂名貴的銀狐,當時就得意地穿上,向宮裡的美人們誇耀了半天。
那時候天還暖和,他就把袍子脫了,交給手下的人好好保管起來。
狐白裘 孟嘗君的這件純白的狐狸皮袍子可不一般。
傳說,它是用狐狸腋下的一小撮白毛制成的,因為隻有這一部分的毛才最為純白細軟。
想象一下,一隻狐狸腋下的毛才有多少?制成這一件大袍子得需要多少隻狐狸呀!難怪它價值千金了。
李白的&ldquo五花馬,千金裘&rdquo看來也非誇張之語。
成語&ldquo集腋成裘&rdquo說的大概就是這種袍子了。
後來,人們用&ldquo狐白裘&rdquo來比喻精巧華美的事物。
孟嘗君和他的那些門客到了秦國,秦國的一批大臣怕秦王重用他,就在背地裡商量着怎樣排擠他。
秦王本打算選個日子拜孟嘗君為丞相。
大臣樗裡疾(樗chū)首先反對說:&ldquo孟嘗君是齊國的貴族,他當了丞相,準得先替齊國打算。
如果他仗着丞相的權力暗中謀害秦國,秦國不就危險了嗎?&rdquo秦昭襄王說:&ldquo那就把他送回去吧。
&rdquo 樗裡疾說:&ldquo他在這兒已經住了不少日子,秦國的事,他差不多全都知道了。
哪兒能放他呢?不如殺了他,免得将來有後患。
&rdquo秦昭襄王覺得不能殺,但也不能放,就先把孟嘗君軟禁了起來。
孟嘗君得知秦王要謀害他,就去求秦王最寵愛的燕姬,請她想個法子。
燕姬托着下巴,裝腔作勢地說:&ldquo叫我跟大王說句話倒是不難,别的謝禮我不要,隻要一件銀狐皮袍子就夠了。
&rdquo 孟嘗君回到住處,皺着眉頭說:&ldquo我隻有那麼一件,已經送給秦王了,哪裡還要的回來?&rdquo當時有個門客說:&ldquo三讨不如一偷,我有辦法。
&rdquo他想法子跟管衣庫的人做了朋友。
有天晚上,這位門客從狗洞爬進宮裡,找到了衣庫去偷那件銀狐皮袍子。
他掏出好些鑰匙,正在開門的時候,看庫的人醒了,咳嗽了一聲。
那個門客&ldquo汪汪汪&rdquo地裝狗叫了兩聲,看衣庫的人就又睡着了。
那位門客進了衣庫,開了箱子,拿出那件銀狐皮袍子,然後又鎖了箱子,關上庫房,從狗洞裡鑽出來。
孟嘗君偷回了這件銀狐皮袍子,送給了燕姬。
燕姬得到了這件寶貝,就甜言蜜語地勸秦王把孟嘗君放回去。
秦王到底依了她,發下過關文書,讓孟嘗君回去。
孟嘗君得到了文書,好像&ldquo漏網之魚&rdquo,急急忙忙地往函谷關跑去。
他怕秦王反悔,派人來追,又怕把守關口的人刁難他,就更名改姓,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
他的門客中有個專門假造文書的人,巧妙地就把那過關文書上的名字改了。
他們半夜趕到了函谷關。
依照秦國的規矩,每天清晨,關口要到雞叫的時候才許放人,他們隻好在關裡等天亮。
孟嘗君算計着秦王準得派人追上來,大夥兒愁眉苦臉地正在恨老天爺怎麼還不叫天快亮,忽然這些門客裡有人捏着鼻子學起雞打鳴兒來了。
接着一聲跟着一聲地好像有好幾隻公雞叫着,緊跟着關裡的公雞全都叫起來了。
關上的人開了城門,驗過了孟嘗君的過關文書,讓他們出了關口。
那邊樗裡疾聽說秦王把孟嘗君放了,就去朝見秦昭襄王。
他說讓孟嘗君回去,好比&ldquo縱虎歸山&rdquo,将來準有後患。
秦昭襄王果然後悔了,立刻派人去追。
那追上去的人趕到函谷關,查問守關的人,說:&ldquo孟嘗君過去了沒有?&rdquo他說:&ldquo沒有。
&rdquo還拿出過關文書讓他們瞧,果然沒有孟嘗君的名字。
他們才放了心。
大概孟嘗君還沒到。
等了半天,孟嘗君還沒來,他們有點兒起疑,就跟守關的人說了孟嘗君的長相,還有他們帶着的門客和人數,車馬的樣子。
守關的人說:&ldquo有,有!他們早就過去了,是第一批過關的。
&rdquo他們又問:&ldquo你們什麼時候開城的?我們到這兒,什麼都還看不清楚呢。
難道你半夜就把城門開了嗎?&rdquo守關的人一愣,說:&ldquo我們也正在納悶呢!城門是雞叫的時候才開的,可是待了半天,東方才發白。
我還納悶今天太陽怎麼出來這麼晚?&rdquo他們哪兒知道孟嘗君的門客之中各色各樣的人都有。
有會學狗叫喚的,有會學雞叫喚的,還有會假造文書的。
孟嘗君逃回齊國,齊湣王好像丢了的寶貝又找回來了那麼高興,仍舊請他做相國,齊國遠在秦國的東方,秦國不便再去麻煩,兩國也算相安無事。
雞鳴狗盜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廣招賓客,以門客三千聞名,他靠着雞鳴狗盜之士從秦國逃回了齊國。
成語&ldquo雞鳴狗盜&rdquo指微不足道的本領或者偷偷摸摸的行為,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狡兔三窟 孟嘗君回了齊國,他比以前名氣更大了,前來投奔他的門客越來越多。
他為了要供給三千多門客的吃喝拉撒,隻好在自己的封地薛城向老百姓放賬。
有一天,他打發一位叫馮谖(xuān)的門客上薛城去收賬,薛城的老百姓聽說了,都吓得叫苦連天,有的托人說情,緩些日子;有的竟打算躲到别的地方去。
收賬的第一天,隻有幾戶比較寬裕的人家給了利錢。
馮谖拿出一筆錢買了好些牛肉跟酒,出了一個通告,說:&ldquo凡是欠孟嘗君錢的,不論能不能還,明天都來把賬對一對,大夥兒聚在一起大吃一頓。
&rdquo那些欠賬的老百姓都來了,馮谖請他們喝酒吃肉。
大夥兒酒足飯飽,馮谖就根據債券一個個問了一遍。
随後他說:&ldquo孟嘗君放給你們賬,是實心實意地救助你們,并不是貪圖利錢。
如今我已經查明白了。
那些能夠給的,再緩一期,将來再給。
那些給不了的,燒了債券,一概免了!&rdquo衆人連連磕頭,好像瘋了似的喊着:&ldquo孟嘗君是我們的大恩人!&rdquo 門客 門客作為貴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到了戰國時期則尤為盛行。
那時,每一個諸侯國的貴族子弟都養着大批的門客。
這些被達官貴人養在家中的門客,有的是有真才實學,能在關鍵時刻替主人辦事的。
但也有一些是徒有虛名,騙吃騙喝的。
他們平時沒有固定的工作,不必幹雜役,照樣吃喝領薪水。
隻有當主人需要他們辦事時,才給他們安排工作。
養門客在戰國時期最盛。
馮谖回來,把收賬的經過報告給孟嘗君聽。
孟嘗君聽了,臉上變了顔色,說:&ldquo您怎麼花了這些錢,又打酒又買肉的,還把債券燒了!我請您去收賬,您收了些什麼回來呢?&rdquo馮谖回答說:&ldquo您别生氣,我幫您買了老百姓的情義回來。
我敢說,收回民心要比收回利錢強得多!&rdquo孟嘗君聽了,無可奈何地向他拱了拱手,說:&ldquo先生眼光遠大,佩服!佩服!&rdquo 馮谖雖然沒收回賬來,可是孟嘗君的名聲更大了。
秦昭襄王沒能追上孟嘗君,本來已經不高興了,如今聽說齊湣王(湣mǐn)又重用了他,更多了一分擔心。
他暗中打發心腹去齊國散布謠言,說:&ldquo孟嘗君收買人心,齊國的人光知道有孟嘗君,不知道有齊王。
孟嘗君眼瞧着就快當上齊國的王了。
&rdquo他又打發使臣去楚國對楚王說:&ldquo孟嘗君要是當上齊王,準得來打貴國和敝國。
敝國情願跟貴國聯合起來,一塊兒對抗孟嘗君。
&rdquo楚王聽了秦國使臣的話,也打發人上齊國去散布謠言。
齊湣王聽見這些謠言,果然起了疑,收回了孟嘗君的相印,叫他回薛城去。
&ldquo樹倒猢狲散&rdquo,孟嘗君被革了職,那些門客全都散了。
孟嘗君覺得挺凄涼。
隻有馮谖還一步不離地跟着他,替他趕車,陪他回了薛城。
薛城的老百姓一聽說孟嘗君回來了,男女老少,都來迎接他。
有的帶了一隻雞,有的拿着一瓶酒,還有的拿着牛肉。
大夥兒接踵而至地獻給孟嘗君。
孟嘗君一見,感動得掉下眼淚來。
他對馮谖說:&ldquo這就是先生給我買來的情義呀!&rdquo馮谖說:&ldquo這算得了什麼?如今您能安身的地方隻有這個薛城。
俗語說,&lsquo狡兔三窟&rsquo,您至少得有三個能安身的地方才算踏實。
您借給我這輛車馬,讓我去趟秦國,我準能再叫齊王重用您,增加您的俸祿。
那時候薛城、鹹陽、臨淄三個地方,都會歡迎您。
好不好?&rdquo孟嘗君說:&ldquo全憑先生!&rdquo 馮谖到了鹹陽,對秦昭襄王說:&ldquo當今之世,不是秦國得天下,就是齊國得天下,這兩個大國是勢不兩立的。
齊國能夠有現在這樣的地位,全仗着孟嘗君。
如今齊王聽了謠言,革了他的官職,收回了相印。
他這麼以怨報德地對待孟嘗君,孟嘗君當然也怨恨齊王,大王趁着他怨恨齊王的時候,趕緊把他請來。
要是他能夠給大王出力,還怕齊國不來歸附嗎?齊國要一歸附,天下可就是秦國的了。
大王趕緊打發人用車馬帶着禮物上薛城去請他,還來得及。
萬一齊王反悔,再拜他為相國,齊國可又要跟秦國争高低了。
&rdquo 這時候正巧秦國的相國樗裡疾(樗chū)死了,秦王正要找人才,就依了馮谖的話,打發使臣帶了十輛車馬,一百斤黃金,用迎接丞相的儀式上薛城去迎接孟嘗君。
馮谖就告辭了,他說:&ldquo我先回去告訴孟嘗君一聲,免得臨時匆促。
&rdquo 馮谖從秦國出來,來不及去報告孟嘗君,就急急忙忙地一直到了都城臨淄(zī),求見齊湣王。
他對齊湣王說:&ldquo齊國跟秦國是勢不兩立的兩個大國,誰要是得到人才,誰就能夠号令天下。
我在道兒上聽說秦王暗中去拉攏孟嘗君,打發使臣帶了十輛車馬,一百斤黃金,用迎接丞相的儀式上薛城去迎接他。
真要是孟嘗君當上了秦國的丞相去号令天下,臨淄、即墨不就危險了嗎?&rdquo齊湣王真沒防到這一招兒,挺着急地說:&ldquo怎麼辦呢?&rdquo馮谖說:&ldquo不能再耽誤了,趁着秦國的人還沒到,趕緊先恢複孟嘗君的官職,再加封給他一些土地,孟嘗君準能樂意。
他做了相國,難道說秦國沒得到大王的認可,就可以随便接走人家的大臣嗎?&rdquo 齊湣王答應重新重用孟嘗君。
可是他嘴裡雖是答應了,心裡頭還是有點兒疑惑。
他背地裡打發人上邊境去打聽秦國的動靜。
派去的人一到了邊界,就見那邊大隊的車馬已經來了,一問果然是來接孟嘗君的。
他就連夜趕回臨淄,向齊湣王報告。
齊湣王連忙吩咐馮谖去接孟嘗君回來做相國,另外又封給他一千戶的土地。
等到秦國的使臣到了薛城,孟嘗君已經官複原職了。
秦國的使臣白跑了一趟,秦昭襄王隻怪自己晚了一步。
早已散了的門客一聽說孟嘗君又當上了相國,争先恐後地都又回來投奔到了他的門下,孟嘗君聽了馮谖的勸,不計前嫌,再次收留了他們。
狡兔三窟 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的名篇《馮谖客孟嘗君》,馮谖說:&ldquo狡兔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rdquo 窟,洞穴,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個窩。
馮谖認為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的危險,而孟嘗君隻有一處安身之所,哪能高枕無憂呢? 後用&ldquo狡兔三窟&rdquo比喻預先設置好了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做了多種避禍的準備。
出奇制勝 田單是齊國的貴族。
齊湣王(湣mǐn)在世的時候,他在臨淄(zī)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官。
等到燕軍打到臨淄的時候,城裡的人紛紛往外逃難。
他也随着本族的人坐着車逃到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