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秦朝的成語

關燈


     這回逃難讓他有了一個小發明。

    他覺得車軸在車轱辘外面伸出一大截來,不光太占地方,還容易損壞。

    他把本族的車全改了,把車轱辘外頭伸出的那截軸頭鋸短了,再拿鐵皮把車軸包上。

    這種小小的改革隻是為了方便罷了。

    可是也有人譏笑他,說:&ldquo把車軸頭鋸得那麼短,還像個什麼樣兒呢?&rdquo不久,燕軍攻破了安平,人們争先恐後地亂跑,路上車輛擁擠得像打轉的牛陣。

    那些長長的車軸老碰着别的車輛,有的車動不了,有的刹不住車,甚至有的車軸折了翻了車。

    那些譏笑過田單的人有不少被燕軍俘虜去了。

    田單這族人因為有了這小小的一點兒改革,居然脫險逃到即墨,田單出了名。

     過了不久,燕國軍隊打到了即墨。

    即墨大夫出去迎戰,打了敗仗,受了重傷,沒多大會兒就死了。

    城裡沒了領頭的人,軍隊差點兒亂起來。

    大夥兒就公推田單為将軍。

    田單事事親力親為,跟士兵們同甘共苦,又把本族人和自己的妻子也都編進隊伍裡。

    即墨的軍隊和老百姓都特别佩服他。

     田單知道攻城的是燕國大将樂毅,他知道樂毅的本領,不敢輕易出去跟他開仗,隻好嚴防死守地把守着城門。

    不久後,燕王死了,太子燕惠王即位,田單鑽了空子,暗中派人去燕國到處散布謠言,說樂毅要做齊王。

    燕惠王果然派大将騎劫去代替樂毅攻打即墨。

     田單第一步&ldquo挑撥是非,離間君臣&rdquo的計策辦到了。

    他又開始實施第二步,他叫幾個心腹到城外去散布消息,說:&ldquo從前樂毅将軍太好了,抓了俘虜還好好地待他們,城裡的人當然不怕了。

    要是燕國人把俘虜的鼻子削去,把咱們城外祖宗的墳刨了,齊國人還敢打仗嗎?&rdquo這種仨一群、倆一夥兒的談論傳到了騎劫的兵營裡。

    騎劫聽了這些話,果真下令把齊國俘虜的鼻子都削去,又叫士兵把齊國城外的墳都刨了,把死人的骨頭拿火燒了。

    即墨的人聽說燕國軍隊這樣虐待俘虜,全憤恨起來。

    後來他們在城頭上瞧見燕國的士兵刨他們的祖墳,都大哭起來,咬牙切齒地痛恨敵人,大夥兒全都一心一意地要替祖宗報仇。

     即墨的士兵和群衆紛紛向田單請求,一定要跟燕國人拼個死活。

    田單就挑選了五千名勇士,一千頭牛,先訓練起來,他叫老頭兒和婦女們在城頭上值班,然後又搜集了好些金子,打發幾個人裝扮成即墨城裡的富翁,偷偷地給騎劫送去,說:&ldquo城裡糧食已經吃完了,不出三天就得投降。

    貴國軍隊進城的時候,請求您保全我們的家小。

    &rdquo騎劫滿口答應,還交給他們幾十面小旗子,叫他們插在門上,作為記号。

    騎劫得意揚揚地跟将士們說:&ldquo我比樂毅怎麼樣?&rdquo他們說:&ldquo強得多了!這一來,将軍淨等着田單來投降,連仗都不用打了。

    &rdquo 那些派去的人回報以後,田單就把那一千頭牛打扮起來。

    牛身上披着一件褂子,上面畫着紅紅綠綠稀奇古怪的圖案;牛犄角上捆着兩把尖刀;牛尾巴上系着一捆浸透了油的麻和葦子。

    這就是預備沖鋒陷陣的牛隊。

    那五千名&ldquo敢死隊&rdquo的臉上也都塗上五色的花臉,一個個拿着大刀、闊斧跟在牛隊後頭。

    到了半夜裡,拆了幾十處城牆,把牛隊趕到城外,牛尾巴上點起火來。

    牛尾巴一燒着,它們可就犯了牛性子,一直向着燕國兵營沖過去。

    五千名&ldquo敢死隊&rdquo緊跟着殺上去。

    城裡的老百姓狠命地敲着銅盆、銅壺,也随着跟到城外來呐喊。

    一刹那,震天動地的喊殺聲夾着鼓聲、銅器聲,打破了黑夜的安靜,驚醒了燕國人的好夢。

     燕國将士手忙腳亂,慌裡慌張地找不着家夥了。

    他們睡眼蒙眬地一瞧,成千上萬的怪物尾巴燒着火,腦袋上長着刀,已經沖過來了!怪物後頭還跟着一大群稀奇古怪的妖精。

    膽小的吓得腿都軟了,直接癱坐在地上。

    膽大的見了這麼多鬼怪,哪兒還敢抵抗呢?别說一千對牛犄角上的刀紮傷了多少人,那五千名敢死隊砍死了多少人,就是燕國軍隊自己連撞帶踩地一亂,也夠受的了。

    騎劫坐着車,打算殺出一條活路,可巧碰上了田單。

    那個自認為比樂毅強得多的大将就被田單像抹臭蟲一樣地抹死了。

     田單&ldquo解裘救人&rdquo 相傳齊國臨淄城東門外,有一處&ldquo田單解衣處&rdquo。

     一個寒冬的傍晚,田單在朝中處理完政事,往回走路過淄河岸邊的時候,發現在雪地上蜷縮着一位凍僵了的老人。

    老人衣衫破爛,臉色蠟黃。

    田單俯下身子,摸了摸,老人已四肢發涼,隻有胸口還有一絲餘溫。

    田單來不及多想,解開自己和老人的衣服,把老人胸對胸摟在懷裡,讓車夫加速趕回了家。

     老人終于得救了,田單救人的事很快傳遍了齊國,人們都說他愛民如子,對他也就更愛戴了。

     田單整頓了隊伍,繼續往下反攻,整個齊國都轟動起來。

    已經投降了燕國的齊國将士一聽到田單打了勝仗,燕國的大将已經死了,都準備好了歸順田單。

    田單的軍隊打到哪兒,哪兒的齊國人就熱烈響應,田單的兵力也越來越多。

    不到幾個月工夫,被燕國和秦、趙、韓、魏占領的七十多座城全都逐個收回來了。

     田單立了大功,恢複了父母之邦,老百姓要立他為齊王。

    田單說:&ldquo太子法章還住在莒城(莒jǔ),我哪兒能自立為王呢?&rdquo他從莒城把太子法章接到臨淄來。

    擇了個好日子,祭祀太廟,太子法章正式做了國君,也就是齊襄王。

     出奇制勝 這個成語是《孫子兵法·勢》中的一種戰術謀略,講的是:&ldquo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rdquo 奇,出人意料的奇兵或奇計;制勝,取得勝利。

    &ldquo出奇制勝&rdquo的意思是在關鍵時刻用奇兵取得勝利。

     完璧歸趙 秦昭襄王聽說趙王得了和氏璧,就派使者帶了國書去見趙惠文王,說情願拿出十五座城來換那塊玉璧,希望趙王答應。

    趙惠文王跟大臣們商量:想要答應秦國,又怕上當。

    要不答應,又怕秦國打進來。

    大夥兒商議了半天,還是不能決定到底應當怎麼辦。

    趙惠文王歎了口氣,問:&ldquo誰能當使者去秦國辦這件事?&rdquo說完,他瞧了瞧大将廉頗,廉頗低着頭不說話。

     當時有個宦官令叫缪賢(缪miào),他對趙王說:&ldquo我有個門客叫蔺相如(蔺lìn),他是個挺有見地的謀士。

    我想,讓他去秦國倒挺合适。

    &rdquo趙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上來,問他:&ldquo秦王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玉璧,先生認為應不應該答應呢?&rdquo蔺相如說:&ldquo秦國強,咱們弱,不能不答應。

    &rdquo趙王接着又說:&ldquo要是把玉璧送了去,得不到城,怎麼辦?&rdquo蔺相如說:&ldquo秦國拿出十五座城來換一塊玉璧,這個價錢算是高的了。

    趙國要是不答應,錯在趙國。

    要是大王把玉璧送去,秦國不交出城來,那麼錯就在秦國了。

    依我看,甯可叫秦國擔這個錯兒,咱們也不能不講道理。

    &rdquo趙惠文王問:&ldquo先生能去一趟秦國嗎?&rdquo蔺相如說:&ldquo秦國交了城,我就把玉璧留在秦國;不然的話,我一定完璧歸趙。

    &rdquo趙惠文王當時就拜蔺相如為大夫,派他上秦國去。

     蔺相如帶着和氏璧到了秦國鹹陽。

    秦昭襄王聽說趙國送玉璧來了,挺得意地坐在朝堂上。

    蔺相如恭恭敬敬地把玉璧獻了上去。

    秦王看完了,挺高興。

    大臣們都給秦王慶賀,一齊歡呼萬歲。

    蔺相如一個人冷冷清清地站在一邊等着。

    等了老半天,也不見秦王提起交換城的事。

    他想:秦王果然不是真心實意地想交換。

    可是玉璧已經到了他手裡,怎麼能拿回來呢?他急中生智,上前對秦王說:&ldquo這塊玉璧,看着雖說挺好,卻有點兒小毛病,别人不容易瞧出來,讓我指給大王瞧一瞧。

    &rdquo秦王就叫手下的人把玉璧遞給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玉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近柱子,瞪着眼睛,氣哼哼地對秦昭襄王說:&ldquo大王當初說情願拿出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玉璧。

    趙國的大臣們都說:&lsquo這是秦國騙人的話,千萬不能答應。

    &rsquo我可反對說:&lsquo老百姓還講信義,何況大國的君王?我們哪兒能拿小人的度量去瞎猜君子?&rsquo趙王這才齋戒了五天,然後叫我送了來。

    趙國如此重視,可大王卻沒有真心實意想要交換。

    所以,我把玉璧拿了回來。

    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甯可把我的腦袋跟這塊玉璧在這根柱子上一塊兒碰碎!&rdquo 說話之間,蔺相如拿起玉璧,對着柱子就要摔,秦昭襄王連忙向他賠不是,說:&ldquo蔺大夫别誤會了我的意思。

    我哪能說了不算呢?&rdquo他就叫大臣拿上地圖來,指着說:&ldquo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全給趙國。

    &rdquo蔺相如心想:可不能再上當了!他對秦王說:&ldquo好吧,不過趙王齋戒了五天,又在朝堂上舉行了一個挺鄭重的送玉璧的儀式。

    大王也應當齋戒五天,然後再舉行一個接受玉璧的儀式。

    隻有這樣,我才敢把玉璧奉上。

    &rdquo秦王無奈,隻好說:&ldquo就這麼辦吧。

    &rdquo他叫人把蔺相如送到驿館裡去歇息。

     渑池會 關于蔺相如,還有另一個有名的故事。

     秦王派使者通知趙王在渑池(渑miǎn)相會,趙王怕被秦國扣作人質,不想去,蔺相如說:&ldquo大王不去赴會,顯得我們趙國膽小、懦弱。

    &rdquo于是趙王就去和秦王相會。

     到了渑池,席間,秦王對趙王說:&ldquo聽說您善彈瑟,請彈一曲給我聽。

    &rdquo于是趙王彈瑟。

    秦國的史官走上前,寫道:&ldquo趙王為秦王彈瑟。

    &rdquo 蔺相如上前,說:&ldquo聽說秦王會擊缶(fǒu),請秦王擊缶助興。

    &rdquo秦王大怒,不肯。

    蔺相如說:&ldquo大王要是不答應,我就血濺大王一身。

    &rdquo秦王隻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對趙國的史官說:&ldquo秦王為趙王擊缶。

    &rdquo 直到酒宴完畢,秦國仍不能占據上風。

     蔺相如拿着玉璧到了驿館裡。

    他想:&ldquo五天後,仍然得不到那十五座城,得怎麼辦呢?&rdquo他就叫一個手下的人扮成買賣人,把那塊玉璧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趙國去了。

    過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們和幾個在秦國的别國使者,都來參加接受玉璧的儀式。

    他想借着這個由頭向各國誇耀一番。

    朝堂上坐滿了人,氣氛非常嚴肅。

     傳令官喊:&ldquo請趙國的使臣上殿!&rdquo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向秦王行了禮。

    秦王見他兩手空空,就對他說:&ldquo我已經齋戒五天,開始舉行接受玉璧的儀式吧。

    &rdquo蔺相如說:&ldquo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多位君主沒有一個不重用欺詐的人。

    孟明視欺騙了晉國,商鞅欺騙了魏國,張儀欺騙了楚國&hellip&hellip前車之鑒,我也怕被欺騙愧對趙王。

    我已經把那塊玉璧送回趙國去了。

    請大王治我的罪吧!&rdquo 秦王大發雷霆,說:&ldquo我依了你的話齋戒了五天。

    今天舉行儀式,你竟把玉璧送回了趙國。

    是你欺騙了我還是我欺騙了你?&rdquo他說:&ldquo把他綁上!&rdquo蔺相如面不改色地對秦王說:&ldquo慢!請讓我把話說完。

    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隻有強國欺負弱國,絕沒有弱國欺負強國的道理。

    大王真想要那塊玉璧的話,請先把十五座城交割給趙國,然後再打發使者跟我一塊兒上趙國去取那塊玉璧。

    趙國得到了十五座城之後,絕不敢不顧信義,得罪大王的。

    我的話說完了,請把我殺了吧。

    好在各國的使者都在這兒。

    他們都知道是我得罪了大王,不是大王欺負了弱國的使者。

    &rdquo 秦國的大臣們聽了這番話,你瞧着我、我瞧着你,都不作聲。

    各國的使者都替蔺相如捏了一把汗。

    兩邊的武士正要去綁他,秦昭襄王喝住他們,說:&ldquo住手!&rdquo回頭對蔺相如說:&ldquo我哪兒能欺負先生呢?隻不過是一塊玉璧,我們不應該為了這件小事兒,傷了兩國的和氣。

    &rdquo 他隆重招待了蔺相如,放他回了趙國。

    秦昭襄王本來也不是一定要得到和氏璧的,不過要借着這件事去試探趙國的态度跟力量罷了。

    蔺相如這次的&ldquo完璧歸趙&rdquo就表明了趙國不甘屈服的決心。

     完璧歸趙 這個成語故事在《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中有記載。

     完,完整。

    璧,古時候一種扁圓形、中間有孔的玉器。

    蔺相如到秦國獻和氏璧,見秦王沒有用十五座城池換璧的誠意,便設法取回和氏璧并派人偷偷送回趙國。

     後來,人們用&ldquo完璧歸趙&rdquo比喻把物品完好無損地歸還主人。

     負荊請罪 蔺相如(蔺lìn)智鬥秦王,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了趙國,自己也全身而退。

    從此,趙王更加重視他,拜他為上卿,地位比大将廉頗還高。

    這可把廉頗氣壞了。

    他回到家裡,滿臉通紅,氣呼呼地對自己的門客說:&ldquo我是趙國的大将,拼着命替趙國打仗,立了多少汗馬功勞!蔺相如隻不過仗着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的,倒爬到我的上頭來了!有朝一日,要是撞到我的手裡,哼!就給他個樣兒瞧瞧!&rdquo 這話傳到蔺相如的耳朵裡,蔺相如開始到處躲着廉頗。

    他裝病,不去上朝。

    即使有公事,也不跟廉頗碰面。

    蔺相如手下的門客都說他膽小,私底下替他抱不平。

     有一天,蔺相如帶着幾個随從出門。

    真是冤家路窄,大老遠就瞧見廉頗的車馬迎面來了。

    他連忙叫車夫退到東口,換另一條道兒。

    等他們退到東口,不巧又瞧見了廉頗的車馬。

    蔺相如隻好叫趕車的再退回西口,萬沒想到廉頗的車馬又把西口堵住了。

    蔺相如耐着性子,勸告車夫退到小巷裡去躲一躲,等廉頗的車馬過去了再出來。

     戰國四大名将 白起&mdash&mdash秦國名将,被封為&ldquo武安君&rdquo,他善于用兵,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王翦(jiǎn)&mdash&mdash秦國名将,助秦滅趙、燕、楚,戰功赫赫,秦始皇尊其為師。

     廉頗&mdash&mdash戰國末期趙國名将,因勇猛果敢而聞名于諸侯各國。

     李牧&mdash&mdash趙國名将,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将領。

    可惜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将其殺害。

     這一來,蔺相如可把底下人都氣壞了,他們私下裡開了個會,派幾個領頭的去見蔺相如,說:&ldquo我們遠離家鄉,投奔在您的門下,還不是因為敬仰您嗎?如今您地位比廉頗高,他罵了您,您反倒害怕他,在朝上不敢跟他見面,半道上碰見他,也這麼藏藏躲躲的,叫我們怎麼忍受得了!要這麼下去,人家還不得騎到我們脖子上來呀!我們隻好跟您告辭了!&rdquo 蔺相如攔住他們,說:&ldquo你們說廉将軍跟秦王誰的勢力大?&rdquo他們說:&ldquo當然是秦王的勢力大呀!&rdquo蔺相如說:&ldquo對呀!天下的諸侯,哪個不怕秦王?哪個敢反對他?可是我蔺相如就敢在秦王的朝堂上當面罵他。

    我見了廉将軍又怎麼會怕呢?你們替我抱不平,難道我自己就沒有火氣嗎?可是各位要知道,強橫的秦國為什麼不敢來侵犯咱們趙國呢?還不是因為咱們能同心協力抵禦敵人嗎?要是兩隻老虎鬥起來,準是&lsquo兩敗俱傷&rsquo,秦國聽說之後,準得來侵犯趙國。

    為了趙國,我隻好忍氣吞聲。

    你們想想,是國家要緊呢,還是臉面要緊?&rdquo 底下的人聽了這番話,一肚子的氣全消了,打那兒起就更加佩服蔺相如了。

    蔺相如的門客碰見廉頗的門客的時候,都能夠體貼主人的心意,讓着他們幾分。

    可是廉頗反倒越來越自高自大了。

    這件事情讓趙國的一位叫虞卿(虞yú)的名士知道了。

    他告訴了趙惠文王。

    趙惠文王就請他去做和事佬。

     虞卿見了廉頗,先誇獎他的功勞。

    廉頗聽了,挺高興。

    虞卿接着說:&ldquo要論功勞,蔺相如比不上将軍;要論氣量,将軍可就比不上他了。

    &rdquo廉頗聽了,倔着性子問:&ldquo他有什麼氣量啊?&rdquo虞卿就把蔺相如對門客說的話原原本本跟他說了一遍。

    廉頗當時臉就紅了。

    虞卿說:&ldquo秦王獨霸天下,列國諸侯全都怕他,可是蔺相如卻敢當面罵他,他為了國家,為了共同對抗敵國,小心翼翼地躲避着将軍,這才是真正的勇敢哪!将軍錯把他看成了膽小鬼!&rdquo 廉頗聽完,舉起拳頭,連連敲着自己的腦袋,他沮喪地低着頭,說:&ldquo我是個粗人。

    先生要是不說,我還被蒙在鼓裡呢!這麼說來,我&hellip&hellip我太對不起趙國了!&rdquo 說完,廉頗赤裸着上身,背着荊條(荊jīng),跑到蔺相如家裡,跪在地上,對蔺相如說:&ldquo我廉頗見識少,氣量小。

    您一再容忍我,我實在沒有臉面來見您哪。

    請您隻管責打我,就是把我打死了,我也心甘情願。

    &rdquo蔺相如連忙跪下,說:&ldquo咱們兩人一心一意地輔佐君王,都是重要的大臣。

    将軍能夠體諒我,我已經感激萬分了,怎麼還來給我賠不是呢?&rdquo廉頗連話也說不出來,隻是流着眼淚。

    蔺相如也哭了。

    兩個人挺親熱地抱着,好久不放。

     從那以後,廉頗和蔺相如不但和好如初,還成了知心的朋友。

     負荊請罪 這個成語故事在《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中有記載。

     負,背;荊,荊條,古代用來鞭打人的刑具。

    蔺相如面對廉頗的刁難,以國家利益為重,處處退讓,廉頗知道後十分悔恨,袒肉負荊,至蔺相如門謝罪。

     後用&ldquo負荊請罪&rdquo表示主動向對方承認錯誤,真心誠意地賠禮道歉。

     遠交近攻 魏國有個人叫張祿,他原名範雎(jū),是魏國大夫須賈(gǔ)的一個門客。

    一日,齊王打發須賈去齊國訪問,須賈就帶着範雎一塊兒到了齊國。

     齊王見了範雎,談吐間感覺他是個人才,就私底下找人給他送去十斤金子、一斤牛肉和一壇子好酒,想請他留在齊國做個客卿。

    範雎重信義,說什麼也不答應。

     範雎私會齊王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須賈耳朵裡,須賈疑心範雎私通齊國,等回到魏國之後,他就把這事跟相國魏齊說了。

    魏齊疑心更重,他命人把範雎按在地上,噼裡啪啦打了一百闆子。

    打到後來,範雎連一點兒聲音也沒有了。

    可是須賈卻站在一旁,隻是冷笑。

    魏齊讓人用一張破席子把他卷了,扔到了茅房裡,還讓賓客往他身上撒尿,臨走的時候說:&ldquo這個奸臣,死了正好!&rdquo 範雎慢慢醒了過來,見隻有一個下人在那看守着他,就把藏在家裡的幾兩金子全都給了他。

    那個下人把他救了出去,并送到範雎的好友鄭安平家中。

    鄭安平幫範雎化名為張祿,并向秦國的使臣王稽(jī)推薦了他。

    王稽發現張祿确實非同一般,就把他帶回了秦國。

     張祿在客館一直住了一年多,秦昭襄王壓根就沒召見過他一回。

    張祿覺得挺失望。

    有一天,他在街上走,聽街上的人講論,說穰侯(穰rǎng)要去攻打齊國的剛壽。

    張祿拉住一位老大爺,問他:&ldquo齊國離着秦國這麼遠,中間還有韓國和魏國,怎麼跑到那麼遠去打剛壽?&rdquo那個老大爺咬着耳朵對他說:&ldquo你還不知道嗎?陶邑是丞相的封邑。

    剛壽跟陶邑緊挨着。

    丞相要把它們打下來,不是增加自個兒家的土地嗎?&rdquo 張祿回到客館,當天晚上就給秦昭襄王寫了封信,大意說:&ldquo下臣張祿禀告大王:我在客館裡已經住了一年多。

    大王要是認為我有點兒用處,那麼就請給我一個朝見的日子,我還有挺要緊的話想跟大王說一說。

    說不說在我,聽不聽在大王。

    萬一我話說得不對,大王隻管把我治罪。

    &rdquo秦王看了這封信,一時想不起來張祿是誰。

    後來他從那些&ldquo客館裡&rdquo,&ldquo一年多&rdquo,&ldquo推薦我的人&rdquo幾句話裡頭,才想起王稽來了。

    就叫王稽去約張祿上宮裡來。

     張祿進了宮,碰巧碰見秦王坐着車過來。

    他不迎接,也不躲避,大模大樣地照舊走他的道。

    秦王的衛士叫他躲開,說:&ldquo大王來了!&rdquo張祿回說:&ldquo什麼?秦國還有大王嗎?&rdquo正在争吵的時候,秦昭襄王到了。

    張祿還在那兒嚷嚷說:&ldquo秦國哪兒有什麼大王呢?&rdquo 當時的秦國,秦宣太後把持着朝政已經四十多年。

    穰侯魏冉、華陽君芈戎(mǐróng)、高陵君公子悝(kuī)、泾陽君公子芾(fú)四人各立門戶,統治着秦國,稱為&ldquo四大貴族&rdquo。

    這四人的财力和勢力甚至超過了秦王。

     張祿的那句話正說到了秦昭襄王的心坎上。

    一問,他就是張祿,就恭恭敬敬地把他迎接到宮裡去。

    秦昭襄王叫左右都退出去,向張祿拱了拱手,說:&ldquo請先生指教!&rdquo張祿說:&ldquo哦,哦!&rdquo可别的一句話也不說。

    秦王見他還不說話,就又說:&ldquo請先生指教!&rdquo張祿仍然不言語。

    秦王第三回挺真心實意地請求說:&ldquo難道先生認為我是不值得教導的嗎?&rdquo張祿說:&ldquo從前姜太公碰見了文王,給他出了主意,文王滅了商朝,得了天下。

    比幹碰見了纣王,給他出了主意,倒被纣王給殺了。

    這是什麼緣故?還不是因為一個信服一個不信服嗎?如今我跟大王雖沒有多深的交情,可我要說的話卻是非常深。

    我怕的是&lsquo交淺言深&rsquo,也像比幹那樣自招殺身之禍,因此大王問了我三回,我都不敢張嘴。

    &rdquo 秦昭襄王說:&ldquo我仰慕先生大才,才叫左右退出去,誠誠懇懇地請先生指教。

    不管是什麼事,上自太後,下至大臣,請先生隻管實實在在地說,我沒有不願意聽的。

    &rdquo張祿說:&ldquo大王能給我這麼個機會,我就是死了也甘心。

    &rdquo說着他拜了一拜,秦王也向他作了個揖。

    君臣倆就談論起來了。

     姜太公與文王、比幹與纣王 姜子牙,俗稱&ldquo姜太公&rdquo。

    他因佐周武王伐纣有大功,被封為齊太公,成為齊國的始祖,是赫赫有名的&ldquo千古一相&rdquo。

     商纣王荒淫無度。

    太師比幹三天三夜不離摘星樓,斥責妲己禍亂天下,并要纣王改過自新,以振朝綱。

    他對纣王說:&ldquo不修先王的典法,而用婦言,大禍不遠矣!&rdquo後來,比幹被纣王處以剜心之刑。

    他被後人譽為&ldquo亘古第一忠臣&rdquo。

     張祿說:&ldquo論起秦國的地位來,哪個國家能有這麼多天然的屏障?論起秦國的兵力來,哪個國家能有這麼多戰車、這麼多強壯的士兵?論起秦國的人來,哪個國家的人也沒有這麼遵守紀律、愛護國家的!除了秦國,還有哪國有能力管理諸侯、統一中國呢?大王雖說有心要一統大業,可是幾十年來也沒有多大的成就。

    您想過這是為什麼嗎?這是因為秦國隻知道一會兒跟這個諸侯訂立盟約,一會兒跟那個諸侯打仗,根本沒有個固定的政策。

    聽說最近大王又聽信了丞相穰侯的話,發兵去打齊國。

    &rdquo 秦王插嘴問:&ldquo這有什麼不對嗎?&rdquo張祿說:&ldquo齊國離着秦國多遠哪,中間還隔着韓國和魏國。

    要是派出去的兵馬少了,就得被齊國打敗,讓各國諸侯取笑;要是派出去的兵馬多了,又擔心家裡頭會出亂子。

    即使能順利打敗齊國,也得叫韓國和魏國撿了便宜,大王又不能把齊國搬到秦國來。

    您還記得當初魏國越過趙國把中山打敗了,後來中山到底還是讓趙國吞并了嗎?為什麼?還不是因為中山離趙國近,離魏國遠嗎?我替大王着想,最好是一面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面去打韓國跟魏國。

    離着遠的國家既然與我們有了來往,就不會去管跟他們不相幹的事情。

    把近的國家打下來,就能夠擴張秦國的地盤,打下一寸就是一寸,一尺就是一尺。

    等到把韓國和魏國兼并之後,齊國和楚國還站得住嗎?這種像蠶吃桑葉似的由近而遠的法子叫&lsquo遠交近攻&rsquo,沒有比這個法子更妥當的了。

    &rdquo 秦昭襄王聽完,拍着手說:&ldquo秦國要想實現兼并六國,統一中原的大業,全靠先生的&lsquo遠交近攻&rsquo了!&rdquo 秦昭襄王當時就拜張祿為客卿,下令照着他的計策去做。

    他先把攻打齊國的兵馬都撤了回來,确定了以韓國和魏國為首選的進攻目标。

     遠交近攻 &ldquo遠交近攻&rdquo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三計,也是戰國時候範雎向秦王提出的一種外交策略。

    範雎提議:将地理位置較近的韓國、魏國作為秦國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時與地理位置較遠的齊國等國保持良好關系,使得秦國逐一兼并六國,成為統一的秦朝政權。

     成語的本義是結交遠方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

    後來,&ldquo遠交近攻&rdquo泛指待人與處世的一種手段。

     睚眦必報 範雎(jū)到了秦國,被秦昭襄王拜為客卿。

    他向秦王提出了&ldquo遠交近攻&rdquo的策略,秦國接連打了好幾次勝仗,範雎又被秦王拜為丞相。

    範雎對秦王說了他不叫張祿,原名範雎,又把當年齊王怎麼送他金子要留他做官,他怎麼推辭,受了冤枉,魏齊怎麼把他打死,又活了,怎麼更名改姓逃到秦國這些往事從頭到尾說了一遍。

    秦王聽了,說:&ldquo我不知道你受了這麼大的委屈,魏齊的仇,不能不報。

    &rdquo 這時,魏安僖王(僖xī)打發須賈(gǔ)到秦國求和。

    範雎就跟須賈說:&ldquo秦王雖然答應了講和,但是魏齊的仇不能不報。

    你回去跟魏王說,快把魏齊的腦袋送來,再把我家眷好好地送到秦國,兩國就此和好;要不然,我就親自領着大軍打到大梁去。

    那時候,可别後悔!&rdquo 須賈謝過了範雎,就兩個肩膀扛着個腦袋,連夜回去。

    他見了魏王,把範雎的話學說了一遍。

    魏王一聽,當時臉就繃了,嘴唇也白了。

    他情願好好地把範雎的家眷派人送到秦國去,可是叫他砍去相國的腦袋,這怎麼行呢? 魏齊聽說秦王向魏王要他的腦袋,連夜逃到趙國投奔平原君趙勝去了。

    魏安僖王打發人護送範雎的家眷上鹹陽,還送了一百斤金子、一千匹綢緞給他家眷,托他們帶個話,就說&ldquo魏齊已經偷着跑到趙國去了,魏國實在是沒辦法&rdquo。

    範雎把這事禀告了秦王。

    秦王說:&ldquo秦國跟趙國向來有交情,當初在渑池會(渑miǎn)上又結為兄弟,為的是叫趙國不再為難秦國。

    如今趙王居然敢收留丞相的仇人,丞相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這回非去征伐他不可。

    &rdquo 範雎為什麼沒有殺須賈? 魏王聽說秦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