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東漢的成語
關燈
小
中
大
dquo将軍太老了。
&rdquo可是馬援不服老,他在殿外穿上铠甲、跨上戰馬,雄赳赳地來回跑了一圈。
漢光武帝看着,歎了一口氣,說:&ldquo這老人家,還真硬朗!&rdquo于是派他帶領中郎将馬武、耿舒和四萬兵馬去攻打五溪。
馬援出發的時候,許多朋友出來送他,一直送到郊外。
馬援捋着銀白的長胡須,又是高興又是難過地對一位叫杜愔(yīn)的老朋友說:&ldquo我受了國家莫大的恩典,現在老了,正擔心着不能馬革裹屍,今天接受了命令往南邊去,我就是死了,也可以閉上眼睛了。
怕隻怕有些豪門子弟常常伴随皇上左右,挑撥離間、搬弄是非,這真叫我放心不下。
&rdquo杜愔聽了,歎息着勸了他幾句,請他愛護身子,馬援就這麼走了。
馬援、馬武、耿舒他們到了臨鄉,正碰到五溪人進攻縣城。
漢軍跟他們打了一仗,殺了三千多人,五溪人就逃回去了。
馬援他們想去抄五溪人的老窩,可往那邊去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經過壺頭山的,路近,可是難走;一條是經過充縣的,道路平,可是遠得多。
耿舒主張走充縣那一路,馬援認為路遠多費日子,多消耗糧草,不如走壺頭山這一路。
馬援上了個奏章向漢光武帝請示,漢光武帝同意他的看法,他們就向壺頭山出發。
沒想到漢軍到了壺頭山,被五溪人圍住了。
他們好容易找到地方把軍隊駐紮下來。
可是天熱、太陽毒,已經有好多士兵中暑死去。
馬援吩咐士兵分作兩隊:一隊守住營寨,對付五溪人;一隊在山上鑿山洞,讓士兵可以在裡面避避暑氣。
他想用這個辦法應付一段時期,隻要漢軍到了平地,就可以打敗他們了。
可是五溪人一會兒敲着鼓沖下來,一會兒又打個呼哨跑回去,弄得漢兵沒法交戰。
馬援不管太陽多麼毒,瘴氣怎麼厲害,也不管五溪人出來還是回去,他總是堅持在外面親自指揮,要不,就踮着腳瞭望着五溪人的動靜。
他手底下的人見他流着汗,連胡子都濕透了,都央求他進山洞裡去歇歇。
他笑着說:&ldquo我老頭兒不怕熱。
你們進去吧。
&rdquo手下人都被他感動得直流淚。
中郎将耿舒原來不主張走壺頭山這條路的,現在大軍被困在山腰裡,打又打不過去,退又退不出來,他心裡有點怪馬援。
他就給他哥哥耿弇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說馬援不聽他的話,以緻大軍到了這步田地,死了不少人等等。
耿弇把這封信給漢光武帝看了。
漢光武帝雖然曾經批準馬援這麼辦,可是大軍失利,隻能怪将軍,不能怪皇上,他派中郎将梁松到壺頭山去責問馬援,同時去監督馬援的軍隊。
梁松是個驸馬爺,驕傲自大,一向瞧不起馬援。
馬援動身時對杜愔說的挑撥離間的豪門子弟,梁松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
原來梁松的父親是馬援的朋友,馬援見梁松做了皇上的姑爺,那種驕橫勁兒實在看不過去,就曾經像長輩似的批評過他。
梁松一直懷恨在心,這次他奉命去責問馬援,還去監督他的軍隊,馬援不是犯在他的手裡了嗎?誰知等到梁松到了壺頭山,馬援已經害病死了。
&ldquo死無對證&rdquo更方便,梁松想怎麼說就可以怎麼說。
畫虎不成反類犬 馬援對子侄後輩的教育十分嚴格。
他不喜歡侄子馬嚴和馬敦在别人背後說三道四,他曾寫信告誡他們:我有兩個好朋友,一個叫龍伯高,一個叫杜季良。
龍伯高為人敦厚謹慎,出言皆善,謙和節儉,清廉無私,我敬重他,希望你們學他。
杜季良為人行俠仗義,各色人等皆有交往,他的父親去世,數郡都有朋友來吊唁,我欽佩他,但我不願意你們學他。
學杜季良如果學不成就像畫不成老虎反而畫得像狗一樣。
後世以&ldquo畫虎不成反類犬&rdquo比喻好高骛遠,終無成就,反成笑柄。
梁松上了個奏章,說馬援不但這次犯了錯誤,而且上次在南方的時候,他拿了無數的珍珠,滿載而歸。
不但梁松這麼說,跟馬援在一起的馬武也這麼說。
這下漢光武帝相信了,他立刻廢了馬援的爵位,還要追究其生前的罪狀。
等到馬援的靈柩運到家裡,他妻子不敢報喪,偷偷地埋在城外。
馬夫人親自到宮裡向漢光武帝請罪,漢光武帝把梁松的奏章交給她,讓她自己看去,馬夫人這才知道丈夫的冤屈。
原來馬援在南方的時候,得了風濕症。
據當地的人說,薏仁可以去風濕。
馬援吃了,果然有效果。
他回來的時候,就買了不少粒頭較大的薏仁,裝在車上,帶回了家。
馬武可能見到過這些薏仁,他以為是珍珠,害得馬援革了爵位,壞了名譽,就連靈柩都不能夠好好地安葬。
以前跟馬援要好的朋友和賓客們沒有一個敢上馬家去吊孝的,隻有一個跟馬援同郡的朱勃,替他打抱不平,大膽地上書替馬援申訴冤屈。
他說:&ldquo大将在外,隻要有人在朝中說壞話,做君王的就很容易記住他的小過,而忘記他的大功。
&rdquo接下來,朱勃把馬援曆來的功勞細數了一遍。
他說:&ldquo馬援為朝廷出力二十二年,親身嘗遍了北方冰天雪地和南方毒熱瘴氣的滋味,臨了馬革裹屍,為國家喪了性命。
他得到了什麼呢?爵位廢了,名譽毀了,家屬不敢露面,親戚朋友都害了怕,屍首沒能夠好好地下葬。
死人不能夠替自己辯護,活人不敢替他申冤。
我真覺得痛心。
&rdquo 漢光武帝看了朱勃的書信,允許把馬援的靈柩運到本鄉去安葬,也不再追辦馬援的罪。
當初馬援鑿山洞抵制五溪族的辦法很有效果,最終五溪人投了降,但功勞也就歸了别人。
馬革裹屍 成語出自《後漢書·馬援傳》。
&ldquo援曰:&lsquo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
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手中邪?&rsquo冀曰:&lsquo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rsquo&rdquo後來,62歲的馬援帶兵遠征,三年後病死軍中,應了他當年那句&ldquo馬革裹屍&rdquo的誓言。
馬革,即馬皮。
&ldquo馬革裹屍&rdquo指軍人在戰場上戰死。
多用來表示英勇作戰、為國捐軀的決心和氣概。
樂此不疲 南匈奴一心和漢朝交好,情願做漢朝的屏障,擋住北匈奴。
過了不久,北匈奴也派了使者要求和親。
這一次,漢光武帝聽了班彪的勸告,答應了。
又過了幾年,國内、國外已是一片安定。
漢光武帝巡遊到東方,大臣們趁着機會打算舉行一個歌功頌德的儀式,就聯名上書,說:&ldquo皇上即位到今天,整整三十年了。
這回巡遊到東邊,就該上泰山去封禅。
&rdquo漢光武帝趁着機會下了一道诏書,說:&ldquo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
我騙誰?騙天嗎?從今以後,誰要是從郡縣派官吏來向我上壽,稱頌虛僞的美德,我一定把這些人罰做奴隸到邊界去屯田。
&rdquo 這诏書一下來,大臣們縮起了脖子,誰也不敢再提歌功頌德的話,更别說封禅了。
可是過了兩年,驸馬爺梁松和其他幾個專門愛奉承皇上的大臣又開始起哄了。
他們說上天早已注定到了漢光武帝這一代一定封禅,這次漢光武帝沒有再反對,他想讓人家知道他是真命天子,就把曾經說過的&ldquo我騙誰?騙天嗎?&rdquo之類的那些話,都統統抛到了腦後,到底還是舉行了封禅的儀式。
漢光武帝上泰山祭了天,到梁父祭了地。
封禅 封禅是古代君王在泰山頂上築台祭天的一種最隆重的歌功頌德的儀式,據說隻有古代聖君才配封禅。
早在遠古即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傳說。
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因此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上去祭過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稱封;在泰山下梁父等小山上辟場祭地,稱禅。
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往往隻有在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或者久亂之後天下太平了,才可以封禅,向天地報告帝王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同時表示願意接受天命而治理天下。
漢光武帝為了鞏固漢朝的政權,盡心提倡文教,争取民心,就像他當年盡心于用戰争統一天下一樣。
就在封禅那一年的下半年,他一面修建太學,一面注意救濟老人和孤兒。
到了第二年,他已經六十三歲了,可他還是每天和大臣們講解、讨論詩書裡的道理,常常到很晚才睡覺。
太子劉莊勸告他,說:&ldquo皇上的英明可以比得上禹王和湯王,可是卻沒有像黃帝和老子那樣修心養神的福氣。
皇上也得多照顧照顧自己的身子啊!&rdquo漢光武帝笑着說:&ldquo我正是因為喜歡這麼做,所以一點不覺得疲勞。
&rdquo 漢光武帝不覺得疲勞可能是事實,可是他一天天地衰老下去也是事實。
那年二月裡,也就是公元57年,他害了重病,沒有幾天就死了。
太子劉莊即位,就是漢明帝。
漢明帝即位的時候正好三十歲。
他拜高密侯鄧禹為太傅,東平王劉蒼(漢明帝的兄弟)為骠騎将軍。
鄧禹做了一年太傅死了,骠騎将軍不但本領大、學問好,而且很懂規矩。
漢明帝即位以後的兩三年内,天下太平,國家興盛,人民得到了休養,連以前總是侵襲北方的烏桓也來訪問。
西邊和東邊的一些國家都歸順了朝廷,邊疆上也很安甯。
漢明帝就把邊緣地區的屯兵都取消了,他自己也用不着操心打仗,這些事都可以交給骠騎将軍劉蒼去辦,他隻要提倡文教、尊重老師就能夠叫大臣們和老百姓滿意了。
這樣的天下當然是漢光武帝給他打下來的,可是他也忘不了那些幫助漢室中興的功臣。
為了永遠紀念這些功臣,漢明帝就在南宮雲台中畫上他們的像。
當時功勞最大的有二十八個将軍,就是所謂的&ldquo雲台二十八将&rdquo。
樂此不疲 成語出自《後漢書·光武帝紀下》。
&ldquo皇太子見帝勤勞不怠,承閑谏曰:&lsquo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原頤愛精神,優遊自甯。
&rsquo帝曰:&lsquo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rsquo&rdquo 漢光武帝劉秀勤于治理朝政,經常與大臣談論治國方略,每天都是深夜才睡覺,太子不忍心他如此操勞,他則說他自己樂于這樣做,并不感到疲勞。
後人用&ldquo樂此不疲&rdquo比喻十分喜愛做某事,做起來不知疲倦。
投筆從戎 為了宣揚文教,尊重儒家,漢明帝特别重視太學。
從太學裡出來的人才還真不少。
東漢有幾個很了不起的名士都曾經在太學裡念過書。
這些人喜歡讀書、寫文章。
可是有個叫班超的書香子弟,他居然抛了書本、扔了筆杆去投軍,很是有意思。
這個班超是大學問家班彪的兒子,班固的兄弟。
班彪離開了隗嚣,跟窦融在一起。
後來漢光武帝請他做文官,整理曆史。
他死了以後,漢明帝叫他的兒子班固做蘭台令史,編輯曆史書籍。
班固的兄弟班超跟着他到了京師,幫着他做抄寫工作,沒多久,他也做了蘭台令史。
哥兒倆都像他們的父親那樣很有學問,可是性情卻大不一樣。
班固喜歡研究百家學說,專心緻志地編寫曆史。
班超呢,他不願意老趴在案頭上寫東西,他聽說好幾個西域的國家幫着匈奴掠奪邊界上居民的牲口,就扔了筆杆,挺氣憤地說:&ldquo大丈夫應當像張骞那樣到塞外去立功,怎麼能老悶在書房裡寫文章呢?&rdquo于是,他打算扔掉筆杆去投軍。
那時候顯親侯窦固執掌着兵權。
他想采用漢武帝的辦法,先去聯絡西域,斬斷匈奴的右胳膊,再去對付匈奴。
公元74年,窦固派班超作為使者去西域。
班超帶着随從和禮物到了鄯善。
鄯善王雖然歸附了匈奴,可是匈奴勒索他們的财物,他也不太滿意。
這次漢朝派使者來,他表示願意脫離匈奴結交漢朝。
班超住了幾天,正打算再往西到别的國家去,忽然覺得鄯善王對待他們不像前幾天那麼殷勤,供給他們的酒食也不那麼豐富。
班超起了疑,這裡面肯定有鬼。
班超跟随從的人員說:&ldquo鄯善王對待咱們跟前幾天不太一樣,你們看出來了嗎?&rdquo随從們說:&ldquo我們也覺得有些異樣,卻不知為什麼。
&rdquo他說:&ldquo我猜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王怕得罪匈奴,才故意冷淡了咱們。
&rdquo不過,這隻是推測,剛巧鄯善王派下人送酒食來,班超裝作挺有把握地問他:&ldquo匈奴的使者已經來了幾天?住在什麼地方?&rdquo鄯善王原來真就瞞着班超,正跟匈奴的使者打交道哪!那個下人被班超這麼一詐,還以為他早已知道了,就老老實實地說:&ldquo來了三天了。
他們住的地方離這兒有三十裡地。
&rdquo班超把那個人扣留下,不讓他出去走漏風聲,然後召集了所有三十六個随從的人,一塊兒喝起酒來。
大夥兒正喝得興高采烈的時候,班超站起來,對他們說:&ldquo你們跟我到了西域,原本是為了立功來的。
沒想到匈奴的使者到這兒才幾天,鄯善王就對咱們不那麼客氣了。
要是他見咱們人少,把咱們抓起來,送給匈奴,向單于邀功,咱們可就連屍骨都不能還鄉了。
你們看該怎麼辦?&rdquo随從們說:&ldquo反正也逃不了啦,是死是活,全聽您的!&rdquo班超說:&ldquo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隻有一個辦法,我們趁着黑夜,到匈奴的帳篷周圍,一面放火,一面進攻。
他們不知道咱們有多少兵馬,一定慌亂。
隻要殺了匈奴的使者,鄯善王膽子就大了,這樣,他才敢抵抗匈奴。
大丈夫立大功,稱英雄,在此一舉了。
&rdquo随從們都說:&ldquo好!就這麼拼一拼吧!&rdquo 一切準備就緒,到了半夜,班超率領着三十六個壯士向匈奴的帳篷偷襲過去。
那晚正趕上刮大風,班超吩咐十個壯士拿着鼓躲在匈奴的帳篷後面,二十個壯士埋伏在帳篷前面,自己跟剩下的六個人順着風向放起了火。
火一燒起來,十個人同時擂鼓、呐喊,其餘的人大喊大叫地殺向帳篷。
匈奴人從夢裡吓醒,急得走投無路。
班超帶頭沖進帳篷,手起刀落,一下子砍死了三個匈奴兵。
其餘的壯士也跟着班超進了帳篷,殺了匈奴的使者和三十多個随從。
他們割下使者的腦袋,把匈奴所有的帳篷都燒了。
班超他們回到自己的營裡,天剛剛發白。
班超請鄯善王過來。
鄯善王見到匈奴使者的人頭,又是高興又是怕。
班超對他說:&ldquo從今往後,隻要你一心一意抵抗匈奴,匈奴就不敢再來侵犯你們。
&rdquo鄯善王慌忙趴在地下,磕着頭說:&ldquo願意聽從漢天子的命令。
&rdquo班超扶他起來,好言好語地安慰了一番。
鄯善王為了表示真心交好,就叫他兒子跟着班超到洛陽去伺候漢朝天子。
班超回去向窦固報告聯絡鄯善的經過,窦固高興地向漢明帝奏明班超的功勞。
漢明帝再派班超去通于阗(tián),還叫他多帶些兵馬。
班超說:&ldquo宣揚威德不在人多,主要是能幫助當地人去抵抗匈奴。
我仍舊隻帶原來的三十六個壯士去,隻要随機應變,應該足夠了。
&rdquo漢明帝就叫他多帶些禮物。
班超帶着原班人馬,走了好久,才到了于阗。
于阗王已經聽說了班超在鄯善的事情,知道了他的厲害,隻好出來接見班超他們。
可是于阗也算是西域的一個大國,班超的人馬又不多,于阗王在接見班超的時候就不怎麼熱心。
班超要他脫離匈奴,聯絡漢朝。
可他倚仗有匈奴做靠山,可以壓制自己的老百姓,就猶豫不決起來。
于阗王拿不定主意,就叫巫人去請示大神,巫人作起法來,他假裝大神,開口說:&ldquo你為什麼要去結交漢朝?漢朝使者的那匹馬倒還不錯,可以拿來祭我。
&rdquo于阗王就派人向班超請求把那匹馬送給他。
班超知道是那個巫人在搗鬼,就說:&ldquo可以。
叫巫人親自來取。
&rdquo那巫人得意揚揚地到了班超那兒向他要馬。
班超也不跟他廢話,立刻拔出刀來,把他殺了。
他提着巫人的腦袋去見于阗王,對他說:&ldquo你結交漢朝,就有好處;你要是再勾結匈奴,這人頭就是下場。
兩條路,你自己選吧!你為什麼不去打聽打聽鄯善王是怎麼送他兒子到漢朝去的?&rdquo于阗王見了那個人頭,已經愣住了,再被班超這麼大聲地一說,不由得軟了半截。
他說:&ldquo願意歸向漢朝。
&rdquo 于阗王暗地裡發兵,殺了匈奴的将官,把人頭獻給班超,班超這才把随身帶來的禮物送給了他和他手下的官員。
他們得到了金、銀、綢緞和布帛,都很高興,于阗王也像鄯善王那樣派他的兒子到漢朝去伺候漢明帝。
于阗、鄯善結交了漢朝,别的國家大多也都跟着過來了。
北面的龜茲和疏勒還站在匈奴那一邊,這是因為那個龜茲王是匈奴立的。
龜茲王仗着有匈奴撐腰,去進攻疏勒,殺了疏勒王,立龜茲人兜題為疏勒王。
疏勒在于阗的西北,班超聯絡了于阗,打算再去收服疏勒。
他了解了情況,斷定疏勒人絕不會甘心情願地讓别國人做他們的王的。
他派手下的田慮到疏勒去,告訴他怎麼樣去對付兜題。
田慮帶着十幾個壯士到了疏勒,見了兜題,勸他結交漢朝。
兜題不敢得罪漢朝的使者,可是也不願意結交漢朝。
田慮見兜題左右隻有幾個衛士,就出來吩咐那十幾個随行的壯士怎麼下手。
他們突然沖進帳篷,拖倒兜題,把他綁上。
那幾個衛士愣了一下,都逃散了。
班超早已料到疏勒人是不會幫助兜題的。
果然,大夥兒裝聾作啞地都躲開了。
田慮把兜題拖到外邊,班超也正好趕到。
班超召集了疏勒的官員和老百姓,對他們說:&ldquo龜茲人殺了你們的國王,你們怎麼不替他報仇,反倒投降敵人呢?&rdquo他們說:&ldquo我們勢單力薄,自己也正恨着自己哪!&rdquo班超說:&ldquo我是漢朝的使者,願意幫你們主持公道,你們可以另立自己的國王。
&rdquo他們就立原來的王子為國王,還要求班超把兜題處死。
班超說:&ldquo殺了他有什麼用?不如把他放回去,也好叫龜茲知道漢朝天子是不願意随便殺人的。
&rdquo 班超放了兜題,叫他回去告訴龜茲王不要再反對漢朝。
兜題連連磕頭,說:&ldquo我一定好好勸告我們的大王。
&rdquo他向大夥兒拜了拜,回到龜茲去了。
疏勒趕走了敵人,有了自己的國王,都歡天喜地地謝過班超,還請他住在那兒,免得龜茲再去欺負他們。
班超派人把這件事的經過去向窦固報告,窦固派使者去告訴班超暫時留在疏勒。
但願生入玉門關 班超70歲的時候,上書給漢和帝,說:&ldquo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
&rdquo可是,漢和帝沒有給他回信。
後來,班超的妹妹班昭苦苦上書央求漢和帝讓她哥哥回來,漢和帝才終于同意班超回朝。
至于&ldquo酒泉郡&rdquo和&ldquo玉門關&rdquo:在東漢人的心目中,酒泉郡已經屬于非常内地的地方了,隻要過了玉門關,就是漢人聚居區,也就是内地。
西域各國跟漢朝不相往來已經有六十五年了。
到了現在,終于又恢複了張骞時候的局面,彼此又都有使者來往。
班超在西域一待就是三十年,七十歲那年,時任西域都護的他思鄉心切,上書給當時的漢和帝,要求回來。
他說:&ldquo我死在西域無所謂,隻怕以後的人會因為我不得回國,而不敢再出來。
我不希望回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
&rdquo 第二年八月,班超回到了洛陽,九月裡就死了,死的時候他已經七十一歲了。
班超為了保護漢朝的邊界,苦苦地在西域堅持了三十多年,平定了五十多個國家,為促進西域回歸、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
投筆從戎 出自《後漢書·班超傳》,&ldquo(班超)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
久勞苦,嘗辍業投筆歎曰:&lsquo大丈夫無它智略&rsquo,尤當效傅介子、張骞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rdquo 班超家境窮困,在官府做抄寫工作,曾經擲筆長歎說:&ldquo大丈夫應當在邊疆為國立功,像傅介子和張骞一樣,哪能老在筆硯之間讨生活呢!&rdquo 投,扔;戎,軍隊。
後人用&ldquo投筆從戎&rdquo指文人從軍。
豺狼當道 東漢繼漢光武帝之後,在位的皇帝大多沒有超過二十年的,而且多是幼年登基,剛成年不久就死去。
如漢光武帝的兒子漢明帝劉莊在位十八年;漢章帝在位十三年;漢和帝在位十七年;漢殇帝滿月即位,即位八個月後即死去;漢安帝在位十八年;漢嬰帝在位僅二百餘日,之後便是漢順帝。
公元125年,十一歲的漢順帝即位,又過了幾年,他立梁氏為皇後,梁皇後的父親梁商做了大将軍。
漢順帝是靠着宦官才當了皇帝,他當然重用宦官。
他開了一個先例,宦官雖然沒有兒子,但是他們的養子可以繼承爵位和封地,養子也可以得到封賞。
而養子是要多少有多少的,于是,宮裡的宦官多到幾百家,彼此争權奪利,鬧得亂糟糟的沒有一天安甯。
大将軍梁商為了保全榮華富貴,叫他兒子梁冀好好地去結交宦官曹節、曹騰他們。
這就形成了一個外戚和宦官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士族豪強的局面。
梁冀跟他父親大不相同。
别看他兩眼直愣愣,說話結結巴巴,好像木頭人兒似的,他從小就懂得耍錢、鬥雞;長大了,打獵、跑狗、喝酒,欺壓别人,着實有兩下子。
他做河南尹的時候,對付老百姓簡直像狼對付羊一樣。
父親做了大将軍,妹妹做了皇後,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說他不好? 黨锢之禍 黨锢之禍指東漢桓帝、靈帝時重用宦官,士大夫和貴族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争權的事件。
因宦官以&ldquo黨人&rdquo的罪名禁锢士人而得名。
&ldquo黨锢之禍&rdquo以反對宦官的士大夫集團失敗而結束,黨人被殘酷鎮壓,&ldquo黨锢之禍&rdquo傷及漢朝根本,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後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提及&ldquo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rdquo。
有一天,洛陽令呂放偶然在梁商面前談到梁冀,說話當中,有點不滿意梁冀的口氣。
梁商把他兒子責備了幾句。
梁冀直怪呂放多嘴,就派人把他暗殺了。
他還把這個罪名加在别人身上,屈死了一百多人。
梁商給他瞞過了,漢順帝更是被蒙在鼓裡。
過了幾年,大将軍梁商害病死了。
漢順帝自己沒有權力,隻好讓梁冀接替他父親做了大将軍。
各地的官府都向梁冀送禮賀喜,他更可以無法無天了。
俗語說,&ldquo上梁不正下梁歪&rdquo,他的手下公開行賄,公開勒索。
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隻好紛紛起來反抗官府,專殺貪官污吏。
朝廷上的大官一聽到各地都有農民起義,再也不能安安穩穩地睡覺了。
谏議大夫周舉上書給漢順帝,說:&ldquo要消滅盜賊,必須先把地方官徹底地查一查。
愛護人民的官員應當升職,貪官污吏就該查辦。
&rdquo漢順帝同意了。
他派周舉、杜喬、張綱等八個大臣為使者分頭到各地去觀察一番。
這八個人之中,武陽人張綱最年輕,他認為真要整頓政治的話,首先應該懲辦朝廷上違法亂紀的大官,那些地方上的小官自然就不敢膽大妄為了。
他到了洛陽都亭,越想越不是滋味兒,就把自己的車毀了,不去了。
人家問他:&ldquo你怎麼啦?&rdquo他說:&ldquo豺狼當道,何必查問狐狸?&rdquo他就上書彈劾大将軍梁冀。
張綱彈劾梁冀的消息一傳出去,好像捅了馬蜂窩,整個洛陽城全都騷動起來。
漢順帝正寵着梁皇後,梁家的子弟和親戚布滿了朝廷。
他們說:&ldquo張綱這小子,看他有幾個腦袋!&rdquo漢順帝也知道另外有不少人是向着張綱的,他隻好把他的奏章擱在一邊,沒把他辦罪。
大将軍梁冀可把張綱恨透了,他得想法把他害了才解恨。
剛巧廣陵來報,說廣陵大盜張嬰,手下有好幾萬人馬,擾亂徐州、揚州一帶,殺害刺史,請朝廷發兵去圍剿。
梁冀真比豺狼還狠,他趁着這個機會推薦張綱。
朝廷就派張綱為廣陵太守,讓他到張嬰那兒去送死。
張綱到了廣陵,隻帶着十幾個随從親自去見張嬰,說他是來懲辦貪官污吏的,并不是來為難百姓的。
張嬰是條好漢,好漢識好漢,張嬰被張綱說服了,親自挑選了一批能力較強的首領,交給張綱量才錄用,其餘一萬多人自願回家種地,廣陵一帶就這麼安定下來了。
張綱治理廣陵,立了大功,漢順帝打算封他。
梁冀出來攔阻,因此作罷。
過了一年,張綱害病死了。
漢順帝聽到這個消息,歎息了一番,就在這一年,漢順帝也害病死了。
他死的時候,才三十歲,兩歲的太子即位,就是漢沖帝。
不到半年,嬰兒皇帝漢沖帝死了。
漢順帝絕了後,立誰做皇帝呢?公卿大臣提出了兩個人,一個是清河王劉蒜,一個是渤海王劉缵(zuǎn),他們都是漢章帝的曾孫。
劉蒜年長,劉缵才八歲。
公卿大臣大多向着劉蒜,太尉李固勸梁冀顧全大局,立年齡較大的劉蒜為皇帝。
梁冀跟梁太後商量下來,認為年幼無知的小孩子容易對付,就決定立八歲的劉缵為皇帝,就是漢質帝。
八歲的漢質帝還真伶俐,就是不懂事。
他見梁冀掌握着大權,獨斷獨行,連皇上也不擱在眼裡,就在朝堂上當着文武百官的面指着梁冀說:&ldquo大将軍是個跋扈将軍。
&rdquo梁冀聽了,氣得眼珠子都蹦出來了。
他想:&ldquo這小子現在就這這這麼厲害,趕明兒長長長大了,那還了得!&rdquo他就囑咐内侍把毒藥放在餅裡拿上去。
漢質帝吃了餅,倒在地下,滾了幾滾,死了。
要是張綱還活着,他一定又是那句話:&ldquo豺狼當道,何必查問狐狸?&rdquo 幾位大臣聯名上書,請大将軍梁冀立清河王劉蒜。
梁冀和梁太後可另有打算。
他們打算立十五歲的蠡吾侯(蠡lǐ)劉志為皇帝,梁冀和梁太後還決定把他們的妹妹嫁給劉志。
沒想到公卿大臣們一緻要立清河王劉蒜,事情就不怎麼順手了。
第二天,梁冀召集了公卿大臣商議立新君的事。
他端着肩膀,突着嘴,倆眼直瞪,來勢洶洶地大聲宣布:&ldquo立&hellip&hellip立&hellip&hellip立蠡吾侯!&rdquo朝廷上除了幾個大臣以外,全都一齊說:&ldquo大将軍的主意錯不了。
&rdquo大臣李固和杜喬剛要反對,梁冀吆喝一聲,說:&ldquo退&hellip&hellip退朝!&rdquo 就這樣,十五歲的小孩子劉志即位,就是漢桓帝。
梁太後替他臨朝,梁冀替他掌權。
漢桓帝全靠着梁家做了皇帝,自然一切全聽他們的。
轉過了年八月,漢桓帝娶了梁太後的妹妹為媳婦兒。
姐兒倆就這麼分成兩輩,一個叫梁太後,一個叫梁皇後。
梁冀對李固和杜喬反對他的事一直耿耿于懷,就找了個借口,逼死了他們。
漢桓帝即位第一年就殺害了這兩個出名的大臣。
外面沸沸揚揚地都怪着梁太後。
她心裡也挺不踏實,公元150年正月,梁太後身子不舒服。
她下了一道诏書,大赦天下,把朝政歸還給漢桓帝。
過了一個月,她死了。
梁太後一死,朝廷大權在名義上由漢桓帝掌管,實際上落在梁冀一個人手裡。
梁冀前後加封,一共三萬戶,兒子也都受了封。
誰有他那麼威風呢? 梁冀為了自己享受,大興土木,蓋了不少高屋廣廈,又圈了幾十裡地作為梁家的花園。
花園裡面有河流和假山,亭、台、樓、閣應有盡有。
這還不算,他又在河南城西開辟了一個極大的園林,也有個幾十裡地。
梁冀喜歡小白兔,他命令各地交納兔子,設立兔苑,烙上記号,誰要是敢傷害這些兔子就判死罪。
有個西域人不知道這個禁令,偶然打死了一隻兔子。
為了這件案子,梁冀前前後後殺了十多個人。
梁冀仗着皇家的勢力,還向外國征求各種特産和貴重的物品。
他在京師裡曾經接待了不少西域商人;他把良家子女抓來作為奴婢;他還派人去調查有錢的人家,把财主抓來,随便給他一個罪名,叫他拿出錢來贖罪。
有個扶風人孫奮,很有錢。
他可是&ldquo鐵公雞&rdquo,一毛不拔的守财奴。
梁冀送給他一匹馬,向他借錢五千萬缗(mín)。
孫奮哪兒舍得?後來他實在被逼得沒有辦法,一咬牙,給了梁冀三千萬缗。
梁冀一看,短了兩千萬缗,火了。
他吩咐當地的官府把孫奮和他兄弟都抓來,說他們的母親是将軍府裡逃出來的丫頭,被她盜去十斛珍珠、一千斤紫金,都應該追還。
孫奮哥兒倆不肯承認,就活活地被官府打死,家産沒收,一共值一億七千多萬缗。
梁冀這麼無法無天地鬧着,漢桓帝也管不了他。
梁皇後有了這麼一個掌握大權的哥哥,那種驕橫勁兒也不用提了。
她因為自己沒有兒子,最恨别人生孩子。
因此,宮人有了喜,沒有一個不被她害死的。
漢桓帝越看她越讨厭,幹脆不上她那兒去了。
最終,梁皇後氣出病來,咽了氣。
她一死,貴人梁猛出了頭。
那梁猛原本姓鄧,父親早死,母親宣氏再嫁給梁冀老婆的舅舅梁紀。
梁冀的老婆見她長得挺美,就把她認作幹女兒,改成梁姓,送她進宮,後來封為貴人。
大家都以為她是梁冀的女兒,都叫她梁貴人。
梁冀怕梁貴人的母親洩露秘密對自己不利,就派刺客去殺她。
不料那個刺客被人逮住。
審問下來,才知道是大将軍梁冀派去的。
梁貴人知道了底細,把梁冀派人去暗殺她母親的事告訴了漢桓帝。
漢桓帝正寵着梁貴人,就把梁冀當作仇人。
梁冀曾經殺害過不少大臣,作威作福,小看皇上。
現在他竟敢得罪梁貴人,漢桓帝火更大了。
他秘密聯系了幾個一向跟梁冀有怨的大臣,商量定當,發動羽林軍一千多人,突然圍住梁冀的住宅,收了大将軍的印。
梁冀慌了神,直發抖,兩眼一黑,什麼也看不見了。
等到他清醒過來,知道活不了啦,隻好跟着他老婆一塊兒喝了毒藥自殺。
梁家和他們的親戚全都完蛋了。
有的處了死刑,有的廢為平民。
老百姓們歡呼雀躍,不用提有多高興了。
梁冀的家産充公,一共值三十多萬萬缗。
漢桓帝有了這筆巨款,下了一道诏書,減去天下租稅一半,所有梁家的花園、園林等一律開放,交給窮人耕種。
國内的緊張局面暫時又緩和了一下。
過了幾年,漢桓帝害病死了。
十二歲的漢靈帝即位。
漢靈帝昏昏庸庸地信任宦官,隻知道吃、喝、玩、樂。
庫房裡的錢不夠用,他就在西園開了一個挺特别的鋪子,讓有錢的人很方便地到這兒來買官職和爵位。
四百石的官職定價四百萬缗;兩千石的官職定價兩千萬缗;就是憑才德選上的官員也得付半價或三分之一的價錢;縣令的缺随縣的好壞決定價錢;沒有錢的也可以買官,準他上任之後加倍付款。
這麼公開地允許官吏去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可就活不下去了。
朝廷上宦官當道,全國的老百姓受着貪官污吏、大族豪強的壓迫,再加上連年的災荒,這樣的日子教老百姓怎麼過得下去?那時候,巨鹿郡張家有弟兄三個:張角、張寶、張梁。
三兄弟都挺有本領,張角還曾經讀過書,他懂得醫道,給人治病挺有效。
窮人看病,還不要錢,他很快地出了名。
張角看到絕大多數的農民隻盼望能夠安心生産、過太平的日子,就創立了一個教門,叫&ldquo太平道&rdquo,還收了一些弟子,跟他一塊兒傳教、治病。
每回發生瘟疫,張角都把藥預先煎好,配成現成的藥水,盛在瓶子裡,随時給人治病。
他還叫病人跪在壇前,自己念着符咒,然後給他喝藥水。
他就這樣救活了不少人。
遠遠近近到他家來求醫的,每天總有一百多人。
張角自稱為&ldquo太平道人&rdquo,人們可都尊他為&ldquo太平真人&rdquo。
相信太平道的人越來越多了。
張角就派他的兄弟和弟子周遊四方,一面治病,一面傳道。
大約過了十年光景,太平道傳遍了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荊州、揚州、兖州、豫州,教徒發展到了幾十萬。
這八個州的老百姓不論信不信,沒有不知道太平真人的。
郡縣的官吏認為太平道是勸人為善、給人治病的教門,誰也不去真正過問。
朝廷上有一兩個大臣曾經上書,請朝廷下令禁止太平道。
漢靈帝正忙着起造林園,就沒把太平道放在心裡。
張角看到時機成熟了,就暗地裡發動教徒起來反抗朝廷,全國幾十萬農民同時起義,不到十天工夫,天下響應。
所有跟着張角、張寶、張梁起義的農民頭上都裹着黃巾,當作标記。
起義軍就稱為&ldquo黃巾軍&rdquo。
各地的起義軍好像大河決了口子一樣,人數越來越多,官兵哪能抵抗得了?漢靈帝隻好讓各州郡自己招募将士,用心抵抗黃巾軍。
這麼一來,各地的宗室貴族、外戚将軍、太守、刺史、地主豪強以及所謂英雄好漢、流氓地痞等等,都借着征讨黃巾的名義,趁機會搶奪地盤,擴張勢力,把個東漢的天下鬧得四分五裂,七零八碎,然後大魚吃小魚,把中國分成魏、蜀、吳三國割據的局面。
到了公元220年,也就是漢靈帝的兒子漢獻帝三十一年,東漢亡于魏。
魏、蜀、吳各有皇帝,各立朝廷,正式分成了三國。
豺狼當道 《後漢書·張王種陳列傳·張綱》中記載:&ldquo漢安元年,選遣八使徇行風俗,皆耆儒知名,多曆顯位,唯綱年少,官次最微。
餘人受命之部,而綱獨埋其車輪于洛陽都亭,曰:&lsquo豺狼當路,安問狐狸!&rsquo&rdquo講得就是張綱彈劾梁冀的故事。
當道:橫在路中間。
豺狼橫在路中間,比喻壞人掌權。
梁冀成為大将軍後,與其弟和宦官勾結,狼狽為奸,無惡不作,天下人對其恨之入骨。
光祿大夫張綱想主持正義彈劾梁冀,卻碰了一鼻子灰,他大發感歎:&ldquo朝廷也是豺狼當道。
&rdquo 後人用&ldquo豺狼當道&rdquo比喻暴虐奸邪的人掌握國政。
&rdquo可是馬援不服老,他在殿外穿上铠甲、跨上戰馬,雄赳赳地來回跑了一圈。
漢光武帝看着,歎了一口氣,說:&ldquo這老人家,還真硬朗!&rdquo于是派他帶領中郎将馬武、耿舒和四萬兵馬去攻打五溪。
馬援出發的時候,許多朋友出來送他,一直送到郊外。
馬援捋着銀白的長胡須,又是高興又是難過地對一位叫杜愔(yīn)的老朋友說:&ldquo我受了國家莫大的恩典,現在老了,正擔心着不能馬革裹屍,今天接受了命令往南邊去,我就是死了,也可以閉上眼睛了。
怕隻怕有些豪門子弟常常伴随皇上左右,挑撥離間、搬弄是非,這真叫我放心不下。
&rdquo杜愔聽了,歎息着勸了他幾句,請他愛護身子,馬援就這麼走了。
馬援、馬武、耿舒他們到了臨鄉,正碰到五溪人進攻縣城。
漢軍跟他們打了一仗,殺了三千多人,五溪人就逃回去了。
馬援他們想去抄五溪人的老窩,可往那邊去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經過壺頭山的,路近,可是難走;一條是經過充縣的,道路平,可是遠得多。
耿舒主張走充縣那一路,馬援認為路遠多費日子,多消耗糧草,不如走壺頭山這一路。
馬援上了個奏章向漢光武帝請示,漢光武帝同意他的看法,他們就向壺頭山出發。
沒想到漢軍到了壺頭山,被五溪人圍住了。
他們好容易找到地方把軍隊駐紮下來。
可是天熱、太陽毒,已經有好多士兵中暑死去。
馬援吩咐士兵分作兩隊:一隊守住營寨,對付五溪人;一隊在山上鑿山洞,讓士兵可以在裡面避避暑氣。
他想用這個辦法應付一段時期,隻要漢軍到了平地,就可以打敗他們了。
可是五溪人一會兒敲着鼓沖下來,一會兒又打個呼哨跑回去,弄得漢兵沒法交戰。
馬援不管太陽多麼毒,瘴氣怎麼厲害,也不管五溪人出來還是回去,他總是堅持在外面親自指揮,要不,就踮着腳瞭望着五溪人的動靜。
他手底下的人見他流着汗,連胡子都濕透了,都央求他進山洞裡去歇歇。
他笑着說:&ldquo我老頭兒不怕熱。
你們進去吧。
&rdquo手下人都被他感動得直流淚。
中郎将耿舒原來不主張走壺頭山這條路的,現在大軍被困在山腰裡,打又打不過去,退又退不出來,他心裡有點怪馬援。
他就給他哥哥耿弇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說馬援不聽他的話,以緻大軍到了這步田地,死了不少人等等。
耿弇把這封信給漢光武帝看了。
漢光武帝雖然曾經批準馬援這麼辦,可是大軍失利,隻能怪将軍,不能怪皇上,他派中郎将梁松到壺頭山去責問馬援,同時去監督馬援的軍隊。
梁松是個驸馬爺,驕傲自大,一向瞧不起馬援。
馬援動身時對杜愔說的挑撥離間的豪門子弟,梁松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
原來梁松的父親是馬援的朋友,馬援見梁松做了皇上的姑爺,那種驕橫勁兒實在看不過去,就曾經像長輩似的批評過他。
梁松一直懷恨在心,這次他奉命去責問馬援,還去監督他的軍隊,馬援不是犯在他的手裡了嗎?誰知等到梁松到了壺頭山,馬援已經害病死了。
&ldquo死無對證&rdquo更方便,梁松想怎麼說就可以怎麼說。
畫虎不成反類犬 馬援對子侄後輩的教育十分嚴格。
他不喜歡侄子馬嚴和馬敦在别人背後說三道四,他曾寫信告誡他們:我有兩個好朋友,一個叫龍伯高,一個叫杜季良。
龍伯高為人敦厚謹慎,出言皆善,謙和節儉,清廉無私,我敬重他,希望你們學他。
杜季良為人行俠仗義,各色人等皆有交往,他的父親去世,數郡都有朋友來吊唁,我欽佩他,但我不願意你們學他。
學杜季良如果學不成就像畫不成老虎反而畫得像狗一樣。
後世以&ldquo畫虎不成反類犬&rdquo比喻好高骛遠,終無成就,反成笑柄。
梁松上了個奏章,說馬援不但這次犯了錯誤,而且上次在南方的時候,他拿了無數的珍珠,滿載而歸。
不但梁松這麼說,跟馬援在一起的馬武也這麼說。
這下漢光武帝相信了,他立刻廢了馬援的爵位,還要追究其生前的罪狀。
等到馬援的靈柩運到家裡,他妻子不敢報喪,偷偷地埋在城外。
馬夫人親自到宮裡向漢光武帝請罪,漢光武帝把梁松的奏章交給她,讓她自己看去,馬夫人這才知道丈夫的冤屈。
原來馬援在南方的時候,得了風濕症。
據當地的人說,薏仁可以去風濕。
馬援吃了,果然有效果。
他回來的時候,就買了不少粒頭較大的薏仁,裝在車上,帶回了家。
馬武可能見到過這些薏仁,他以為是珍珠,害得馬援革了爵位,壞了名譽,就連靈柩都不能夠好好地安葬。
以前跟馬援要好的朋友和賓客們沒有一個敢上馬家去吊孝的,隻有一個跟馬援同郡的朱勃,替他打抱不平,大膽地上書替馬援申訴冤屈。
他說:&ldquo大将在外,隻要有人在朝中說壞話,做君王的就很容易記住他的小過,而忘記他的大功。
&rdquo接下來,朱勃把馬援曆來的功勞細數了一遍。
他說:&ldquo馬援為朝廷出力二十二年,親身嘗遍了北方冰天雪地和南方毒熱瘴氣的滋味,臨了馬革裹屍,為國家喪了性命。
他得到了什麼呢?爵位廢了,名譽毀了,家屬不敢露面,親戚朋友都害了怕,屍首沒能夠好好地下葬。
死人不能夠替自己辯護,活人不敢替他申冤。
我真覺得痛心。
&rdquo 漢光武帝看了朱勃的書信,允許把馬援的靈柩運到本鄉去安葬,也不再追辦馬援的罪。
當初馬援鑿山洞抵制五溪族的辦法很有效果,最終五溪人投了降,但功勞也就歸了别人。
馬革裹屍 成語出自《後漢書·馬援傳》。
&ldquo援曰:&lsquo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
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手中邪?&rsquo冀曰:&lsquo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rsquo&rdquo後來,62歲的馬援帶兵遠征,三年後病死軍中,應了他當年那句&ldquo馬革裹屍&rdquo的誓言。
馬革,即馬皮。
&ldquo馬革裹屍&rdquo指軍人在戰場上戰死。
多用來表示英勇作戰、為國捐軀的決心和氣概。
樂此不疲 南匈奴一心和漢朝交好,情願做漢朝的屏障,擋住北匈奴。
過了不久,北匈奴也派了使者要求和親。
這一次,漢光武帝聽了班彪的勸告,答應了。
又過了幾年,國内、國外已是一片安定。
漢光武帝巡遊到東方,大臣們趁着機會打算舉行一個歌功頌德的儀式,就聯名上書,說:&ldquo皇上即位到今天,整整三十年了。
這回巡遊到東邊,就該上泰山去封禅。
&rdquo漢光武帝趁着機會下了一道诏書,說:&ldquo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
我騙誰?騙天嗎?從今以後,誰要是從郡縣派官吏來向我上壽,稱頌虛僞的美德,我一定把這些人罰做奴隸到邊界去屯田。
&rdquo 這诏書一下來,大臣們縮起了脖子,誰也不敢再提歌功頌德的話,更别說封禅了。
可是過了兩年,驸馬爺梁松和其他幾個專門愛奉承皇上的大臣又開始起哄了。
他們說上天早已注定到了漢光武帝這一代一定封禅,這次漢光武帝沒有再反對,他想讓人家知道他是真命天子,就把曾經說過的&ldquo我騙誰?騙天嗎?&rdquo之類的那些話,都統統抛到了腦後,到底還是舉行了封禅的儀式。
漢光武帝上泰山祭了天,到梁父祭了地。
封禅 封禅是古代君王在泰山頂上築台祭天的一種最隆重的歌功頌德的儀式,據說隻有古代聖君才配封禅。
早在遠古即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傳說。
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因此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上去祭過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稱封;在泰山下梁父等小山上辟場祭地,稱禅。
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往往隻有在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或者久亂之後天下太平了,才可以封禅,向天地報告帝王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同時表示願意接受天命而治理天下。
漢光武帝為了鞏固漢朝的政權,盡心提倡文教,争取民心,就像他當年盡心于用戰争統一天下一樣。
就在封禅那一年的下半年,他一面修建太學,一面注意救濟老人和孤兒。
到了第二年,他已經六十三歲了,可他還是每天和大臣們講解、讨論詩書裡的道理,常常到很晚才睡覺。
太子劉莊勸告他,說:&ldquo皇上的英明可以比得上禹王和湯王,可是卻沒有像黃帝和老子那樣修心養神的福氣。
皇上也得多照顧照顧自己的身子啊!&rdquo漢光武帝笑着說:&ldquo我正是因為喜歡這麼做,所以一點不覺得疲勞。
&rdquo 漢光武帝不覺得疲勞可能是事實,可是他一天天地衰老下去也是事實。
那年二月裡,也就是公元57年,他害了重病,沒有幾天就死了。
太子劉莊即位,就是漢明帝。
漢明帝即位的時候正好三十歲。
他拜高密侯鄧禹為太傅,東平王劉蒼(漢明帝的兄弟)為骠騎将軍。
鄧禹做了一年太傅死了,骠騎将軍不但本領大、學問好,而且很懂規矩。
漢明帝即位以後的兩三年内,天下太平,國家興盛,人民得到了休養,連以前總是侵襲北方的烏桓也來訪問。
西邊和東邊的一些國家都歸順了朝廷,邊疆上也很安甯。
漢明帝就把邊緣地區的屯兵都取消了,他自己也用不着操心打仗,這些事都可以交給骠騎将軍劉蒼去辦,他隻要提倡文教、尊重老師就能夠叫大臣們和老百姓滿意了。
這樣的天下當然是漢光武帝給他打下來的,可是他也忘不了那些幫助漢室中興的功臣。
為了永遠紀念這些功臣,漢明帝就在南宮雲台中畫上他們的像。
當時功勞最大的有二十八個将軍,就是所謂的&ldquo雲台二十八将&rdquo。
樂此不疲 成語出自《後漢書·光武帝紀下》。
&ldquo皇太子見帝勤勞不怠,承閑谏曰:&lsquo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原頤愛精神,優遊自甯。
&rsquo帝曰:&lsquo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rsquo&rdquo 漢光武帝劉秀勤于治理朝政,經常與大臣談論治國方略,每天都是深夜才睡覺,太子不忍心他如此操勞,他則說他自己樂于這樣做,并不感到疲勞。
後人用&ldquo樂此不疲&rdquo比喻十分喜愛做某事,做起來不知疲倦。
投筆從戎 為了宣揚文教,尊重儒家,漢明帝特别重視太學。
從太學裡出來的人才還真不少。
東漢有幾個很了不起的名士都曾經在太學裡念過書。
這些人喜歡讀書、寫文章。
可是有個叫班超的書香子弟,他居然抛了書本、扔了筆杆去投軍,很是有意思。
這個班超是大學問家班彪的兒子,班固的兄弟。
班彪離開了隗嚣,跟窦融在一起。
後來漢光武帝請他做文官,整理曆史。
他死了以後,漢明帝叫他的兒子班固做蘭台令史,編輯曆史書籍。
班固的兄弟班超跟着他到了京師,幫着他做抄寫工作,沒多久,他也做了蘭台令史。
哥兒倆都像他們的父親那樣很有學問,可是性情卻大不一樣。
班固喜歡研究百家學說,專心緻志地編寫曆史。
班超呢,他不願意老趴在案頭上寫東西,他聽說好幾個西域的國家幫着匈奴掠奪邊界上居民的牲口,就扔了筆杆,挺氣憤地說:&ldquo大丈夫應當像張骞那樣到塞外去立功,怎麼能老悶在書房裡寫文章呢?&rdquo于是,他打算扔掉筆杆去投軍。
那時候顯親侯窦固執掌着兵權。
他想采用漢武帝的辦法,先去聯絡西域,斬斷匈奴的右胳膊,再去對付匈奴。
公元74年,窦固派班超作為使者去西域。
班超帶着随從和禮物到了鄯善。
鄯善王雖然歸附了匈奴,可是匈奴勒索他們的财物,他也不太滿意。
這次漢朝派使者來,他表示願意脫離匈奴結交漢朝。
班超住了幾天,正打算再往西到别的國家去,忽然覺得鄯善王對待他們不像前幾天那麼殷勤,供給他們的酒食也不那麼豐富。
班超起了疑,這裡面肯定有鬼。
班超跟随從的人員說:&ldquo鄯善王對待咱們跟前幾天不太一樣,你們看出來了嗎?&rdquo随從們說:&ldquo我們也覺得有些異樣,卻不知為什麼。
&rdquo他說:&ldquo我猜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王怕得罪匈奴,才故意冷淡了咱們。
&rdquo不過,這隻是推測,剛巧鄯善王派下人送酒食來,班超裝作挺有把握地問他:&ldquo匈奴的使者已經來了幾天?住在什麼地方?&rdquo鄯善王原來真就瞞着班超,正跟匈奴的使者打交道哪!那個下人被班超這麼一詐,還以為他早已知道了,就老老實實地說:&ldquo來了三天了。
他們住的地方離這兒有三十裡地。
&rdquo班超把那個人扣留下,不讓他出去走漏風聲,然後召集了所有三十六個随從的人,一塊兒喝起酒來。
大夥兒正喝得興高采烈的時候,班超站起來,對他們說:&ldquo你們跟我到了西域,原本是為了立功來的。
沒想到匈奴的使者到這兒才幾天,鄯善王就對咱們不那麼客氣了。
要是他見咱們人少,把咱們抓起來,送給匈奴,向單于邀功,咱們可就連屍骨都不能還鄉了。
你們看該怎麼辦?&rdquo随從們說:&ldquo反正也逃不了啦,是死是活,全聽您的!&rdquo班超說:&ldquo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隻有一個辦法,我們趁着黑夜,到匈奴的帳篷周圍,一面放火,一面進攻。
他們不知道咱們有多少兵馬,一定慌亂。
隻要殺了匈奴的使者,鄯善王膽子就大了,這樣,他才敢抵抗匈奴。
大丈夫立大功,稱英雄,在此一舉了。
&rdquo随從們都說:&ldquo好!就這麼拼一拼吧!&rdquo 一切準備就緒,到了半夜,班超率領着三十六個壯士向匈奴的帳篷偷襲過去。
那晚正趕上刮大風,班超吩咐十個壯士拿着鼓躲在匈奴的帳篷後面,二十個壯士埋伏在帳篷前面,自己跟剩下的六個人順着風向放起了火。
火一燒起來,十個人同時擂鼓、呐喊,其餘的人大喊大叫地殺向帳篷。
匈奴人從夢裡吓醒,急得走投無路。
班超帶頭沖進帳篷,手起刀落,一下子砍死了三個匈奴兵。
其餘的壯士也跟着班超進了帳篷,殺了匈奴的使者和三十多個随從。
他們割下使者的腦袋,把匈奴所有的帳篷都燒了。
班超他們回到自己的營裡,天剛剛發白。
班超請鄯善王過來。
鄯善王見到匈奴使者的人頭,又是高興又是怕。
班超對他說:&ldquo從今往後,隻要你一心一意抵抗匈奴,匈奴就不敢再來侵犯你們。
&rdquo鄯善王慌忙趴在地下,磕着頭說:&ldquo願意聽從漢天子的命令。
&rdquo班超扶他起來,好言好語地安慰了一番。
鄯善王為了表示真心交好,就叫他兒子跟着班超到洛陽去伺候漢朝天子。
班超回去向窦固報告聯絡鄯善的經過,窦固高興地向漢明帝奏明班超的功勞。
漢明帝再派班超去通于阗(tián),還叫他多帶些兵馬。
班超說:&ldquo宣揚威德不在人多,主要是能幫助當地人去抵抗匈奴。
我仍舊隻帶原來的三十六個壯士去,隻要随機應變,應該足夠了。
&rdquo漢明帝就叫他多帶些禮物。
班超帶着原班人馬,走了好久,才到了于阗。
于阗王已經聽說了班超在鄯善的事情,知道了他的厲害,隻好出來接見班超他們。
可是于阗也算是西域的一個大國,班超的人馬又不多,于阗王在接見班超的時候就不怎麼熱心。
班超要他脫離匈奴,聯絡漢朝。
可他倚仗有匈奴做靠山,可以壓制自己的老百姓,就猶豫不決起來。
于阗王拿不定主意,就叫巫人去請示大神,巫人作起法來,他假裝大神,開口說:&ldquo你為什麼要去結交漢朝?漢朝使者的那匹馬倒還不錯,可以拿來祭我。
&rdquo于阗王就派人向班超請求把那匹馬送給他。
班超知道是那個巫人在搗鬼,就說:&ldquo可以。
叫巫人親自來取。
&rdquo那巫人得意揚揚地到了班超那兒向他要馬。
班超也不跟他廢話,立刻拔出刀來,把他殺了。
他提着巫人的腦袋去見于阗王,對他說:&ldquo你結交漢朝,就有好處;你要是再勾結匈奴,這人頭就是下場。
兩條路,你自己選吧!你為什麼不去打聽打聽鄯善王是怎麼送他兒子到漢朝去的?&rdquo于阗王見了那個人頭,已經愣住了,再被班超這麼大聲地一說,不由得軟了半截。
他說:&ldquo願意歸向漢朝。
&rdquo 于阗王暗地裡發兵,殺了匈奴的将官,把人頭獻給班超,班超這才把随身帶來的禮物送給了他和他手下的官員。
他們得到了金、銀、綢緞和布帛,都很高興,于阗王也像鄯善王那樣派他的兒子到漢朝去伺候漢明帝。
于阗、鄯善結交了漢朝,别的國家大多也都跟着過來了。
北面的龜茲和疏勒還站在匈奴那一邊,這是因為那個龜茲王是匈奴立的。
龜茲王仗着有匈奴撐腰,去進攻疏勒,殺了疏勒王,立龜茲人兜題為疏勒王。
疏勒在于阗的西北,班超聯絡了于阗,打算再去收服疏勒。
他了解了情況,斷定疏勒人絕不會甘心情願地讓别國人做他們的王的。
他派手下的田慮到疏勒去,告訴他怎麼樣去對付兜題。
田慮帶着十幾個壯士到了疏勒,見了兜題,勸他結交漢朝。
兜題不敢得罪漢朝的使者,可是也不願意結交漢朝。
田慮見兜題左右隻有幾個衛士,就出來吩咐那十幾個随行的壯士怎麼下手。
他們突然沖進帳篷,拖倒兜題,把他綁上。
那幾個衛士愣了一下,都逃散了。
班超早已料到疏勒人是不會幫助兜題的。
果然,大夥兒裝聾作啞地都躲開了。
田慮把兜題拖到外邊,班超也正好趕到。
班超召集了疏勒的官員和老百姓,對他們說:&ldquo龜茲人殺了你們的國王,你們怎麼不替他報仇,反倒投降敵人呢?&rdquo他們說:&ldquo我們勢單力薄,自己也正恨着自己哪!&rdquo班超說:&ldquo我是漢朝的使者,願意幫你們主持公道,你們可以另立自己的國王。
&rdquo他們就立原來的王子為國王,還要求班超把兜題處死。
班超說:&ldquo殺了他有什麼用?不如把他放回去,也好叫龜茲知道漢朝天子是不願意随便殺人的。
&rdquo 班超放了兜題,叫他回去告訴龜茲王不要再反對漢朝。
兜題連連磕頭,說:&ldquo我一定好好勸告我們的大王。
&rdquo他向大夥兒拜了拜,回到龜茲去了。
疏勒趕走了敵人,有了自己的國王,都歡天喜地地謝過班超,還請他住在那兒,免得龜茲再去欺負他們。
班超派人把這件事的經過去向窦固報告,窦固派使者去告訴班超暫時留在疏勒。
但願生入玉門關 班超70歲的時候,上書給漢和帝,說:&ldquo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
&rdquo可是,漢和帝沒有給他回信。
後來,班超的妹妹班昭苦苦上書央求漢和帝讓她哥哥回來,漢和帝才終于同意班超回朝。
至于&ldquo酒泉郡&rdquo和&ldquo玉門關&rdquo:在東漢人的心目中,酒泉郡已經屬于非常内地的地方了,隻要過了玉門關,就是漢人聚居區,也就是内地。
西域各國跟漢朝不相往來已經有六十五年了。
到了現在,終于又恢複了張骞時候的局面,彼此又都有使者來往。
班超在西域一待就是三十年,七十歲那年,時任西域都護的他思鄉心切,上書給當時的漢和帝,要求回來。
他說:&ldquo我死在西域無所謂,隻怕以後的人會因為我不得回國,而不敢再出來。
我不希望回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
&rdquo 第二年八月,班超回到了洛陽,九月裡就死了,死的時候他已經七十一歲了。
班超為了保護漢朝的邊界,苦苦地在西域堅持了三十多年,平定了五十多個國家,為促進西域回歸、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
投筆從戎 出自《後漢書·班超傳》,&ldquo(班超)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
久勞苦,嘗辍業投筆歎曰:&lsquo大丈夫無它智略&rsquo,尤當效傅介子、張骞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rdquo 班超家境窮困,在官府做抄寫工作,曾經擲筆長歎說:&ldquo大丈夫應當在邊疆為國立功,像傅介子和張骞一樣,哪能老在筆硯之間讨生活呢!&rdquo 投,扔;戎,軍隊。
後人用&ldquo投筆從戎&rdquo指文人從軍。
豺狼當道 東漢繼漢光武帝之後,在位的皇帝大多沒有超過二十年的,而且多是幼年登基,剛成年不久就死去。
如漢光武帝的兒子漢明帝劉莊在位十八年;漢章帝在位十三年;漢和帝在位十七年;漢殇帝滿月即位,即位八個月後即死去;漢安帝在位十八年;漢嬰帝在位僅二百餘日,之後便是漢順帝。
公元125年,十一歲的漢順帝即位,又過了幾年,他立梁氏為皇後,梁皇後的父親梁商做了大将軍。
漢順帝是靠着宦官才當了皇帝,他當然重用宦官。
他開了一個先例,宦官雖然沒有兒子,但是他們的養子可以繼承爵位和封地,養子也可以得到封賞。
而養子是要多少有多少的,于是,宮裡的宦官多到幾百家,彼此争權奪利,鬧得亂糟糟的沒有一天安甯。
大将軍梁商為了保全榮華富貴,叫他兒子梁冀好好地去結交宦官曹節、曹騰他們。
這就形成了一個外戚和宦官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士族豪強的局面。
梁冀跟他父親大不相同。
别看他兩眼直愣愣,說話結結巴巴,好像木頭人兒似的,他從小就懂得耍錢、鬥雞;長大了,打獵、跑狗、喝酒,欺壓别人,着實有兩下子。
他做河南尹的時候,對付老百姓簡直像狼對付羊一樣。
父親做了大将軍,妹妹做了皇後,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說他不好? 黨锢之禍 黨锢之禍指東漢桓帝、靈帝時重用宦官,士大夫和貴族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争權的事件。
因宦官以&ldquo黨人&rdquo的罪名禁锢士人而得名。
&ldquo黨锢之禍&rdquo以反對宦官的士大夫集團失敗而結束,黨人被殘酷鎮壓,&ldquo黨锢之禍&rdquo傷及漢朝根本,為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後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提及&ldquo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rdquo。
有一天,洛陽令呂放偶然在梁商面前談到梁冀,說話當中,有點不滿意梁冀的口氣。
梁商把他兒子責備了幾句。
梁冀直怪呂放多嘴,就派人把他暗殺了。
他還把這個罪名加在别人身上,屈死了一百多人。
梁商給他瞞過了,漢順帝更是被蒙在鼓裡。
過了幾年,大将軍梁商害病死了。
漢順帝自己沒有權力,隻好讓梁冀接替他父親做了大将軍。
各地的官府都向梁冀送禮賀喜,他更可以無法無天了。
俗語說,&ldquo上梁不正下梁歪&rdquo,他的手下公開行賄,公開勒索。
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隻好紛紛起來反抗官府,專殺貪官污吏。
朝廷上的大官一聽到各地都有農民起義,再也不能安安穩穩地睡覺了。
谏議大夫周舉上書給漢順帝,說:&ldquo要消滅盜賊,必須先把地方官徹底地查一查。
愛護人民的官員應當升職,貪官污吏就該查辦。
&rdquo漢順帝同意了。
他派周舉、杜喬、張綱等八個大臣為使者分頭到各地去觀察一番。
這八個人之中,武陽人張綱最年輕,他認為真要整頓政治的話,首先應該懲辦朝廷上違法亂紀的大官,那些地方上的小官自然就不敢膽大妄為了。
他到了洛陽都亭,越想越不是滋味兒,就把自己的車毀了,不去了。
人家問他:&ldquo你怎麼啦?&rdquo他說:&ldquo豺狼當道,何必查問狐狸?&rdquo他就上書彈劾大将軍梁冀。
張綱彈劾梁冀的消息一傳出去,好像捅了馬蜂窩,整個洛陽城全都騷動起來。
漢順帝正寵着梁皇後,梁家的子弟和親戚布滿了朝廷。
他們說:&ldquo張綱這小子,看他有幾個腦袋!&rdquo漢順帝也知道另外有不少人是向着張綱的,他隻好把他的奏章擱在一邊,沒把他辦罪。
大将軍梁冀可把張綱恨透了,他得想法把他害了才解恨。
剛巧廣陵來報,說廣陵大盜張嬰,手下有好幾萬人馬,擾亂徐州、揚州一帶,殺害刺史,請朝廷發兵去圍剿。
梁冀真比豺狼還狠,他趁着這個機會推薦張綱。
朝廷就派張綱為廣陵太守,讓他到張嬰那兒去送死。
張綱到了廣陵,隻帶着十幾個随從親自去見張嬰,說他是來懲辦貪官污吏的,并不是來為難百姓的。
張嬰是條好漢,好漢識好漢,張嬰被張綱說服了,親自挑選了一批能力較強的首領,交給張綱量才錄用,其餘一萬多人自願回家種地,廣陵一帶就這麼安定下來了。
張綱治理廣陵,立了大功,漢順帝打算封他。
梁冀出來攔阻,因此作罷。
過了一年,張綱害病死了。
漢順帝聽到這個消息,歎息了一番,就在這一年,漢順帝也害病死了。
他死的時候,才三十歲,兩歲的太子即位,就是漢沖帝。
不到半年,嬰兒皇帝漢沖帝死了。
漢順帝絕了後,立誰做皇帝呢?公卿大臣提出了兩個人,一個是清河王劉蒜,一個是渤海王劉缵(zuǎn),他們都是漢章帝的曾孫。
劉蒜年長,劉缵才八歲。
公卿大臣大多向着劉蒜,太尉李固勸梁冀顧全大局,立年齡較大的劉蒜為皇帝。
梁冀跟梁太後商量下來,認為年幼無知的小孩子容易對付,就決定立八歲的劉缵為皇帝,就是漢質帝。
八歲的漢質帝還真伶俐,就是不懂事。
他見梁冀掌握着大權,獨斷獨行,連皇上也不擱在眼裡,就在朝堂上當着文武百官的面指着梁冀說:&ldquo大将軍是個跋扈将軍。
&rdquo梁冀聽了,氣得眼珠子都蹦出來了。
他想:&ldquo這小子現在就這這這麼厲害,趕明兒長長長大了,那還了得!&rdquo他就囑咐内侍把毒藥放在餅裡拿上去。
漢質帝吃了餅,倒在地下,滾了幾滾,死了。
要是張綱還活着,他一定又是那句話:&ldquo豺狼當道,何必查問狐狸?&rdquo 幾位大臣聯名上書,請大将軍梁冀立清河王劉蒜。
梁冀和梁太後可另有打算。
他們打算立十五歲的蠡吾侯(蠡lǐ)劉志為皇帝,梁冀和梁太後還決定把他們的妹妹嫁給劉志。
沒想到公卿大臣們一緻要立清河王劉蒜,事情就不怎麼順手了。
第二天,梁冀召集了公卿大臣商議立新君的事。
他端着肩膀,突着嘴,倆眼直瞪,來勢洶洶地大聲宣布:&ldquo立&hellip&hellip立&hellip&hellip立蠡吾侯!&rdquo朝廷上除了幾個大臣以外,全都一齊說:&ldquo大将軍的主意錯不了。
&rdquo大臣李固和杜喬剛要反對,梁冀吆喝一聲,說:&ldquo退&hellip&hellip退朝!&rdquo 就這樣,十五歲的小孩子劉志即位,就是漢桓帝。
梁太後替他臨朝,梁冀替他掌權。
漢桓帝全靠着梁家做了皇帝,自然一切全聽他們的。
轉過了年八月,漢桓帝娶了梁太後的妹妹為媳婦兒。
姐兒倆就這麼分成兩輩,一個叫梁太後,一個叫梁皇後。
梁冀對李固和杜喬反對他的事一直耿耿于懷,就找了個借口,逼死了他們。
漢桓帝即位第一年就殺害了這兩個出名的大臣。
外面沸沸揚揚地都怪着梁太後。
她心裡也挺不踏實,公元150年正月,梁太後身子不舒服。
她下了一道诏書,大赦天下,把朝政歸還給漢桓帝。
過了一個月,她死了。
梁太後一死,朝廷大權在名義上由漢桓帝掌管,實際上落在梁冀一個人手裡。
梁冀前後加封,一共三萬戶,兒子也都受了封。
誰有他那麼威風呢? 梁冀為了自己享受,大興土木,蓋了不少高屋廣廈,又圈了幾十裡地作為梁家的花園。
花園裡面有河流和假山,亭、台、樓、閣應有盡有。
這還不算,他又在河南城西開辟了一個極大的園林,也有個幾十裡地。
梁冀喜歡小白兔,他命令各地交納兔子,設立兔苑,烙上記号,誰要是敢傷害這些兔子就判死罪。
有個西域人不知道這個禁令,偶然打死了一隻兔子。
為了這件案子,梁冀前前後後殺了十多個人。
梁冀仗着皇家的勢力,還向外國征求各種特産和貴重的物品。
他在京師裡曾經接待了不少西域商人;他把良家子女抓來作為奴婢;他還派人去調查有錢的人家,把财主抓來,随便給他一個罪名,叫他拿出錢來贖罪。
有個扶風人孫奮,很有錢。
他可是&ldquo鐵公雞&rdquo,一毛不拔的守财奴。
梁冀送給他一匹馬,向他借錢五千萬缗(mín)。
孫奮哪兒舍得?後來他實在被逼得沒有辦法,一咬牙,給了梁冀三千萬缗。
梁冀一看,短了兩千萬缗,火了。
他吩咐當地的官府把孫奮和他兄弟都抓來,說他們的母親是将軍府裡逃出來的丫頭,被她盜去十斛珍珠、一千斤紫金,都應該追還。
孫奮哥兒倆不肯承認,就活活地被官府打死,家産沒收,一共值一億七千多萬缗。
梁冀這麼無法無天地鬧着,漢桓帝也管不了他。
梁皇後有了這麼一個掌握大權的哥哥,那種驕橫勁兒也不用提了。
她因為自己沒有兒子,最恨别人生孩子。
因此,宮人有了喜,沒有一個不被她害死的。
漢桓帝越看她越讨厭,幹脆不上她那兒去了。
最終,梁皇後氣出病來,咽了氣。
她一死,貴人梁猛出了頭。
那梁猛原本姓鄧,父親早死,母親宣氏再嫁給梁冀老婆的舅舅梁紀。
梁冀的老婆見她長得挺美,就把她認作幹女兒,改成梁姓,送她進宮,後來封為貴人。
大家都以為她是梁冀的女兒,都叫她梁貴人。
梁冀怕梁貴人的母親洩露秘密對自己不利,就派刺客去殺她。
不料那個刺客被人逮住。
審問下來,才知道是大将軍梁冀派去的。
梁貴人知道了底細,把梁冀派人去暗殺她母親的事告訴了漢桓帝。
漢桓帝正寵着梁貴人,就把梁冀當作仇人。
梁冀曾經殺害過不少大臣,作威作福,小看皇上。
現在他竟敢得罪梁貴人,漢桓帝火更大了。
他秘密聯系了幾個一向跟梁冀有怨的大臣,商量定當,發動羽林軍一千多人,突然圍住梁冀的住宅,收了大将軍的印。
梁冀慌了神,直發抖,兩眼一黑,什麼也看不見了。
等到他清醒過來,知道活不了啦,隻好跟着他老婆一塊兒喝了毒藥自殺。
梁家和他們的親戚全都完蛋了。
有的處了死刑,有的廢為平民。
老百姓們歡呼雀躍,不用提有多高興了。
梁冀的家産充公,一共值三十多萬萬缗。
漢桓帝有了這筆巨款,下了一道诏書,減去天下租稅一半,所有梁家的花園、園林等一律開放,交給窮人耕種。
國内的緊張局面暫時又緩和了一下。
過了幾年,漢桓帝害病死了。
十二歲的漢靈帝即位。
漢靈帝昏昏庸庸地信任宦官,隻知道吃、喝、玩、樂。
庫房裡的錢不夠用,他就在西園開了一個挺特别的鋪子,讓有錢的人很方便地到這兒來買官職和爵位。
四百石的官職定價四百萬缗;兩千石的官職定價兩千萬缗;就是憑才德選上的官員也得付半價或三分之一的價錢;縣令的缺随縣的好壞決定價錢;沒有錢的也可以買官,準他上任之後加倍付款。
這麼公開地允許官吏去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可就活不下去了。
朝廷上宦官當道,全國的老百姓受着貪官污吏、大族豪強的壓迫,再加上連年的災荒,這樣的日子教老百姓怎麼過得下去?那時候,巨鹿郡張家有弟兄三個:張角、張寶、張梁。
三兄弟都挺有本領,張角還曾經讀過書,他懂得醫道,給人治病挺有效。
窮人看病,還不要錢,他很快地出了名。
張角看到絕大多數的農民隻盼望能夠安心生産、過太平的日子,就創立了一個教門,叫&ldquo太平道&rdquo,還收了一些弟子,跟他一塊兒傳教、治病。
每回發生瘟疫,張角都把藥預先煎好,配成現成的藥水,盛在瓶子裡,随時給人治病。
他還叫病人跪在壇前,自己念着符咒,然後給他喝藥水。
他就這樣救活了不少人。
遠遠近近到他家來求醫的,每天總有一百多人。
張角自稱為&ldquo太平道人&rdquo,人們可都尊他為&ldquo太平真人&rdquo。
相信太平道的人越來越多了。
張角就派他的兄弟和弟子周遊四方,一面治病,一面傳道。
大約過了十年光景,太平道傳遍了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荊州、揚州、兖州、豫州,教徒發展到了幾十萬。
這八個州的老百姓不論信不信,沒有不知道太平真人的。
郡縣的官吏認為太平道是勸人為善、給人治病的教門,誰也不去真正過問。
朝廷上有一兩個大臣曾經上書,請朝廷下令禁止太平道。
漢靈帝正忙着起造林園,就沒把太平道放在心裡。
張角看到時機成熟了,就暗地裡發動教徒起來反抗朝廷,全國幾十萬農民同時起義,不到十天工夫,天下響應。
所有跟着張角、張寶、張梁起義的農民頭上都裹着黃巾,當作标記。
起義軍就稱為&ldquo黃巾軍&rdquo。
各地的起義軍好像大河決了口子一樣,人數越來越多,官兵哪能抵抗得了?漢靈帝隻好讓各州郡自己招募将士,用心抵抗黃巾軍。
這麼一來,各地的宗室貴族、外戚将軍、太守、刺史、地主豪強以及所謂英雄好漢、流氓地痞等等,都借着征讨黃巾的名義,趁機會搶奪地盤,擴張勢力,把個東漢的天下鬧得四分五裂,七零八碎,然後大魚吃小魚,把中國分成魏、蜀、吳三國割據的局面。
到了公元220年,也就是漢靈帝的兒子漢獻帝三十一年,東漢亡于魏。
魏、蜀、吳各有皇帝,各立朝廷,正式分成了三國。
豺狼當道 《後漢書·張王種陳列傳·張綱》中記載:&ldquo漢安元年,選遣八使徇行風俗,皆耆儒知名,多曆顯位,唯綱年少,官次最微。
餘人受命之部,而綱獨埋其車輪于洛陽都亭,曰:&lsquo豺狼當路,安問狐狸!&rsquo&rdquo講得就是張綱彈劾梁冀的故事。
當道:橫在路中間。
豺狼橫在路中間,比喻壞人掌權。
梁冀成為大将軍後,與其弟和宦官勾結,狼狽為奸,無惡不作,天下人對其恨之入骨。
光祿大夫張綱想主持正義彈劾梁冀,卻碰了一鼻子灰,他大發感歎:&ldquo朝廷也是豺狼當道。
&rdquo 後人用&ldquo豺狼當道&rdquo比喻暴虐奸邪的人掌握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