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東漢的成語
關燈
小
中
大
rdquo這話正說到了劉秀的心坎兒上。
第二天,他吩咐手下人稱呼鄧禹為鄧将軍,還叫鄧禹跟他住在一個屋子裡,有什麼事情好一塊兒商量。
他們的心思被一個叫馮異的人給琢磨出來了。
這個馮異原來是新朝的一個将軍,替王莽管理着五個縣。
有一次,他巡城的時候被劉秀捉了去,他見劉秀老練沉着、文武全能,不同于常人,打心底裡佩服他,就歸順了劉秀。
劉秀見他能力出衆,就把他當作心腹。
此時,他對劉秀說:&ldquo現在人心思漢,已經不是一兩天了。
劉玄不得民心,老百姓很失望。
你趕快派人分頭到各地安撫百姓,宣揚漢家的恩德。
&rdquo劉秀聽了很是同意,他讓馮異到臨近各縣去考察官吏,釋放受冤的囚犯,自己則帶着部下,往北到了邯鄲。
&ldquo大樹将軍&rdquo馮異 馮異跟随劉秀上陣打仗,總是跑在前面。
在征戰間隙,休息的時候将領們常常聚在一起聊天,話題無非是打仗的經過,那些将領喜歡自述戰功,胡吹亂侃,有時候為了争功互不相讓,甚至鬧得臉紅脖子粗。
每到這個時候,馮異總是偷偷走開,一個人默默地躲到大樹下面。
于是,士兵們便給他起了個&ldquo大樹将軍&rdquo的雅号。
&ldquo大樹将軍&rdquo一詞後用來指代不居功自傲的将領。
邯鄲有個漢朝宗室的子弟,叫劉林。
他見了劉秀,向劉秀獻計說:&ldquo赤眉軍駐紮在黃河東邊,隻要掘開河堤,赤眉非淹死不可。
&rdquo劉秀擔心殃及百姓,沒去理他。
劉林碰了一鼻子灰,就打算自己起兵,幹點大事。
他找了一個叫王郎的算卦先生,讓他冒充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召集了好幾千人。
他們駐守邯鄲,立王郎為天子,劉林為丞相,向臨近的州郡發出通告。
王郎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劉林還出了十萬的賞格捉拿劉秀。
劉秀知道自己勢單力薄,沒法兒跟王郎硬拼,隻好往北退去。
他聽說信都太守任光跟和城太守邳彤(pītóng)都不肯投降王郎,就帶着大夥兒到了信都。
任光和邳彤正擔心對付不了王郎,聽說劉秀到了,趕緊迎接他進城。
大夥商議怎麼對付王郎,邳彤建議劉秀用大司馬的名義,召集人馬。
很快,劉秀就召集了四千精兵。
任光發出通告:&ldquo王郎冒充劉氏宗室,大逆不道,大司馬劉公率百萬大軍前來讨伐。
一切軍民,反正的既往不咎;抗拒的,絕不寬容!&rdquo通告很快傳開了,王郎手下的兵将聽了都害怕起來。
劉秀帶着四千精兵,接連打下了附近好幾座城。
再加上劉秀為人慷慨,又有不少地方首領起兵來投靠他,劉秀很快就有了十幾萬人馬。
正好,更始帝劉玄也派兵來打王郎,兩路大軍聯合起來攻打邯鄲,殺了王郎,劉林也逃得不知去向。
劉秀進了邯鄲,檢點公文,發現了許多各縣官吏和大戶跟王郎往來的文書,大多是奉承王郎說劉秀壞話的。
劉秀特意當着衆人的面把這些文書都燒了,有人說:&ldquo哎呀,反對咱們的那些人可就查不到了!&rdquo劉秀說:&ldquo燒了這些文書,好讓大家安心!&rdquo大夥兒這才明白過來,全都佩服劉秀胸懷開闊。
劉秀打下邯鄲,消滅了王郎。
劉玄派使者來見劉秀,封他為蕭王,還吩咐他撤兵回去。
劉秀手下的将領聽說了,紛紛說:&ldquo劉玄隻知道享樂,沒有什麼本事。
再說全國到處都是起義的兵馬,劉玄根本就對付不了他們,他長不了。
大王平定了王郎,隻要登高一呼,準能天下響應。
為什麼要把天下讓給别人哪?您可千萬不能回去啊!&rdquo劉秀聽了擺擺手,叫他們别再往下說。
他出去對劉玄的使者說:&ldquo王郎雖然滅了,但是河北還沒平定,我暫時還不能動身。
&rdquo劉秀把使者打發走了,他決定留在河北,打出自己的地盤。
劉秀想在河北立住腳,首先得把銅馬軍壓下去。
這支銅馬軍最初是當地造反的農民拼湊起來的。
他們打仗很怪,來得快,去得也快,跟打遊擊似的,他們占地為王,自立名号,搶了東西就自己用。
這些銅馬軍人數不少,河北一帶沒人能管得了,很是亂套。
劉秀想讓局面平定下來,非得把這些隊伍壓下去不可。
這些農民軍雖然人多,卻沒能聯合起來,彼此之間都互相防備,糾紛不斷。
劉秀瞅準了這個空子,打一個拉一個,各個擊破。
這一來,劉秀在河北的名氣越來越大了,再加上他對人和氣,也不吝惜封那些歸附他的銅馬軍頭領當官,所以人緣越來越好,勢力也不斷壯大起來。
劉秀有了實力,決定打擊最強的那支銅馬軍。
公元24年秋天,漢軍和銅馬軍打了一場大仗。
劉秀繞到敵軍後面,把糧道給截斷了,打了一個大勝仗。
這支起義軍全部投降,歸附了劉秀。
劉秀把銅馬軍都收編進來,把原來的頭領都封了侯,依然讓他們管理着自己的部下。
這樣一來,河北真正成了劉秀的地盤,他的軍隊擴充到了幾十萬人,威信無人能比。
因為他是靠收編銅馬軍強大的,老百姓都稱他為&ldquo銅馬皇帝&rdquo。
大家越來越佩服劉秀,不願意再聽更始帝劉玄的了。
這時候,有消息傳來,劉玄和赤眉軍打起來了。
原來赤眉軍的首領樊崇歸順了劉玄,劉玄給樊崇封了個挂名的列侯,卻不給二十幾萬赤眉軍發糧饷。
結果好多人都跑了,赤眉軍眼看要散架,樊崇對劉玄很失望,就找個機會逃了出去。
這時,劉玄自己内部也起了内讧,他把朝廷上的雜事都交給了老丈人趙萌,自己擺起了皇帝的譜,整天在宮裡跟妃子們吃喝玩樂。
趙萌掌握了大權,架子十足,全然不把綠林軍的将士們放在眼裡。
大夥兒本就打心眼兒裡瞧不起劉玄,認為他本就沒啥本事,不過靠着姓劉的本錢當了皇帝,這麼着,隊伍很快就分裂了。
看着劉玄一天不如一天,樊崇率領二十萬赤眉軍,往西攻入了函谷關,分幾路往長安打過去。
劉玄大吃一驚,慌忙調集人馬抵抗。
劉秀在河内得到消息,知道劉玄打不過樊崇,就打算派鄧禹幫幫劉玄,去打樊崇,自己去平定燕、趙。
可是劉玄的大将朱鲔還在洛陽,他可是劉秀的死對頭,當初主張殺劉的就是他。
要是知道河内空虛,朱鲔肯定會帶兵打過來。
他問鄧禹,鄧禹說:&ldquo以前高皇帝信任蕭何,囑咐他鎮守關中,供應軍糧,征集士兵,高祖才能一心一意在前方打仗。
河内地勢險要,要挑個文武雙全的人守在這兒才行。
&rdquo劉秀聽了直點頭,他問:&ldquo誰守在這兒合适呢?&rdquo鄧禹說:&ldquo再沒有比寇恂更合适的了。
&rdquo 這個寇恂不但能帶兵打仗,還讀過好多書,喜歡研究學問,懂得治國的道理。
劉秀拜寇恂為河内太守,負責後方事務,又拜馮異為孟津将軍,鎮守河内。
寇恂留在河内,用心管理朝政,還吩咐各縣練兵。
他命人做了一百多萬支箭,養了兩千匹馬,征集了四萬斛(hú)軍糧,源源不斷送到前方。
朱鲔果然趁着劉秀不在來進攻河内。
不料,他碰上馮異,吃了個敗仗,馮異和寇恂兩路兵馬合在一起,追着朱鲔打,一直把他打回到了洛陽城裡。
朱鲔逃進城,把城門關得緊緊的,不敢出來對敵。
馮異和寇恂也不着急進攻,帶着大軍繞着洛陽城,耀武揚威地走了一圈。
寇恂和馮異派人去向劉秀報告這邊的情況,劉秀很高興,将士們也都進來向他道喜,還要尊他為天子。
大夥兒一齊說:&ldquo大王功高德重,天下的人心都歸向您,我們懇請您登上天子之位。
&rdquo劉秀聽了直搖頭。
有個将軍見他這樣,很是着急,理直氣壯地說:&ldquo大王虛心退讓,好是好,可是如果現在不即位,怕是日後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後悔就來不及了。
更何況,大王難道就不顧忌劉家的宗族社稷了嗎?隻有确定了名分,才好幹一番大事。
要不然,誰是主,誰是賊,誰應當征讨誰呢?&rdquo劉秀一看,說話的是前鋒将軍馬武。
馬武原本是綠林軍的一個首領,劉秀不但信任他,還跟他很是親熱。
可是劉秀覺得當皇帝還不到時候,不肯答應。
他說:&ldquo将軍怎麼能說出這種話來,論罪這可是要砍頭的。
&rdquo馬武不在乎地說:&ldquo大家都這麼說。
&rdquo劉秀說:&ldquo那你去告訴大家不要再這麼說了。
&rdquo 誰知,劉秀不肯當皇帝,可别的地方已經有好幾個人自稱皇帝了。
跟着劉秀的那一幫人得到消息,都着急起來,他們又去請求劉秀即位。
劉秀去問馮異,馮異說:&ldquo劉玄沒有才能和威望,他的大臣都散了,他注定是要失敗的。
現在天下沒有君王,人心惶惶。
大漢的宗廟社稷還要不要,就全在大王了。
依我看,大王應當接受大家的意見。
&rdquo劉秀說:&ldquo可我心裡老是不踏實,怕衆人不服我。
&rdquo馮異說:&ldquo那是因為大王做事一向慎重。
&rdquo劉秀聽了,高興地說:&ldquo聽你這麼一說,我心裡踏實多了,就順了大家的心意吧!&rdquo 公元25年夏天,三十一歲的劉秀宣布即位,定都洛陽,就是後來的漢光武帝。
他拜鄧禹為大司徒,跟他出生入死的一幫将士們,像馮異、寇恂、馬武等,都封了大官,他又追封死去的哥哥劉為王。
反水不收,後悔無及 出自《後漢書·光武帝紀上》:&ldquo馬武先進曰:&lsquo天下無主。
如有聖人承敝而起,雖仲尼為相,孫子為将,猶恐無能為益。
反水不收,後悔無及。
大王雖執謙退,奈宗廟社稷何!宜且還薊即尊位,乃議征伐。
&rsquo&rdquo前鋒将軍馬武勸說劉秀稱帝,劉秀謙讓不肯。
&ldquo反水不收,後悔無及&rdquo這一成語的意思是水已潑出去,不能再收回。
比喻事情不可挽回。
老當益壯 劉秀即位稱帝後,他先後消滅了綠林和赤眉兩支起義軍,可他還是不放心。
各地占據地盤稱王、稱帝的人還有不少,天下還亂着呢!其中,隴西的隗嚣(wěixiào)、河西的窦融和蜀地的公孫述,這三處勢力最大,距離京都洛陽又遠,漢光武帝沒法同時分成三路去對付他們,于是決定采取&ldquo單打一&rdquo的辦法,先向隗嚣和窦融讓步,好把公孫述孤立起來。
漢光武帝打發大中大夫來歙(shè)作為使者去聘問隗嚣。
這個隗嚣原本是當地的一個名士,天下人讨伐王莽的時候,他被大夥兒推舉,領頭起兵占了天水一帶,勢力挺大。
後來他歸順了更始劉玄,又因為劉玄失勢,他回到天水,自稱大将軍,占據一塊地盤,還有了當皇帝的打算。
來歙到了隗嚣那裡,隗嚣挺客氣地接待來歙。
來歙勸他去洛陽見漢光武帝,說隻要他肯去一趟,一定能得到很高的爵位。
隗嚣心想:這不是叫我做劉秀的臣下嗎?他可不願意,就找個借口推辭了。
公孫述也想拉攏隗嚣,派使者去封他為王。
隗嚣認為他和公孫述是平起平坐的,根本說不上誰是君、誰是臣。
公孫述憑什麼封他做王,這不是瞧不起人嗎?他把公孫述的使者殺了。
以後,公孫述每次往北進兵,都被隗嚣給打了回去。
公元28年,隗嚣忽然又改變主意,派個親信大臣做使者先去拜訪公孫述,再派他去拜訪漢光武帝。
這隗嚣分明是打算向兩頭讨好。
誰知,那個使者兩頭跑下來,自己倒有了主意。
隗嚣派出去的那個使者是扶風茂陵人,叫馬援。
馬援十二歲死了父母,是跟着大哥馬況長大的。
大哥馬況說他志向大,将來一定能夠成就一番事業,不過大器晚成,不能心急。
後來馬況死了,馬援就把他嫂子當作母親看待。
馬援在王莽當政的時候,當了一個小官。
有一次,郡太守讓他押送犯人去長安。
半路上,他覺得犯人哭得挺傷心,怪可憐的,就擅作主張把犯人放走了。
他因此丢了官,隻好逃到北地躲起來。
後來趕上大赦,免了罪,他才敢出頭露面地留在北地經營畜牧業和農業。
沒幾年工夫,他就成了北地的大畜牧主和地主。
當時有不少賓客投奔到他的門下。
他對賓客們說:&ldquo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人窮志不窮,人老心不老)。
&rdquo大夥兒都挺佩服他,認為這是很寶貴的教訓。
又過了幾年,馬援有了幾千頭牛、羊和馬,幾萬斛糧食,家産多得自己花不完。
他歎口氣,說:&ldquo财産之所以可貴,在于能夠幫助人。
要不然,做個守财奴又有什麼意思?&rdquo他就把财産分給他的親戚朋友們。
等到隗嚣離開更始,回到天水,他拜馬援為綏德将軍,還經常跟他商議重要的事情。
馬援和公孫述是同鄉,還是街坊,從小就挺有交情,因此,隗嚣派他去見公孫述。
馬援到了公孫述那邊,以為老朋友多年沒見面,一定手拉着手,像過去一樣親熱。
可他沒想到公孫述已經做了皇帝,擺起了皇帝的譜。
馬援進去的時候,大殿兩旁站着衛士,文武百官按官職大小排列着。
排場挺講究,儀仗也挺隆重,可是就找不到從前朋友之間的那股熱乎勁兒。
公孫述見了馬援,沒講幾句話,就叫手下的人拿出衣帽來要封馬援做大将軍。
他端端正正地坐着,等候馬援過去謝恩。
馬援推辭不幹,他回去對隗嚣說:&ldquo公孫述自高自大,好像是隻井底之蛙,咱們不如向着漢光武帝吧。
&rdquo隗嚣就派他去見漢光武帝。
漢光武帝聽說馬援到了,穿着便衣,也不帶衛士,就在宮殿裡歡迎馬援。
他帶着笑臉對馬援說:&ldquo您在兩個皇帝之間奔波,我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rdquo馬援說:&ldquo天下還沒定下來,不但做君王的要挑選臣下,做臣下的也得挑選挑選君王。
&rdquo漢光武帝笑了笑,不說話。
馬援接着說:&ldquo我跟公孫述是同鄉,從小就挺要好。
我這次去見他,他竟然布置了武士,讓我一步步地走上台階去跟他相見。
想不到今天我剛到這兒,皇上您就這麼随随便便地接見我,好像見着老朋友似的。
您怎麼知道我不是刺客呢?&rdquo漢光武帝笑着說:&ldquo您不是刺客,可能是說(shuì)客。
&rdquo馬援說:&ldquo現在天下亂糟糟的,稱王稱帝的不少。
今天見了皇上這麼豪爽,真像見到了高祖一樣。
&rdquo兩個人越談越投機,馬援打定了主意,回去要勸隗嚣歸順漢光武帝。
符節 符是中國古代朝廷用于政治和軍事的憑證信物,它可以用于身份證明,又可以作為傳達命令、調遣兵将的信物。
用時雙方各執一半,合之以驗真僞,如兵符、虎符等。
節是君主派出的使節所持的憑信。
漢代使臣所持的節由皇帝授予,是國家的象征。
不僅漢廷派往匈奴等處的使者持節,皇帝派往分封于各地的諸侯王處的使者,同樣要持節。
&ldquo使節&rdquo的稱謂,即是來源于此,一直沿用至今。
馬援臨走的時候,漢光武帝打發大中大夫來歙拿着符節送他回去。
回去之後,隗嚣問馬援:&ldquo漢光武帝怎麼樣?&rdquo馬援說:&ldquo他啊,又豪爽,又英明,待人開誠布公,很不錯。
&rdquo隗嚣說:&ldquo跟高祖比起來怎麼樣?&rdquo馬援說:&ldquo那可比不上。
高祖老那麼随随便便的,當今的皇上虛心待人,舉動合适,而且他還不像高祖那樣喜歡喝酒。
&rdquo隗嚣挺不樂意地說:&ldquo照你說,他比高祖還強,怎麼說比不上我呢?&rdquo 隗嚣雖說不樂意,可對馬援還是照樣尊重。
他很客氣地招待着來歙,來歙再次勸他歸順漢光武帝,隗嚣又推辭了。
老當益壯 成語出自《後漢書·馬援傳》:&ldquo丈夫為志,窮當意堅,老當益壯。
&rdquo 當,應當;益,更加;壯,豪壯。
馬援常對朋友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豪壯。
後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将領,為漢光武帝立下了赫赫戰功。
老當益壯,形容年紀雖大卻志氣豪壯,多用來贊揚老年人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
得隴望蜀 隗嚣送走了來歙之後,把大學問家班彪找來,跟他談論秦漢興亡的曆史,想聽聽他的意見。
班彪一聽就明白了,隗嚣是借古論今:漢朝既然可以代替秦朝,當然也可以有别的朝代代替漢朝。
可班彪明白隗嚣才能一般,不是漢光武帝的對手,他就勸隗嚣不要去跟漢朝争天下。
隗嚣正想自己做皇帝,這種話當然聽不進去,班彪就借個由頭要求退休。
隗嚣覺得這種讀書人沒有多大用處,就讓他辭職了。
班彪辭了職,逍遙自在。
他到了河西一帶,打算在那兒隐居下去,整理整理曆史,寫一寫文章。
誰知河西五郡大将軍窦融和班彪是同鄉。
窦融一聽說班彪離開了隗嚣,正在自己的地界裡遊玩,就馬上打發使者很隆重地把他接了來,還把他當作上賓,挺虛心地向他請教。
班彪得到了這麼一個知己朋友,就忠心耿耿地勸他歸向漢光武帝。
窦融早就聽說過漢光武帝這個人挺了不起,隻因為河西離着洛陽路遠,交通又不方便,沒能夠跟漢光武帝來往。
隗嚣曾經給他送來一枚将軍的大印,拜他為将,後來又派人來勸他自立為王。
使者說,更始已亡,證明劉家不能再興;要是你、我、公孫述三人聯合起來,建成三個國家,共同去對付漢光武帝,成功了,各自為王,就算不成功的話,也能夠像從前南越趙佗那樣被封為邊界上的大王。
窦融拒絕了隗嚣。
他聽了班彪的話,寫了一個奏章,打發使者上洛陽去朝見漢光武帝。
漢光武帝接見了窦融的使者,他拜窦融為涼州牧,還給窦融寫了一封信,信裡說:&ldquo現在益州有公孫述,天水有隗嚣。
将軍的地位舉足輕重,幫誰,誰的力量就大。
如今有人主張分割天下,他們以為成功了,可以像戰國時代那樣各自為王;不成功的話,也可以像過去趙佗那樣做個南越王。
要知道,即使中國的土地可以分,中國的百姓也是不能分的。
将軍能夠上為國家出力,下為百姓着想,我非常感激。
&rdquo 這封信到了河西,窦融和他手下的人全都愣了。
他們認為漢光武帝真英明,一萬裡以外的情況他全看得清清楚楚。
誰再要不向着他,就是糊塗蟲。
漢光武帝安定了窦融的河西這一邊,又派來歙去見隗嚣,請他一起去征讨公孫述,還答應事成之後分給他土地。
隗嚣不幹,他找了個借口,說:&ldquo我力量本就薄弱,又要時時防備邊界上的匈奴,哪有兵力幫你們去打蜀地啊!&rdquo來歙這才知道隗嚣跟公孫述一樣,是想要三分天下了。
可是隗嚣又忌憚漢光武帝的勢力越來越大,他對漢光武帝不能不賠小心,于是他打發他大兒子跟着來歙到洛陽去,還讓馬援全家也跟着去。
公元30年,漢光武帝又寫信給隗嚣和公孫述,勸他們歸順漢朝,實現統一。
公孫述鐵了心要三分天下,不但不回信,反倒發兵進攻南郡。
漢光武帝要試試隗嚣是不是真的向着公孫述,就故意請他從天水發兵一同進攻蜀地。
隗嚣回答說:&ldquo公孫述性子急躁,弄得上下不和。
不如等到他惡貫滿盈的時候再去征伐。
&rdquo漢光武帝知道隗嚣是不肯幫助他了,就親自到了長安,吩咐大軍向成都進攻。
隗嚣知道要是公孫述被消滅了,他也保不住,就發兵占領了隴山底下的幾個城,還發兵去進攻關中,誰知碰上了征西大将軍馮異,吃了敗仗。
隗嚣正在為難的時候,又接到了馬援的信,責備他不該反複無常,勸他及早回頭,歸附朝廷。
隗嚣火了,他調動人馬,準備再跟漢兵交戰。
馬援帶着漢光武帝撥給他的五千騎兵,在隗嚣的部将當中來來往往地勸他們歸附漢朝。
當時就有不少将士聽了他的話,離開了隗嚣。
隗嚣一看大勢已去,隻好再寫信向漢光武帝求和。
漢光武帝這會兒就不再那麼客氣了,他回答說:&ldquo虛浮的話我也聽煩了,或是真心,或是假意,随你的便。
&rdquo隗嚣知道漢光武帝已經看透了他,就投降了公孫述。
公孫述封他為王,還派兵去幫他對抗漢光武帝。
公元32年,漢光武帝親自帶兵去征伐隗嚣。
他到了隴地,看到那邊都是山谷,地勢十分險要。
将士們大多勸漢光武帝回去。
大夥兒正在為難的時候,蜀地的公孫述又發兵來幫助隗嚣抵抗漢兵,将士們就更洩氣了。
漢光武帝猶豫不決,他問馬援怎麼辦。
馬援說:&ldquo隗嚣的軍隊心不齊,隻要皇上進兵,他們非敗不可。
&rdquo他又拿米一撮一撮地堆成山谷的形勢,指明行軍的路線。
漢光武帝仔細看了,記在心頭,他說:&ldquo形勢已經一目了然,明天就進兵。
&rdquo正好,涼州牧窦融也率領着好幾萬騎兵和步兵,還有五千多輛辎重車來跟漢光武帝的大軍會齊。
将士們一見,洩了的氣又鼓了起來。
這時,使者來歙已經把隗嚣的兩個大将都說服了。
他們做了漢朝的大中大夫,大大地削弱了隗嚣的力量。
馬援指明了道路,窦融帶來了騎兵,來歙收服了隗嚣的大将,這三件重要的事幫助了漢兵順利地把隗嚣打敗。
隗嚣帶着妻子逃到西城,公孫述的救兵逃到上邽(guī)。
漢光武帝再一次寫信給隗嚣,勸他投降,保他父子相會。
隗嚣情願不要兒子,漢朝就把他那個做人質的兒子殺了。
接着,漢光武帝派人圍住西城和上邽繼續攻打,又讓窦融帶兵回了涼州,自己也回洛陽去了。
漢光武帝劉秀與漢高祖劉邦 漢光武帝劉秀與漢高祖同樣都是平民出身,同樣都需要推翻殘暴的統治,在他們的身邊同樣有着許多忠臣良将的陪伴。
劉邦與劉秀在奪取天下的模式上是一樣的,兩人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登基後的做法。
劉邦登基之後,為了消除異姓諸侯王對朝廷的威脅,便将曾跟随他南征北戰的功臣逐一鏟除,而劉秀卻能善待他的那些功臣。
他的繼位者劉莊,還将二十八位功臣的畫像刻于雲台閣,被稱為&ldquo雲台二十八将士&rdquo,以激勵當朝大臣。
漢光武帝在路上寫信給圍攻西城和上邽的将軍們,說:&ldquo那兩個城要是打下來了,你們就帶領兵馬往南去征伐蜀地。
人的毛病就在于不知足,我知道我的毛病在于&lsquo得隴望蜀&rsquo(平定了隴右,又想去平定蜀地)。
每發一回兵,我的頭發和胡須總是白了一些。
可是不這麼幹,天下又怎麼能夠統一呢!&rdquo 隗嚣被圍困在西城,第二年,他便悶悶不樂地害病死了。
他的部下立他兒子隗純為王,繼續抵抗漢軍。
又過了一年,隗純投降了。
可是&ldquo大樹将軍&rdquo馮異為了平定隴右,死在了軍營裡。
隴右既然平定了,漢光武帝就決定用全力去對付蜀地。
他又親自帶兵征伐。
公元36年,漢軍進攻成都,大破蜀兵。
公孫述受了重傷死了,他的手下知道再打下去也沒有什麼希望,就獻出了成都,投降了。
就這樣,漢光武帝平定了隴右,又得了蜀地,統一天下的心願總算是完成了。
等到大軍回來,漢光武帝開了一個慶功會,大封功臣。
他想起當年漢高祖是多麼重視張良和蕭何,可惜那個&ldquo賽蕭何&rdquo寇恂一年前已經死了。
鄧禹雖然抵不上張良,可是告訴漢光武帝怎樣統一中原,随時勸他注重紀律、争取民心的還是他。
因此,漢光武帝把他當作第一号功臣,封為高密侯。
别的功臣也都按照功勞的大小,給了他們不同的爵位和賞賜。
已經死了的功臣,漢光武帝就分封他們的子孫。
功臣當中受封的一共有三百六十五人,外戚當中受封的一共有四十五人。
得隴望蜀 出自《東觀漢記·隗嚣傳》:&ldquo西域若下,便可将兵,南擊蜀虜。
人苦不知足,既平隴,複望蜀,每一發兵,頭鬓為白。
&rdquo隗嚣占據隴地,公孫述占據蜀地,自立為王,二人相互勾結,對抗朝廷。
漢光武帝平定隴右後不滿足,緊接着又派兵南下平定蜀地。
後來&ldquo既平隴,複望蜀&rdquo就演變為成語&ldquo得隴望蜀&rdquo,意思也變成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知滿足了。
董宣強項 漢光武帝平定了隴、蜀,二十年來亂糟糟的中原又重新統一。
打仗打了這麼多年,老百姓對于各地豪強連年征戰早已恨透了。
漢光武帝從二十八歲起兵,到這時已經四十三歲了,打了十五年仗的他打算讓老百姓好好休養生息。
他決心發展文教,不願意再談起軍事。
有一天,皇太子劉疆向他父親讨教打仗的方法。
漢光武帝趁着機會,當着不少功臣的面,回答他說:&ldquo從前衛靈公向孔子請教打仗的方法,孔子不回答他。
今天,這種事你還是不問的好。
&rdquo 大将軍鄧禹、賈複知道漢光武帝不願再用兵,就請求漢光武帝讓他們遣散軍隊,研究儒家的學問去。
漢光武帝廢除了左右将軍,列侯中隻留了三人在朝廷,其他都回了自己的封邑。
漢光武帝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卻不讓他們參與朝政。
他想盡一切辦法做到有始有終地保全功臣,功臣們即使有點小過失,他也能寬容過去。
要是外地有什麼進貢來的好東西,他甯可自己沒有,也要分賜給功臣們。
衛靈公問陳于孔子 &ldquo陳&rdquo即&ldquo陣&rdquo,行兵布陣之意。
孔子到了衛國,衛靈公把孔子當作上賓,希望孔子能對衛國有所幫助,就問了他關于軍事的問題。
不料,孔子一聽說行兵打仗就不高興了,毫不客氣地說:&ldquo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還聽說過,打仗的事情我從來沒學過!&rdquo因為孔子主張以&ldquo仁&rdquo得天下,他不願與衛靈公為謀。
于是,第二天,孔子就帶領弟子離開衛國了。
打天下要靠武力,可如今天下太平,文教和法令就顯得尤其重要。
不過法令隻能管理老百姓,要拿法令去約束皇親國戚,那可就難了。
比如,漢光武帝的大姐湖陽公主就認為法令對她是沒多大用處的。
自己的兄弟做了皇帝,不但她自己想怎樣就怎樣,就連她的奴仆也敢橫行不法。
那麼多皇親國戚、豪門貴族住在洛陽,這洛陽令就不好做。
有一次,湖陽公主的一個奴仆殺了人。
洛陽令董宣沒法直接去湖陽公主的府裡逮捕他。
可他想,要是湖陽公主的奴仆殺了人,就可以不辦罪的話,自己還怎麼能治理好京師呢?他就天天守在外面。
有一天,湖陽公主坐着車馬出來,跟着她的正是那個奴仆。
董宣上去就要逮捕他,湖陽公主沉下臉來,豎起眉毛,陰森森地說:&ldquo大膽洛陽令,你有幾個腦袋,敢攔我的車馬!&rdquo董宣可沒被吓倒,他拔出寶劍來往地下一劃,當面責備公主不應當放縱奴仆殺人。
他很嚴厲地叫衙役把那個奴仆拖下去,當時就把他殺了。
這一下,湖陽公主被氣昏了。
她立刻趕到宮裡,向漢光武帝哭哭啼啼地訴說董宣欺侮她。
漢光武帝聽了,也怪董宣不該沖撞公主。
他立刻召董宣進宮,讓人拿着鞭子在湖陽公主面前責打董宣。
董宣說:&ldquo用不着打,讓我說完話,我情願死!&rdquo漢光武帝氣沖沖地說:&ldquo你還有什麼話?&rdquo董宣說:&ldquo皇上是一國之君,一向注重德行。
現在皇上讓公主放縱奴仆殺人,還能夠治理天下嗎?&rdquo說着,他就挺着腦袋向柱子撞去,撞得頭破血流。
漢光武帝連忙叫人把董宣拉住,讓他向公主磕個頭、賠個禮,這事就算了。
誰知,這董宣是個倔脾氣,他甯可把自己的頭撞破或者讓漢光武帝把他的頭砍下來,也不肯磕這個頭。
内侍把他的腦袋往地上摁,可董宣兩手使勁地撐住地,梗着脖子,怎麼也不肯讓自己的腦袋被摁下去。
這内侍也真機靈,他明知道漢光武帝不會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給漢光武帝和湖陽公主一個台階下,就大聲說:&ldquo回皇上的話,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rdquo漢光武帝實在佩服董宣,隻好笑了笑,讓他回去了。
湖陽公主對漢光武帝說:&ldquo皇上做平民的時候,也曾私藏過罪犯,官吏都不敢上門來搜查。
現在做了天子,你的威力怎麼反倒對付不了一個小小的洛陽令了呢?&rdquo漢光武帝笑着說:&ldquo就因為我做了天子,不能再像做平民的時候那麼幹了。
&rdquo他一面勸湖陽公主回去,一面稱贊董宣,還賞了他三十萬錢。
董宣把這三十萬錢都分給了他的手下。
從此以後,董宣不怕豪門貴族的威望震動了整個京師,人們都稱他為&ldquo強項令&rdquo。
當時執法如山的官吏除了董宣以外,還有個郅恽(zhìyùn),也是個硬漢,論官職,郅恽隻不過是一個掌管洛陽上東門的小官。
有一次,漢光武帝忙裡偷閑地跑出去打獵,直到很晚才回來。
他到了上東門,城門早已關了。
士兵們叫管城門的趕快開門,遭到了郅恽的拒絕。
漢光武帝親自到了城下,讓郅恽看個明白,吩咐他快開城門。
郅恽回答說:&ldquo夜裡看不清楚,不能随便開門。
&rdquo漢光武帝碰了釘子,隻好繞到東中門進了城。
第二天,郅恽上書,說:&ldquo皇上跑到遙遠的山林裡去打獵,白天還不夠,直到深夜才回來。
這麼下去,國家社稷怎麼辦?&rdquo漢光武帝看了奏章,賞了他一百匹布,還把那個管東中門的官員降了級。
就這樣,漢光武帝平定了天下,又靠着政策穩定了國家。
國家再次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人們把漢光武帝統治的那些年稱為&ldquo光武中興&rdquo。
董宣強項 &ldquo董宣強項&rdquo在《後漢書·酷吏列傳》中有記載,&ldquo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
&rdquo董宣面對湖陽公主的強勢,兩手撐地,始終不肯低頭。
漢光武帝佩服董宣,不但放他回去,還賞賜了他三十萬錢。
後人用&ldquo董宣強項&rdquo來形容官吏不畏權貴,執法不阿。
馬革裹屍 馬援為漢光武帝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
公元41年,馬援被漢光武帝劉秀封為伏波将軍。
公元44年秋天,馬援從西南邊打仗回來了,回來的士兵還不到出發時的一半。
馬援還沒進城,朝廷上的文武百官都出來迎接他。
有個叫孟冀的,足智多謀,是馬援的好朋友,他也說了幾句恭維的話。
不料馬援聽了,皺着眉頭對他說:&ldquo我盼望先生能說些教導我的話,怎麼您也說這樣的套話呢?&rdquo 孟冀聽了很尴尬,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
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說:&ldquo武帝時的伏波将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的土地,才隻得到幾百戶的封地。
我的功勞比路将軍小得多,卻也被封為伏波将軍,而我的封地卻多達三千戶。
賞賜多,功勞小,我怎麼能保得住呢?這一點,還得請您指教。
&rdquo孟冀說:&ldquo我真笨,還真就沒想到這一層。
可是你已經夠辛苦了,還是在家裡休養吧。
&rdquo馬援說:&ldquo不行!現在匈奴和烏桓還在侵擾北方,我正要向皇上請求出征呢。
男子漢大丈夫,死也應該死在邊疆,用馬革裹着屍首,送回來埋葬,那才像個樣兒,怎麼能夠老待在家裡跟妻兒過日子呢?&rdquo孟冀非常佩服他能夠這麼忠心耿耿地去保衛邊疆。
他說:&ldquo對!大丈夫就應該這樣。
&rdquo 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待了一個多月。
匈奴和烏桓又在北方發起侵襲,他主動請求出征迎戰,漢光武帝同意了。
匈奴和烏桓跟漢兵接觸了一下,打不過,逃走了。
原來匈奴趁着漢朝國内打仗,顧及不上邊塞的時候,又把西域各國當作自己的屬國了。
匈奴對待西域各國和漢朝對待他們可不一樣。
漢朝隻要他們不來侵犯中原就好了。
以前跟他們來往,也是送給他們的東西多,向他們要的東西少。
匈奴把西域各國收為屬國,除了逼着他們納稅、進貢以外,還老勒索牲口和财物。
因此,西域各國一聽到中原又統一了,就有車師、鄯善等十八個國家的國王打發他們的兒子到洛陽來,請求漢光武帝收留他們,再派都護去保護西域。
漢光武帝因為中國剛平定下來,北方的部族還老來侵犯,自己沒有力量去管西域的事,就送了不少的禮物給那十八個國王,好言好語地勸他們的王子回去。
莎車是跟匈奴聯盟的。
他一聽說漢朝不派都護去,就去進攻鄯善和車師,還殺了龜茲(qiūcí)的國王。
鄯善和車師又派他們的兒子到洛陽來伺候漢光武帝,再一次地請求他派都護去。
漢光武帝還是不答應。
他說:&ldquo我不能派大軍去。
你們要歸附哪一國,東西南北随你們的便。
&rdquo鄯善和車師這才死了心,隻好再去歸附匈奴。
沒想到匈奴連年遭受了旱災,蝗蟲吃光了牧草,幾千裡草原變成了不毛之地。
人和牲口也遭到了瘟疫,死了不少。
老單于一死,國内又發生了内亂。
烏桓趁機攻打匈奴,把他們大部分趕到幾千裡以外的地方去。
匈奴南邊的八個部四五萬人公推日逐王為單于。
這個南部的單于一心要和漢朝和好,他派了使者來到漢朝,說願意永遠給漢朝做屏障,擋住北邊的敵人。
漢光武帝召集大臣們商議這件事。
大臣們都認為天下剛安定下來,中原空虛,不應當答應單于的要求。
隻有一個人建議可以叫日逐王在東邊抵抗鮮卑,在北邊抵抗北匈奴,讓他做個榜樣去結交四邊的部族。
這樣的話,邊防就更加鞏固了。
漢光武帝同意了。
從那時起,匈奴就正式分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
北邊安定下來沒有多久,南邊的一個叫&ldquo五溪&rdquo的部族,又打了過來。
公元47年,漢光武帝派将軍去鎮壓,沒想到中了計,全軍覆沒。
接着他又派出了兩個将軍,這第二次出兵又遭到失敗。
中原大軍接連兩次被五溪族打敗,五溪族更得意了。
漢光武帝正為這件事憂心,伏波将軍馬援要求再帶兵到南方去。
那時,馬援已經六十二歲了。
漢光武帝看了看馬援,胡子都白了,怎麼能再派他去打仗呢?他挺同情地說:&l
第二天,他吩咐手下人稱呼鄧禹為鄧将軍,還叫鄧禹跟他住在一個屋子裡,有什麼事情好一塊兒商量。
他們的心思被一個叫馮異的人給琢磨出來了。
這個馮異原來是新朝的一個将軍,替王莽管理着五個縣。
有一次,他巡城的時候被劉秀捉了去,他見劉秀老練沉着、文武全能,不同于常人,打心底裡佩服他,就歸順了劉秀。
劉秀見他能力出衆,就把他當作心腹。
此時,他對劉秀說:&ldquo現在人心思漢,已經不是一兩天了。
劉玄不得民心,老百姓很失望。
你趕快派人分頭到各地安撫百姓,宣揚漢家的恩德。
&rdquo劉秀聽了很是同意,他讓馮異到臨近各縣去考察官吏,釋放受冤的囚犯,自己則帶着部下,往北到了邯鄲。
&ldquo大樹将軍&rdquo馮異 馮異跟随劉秀上陣打仗,總是跑在前面。
在征戰間隙,休息的時候将領們常常聚在一起聊天,話題無非是打仗的經過,那些将領喜歡自述戰功,胡吹亂侃,有時候為了争功互不相讓,甚至鬧得臉紅脖子粗。
每到這個時候,馮異總是偷偷走開,一個人默默地躲到大樹下面。
于是,士兵們便給他起了個&ldquo大樹将軍&rdquo的雅号。
&ldquo大樹将軍&rdquo一詞後用來指代不居功自傲的将領。
邯鄲有個漢朝宗室的子弟,叫劉林。
他見了劉秀,向劉秀獻計說:&ldquo赤眉軍駐紮在黃河東邊,隻要掘開河堤,赤眉非淹死不可。
&rdquo劉秀擔心殃及百姓,沒去理他。
劉林碰了一鼻子灰,就打算自己起兵,幹點大事。
他找了一個叫王郎的算卦先生,讓他冒充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召集了好幾千人。
他們駐守邯鄲,立王郎為天子,劉林為丞相,向臨近的州郡發出通告。
王郎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劉林還出了十萬的賞格捉拿劉秀。
劉秀知道自己勢單力薄,沒法兒跟王郎硬拼,隻好往北退去。
他聽說信都太守任光跟和城太守邳彤(pītóng)都不肯投降王郎,就帶着大夥兒到了信都。
任光和邳彤正擔心對付不了王郎,聽說劉秀到了,趕緊迎接他進城。
大夥商議怎麼對付王郎,邳彤建議劉秀用大司馬的名義,召集人馬。
很快,劉秀就召集了四千精兵。
任光發出通告:&ldquo王郎冒充劉氏宗室,大逆不道,大司馬劉公率百萬大軍前來讨伐。
一切軍民,反正的既往不咎;抗拒的,絕不寬容!&rdquo通告很快傳開了,王郎手下的兵将聽了都害怕起來。
劉秀帶着四千精兵,接連打下了附近好幾座城。
再加上劉秀為人慷慨,又有不少地方首領起兵來投靠他,劉秀很快就有了十幾萬人馬。
正好,更始帝劉玄也派兵來打王郎,兩路大軍聯合起來攻打邯鄲,殺了王郎,劉林也逃得不知去向。
劉秀進了邯鄲,檢點公文,發現了許多各縣官吏和大戶跟王郎往來的文書,大多是奉承王郎說劉秀壞話的。
劉秀特意當着衆人的面把這些文書都燒了,有人說:&ldquo哎呀,反對咱們的那些人可就查不到了!&rdquo劉秀說:&ldquo燒了這些文書,好讓大家安心!&rdquo大夥兒這才明白過來,全都佩服劉秀胸懷開闊。
劉秀打下邯鄲,消滅了王郎。
劉玄派使者來見劉秀,封他為蕭王,還吩咐他撤兵回去。
劉秀手下的将領聽說了,紛紛說:&ldquo劉玄隻知道享樂,沒有什麼本事。
再說全國到處都是起義的兵馬,劉玄根本就對付不了他們,他長不了。
大王平定了王郎,隻要登高一呼,準能天下響應。
為什麼要把天下讓給别人哪?您可千萬不能回去啊!&rdquo劉秀聽了擺擺手,叫他們别再往下說。
他出去對劉玄的使者說:&ldquo王郎雖然滅了,但是河北還沒平定,我暫時還不能動身。
&rdquo劉秀把使者打發走了,他決定留在河北,打出自己的地盤。
劉秀想在河北立住腳,首先得把銅馬軍壓下去。
這支銅馬軍最初是當地造反的農民拼湊起來的。
他們打仗很怪,來得快,去得也快,跟打遊擊似的,他們占地為王,自立名号,搶了東西就自己用。
這些銅馬軍人數不少,河北一帶沒人能管得了,很是亂套。
劉秀想讓局面平定下來,非得把這些隊伍壓下去不可。
這些農民軍雖然人多,卻沒能聯合起來,彼此之間都互相防備,糾紛不斷。
劉秀瞅準了這個空子,打一個拉一個,各個擊破。
這一來,劉秀在河北的名氣越來越大了,再加上他對人和氣,也不吝惜封那些歸附他的銅馬軍頭領當官,所以人緣越來越好,勢力也不斷壯大起來。
劉秀有了實力,決定打擊最強的那支銅馬軍。
公元24年秋天,漢軍和銅馬軍打了一場大仗。
劉秀繞到敵軍後面,把糧道給截斷了,打了一個大勝仗。
這支起義軍全部投降,歸附了劉秀。
劉秀把銅馬軍都收編進來,把原來的頭領都封了侯,依然讓他們管理着自己的部下。
這樣一來,河北真正成了劉秀的地盤,他的軍隊擴充到了幾十萬人,威信無人能比。
因為他是靠收編銅馬軍強大的,老百姓都稱他為&ldquo銅馬皇帝&rdquo。
大家越來越佩服劉秀,不願意再聽更始帝劉玄的了。
這時候,有消息傳來,劉玄和赤眉軍打起來了。
原來赤眉軍的首領樊崇歸順了劉玄,劉玄給樊崇封了個挂名的列侯,卻不給二十幾萬赤眉軍發糧饷。
結果好多人都跑了,赤眉軍眼看要散架,樊崇對劉玄很失望,就找個機會逃了出去。
這時,劉玄自己内部也起了内讧,他把朝廷上的雜事都交給了老丈人趙萌,自己擺起了皇帝的譜,整天在宮裡跟妃子們吃喝玩樂。
趙萌掌握了大權,架子十足,全然不把綠林軍的将士們放在眼裡。
大夥兒本就打心眼兒裡瞧不起劉玄,認為他本就沒啥本事,不過靠着姓劉的本錢當了皇帝,這麼着,隊伍很快就分裂了。
看着劉玄一天不如一天,樊崇率領二十萬赤眉軍,往西攻入了函谷關,分幾路往長安打過去。
劉玄大吃一驚,慌忙調集人馬抵抗。
劉秀在河内得到消息,知道劉玄打不過樊崇,就打算派鄧禹幫幫劉玄,去打樊崇,自己去平定燕、趙。
可是劉玄的大将朱鲔還在洛陽,他可是劉秀的死對頭,當初主張殺劉的就是他。
要是知道河内空虛,朱鲔肯定會帶兵打過來。
他問鄧禹,鄧禹說:&ldquo以前高皇帝信任蕭何,囑咐他鎮守關中,供應軍糧,征集士兵,高祖才能一心一意在前方打仗。
河内地勢險要,要挑個文武雙全的人守在這兒才行。
&rdquo劉秀聽了直點頭,他問:&ldquo誰守在這兒合适呢?&rdquo鄧禹說:&ldquo再沒有比寇恂更合适的了。
&rdquo 這個寇恂不但能帶兵打仗,還讀過好多書,喜歡研究學問,懂得治國的道理。
劉秀拜寇恂為河内太守,負責後方事務,又拜馮異為孟津将軍,鎮守河内。
寇恂留在河内,用心管理朝政,還吩咐各縣練兵。
他命人做了一百多萬支箭,養了兩千匹馬,征集了四萬斛(hú)軍糧,源源不斷送到前方。
朱鲔果然趁着劉秀不在來進攻河内。
不料,他碰上馮異,吃了個敗仗,馮異和寇恂兩路兵馬合在一起,追着朱鲔打,一直把他打回到了洛陽城裡。
朱鲔逃進城,把城門關得緊緊的,不敢出來對敵。
馮異和寇恂也不着急進攻,帶着大軍繞着洛陽城,耀武揚威地走了一圈。
寇恂和馮異派人去向劉秀報告這邊的情況,劉秀很高興,将士們也都進來向他道喜,還要尊他為天子。
大夥兒一齊說:&ldquo大王功高德重,天下的人心都歸向您,我們懇請您登上天子之位。
&rdquo劉秀聽了直搖頭。
有個将軍見他這樣,很是着急,理直氣壯地說:&ldquo大王虛心退讓,好是好,可是如果現在不即位,怕是日後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後悔就來不及了。
更何況,大王難道就不顧忌劉家的宗族社稷了嗎?隻有确定了名分,才好幹一番大事。
要不然,誰是主,誰是賊,誰應當征讨誰呢?&rdquo劉秀一看,說話的是前鋒将軍馬武。
馬武原本是綠林軍的一個首領,劉秀不但信任他,還跟他很是親熱。
可是劉秀覺得當皇帝還不到時候,不肯答應。
他說:&ldquo将軍怎麼能說出這種話來,論罪這可是要砍頭的。
&rdquo馬武不在乎地說:&ldquo大家都這麼說。
&rdquo劉秀說:&ldquo那你去告訴大家不要再這麼說了。
&rdquo 誰知,劉秀不肯當皇帝,可别的地方已經有好幾個人自稱皇帝了。
跟着劉秀的那一幫人得到消息,都着急起來,他們又去請求劉秀即位。
劉秀去問馮異,馮異說:&ldquo劉玄沒有才能和威望,他的大臣都散了,他注定是要失敗的。
現在天下沒有君王,人心惶惶。
大漢的宗廟社稷還要不要,就全在大王了。
依我看,大王應當接受大家的意見。
&rdquo劉秀說:&ldquo可我心裡老是不踏實,怕衆人不服我。
&rdquo馮異說:&ldquo那是因為大王做事一向慎重。
&rdquo劉秀聽了,高興地說:&ldquo聽你這麼一說,我心裡踏實多了,就順了大家的心意吧!&rdquo 公元25年夏天,三十一歲的劉秀宣布即位,定都洛陽,就是後來的漢光武帝。
他拜鄧禹為大司徒,跟他出生入死的一幫将士們,像馮異、寇恂、馬武等,都封了大官,他又追封死去的哥哥劉為王。
反水不收,後悔無及 出自《後漢書·光武帝紀上》:&ldquo馬武先進曰:&lsquo天下無主。
如有聖人承敝而起,雖仲尼為相,孫子為将,猶恐無能為益。
反水不收,後悔無及。
大王雖執謙退,奈宗廟社稷何!宜且還薊即尊位,乃議征伐。
&rsquo&rdquo前鋒将軍馬武勸說劉秀稱帝,劉秀謙讓不肯。
&ldquo反水不收,後悔無及&rdquo這一成語的意思是水已潑出去,不能再收回。
比喻事情不可挽回。
老當益壯 劉秀即位稱帝後,他先後消滅了綠林和赤眉兩支起義軍,可他還是不放心。
各地占據地盤稱王、稱帝的人還有不少,天下還亂着呢!其中,隴西的隗嚣(wěixiào)、河西的窦融和蜀地的公孫述,這三處勢力最大,距離京都洛陽又遠,漢光武帝沒法同時分成三路去對付他們,于是決定采取&ldquo單打一&rdquo的辦法,先向隗嚣和窦融讓步,好把公孫述孤立起來。
漢光武帝打發大中大夫來歙(shè)作為使者去聘問隗嚣。
這個隗嚣原本是當地的一個名士,天下人讨伐王莽的時候,他被大夥兒推舉,領頭起兵占了天水一帶,勢力挺大。
後來他歸順了更始劉玄,又因為劉玄失勢,他回到天水,自稱大将軍,占據一塊地盤,還有了當皇帝的打算。
來歙到了隗嚣那裡,隗嚣挺客氣地接待來歙。
來歙勸他去洛陽見漢光武帝,說隻要他肯去一趟,一定能得到很高的爵位。
隗嚣心想:這不是叫我做劉秀的臣下嗎?他可不願意,就找個借口推辭了。
公孫述也想拉攏隗嚣,派使者去封他為王。
隗嚣認為他和公孫述是平起平坐的,根本說不上誰是君、誰是臣。
公孫述憑什麼封他做王,這不是瞧不起人嗎?他把公孫述的使者殺了。
以後,公孫述每次往北進兵,都被隗嚣給打了回去。
公元28年,隗嚣忽然又改變主意,派個親信大臣做使者先去拜訪公孫述,再派他去拜訪漢光武帝。
這隗嚣分明是打算向兩頭讨好。
誰知,那個使者兩頭跑下來,自己倒有了主意。
隗嚣派出去的那個使者是扶風茂陵人,叫馬援。
馬援十二歲死了父母,是跟着大哥馬況長大的。
大哥馬況說他志向大,将來一定能夠成就一番事業,不過大器晚成,不能心急。
後來馬況死了,馬援就把他嫂子當作母親看待。
馬援在王莽當政的時候,當了一個小官。
有一次,郡太守讓他押送犯人去長安。
半路上,他覺得犯人哭得挺傷心,怪可憐的,就擅作主張把犯人放走了。
他因此丢了官,隻好逃到北地躲起來。
後來趕上大赦,免了罪,他才敢出頭露面地留在北地經營畜牧業和農業。
沒幾年工夫,他就成了北地的大畜牧主和地主。
當時有不少賓客投奔到他的門下。
他對賓客們說:&ldquo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人窮志不窮,人老心不老)。
&rdquo大夥兒都挺佩服他,認為這是很寶貴的教訓。
又過了幾年,馬援有了幾千頭牛、羊和馬,幾萬斛糧食,家産多得自己花不完。
他歎口氣,說:&ldquo财産之所以可貴,在于能夠幫助人。
要不然,做個守财奴又有什麼意思?&rdquo他就把财産分給他的親戚朋友們。
等到隗嚣離開更始,回到天水,他拜馬援為綏德将軍,還經常跟他商議重要的事情。
馬援和公孫述是同鄉,還是街坊,從小就挺有交情,因此,隗嚣派他去見公孫述。
馬援到了公孫述那邊,以為老朋友多年沒見面,一定手拉着手,像過去一樣親熱。
可他沒想到公孫述已經做了皇帝,擺起了皇帝的譜。
馬援進去的時候,大殿兩旁站着衛士,文武百官按官職大小排列着。
排場挺講究,儀仗也挺隆重,可是就找不到從前朋友之間的那股熱乎勁兒。
公孫述見了馬援,沒講幾句話,就叫手下的人拿出衣帽來要封馬援做大将軍。
他端端正正地坐着,等候馬援過去謝恩。
馬援推辭不幹,他回去對隗嚣說:&ldquo公孫述自高自大,好像是隻井底之蛙,咱們不如向着漢光武帝吧。
&rdquo隗嚣就派他去見漢光武帝。
漢光武帝聽說馬援到了,穿着便衣,也不帶衛士,就在宮殿裡歡迎馬援。
他帶着笑臉對馬援說:&ldquo您在兩個皇帝之間奔波,我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rdquo馬援說:&ldquo天下還沒定下來,不但做君王的要挑選臣下,做臣下的也得挑選挑選君王。
&rdquo漢光武帝笑了笑,不說話。
馬援接着說:&ldquo我跟公孫述是同鄉,從小就挺要好。
我這次去見他,他竟然布置了武士,讓我一步步地走上台階去跟他相見。
想不到今天我剛到這兒,皇上您就這麼随随便便地接見我,好像見着老朋友似的。
您怎麼知道我不是刺客呢?&rdquo漢光武帝笑着說:&ldquo您不是刺客,可能是說(shuì)客。
&rdquo馬援說:&ldquo現在天下亂糟糟的,稱王稱帝的不少。
今天見了皇上這麼豪爽,真像見到了高祖一樣。
&rdquo兩個人越談越投機,馬援打定了主意,回去要勸隗嚣歸順漢光武帝。
符節 符是中國古代朝廷用于政治和軍事的憑證信物,它可以用于身份證明,又可以作為傳達命令、調遣兵将的信物。
用時雙方各執一半,合之以驗真僞,如兵符、虎符等。
節是君主派出的使節所持的憑信。
漢代使臣所持的節由皇帝授予,是國家的象征。
不僅漢廷派往匈奴等處的使者持節,皇帝派往分封于各地的諸侯王處的使者,同樣要持節。
&ldquo使節&rdquo的稱謂,即是來源于此,一直沿用至今。
馬援臨走的時候,漢光武帝打發大中大夫來歙拿着符節送他回去。
回去之後,隗嚣問馬援:&ldquo漢光武帝怎麼樣?&rdquo馬援說:&ldquo他啊,又豪爽,又英明,待人開誠布公,很不錯。
&rdquo隗嚣說:&ldquo跟高祖比起來怎麼樣?&rdquo馬援說:&ldquo那可比不上。
高祖老那麼随随便便的,當今的皇上虛心待人,舉動合适,而且他還不像高祖那樣喜歡喝酒。
&rdquo隗嚣挺不樂意地說:&ldquo照你說,他比高祖還強,怎麼說比不上我呢?&rdquo 隗嚣雖說不樂意,可對馬援還是照樣尊重。
他很客氣地招待着來歙,來歙再次勸他歸順漢光武帝,隗嚣又推辭了。
老當益壯 成語出自《後漢書·馬援傳》:&ldquo丈夫為志,窮當意堅,老當益壯。
&rdquo 當,應當;益,更加;壯,豪壯。
馬援常對朋友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豪壯。
後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将領,為漢光武帝立下了赫赫戰功。
老當益壯,形容年紀雖大卻志氣豪壯,多用來贊揚老年人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
得隴望蜀 隗嚣送走了來歙之後,把大學問家班彪找來,跟他談論秦漢興亡的曆史,想聽聽他的意見。
班彪一聽就明白了,隗嚣是借古論今:漢朝既然可以代替秦朝,當然也可以有别的朝代代替漢朝。
可班彪明白隗嚣才能一般,不是漢光武帝的對手,他就勸隗嚣不要去跟漢朝争天下。
隗嚣正想自己做皇帝,這種話當然聽不進去,班彪就借個由頭要求退休。
隗嚣覺得這種讀書人沒有多大用處,就讓他辭職了。
班彪辭了職,逍遙自在。
他到了河西一帶,打算在那兒隐居下去,整理整理曆史,寫一寫文章。
誰知河西五郡大将軍窦融和班彪是同鄉。
窦融一聽說班彪離開了隗嚣,正在自己的地界裡遊玩,就馬上打發使者很隆重地把他接了來,還把他當作上賓,挺虛心地向他請教。
班彪得到了這麼一個知己朋友,就忠心耿耿地勸他歸向漢光武帝。
窦融早就聽說過漢光武帝這個人挺了不起,隻因為河西離着洛陽路遠,交通又不方便,沒能夠跟漢光武帝來往。
隗嚣曾經給他送來一枚将軍的大印,拜他為将,後來又派人來勸他自立為王。
使者說,更始已亡,證明劉家不能再興;要是你、我、公孫述三人聯合起來,建成三個國家,共同去對付漢光武帝,成功了,各自為王,就算不成功的話,也能夠像從前南越趙佗那樣被封為邊界上的大王。
窦融拒絕了隗嚣。
他聽了班彪的話,寫了一個奏章,打發使者上洛陽去朝見漢光武帝。
漢光武帝接見了窦融的使者,他拜窦融為涼州牧,還給窦融寫了一封信,信裡說:&ldquo現在益州有公孫述,天水有隗嚣。
将軍的地位舉足輕重,幫誰,誰的力量就大。
如今有人主張分割天下,他們以為成功了,可以像戰國時代那樣各自為王;不成功的話,也可以像過去趙佗那樣做個南越王。
要知道,即使中國的土地可以分,中國的百姓也是不能分的。
将軍能夠上為國家出力,下為百姓着想,我非常感激。
&rdquo 這封信到了河西,窦融和他手下的人全都愣了。
他們認為漢光武帝真英明,一萬裡以外的情況他全看得清清楚楚。
誰再要不向着他,就是糊塗蟲。
漢光武帝安定了窦融的河西這一邊,又派來歙去見隗嚣,請他一起去征讨公孫述,還答應事成之後分給他土地。
隗嚣不幹,他找了個借口,說:&ldquo我力量本就薄弱,又要時時防備邊界上的匈奴,哪有兵力幫你們去打蜀地啊!&rdquo來歙這才知道隗嚣跟公孫述一樣,是想要三分天下了。
可是隗嚣又忌憚漢光武帝的勢力越來越大,他對漢光武帝不能不賠小心,于是他打發他大兒子跟着來歙到洛陽去,還讓馬援全家也跟着去。
公元30年,漢光武帝又寫信給隗嚣和公孫述,勸他們歸順漢朝,實現統一。
公孫述鐵了心要三分天下,不但不回信,反倒發兵進攻南郡。
漢光武帝要試試隗嚣是不是真的向着公孫述,就故意請他從天水發兵一同進攻蜀地。
隗嚣回答說:&ldquo公孫述性子急躁,弄得上下不和。
不如等到他惡貫滿盈的時候再去征伐。
&rdquo漢光武帝知道隗嚣是不肯幫助他了,就親自到了長安,吩咐大軍向成都進攻。
隗嚣知道要是公孫述被消滅了,他也保不住,就發兵占領了隴山底下的幾個城,還發兵去進攻關中,誰知碰上了征西大将軍馮異,吃了敗仗。
隗嚣正在為難的時候,又接到了馬援的信,責備他不該反複無常,勸他及早回頭,歸附朝廷。
隗嚣火了,他調動人馬,準備再跟漢兵交戰。
馬援帶着漢光武帝撥給他的五千騎兵,在隗嚣的部将當中來來往往地勸他們歸附漢朝。
當時就有不少将士聽了他的話,離開了隗嚣。
隗嚣一看大勢已去,隻好再寫信向漢光武帝求和。
漢光武帝這會兒就不再那麼客氣了,他回答說:&ldquo虛浮的話我也聽煩了,或是真心,或是假意,随你的便。
&rdquo隗嚣知道漢光武帝已經看透了他,就投降了公孫述。
公孫述封他為王,還派兵去幫他對抗漢光武帝。
公元32年,漢光武帝親自帶兵去征伐隗嚣。
他到了隴地,看到那邊都是山谷,地勢十分險要。
将士們大多勸漢光武帝回去。
大夥兒正在為難的時候,蜀地的公孫述又發兵來幫助隗嚣抵抗漢兵,将士們就更洩氣了。
漢光武帝猶豫不決,他問馬援怎麼辦。
馬援說:&ldquo隗嚣的軍隊心不齊,隻要皇上進兵,他們非敗不可。
&rdquo他又拿米一撮一撮地堆成山谷的形勢,指明行軍的路線。
漢光武帝仔細看了,記在心頭,他說:&ldquo形勢已經一目了然,明天就進兵。
&rdquo正好,涼州牧窦融也率領着好幾萬騎兵和步兵,還有五千多輛辎重車來跟漢光武帝的大軍會齊。
将士們一見,洩了的氣又鼓了起來。
這時,使者來歙已經把隗嚣的兩個大将都說服了。
他們做了漢朝的大中大夫,大大地削弱了隗嚣的力量。
馬援指明了道路,窦融帶來了騎兵,來歙收服了隗嚣的大将,這三件重要的事幫助了漢兵順利地把隗嚣打敗。
隗嚣帶着妻子逃到西城,公孫述的救兵逃到上邽(guī)。
漢光武帝再一次寫信給隗嚣,勸他投降,保他父子相會。
隗嚣情願不要兒子,漢朝就把他那個做人質的兒子殺了。
接着,漢光武帝派人圍住西城和上邽繼續攻打,又讓窦融帶兵回了涼州,自己也回洛陽去了。
漢光武帝劉秀與漢高祖劉邦 漢光武帝劉秀與漢高祖同樣都是平民出身,同樣都需要推翻殘暴的統治,在他們的身邊同樣有着許多忠臣良将的陪伴。
劉邦與劉秀在奪取天下的模式上是一樣的,兩人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登基後的做法。
劉邦登基之後,為了消除異姓諸侯王對朝廷的威脅,便将曾跟随他南征北戰的功臣逐一鏟除,而劉秀卻能善待他的那些功臣。
他的繼位者劉莊,還将二十八位功臣的畫像刻于雲台閣,被稱為&ldquo雲台二十八将士&rdquo,以激勵當朝大臣。
漢光武帝在路上寫信給圍攻西城和上邽的将軍們,說:&ldquo那兩個城要是打下來了,你們就帶領兵馬往南去征伐蜀地。
人的毛病就在于不知足,我知道我的毛病在于&lsquo得隴望蜀&rsquo(平定了隴右,又想去平定蜀地)。
每發一回兵,我的頭發和胡須總是白了一些。
可是不這麼幹,天下又怎麼能夠統一呢!&rdquo 隗嚣被圍困在西城,第二年,他便悶悶不樂地害病死了。
他的部下立他兒子隗純為王,繼續抵抗漢軍。
又過了一年,隗純投降了。
可是&ldquo大樹将軍&rdquo馮異為了平定隴右,死在了軍營裡。
隴右既然平定了,漢光武帝就決定用全力去對付蜀地。
他又親自帶兵征伐。
公元36年,漢軍進攻成都,大破蜀兵。
公孫述受了重傷死了,他的手下知道再打下去也沒有什麼希望,就獻出了成都,投降了。
就這樣,漢光武帝平定了隴右,又得了蜀地,統一天下的心願總算是完成了。
等到大軍回來,漢光武帝開了一個慶功會,大封功臣。
他想起當年漢高祖是多麼重視張良和蕭何,可惜那個&ldquo賽蕭何&rdquo寇恂一年前已經死了。
鄧禹雖然抵不上張良,可是告訴漢光武帝怎樣統一中原,随時勸他注重紀律、争取民心的還是他。
因此,漢光武帝把他當作第一号功臣,封為高密侯。
别的功臣也都按照功勞的大小,給了他們不同的爵位和賞賜。
已經死了的功臣,漢光武帝就分封他們的子孫。
功臣當中受封的一共有三百六十五人,外戚當中受封的一共有四十五人。
得隴望蜀 出自《東觀漢記·隗嚣傳》:&ldquo西域若下,便可将兵,南擊蜀虜。
人苦不知足,既平隴,複望蜀,每一發兵,頭鬓為白。
&rdquo隗嚣占據隴地,公孫述占據蜀地,自立為王,二人相互勾結,對抗朝廷。
漢光武帝平定隴右後不滿足,緊接着又派兵南下平定蜀地。
後來&ldquo既平隴,複望蜀&rdquo就演變為成語&ldquo得隴望蜀&rdquo,意思也變成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知滿足了。
董宣強項 漢光武帝平定了隴、蜀,二十年來亂糟糟的中原又重新統一。
打仗打了這麼多年,老百姓對于各地豪強連年征戰早已恨透了。
漢光武帝從二十八歲起兵,到這時已經四十三歲了,打了十五年仗的他打算讓老百姓好好休養生息。
他決心發展文教,不願意再談起軍事。
有一天,皇太子劉疆向他父親讨教打仗的方法。
漢光武帝趁着機會,當着不少功臣的面,回答他說:&ldquo從前衛靈公向孔子請教打仗的方法,孔子不回答他。
今天,這種事你還是不問的好。
&rdquo 大将軍鄧禹、賈複知道漢光武帝不願再用兵,就請求漢光武帝讓他們遣散軍隊,研究儒家的學問去。
漢光武帝廢除了左右将軍,列侯中隻留了三人在朝廷,其他都回了自己的封邑。
漢光武帝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卻不讓他們參與朝政。
他想盡一切辦法做到有始有終地保全功臣,功臣們即使有點小過失,他也能寬容過去。
要是外地有什麼進貢來的好東西,他甯可自己沒有,也要分賜給功臣們。
衛靈公問陳于孔子 &ldquo陳&rdquo即&ldquo陣&rdquo,行兵布陣之意。
孔子到了衛國,衛靈公把孔子當作上賓,希望孔子能對衛國有所幫助,就問了他關于軍事的問題。
不料,孔子一聽說行兵打仗就不高興了,毫不客氣地說:&ldquo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還聽說過,打仗的事情我從來沒學過!&rdquo因為孔子主張以&ldquo仁&rdquo得天下,他不願與衛靈公為謀。
于是,第二天,孔子就帶領弟子離開衛國了。
打天下要靠武力,可如今天下太平,文教和法令就顯得尤其重要。
不過法令隻能管理老百姓,要拿法令去約束皇親國戚,那可就難了。
比如,漢光武帝的大姐湖陽公主就認為法令對她是沒多大用處的。
自己的兄弟做了皇帝,不但她自己想怎樣就怎樣,就連她的奴仆也敢橫行不法。
那麼多皇親國戚、豪門貴族住在洛陽,這洛陽令就不好做。
有一次,湖陽公主的一個奴仆殺了人。
洛陽令董宣沒法直接去湖陽公主的府裡逮捕他。
可他想,要是湖陽公主的奴仆殺了人,就可以不辦罪的話,自己還怎麼能治理好京師呢?他就天天守在外面。
有一天,湖陽公主坐着車馬出來,跟着她的正是那個奴仆。
董宣上去就要逮捕他,湖陽公主沉下臉來,豎起眉毛,陰森森地說:&ldquo大膽洛陽令,你有幾個腦袋,敢攔我的車馬!&rdquo董宣可沒被吓倒,他拔出寶劍來往地下一劃,當面責備公主不應當放縱奴仆殺人。
他很嚴厲地叫衙役把那個奴仆拖下去,當時就把他殺了。
這一下,湖陽公主被氣昏了。
她立刻趕到宮裡,向漢光武帝哭哭啼啼地訴說董宣欺侮她。
漢光武帝聽了,也怪董宣不該沖撞公主。
他立刻召董宣進宮,讓人拿着鞭子在湖陽公主面前責打董宣。
董宣說:&ldquo用不着打,讓我說完話,我情願死!&rdquo漢光武帝氣沖沖地說:&ldquo你還有什麼話?&rdquo董宣說:&ldquo皇上是一國之君,一向注重德行。
現在皇上讓公主放縱奴仆殺人,還能夠治理天下嗎?&rdquo說着,他就挺着腦袋向柱子撞去,撞得頭破血流。
漢光武帝連忙叫人把董宣拉住,讓他向公主磕個頭、賠個禮,這事就算了。
誰知,這董宣是個倔脾氣,他甯可把自己的頭撞破或者讓漢光武帝把他的頭砍下來,也不肯磕這個頭。
内侍把他的腦袋往地上摁,可董宣兩手使勁地撐住地,梗着脖子,怎麼也不肯讓自己的腦袋被摁下去。
這内侍也真機靈,他明知道漢光武帝不會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給漢光武帝和湖陽公主一個台階下,就大聲說:&ldquo回皇上的話,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rdquo漢光武帝實在佩服董宣,隻好笑了笑,讓他回去了。
湖陽公主對漢光武帝說:&ldquo皇上做平民的時候,也曾私藏過罪犯,官吏都不敢上門來搜查。
現在做了天子,你的威力怎麼反倒對付不了一個小小的洛陽令了呢?&rdquo漢光武帝笑着說:&ldquo就因為我做了天子,不能再像做平民的時候那麼幹了。
&rdquo他一面勸湖陽公主回去,一面稱贊董宣,還賞了他三十萬錢。
董宣把這三十萬錢都分給了他的手下。
從此以後,董宣不怕豪門貴族的威望震動了整個京師,人們都稱他為&ldquo強項令&rdquo。
當時執法如山的官吏除了董宣以外,還有個郅恽(zhìyùn),也是個硬漢,論官職,郅恽隻不過是一個掌管洛陽上東門的小官。
有一次,漢光武帝忙裡偷閑地跑出去打獵,直到很晚才回來。
他到了上東門,城門早已關了。
士兵們叫管城門的趕快開門,遭到了郅恽的拒絕。
漢光武帝親自到了城下,讓郅恽看個明白,吩咐他快開城門。
郅恽回答說:&ldquo夜裡看不清楚,不能随便開門。
&rdquo漢光武帝碰了釘子,隻好繞到東中門進了城。
第二天,郅恽上書,說:&ldquo皇上跑到遙遠的山林裡去打獵,白天還不夠,直到深夜才回來。
這麼下去,國家社稷怎麼辦?&rdquo漢光武帝看了奏章,賞了他一百匹布,還把那個管東中門的官員降了級。
就這樣,漢光武帝平定了天下,又靠着政策穩定了國家。
國家再次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人們把漢光武帝統治的那些年稱為&ldquo光武中興&rdquo。
董宣強項 &ldquo董宣強項&rdquo在《後漢書·酷吏列傳》中有記載,&ldquo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
&rdquo董宣面對湖陽公主的強勢,兩手撐地,始終不肯低頭。
漢光武帝佩服董宣,不但放他回去,還賞賜了他三十萬錢。
後人用&ldquo董宣強項&rdquo來形容官吏不畏權貴,執法不阿。
馬革裹屍 馬援為漢光武帝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
公元41年,馬援被漢光武帝劉秀封為伏波将軍。
公元44年秋天,馬援從西南邊打仗回來了,回來的士兵還不到出發時的一半。
馬援還沒進城,朝廷上的文武百官都出來迎接他。
有個叫孟冀的,足智多謀,是馬援的好朋友,他也說了幾句恭維的話。
不料馬援聽了,皺着眉頭對他說:&ldquo我盼望先生能說些教導我的話,怎麼您也說這樣的套話呢?&rdquo 孟冀聽了很尴尬,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
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說:&ldquo武帝時的伏波将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的土地,才隻得到幾百戶的封地。
我的功勞比路将軍小得多,卻也被封為伏波将軍,而我的封地卻多達三千戶。
賞賜多,功勞小,我怎麼能保得住呢?這一點,還得請您指教。
&rdquo孟冀說:&ldquo我真笨,還真就沒想到這一層。
可是你已經夠辛苦了,還是在家裡休養吧。
&rdquo馬援說:&ldquo不行!現在匈奴和烏桓還在侵擾北方,我正要向皇上請求出征呢。
男子漢大丈夫,死也應該死在邊疆,用馬革裹着屍首,送回來埋葬,那才像個樣兒,怎麼能夠老待在家裡跟妻兒過日子呢?&rdquo孟冀非常佩服他能夠這麼忠心耿耿地去保衛邊疆。
他說:&ldquo對!大丈夫就應該這樣。
&rdquo 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待了一個多月。
匈奴和烏桓又在北方發起侵襲,他主動請求出征迎戰,漢光武帝同意了。
匈奴和烏桓跟漢兵接觸了一下,打不過,逃走了。
原來匈奴趁着漢朝國内打仗,顧及不上邊塞的時候,又把西域各國當作自己的屬國了。
匈奴對待西域各國和漢朝對待他們可不一樣。
漢朝隻要他們不來侵犯中原就好了。
以前跟他們來往,也是送給他們的東西多,向他們要的東西少。
匈奴把西域各國收為屬國,除了逼着他們納稅、進貢以外,還老勒索牲口和财物。
因此,西域各國一聽到中原又統一了,就有車師、鄯善等十八個國家的國王打發他們的兒子到洛陽來,請求漢光武帝收留他們,再派都護去保護西域。
漢光武帝因為中國剛平定下來,北方的部族還老來侵犯,自己沒有力量去管西域的事,就送了不少的禮物給那十八個國王,好言好語地勸他們的王子回去。
莎車是跟匈奴聯盟的。
他一聽說漢朝不派都護去,就去進攻鄯善和車師,還殺了龜茲(qiūcí)的國王。
鄯善和車師又派他們的兒子到洛陽來伺候漢光武帝,再一次地請求他派都護去。
漢光武帝還是不答應。
他說:&ldquo我不能派大軍去。
你們要歸附哪一國,東西南北随你們的便。
&rdquo鄯善和車師這才死了心,隻好再去歸附匈奴。
沒想到匈奴連年遭受了旱災,蝗蟲吃光了牧草,幾千裡草原變成了不毛之地。
人和牲口也遭到了瘟疫,死了不少。
老單于一死,國内又發生了内亂。
烏桓趁機攻打匈奴,把他們大部分趕到幾千裡以外的地方去。
匈奴南邊的八個部四五萬人公推日逐王為單于。
這個南部的單于一心要和漢朝和好,他派了使者來到漢朝,說願意永遠給漢朝做屏障,擋住北邊的敵人。
漢光武帝召集大臣們商議這件事。
大臣們都認為天下剛安定下來,中原空虛,不應當答應單于的要求。
隻有一個人建議可以叫日逐王在東邊抵抗鮮卑,在北邊抵抗北匈奴,讓他做個榜樣去結交四邊的部族。
這樣的話,邊防就更加鞏固了。
漢光武帝同意了。
從那時起,匈奴就正式分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
北邊安定下來沒有多久,南邊的一個叫&ldquo五溪&rdquo的部族,又打了過來。
公元47年,漢光武帝派将軍去鎮壓,沒想到中了計,全軍覆沒。
接着他又派出了兩個将軍,這第二次出兵又遭到失敗。
中原大軍接連兩次被五溪族打敗,五溪族更得意了。
漢光武帝正為這件事憂心,伏波将軍馬援要求再帶兵到南方去。
那時,馬援已經六十二歲了。
漢光武帝看了看馬援,胡子都白了,怎麼能再派他去打仗呢?他挺同情地說:&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