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東漢的成語
關燈
小
中
大
打打跑跑,跑跑打打,堅持了好幾天。
他們到了一個山谷裡,又打了一陣,殺了一千多匈奴兵。
漢軍跑了四五天,到了一個水窪地區,那邊長的全是葦子。
他們想躲在葦塘裡打遊擊,不料匈奴在上風處放起火來了。
漢軍趁着匈奴那邊的火正燒着的時候,一直往南跑,到了一座山底下。
匈奴兵趕到,又展開了一場血戰。
李陵的步兵在樹縫子裡鑽來鑽去地打擊匈奴的騎兵,匈奴的騎兵在樹縫子裡行動不方便,又被漢軍殺了不少。
漢軍發現單于在南山上,大夥兒對着他一齊射箭,吓得單于慌忙逃去。
那天,漢軍俘虜了幾個匈奴兵,盤問下來,才知道單于本來不想再追漢軍了。
他認為李陵的步兵是漢朝的精兵,他們天天引着匈奴兵往南趕,前面準有大軍埋伏着,所以不想再追下去了。
單于的幾個大臣說:&ldquo大王親自率領着幾萬騎兵還消滅不了幾千個漢兵,以後漢朝将更瞧不起咱們了。
在山谷裡打仗,人多使不出力氣來。
再過去四五十裡就是平地了。
要是在平地上再打不過他們,咱們就回來。
&rdquo單于聽了他們的話又追趕了一陣。
漢軍到了平地,一天當中打了十幾次。
匈奴兵又死傷了一千多人。
單于賺不到便宜,真就打算回去了。
想不到漢軍裡有個軍官,叫管敢,因為說錯話被校尉責打了一頓,竟夜裡偷偷地跑到匈奴那邊去,做了漢奸。
他告訴匈奴,說:&ldquo漢軍後面并沒有救兵,漢營裡的箭也快用完了。
隻有将軍李陵和校尉韓延年各有八百名步兵,十分厲害,别的人都平常得很。
&rdquo單于得到了漢奸管敢的報告,非常高興。
他馬上帶領騎兵去攻擊李陵和韓延年,還向他們喊話,叫他們投降。
匈奴的一支騎兵攔住漢軍的去路,大軍在山上四面圍攻,把漢軍趕到山谷裡。
漢軍五十萬支箭都用完了,五千名步兵也隻有一千零點了。
他們就拿車輪、車擋、車軸當作兵器,跟匈奴兵展開了肉搏。
雙方又死了不少人。
天黑了,匈奴不便出來,漢軍也不能出去。
李陵穿上便衣,自己出去,想去跟單于拼命。
可是四面全是敵人,怎麼跑得出去呢?他歎了一口氣,回來叫士兵們把旗子收起來,連同值錢的東西一塊兒埋在地下,不讓匈奴拿走。
他對士兵們說:&ldquo要是現在還有幾十支箭的話,咱們還可以一塊兒沖出去。
現在箭沒有了,刀、戟也都折了,一到天亮,不是全給他們逮了去嗎?還不如散了隊,各自逃命,能夠有幾個逃回去報告皇上也是好的。
&rdquo他就吩咐士兵每人随身帶上兩份幹糧,一塊冰,各人自想辦法分頭逃跑。
往南再跑一百八十裡就是遮虜障了,他們約定在那邊相會。
到了半夜,李陵叫士兵擂鼓助威。
哪兒知道所有的鼓不是破的,就是鼓皮軟綿綿的,&ldquo噗噗噗&rdquo怎麼也敲不響。
李陵和韓延年騎上馬,帶着十幾個壯士往南沖去。
匈奴的騎兵追上來的就有幾千,十幾個人跟幾千個騎兵就打起來了。
韓延年殺了幾十個匈奴騎兵以後陣亡了,李陵被匈奴圍住,他向南哭着說:&ldquo我沒有臉見皇上了!&rdquo他隻好下了馬,讓匈奴逮了去。
其餘的漢兵先後逃回到遮虜障的一共有四百多人。
他們向當地的長官詳細報告漢軍覆沒的經過,長官又向朝廷報告上去。
漢武帝得到了這個消息,還以為李陵一定也陣亡了。
後來他得到李陵被俘投降的信兒,氣得跟什麼似的,當時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下了監獄。
大臣們這才知道漢武帝是多麼痛恨李陵了。
奮不顧身 出自漢司馬遷《報任安書》:&ldquo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rdquo李陵寡不敵衆,投降了匈奴,朝中大臣紛紛指責李陵沒骨氣,隻有司馬遷為他辯護,說他為了國家奮不顧身,此次投降并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後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
奮,振作;顧,顧及,惦念。
&ldquo奮不顧身&rdquo形容奮勇前進,不顧惜生命。
重于泰山 李陵被俘,漢武帝讓大臣們都來評評李陵的行動。
大臣們有的責備李陵怕死,有的說李陵沒有用兵的本領,還有的罵李陵是個賣國賊。
其中一個說:&ldquo孤軍深入已經不對了,他還想躲在山谷裡,葦塘裡,這哪兒像個将軍?&rdquo另一個說:&ldquo李陵隻會說大話,沒有真本領。
他當時曾經說過他的部下個個都能打老虎,射箭是百發百中的,要是真有這種本領的話,五十萬支箭怎麼射不中幾萬匈奴兵呢?&rdquo還有一個說:&ldquo李陵非要自己帶兵,他早就瞧不起貳師将軍了。
&rdquo大夥兒都說李陵該死。
大臣當中有個太史令,叫司馬遷。
他正值壯年,也像李陵一樣不知天高地厚。
他并不是跟李陵特别要好,也不是不知道李陵投降匈奴是不對的。
隻因為他瞧不起那幫專看漢武帝的臉色說話的人,就冒冒失失地替李陵打抱不平來了。
他說:&ldquo李陵服侍父母很孝順,跟人來往最講信義,國家有緩急,他情願不顧性命,他的風度是大人物的風度。
現在他遇到不幸,那些安穩度日的臣下,添油加醋地說李陵的壞話,我實在覺得痛心!再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足五千,就這麼深深地插到敵人的心腹地區,打擊了幾萬敵人,他的士兵拿着弓箭打擊匈奴,拼命地打了一千裡地,直到箭用完了,道兒堵死了,他們還赤手空拳地跟匈奴拼命。
他的部下能夠個個不顧死活地拼命,就是古代最出名的将軍也不過如此。
李陵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麼多敵人,也足足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
&rdquo 司馬遷替李陵辯護,漢武帝插不上嘴,大臣們就更不敢反駁了。
有幾個人嘁嘁喳喳地議論說:&ldquo這麼說來,李陵要比貳師将軍強得多了。
&rdquo漢武帝聽見了他們拿李陵去比大舅哥李廣利,火了。
可是他覺得司馬遷的話很難挑出錯處來,隻好瞪了那幾個議論李廣利的人一眼。
也是司馬遷一時糊塗,說着說着,不該說的話他也說出來了。
他說:&ldquo李陵不肯馬上就死,準有他的主意。
他一定還想将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rdquo 漢武帝抓住了這句話,罵着說:&ldquo你怎麼知道是他的主意?是李陵告訴你的?按你這種說法,誰都可以堂而皇之地投降敵人了。
這麼狂妄地替投降敵人的人争辯,你是成心反對朝廷嗎?&rdquo他吆喝一聲,把司馬遷下了監獄,吩咐廷尉杜周去審問他。
廷尉杜周是個酷吏,也是漢武帝肚子裡的蛔蟲,他早就知曉漢武帝的心意了。
上次貳師将軍李廣利出兵,李陵不願意在他手底下監督辎重,已經得罪了漢武帝。
因此,漢武帝就讓他帶着五千步兵去冒險,不但後面沒有軍隊接應他,連打仗的馬也不給。
漢武帝這麼對待他,司馬遷還替他辯護,這不是老虎頭上拍蒼蠅嗎?為了迎合漢武帝的心意,廷尉杜周就把司馬遷定了宮刑。
按照漢朝的規矩,定了罪的人可以拿出錢來贖罪,可是司馬遷拿不出錢來。
他既沒有有錢的朋友幫忙,又沒有俠客替他打抱不平,隻好受了刑罰。
受宮刑是最丢人的,依他的脾氣甯可自殺,也不願意受這種刑罰。
可是他正在用全部的精力寫一部《史記》,還沒寫完。
他覺得自己不能死。
他要忍受一切侮辱和痛苦來完成這部書。
他說:&ldquo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rdquo 司馬遷十歲的時候,就讀《尚書》《左傳》《國語》等古文,二十歲開始遊曆各地的名勝古迹,全國東南西北差不多走遍了,随後就一直在研究中國的曆史和文學。
這次為了李陵的事,受了宮刑,他歎息着說:&ldquo從前周文王被關着,寫了一部《周易》;孔子被困住,寫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子被斬了腳,寫了一部《孫子兵法》;呂不韋被逼搬到蜀地去,傳下了一部《呂氏春秋》;韓非子關在秦國,傳下了《說難》《孤憤》等文章;《詩經》三百篇,大多是聖賢人在受困發憤的情況下所完成的著作。
我要寫的這套書,從黃帝開始到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為止,一共一百三十篇文章,五十二萬字。
&rdquo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曆史。
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ldquo前四史&rdquo。
《史記》在史學、文學上都有很高價值。
魯迅曾評價它是&ldquo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rdquo,說它是曆史著作中的&ldquo絕唱&rdquo,又可以和屈原的《離騷》媲美。
司馬遷出獄以後,做了中書令,後來卻悶悶不樂地死了。
也有人說,他是因為始終改不了倔強的脾氣,被漢武帝殺了的。
漢武帝把李陵的家人下了監獄,又把司馬遷辦了罪,總算出了氣。
過了一陣,他靜下心來想了想,有點後悔。
他本來叫路博德去接應李陵,就不應該改變主意,又叫他去守西河,弄得李陵得不到救兵。
這麼一想,他就打發使者去慰勞那四百多個逃回來的士兵。
他還打算再去進攻匈奴,最好能把李陵接回來。
公元前97年(漢武帝四十四年),漢武帝派出了二十多萬人馬分成三路去進攻匈奴:他派貳師将軍李廣利率領六萬騎兵、七萬步兵,從朔方出發,派強弩都尉路博德帶着一萬多人跟在後面接應;派遊擊将軍韓說帶着三萬步兵,從五原出發;派因杅将軍公孫敖帶着一萬騎兵、三萬步兵,從雁門出發。
四位将軍一個一個地來向漢武帝辭行。
漢武帝特意囑咐公孫敖,對他說:&ldquo李陵雖然打了敗仗,留在匈奴,可聽說他還想回來。
你要瞅準機會,一直打進匈奴裡面去,能夠把李陵接回來,就是一等大功。
&rdquo公孫敖覺得漢武帝這麼重用他,高興得直點頭哈腰。
二十多萬漢軍浩浩蕩蕩地陸續出發,看這個勢頭,非要把匈奴消滅不可了。
匈奴的探子得到消息,立刻騎着快馬飛一樣地跑去報告且鞮侯單于。
且鞮侯單于吩咐左賢王帶領兩萬騎兵去抵抗從雁門出來的公孫敖那一路漢軍,自己率領着十萬騎兵去對付從朔方出來的李廣利那一路。
兵法上說,知己知彼,才能夠百戰百勝。
匈奴知道了漢軍的情況,他們布置好了,可李廣利還不知道。
他率領着六萬騎兵、七萬步兵毫無阻礙地一直到了餘吾水,正碰上單于的十萬精兵。
兩下一交戰,李廣利就敗下陣來。
人家還不肯讓他好好地撤退,他隻好一面打一面逃。
這麼連着抵抗了十幾天,糧草都快吃完了,剛巧路博德的一隊人馬來接應,匈奴兵才放棄了追趕。
李廣利和路博德兩隊大軍總算挺安全地一塊兒回來了。
遊擊将軍韓說帶着三萬步兵到了匈奴地界,在荒野裡兜了幾個圈子,沒碰到一個匈奴兵。
他們沒有事,每天隻是吃飯、走路,走路、吃飯。
路越走越遠,糧食可越吃越少。
韓說沒有辦法,隻好回來。
第三路公孫敖的那一萬騎兵、三萬步兵到了匈奴地界,還沒紮營,匈奴左賢王的騎兵已經打了過來。
公孫敖皺着眉頭,眯縫着小眼睛估量了一下,覺得自己不是左賢王的對手,還是退兵最上算。
幸虧左賢王挺大方地讓漢軍回來了。
臨走前漢武帝曾囑咐他深入匈奴地區,可是他見了左賢王就往回跑,更别說見到李陵了。
他怎麼向漢武帝交代呢?可他有辦法,隻要心夠狠,怎麼說都行。
他向漢武帝報告,說:&ldquo我捉到了一個匈奴的活口,他說李陵投降了匈奴,做了單于的軍師。
李陵布置了匈奴兵防備着漢軍,叫我怎麼還能打得進去呢?&rdquo說着,連連搖頭。
漢武帝這才确定李陵真不是玩意兒,李陵不是怕死,是成心跟朝廷作對。
司馬遷說他還想将功贖罪,來報答朝廷,這不是有意欺蒙皇上嗎?他越想越恨,當時就下了命令,把李陵的一家老小全殺了。
冤枉的事情可是能查得出來的。
原來漢朝有一個都尉叫李緒,他早已投降了匈奴。
這會兒教匈奴防備漢軍的是他,不是李陵。
漢武帝覺得不應該殺了李陵的母親和妻子。
他想,死的已經死了,也就算了。
李陵得到了全家滅門的信兒,哭得死去活來。
他要報仇,他派人把李緒刺死。
單于的母親知道了這件事,說李陵不該殺害匈奴的大臣,一定要把李陵治死。
且鞮侯單于愛李陵的才能,暗地裡派心腹把李陵送到北方暫時躲避,李陵不由得感激單于的好意。
後來單于的母親死了,單于馬上派人去接李陵,好言好語地安慰了他一番。
因為漢武帝殺了李陵的母親和妻子,單于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陵,還封他為右校王。
從那時起,李陵跟衛律一樣,死心塌地地投降了匈奴。
重于泰山 出自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ldquo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rdquo 泰山:山名,在山東泰安,五嶽之首。
&ldquo重于泰山&rdquo的意思是比泰山還重,多比喻意義、價值等非常重大。
小心謹慎 霍光是骠騎将軍霍去病的異母兄弟,漢武帝挺看重他,叫他做了郎中,又升至光祿大夫。
霍光服侍漢武帝二十多年,小心謹慎,從來沒有過失。
漢武帝七十多歲的時候,想立小兒子弗陵為太子。
可弗陵隻有七歲,得有個忠實可靠的大臣幫助他,他覺得大臣之中霍光最靠得住。
他想起從前周公輔佐成王,背着成王讓諸侯朝見的事情。
他想讓霍光輔佐弗陵,但他不知道霍光肯不肯做周公。
于是他命畫工畫了一張&ldquo周公背成王朝諸侯圖&rdquo送給霍光。
霍光是個老實人,收到畫一看,隻覺得畫得挺好,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第二年,漢武帝病重,霍光流着眼淚問:&ldquo萬一皇上有個三長兩短,誰繼承皇位呢?&rdquo漢武帝說:&ldquo你還不明白那張圖的意思嗎?立弗陵,你做周公。
&rdquo當天,漢武帝就立八歲的弗陵為皇太子。
第二天,漢武帝拜霍光為大司馬大将軍。
又過了一天,七十一歲的漢武帝死了。
太子弗陵即位,就是漢昭帝。
霍光一心一意地輔佐漢昭帝,繼續休養生息,減輕稅收,減少勞役,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轉眼間,到了漢昭帝即位的第十三年,漢昭帝二十一歲了,老百姓都頌揚着漢昭帝的恩德,希望他身體健康,萬壽無疆。
想不到僅僅過了兩個月工夫,漢昭帝卻害病死了。
周公&ldquo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rdquo 周武王去世,年僅12歲的周成王繼位。
因為繼位時年幼,害怕諸侯再起戰亂,周成王的叔父周公代為執政。
周公對周成王傾囊相授,愛護有加,教他治國之道,為君之道,更教他愛民之心。
難得的是,周公能抵制住權勢的誘惑,在周成王成年之後還政成王。
周公求賢若渴,唯恐失去天下賢人。
他洗一回頭時,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頭發;吃一頓飯時,數次吐出口中食物,隻為了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賢士。
這就是成語&ldquo握發吐哺&rdquo的典故。
漢昭帝沒有兒子,大臣們議論紛紛,立誰好呢?漢武帝的兒子裡隻剩下一個廣陵王劉胥了。
可是他的荒唐勁兒是出了名的,漢武帝早就說過不準他繼承皇位,大将軍霍光當然不會立他為皇帝。
有人提議立漢武帝生前寵幸的李夫人的孫子,也就是昌邑王劉賀。
霍光就請十五歲的上官皇後下了一道诏書,打發使者去迎接他來即位。
昌邑王劉賀是個浪蕩子,整天光知道玩兒,不知道上進。
他手底下也有幾個正派的大臣,像中尉王吉、郎中令龔遂、老師王式等。
他們屢次苦苦地勸告劉賀,可劉賀不喜歡他們,他喜歡的隻是一幫專門跟着他荒淫無度混日子的臣下。
使者到了昌邑已經半夜了。
劉賀接了诏書,剛看了幾行,就高興得手舞足蹈,大聲笑着說:&ldquo哈哈,我做皇帝去了!&rdquo說着,他就抱着一個手下直蹦,蹦得兩人全都摔倒了。
他爬起來,叫人馬上預備車馬,還叫廚師把夜宵送到内室裡來。
他在屋子裡像小貓撒歡似的蹦着。
他一見廚師進來,就自己端着盤轉了幾個圈,對廚師說:&ldquo哈哈,我要到長安做皇帝去了,你們去不去?&rdquo一下子,宮裡、宮外都起了哄,内侍、宮女、廚師,還有駕車的、看馬的、養狗的、踢球的、吹打的都到宮裡來賀喜,請求劉賀把他們都帶到長安去。
劉賀指手畫腳地說:&ldquo行,行!都去,都去!&rdquo 中尉王吉得到信兒,慌忙來勸劉賀别這麼心急。
這種潑冷水的話劉賀哪裡聽得進去,他等不及,騎上馬就先飛一般地跑了。
他一口氣跑出去了一百三十五裡地,回頭一瞧,跟着他的人一個也看不到。
他隻好在驿舍裡等。
等了大半天,才見使者趕到。
後面還有三百多人一個接着一個地趕上來。
王吉勸告劉賀,說:&ldquo我聽說從前孝文皇帝聽到高皇帝晏駕了,悲傷得說不出話來,三年沒笑過一次。
現在大王去主持喪事,應當哭泣、悲哀。
請大王留點神,别讓人家瞧不起。
大将軍霍光的仁愛、勇敢、智慧、忠誠、信義,誰都知道。
他伺候了孝武皇帝二十多年沒有過錯,先帝把整個天下托付給他。
霍将軍抱着少帝治理天下,愛護百姓,大夥兒過着太平的日子,就是古時候的周公、伊尹也不過如此。
現在皇上晏駕了,沒有後代。
大将軍立了大王,請大王一心一意地尊敬他,就是像伺候長輩一樣地孝敬他也不算過分。
但願大王記住我這一番忠告。
&rdquo劉賀呆呆地點點頭,就又上馬走了。
昌邑王劉賀到了濟陽,聽說那兒有兩種土特産很出名。
一種是&ldquo長鳴雞&rdquo,打起鳴來又長又響;一種是&ldquo積竹杖&rdquo,是用兩根竹竿合成的手杖。
這兩種東西對于劉賀一點用處都沒有。
他偏偏要人家停下車馬去買,越多越好。
郎中令龔遂往死裡勸阻他。
他隻好買了三隻長鳴雞、兩根積竹杖,才走了。
他到了弘農,看見那邊的姑娘挺漂亮,就暗地裡囑咐手下阿善挑選十幾個最漂亮的偷偷地送到驿舍裡去。
阿善到老百姓家裡去搜查美女,見到有幾分姿色的,就硬拉上車。
當天晚上就有一些良家婦女送到了驿舍。
這件事情被使者知道了,他批評昌邑的相國安樂,安樂告訴龔遂,龔遂立刻進去責問劉賀。
劉賀不肯承認,賴又賴不掉,隻好挺别扭地看看站在旁邊的阿善。
龔遂叫人把阿善拉出去砍了,又把那些搶來的婦女放回家去。
劉賀沒說話,耷拉着腦袋,表示同意。
一行人到了灞上,離京都隻有幾裡地了,有幾個大臣等在那兒迎接,請昌邑王劉賀坐上特别準備好了的車馬。
他們到了東門外,龔遂對劉賀說:&ldquo照規矩,奔喪見了京都就應當開哭了。
&rdquo劉賀說:&ldquo我嗓子疼,不能哭。
&rdquo到了城門口,龔遂又催他哭。
他哪兒哭得出來呢?一直到了未央宮,龔遂請劉賀下車,對他說:&ldquo再不哭,就做不成皇帝了。
&rdquo劉賀聽了,連忙趴在地下,嗚嗚哭得還挺像樣兒。
上官皇後下了诏書,先立昌邑王劉賀為皇太子,再叫皇太子劉賀即位。
劉賀即了位,中尉王吉、郎中令龔遂、老師王式都沒重用,因為這些大臣老說着讨厭的話,勸他守規矩,就是對霍光,他也隻是敬而遠之。
他喜歡的是從昌邑帶來的那幫跟他一塊兒胡鬧的臣下,包括車夫、廚師、看馬的、養狗的,連養長鳴雞的都在内。
他在宮裡悶得慌,就叫手下人陪着他喝酒作樂、說說笑話。
看見美貌的宮女,他就拉着不放。
他還鬧着要到外面去玩,左右的人說皇上不能随便出去。
他們就陪着他到上林苑去跑跑馬,或者到獸園去看看老虎、豹什麼的。
劉賀覺得老虎跟豹分别關在籠子裡,太老實,不好看。
他讓管野獸的人把它們關在一起讓它們打架,那才好玩兒哪。
老一套玩膩了,他就獨出心裁,把樂府裡所有的樂器都搬出來,就這麼亂七八糟地吹吹打打,鬧得宮裡鑼鼓喧天,好像要把房頂都震塌了他才高興似的。
說他年輕、不懂事,可他已經十九歲了。
在漢昭帝喪事期間,就這麼荒唐,怎麼能叫大臣們不着急呢?龔遂他們流着眼淚,頭磕出血來地勸他,他也不生氣,可就是堅決不改。
大臣張敞上書勸告,說:&ldquo皇上剛即位,正在年輕有為的時候,天下的人都擦着眼睛、側着耳朵要看看皇上的行動,聽聽皇上的教化。
朝廷中輔助皇上,為國家出力的大臣都沒受到表揚,從昌邑來的那批淫亂的小人反倒被重用,這是最大的過錯。
請皇上遠離小人,親近君子,這是國家的造化,天下人的造化。
&rdquo劉賀覺得親近君子、遠離小人多乏味兒,要是這樣,還不如不做什麼皇帝。
大臣當中最苦悶的要數霍光了,看見新立的天子這個樣子,他覺得對不起漢武帝。
他偷偷地跟大司農田延年商量挽救的辦法。
田延年說:&ldquo既然知道他不配做君王,為什麼不另外選一個賢明的君王呢?&rdquo霍光要強,他一心想做個忠心的大臣。
因此,他一直小心謹慎,不敢有半點破壞規矩的行動。
聽了田延年的話,他心裡倒是同意了,可還是怕壞了規矩。
他又去跟車騎将軍張安世商議。
張安世完全贊成霍光和田延年的主張。
三個人一緻決定廢除昏君。
霍光就讓田延年和張安世寫奏章,準備請大臣們簽名。
第二天,霍光到了未央宮,召集了丞相、禦史、将軍、列侯、大夫、博士,還有典屬國蘇武等,商議大事。
霍光先開口,說:&ldquo昌邑王行為昏亂,恐怕社稷不保,天下不安,怎麼辦呢?&rdquo大夥兒聽了,好像晴天打了個響雷,都愣住了,誰也不敢發言。
田延年拿着寶劍,走上一步,說:&ldquo先帝把孤兒和天下托付給大将軍,是因為大将軍忠心、賢明,能夠保全劉家的天下。
現在人心惶惶,國家将亡,要是大将軍不快點決定大計,漢朝天下怕要從此亡了,請問大将軍有什麼臉去見先帝?今天的事不能再拖下去了。
做了漢朝的大臣不能幫助漢朝就是不忠!誰敢不忠,我就先把他殺了!&rdquo 霍光拱了拱手,說:&ldquo大司農責備我,很對!朝廷弄得亂哄哄的,都應當怨我!&rdquo大臣們也都覺得自己應當受到責備,他們趴在地上,磕着頭,說:&ldquo天下萬民全靠大将軍。
我們願意聽從大将軍的吩咐!&rdquo 霍光就把田延年和張安世寫好了的奏章念了一遍,大臣們聽了,連連點頭。
當時就由丞相楊敞領銜,接着大将軍霍光、大司農田延年、典屬國蘇武等十幾個大臣都簽了名。
他們一塊兒去見上官皇太後,扼要地說明昌邑王不能繼承宗廟。
皇太後就坐着車到了未央宮承明殿,吩咐衛士守住各處宮門,不準昌邑的那批臣下進來。
昌邑王劉賀聽說皇太後到了承明殿,不得不去朝見。
他見不讓昌邑的臣下進來,就問霍光是怎麼回事。
霍光說:&ldquo是皇太後下的命令。
&rdquo劉賀說:&ldquo幹嗎這麼大驚小怪的?&rdquo 不一會兒,皇太後傳出命令,吩咐昌邑王進去。
昌邑王進了承明殿,吓了一大跳。
他看見:上官皇太後穿着最有氣派的衣服,威風凜凜地坐着;她左右站着衛士,手裡拿着刀;殿上排列着一班拿着長戟的武士。
昌邑王不由得哆嗦起來,跪在皇太後面前,聽她的吩咐。
旁邊的尚書令開始宣讀起來: 丞相敞等冒死上書皇太後:孝昭皇帝晏駕,沒有後嗣,特派使者去召昌邑王來主持喪事。
不料他毫無悲哀之心,路上也不肯齋戒,反倒派人強搶民女,在驿舍裡荒淫無道。
到了京師,立為皇太子,竟在孝子居喪期内,私買雞、豬,大吃大喝。
自作主張,帶來了昌邑的人員二百多人,天天跟他們在一起玩樂。
送殡回來,就把宗廟樂器胡亂吹打。
連皇太後的車馬,他也給官奴使用、玩兒。
連孝昭皇帝的宮女,他也随便污辱。
他還下令,誰敢洩露一律腰斬&hellip&hellip 别看上官皇太後年紀輕,她聽到這兒,氣得胸膛一鼓,吩咐尚書令停下。
她大聲責備,說:&ldquo做君王的可以這麼無法無天嗎?&rdquo劉賀跪着倒退了幾步,仍然趴在地上。
尚書令繼續讀下去: 他即位才二十七天,就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不應當做的事。
他這麼荒淫無道,失了帝王的體統,破壞了漢朝的制度。
臣敞等屢次向他勸告,他不但不肯悔過,還越犯越嚴重。
這麼下去,恐怕社稷不保,天下不安。
社稷比君王更重要,這樣的君王不配繼承統治萬民,應當廢去。
請皇太後下诏! 上官皇太後聽他念完了,就說:&ldquo準!&rdquo霍光就吩咐左右扶着劉賀下去。
霍光親自把他送到昌邑公館,對他說:&ldquo我甯可對不起大王,也不能對不起國家。
希望大王自己保重,我不能再伺候大王了。
&rdquo說着,他流着眼淚跟劉賀分别了。
大臣們請霍光把劉賀放逐到漢中去。
霍光認為太重了。
他請皇太後削去劉賀的王号,仍舊讓他回到昌邑去,另外給他兩千戶作為生活供應。
但是昌邑的那批不着調的臣下害得昌邑王落到這麼個下場,應當處斬。
隻有中尉王吉、郎中令龔遂、老師王式可以免刑。
皇太後一一照準。
霍光他們既然廢去了劉賀,就得再選一位像樣的君王。
光祿大夫丙吉上書給大将軍霍光,推薦漢武帝的曾孫劉病已,說他有才有德,可以繼承皇位,請大将軍和大臣們商議。
霍光先向大臣們挨個征求意見,有的說劉病已的确不錯,有的不太知道他,可也不反對。
霍光又和丞相楊敞商議了一下,請丞相領頭向上官皇太後上書,先封皇曾孫劉病已為陽武侯,再立他為皇帝,皇太後同意了。
劉病已做了皇帝,就是後來的漢宣帝。
小心謹慎 出自《漢書·霍光傳》:&ldquo出入禁闼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
&rdquo霍光被漢武帝任命為光祿大夫,每當皇帝出行,他總跟随左右。
霍光出入皇宮處處小心,事事謹慎,從不出任何差錯。
漢武帝十分寵信他,封他為大司馬。
漢武帝死後,霍光被委以重任輔佐漢昭帝劉弗陵執政。
小心,留神,當心。
&ldquo小心謹慎&rdquo形容說話做事非常慎重。
沉魚落雁 匈奴自從壺衍鞮單于即位以來,貴族争權,國内不團結,越來越衰落了。
等到壺衍鞮單于一死,匈奴出了五個單于,互相攻打,根本沒有力量再跟漢朝作對。
其中有個單于叫呼韓邪,他殺了一個主要的敵手,又打敗了别的幾個單于,差不多可以統一匈奴了。
想不到呼韓邪單于的哥哥自立為郅支單于(郅zhì),又打起來了。
郅支單于兵力很強,他殺了另一個單于,回頭又來攻打他的兄弟呼韓邪單于。
呼韓邪單于因為連年打仗,已經死傷了不少人馬,這會兒又打了幾個敗仗,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郅支單于很快吞并了周邊的烏孫和大宛。
西域都護甘延壽和他的副手陳湯擔心他繼續進攻别的國家,那樣西域就真的不能太平了啦!也怪那個郅支單于不得人心,甘延壽和陳湯聯絡了西域的十五個國家,周密計劃,繞道向郅支單于發起了進攻。
雙方打了幾仗,漢兵打下郅支城,砍了郅支單于的腦袋,把人頭送到了長安。
漢朝殺了郅支單于,呼韓邪單于聽到了這個消息,又是高興又是怕。
高興的是郅支單于一死,他的匈奴王位可以坐定了;怕的是漢朝這麼強大,萬一對他不滿意,那可不是玩兒的。
于是他親自到長安去見漢天子,要求做漢朝的女婿,願意一輩子和漢朝交好。
漢元帝也願意同匈奴和親,答應了。
以前匈奴很厲害,漢朝嫁給單于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
現在呼韓邪單于已經投奔了漢朝,作為外臣,隻要給他一個後宮的女子就可以了。
住在掖庭裡(妃嫔居住的地方)等待皇上挑選的女子多着哪,随便賞一個給呼韓邪單于,就能讓他滿意。
漢元帝吩咐掖庭令去傳話:&ldquo誰願意到匈奴去,皇上就把她當成公主看待。
&rdquo那些成千的被送入掖庭的女子從沒見過皇上一面,大多數一輩子也沒有伺候皇上的機會。
她們就好像關在籠子裡的鳥兒,永遠沒有飛的機會。
能夠出去嫁人的話,就是嫁給一個平民也夠稱心了。
可是要她們離開本國,跟着匈奴到遙遠的外族去,誰都不樂意。
其中有個宮女叫王嫱,又名王昭君,她很有見識,為了兩國能和好,也為了自己的終身,她向掖庭令說明願意到匈奴去。
掖庭令正為沒人應征而焦急,難得王昭君肯去,就把她報了上去。
漢元帝把宮女圖中的王昭君揀出來,仔細看看,覺得這個女子長得并不難看,可也不怎麼漂亮,反正後宮女子有的是,他就在王昭君的畫像上畫個圈兒,決定把她嫁給呼韓邪單于。
當時就吩咐幾個專門辦理喜事的臣下,準備嫁妝,擇個日子,給呼韓邪單于成親。
到了結婚那一天,王昭君到漢元帝跟前來辭行,她跪着說:&ldquo臣女王嫱拜見萬歲!&rdquo說着低下頭去。
漢元帝一瞧,覺得她又美又可憐,就問她:&ldquo你是什麼時候進宮的?&rdquo王昭君說出了哪年哪月。
漢元帝眼看這麼一個美人兒送給單于,多少有點兒舍不得。
他囑咐了王昭君幾句話,就讓掖庭令帶她去跟呼韓邪單于成親。
呼韓邪單于娶了這麼一個年輕美貌的&ldquo公主&rdquo,從心坎裡感激漢天子。
不說别的,那份嫁妝已經夠令他高興。
光是綢緞布帛就有一萬八千匹,絲綿一萬六千斤。
從漢朝方面說,隻要匈奴不來侵犯,使邊界上和臨近的居民不受到搶劫和屠殺,已經稱心滿意。
如今呼韓邪單于一心和漢朝交好,不但從此不再來侵犯邊境,而且還跟漢朝一起守衛北方,漢朝怎麼樣優待他都樂意。
因此,在呼韓邪單于夫婦離開長安那一天,漢元帝在宮廷裡舉行一個盛大的宴會歡送他們。
在宴會上滿朝文武百官和匈奴的大臣們都有說不出的高興。
隻有漢元帝一個人悶悶不樂。
他見了新娘王昭君和新郎呼韓邪單于在一起,突然愣了。
這麼一個大美人兒像是天上掉下來的,轉眼間就成了别人的媳婦。
他直愣愣地對着王昭君出神,大臣們向他上壽,匈奴的君臣們向他上壽,他隻好皮笑肉不笑地應付着,心裡頭直跺腳。
他皺着眉頭想:&ldquo她進宮已經那麼多年了,沒見過她,無所謂;那天見她一個人跪着,也沒覺得怎樣;為什麼今天她跟着别人走了,才越看越舍不得?&rdquo他多麼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惜太晚了。
為了一個宮女,被大臣們議論,說他好色,還對外族人失了信,那可太不值得了。
他定了定神,酸溜溜地讓宴會繼續下去。
漢元帝回到内宮,越想越後悔,越想越生氣。
再拿出王昭君的宮女圖來仔細看看,模樣是對的,可是沒一點兒精氣神,壓根兒沒有真人那種招人疼的勁兒。
他認為這一定是畫工搗的鬼。
他火了,他早就火了,可是這會兒他找到了讓他洩恨的人了。
原來王昭君被送入掖庭的時候,按照當時的規矩,得由畫工畫了像,讓皇上随時可以看看,看中了,才召她去伺候。
那個畫王昭君的畫工叫毛延壽,是當時很出名的一個畫家。
他給宮女們畫像,宮女們希望他把自己畫得好看點兒,總是送禮物給他。
那時候朝廷上下貪污勒索成了風氣,毛延壽很可能得到了不少額外的收入。
漢元帝看了宮女圖,直怪毛延壽沒把王昭君畫成大美人兒。
左思右想,他認為是毛延壽害得他把這麼一個大美人兒白白送給了匈奴。
他怎麼能不生氣呢?當時就拿貪污勒索的罪名,把那個倒黴的毛延壽殺了。
&ldquo沉魚落雁&rdquo之&ldquo沉魚&rdquo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位女子名叫西施,她五官端正,面若桃花,相貌過人。
相傳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着她俏麗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動人。
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竟然忘記了遊水,漸漸地沉到河底。
從此,西施這個&ldquo沉魚&rdquo的稱号,在附近流傳開來。
王昭君冒着刺骨的冷風,騎上馬,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
王昭君告别了故土,一路上,她聽着馬兒的嘶鳴和大雁的啼叫,想到自己即将離開故鄉,不知道這輩子還能不能再回來,她的心肝就好像被撕裂了一樣。
她在坐騎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别之曲。
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竟然忘記了擺動翅膀,跌落地下。
王昭君到了匈奴,住在塞外,匈奴人都喜歡她,尊敬她。
她看出了匈奴人和中原人有不少相同的地方,慢慢兒也就生活慣了。
她一面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專仗着武力去發動戰争,一面把漢朝的文化介紹給匈奴,王昭君就這麼安安定定地住在了匈奴。
沉魚落雁 清劉鹗《老殘遊記》記載:&ldquo他們不是比他西施,就是比他王嫱;不是說他沉魚落雁,就是說他閉月羞花。
&rdquo &ldquo沉魚&rdquo指的是西施,&ldquo落雁&rdquo指的是王昭君。
後人多用&ldquo沉魚落雁&rdquo形容女子容貌十分美麗。
環肥燕瘦 王昭君出嫁以後才幾個月工夫,漢元帝死了,死的時候才四十二歲。
太子即位,就是漢成帝。
漢成帝立母親王政君為皇太後,拜大舅陽平侯王鳳為大司馬大将軍兼任尚書,二舅王崇為安成侯,還有五個舅舅都封了侯。
外戚王家從此掌握了朝廷大權。
漢成帝也是個寶貝,他認為朝廷裡有大臣,四方有将士,自己倒樂得坐享太平,尋歡作樂。
漢成帝好色,除了皇後以外,别的妃子和宮女他也喜歡。
他有了這麼多女人,可是就沒有個兒子。
好在他也不在乎,隻要能玩兒就行了。
他常穿上便衣,帶着手下的人偷偷地到外面去鬥雞、跑狗、找美女。
有一天,他到了陽阿公主家裡,公主請他喝酒,還叫家裡的幾個歌女出來唱歌、跳舞,伺候皇上。
漢成帝看見其中有一位姓趙的歌女長得特别漂亮,他越看越喜歡,就向陽阿公主讨要。
陽阿公主當然答應,漢成帝就把她帶進了宮,從此日日夜夜地陪着她,愛她愛得掉了魂。
這個歌女原來的名字叫趙宜主,因為長得瘦小玲
他們到了一個山谷裡,又打了一陣,殺了一千多匈奴兵。
漢軍跑了四五天,到了一個水窪地區,那邊長的全是葦子。
他們想躲在葦塘裡打遊擊,不料匈奴在上風處放起火來了。
漢軍趁着匈奴那邊的火正燒着的時候,一直往南跑,到了一座山底下。
匈奴兵趕到,又展開了一場血戰。
李陵的步兵在樹縫子裡鑽來鑽去地打擊匈奴的騎兵,匈奴的騎兵在樹縫子裡行動不方便,又被漢軍殺了不少。
漢軍發現單于在南山上,大夥兒對着他一齊射箭,吓得單于慌忙逃去。
那天,漢軍俘虜了幾個匈奴兵,盤問下來,才知道單于本來不想再追漢軍了。
他認為李陵的步兵是漢朝的精兵,他們天天引着匈奴兵往南趕,前面準有大軍埋伏着,所以不想再追下去了。
單于的幾個大臣說:&ldquo大王親自率領着幾萬騎兵還消滅不了幾千個漢兵,以後漢朝将更瞧不起咱們了。
在山谷裡打仗,人多使不出力氣來。
再過去四五十裡就是平地了。
要是在平地上再打不過他們,咱們就回來。
&rdquo單于聽了他們的話又追趕了一陣。
漢軍到了平地,一天當中打了十幾次。
匈奴兵又死傷了一千多人。
單于賺不到便宜,真就打算回去了。
想不到漢軍裡有個軍官,叫管敢,因為說錯話被校尉責打了一頓,竟夜裡偷偷地跑到匈奴那邊去,做了漢奸。
他告訴匈奴,說:&ldquo漢軍後面并沒有救兵,漢營裡的箭也快用完了。
隻有将軍李陵和校尉韓延年各有八百名步兵,十分厲害,别的人都平常得很。
&rdquo單于得到了漢奸管敢的報告,非常高興。
他馬上帶領騎兵去攻擊李陵和韓延年,還向他們喊話,叫他們投降。
匈奴的一支騎兵攔住漢軍的去路,大軍在山上四面圍攻,把漢軍趕到山谷裡。
漢軍五十萬支箭都用完了,五千名步兵也隻有一千零點了。
他們就拿車輪、車擋、車軸當作兵器,跟匈奴兵展開了肉搏。
雙方又死了不少人。
天黑了,匈奴不便出來,漢軍也不能出去。
李陵穿上便衣,自己出去,想去跟單于拼命。
可是四面全是敵人,怎麼跑得出去呢?他歎了一口氣,回來叫士兵們把旗子收起來,連同值錢的東西一塊兒埋在地下,不讓匈奴拿走。
他對士兵們說:&ldquo要是現在還有幾十支箭的話,咱們還可以一塊兒沖出去。
現在箭沒有了,刀、戟也都折了,一到天亮,不是全給他們逮了去嗎?還不如散了隊,各自逃命,能夠有幾個逃回去報告皇上也是好的。
&rdquo他就吩咐士兵每人随身帶上兩份幹糧,一塊冰,各人自想辦法分頭逃跑。
往南再跑一百八十裡就是遮虜障了,他們約定在那邊相會。
到了半夜,李陵叫士兵擂鼓助威。
哪兒知道所有的鼓不是破的,就是鼓皮軟綿綿的,&ldquo噗噗噗&rdquo怎麼也敲不響。
李陵和韓延年騎上馬,帶着十幾個壯士往南沖去。
匈奴的騎兵追上來的就有幾千,十幾個人跟幾千個騎兵就打起來了。
韓延年殺了幾十個匈奴騎兵以後陣亡了,李陵被匈奴圍住,他向南哭着說:&ldquo我沒有臉見皇上了!&rdquo他隻好下了馬,讓匈奴逮了去。
其餘的漢兵先後逃回到遮虜障的一共有四百多人。
他們向當地的長官詳細報告漢軍覆沒的經過,長官又向朝廷報告上去。
漢武帝得到了這個消息,還以為李陵一定也陣亡了。
後來他得到李陵被俘投降的信兒,氣得跟什麼似的,當時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下了監獄。
大臣們這才知道漢武帝是多麼痛恨李陵了。
奮不顧身 出自漢司馬遷《報任安書》:&ldquo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rdquo李陵寡不敵衆,投降了匈奴,朝中大臣紛紛指責李陵沒骨氣,隻有司馬遷為他辯護,說他為了國家奮不顧身,此次投降并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後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
奮,振作;顧,顧及,惦念。
&ldquo奮不顧身&rdquo形容奮勇前進,不顧惜生命。
重于泰山 李陵被俘,漢武帝讓大臣們都來評評李陵的行動。
大臣們有的責備李陵怕死,有的說李陵沒有用兵的本領,還有的罵李陵是個賣國賊。
其中一個說:&ldquo孤軍深入已經不對了,他還想躲在山谷裡,葦塘裡,這哪兒像個将軍?&rdquo另一個說:&ldquo李陵隻會說大話,沒有真本領。
他當時曾經說過他的部下個個都能打老虎,射箭是百發百中的,要是真有這種本領的話,五十萬支箭怎麼射不中幾萬匈奴兵呢?&rdquo還有一個說:&ldquo李陵非要自己帶兵,他早就瞧不起貳師将軍了。
&rdquo大夥兒都說李陵該死。
大臣當中有個太史令,叫司馬遷。
他正值壯年,也像李陵一樣不知天高地厚。
他并不是跟李陵特别要好,也不是不知道李陵投降匈奴是不對的。
隻因為他瞧不起那幫專看漢武帝的臉色說話的人,就冒冒失失地替李陵打抱不平來了。
他說:&ldquo李陵服侍父母很孝順,跟人來往最講信義,國家有緩急,他情願不顧性命,他的風度是大人物的風度。
現在他遇到不幸,那些安穩度日的臣下,添油加醋地說李陵的壞話,我實在覺得痛心!再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足五千,就這麼深深地插到敵人的心腹地區,打擊了幾萬敵人,他的士兵拿着弓箭打擊匈奴,拼命地打了一千裡地,直到箭用完了,道兒堵死了,他們還赤手空拳地跟匈奴拼命。
他的部下能夠個個不顧死活地拼命,就是古代最出名的将軍也不過如此。
李陵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麼多敵人,也足足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
&rdquo 司馬遷替李陵辯護,漢武帝插不上嘴,大臣們就更不敢反駁了。
有幾個人嘁嘁喳喳地議論說:&ldquo這麼說來,李陵要比貳師将軍強得多了。
&rdquo漢武帝聽見了他們拿李陵去比大舅哥李廣利,火了。
可是他覺得司馬遷的話很難挑出錯處來,隻好瞪了那幾個議論李廣利的人一眼。
也是司馬遷一時糊塗,說着說着,不該說的話他也說出來了。
他說:&ldquo李陵不肯馬上就死,準有他的主意。
他一定還想将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rdquo 漢武帝抓住了這句話,罵着說:&ldquo你怎麼知道是他的主意?是李陵告訴你的?按你這種說法,誰都可以堂而皇之地投降敵人了。
這麼狂妄地替投降敵人的人争辯,你是成心反對朝廷嗎?&rdquo他吆喝一聲,把司馬遷下了監獄,吩咐廷尉杜周去審問他。
廷尉杜周是個酷吏,也是漢武帝肚子裡的蛔蟲,他早就知曉漢武帝的心意了。
上次貳師将軍李廣利出兵,李陵不願意在他手底下監督辎重,已經得罪了漢武帝。
因此,漢武帝就讓他帶着五千步兵去冒險,不但後面沒有軍隊接應他,連打仗的馬也不給。
漢武帝這麼對待他,司馬遷還替他辯護,這不是老虎頭上拍蒼蠅嗎?為了迎合漢武帝的心意,廷尉杜周就把司馬遷定了宮刑。
按照漢朝的規矩,定了罪的人可以拿出錢來贖罪,可是司馬遷拿不出錢來。
他既沒有有錢的朋友幫忙,又沒有俠客替他打抱不平,隻好受了刑罰。
受宮刑是最丢人的,依他的脾氣甯可自殺,也不願意受這種刑罰。
可是他正在用全部的精力寫一部《史記》,還沒寫完。
他覺得自己不能死。
他要忍受一切侮辱和痛苦來完成這部書。
他說:&ldquo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rdquo 司馬遷十歲的時候,就讀《尚書》《左傳》《國語》等古文,二十歲開始遊曆各地的名勝古迹,全國東南西北差不多走遍了,随後就一直在研究中國的曆史和文學。
這次為了李陵的事,受了宮刑,他歎息着說:&ldquo從前周文王被關着,寫了一部《周易》;孔子被困住,寫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子被斬了腳,寫了一部《孫子兵法》;呂不韋被逼搬到蜀地去,傳下了一部《呂氏春秋》;韓非子關在秦國,傳下了《說難》《孤憤》等文章;《詩經》三百篇,大多是聖賢人在受困發憤的情況下所完成的著作。
我要寫的這套書,從黃帝開始到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為止,一共一百三十篇文章,五十二萬字。
&rdquo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曆史。
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ldquo前四史&rdquo。
《史記》在史學、文學上都有很高價值。
魯迅曾評價它是&ldquo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rdquo,說它是曆史著作中的&ldquo絕唱&rdquo,又可以和屈原的《離騷》媲美。
司馬遷出獄以後,做了中書令,後來卻悶悶不樂地死了。
也有人說,他是因為始終改不了倔強的脾氣,被漢武帝殺了的。
漢武帝把李陵的家人下了監獄,又把司馬遷辦了罪,總算出了氣。
過了一陣,他靜下心來想了想,有點後悔。
他本來叫路博德去接應李陵,就不應該改變主意,又叫他去守西河,弄得李陵得不到救兵。
這麼一想,他就打發使者去慰勞那四百多個逃回來的士兵。
他還打算再去進攻匈奴,最好能把李陵接回來。
公元前97年(漢武帝四十四年),漢武帝派出了二十多萬人馬分成三路去進攻匈奴:他派貳師将軍李廣利率領六萬騎兵、七萬步兵,從朔方出發,派強弩都尉路博德帶着一萬多人跟在後面接應;派遊擊将軍韓說帶着三萬步兵,從五原出發;派因杅将軍公孫敖帶着一萬騎兵、三萬步兵,從雁門出發。
四位将軍一個一個地來向漢武帝辭行。
漢武帝特意囑咐公孫敖,對他說:&ldquo李陵雖然打了敗仗,留在匈奴,可聽說他還想回來。
你要瞅準機會,一直打進匈奴裡面去,能夠把李陵接回來,就是一等大功。
&rdquo公孫敖覺得漢武帝這麼重用他,高興得直點頭哈腰。
二十多萬漢軍浩浩蕩蕩地陸續出發,看這個勢頭,非要把匈奴消滅不可了。
匈奴的探子得到消息,立刻騎着快馬飛一樣地跑去報告且鞮侯單于。
且鞮侯單于吩咐左賢王帶領兩萬騎兵去抵抗從雁門出來的公孫敖那一路漢軍,自己率領着十萬騎兵去對付從朔方出來的李廣利那一路。
兵法上說,知己知彼,才能夠百戰百勝。
匈奴知道了漢軍的情況,他們布置好了,可李廣利還不知道。
他率領着六萬騎兵、七萬步兵毫無阻礙地一直到了餘吾水,正碰上單于的十萬精兵。
兩下一交戰,李廣利就敗下陣來。
人家還不肯讓他好好地撤退,他隻好一面打一面逃。
這麼連着抵抗了十幾天,糧草都快吃完了,剛巧路博德的一隊人馬來接應,匈奴兵才放棄了追趕。
李廣利和路博德兩隊大軍總算挺安全地一塊兒回來了。
遊擊将軍韓說帶着三萬步兵到了匈奴地界,在荒野裡兜了幾個圈子,沒碰到一個匈奴兵。
他們沒有事,每天隻是吃飯、走路,走路、吃飯。
路越走越遠,糧食可越吃越少。
韓說沒有辦法,隻好回來。
第三路公孫敖的那一萬騎兵、三萬步兵到了匈奴地界,還沒紮營,匈奴左賢王的騎兵已經打了過來。
公孫敖皺着眉頭,眯縫着小眼睛估量了一下,覺得自己不是左賢王的對手,還是退兵最上算。
幸虧左賢王挺大方地讓漢軍回來了。
臨走前漢武帝曾囑咐他深入匈奴地區,可是他見了左賢王就往回跑,更别說見到李陵了。
他怎麼向漢武帝交代呢?可他有辦法,隻要心夠狠,怎麼說都行。
他向漢武帝報告,說:&ldquo我捉到了一個匈奴的活口,他說李陵投降了匈奴,做了單于的軍師。
李陵布置了匈奴兵防備着漢軍,叫我怎麼還能打得進去呢?&rdquo說着,連連搖頭。
漢武帝這才确定李陵真不是玩意兒,李陵不是怕死,是成心跟朝廷作對。
司馬遷說他還想将功贖罪,來報答朝廷,這不是有意欺蒙皇上嗎?他越想越恨,當時就下了命令,把李陵的一家老小全殺了。
冤枉的事情可是能查得出來的。
原來漢朝有一個都尉叫李緒,他早已投降了匈奴。
這會兒教匈奴防備漢軍的是他,不是李陵。
漢武帝覺得不應該殺了李陵的母親和妻子。
他想,死的已經死了,也就算了。
李陵得到了全家滅門的信兒,哭得死去活來。
他要報仇,他派人把李緒刺死。
單于的母親知道了這件事,說李陵不該殺害匈奴的大臣,一定要把李陵治死。
且鞮侯單于愛李陵的才能,暗地裡派心腹把李陵送到北方暫時躲避,李陵不由得感激單于的好意。
後來單于的母親死了,單于馬上派人去接李陵,好言好語地安慰了他一番。
因為漢武帝殺了李陵的母親和妻子,單于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陵,還封他為右校王。
從那時起,李陵跟衛律一樣,死心塌地地投降了匈奴。
重于泰山 出自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ldquo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rdquo 泰山:山名,在山東泰安,五嶽之首。
&ldquo重于泰山&rdquo的意思是比泰山還重,多比喻意義、價值等非常重大。
小心謹慎 霍光是骠騎将軍霍去病的異母兄弟,漢武帝挺看重他,叫他做了郎中,又升至光祿大夫。
霍光服侍漢武帝二十多年,小心謹慎,從來沒有過失。
漢武帝七十多歲的時候,想立小兒子弗陵為太子。
可弗陵隻有七歲,得有個忠實可靠的大臣幫助他,他覺得大臣之中霍光最靠得住。
他想起從前周公輔佐成王,背着成王讓諸侯朝見的事情。
他想讓霍光輔佐弗陵,但他不知道霍光肯不肯做周公。
于是他命畫工畫了一張&ldquo周公背成王朝諸侯圖&rdquo送給霍光。
霍光是個老實人,收到畫一看,隻覺得畫得挺好,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第二年,漢武帝病重,霍光流着眼淚問:&ldquo萬一皇上有個三長兩短,誰繼承皇位呢?&rdquo漢武帝說:&ldquo你還不明白那張圖的意思嗎?立弗陵,你做周公。
&rdquo當天,漢武帝就立八歲的弗陵為皇太子。
第二天,漢武帝拜霍光為大司馬大将軍。
又過了一天,七十一歲的漢武帝死了。
太子弗陵即位,就是漢昭帝。
霍光一心一意地輔佐漢昭帝,繼續休養生息,減輕稅收,減少勞役,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轉眼間,到了漢昭帝即位的第十三年,漢昭帝二十一歲了,老百姓都頌揚着漢昭帝的恩德,希望他身體健康,萬壽無疆。
想不到僅僅過了兩個月工夫,漢昭帝卻害病死了。
周公&ldquo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rdquo 周武王去世,年僅12歲的周成王繼位。
因為繼位時年幼,害怕諸侯再起戰亂,周成王的叔父周公代為執政。
周公對周成王傾囊相授,愛護有加,教他治國之道,為君之道,更教他愛民之心。
難得的是,周公能抵制住權勢的誘惑,在周成王成年之後還政成王。
周公求賢若渴,唯恐失去天下賢人。
他洗一回頭時,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頭發;吃一頓飯時,數次吐出口中食物,隻為了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賢士。
這就是成語&ldquo握發吐哺&rdquo的典故。
漢昭帝沒有兒子,大臣們議論紛紛,立誰好呢?漢武帝的兒子裡隻剩下一個廣陵王劉胥了。
可是他的荒唐勁兒是出了名的,漢武帝早就說過不準他繼承皇位,大将軍霍光當然不會立他為皇帝。
有人提議立漢武帝生前寵幸的李夫人的孫子,也就是昌邑王劉賀。
霍光就請十五歲的上官皇後下了一道诏書,打發使者去迎接他來即位。
昌邑王劉賀是個浪蕩子,整天光知道玩兒,不知道上進。
他手底下也有幾個正派的大臣,像中尉王吉、郎中令龔遂、老師王式等。
他們屢次苦苦地勸告劉賀,可劉賀不喜歡他們,他喜歡的隻是一幫專門跟着他荒淫無度混日子的臣下。
使者到了昌邑已經半夜了。
劉賀接了诏書,剛看了幾行,就高興得手舞足蹈,大聲笑着說:&ldquo哈哈,我做皇帝去了!&rdquo說着,他就抱着一個手下直蹦,蹦得兩人全都摔倒了。
他爬起來,叫人馬上預備車馬,還叫廚師把夜宵送到内室裡來。
他在屋子裡像小貓撒歡似的蹦着。
他一見廚師進來,就自己端着盤轉了幾個圈,對廚師說:&ldquo哈哈,我要到長安做皇帝去了,你們去不去?&rdquo一下子,宮裡、宮外都起了哄,内侍、宮女、廚師,還有駕車的、看馬的、養狗的、踢球的、吹打的都到宮裡來賀喜,請求劉賀把他們都帶到長安去。
劉賀指手畫腳地說:&ldquo行,行!都去,都去!&rdquo 中尉王吉得到信兒,慌忙來勸劉賀别這麼心急。
這種潑冷水的話劉賀哪裡聽得進去,他等不及,騎上馬就先飛一般地跑了。
他一口氣跑出去了一百三十五裡地,回頭一瞧,跟着他的人一個也看不到。
他隻好在驿舍裡等。
等了大半天,才見使者趕到。
後面還有三百多人一個接着一個地趕上來。
王吉勸告劉賀,說:&ldquo我聽說從前孝文皇帝聽到高皇帝晏駕了,悲傷得說不出話來,三年沒笑過一次。
現在大王去主持喪事,應當哭泣、悲哀。
請大王留點神,别讓人家瞧不起。
大将軍霍光的仁愛、勇敢、智慧、忠誠、信義,誰都知道。
他伺候了孝武皇帝二十多年沒有過錯,先帝把整個天下托付給他。
霍将軍抱着少帝治理天下,愛護百姓,大夥兒過着太平的日子,就是古時候的周公、伊尹也不過如此。
現在皇上晏駕了,沒有後代。
大将軍立了大王,請大王一心一意地尊敬他,就是像伺候長輩一樣地孝敬他也不算過分。
但願大王記住我這一番忠告。
&rdquo劉賀呆呆地點點頭,就又上馬走了。
昌邑王劉賀到了濟陽,聽說那兒有兩種土特産很出名。
一種是&ldquo長鳴雞&rdquo,打起鳴來又長又響;一種是&ldquo積竹杖&rdquo,是用兩根竹竿合成的手杖。
這兩種東西對于劉賀一點用處都沒有。
他偏偏要人家停下車馬去買,越多越好。
郎中令龔遂往死裡勸阻他。
他隻好買了三隻長鳴雞、兩根積竹杖,才走了。
他到了弘農,看見那邊的姑娘挺漂亮,就暗地裡囑咐手下阿善挑選十幾個最漂亮的偷偷地送到驿舍裡去。
阿善到老百姓家裡去搜查美女,見到有幾分姿色的,就硬拉上車。
當天晚上就有一些良家婦女送到了驿舍。
這件事情被使者知道了,他批評昌邑的相國安樂,安樂告訴龔遂,龔遂立刻進去責問劉賀。
劉賀不肯承認,賴又賴不掉,隻好挺别扭地看看站在旁邊的阿善。
龔遂叫人把阿善拉出去砍了,又把那些搶來的婦女放回家去。
劉賀沒說話,耷拉着腦袋,表示同意。
一行人到了灞上,離京都隻有幾裡地了,有幾個大臣等在那兒迎接,請昌邑王劉賀坐上特别準備好了的車馬。
他們到了東門外,龔遂對劉賀說:&ldquo照規矩,奔喪見了京都就應當開哭了。
&rdquo劉賀說:&ldquo我嗓子疼,不能哭。
&rdquo到了城門口,龔遂又催他哭。
他哪兒哭得出來呢?一直到了未央宮,龔遂請劉賀下車,對他說:&ldquo再不哭,就做不成皇帝了。
&rdquo劉賀聽了,連忙趴在地下,嗚嗚哭得還挺像樣兒。
上官皇後下了诏書,先立昌邑王劉賀為皇太子,再叫皇太子劉賀即位。
劉賀即了位,中尉王吉、郎中令龔遂、老師王式都沒重用,因為這些大臣老說着讨厭的話,勸他守規矩,就是對霍光,他也隻是敬而遠之。
他喜歡的是從昌邑帶來的那幫跟他一塊兒胡鬧的臣下,包括車夫、廚師、看馬的、養狗的,連養長鳴雞的都在内。
他在宮裡悶得慌,就叫手下人陪着他喝酒作樂、說說笑話。
看見美貌的宮女,他就拉着不放。
他還鬧着要到外面去玩,左右的人說皇上不能随便出去。
他們就陪着他到上林苑去跑跑馬,或者到獸園去看看老虎、豹什麼的。
劉賀覺得老虎跟豹分别關在籠子裡,太老實,不好看。
他讓管野獸的人把它們關在一起讓它們打架,那才好玩兒哪。
老一套玩膩了,他就獨出心裁,把樂府裡所有的樂器都搬出來,就這麼亂七八糟地吹吹打打,鬧得宮裡鑼鼓喧天,好像要把房頂都震塌了他才高興似的。
說他年輕、不懂事,可他已經十九歲了。
在漢昭帝喪事期間,就這麼荒唐,怎麼能叫大臣們不着急呢?龔遂他們流着眼淚,頭磕出血來地勸他,他也不生氣,可就是堅決不改。
大臣張敞上書勸告,說:&ldquo皇上剛即位,正在年輕有為的時候,天下的人都擦着眼睛、側着耳朵要看看皇上的行動,聽聽皇上的教化。
朝廷中輔助皇上,為國家出力的大臣都沒受到表揚,從昌邑來的那批淫亂的小人反倒被重用,這是最大的過錯。
請皇上遠離小人,親近君子,這是國家的造化,天下人的造化。
&rdquo劉賀覺得親近君子、遠離小人多乏味兒,要是這樣,還不如不做什麼皇帝。
大臣當中最苦悶的要數霍光了,看見新立的天子這個樣子,他覺得對不起漢武帝。
他偷偷地跟大司農田延年商量挽救的辦法。
田延年說:&ldquo既然知道他不配做君王,為什麼不另外選一個賢明的君王呢?&rdquo霍光要強,他一心想做個忠心的大臣。
因此,他一直小心謹慎,不敢有半點破壞規矩的行動。
聽了田延年的話,他心裡倒是同意了,可還是怕壞了規矩。
他又去跟車騎将軍張安世商議。
張安世完全贊成霍光和田延年的主張。
三個人一緻決定廢除昏君。
霍光就讓田延年和張安世寫奏章,準備請大臣們簽名。
第二天,霍光到了未央宮,召集了丞相、禦史、将軍、列侯、大夫、博士,還有典屬國蘇武等,商議大事。
霍光先開口,說:&ldquo昌邑王行為昏亂,恐怕社稷不保,天下不安,怎麼辦呢?&rdquo大夥兒聽了,好像晴天打了個響雷,都愣住了,誰也不敢發言。
田延年拿着寶劍,走上一步,說:&ldquo先帝把孤兒和天下托付給大将軍,是因為大将軍忠心、賢明,能夠保全劉家的天下。
現在人心惶惶,國家将亡,要是大将軍不快點決定大計,漢朝天下怕要從此亡了,請問大将軍有什麼臉去見先帝?今天的事不能再拖下去了。
做了漢朝的大臣不能幫助漢朝就是不忠!誰敢不忠,我就先把他殺了!&rdquo 霍光拱了拱手,說:&ldquo大司農責備我,很對!朝廷弄得亂哄哄的,都應當怨我!&rdquo大臣們也都覺得自己應當受到責備,他們趴在地上,磕着頭,說:&ldquo天下萬民全靠大将軍。
我們願意聽從大将軍的吩咐!&rdquo 霍光就把田延年和張安世寫好了的奏章念了一遍,大臣們聽了,連連點頭。
當時就由丞相楊敞領銜,接着大将軍霍光、大司農田延年、典屬國蘇武等十幾個大臣都簽了名。
他們一塊兒去見上官皇太後,扼要地說明昌邑王不能繼承宗廟。
皇太後就坐着車到了未央宮承明殿,吩咐衛士守住各處宮門,不準昌邑的那批臣下進來。
昌邑王劉賀聽說皇太後到了承明殿,不得不去朝見。
他見不讓昌邑的臣下進來,就問霍光是怎麼回事。
霍光說:&ldquo是皇太後下的命令。
&rdquo劉賀說:&ldquo幹嗎這麼大驚小怪的?&rdquo 不一會兒,皇太後傳出命令,吩咐昌邑王進去。
昌邑王進了承明殿,吓了一大跳。
他看見:上官皇太後穿着最有氣派的衣服,威風凜凜地坐着;她左右站着衛士,手裡拿着刀;殿上排列着一班拿着長戟的武士。
昌邑王不由得哆嗦起來,跪在皇太後面前,聽她的吩咐。
旁邊的尚書令開始宣讀起來: 丞相敞等冒死上書皇太後:孝昭皇帝晏駕,沒有後嗣,特派使者去召昌邑王來主持喪事。
不料他毫無悲哀之心,路上也不肯齋戒,反倒派人強搶民女,在驿舍裡荒淫無道。
到了京師,立為皇太子,竟在孝子居喪期内,私買雞、豬,大吃大喝。
自作主張,帶來了昌邑的人員二百多人,天天跟他們在一起玩樂。
送殡回來,就把宗廟樂器胡亂吹打。
連皇太後的車馬,他也給官奴使用、玩兒。
連孝昭皇帝的宮女,他也随便污辱。
他還下令,誰敢洩露一律腰斬&hellip&hellip 别看上官皇太後年紀輕,她聽到這兒,氣得胸膛一鼓,吩咐尚書令停下。
她大聲責備,說:&ldquo做君王的可以這麼無法無天嗎?&rdquo劉賀跪着倒退了幾步,仍然趴在地上。
尚書令繼續讀下去: 他即位才二十七天,就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不應當做的事。
他這麼荒淫無道,失了帝王的體統,破壞了漢朝的制度。
臣敞等屢次向他勸告,他不但不肯悔過,還越犯越嚴重。
這麼下去,恐怕社稷不保,天下不安。
社稷比君王更重要,這樣的君王不配繼承統治萬民,應當廢去。
請皇太後下诏! 上官皇太後聽他念完了,就說:&ldquo準!&rdquo霍光就吩咐左右扶着劉賀下去。
霍光親自把他送到昌邑公館,對他說:&ldquo我甯可對不起大王,也不能對不起國家。
希望大王自己保重,我不能再伺候大王了。
&rdquo說着,他流着眼淚跟劉賀分别了。
大臣們請霍光把劉賀放逐到漢中去。
霍光認為太重了。
他請皇太後削去劉賀的王号,仍舊讓他回到昌邑去,另外給他兩千戶作為生活供應。
但是昌邑的那批不着調的臣下害得昌邑王落到這麼個下場,應當處斬。
隻有中尉王吉、郎中令龔遂、老師王式可以免刑。
皇太後一一照準。
霍光他們既然廢去了劉賀,就得再選一位像樣的君王。
光祿大夫丙吉上書給大将軍霍光,推薦漢武帝的曾孫劉病已,說他有才有德,可以繼承皇位,請大将軍和大臣們商議。
霍光先向大臣們挨個征求意見,有的說劉病已的确不錯,有的不太知道他,可也不反對。
霍光又和丞相楊敞商議了一下,請丞相領頭向上官皇太後上書,先封皇曾孫劉病已為陽武侯,再立他為皇帝,皇太後同意了。
劉病已做了皇帝,就是後來的漢宣帝。
小心謹慎 出自《漢書·霍光傳》:&ldquo出入禁闼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
&rdquo霍光被漢武帝任命為光祿大夫,每當皇帝出行,他總跟随左右。
霍光出入皇宮處處小心,事事謹慎,從不出任何差錯。
漢武帝十分寵信他,封他為大司馬。
漢武帝死後,霍光被委以重任輔佐漢昭帝劉弗陵執政。
小心,留神,當心。
&ldquo小心謹慎&rdquo形容說話做事非常慎重。
沉魚落雁 匈奴自從壺衍鞮單于即位以來,貴族争權,國内不團結,越來越衰落了。
等到壺衍鞮單于一死,匈奴出了五個單于,互相攻打,根本沒有力量再跟漢朝作對。
其中有個單于叫呼韓邪,他殺了一個主要的敵手,又打敗了别的幾個單于,差不多可以統一匈奴了。
想不到呼韓邪單于的哥哥自立為郅支單于(郅zhì),又打起來了。
郅支單于兵力很強,他殺了另一個單于,回頭又來攻打他的兄弟呼韓邪單于。
呼韓邪單于因為連年打仗,已經死傷了不少人馬,這會兒又打了幾個敗仗,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郅支單于很快吞并了周邊的烏孫和大宛。
西域都護甘延壽和他的副手陳湯擔心他繼續進攻别的國家,那樣西域就真的不能太平了啦!也怪那個郅支單于不得人心,甘延壽和陳湯聯絡了西域的十五個國家,周密計劃,繞道向郅支單于發起了進攻。
雙方打了幾仗,漢兵打下郅支城,砍了郅支單于的腦袋,把人頭送到了長安。
漢朝殺了郅支單于,呼韓邪單于聽到了這個消息,又是高興又是怕。
高興的是郅支單于一死,他的匈奴王位可以坐定了;怕的是漢朝這麼強大,萬一對他不滿意,那可不是玩兒的。
于是他親自到長安去見漢天子,要求做漢朝的女婿,願意一輩子和漢朝交好。
漢元帝也願意同匈奴和親,答應了。
以前匈奴很厲害,漢朝嫁給單于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
現在呼韓邪單于已經投奔了漢朝,作為外臣,隻要給他一個後宮的女子就可以了。
住在掖庭裡(妃嫔居住的地方)等待皇上挑選的女子多着哪,随便賞一個給呼韓邪單于,就能讓他滿意。
漢元帝吩咐掖庭令去傳話:&ldquo誰願意到匈奴去,皇上就把她當成公主看待。
&rdquo那些成千的被送入掖庭的女子從沒見過皇上一面,大多數一輩子也沒有伺候皇上的機會。
她們就好像關在籠子裡的鳥兒,永遠沒有飛的機會。
能夠出去嫁人的話,就是嫁給一個平民也夠稱心了。
可是要她們離開本國,跟着匈奴到遙遠的外族去,誰都不樂意。
其中有個宮女叫王嫱,又名王昭君,她很有見識,為了兩國能和好,也為了自己的終身,她向掖庭令說明願意到匈奴去。
掖庭令正為沒人應征而焦急,難得王昭君肯去,就把她報了上去。
漢元帝把宮女圖中的王昭君揀出來,仔細看看,覺得這個女子長得并不難看,可也不怎麼漂亮,反正後宮女子有的是,他就在王昭君的畫像上畫個圈兒,決定把她嫁給呼韓邪單于。
當時就吩咐幾個專門辦理喜事的臣下,準備嫁妝,擇個日子,給呼韓邪單于成親。
到了結婚那一天,王昭君到漢元帝跟前來辭行,她跪着說:&ldquo臣女王嫱拜見萬歲!&rdquo說着低下頭去。
漢元帝一瞧,覺得她又美又可憐,就問她:&ldquo你是什麼時候進宮的?&rdquo王昭君說出了哪年哪月。
漢元帝眼看這麼一個美人兒送給單于,多少有點兒舍不得。
他囑咐了王昭君幾句話,就讓掖庭令帶她去跟呼韓邪單于成親。
呼韓邪單于娶了這麼一個年輕美貌的&ldquo公主&rdquo,從心坎裡感激漢天子。
不說别的,那份嫁妝已經夠令他高興。
光是綢緞布帛就有一萬八千匹,絲綿一萬六千斤。
從漢朝方面說,隻要匈奴不來侵犯,使邊界上和臨近的居民不受到搶劫和屠殺,已經稱心滿意。
如今呼韓邪單于一心和漢朝交好,不但從此不再來侵犯邊境,而且還跟漢朝一起守衛北方,漢朝怎麼樣優待他都樂意。
因此,在呼韓邪單于夫婦離開長安那一天,漢元帝在宮廷裡舉行一個盛大的宴會歡送他們。
在宴會上滿朝文武百官和匈奴的大臣們都有說不出的高興。
隻有漢元帝一個人悶悶不樂。
他見了新娘王昭君和新郎呼韓邪單于在一起,突然愣了。
這麼一個大美人兒像是天上掉下來的,轉眼間就成了别人的媳婦。
他直愣愣地對着王昭君出神,大臣們向他上壽,匈奴的君臣們向他上壽,他隻好皮笑肉不笑地應付着,心裡頭直跺腳。
他皺着眉頭想:&ldquo她進宮已經那麼多年了,沒見過她,無所謂;那天見她一個人跪着,也沒覺得怎樣;為什麼今天她跟着别人走了,才越看越舍不得?&rdquo他多麼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惜太晚了。
為了一個宮女,被大臣們議論,說他好色,還對外族人失了信,那可太不值得了。
他定了定神,酸溜溜地讓宴會繼續下去。
漢元帝回到内宮,越想越後悔,越想越生氣。
再拿出王昭君的宮女圖來仔細看看,模樣是對的,可是沒一點兒精氣神,壓根兒沒有真人那種招人疼的勁兒。
他認為這一定是畫工搗的鬼。
他火了,他早就火了,可是這會兒他找到了讓他洩恨的人了。
原來王昭君被送入掖庭的時候,按照當時的規矩,得由畫工畫了像,讓皇上随時可以看看,看中了,才召她去伺候。
那個畫王昭君的畫工叫毛延壽,是當時很出名的一個畫家。
他給宮女們畫像,宮女們希望他把自己畫得好看點兒,總是送禮物給他。
那時候朝廷上下貪污勒索成了風氣,毛延壽很可能得到了不少額外的收入。
漢元帝看了宮女圖,直怪毛延壽沒把王昭君畫成大美人兒。
左思右想,他認為是毛延壽害得他把這麼一個大美人兒白白送給了匈奴。
他怎麼能不生氣呢?當時就拿貪污勒索的罪名,把那個倒黴的毛延壽殺了。
&ldquo沉魚落雁&rdquo之&ldquo沉魚&rdquo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位女子名叫西施,她五官端正,面若桃花,相貌過人。
相傳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着她俏麗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動人。
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竟然忘記了遊水,漸漸地沉到河底。
從此,西施這個&ldquo沉魚&rdquo的稱号,在附近流傳開來。
王昭君冒着刺骨的冷風,騎上馬,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
王昭君告别了故土,一路上,她聽着馬兒的嘶鳴和大雁的啼叫,想到自己即将離開故鄉,不知道這輩子還能不能再回來,她的心肝就好像被撕裂了一樣。
她在坐騎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别之曲。
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竟然忘記了擺動翅膀,跌落地下。
王昭君到了匈奴,住在塞外,匈奴人都喜歡她,尊敬她。
她看出了匈奴人和中原人有不少相同的地方,慢慢兒也就生活慣了。
她一面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專仗着武力去發動戰争,一面把漢朝的文化介紹給匈奴,王昭君就這麼安安定定地住在了匈奴。
沉魚落雁 清劉鹗《老殘遊記》記載:&ldquo他們不是比他西施,就是比他王嫱;不是說他沉魚落雁,就是說他閉月羞花。
&rdquo &ldquo沉魚&rdquo指的是西施,&ldquo落雁&rdquo指的是王昭君。
後人多用&ldquo沉魚落雁&rdquo形容女子容貌十分美麗。
環肥燕瘦 王昭君出嫁以後才幾個月工夫,漢元帝死了,死的時候才四十二歲。
太子即位,就是漢成帝。
漢成帝立母親王政君為皇太後,拜大舅陽平侯王鳳為大司馬大将軍兼任尚書,二舅王崇為安成侯,還有五個舅舅都封了侯。
外戚王家從此掌握了朝廷大權。
漢成帝也是個寶貝,他認為朝廷裡有大臣,四方有将士,自己倒樂得坐享太平,尋歡作樂。
漢成帝好色,除了皇後以外,别的妃子和宮女他也喜歡。
他有了這麼多女人,可是就沒有個兒子。
好在他也不在乎,隻要能玩兒就行了。
他常穿上便衣,帶着手下的人偷偷地到外面去鬥雞、跑狗、找美女。
有一天,他到了陽阿公主家裡,公主請他喝酒,還叫家裡的幾個歌女出來唱歌、跳舞,伺候皇上。
漢成帝看見其中有一位姓趙的歌女長得特别漂亮,他越看越喜歡,就向陽阿公主讨要。
陽阿公主當然答應,漢成帝就把她帶進了宮,從此日日夜夜地陪着她,愛她愛得掉了魂。
這個歌女原來的名字叫趙宜主,因為長得瘦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