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秦朝的成語

關燈
丞相是魏國人,就派須賈去拜見。

    範雎裝扮成落魄的樣子去見須賈,須賈殷勤地招待了他,并贈送給他一件繭綢大袍子。

     當須賈得知範雎就是受到秦王重用的張祿時,誠惶誠恐,範雎數落了他的罪狀,卻看在他贈給自己繭綢大袍的份兒上,沒有殺他,放他回了魏國。

     秦王親自統領着二十萬大軍,帶了大将王翦(jiǎn)去攻打趙國,很快就打下了三座城。

    這時候,蔺相如(蔺lìn)已經因病告退了,趙孝成王拜虞卿(就是給蔺相如和廉頗當和事佬的那個人)為相國,叫大将廉頗去抵擋秦兵,又打發人去齊國請救兵。

    齊國派大将田單帶領十萬大軍去救趙國。

    廉頗和田單都是出了名的大将,他們聯合起來,王翦未必能占上風。

     王翦禀告秦王,說:&ldquo趙國重用廉頗跟平原君,一時半會兒不容易打下來,再說又加上個齊國。

    咱們不如暫且先退兵,以後再說吧。

    &rdquo秦王說:&ldquo我捉拿不到魏齊,回去哪兒有臉見範相呢?&rdquo他就打發使者去對平原君說:&ldquo這回我們上貴國來,就是為了魏齊。

    隻要貴國把他交出來,我們立刻退兵。

    &rdquo平原君回答說:&ldquo魏齊根本就沒上我這兒來,請别聽信外面的謠言。

    &rdquo 秦國的使者來回跑了三四趟,平原君說什麼也不認賬,弄得秦王一點兒法子也沒有。

    要是開仗吧,又怕齊國和趙國聯合到一塊兒,秦國未必赢得了;退兵吧,魏齊就捉拿不到了。

    他前思後想了好幾天工夫,到底想出個主意來。

     秦王給趙孝成王寫了封信,說: &ldquo敝國和貴國原來是兄弟,多年交好。

    我聽人說魏齊住在平原君家裡,才上這兒來要人。

    如今魏齊既然果真沒在貴國,我就回去了。

    這回我們打下來的三座城,照舊歸還給貴國,咱們還是照舊交好吧。

    &rdquo 趙孝成王也打發個使者去給秦昭襄王道謝。

     田單聽說秦國退了兵,就回齊國去了。

    秦王回到函谷關就給平原君寫了一封信,請他上秦國來一趟,喝喝酒,聊聊天,大夥兒聚一聚,交個朋友。

    平原君拿了那封信去給趙孝成王看。

    趙孝成王沒有主意了。

    相國虞卿就拿從前楚懷王和孟嘗君做例子,主張不去。

    大将廉頗拿當初蔺相如做例子,主張還是去好。

    趙孝成王歲數小,又是雞毛小膽兒,不敢得罪秦國,思前想後還是打發平原君去了鹹陽。

     睚眦必報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範雎蔡澤列傳》:&ldquo一飯之德必償,睚眦之怨必報。

    &rdquo 睚眦,發怒時瞪眼睛。

    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使是一碗飯的恩惠也要報答,即使是瞪了一眼的仇怨也要報複。

    範雎在得到秦王重用後,幫助舉薦他的王稽和鄭安平當上了大官,還散盡家财報答那些曾在他落魄時給予他恩惠的人。

    但對于仇人,範雎也沒有手軟。

    可以說是恩怨分明了。

     後來,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心胸狹窄、度量小。

     患難之交 平原君到了鹹陽,秦王特别熱情地招待他,天天喝酒談心。

    兩個人挺&ldquo投緣&rdquo,交上了&ldquo朋友&rdquo。

    秦王給平原君斟了一杯酒,說:&ldquo我有件事情跟您商量。

    要是您肯答應的話,就請幹了這杯酒。

    &rdquo平原君說:&ldquo大王的命令,我哪兒敢不聽從。

    &rdquo他就把那杯酒幹了。

    秦王說:&ldquo從前周文王得到了呂尚,尊他為太公;齊桓公得到了管仲,尊他為仲父。

    如今範雎就是我的太公,我的仲父。

    這樣,範君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

    如今魏齊躲在您府上,請您打發個人去把他的腦袋拿來,替範君報了仇,我必定感激您這份情義!&rdquo 平原君說:&ldquo酒肉朋友不足道,患難之交才可貴。

    魏齊是我的朋友,他如今有了難處,正是要朋友幫忙的時候,我不能做出賣友求榮的事,更何況他并不在我那兒。

    &rdquo 秦王被拒絕,翻了臉,說:&ldquo那我可就不能放您回去了!&rdquo平原君說:&ldquo全憑大王。

    大王叫我來喝酒,我就遵命來了。

    如今大王威脅我,我也不在乎。

    好在是非曲直,天下自有公論!&rdquo秦王知道平原君決心不交出魏齊來,就把他軟禁在賓館裡。

    接着又給趙王寫了一封信。

     信上說: 平原君在秦國,我的仇人魏齊在平原君家裡。

    請把魏齊的人頭送來,我就把平原君送回去。

    要是貴國一定要袒護魏齊,那我隻好親自帶領大軍上貴國來要人了! 趙孝成王接到這封信,連忙召集大臣們,對他們說:&ldquo咱們為了别國的一個亡命徒,把秦國得罪了,害得平原君被扣在秦國,趙國還即将要遭受兵荒馬亂,這也太說不過去了。

    &rdquo大臣們覺得這話很對,都同意派兵把平原君的家圍起來。

    誰知道平原君的門客早就偷着把魏齊放走了。

    魏齊連夜跑到相國虞卿家裡,求他收留。

    虞卿說:&ldquo趙王懼怕秦國。

    我看您還不如去找魏公子無忌。

    聽說他慷慨仗義,招收賓客,天下的亡命徒都投奔他去。

    再說他跟趙公子又是親戚,準能收留您。

    隻不過您是被通緝的人,單獨一個人也出不了趙國呀?&rdquo 魏齊哭喪着臉,急得沒有辦法。

    虞卿想派個人送他去,又怕走漏風聲,反倒害了他。

    末了,他下了決心,說:&ldquo還是我跟您一塊兒走吧!&rdquo他當時就舍棄了相國的職位,交出了相印,給趙孝成王留下一封信,帶着魏齊上大梁投奔信陵君去了。

     虞卿棄了相位,帶着魏齊好不容易才跑出了趙國,一路上往大梁跑去。

    魏齊在半道上對虞卿說:&ldquo我怕信陵君未必能像您這麼熱心。

    他要不肯把我收留下,不就辜負了您這片好心了嗎?&rdquo虞卿說:&ldquo您在魏國,還不知道他嗎?我說段事情給您聽聽,您就知道了。

    &rdquo虞卿對魏齊說:&ldquo我曾聽人說過信陵君救斑鸠(jiū)的故事,都稱贊他的心眼兒好。

    &rdquo他就把那段故事說了一遍。

     據說有一天,信陵君正在吃早飯,看見一隻鹞鷹(鹞yáo)追着一隻斑鸠。

    那隻斑鸠急得無處可逃,就飛到信陵君身邊。

    信陵君把它藏起來,把那隻鹞鷹趕跑了。

    他等那鹞鷹飛去了,才把那隻斑鸠放了出去。

    哪兒知道那隻鹞鷹原來沒飛走,它藏在房檐上等着呢,一見斑鸠出來,就把它抓去吃了。

    信陵君心裡一陣悲痛,他埋怨自己說:&ldquo斑鸠遇了難來投奔我,我卻沒保住它的命。

    我怎麼對得起它呢?&rdquo他難受得一天沒吃飯。

     第二天,信陵君的門客們給他逮了幾十隻鹞鷹,一隻隻圈在籠子裡送來,讓他發落。

    信陵君說:&ldquo害斑鸠的隻有一隻鹞鷹,我哪兒能不分青紅皂白地亂殺呢?&rdquo他拔出寶劍來跟那些鹞鷹說:&ldquo沒吃斑鸠的沖我喚一聲,就放了你們。

    &rdquo說也新鮮,那些鹞鷹都叫起來了,隻有一隻低着腦袋不出聲兒。

    他就把那隻宰了,其餘的全都放了。

    從此,人們都說信陵君連隻斑鸠都不願意辜負,對人那就更不必說了。

    因此,虞卿推測信陵君無忌準能收留他們。

     魏齊說:&ldquo這件事我聽說過。

    可是他收留我比收留斑鸠還難。

    因為秦王比鹞鷹可厲害得多了!&rdquo虞卿隻是安慰他,叫他把心放寬了。

    他們到了大梁城外,虞卿說:&ldquo您在這兒等着,我先去見信陵君,請他來迎接您。

    &rdquo虞卿到了信陵君的門房裡,把自己的名字報了進去。

    信陵君正在洗臉,一聽虞卿到了,吓了一大跳,說:&ldquo他是趙國的相國,怎麼會上這兒來了呢?&rdquo他叫自己的門客先請虞卿坐一坐,問他上這兒來有什麼事。

    虞卿就把魏齊得罪了秦國,自己扔了相印,跟他一同來投奔信陵君的話說了一遍,請那位門客趕緊去回報。

     信陵君知道了他們的經過,心裡害怕秦國,不敢收留魏齊。

    可是虞卿老遠地到這兒來,怎麼能夠拒絕他呢?這可真是叫他進退兩難,一時想不出妥當的辦法來。

    他這一猶豫,工夫可就大了。

    虞卿等得心裡不耐煩。

    他想,魏齊猜對了,公子無忌果然怕&ldquo鹞鷹&rdquo。

     魏安僖王與信陵君 信陵君是魏安僖王的親弟弟。

    對于這個弟弟,魏安僖王内心極其矛盾:信陵君活着,面對能夠禮賢下士,威望很高的弟弟,他懼怕自己的王位受到威脅,處處加以提防,寝食難安;信陵君死後,面對秦國的進攻,魏國無人出戰制敵,他又憂愁不已。

     虞卿賭氣走了。

    信陵君出來,皺着眉頭,問門客們,說:&ldquo虞卿是怎樣一個人?&rdquo有個叫侯嬴的老頭兒在旁邊冷笑了一聲,說:&ldquo一位堂堂的相國,為了一個落難的朋友,扔了相印,抛了榮華富貴跟他一塊兒逃難。

    像這種雪裡送炭的人,天下能找得出幾個來?公子還問他是怎麼個人!&rdquo 信陵君一聽侯嬴這種紮心的話,覺得面子上挺不好看,立刻趕着車,親自去追虞卿。

    虞卿到了城外,含着眼淚對魏齊說:&ldquo原來信陵君真不是大丈夫。

    他怕秦國,不敢收留咱們。

    咱們還是上楚國去吧。

    &rdquo 魏齊搖了搖頭,說:&ldquo這連累了趙公子,又連累了您。

    萬一楚國也怕秦國,我怎麼對得起您呢?你們兩人的情誼,我隻能下輩子報答了!&rdquo說着,他就自殺了。

    虞卿連忙去搶寶劍,已經來不及了。

     虞卿正在難受的當兒,忽然聽見車馬的響聲。

    回頭一瞧,信陵君正往這邊趕來。

    虞卿不願跟他見面,急忙躲進了樹林子。

    打那兒起,他不再做官,專心著作,寫了一部書,叫《虞氏春秋》。

    信陵君見了魏齊的屍首,就從車上蹦下來,趴在上頭哭着說:&ldquo哎呀,是我晚了一步!這是我的不是。

    &rdquo他隻得把那屍首帶回去。

     等到信陵君正要安葬魏齊的那天,趙國的使臣到了。

    原來趙王一聽說魏齊跟着虞卿跑了,就打發人到處去找。

    後來他得到魏齊在魏國自殺的消息,立刻打發使臣去見魏王要魏齊的人頭,好去換回平原君來。

     信陵君哪兒能答應啊!使者挺懇切地說:&ldquo平原君他跟您一樣也想保護魏齊,才被秦王扣了起來。

    要是魏齊活着,我也不敢這麼說。

    可如今他人已經死了,您總不至于為了一個死人的腦袋,讓趙公子一輩子當秦國的俘虜吧!&rdquo信陵君沒有辦法,就皺着眉頭,拿木頭匣子裝了魏齊的人頭,交給了趙國的使臣,讓他們放平原君回了趙國。

     患難之交 患難,艱難危險的處境;交,朋友。

    &ldquo患難之交&rdquo的意思是一起經曆過危險艱難的處境而有着深厚友情的朋友。

     故事中的虞卿為了救魏齊,舍棄了相國的職位,帶他去投奔魏公子無忌,可以稱得上是患難之交。

     紙上談兵 秦昭襄王按照範雎(jū)&ldquo遠交近攻&rdquo的計策,一邊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邊侵略鄰近的小國,首先是韓國。

    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王龁(hé)攻打韓國,占領了野王城,切斷了上黨和韓國都城的聯系。

    這一來,上黨的軍隊可就變成了孤軍了。

    這部分軍隊的首領馮亭對将士們說:&ldquo與其投降秦國,還不如去投降趙國。

    趙國得到了上黨,秦國準得去争。

    那樣趙國就不得不去抵抗秦國了。

    &rdquo大夥兒全都贊成他這個辦法。

    當時就打發使者帶着上黨的地圖去獻給趙孝成王。

     趙孝成王命相國平原君帶領五萬人馬到上黨去接收土地。

    平原君到了上黨,仍然命馮亭為上黨太守。

    平原君臨走的時候,馮亭對他說:&ldquo上黨歸了趙國,秦國一定來攻打。

    公子回去之後,請趙王快派大軍來,才能夠把秦軍打退。

    &rdquo平原君回去把所有的經過報告給了趙孝成王,趙孝成王得了上黨,非常高興,天天喝酒慶祝,反倒把抵抗秦國的事擱下了。

     秦國的大将王龁随後就把上黨圍住。

    馮亭這點兒軍隊不顧死活地守了兩個月一直不見趙國的救兵。

    将士們和老百姓急得沒有法子,隻好開了城門,拼着死命往趙國逃跑。

    馮亭的殘兵敗将,帶着上黨的難民,一直到了長平關,這才碰見趙國的大将廉頗帶着二十萬大軍來救上黨,可是上黨已經丢了。

    廉頗和馮亭會合在一起,打算反攻。

     秦國的兵馬跟着也到了,一下子把趙國的前哨部隊打敗了。

    廉頗急忙退下去,守住陣腳,叫士兵們增高堡壘,加深壕溝,準備跟遠來的秦軍做個長期的對峙。

    他出了一道命令,說:&ldquo誰要出去跟敵人開仗,就有死罪,就算打了勝仗,也照樣定罪。

    &rdquo王龁幾次三番地向趙軍挑戰,趙軍說什麼也不出來。

    兩下裡耗了足有四個多月,王龁實在想不出進攻的法子,就派人去禀報秦昭襄王,說:&ldquo廉頗是個有經驗的老将,不輕易出來交戰。

    真要是這麼長期對峙下去,糧草接濟不上,可怎麼辦呢?&rdquo秦昭襄王讓範雎想辦法。

    範雎說:&ldquo要打敗趙國,必須先想個辦法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rdquo秦昭襄王說:&ldquo這哪兒辦得到呢?&rdquo範雎說:&ldquo讓我試試看。

    &rdquo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見有人議論:&ldquo廉頗太老了,哪兒還敢跟秦國開仗啊!要是叫那年輕力壯的趙括去,秦國這點兒兵馬早就被他打散了。

    &rdquo趙孝成王聽了這種議論,就真派人去催廉頗快點兒跟秦國開仗。

    廉頗還是照舊不動聲色地守着陣線。

    這下子可把趙孝成王氣壞了。

    他把趙括叫來,問他能不能把秦軍打退。

    趙括說:&ldquo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需要考慮一下。

    可如今來的是王龁,他隻能算得上是廉頗的對手。

    要是碰上我,不是我吹牛,簡直就像秋天的樹葉子遇見大風,全都得刮下來!&rdquo趙孝成王一聽,特别高興,當時就拜他為大将,去替換廉頗。

     趙括還沒動身,他母親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孝成王别派她兒子去。

    趙孝成王不知道其中底細,把她召了來。

    趙括的母親見了趙孝成王,說:&ldquo他父親趙奢臨死的時候,再三囑咐過,他說:&lsquo打仗是多麼危險的事兒,戰戰兢兢,深思熟慮還怕有疏忽的地方。

    趙括這小子卻把軍事當作兒戲,一談起兵法來,就滔滔不絕,目中無人,紙上談兵。

    将來要是大王用他為大将的話,我們一家大小遭了災禍還在其次,怕的是連國家都要斷送在他手裡。

    &rsquo為這個,我請求大王千萬别用他。

    &rdquo求勝心切的趙孝成王根本聽不進去,他說:&ldquo我已經決定了,你不必說了。

    &rdquo趙括母親說:&ldquo萬一有個三長兩短,請别連累我們一家老小。

    &rdquo趙孝成王答應了她,命趙括帶領二十萬兵馬,從邯鄲一直向長平關開去。

     東方六國八名将 據《過秦論》記載,論制兵,八名将指的是吳起、孫膑、帶佗、田忌、王廖、倪良、廉頗和趙奢。

    東方六國指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崤山以東的魏國、趙國、韓國、燕國、齊國和楚國。

     趙括到了長平關,請廉頗驗過兵符,辦了移交。

    廉頗帶着一百多個手下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領着四十萬大軍,聲勢浩大。

    緊跟着他就把廉頗的法令廢了,換了一批将士,下了一道命令,說:&ldquo要是秦國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要是打敗了,就一直追下去,非要殺他個片甲不留。

    &rdquo馮亭極力勸阻,把廉頗打算消耗秦國兵馬的意義說了一遍,還勸他像廉頗那樣死守陣地。

    趙括滿不在乎地說:&ldquo他懂得什麼?&rdquo 當天就有兩三千的秦國士兵來挑戰。

    趙括立刻出兵一萬,跟他們交戰,秦國兵馬敗了下去,退了十幾裡地。

    趙括眼見前哨得勝了,第二天他親自率領大隊兵馬追趕下去,還命令後隊跟上。

    馮亭趕緊攔住他,說:&ldquo秦國人向來狡猾,将軍千萬别上他們的當。

    &rdquo趙括哪裡肯聽。

    他帶着士兵一氣又追出去十幾裡地。

    王龁隻好反攻為守,不跟趙括交戰。

    趙括進攻了好幾天,王龁不讓秦國軍隊出去。

    趙括樂着說:&ldquo我早就知道王龁不過如此!&rdquo 趙括正在得意的當兒,忽然一位将軍慌慌張張地跑來報告,說:&ldquo後隊的大軍被秦國人切成兩截,過不來了。

    &rdquo話還沒說完,接着又有一位将軍跑來報告,說:&ldquo西邊全是秦國的軍隊,東邊一個人也沒有。

    &rdquo趙括隻得指揮着軍隊,往長平關退卻。

    他們跑了四五裡地,橫斜裡鑽出一隊人馬來,帶隊的是秦國的大将蒙骜(ào)。

    就聽蒙骜高聲喊話:&ldquo趙括,你中了武安君的計了!還不快快投降!&rdquo趙括一聽到&ldquo武安君&rdquo三個字,吓得臉色都白了。

    他早就說過,他不怕王龁,就怕武安君白起。

    哪兒知道範雎一得到趙括替換了廉頗的信兒,就暗中叫武安君白起去指揮王龁的軍隊。

     趙括吓壞了,他連忙在半道上駐紮下來,準備守在那兒。

    馮亭對他說:&ldquo咱們雖說打了一陣敗仗,要是大家夥兒同心協力,跟秦軍拼個你死我活,咱們還能夠回到大營去。

    要是在這兒駐紮下來,萬一被他們前後圍起來,咱們說什麼也跑不了啦!&rdquo趙括不理他,照舊吩咐士兵們築堡壘,也不跟敵人交戰。

    白起把他們圍了個水洩不通。

    趙括的大軍就這麼變成了孤軍,他們守了四十六天,受盡艱難困苦,眼瞧着糧草接濟不上,救兵也沒有。

    趙括隻得把大軍分為四隊,想從四面突圍。

    白起早就挑選了弓箭手,四下裡埋伏着。

    趙國軍隊一出來,亂箭像狂風暴雨似的一齊射了過來。

    他們一連氣往外沖了三四回,全被秦軍的箭射得退了回去。

    趙括的人馬實在沖不出去,在那圈兒裡又強挺了幾天。

     士兵們眼見内無糧草,外無救兵,就亂了陣腳。

    趙括帶着五千名精兵做最後的掙紮。

    他首先騎着一匹快馬沖出去。

    沒想到迎頭來了兩位大将,一瞧正是王翦和蒙骜。

    趙括哪兒還敢對敵?急忙往橫斜裡跑下去,沒留神踩了個空,連人帶馬掉下去,被亂箭射死了。

    主帥死了,趙國軍隊大亂起來。

    那些有本事的将軍,趁着亂哄哄的當兒,有的沖了出去。

    馮亭歎了一口氣,說:&ldquo我接連勸了他三回,他死都不聽,這真是無可奈何,我還跑個什麼呢?&rdquo他就自殺了。

     白起叫人豎起一面大旗,叫趙軍投降。

    趙軍一見,全把家夥扔了。

    白起又叫人挑着趙括的腦袋,上趙國另一個兵營去招撫其餘的士兵。

    那邊趙國兵營裡還有二十多萬人。

    他們一聽說主将被殺,全都投了降。

    白起一檢查趙國前後投降的人數,總共有四十多萬人。

    他把他們分為十個營,每營配上秦國的士兵,由秦國的将官管理着。

     當天晚上,白起命人把牛肉和酒都搬到趙國兵營裡來,給趙國的将士們大吃了一頓,吃完對他們說:&ldquo明天武安君要改編軍隊。

    趙國的士兵情願編在秦國兵營裡的都發給兵器,其餘年歲大的,身子不太好的,還有不願意或是不便去秦國去的,武安君都讓他們回趙國去。

    &rdquo四十萬趙兵一聽到這個命令,大家夥兒全都歡天喜地地睡覺去了。

     王龁偷偷問白起:&ldquo将軍幹嗎這麼優待他們?&rdquo白起歎口氣,說:&ldquo别傻了!上回你打下了野王城,上黨不是早就在你手裡了嗎?可是他們不願向你屈服,反倒投降了趙國。

    打這兒就能看出這兒的人并不是心甘情願歸附秦國的。

    如今趙國投降的人數,前前後後有四十多萬,随時随地都能叛變。

    誰管得住他們?你去通知咱們那十個将軍,叫每個秦國人都拿塊白布包上腦袋。

    這麼着,凡是腦袋上沒有白布的,全是趙國人,把他們統統殺了。

    &rdquo 秦國的士兵們得到了這個密令,一齊動起手來。

    那些投降了的趙國人,一來沒有準備,二來手裡沒有家夥,全被秦國人捆住了。

    白起叫人刨了好些個大坑,把俘虜全都埋了。

     這是戰國時期最殘酷的一次大屠殺。

    趙國四十多萬士兵,一夜工夫,隻剩下二百四十人,叫他們活着回邯鄲去傳揚秦國的&ldquo威力&rdquo。

     紙上談兵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兵,指用兵打仗的策略。

    戰國時,趙國的名将趙奢之子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卻沒有實戰經驗。

    長平之戰,趙括率領的四十萬兵士全部被殺。

     後來,&ldquo紙上談兵&rdquo用來比喻隻會空談理論,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毛遂自薦 趙國的邯鄲(hándān)被秦兵圍困一年多的時候,趙王派平原君趙勝向楚國求救,一起訂立&ldquo合縱&rdquo的盟約。

    平原君打算帶二十個文武全才跟他一塊兒去楚國。

     平原君手下三千多個門客,要挑選二十個人本來不算難事。

    可是這些門客有的擅文,有的擅武,要文武全才還真不易找。

    他挑來選去,總算挑出了十九個人,這可真把他急壞了。

    他歎了口氣,說:&ldquo我費了幾十年工夫,養了三千多人,如今連二十個人也挑不出來,真太叫我失望了!&rdquo那些個平日就知道混吃混喝的門客這時候恨不得地上有個老鼠洞能鑽進去。

     忽然,有個很不起眼的門客站起來,說:&ldquo不知道我能不能湊個數?&rdquo話還沒說完,就有好些人都斜着眼睛罵他,差點兒把他吓回去。

    平原君笑着問:&ldquo你叫什麼名字?&rdquo答說:&ldquo我叫毛遂,大梁人,到這兒三年了。

    &rdquo平原君冷笑了一聲,說:&ldquo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錐子放在兜子裡,它的尖兒很快就能露出來。

    可是先生在我這兒三年了,我就沒見你露過一回面。

    &rdquo毛遂也冷笑了一聲,說:&ldquo那是因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了這把錐子!您要是早點兒把它擱在兜子裡,它早就戳出來了!&rdquo 戰國四公子 戰國末期,&ldquo養士&rdquo之風盛行,各諸侯國貴族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廣招門客。

    其中最著名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後人稱其為&ldquo戰國四公子&rdquo。

     平原君佩服他的膽子跟口才,就拿他湊上了二十人的數,當天辭别了趙王,上楚國去了。

     到了楚國,他和楚王在朝堂上讨論着合縱抗秦的事,毛遂和其餘十九個人站在台階底下等着。

    平原君把嘴皮子都磨破了,楚王說什麼也不同意合縱抗秦。

    他說:&ldquo合縱抗秦原是貴國提倡的,可是卻沒有什麼成果。

    以目前的形式來看,各國諸侯就隻能自己顧自己,誰要打算聯合,誰就先倒黴。

    &rdquo平原君說:&ldquo如今秦國二十萬大軍,把趙國邯鄲圍了足足有一年工夫,還不能得勝。

    要是各國的救兵聯合在一塊兒,準能把秦國打敗,中原就能太平幾年。

    &rdquo 楚王又提出一個不能幫助趙國的理由來,說:&ldquo秦國最近跟楚國交好,楚國要是加入了合縱,秦國準得把火氣全撒到楚國頭上來,這不是叫我楚國代人受過嗎?&rdquo平原君反駁他,說:&ldquo秦國為什麼要跟貴國交好呢?還不是為了一心要滅三晉(韓、趙、魏)?等到三晉滅了,貴國還能保得住嗎?&rdquo 楚王懼怕秦國,愁眉不展地總是不敢答應平原君,楚王有些不好意思地低着腦袋,抓抓耳朵,撓撓頭皮。

    突然他瞧見一個人拿着寶劍,上了台階,跑到他跟前,嚷着說:&ldquo合縱不合縱,隻要一句話就行了。

    怎麼從早晨說到現在,太陽都要下山了,還沒定下來呢?&rdquo楚王問平原君,說:&ldquo他是誰?&rdquo平原君說:&ldquo是我的門客,毛遂。

    &rdquo楚王就罵他,說:&ldquo咄(duō)!我跟你主人商量國家大事,你來多什麼嘴?還不滾下去!&rdquo 毛遂拿着寶劍,往前邁了一步,說:&ldquo合縱抗秦是天下大事。

    天下大事天下人都有說話的份兒。

    這怎麼能叫多嘴呢?&rdquo楚王聽他說話挺有勁,有點兒害怕了,隻好換了副笑臉,對他說:&ldquo先生有什麼話要說?&rdquo 毛遂說:&ldquo楚國原本有五千多裡土地,一百多萬将士,原本是個大國。

    自從楚莊王以來,一直做着霸主,曾是多麼輝煌啊!沒想到被秦國後來居上,楚國連着打敗仗,堂堂的國君當了秦國的俘虜,還死在敵國。

    這是楚國莫大的恥辱。

    緊接着白起那小子,又把楚國的國都改成了秦國的郡縣,逼得大王隻好遷都到這兒來。

    這種仇恨,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也忘不了!相信把這麼天大的仇恨說給小孩子聽,連他們都會難受,難道大王就不想報仇嗎?今天平原君來跟大王商議抗秦的事,哪兒單單是為了趙國,也是為了你們楚國呀!&rdquo 毛遂的這段話句句就像錐子似的紮在楚王的心上。

    他不由得臉紅了,連連點着頭,說:&ldquo是!是!&rdquo毛遂又追問了一句:&ldquo大王決定了嗎?&rdquo楚王說:&ldquo決定了。

    &rdquo毛遂當時就叫人拿上雞血、狗血和馬血來。

    他手捧盛着血的銅盤子,跪在楚王跟前,說:&ldquo大王做合縱的縱約長,請先歃血(歃shà)。

    &rdquo楚王和平原君就當場歃血為盟。

    台階下那十九個人全都佩服得五體投地。

     毛遂自薦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毛遂,是戰國時趙國平原君的門客。

    自薦,自己推薦自己。

    毛遂在平原君去楚國搬救兵的時候,自己推薦自己一同前往,到了楚國,毛遂直陳利害,說服楚王派兵救趙國。

     後來,人們用&ldquo毛遂自薦&rdquo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做某事。

     奇貨可居 平原君和二十個門客回到趙國,天天等着楚國和魏國的救兵。

    等了好些日子,連一個救兵也沒來。

    平原君叫人去打聽,才知道楚國的春申君黃歇帶着八萬兵馬駐紮在武關,魏國的大将晉鄙帶着十萬兵馬,駐紮在邺下(邺yè)。

    這兩路救兵全都停下了,也不前進,也不後退,很是蹊跷。

     原來,秦王聽說魏和楚發兵去救趙國,就親自跑到邯鄲那邊去督戰。

    他派人去對魏王說:&ldquo邯鄲早晚得被秦國打下來。

    誰要去救,我就先打誰!&rdquo魏王吓得連忙派人去追晉鄙,叫他别再往前走了。

    晉鄙就在邺下駐紮下來。

    春申君聽說魏國的軍隊不再往前進,也把軍隊駐紮在了武關。

    秦王這邊唬住了兩路救兵,那邊命大将王龁(hé)加緊攻打邯鄲。

     質子 在古代被派往他國或者敵方的人質。

    多為王子或出身貴族的人。

    故事中提到的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子楚、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都曾做過質子。

     這天清晨,秦兵逮住了幾個趙國的探子,後來問清楚,其中一個原來是王孫異人,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

     原來,自從渑池之會(渑miǎn)以後,異人一直留在趙國做質子。

    趙孝成王因為秦國屢次發兵來犯,早想把異人殺了。

    平原君攔住他,說:&ldquo秦太子有二十幾個兒子,異人是最不重要的一個,殺了他又有什麼用呢?不如留着,沒準以後還能有個退路。

    &rdquo趙孝成王這才沒殺他。

    不過,打從那時起,就不怎麼供給他吃穿了。

    異人隻好悶悶不樂地過着苦日子。

     這個落難的王孫引起了趙國一位富商的注意。

    這個人就是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