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秦朝的成語
關燈
小
中
大
不韋。
他認為這位落魄的王孫是個&ldquo好貨色&rdquo,可以囤積一下,等到行情起來,定能賣個好價錢。
呂不韋問父親:&ldquo種地能夠得到幾倍利益?&rdquo他父親說:&ldquo十倍。
&rdquo&ldquo做珠寶生意呢?&rdquo&ldquo一百倍。
&rdquo呂不韋又問:&ldquo要是立一個國君,平定一個國家,能夠得到幾倍利益呢?&rdquo他父親說:&ldquo那樣的話可是無窮無盡的。
&rdquo 呂不韋就花了好多金子,去結交那些監視異人的人,跟異人來往也越來越密切。
有一天,他對異人說:&ldquo秦王已經上了年紀了,令尊眼瞧着就要即位,即了位,就要立太子。
他心愛的華陽夫人又沒有兒子,這一來,您二十幾位兄弟全是将來候選的太子。
您怎麼不回去好好伺候華陽夫人呢?要是她收您當個兒子,那将來的太子不就是您了嗎?&rdquo 異人抹着眼淚,說:&ldquo能回家,我就心滿意足了,哪還敢有這種想法?&rdquo呂不韋說:&ldquo我拿出幾千兩金子來,替您想個法子,叫太子和華陽夫人來接您,怎麼樣?&rdquo異人連忙給呂不韋跪下,說:&ldquo要是你能這麼辦,我将來決不忘你的好處!&rdquo 呂不韋到了鹹陽,先去拜見華陽夫人的姐姐,送了她好多值錢的禮物;另外又拿出一大包金子和玉璧之類,托她轉送給華陽夫人。
他說那些禮物都是王孫異人托他帶來孝敬夫人和姨母的。
姨母一見這些東西,高興得了不得,趕緊就問:&ldquo異人這孩子挺好吧?&rdquo呂不韋說:&ldquo趙王因為秦國攻打邯鄲,氣得要殺王孫,幸虧趙國的大臣都護着他,一個勁兒地給他說情,總算是保住了命。
&rdquo她問:&ldquo他們為什麼待他這麼好?&rdquo呂不韋說:&ldquo王孫是個有才學又有孝心的人,趙國人沒有不知道王孫的。
每逢太子和夫人生日那一天,王孫總會沖着西邊磕頭拜壽。
見到的人都說他是個孝子。
他素日又喜歡結交天下豪傑。
各國諸侯和他們的大臣差不多都跟王孫有點兒交情。
他們哪兒能讓趙王殺他呢?&rdquo 呂不韋見她有點兒喜歡異人,很高興,接着說:&ldquo令妹華陽夫人得到太子的寵愛,可真有福氣。
可惜她跟前沒有兒子,以後可得依靠誰呀?如今王孫能這麼孝順她,跟親生的兒子有什麼兩樣?夫人要是能夠認了他,不就有兒子了嗎?王孫也就有了娘,這真是一舉兩得!夫人若得着這麼個孝順又有才學的兒子,日後可有享不完的福喽!&rdquo 華陽夫人的姐姐挺贊成呂不韋這個主意。
當即就找妹妹去說了這件事,還逼着她去接異人。
華陽夫人果然同意了,就去求她的丈夫安國君。
安國君雖說有好多兒子,可是架不住華陽夫人一味地撒嬌,便答應把異人立為嫡子。
他喊呂不韋來,對他說:&ldquo我想把異人接回來,你有什麼辦法沒有?&rdquo呂不韋說:&ldquo太子真要把王孫異人立為嫡子,我情願傾家蕩産去跟趙王的左右聯絡,一定想辦法把他弄回來。
&rdquo 太子和夫人就叫呂不韋去辦這件事,還給了他三百斤金子。
華陽夫人一高興,自己又加了一百斤。
呂不韋回到邯鄲,把太子安國君要立他為嫡子的喜訊告訴了異人,把太子和夫人叫他帶來的金子交了。
異人就好像快要幹死的花兒被澆了水,立刻精神百倍,有說有笑的了。
他叫呂不韋去結交趙王的左右,還求他做媒,打算成家了。
呂不韋真給他找了個大戶人家的姑娘叫趙姬。
王孫異人娶了這位姑娘,挺如意。
年輕的小兩口兒,恩愛得了不得。
過門十個多月,趙姬就給異人生了個胖小子,因為他生在趙國,便起名叫趙政,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兼并六國、統一中原的秦始皇。
那時候,秦國正圍困着邯鄲,楚國的兵馬駐紮在武關,魏國的兵馬駐紮在邺下。
轉眼間趙政已經兩歲了。
一天,呂不韋對王孫異人說:&ldquo萬一趙王把氣撒到您身上,真要把您害了,可怎麼辦呢?我瞧趙國跟秦國一時半會兒不能講和,咱們還是想法跑吧。
&rdquo異人說:&ldquo這件事全仗先生了!&rdquo 呂不韋送了三百斤金子給一位把守南門的将軍,說:&ldquo我不是本地人,在這兒做買賣,全家都在城裡,早就想回老家去。
可秦國圍上了邯鄲,弄得我要走也走不了。
家裡老老少少吵着要回老家去。
如今我把手上所有的錢全交給您,請您向各位将士求個方便,放我一家老小出城。
&rdquo将士們受了賄,就把他們放出去了。
呂不韋和異人一家大小,連夜逃跑。
天剛亮,被秦國哨兵逮住了。
見了王龁,王龁把他們送到行宮去見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挺高興地說:&ldquo太子很想念你,難為你逃出了虎口,你們趕緊回鹹陽去吧。
&rdquo呂不韋帶着異人、趙姬和趙政到了鹹陽。
他先打發人去告訴安國君,又叫異人換上楚國的服裝,異人拜見了父親安國君和華陽夫人,抽抽搭搭地哭着說:&ldquo兒子不孝,不能伺候二老,直到今天才回來,請寬容我的罪過!&rdquo 華陽夫人一見他那裝束,挺納悶兒地問他:&ldquo你在邯鄲住着,怎麼穿楚國的衣裳?&rdquo異人立刻禀告說:&ldquo我天天想念母親,特地做了這套衣裳。
&rdquo華陽夫人樂得眼睛眯成了一道縫兒,說:&ldquo我是楚國人,你也喜歡這麼打扮,真是我的親兒子。
&rdquo安國君巴不得讨好心愛的夫人,就對異人說:&ldquo好,從今天起,你就算是夫人親生的,改個名字叫子楚吧!&rdquo子楚立刻向他父親、母親磕頭。
安國君感激呂不韋對異人的救命之恩,當即賞了他兩千畝地,一座大宅和五十斤金子。
承諾等秦王回國,再封他官職。
子楚就住在華陽夫人的宮裡,等着秦昭襄王回來。
奇貨可居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ldquo呂不韋賈邯鄲,見(子楚)而憐之,曰:&lsquo此奇貨可居。
&rsquo&rdquo 奇貨,稀有的貨物;居,儲存。
成語的意思是把稀有罕見的貨物囤積起來,尋找機會等價高再賣出去。
後來,&ldquo奇貨可居&rdquo被用來比喻把某種有價值的東西作為資本,尋找時機,以撈取名利和地位。
虛左以待 有個人叫侯嬴,他是看守大梁東門的一個小官兒,已經七十多了,家裡挺窮。
别人就知道他是個看城門的,可魏國信陵君知道他是個隐士,想着辦法要把他收到自己的門下。
可是侯嬴不理他。
有一天,信陵君親自去拜訪,還給他二十斤金子作為見面禮。
侯嬴推辭說:&ldquo我向來吃苦耐勞,安分守己,如今我已經老了,更犯不上改變主意。
&rdquo信陵君隻得請求他,說:&ldquo那請先生定個日子,讓我請一回客,也可以稍微表表尊敬先生的一點兒心意。
無論如何,請先生賞臉!&rdquo侯嬴不好再推辭,就答應了他。
到了那天,信陵君大擺酒席,所有魏國的貴族、大臣和自己家裡最體面的門客都請來了,亂哄哄地聚在大廳裡。
信陵君請他們坐下,官職大的坐在上手,官職小的坐在下手,留下一個最高的位子空着。
他請客人們等一等,自己趕着車帶了幾個下人,上東門去請侯嬴。
侯嬴果然在那兒。
他就上了車,坐在正座上。
信陵君拿着鞭子坐在旁邊給他趕車。
他們過了一道街,侯嬴對他說:&ldquo我有個朋友叫朱亥,住在附近的一家肉鋪裡。
我想去瞧瞧他。
公子能不能送我去一趟?&rdquo信陵君說:&ldquo成,成!我跟先生一塊兒去。
&rdquo他們到了肉鋪門口,侯嬴說:&ldquo公子在車上等一會兒,我去跟朋友說幾句話。
&rdquo侯嬴下了車,見了朱亥,兩個人就在櫃台前坐下,你一言、我一語地聊起天來了。
這兩個人的屁股好像是江米做的,粘在那兒就不起來。
侯嬴回頭瞧瞧信陵君,見他還是拿着馬鞭子老老實實地等在那兒。
他想:&ldquo你不催我,我索性再坐一會兒。
&rdquo信陵君那幾個手下等得不耐煩了,背地罵着:&ldquo讨厭的老頭子!今天算咱們倒黴,餓着肚子在這兒死等!&rdquo這些人嘟嘟囔囔地埋怨着,侯嬴聽見了,他也不跟他們計較。
街上的人見了信陵君的車馬在肉鋪門口等着,還以為那個朱亥出了什麼亂子,都來看熱鬧。
大夥兒往裡一瞧,發現鋪子裡的兩個人好像沒事人似的閑談着,都很納悶兒。
後來他們聽見這些人的罵聲,才知道那個老頭子實在太讨厭了。
大夥兒都替信陵君不服氣,就嘁嘁喳喳地議論了。
侯嬴隻當沒瞧見,又坐了好久,才跟朱亥起身告辭,上了車跟着信陵君一塊兒走了。
這頭,等着的客人們眼瞧着太陽都偏西了,還不見信陵君回來,都有點兒厭煩了,有的東拉西扯地瞎聊天,有的打哈欠,可是誰也不敢離開。
信陵君留着的是禮遇最高的座位,那不是給大國的使臣留的嗎?好容易大夥兒聽到:&ldquo公子接了客人回來了!&rdquo他們一齊站了起來,低着腦袋耷拉着手,恭恭敬敬地站在那兒。
趕到了跟前,他們擡頭一瞧,原來是個衣裳破爛的老頭兒。
他們還以為自己瞧花了眼,趕緊又眨巴眨巴眼睛,再細細瞧瞧,可不就是個白胡子的糟老頭嗎? 信陵君引薦了侯嬴,請他坐在上位。
侯嬴也不推讓,一屁股就坐下來。
這時候,大夥兒才算連吃帶喝地活動起來了。
信陵君斟了一杯酒,端到侯嬴面前,向他敬酒祝壽。
侯嬴接過酒杯,說:&ldquo我不過是個看守城門的小卒子,承蒙公子下顧,已經夠榮幸的了。
又叫公子在街上等了挺大的工夫,這實在太過分了。
可是我為什麼要這麼幹呢?街上的人都替您不服氣,說我不識擡舉,還罵我是個讨厭的老廢物。
這就行了。
他們越罵我,就越稱贊公子;看公子這麼禮賢下士,就越把公子當作了不起的人物。
就拿今天在座的各位貴賓來說吧,哪一位不佩服公子殷勤好客的熱心呢?&rdquo 從這兒起,侯嬴就做了信陵君的貴賓,信陵君有事情拿不了主意,總要先聽取侯嬴的意見。
虛左以待 成語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ldquo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
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rdquo 虛左,空着左邊的位置。
古時禮儀主人居右,賓客居左,左為尊位。
後來,&ldquo虛左以待&rdquo指空出尊位等候尊貴的客人。
也指空出高位,招攬有能力的人才。
圖窮匕見 公元前241年,東方六國,除了齊國以外,趙、韓、魏、燕、楚,都出兵加入了合縱陣營,公推楚國為領袖,拜春申君黃歇為上将軍,浩浩蕩蕩地殺奔函谷關。
秦國的丞相呂不韋派蒙骜(ào)、王翦(jiǎn)、桓(yǐ)、李信、内史騰五個大将,每人帶着五萬兵馬,分頭去對付五國的軍隊。
王翦準備集中力量先去襲擊楚軍。
他暗中調動兵馬,打算連夜進攻。
沒想到這計策被一個手下人偷偷透露給了春申君。
春申君吓得魂不附體,都來不及通知一下其他四國,就立刻退兵,連夜跑了五六十裡地。
其他四國的将士們聽說領頭的楚軍跑了,全洩了勁,瞧見秦國的兵馬就好像耗子見了貓似的撒腿就跑。
至此,合縱抗秦畫上了句号。
楚國逐漸沒落,秦國想要兼并各國變得更為順利了。
秦王政為了攻打趙國,假意跟燕國和好,以破壞燕趙聯盟。
燕王喜就派燕太子丹到秦國去做人質。
太子丹在秦國待了好些年,眼看着秦國屢次侵犯燕國,他想:秦王決心要兼并列國,哪能放我回去呢?于是就找了個機會,換了一身破衣裳,打扮成窮人的樣子,一步步離開鹹陽,混出了函谷關,跑回了燕國。
可是他不從發展生産、操練兵馬着手,也不想聯絡諸侯共同抗秦。
他把燕國的命運全都寄托在了刺客身上,把所有的家當全拿出來收買能刺秦王的人。
那時候,有個罪犯叫秦舞陽,太子丹挺佩服他有膽量,就把他救出來,收在自己的門下。
這一來,燕太子丹優待勇士的名聲可就傳遍了燕國,連藏在燕國深山裡當初造反的那個秦國将軍樊於期(於wū)也知道了,他大膽地出來投奔了太子丹。
這時,有人向燕子丹推薦了一位劍客,叫荊轲。
太子丹以很高的禮遇招待了他。
荊轲問:&ldquo太子打算怎樣去抵抗秦國呢?&rdquo太子丹說:&ldquo就算把燕國所有的士兵都會合在一起,也抵不上秦國的一隊人馬呀!要拿兵力去對付秦國,那簡直就像拿雞蛋去砸石頭。
去聯合各國的諸侯吧,韓國和趙國已經完了;魏國和齊國向來是歸順秦國的;楚國離着又遠,沒法派人來。
合縱抗秦是辦不到了。
我想:要是能有一位天下的勇士,打扮成使臣去見秦王。
等他站在秦王面前,逼他退還諸侯的土地。
秦王要是答應了,再好不過;要是不答應,就把他刺死,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先生看行不行?&rdquo 荊轲說:&ldquo這是國家大事,還得斟酌斟酌!&rdquo太子丹再三請求,荊轲就答應了。
可是他還不能馬上動身。
太子丹就在旁邊蓋了一所房子,叫荊公館。
自己挺小心地伺候着荊轲。
有一天,太子丹慌裡慌張地來見荊轲,對他說:&ldquo秦王派王翦再次發兵,已經到了燕國南部的邊界上。
先生快想個辦法吧!再耗下去,我怕咱們有力也沒處使了。
&rdquo 荊轲說:&ldquo我早就仔細想過了。
要想靠近秦王,必得先叫他相信咱們是跟他去求和的。
秦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dūgāng)。
我要是能夠拿着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一定喜歡,也許能叫我當面見他。
&rdquo太子丹答應了。
荊轲背地裡找到了樊於期,對他說:&ldquo秦王害死了将軍的父母宗族,将軍不想報仇嗎?&rdquo樊於期一聽這話,當時眼淚就掉了下來。
他歎息着說:&ldquo我一想起秦王,就恨得連骨髓都疼。
我恨不得跟他拼命去,可是哪裡辦得到呢?&rdquo荊轲說:&ldquo我倒有個主意能夠解除燕國的禍患,還能夠替将軍報仇。
可就是說不出口。
&rdquo樊於期連忙追問,荊轲剛一張嘴就又閉上了。
樊於期見他話到嘴邊又咽回去,催他說:&ldquo隻要能夠報仇,就是要我的腦袋,我也樂意。
你還有什麼說不出口的呢?&rdquo荊轲說:&ldquo我打算去行刺,怕的是不能面見秦王,我要是能拿着将軍的頭顱去獻給他,他準能見我。
到時,我趁機拿刀紮向他,這一來,将軍的仇、燕國的仇、各國諸侯的仇,可就全報了。
&rdquo樊於期咬牙切齒地說:&ldquo我天天想着報仇,你還怕我舍不得這顆頭顱嗎?拿去!&rdquo說着,他拔出寶劍來自殺了。
荊轲派人去通知太子丹,太子丹急忙跑來,趴在樊於期的屍首上嗚嗚地哭了一陣。
他叫人好好地把屍身安葬了,頭顱裝在一隻木頭匣子裡交給荊轲,又送給他一把頂名貴的匕首。
匕首用毒藥煎過,隻要秦王被刺破一絲皮肉,就會立刻死去。
太子丹問他:&ldquo您打算什麼時候動身呢?&rdquo荊轲說:&ldquo我有個朋友叫蓋聶(gěniè),我在等他呢,我想叫他做個幫手。
&rdquo太子丹着了急,說:&ldquo我這兒也有幾個勇士,其中秦舞陽最有能耐。
不然,就叫他當個幫手吧!&rdquo 荊轲見太子丹這麼心急,蓋聶又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樊将軍的腦袋已經割下來了,不能多擱,就決定動身。
送行那天,太子丹和幾個心腹偷偷地送他們到了易水,挑了一個僻靜的地方擺上酒席。
喝酒的時候,太子丹忽然脫去外衣,摘去帽子,别的人也都這麼做了。
一刹那,他們變成了全身穿孝的了。
大家夥兒特别悲傷。
荊轲的朋友高漸離拿着築(zhù,古時候的一種用竹尺敲擊的樂器)奏着一首悲哀的歌。
荊轲按照拍子,對着天吐了一口氣,唱着: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太子丹斟了一杯酒,跪着遞給荊轲。
荊轲接過來,一口喝下去,伸手拉着秦舞陽,蹦上了車,頭都不回,飛也似的去了。
公元前227年,荊轲到了鹹陽,通報上去。
秦王一聽燕國的使臣把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就叫荊轲來見他。
荊轲捧着樊於期的腦袋,秦舞陽捧着督亢的地圖,一步步地上了秦國朝堂的台階。
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那麼威嚴,不由得害怕起來了。
秦王的左右一見,喝了一聲,說:&ldquo使者幹嗎臉變了顔色?&rdquo荊轲回頭一瞧,就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跟死人差不多。
他隻得磕了一個頭,對秦王說:&ldquo他是北方的粗魯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兒害怕。
請大王原諒。
&rdquo秦王防着他們不懷好意,就對荊轲說:&ldquo叫他退下去!你一個人上來吧。
&rdquo荊轲心裡直怪秦舞陽不中用,隻好獨自捧着木頭匣子獻給秦王。
秦王打開一瞧,果然是樊於期的腦袋。
他就叫荊轲拿過地圖來。
荊轲刺秦王用的匕首 相傳,荊轲刺秦王所用兵器為徐夫人匕首。
徐夫人,姓&ldquo徐&rdquo,名&ldquo夫人&rdquo,卻是一位堂堂的男子漢,他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鑄劍名家,以藏鋒利的匕首而聞名。
燕太子丹得到了徐夫人匕首,命人用毒藥浸過,用來做實驗,匕首劃破皮膚,血沾濕衣褛,沒有不立即死亡的。
荊轲回到台階下面,從秦舞陽的手裡接過了地圖,回身又上去了。
他把那一卷地圖慢慢打開,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指給秦王瞧。
末了,卷在地圖裡的匕首可就露出來了。
秦王一見,立刻蹦起來,荊轲連忙抓起匕首,扔了地圖,左手揪住秦王的袖子,右手紮了過去。
秦王使勁地向後一轉身,那隻袖子就斷了。
他一下子蹦過了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逃,荊轲拿着匕首追了上來。
秦王一見跑是跑不了,躲也沒處躲,就繞着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轲緊緊地逼着。
兩個人好像走馬燈似的直轉悠。
台階上面站着的幾個文官全都手無寸鐵;台階下面的武士,照秦國的規矩沒有命令不準上去。
荊轲逼得那麼緊,秦王隻能繞着柱子跑。
他身邊雖然帶着寶劍,可是連拔出來的那一點兒工夫都沒有。
有一兩個文官拉拉扯扯地想去攔擋荊轲,全被他踢開了。
其中有個伺候秦王的醫生,拿起藥罐子對準荊轲砸過去,荊轲拿手一揚,那藥罐子碰得粉碎。
秦王就趁着這一眨眼的工夫,拼命拔那把寶劍。
可是心又急,寶劍又長,怎麼也拔不出來。
有個手下人嚷着說:&ldquo大王快把寶劍拉到後脊梁上,就能拔出來了!&rdquo秦王就按照他的話,真就把寶劍拔出來了。
他手裡有了寶劍,膽子可就壯起來了。
他往前一步,隻一劍就砍去了荊轲的一條腿。
荊轲站立不住,一下子倒在銅柱子旁邊,拿起匕首直向秦王扔了過去。
秦王往右邊一閃,那把匕首從耳朵旁邊擦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冒火星兒。
秦王跟着又向荊轲砍了一劍,荊轲用手去擋,砍掉了三個手指頭。
荊轲苦笑着說:&ldquo算你走運!我本來想先逼你退還諸侯的土地,因此,沒早下手。
你專仗武力并吞天下,不會長了!&rdquo秦王一連氣又砍了荊轲幾劍,結果了他的性命。
那個站在台階底下的秦舞陽早就被武士們剁爛了。
圖窮匕見 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燕策三》:&ldquo轲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rdquo 圖,地圖;窮,盡;見,顯現。
荊轲把匕首卷在地圖中刺殺秦王,不中,荊轲被殺。
&ldquo圖窮匕見&rdquo後來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天下一統 秦王政差點兒死在荊轲手裡,他恨透了燕國,當時就派大将王翦(jiǎn)和王贲(bēn)父子二人加緊攻打燕國。
燕太子丹親自帶領兵馬出城交戰,被秦軍打得稀裡嘩啦。
燕王喜和太子丹帶着一部分兵馬和百姓退到了遼東。
秦王非要把太子丹拿住不可,燕王喜被逼得無路可走,隻得殺了太子丹,向秦王謝罪求和。
秦王就問謀士尉缭這事應當怎麼辦。
尉缭說:&ldquo北方挺冷,将士們受不了這苦,不如暫且退兵。
燕國已經搬到遼東,趙隻剩了一個代城,他們還能幹得了什麼呢?不如先去收服魏國和楚國。
把這兩國收服了,遼東和代城自然也就完了。
&rdquo 秦王就把北方的軍隊撤了回來,又派王贲為大将,帶領十萬大軍去打魏國。
魏王假派人去跟齊王建聯絡,請他發兵來救。
可是齊國的大權掌握在相國後勝手裡,他早已收到了秦國的好處,就說:&ldquo秦國向來沒虧待過咱們,咱們哪能平白無故地去得罪秦國呢?&rdquo齊王建認為别人家打仗,他還是不去過問好。
他不幫魏國,也不幫秦國,省得得罪了其中的一邊。
他不答應魏國的請求,魏國隻好獨自去對付秦國。
公元前225年,大将王贲利用雨季水淹大梁城,順利地滅了魏國。
他把魏王假和魏國的大臣全拿住,裝上囚車,派人押往鹹陽。
接下來,秦王打算去攻打楚國。
他問大将李信要用多少人馬。
李信說:&ldquo也就是二十萬吧。
&rdquo秦王點點頭。
他又問老将軍王翦。
王翦回答說:&ldquo二十萬人去打楚國不行!照我說,非六十萬不可。
秦王一想:&ldquo年紀大的人到底膽兒小。
&rdquo他就拜李信為大将,蒙武為副将,帶着二十萬兵馬往南方去。
王翦推說有病,告老還鄉了。
李信和蒙武碰見了楚國的大将項燕,打了敗仗,将軍死了七個,士兵死傷無數。
秦王大怒,把李信革了職,親自出面請回了王翦,拜他為大将,撥給他六十萬人馬去打楚國。
王翦的大軍到了天中山,在那兒駐紮下來。
楚國的大将項燕,帶了二十萬兵馬,副将景骐也帶了二十萬兵馬,兩路一共四十萬兵馬,不光來抵擋,還直跟王翦挑戰。
王翦反倒叫将士們建築堡壘,不跟楚國人交手,對于楚國軍隊的挑戰,他壓根兒就不去搭理。
這樣過了一年多,項燕沒法跟秦國交手。
他想:&ldquo王翦原來是上這兒來駐防來了。
&rdquo他就沒怎麼把秦國的軍隊放在心上。
沒想到在楚國人沒有防備的時候,秦國的軍隊排山倒海似的,沖了過來。
楚國的士兵暈頭漲腦,手忙腳亂地抵抗了一陣,各自逃命。
項燕和景骐帶着敗兵一路逃跑。
兵馬越打越少,地方越丢越多。
楚國的副将景骐急得自殺了。
剩下楚王負刍當了秦國的俘虜。
項燕重新招募了兩萬五千名壯丁,到了徐城,碰見了逃命的楚王的兄弟昌平君,報告了楚王被擄的消息。
項燕說:&ldquo吳、越有長江可以防禦敵人,地方一千多裡,還能夠立國。
&rdquo他就率領着大夥兒渡過長江,立昌平君為楚王,準備死守江南。
王翦知道了昌平君和項燕退守江南,就叫蒙武造船。
第二年,王翦已經造好了不少戰船,訓練了幾隊水兵,渡過長江,攻打吳、越。
到了這時候,楚國已經無力再掙紮了。
昌平君在混戰的時候,被亂箭射死,大将項燕見一敗塗地,歎了口氣,隻好自殺了。
王翦滅了楚國,得勝回朝,就向秦王告老還鄉。
秦王拜他兒子王贲為大将,去收拾趙國和燕國的殘餘。
公元前222年,王贲打下遼東,逮住了燕王喜,把他送到鹹陽去。
燕國亡了。
接着他就進攻代城,代王嘉兵敗自殺,趙國亡了。
如今光剩下一個齊國了。
秦王挺高興,親自給王贲寫了一封信,大意說:将軍一出兵,就把燕國和趙國平了,勞苦功高和令尊不相上下。
請将軍順便到齊國去一趟,再發揮一下威力,打下齊國,中原就能夠統一了。
王贲看完了這封信,就領着軍隊去了齊國。
齊王建一向不敢得罪秦王,每回列國中有誰來求救,他總是婉拒。
他放心地把&ldquo和好&rdquo作為靠山,死心塌地地聽秦國的話。
等到韓、魏、楚、燕、趙五國都被秦滅了,齊王建這才害怕起來,跟後勝商量派兵去守西部的邊界。
可是已經太晚了。
公元前221年,幾十萬秦國軍隊好像泰山一樣壓下來。
多年沒打過仗的齊國的兵馬哪裡抵擋得住呢?這時候,齊王建才想起來向各國去求救,可是各國早已完了。
王贲的大軍長驅直取,毫無阻擋,沒幾天工夫就到了臨淄。
齊王建隻好投降。
齊國一亡,範雎和尉缭的&ldquo遠交近攻&rdquo的計策完全成功了。
打這兒起,六國全歸并到秦國,天下一統。
東周列國,經過了五百年的變遷,才合成了一個大國。
秦王統一了六國,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國家的制度。
他認為自己是中國頭一個皇帝,就叫&ldquo始皇帝&rdquo。
以後就用數字計算:第二個皇帝就叫&ldquo二世&rdquo,第三個叫&ldquo三世&rdquo&hellip&hellip這麼下去一直到萬世,沒結沒完。
他又叫玉器工匠刻了一枚大印,算是皇帝的玉玺。
那玉玺刻好之後,大臣們全都給秦始皇慶賀,聽他的新命令。
秦始皇廢除了周朝分封諸侯的制度,改為郡縣制,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面再分縣。
每個郡由朝廷直接任命三個最重要的官長,就是郡守、郡尉和郡監。
郡守是一郡中最主要的官長;郡尉是個武官,在郡守的下頭,管理治安,全郡的軍隊也由他統領;郡監執掌監察的事情。
三十六郡全是這麼統治的。
孟姜女的傳說 相傳秦始皇修建長城時,勞役繁重。
青年範喜良剛和妻子孟姜女新婚三天,就被拉去修築長城,不久後因饑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
孟姜女曆盡艱辛,萬裡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累死的噩耗。
她悲痛欲絕,在長城下痛哭三天三夜,這段長城竟然坍塌,露出了範喜良的屍骸,孟姜女安葬範喜良後于絕望之中投海而亡。
全國行政機構都統一了,辦起事情來當然提高了效率,可是過去的許多毛病也就顯露出來了。
秦始皇下決心來個大改革。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以前,列國諸侯向來就沒有統一的制度。
就拿交通來說吧。
各國都有車馬,也都有通車馬的道兒,可是道兒有寬有窄,車輛有大有小。
秦始皇一面改造車輛,一面趕修&ldquo馳道&rdquo。
改良交通這件事,挺容易就辦到了。
交通一方便,商業跟着就發達起來了。
商業一發達,麻煩的事兒又多了。
除了秦國以外,各地方的尺寸、升鬥、斤兩全不一樣,使用的貨币也不一樣,為了通商的方便,秦始皇又統一了各國的度、量、衡和貨币。
這麼一來,全國的老百姓可就方便得多了。
交通和商業發展了。
可是還有一件多少年來挺難辦的事情,也必須得改革一下,那就是中國的語言和文字。
那時候各國間有着許多種不同的語言和文字,秦始皇費了挺大的力量,規定了&ldquo書同文&rdquo。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郡縣,修長城,統一貨币、文字、度量衡,他把中國推向大一統的時代,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傳奇人物。
天下一統 一統,統一全國。
經過紛亂的春秋戰國,秦國一步步強大興盛,到秦始皇時,他終于統一六國,一步步成為天下霸主。
後來,&ldquo天下一統&rdquo這個成語也指所有事情都被某人或某種勢力所控制的局面。
他認為這位落魄的王孫是個&ldquo好貨色&rdquo,可以囤積一下,等到行情起來,定能賣個好價錢。
呂不韋問父親:&ldquo種地能夠得到幾倍利益?&rdquo他父親說:&ldquo十倍。
&rdquo&ldquo做珠寶生意呢?&rdquo&ldquo一百倍。
&rdquo呂不韋又問:&ldquo要是立一個國君,平定一個國家,能夠得到幾倍利益呢?&rdquo他父親說:&ldquo那樣的話可是無窮無盡的。
&rdquo 呂不韋就花了好多金子,去結交那些監視異人的人,跟異人來往也越來越密切。
有一天,他對異人說:&ldquo秦王已經上了年紀了,令尊眼瞧着就要即位,即了位,就要立太子。
他心愛的華陽夫人又沒有兒子,這一來,您二十幾位兄弟全是将來候選的太子。
您怎麼不回去好好伺候華陽夫人呢?要是她收您當個兒子,那将來的太子不就是您了嗎?&rdquo 異人抹着眼淚,說:&ldquo能回家,我就心滿意足了,哪還敢有這種想法?&rdquo呂不韋說:&ldquo我拿出幾千兩金子來,替您想個法子,叫太子和華陽夫人來接您,怎麼樣?&rdquo異人連忙給呂不韋跪下,說:&ldquo要是你能這麼辦,我将來決不忘你的好處!&rdquo 呂不韋到了鹹陽,先去拜見華陽夫人的姐姐,送了她好多值錢的禮物;另外又拿出一大包金子和玉璧之類,托她轉送給華陽夫人。
他說那些禮物都是王孫異人托他帶來孝敬夫人和姨母的。
姨母一見這些東西,高興得了不得,趕緊就問:&ldquo異人這孩子挺好吧?&rdquo呂不韋說:&ldquo趙王因為秦國攻打邯鄲,氣得要殺王孫,幸虧趙國的大臣都護着他,一個勁兒地給他說情,總算是保住了命。
&rdquo她問:&ldquo他們為什麼待他這麼好?&rdquo呂不韋說:&ldquo王孫是個有才學又有孝心的人,趙國人沒有不知道王孫的。
每逢太子和夫人生日那一天,王孫總會沖着西邊磕頭拜壽。
見到的人都說他是個孝子。
他素日又喜歡結交天下豪傑。
各國諸侯和他們的大臣差不多都跟王孫有點兒交情。
他們哪兒能讓趙王殺他呢?&rdquo 呂不韋見她有點兒喜歡異人,很高興,接着說:&ldquo令妹華陽夫人得到太子的寵愛,可真有福氣。
可惜她跟前沒有兒子,以後可得依靠誰呀?如今王孫能這麼孝順她,跟親生的兒子有什麼兩樣?夫人要是能夠認了他,不就有兒子了嗎?王孫也就有了娘,這真是一舉兩得!夫人若得着這麼個孝順又有才學的兒子,日後可有享不完的福喽!&rdquo 華陽夫人的姐姐挺贊成呂不韋這個主意。
當即就找妹妹去說了這件事,還逼着她去接異人。
華陽夫人果然同意了,就去求她的丈夫安國君。
安國君雖說有好多兒子,可是架不住華陽夫人一味地撒嬌,便答應把異人立為嫡子。
他喊呂不韋來,對他說:&ldquo我想把異人接回來,你有什麼辦法沒有?&rdquo呂不韋說:&ldquo太子真要把王孫異人立為嫡子,我情願傾家蕩産去跟趙王的左右聯絡,一定想辦法把他弄回來。
&rdquo 太子和夫人就叫呂不韋去辦這件事,還給了他三百斤金子。
華陽夫人一高興,自己又加了一百斤。
呂不韋回到邯鄲,把太子安國君要立他為嫡子的喜訊告訴了異人,把太子和夫人叫他帶來的金子交了。
異人就好像快要幹死的花兒被澆了水,立刻精神百倍,有說有笑的了。
他叫呂不韋去結交趙王的左右,還求他做媒,打算成家了。
呂不韋真給他找了個大戶人家的姑娘叫趙姬。
王孫異人娶了這位姑娘,挺如意。
年輕的小兩口兒,恩愛得了不得。
過門十個多月,趙姬就給異人生了個胖小子,因為他生在趙國,便起名叫趙政,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兼并六國、統一中原的秦始皇。
那時候,秦國正圍困着邯鄲,楚國的兵馬駐紮在武關,魏國的兵馬駐紮在邺下。
轉眼間趙政已經兩歲了。
一天,呂不韋對王孫異人說:&ldquo萬一趙王把氣撒到您身上,真要把您害了,可怎麼辦呢?我瞧趙國跟秦國一時半會兒不能講和,咱們還是想法跑吧。
&rdquo異人說:&ldquo這件事全仗先生了!&rdquo 呂不韋送了三百斤金子給一位把守南門的将軍,說:&ldquo我不是本地人,在這兒做買賣,全家都在城裡,早就想回老家去。
可秦國圍上了邯鄲,弄得我要走也走不了。
家裡老老少少吵着要回老家去。
如今我把手上所有的錢全交給您,請您向各位将士求個方便,放我一家老小出城。
&rdquo将士們受了賄,就把他們放出去了。
呂不韋和異人一家大小,連夜逃跑。
天剛亮,被秦國哨兵逮住了。
見了王龁,王龁把他們送到行宮去見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挺高興地說:&ldquo太子很想念你,難為你逃出了虎口,你們趕緊回鹹陽去吧。
&rdquo呂不韋帶着異人、趙姬和趙政到了鹹陽。
他先打發人去告訴安國君,又叫異人換上楚國的服裝,異人拜見了父親安國君和華陽夫人,抽抽搭搭地哭着說:&ldquo兒子不孝,不能伺候二老,直到今天才回來,請寬容我的罪過!&rdquo 華陽夫人一見他那裝束,挺納悶兒地問他:&ldquo你在邯鄲住着,怎麼穿楚國的衣裳?&rdquo異人立刻禀告說:&ldquo我天天想念母親,特地做了這套衣裳。
&rdquo華陽夫人樂得眼睛眯成了一道縫兒,說:&ldquo我是楚國人,你也喜歡這麼打扮,真是我的親兒子。
&rdquo安國君巴不得讨好心愛的夫人,就對異人說:&ldquo好,從今天起,你就算是夫人親生的,改個名字叫子楚吧!&rdquo子楚立刻向他父親、母親磕頭。
安國君感激呂不韋對異人的救命之恩,當即賞了他兩千畝地,一座大宅和五十斤金子。
承諾等秦王回國,再封他官職。
子楚就住在華陽夫人的宮裡,等着秦昭襄王回來。
奇貨可居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ldquo呂不韋賈邯鄲,見(子楚)而憐之,曰:&lsquo此奇貨可居。
&rsquo&rdquo 奇貨,稀有的貨物;居,儲存。
成語的意思是把稀有罕見的貨物囤積起來,尋找機會等價高再賣出去。
後來,&ldquo奇貨可居&rdquo被用來比喻把某種有價值的東西作為資本,尋找時機,以撈取名利和地位。
虛左以待 有個人叫侯嬴,他是看守大梁東門的一個小官兒,已經七十多了,家裡挺窮。
别人就知道他是個看城門的,可魏國信陵君知道他是個隐士,想着辦法要把他收到自己的門下。
可是侯嬴不理他。
有一天,信陵君親自去拜訪,還給他二十斤金子作為見面禮。
侯嬴推辭說:&ldquo我向來吃苦耐勞,安分守己,如今我已經老了,更犯不上改變主意。
&rdquo信陵君隻得請求他,說:&ldquo那請先生定個日子,讓我請一回客,也可以稍微表表尊敬先生的一點兒心意。
無論如何,請先生賞臉!&rdquo侯嬴不好再推辭,就答應了他。
到了那天,信陵君大擺酒席,所有魏國的貴族、大臣和自己家裡最體面的門客都請來了,亂哄哄地聚在大廳裡。
信陵君請他們坐下,官職大的坐在上手,官職小的坐在下手,留下一個最高的位子空着。
他請客人們等一等,自己趕着車帶了幾個下人,上東門去請侯嬴。
侯嬴果然在那兒。
他就上了車,坐在正座上。
信陵君拿着鞭子坐在旁邊給他趕車。
他們過了一道街,侯嬴對他說:&ldquo我有個朋友叫朱亥,住在附近的一家肉鋪裡。
我想去瞧瞧他。
公子能不能送我去一趟?&rdquo信陵君說:&ldquo成,成!我跟先生一塊兒去。
&rdquo他們到了肉鋪門口,侯嬴說:&ldquo公子在車上等一會兒,我去跟朋友說幾句話。
&rdquo侯嬴下了車,見了朱亥,兩個人就在櫃台前坐下,你一言、我一語地聊起天來了。
這兩個人的屁股好像是江米做的,粘在那兒就不起來。
侯嬴回頭瞧瞧信陵君,見他還是拿着馬鞭子老老實實地等在那兒。
他想:&ldquo你不催我,我索性再坐一會兒。
&rdquo信陵君那幾個手下等得不耐煩了,背地罵着:&ldquo讨厭的老頭子!今天算咱們倒黴,餓着肚子在這兒死等!&rdquo這些人嘟嘟囔囔地埋怨着,侯嬴聽見了,他也不跟他們計較。
街上的人見了信陵君的車馬在肉鋪門口等着,還以為那個朱亥出了什麼亂子,都來看熱鬧。
大夥兒往裡一瞧,發現鋪子裡的兩個人好像沒事人似的閑談着,都很納悶兒。
後來他們聽見這些人的罵聲,才知道那個老頭子實在太讨厭了。
大夥兒都替信陵君不服氣,就嘁嘁喳喳地議論了。
侯嬴隻當沒瞧見,又坐了好久,才跟朱亥起身告辭,上了車跟着信陵君一塊兒走了。
這頭,等着的客人們眼瞧着太陽都偏西了,還不見信陵君回來,都有點兒厭煩了,有的東拉西扯地瞎聊天,有的打哈欠,可是誰也不敢離開。
信陵君留着的是禮遇最高的座位,那不是給大國的使臣留的嗎?好容易大夥兒聽到:&ldquo公子接了客人回來了!&rdquo他們一齊站了起來,低着腦袋耷拉着手,恭恭敬敬地站在那兒。
趕到了跟前,他們擡頭一瞧,原來是個衣裳破爛的老頭兒。
他們還以為自己瞧花了眼,趕緊又眨巴眨巴眼睛,再細細瞧瞧,可不就是個白胡子的糟老頭嗎? 信陵君引薦了侯嬴,請他坐在上位。
侯嬴也不推讓,一屁股就坐下來。
這時候,大夥兒才算連吃帶喝地活動起來了。
信陵君斟了一杯酒,端到侯嬴面前,向他敬酒祝壽。
侯嬴接過酒杯,說:&ldquo我不過是個看守城門的小卒子,承蒙公子下顧,已經夠榮幸的了。
又叫公子在街上等了挺大的工夫,這實在太過分了。
可是我為什麼要這麼幹呢?街上的人都替您不服氣,說我不識擡舉,還罵我是個讨厭的老廢物。
這就行了。
他們越罵我,就越稱贊公子;看公子這麼禮賢下士,就越把公子當作了不起的人物。
就拿今天在座的各位貴賓來說吧,哪一位不佩服公子殷勤好客的熱心呢?&rdquo 從這兒起,侯嬴就做了信陵君的貴賓,信陵君有事情拿不了主意,總要先聽取侯嬴的意見。
虛左以待 成語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ldquo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
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rdquo 虛左,空着左邊的位置。
古時禮儀主人居右,賓客居左,左為尊位。
後來,&ldquo虛左以待&rdquo指空出尊位等候尊貴的客人。
也指空出高位,招攬有能力的人才。
圖窮匕見 公元前241年,東方六國,除了齊國以外,趙、韓、魏、燕、楚,都出兵加入了合縱陣營,公推楚國為領袖,拜春申君黃歇為上将軍,浩浩蕩蕩地殺奔函谷關。
秦國的丞相呂不韋派蒙骜(ào)、王翦(jiǎn)、桓(yǐ)、李信、内史騰五個大将,每人帶着五萬兵馬,分頭去對付五國的軍隊。
王翦準備集中力量先去襲擊楚軍。
他暗中調動兵馬,打算連夜進攻。
沒想到這計策被一個手下人偷偷透露給了春申君。
春申君吓得魂不附體,都來不及通知一下其他四國,就立刻退兵,連夜跑了五六十裡地。
其他四國的将士們聽說領頭的楚軍跑了,全洩了勁,瞧見秦國的兵馬就好像耗子見了貓似的撒腿就跑。
至此,合縱抗秦畫上了句号。
楚國逐漸沒落,秦國想要兼并各國變得更為順利了。
秦王政為了攻打趙國,假意跟燕國和好,以破壞燕趙聯盟。
燕王喜就派燕太子丹到秦國去做人質。
太子丹在秦國待了好些年,眼看着秦國屢次侵犯燕國,他想:秦王決心要兼并列國,哪能放我回去呢?于是就找了個機會,換了一身破衣裳,打扮成窮人的樣子,一步步離開鹹陽,混出了函谷關,跑回了燕國。
可是他不從發展生産、操練兵馬着手,也不想聯絡諸侯共同抗秦。
他把燕國的命運全都寄托在了刺客身上,把所有的家當全拿出來收買能刺秦王的人。
那時候,有個罪犯叫秦舞陽,太子丹挺佩服他有膽量,就把他救出來,收在自己的門下。
這一來,燕太子丹優待勇士的名聲可就傳遍了燕國,連藏在燕國深山裡當初造反的那個秦國将軍樊於期(於wū)也知道了,他大膽地出來投奔了太子丹。
這時,有人向燕子丹推薦了一位劍客,叫荊轲。
太子丹以很高的禮遇招待了他。
荊轲問:&ldquo太子打算怎樣去抵抗秦國呢?&rdquo太子丹說:&ldquo就算把燕國所有的士兵都會合在一起,也抵不上秦國的一隊人馬呀!要拿兵力去對付秦國,那簡直就像拿雞蛋去砸石頭。
去聯合各國的諸侯吧,韓國和趙國已經完了;魏國和齊國向來是歸順秦國的;楚國離着又遠,沒法派人來。
合縱抗秦是辦不到了。
我想:要是能有一位天下的勇士,打扮成使臣去見秦王。
等他站在秦王面前,逼他退還諸侯的土地。
秦王要是答應了,再好不過;要是不答應,就把他刺死,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先生看行不行?&rdquo 荊轲說:&ldquo這是國家大事,還得斟酌斟酌!&rdquo太子丹再三請求,荊轲就答應了。
可是他還不能馬上動身。
太子丹就在旁邊蓋了一所房子,叫荊公館。
自己挺小心地伺候着荊轲。
有一天,太子丹慌裡慌張地來見荊轲,對他說:&ldquo秦王派王翦再次發兵,已經到了燕國南部的邊界上。
先生快想個辦法吧!再耗下去,我怕咱們有力也沒處使了。
&rdquo 荊轲說:&ldquo我早就仔細想過了。
要想靠近秦王,必得先叫他相信咱們是跟他去求和的。
秦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dūgāng)。
我要是能夠拿着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一定喜歡,也許能叫我當面見他。
&rdquo太子丹答應了。
荊轲背地裡找到了樊於期,對他說:&ldquo秦王害死了将軍的父母宗族,将軍不想報仇嗎?&rdquo樊於期一聽這話,當時眼淚就掉了下來。
他歎息着說:&ldquo我一想起秦王,就恨得連骨髓都疼。
我恨不得跟他拼命去,可是哪裡辦得到呢?&rdquo荊轲說:&ldquo我倒有個主意能夠解除燕國的禍患,還能夠替将軍報仇。
可就是說不出口。
&rdquo樊於期連忙追問,荊轲剛一張嘴就又閉上了。
樊於期見他話到嘴邊又咽回去,催他說:&ldquo隻要能夠報仇,就是要我的腦袋,我也樂意。
你還有什麼說不出口的呢?&rdquo荊轲說:&ldquo我打算去行刺,怕的是不能面見秦王,我要是能拿着将軍的頭顱去獻給他,他準能見我。
到時,我趁機拿刀紮向他,這一來,将軍的仇、燕國的仇、各國諸侯的仇,可就全報了。
&rdquo樊於期咬牙切齒地說:&ldquo我天天想着報仇,你還怕我舍不得這顆頭顱嗎?拿去!&rdquo說着,他拔出寶劍來自殺了。
荊轲派人去通知太子丹,太子丹急忙跑來,趴在樊於期的屍首上嗚嗚地哭了一陣。
他叫人好好地把屍身安葬了,頭顱裝在一隻木頭匣子裡交給荊轲,又送給他一把頂名貴的匕首。
匕首用毒藥煎過,隻要秦王被刺破一絲皮肉,就會立刻死去。
太子丹問他:&ldquo您打算什麼時候動身呢?&rdquo荊轲說:&ldquo我有個朋友叫蓋聶(gěniè),我在等他呢,我想叫他做個幫手。
&rdquo太子丹着了急,說:&ldquo我這兒也有幾個勇士,其中秦舞陽最有能耐。
不然,就叫他當個幫手吧!&rdquo 荊轲見太子丹這麼心急,蓋聶又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樊将軍的腦袋已經割下來了,不能多擱,就決定動身。
送行那天,太子丹和幾個心腹偷偷地送他們到了易水,挑了一個僻靜的地方擺上酒席。
喝酒的時候,太子丹忽然脫去外衣,摘去帽子,别的人也都這麼做了。
一刹那,他們變成了全身穿孝的了。
大家夥兒特别悲傷。
荊轲的朋友高漸離拿着築(zhù,古時候的一種用竹尺敲擊的樂器)奏着一首悲哀的歌。
荊轲按照拍子,對着天吐了一口氣,唱着: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太子丹斟了一杯酒,跪着遞給荊轲。
荊轲接過來,一口喝下去,伸手拉着秦舞陽,蹦上了車,頭都不回,飛也似的去了。
公元前227年,荊轲到了鹹陽,通報上去。
秦王一聽燕國的使臣把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就叫荊轲來見他。
荊轲捧着樊於期的腦袋,秦舞陽捧着督亢的地圖,一步步地上了秦國朝堂的台階。
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那麼威嚴,不由得害怕起來了。
秦王的左右一見,喝了一聲,說:&ldquo使者幹嗎臉變了顔色?&rdquo荊轲回頭一瞧,就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跟死人差不多。
他隻得磕了一個頭,對秦王說:&ldquo他是北方的粗魯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兒害怕。
請大王原諒。
&rdquo秦王防着他們不懷好意,就對荊轲說:&ldquo叫他退下去!你一個人上來吧。
&rdquo荊轲心裡直怪秦舞陽不中用,隻好獨自捧着木頭匣子獻給秦王。
秦王打開一瞧,果然是樊於期的腦袋。
他就叫荊轲拿過地圖來。
荊轲刺秦王用的匕首 相傳,荊轲刺秦王所用兵器為徐夫人匕首。
徐夫人,姓&ldquo徐&rdquo,名&ldquo夫人&rdquo,卻是一位堂堂的男子漢,他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鑄劍名家,以藏鋒利的匕首而聞名。
燕太子丹得到了徐夫人匕首,命人用毒藥浸過,用來做實驗,匕首劃破皮膚,血沾濕衣褛,沒有不立即死亡的。
荊轲回到台階下面,從秦舞陽的手裡接過了地圖,回身又上去了。
他把那一卷地圖慢慢打開,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指給秦王瞧。
末了,卷在地圖裡的匕首可就露出來了。
秦王一見,立刻蹦起來,荊轲連忙抓起匕首,扔了地圖,左手揪住秦王的袖子,右手紮了過去。
秦王使勁地向後一轉身,那隻袖子就斷了。
他一下子蹦過了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逃,荊轲拿着匕首追了上來。
秦王一見跑是跑不了,躲也沒處躲,就繞着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轲緊緊地逼着。
兩個人好像走馬燈似的直轉悠。
台階上面站着的幾個文官全都手無寸鐵;台階下面的武士,照秦國的規矩沒有命令不準上去。
荊轲逼得那麼緊,秦王隻能繞着柱子跑。
他身邊雖然帶着寶劍,可是連拔出來的那一點兒工夫都沒有。
有一兩個文官拉拉扯扯地想去攔擋荊轲,全被他踢開了。
其中有個伺候秦王的醫生,拿起藥罐子對準荊轲砸過去,荊轲拿手一揚,那藥罐子碰得粉碎。
秦王就趁着這一眨眼的工夫,拼命拔那把寶劍。
可是心又急,寶劍又長,怎麼也拔不出來。
有個手下人嚷着說:&ldquo大王快把寶劍拉到後脊梁上,就能拔出來了!&rdquo秦王就按照他的話,真就把寶劍拔出來了。
他手裡有了寶劍,膽子可就壯起來了。
他往前一步,隻一劍就砍去了荊轲的一條腿。
荊轲站立不住,一下子倒在銅柱子旁邊,拿起匕首直向秦王扔了過去。
秦王往右邊一閃,那把匕首從耳朵旁邊擦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冒火星兒。
秦王跟着又向荊轲砍了一劍,荊轲用手去擋,砍掉了三個手指頭。
荊轲苦笑着說:&ldquo算你走運!我本來想先逼你退還諸侯的土地,因此,沒早下手。
你專仗武力并吞天下,不會長了!&rdquo秦王一連氣又砍了荊轲幾劍,結果了他的性命。
那個站在台階底下的秦舞陽早就被武士們剁爛了。
圖窮匕見 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燕策三》:&ldquo轲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rdquo 圖,地圖;窮,盡;見,顯現。
荊轲把匕首卷在地圖中刺殺秦王,不中,荊轲被殺。
&ldquo圖窮匕見&rdquo後來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天下一統 秦王政差點兒死在荊轲手裡,他恨透了燕國,當時就派大将王翦(jiǎn)和王贲(bēn)父子二人加緊攻打燕國。
燕太子丹親自帶領兵馬出城交戰,被秦軍打得稀裡嘩啦。
燕王喜和太子丹帶着一部分兵馬和百姓退到了遼東。
秦王非要把太子丹拿住不可,燕王喜被逼得無路可走,隻得殺了太子丹,向秦王謝罪求和。
秦王就問謀士尉缭這事應當怎麼辦。
尉缭說:&ldquo北方挺冷,将士們受不了這苦,不如暫且退兵。
燕國已經搬到遼東,趙隻剩了一個代城,他們還能幹得了什麼呢?不如先去收服魏國和楚國。
把這兩國收服了,遼東和代城自然也就完了。
&rdquo 秦王就把北方的軍隊撤了回來,又派王贲為大将,帶領十萬大軍去打魏國。
魏王假派人去跟齊王建聯絡,請他發兵來救。
可是齊國的大權掌握在相國後勝手裡,他早已收到了秦國的好處,就說:&ldquo秦國向來沒虧待過咱們,咱們哪能平白無故地去得罪秦國呢?&rdquo齊王建認為别人家打仗,他還是不去過問好。
他不幫魏國,也不幫秦國,省得得罪了其中的一邊。
他不答應魏國的請求,魏國隻好獨自去對付秦國。
公元前225年,大将王贲利用雨季水淹大梁城,順利地滅了魏國。
他把魏王假和魏國的大臣全拿住,裝上囚車,派人押往鹹陽。
接下來,秦王打算去攻打楚國。
他問大将李信要用多少人馬。
李信說:&ldquo也就是二十萬吧。
&rdquo秦王點點頭。
他又問老将軍王翦。
王翦回答說:&ldquo二十萬人去打楚國不行!照我說,非六十萬不可。
秦王一想:&ldquo年紀大的人到底膽兒小。
&rdquo他就拜李信為大将,蒙武為副将,帶着二十萬兵馬往南方去。
王翦推說有病,告老還鄉了。
李信和蒙武碰見了楚國的大将項燕,打了敗仗,将軍死了七個,士兵死傷無數。
秦王大怒,把李信革了職,親自出面請回了王翦,拜他為大将,撥給他六十萬人馬去打楚國。
王翦的大軍到了天中山,在那兒駐紮下來。
楚國的大将項燕,帶了二十萬兵馬,副将景骐也帶了二十萬兵馬,兩路一共四十萬兵馬,不光來抵擋,還直跟王翦挑戰。
王翦反倒叫将士們建築堡壘,不跟楚國人交手,對于楚國軍隊的挑戰,他壓根兒就不去搭理。
這樣過了一年多,項燕沒法跟秦國交手。
他想:&ldquo王翦原來是上這兒來駐防來了。
&rdquo他就沒怎麼把秦國的軍隊放在心上。
沒想到在楚國人沒有防備的時候,秦國的軍隊排山倒海似的,沖了過來。
楚國的士兵暈頭漲腦,手忙腳亂地抵抗了一陣,各自逃命。
項燕和景骐帶着敗兵一路逃跑。
兵馬越打越少,地方越丢越多。
楚國的副将景骐急得自殺了。
剩下楚王負刍當了秦國的俘虜。
項燕重新招募了兩萬五千名壯丁,到了徐城,碰見了逃命的楚王的兄弟昌平君,報告了楚王被擄的消息。
項燕說:&ldquo吳、越有長江可以防禦敵人,地方一千多裡,還能夠立國。
&rdquo他就率領着大夥兒渡過長江,立昌平君為楚王,準備死守江南。
王翦知道了昌平君和項燕退守江南,就叫蒙武造船。
第二年,王翦已經造好了不少戰船,訓練了幾隊水兵,渡過長江,攻打吳、越。
到了這時候,楚國已經無力再掙紮了。
昌平君在混戰的時候,被亂箭射死,大将項燕見一敗塗地,歎了口氣,隻好自殺了。
王翦滅了楚國,得勝回朝,就向秦王告老還鄉。
秦王拜他兒子王贲為大将,去收拾趙國和燕國的殘餘。
公元前222年,王贲打下遼東,逮住了燕王喜,把他送到鹹陽去。
燕國亡了。
接着他就進攻代城,代王嘉兵敗自殺,趙國亡了。
如今光剩下一個齊國了。
秦王挺高興,親自給王贲寫了一封信,大意說:将軍一出兵,就把燕國和趙國平了,勞苦功高和令尊不相上下。
請将軍順便到齊國去一趟,再發揮一下威力,打下齊國,中原就能夠統一了。
王贲看完了這封信,就領着軍隊去了齊國。
齊王建一向不敢得罪秦王,每回列國中有誰來求救,他總是婉拒。
他放心地把&ldquo和好&rdquo作為靠山,死心塌地地聽秦國的話。
等到韓、魏、楚、燕、趙五國都被秦滅了,齊王建這才害怕起來,跟後勝商量派兵去守西部的邊界。
可是已經太晚了。
公元前221年,幾十萬秦國軍隊好像泰山一樣壓下來。
多年沒打過仗的齊國的兵馬哪裡抵擋得住呢?這時候,齊王建才想起來向各國去求救,可是各國早已完了。
王贲的大軍長驅直取,毫無阻擋,沒幾天工夫就到了臨淄。
齊王建隻好投降。
齊國一亡,範雎和尉缭的&ldquo遠交近攻&rdquo的計策完全成功了。
打這兒起,六國全歸并到秦國,天下一統。
東周列國,經過了五百年的變遷,才合成了一個大國。
秦王統一了六國,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國家的制度。
他認為自己是中國頭一個皇帝,就叫&ldquo始皇帝&rdquo。
以後就用數字計算:第二個皇帝就叫&ldquo二世&rdquo,第三個叫&ldquo三世&rdquo&hellip&hellip這麼下去一直到萬世,沒結沒完。
他又叫玉器工匠刻了一枚大印,算是皇帝的玉玺。
那玉玺刻好之後,大臣們全都給秦始皇慶賀,聽他的新命令。
秦始皇廢除了周朝分封諸侯的制度,改為郡縣制,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面再分縣。
每個郡由朝廷直接任命三個最重要的官長,就是郡守、郡尉和郡監。
郡守是一郡中最主要的官長;郡尉是個武官,在郡守的下頭,管理治安,全郡的軍隊也由他統領;郡監執掌監察的事情。
三十六郡全是這麼統治的。
孟姜女的傳說 相傳秦始皇修建長城時,勞役繁重。
青年範喜良剛和妻子孟姜女新婚三天,就被拉去修築長城,不久後因饑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
孟姜女曆盡艱辛,萬裡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累死的噩耗。
她悲痛欲絕,在長城下痛哭三天三夜,這段長城竟然坍塌,露出了範喜良的屍骸,孟姜女安葬範喜良後于絕望之中投海而亡。
全國行政機構都統一了,辦起事情來當然提高了效率,可是過去的許多毛病也就顯露出來了。
秦始皇下決心來個大改革。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以前,列國諸侯向來就沒有統一的制度。
就拿交通來說吧。
各國都有車馬,也都有通車馬的道兒,可是道兒有寬有窄,車輛有大有小。
秦始皇一面改造車輛,一面趕修&ldquo馳道&rdquo。
改良交通這件事,挺容易就辦到了。
交通一方便,商業跟着就發達起來了。
商業一發達,麻煩的事兒又多了。
除了秦國以外,各地方的尺寸、升鬥、斤兩全不一樣,使用的貨币也不一樣,為了通商的方便,秦始皇又統一了各國的度、量、衡和貨币。
這麼一來,全國的老百姓可就方便得多了。
交通和商業發展了。
可是還有一件多少年來挺難辦的事情,也必須得改革一下,那就是中國的語言和文字。
那時候各國間有着許多種不同的語言和文字,秦始皇費了挺大的力量,規定了&ldquo書同文&rdquo。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郡縣,修長城,統一貨币、文字、度量衡,他把中國推向大一統的時代,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傳奇人物。
天下一統 一統,統一全國。
經過紛亂的春秋戰國,秦國一步步強大興盛,到秦始皇時,他終于統一六國,一步步成為天下霸主。
後來,&ldquo天下一統&rdquo這個成語也指所有事情都被某人或某種勢力所控制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