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戰國的成語

關燈
咬緊了牙,非要争口氣不可。

    隻要能夠打敗齊國,什麼苦他都受得了。

    他和士兵們整天在一塊兒,小兵吃什麼,他也吃什麼;小兵在地上睡,他也在地上睡;小兵步行,他也不坐車;小兵扛着糧草,他也幫着他們扛。

    有人病了,他給他煎藥,弄得士兵們一個個都把他當作父親一樣看待,死心塌地地情願為他賣命。

     吳起守信 吳起是個很注重承諾的人。

    他有一次外出遇見了一個很久不見的朋友,就邀請朋友去家裡吃飯。

    朋友說,您先回去,我過會兒就到。

    吳起就說,我等您來再吃飯。

    沒想到吳起等到日落西山也沒等來朋友,可他已經答應了朋友一起吃飯,所以一直都不肯自己吃。

    直到第二天,他跑到朋友家去把人家請來,兩個人才一起吃了飯。

    吳起既有冷漠無情的一面,也有愛兵如子的一面;既有狡詐的一面,也有重諾的一面。

    他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商鞅變法也是受到了他的啟發。

     吳起把軍隊駐紮下來,囑咐士兵們守住陣線,不跟齊國開仗。

    齊國的相國田和可不願意老這樣耗下去,就打發張邱去偵察魯國的兵營,假意說是來求和的。

    吳起得了信兒,把精銳的兵馬隐藏起來,讓那些上了年紀的和瘦弱的士兵守着中軍。

    吳起挺恭敬地招待着張邱。

    張邱說:&ldquo聽說将軍殺了夫人,真有這回事嗎?&rdquo吳起說:&ldquo我雖說品德不好,到底也當過曾子的門生,學習過孔子的教訓,哪兒敢做出這種狠心的事呢?我在動身之前,媳婦兒可巧得病死了。

    也許有人把這兩檔子事摻到一塊兒造的謠言。

    &rdquo張邱說:&ldquo這麼一說,将軍還是齊國的親戚,能不能為了這點兒情分,兩下裡和好如初?&rdquo吳起拱着手,說:&ldquo大家夥兒能夠說和,那要比什麼都強。

    &rdquo張邱臨走的時候,吳起又再三托付說,請他幫忙,總得成全這回事。

     張邱回去之後,報告了田和,說魯國兵馬怎麼怎麼軟弱無能,吳起又怎麼怎麼膽小。

    田和就打算第三天來個總攻。

    到了第二天,他們兩個人正在高高興興地說着這回事,忽然聽見咚咚的鼓聲,響得驚天動地,魯國的兵馬緊跟着就打過來了。

    那些個年老的和瘦弱的士兵全不見了,一個個全是粗壯的大漢和不怕死的小夥子,見了齊國人亂殺濫砍,吓得田和來不及上車,張邱也沒工夫上馬。

    其餘的将官們還沒穿上盔甲呢!轉眼的工夫,軍營大亂,都揀着沒有魯國兵的地方跑。

    有給魯國人殺了的,有給自己人踩死的,也有投降的。

    這一下子,田和的士兵逃回本國,已經死傷了不少人馬。

     田和打了敗仗,見着張邱罵了他一頓,說他誤了大事。

    張邱說:&ldquo我是照我親眼見到的報告出來。

    誰知道上了他的當呢?&rdquo田和歎着氣,說:&ldquo吳起用兵簡直跟孫武、穰苴(rángjū)一樣。

    他要是留在魯國,咱們可就别打算過太平的日子了。

    &rdquo張邱說:&ldquo我再去跟吳起商量商量,以後誰也不許侵犯誰。

    我要把這事辦到了,也能将功折罪。

    &rdquo田和就囑咐他看事行事,留神去辦。

    張邱帶着不少金子,打扮成做買賣的樣子,上魯國去見吳起,把禮物送給了他,央告他别再向齊國進攻。

    吳起對張邱說:&ldquo隻要齊國不來侵犯魯國,我決不叫魯國去打齊國。

    &rdquo張邱從吳起那兒出來,故意把這私自送禮的事吵嚷出來。

    魯國人知道了這事,可就一傳十、十傳百地傳揚開了,還加上好些不中聽的話。

    魯穆公就要查辦吳起。

     吳起逃到魏國,住在魏國的謀士翟璜(díhuáng)家裡。

    可巧魏文侯和翟璜說起派人鎮守西河的事,翟璜把吳起推薦出來,魏文侯就派吳起去做西河太守。

     吳起到了西河,又拿出他那苦幹的精神來了。

    他立刻修理城門、城牆,訓練兵馬。

    為了防備秦國,還修了一座挺重要的城叫吳城。

    他不但擋住了秦國,而且轉守為攻,打到秦國去。

    秦國連着打了敗仗,被魏國奪去了河西的五座城,吓得秦人不敢往河西這邊來。

    這一來魏國的名聲可就大了。

    韓國、趙國、齊國都派使者來朝賀,尤其是齊國的相國田和,特别奉承魏文侯,把他當作新起來的霸主。

     魏文侯死後,太子擊當了國君,就是魏武侯。

    吳起像伺候魏文侯一樣地伺候着魏武侯。

    有一天,魏武侯和吳起一同坐船在西河順流而下。

    到了中流,魏武侯瞧着山水風景,挺得意地對吳起說:&ldquo這山河真是美!這也是鞏固魏國國防的寶貝呀!&rdquo吳起說:&ldquo國家的安全在乎德行,不在乎山河的險要。

    如果主公不修德,船上的人都可以變成敵人。

    &rdquo魏武侯聽了,連着說:&ldquo對,對,你說得對!&rdquo 吳起做西河太守挺有名望。

    魏武侯這麼尊重他,這回又一塊兒坐船從西河回來,還加了封,就有人認為新君即位,吳起準當相國。

    魏武侯可另有主意,他拜商文為相國。

    相國商文和吳起還能相安無事,同心協力地輔助着魏武侯。

    趕到商文一死,新的相國一心要抓大權,淨在魏武侯跟前給吳起說壞話。

    &ldquo吳起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就是魏國太小,他在這兒不免大材小用。

    和魏國貼臨的秦國多麼強大呀。

    小小的魏國哪兒留得住他呢?&rdquo魏武侯起了疑。

    吳起是個精明人,他怕魏武侯害他,就想法逃到楚國去了。

     楚悼王素來知道吳起的才幹,當時就拜他為相國。

    吳起非常感激楚悼王,盡心盡意地要給楚國做一番事業。

    他就提出了富國強兵的計策,對楚悼王說:&ldquo楚國的财物并不是不豐富,也不是生産不夠,毛病就在财物的分配上太不合理。

    富裕的人太富裕,窮苦的人太窮苦。

    大王要是按照我的辦法把那些沒用的、多餘的、挂名的官員們都裁了,叫那些遠房的親族們自己去耕作,國家就能省下不少的錢财和糧食。

    把這省下來的錢财和糧食拿出點兒去優待英勇的将士們,将士們的待遇就能提高很多。

    這麼一來,要是軍隊再不強大的話,請給我定罪!&rdquo楚悼王覺得這倒實在是富國強兵的好法子,就完全信任他,叫他這麼辦去。

     吳起奉了楚悼王的命令,着手編定官員的等級,他用很嚴厲的手段,把多餘的和挂名的官員裁了不少。

    大臣的子弟不能倚仗着父兄的勢力或者用點兒賄賂就能當官吃俸祿。

     經過吳起這麼一改革,國家的錢财就多出來了。

    然後他挑選精銳的壯丁,天天加緊訓練。

    再按照他們的才幹增加糧饷。

    士兵的待遇比起從前來就高了好幾倍。

    一個有能耐的小兵比遠門的貴族還強呢!可是吳起自己過着挺節儉的生活。

    楚國的士兵沒有一個不感激他的,全都願意替國家出力。

    楚國的軍隊在很短的時期内就有了威名。

    在南邊楚國的軍隊收服了百越,西邊打敗了秦國。

    中原列國,像齊國、韓國、趙國、魏國打這兒起誰也不敢得罪楚國了。

     吳起幫着楚悼王給楚國争到了威名。

    可是那些被裁減俸祿的貴族、大臣都說他手段太毒辣。

    大夥兒沒有一個不把他當作眼中釘、肉中刺的,背地裡咬牙切齒地咒罵着他。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了,在宮裡停着還沒入殓,那些貴族、大臣一齊造起反來,一下子就把吳起圍上。

    吳起一瞧自己脫不了身,就跑到宮裡。

    叛黨拿着弓箭追了進去。

    正在危急的時候,吳起歪着脖子想:&ldquo就這麼讓他們弄死嗎?将來誰替我報仇呢?&rdquo他就拿出最後的手段來,他立刻抱住楚悼王的屍首,趴在上頭。

    一會兒亂箭射過來,連楚悼王的屍首也挨了幾箭。

    吳起臨死還掙紮着說:&ldquo我死了不要緊,你們恨大王,恨得連他的屍首也傷了。

    你們這些大逆不道的臣下,難道就不怕王法嗎?&rdquo說着,他死了。

    大夥兒一聽這話,全都吓跑了。

     楚悼王的兒子即位,就是楚肅王。

    他想趁着這個機會消滅那群貴族,就叫他的兄弟帶領着軍隊捉拿叛黨,懲辦箭傷先王屍首的大罪。

    為了這檔子事,有七十多家貴族都滅了門。

     殺妻求将 這個成語故事記載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ldquo齊人攻魯,魯欲将吳起,吳起娶齊女為妻,而魯疑之。

    吳起于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

    &rdquo 求,是謀求的意思。

    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齊國攻打魯國的時候,他為了獲得魯君的信任,當上大将軍,就殺掉了自己的妻子。

    還有一種說法,吳起的妻子并不是被殺掉的,而是在齊國攻打魯國的時候恰好病死了,這件事就被和吳起敵對的人利用,變成了攻擊他的武器。

     後來,這個成語用來形容有些人為了獲得功名利祿而滅絕人性,不擇手段。

     白虹貫日 公元前397年的一天,韓國的相國俠累正在大廳上辦理公事,大門外突然跑進個人來。

    他說:&ldquo有要緊的事報告相國。

    &rdquo衛兵一見那個人莽裡莽撞地進來,就過去攔他。

    哪兒知道這幾個衛兵給他一推,就都一溜歪斜地躺下了。

    他推倒了衛兵,飛似的跑到大廳上,掏出匕首來照着俠累就紮,一下子紮穿了胸口。

    大廳裡當時就大亂起來,都嚷着說:&ldquo有賊有賊!&rdquo接着關了大門,衛兵全擁了上去。

    那個刺客拿着匕首,就在自己的臉上橫一刀豎一刀地劃着,又用手指頭挖出自己的眼珠子,然後豁開肚子把腸子都拉出來。

    大夥兒一瞧,都愣了。

    那個刺客劃破了臉,挖出了眼珠子,豁了肚子,可還沒死。

    末了在脖子上抹了一刀,才躺下了。

     早就有人禀報了韓烈侯。

    韓烈侯就問:&ldquo刺客是誰?&rdquo誰知道呢?他叫大夥兒去瞧瞧。

    大夥兒都說:&ldquo那個刺客已經瞧不出模樣來了。

    誰還認得出來?&rdquo這個案子倒叫人納悶。

    韓烈侯一定要查辦那個主使的人和刺客的家眷,好給相國報仇。

    可是刺客的面目都認不出來,上哪兒去打聽他的姓名和來曆。

    連行刺的人都查不出來,更别想去查辦主使的人了。

    韓烈侯就叫人把刺客的屍首擱在街上,給來往的人來認。

    又出了一個賞格,說:&ldquo誰要認得刺客,能說出他的姓名來曆的,賞黃金一千兩。

    &rdquo有的人想發橫财,都來認一認。

    可是那屍首的面目已經劃得亂七八糟的不像樣兒,兩隻眼睛都沒了。

    一連擱了好幾天,看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可就是沒有一個能認得出來。

     這檔子沒名、沒姓、沒來曆的兇殺案不但轟動了整個韓國,附近的國家也都傳遍了。

    魏國有個女子叫聶榮。

    她一聽見這個新聞就哭起來。

    她對她丈夫說:&ldquo哎呀,刺死俠累的準是我兄弟!兄弟,你死得好慘哪!&rdquo聶榮的丈夫說:&ldquo你怎麼知道是他?&rdquo她說:&ldquo我兄弟有個恩人,叫嚴仲子。

    他老幫我們家的忙。

    我嫁給你的時候,嫁妝都是他給辦的。

    我媽死了,也是他給辦的喪事。

    &rdquo 原來嚴仲子和俠累一塊兒在韓國做官,兩個人有仇恨。

    有一天,嚴仲子說俠累不好,俠累把嚴仲子罵了一頓。

    嚴仲子就拔出寶劍去刺俠累。

    幸虧旁邊的人給拉開了,總算沒出事。

    嚴仲子怕遭到相國的毒手,就離開了韓國,上各處去找刺客,一心想弄死俠累。

     嚴仲子到了齊國,瞧見一個宰牛的,長得挺魁偉,又有力氣。

    聽他的口音,不像是齊國人。

    嚴仲子跟他一談,才知道他是魏國人。

    這個魏國人曾經推薦一個朋友給他的主人,那位朋友挺能奉承主人,不到一年工夫,就當了管家,反倒把他轟出去。

    他在氣頭上把那管家殺了。

    帶着他媽和姐姐逃到齊國,給人家宰牛,對付着活着。

    嚴仲子一聽他的來曆和他的遭遇,就把自己的心事告訴了他。

    兩個人交上了朋友。

    嚴仲子家裡是挺富裕的,他送了這位新朋友幾千兩黃金,還幫着這位朋友奉養他母親,又預備了一份挺體面的嫁妝把他姐姐嫁出去。

    待了一年,這把兄弟的母親死了,嚴仲子又幫助他發送。

    嚴仲子在這個宰牛的人身上花了這許多錢,就是要收買他的心好替自己報仇。

     &ldquo我的母親安葬了之後,&rdquo聶榮接着說,&ldquo我就知道兄弟準要給嚴仲子報仇了!&rdquo她的丈夫說:&ldquo為什麼?&rdquo她說:&ldquo因為我兄弟當初答應他去弄死俠累,隻因為扔不下母親。

    如今母親死了,他哪兒還能不去呢?我料定韓國街上擱着的屍首準是我兄弟。

    &rdquo他說:&ldquo他就這麼沒名沒姓地死去,也太冤了。

    &rdquo聶榮說:&ldquo說的是呀!我打算上韓國瞧瞧去,到底是不是。

    &rdquo 孝道的演變 孝道是中華民族精神價值的核心内容,甲骨文中就有&ldquo孝&rdquo字,可見孝在遠古時代就被奉行。

    那個時候孝的涵義比較簡單,父母老了,子女要奉養;父母病了,子女要侍疾;父母去世了,子女要安葬。

    到了春秋時期,儒家對孝的發展最系統合理。

    孔子覺得父母子女之間應該有很好的情感交流。

    他提倡&ldquo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rdquo,要在父母身邊陪伴;&ldquo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rdquo,強調盡孝要在父母活着的時候。

    這些觀念形成了中國的孝文化。

    漢代的時候,非常孝敬父母的人是可以直接做官的。

    到了當下,孝文化中許多觀念已經不合時宜了,但其中敬愛父母、尊老愛幼等精華還是我們民族道德精神的核心。

     聶榮是個急性人,說走就走。

    她到了韓國,那個沒有眼睛的屍首,已經在街上擱了八天了。

    她一見這屍首,就趴在上頭号啕大哭起來。

    看屍首的士兵問她:&ldquo他是你什麼人?&rdquo她說:&ldquo他是我兄弟,我是他姐姐。

    我叫聶榮,我兄弟是一個俠客。

    他刺死了這兒的相國,唯恐連累我,所以毀了面目,可是我哪兒能那麼貪生怕死,讓他的名聲埋沒呢?&rdquo那些看屍首的人說:&ldquo你兄弟叫什麼名字?主使他的人是誰?你好好說出來,我們替你去請求主公,饒你不死。

    &rdquo聶榮說:&ldquo我要是怕死,我也不來了。

    我來認屍,為的就是要傳揚他的名字。

    他的事他知道,我不能替他說。

    &rdquo&ldquo那麼,你的兄弟到底叫什麼名啊?&rdquo她說:&ldquo他是俠客聶政!&rdquo說着,就在石頭柱子上碰死了。

     軍官把這事報告了韓烈侯,韓烈侯歎息着說:&ldquo聶政哪兒是俠客!他不過是叫人收買的一個暴徒罷了。

    聶榮倒有點兒俠義氣。

    &rdquo他就叫人把姐兒倆的屍首埋了。

     白虹貫日 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魏策四》:&ldquo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rdquo 據說聶政刺殺韓傀時,天空中出現了白虹貫日的現象。

    白虹貫日是一種比較少見的日暈現象,白色的虹穿過太陽。

    古代的人認為,太陽是君位,虹是臣位,虹穿過了太陽,就預示着臣子将要推翻君王。

    所以,那時的人認為這種天文現象預示着不好的事情将要發生。

    《戰國策》裡面說,聶政進殿刺殺時,韓傀為了躲避抱住了旁邊的哀侯,聶政一劍下去刺殺了兩個。

    這和白虹貫日的天象也剛好吻合。

    據說荊轲刺秦王時也出現了白虹貫日的天象。

    所以,後來人們就習慣把這個成語和俠客刺殺的行為聯系起來了。

     諱疾忌醫 齊國的相國田和使盡心思來跟魏國拉攏,仗着魏國的勢力,把齊國末後一代的國君齊康公送到一個海島上,叫他住在那兒養老。

    齊國就這麼整個兒地歸了田和。

    田和又托魏文侯替他向天王請求,封他為諸侯。

    天王答應了魏文侯的請求,正式封田和為齊侯,就是田太公。

    田太公做了兩年國君死了。

    他兒子田午即位,就是齊桓公(和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小白稱号相同)。

    齊桓公午六年,有一位非常出名的民間醫生叫扁鵲,回到齊國來,桓公把他當作貴賓招待。

    &ldquo扁鵲&rdquo原來是上古時代(據說是黃帝時代)的一位醫生。

    桓公招待着的那位&ldquo扁鵲&rdquo是齊國人,姓秦,字越人。

    因為他治病的本領特别大,人們尊他為&ldquo扁鵲&rdquo。

    後來誰都叫他扁鵲,他原來的名字反倒很少有人知道了。

    他周遊列國,到處替老百姓治病。

    有這麼一回事:死了人,屍首擱了幾天了,扁鵲一看,認為這不是死,是一種嚴重的昏迷,給他紮了幾針,居然把他救活了。

     這一次,扁鵲見了桓公,說:&ldquo主公有病,病在皮膚。

    &rdquo桓公說:&ldquo我沒病,請不必費心。

    &rdquo他送出了扁鵲,對左右說:&ldquo做醫生的就想賺錢,人家沒病,他也想治。

    &rdquo過了五天,扁鵲見了桓公,說:&ldquo主公有病,病在血脈,要是不醫治,就會厲害起來的。

    &rdquo桓公說:&ldquo我沒病。

    &rdquo他不大高興。

    又過了五天,扁鵲又來了,他說:&ldquo主公有病,病在腸胃,再不醫治,病就會加深。

    &rdquo桓公不搭理他。

    又過了五天,扁鵲一看見桓公就退出去了。

    桓公叫人去問他為什麼退出去。

    扁鵲說:&ldquo病在皮膚裡,用熱水一焐(wù)就能好;病在血脈裡,還可以針灸;病在腸胃裡,藥酒還及得到;病在骨髓裡,沒法兒治。

    &rdquo這麼一來,十五天過去了。

    到了第二十天,桓公病倒了。

    他趕緊派人去找扁鵲,怎麼也找不到他。

    桓公躺了幾天死了。

     中醫的鼻祖 扁鵲是戰國時期有名的醫生,他創造了中醫的望、聞、問、切診斷技術,被稱為中醫的鼻祖。

    扁鵲家裡有三兄弟,有一次魏文王問他:你們家三兄弟誰的醫術最好哇?扁鵲說:大哥醫術最好,大哥治病總在人家還沒開始發病的時候,就把病根治了,所以人家覺得他沒什麼醫術;二哥醫術次之,二哥治病總在人家剛剛開始發病,有點兒小症狀的時候就把病給治好了,人家以為他隻會治小病;我的醫術最差了,我總是在人家病發最嚴重的時候治病,人家一看我用的手法很厲害,治的病很嚴重,就以為我的醫術最好。

    扁鵲通過這個治病的道理,告訴魏文王頂好的治國之策應該是防患于未然。

    後來,扁鵲到了秦國,輕輕松松地治好了秦武王受傷的腰,秦國的太醫嫉恨他,就派人把他給殺了。

     諱疾忌醫 這個成語在周敦頤的《周子通書·過》中出現過:&ldquo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諱疾而忌醫,甯滅其身而無悟也。

    &rdquo 諱,是隐瞞的意思。

    忌,是害怕的意思。

    齊桓公不相信扁鵲的判斷,對自己的病情不在意,不願醫治,最終不治而亡。

     現在,這個成語用來形容有的人隐瞞自己的缺點、錯誤,不願意被人批評,也不願改正。

     門庭若市 齊桓公田午死了以後,他兒子即位,就是齊威王。

    齊威王有點兒像當初楚莊王一開頭時候的派頭,一個勁兒地吃、喝、玩、樂,國家大事他可不聞不問。

    人家楚莊王&ldquo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rdquo,可是齊威王呢,一連九年不飛、不鳴。

    在這九年當中,韓、趙、魏各國時常來打齊國,齊威王就沒擱在心上,打了敗仗他也不管。

     有一天,有個琴師求見齊威王。

    他說他是本國人,叫驺忌(驺zōu)。

    聽說齊威王愛聽音樂,他特地來拜見。

    齊威王一聽是個琴師,就叫他進來。

    驺忌拜見之後,調着弦兒好像要彈的樣子,可是他兩隻手擱在琴上不動。

    齊威王挺納悶地問他,說:&ldquo你調了弦兒,怎麼不彈呢?&rdquo驺忌說:&ldquo我不光會彈琴,還知道彈琴的道理!&rdquo齊威王雖說也能彈琴,可是不懂得彈琴還有什麼道理,就叫他細細地講。

    驺忌海闊天空地說了一陣,齊威王有聽得懂的,也有聽不懂的。

    可是說了這些個空空洞洞的閑篇有什麼用呢?齊威王聽得有點兒不耐煩了,就說:&ldquo你說得挺好,挺對,可是你為什麼不彈給我聽聽呢?&rdquo驺忌說:&ldquo大王瞧我拿着琴不彈,有點兒不樂意吧?怪不得齊國人瞧見大王拿着齊國的大琴,九年來沒彈過一回,都有點兒不樂意呢!&rdquo齊威王站起來,說:&ldquo原來先生拿着琴來勸我。

    我明白了。

    &rdquo他叫人把琴拿下去,就和驺忌談論起國家大事來了。

    驺忌勸他重用有能耐的人,增加生産,節省财物,訓練兵馬,好建立霸業。

    齊威王聽得非常高興,就拜驺忌為相國,加緊整頓朝政。

     這時候,有個知名之士叫淳于髡(淳chún;髡kūn)。

    他瞧見驺忌仗着一張嘴就當了相國,有點兒不服氣。

    他帶着幾個門生來見驺忌。

    驺忌挺恭敬地招待他。

    淳于髡大模大樣地往上手裡一坐。

    他問驺忌,說:&ldquo我有幾句話請問相國,不知道行不行?&rdquo驺忌說:&ldquo請您多多指教!&rdquo淳于髡說:&ldquo做兒子的不離開母親,做妻子的不離開丈夫,對不對?&rdquo驺忌說:&ldquo對。

    我做臣下的時候也不敢離開君王。

    &rdquo淳于髡說:&ldquo車轱辘是圓的,水是往下流的,是不是?&rdquo驺忌說:&ldquo是。

    方的不能轉悠,河水不能倒流。

    我不敢不順着人情,親近萬民。

    &rdquo淳于髡說:&ldquo貂皮(貂diāo)破了,别拿狗皮去補,對不對?&rdquo驺忌說:&ldquo對。

    我絕不敢讓小人占據高位。

    &rdquo淳于髡說:&ldquo造車必須算準尺寸,彈琴必得定準高低,對不對?&rdquo驺忌說:&ldquo對。

    我一定注意法令,整頓紀律。

    &rdquo淳于髡站了起來,向驺忌行個禮,出去了。

     驺忌與田忌 驺忌當齊國的相國時,田忌在齊國當将軍,兩個人關系很不好。

    有一個人給驺忌出主意,讓驺忌鼓動齊威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國。

    如果赢了,是驺忌謀劃得好;如果輸了,就是田忌的不是。

    驺忌覺得這個計劃很不錯,果然去鼓動了齊威王。

    沒想到田忌連打了三場勝仗,一時間出了大風頭。

    那個出主意的人又想出一招,讓驺忌誣陷田忌。

    驺忌派了個人冒充田忌的家臣,拿着十斤黃金大搖大擺地走在街上。

    找到一個看相的說:我家大人立了大功,齊國可沒誰比他厲害了,我們準備圖謀大事了,快給我家大人占蔔一卦!這事傳到齊威王耳朵裡,可成了謀反的大罪了。

    田忌一聽說,連家也不敢回,趕緊逃到别國去了。

     他那幾個門生說:&ldquo老師一進去見相國的時候,多麼神氣!怎麼臨走倒向他行起禮來了呢?&rdquo淳于髡說:&ldquo我是去叫他破謎兒的。

    想不到我隻提個頭,他就随口而出地接下去。

    他的才幹可不小哇。

    我哪兒能不向他行禮呢?&rdquo打這兒起,再沒有人敢去跟驺忌為難了。

     驺忌真把淳于髡的話當作金科玉律。

    他想盡方法規勸齊威王調查事實,别讓左右拿奉承的話把自己蒙住了。

    有那麼一天,驺忌把人家稱贊他長得漂亮的話對齊威王說了。

    原來驺忌身高八尺多,相貌堂堂,自己也很得意。

    他早上起來,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對着鏡子瞧瞧自己,問他的媳婦兒,說:&ldquo我跟北門的徐公比起來,哪個漂亮?&rdquo城北徐公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驺忌要聽聽他媳婦兒的意見。

    他的媳婦兒說:&ldquo徐公哪兒比得上您哪!&rdquo驺忌不大相信,他又問問他的使喚丫頭:&ldquo我跟徐公比,哪一個漂亮?&rdquo那個使喚丫頭說:&ldquo徐公哪兒比得上您哪!&rdquo過了一會兒,外面來了一位客人,兩個人就坐着談天。

    談話當中,驺忌問他:&ldquo我跟徐公比,哪個漂亮?&rdquo那個客人說:&ldquo您漂亮,徐公比不上您!&rdquo第二天,巧極了,城北徐公來訪問驺忌。

    驺忌一看,覺得自己不如徐公漂亮。

    他偷偷地照照鏡子,再瞅瞅徐公,越看越覺得自己比徐公差得遠了。

    到了晚上,他躺在床上琢磨着:&ldquo我的媳婦兒說我美是因為她對我有偏私;我的使喚丫頭說我美是因為她怕我;我的客人說我美是因為他有求于我。

    &rdquo 他把這段經過向齊威王說了一遍。

    接着他說:&ldquo我明明知道我比不上徐公,可是我的媳婦兒對我有偏私,我的丫頭一向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們就都說我比徐公漂亮。

    現在齊國土地周圍一千裡,城邑一百二十個,王宮裡的美女和伺候大王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讨大王的喜歡的,朝廷上的臣下沒有一個不害怕大王的,全國各地的人沒有一個不是有求于大王的。

    從這些情況看來,您的耳目準是蒙蔽得很厲害的。

    &rdquo齊威王點點頭,說:&ldquo你說得對!&rdquo他立刻下了一道命令:&ldquo不論朝廷大臣,地方官民人等,能直言指出我的過錯的,得上等獎賞。

    &rdquo這個命令剛剛下達的時候,來直言齊威王過錯的人排起了大長隊,屋子前庭像市集一樣熱鬧。

    過了幾天,大家就慢慢地沒什麼意見可以提了。

     驺忌不但這麼規勸齊威王,他還挺細心地調查全國各地的官員,要知道誰是清官,誰是贓官。

    他老向朝廷裡的大官們查問各地的情形,他們差不多都說:&ldquo中等的太多了,不知道從哪兒說起。

    我們隻知道太守裡頭頂好的是阿城大夫,頂壞的大概要數即墨大夫了。

    &rdquo驺忌就照樣告訴了齊威王,請齊威王暗地裡派人去調查。

     齊威王好像無意中問起左右,大夥兒都說阿城大夫是太守裡頭數一數二的好人,那個即墨大夫是太守裡頭的壞蛋。

    好太守人人喜歡,壞太守誰都讨厭。

    朝廷上的大臣們和左右一幫人每回聽見齊威王和驺忌提起這兩個太守來,都挺起勁兒。

    他們知道,阿城大夫準能夠步步高升,他提升了,他們也有好處。

    這就叫&ldquo與人方便,自己方便&rdquo。

    那個不懂人情世故、默默無聞的即墨大夫,早就該撤職查辦了。

    果然,天從人願,齊威王召回了那兩個大夫來報告。

    &ldquo報告&rdquo隻是個名義罷了,其實就是叫阿城大夫來領賞,叫即墨大夫來受刑。

    這還用說嗎? 就在那天,文武百官朝見齊威王。

    齊威王叫即墨大夫上來。

    衆人瞧見一個大鍋燒着一鍋開水,大夥兒都替他捏着一把汗,靜悄悄地站着。

    齊威王對他說:&ldquo自從你到了即墨,天天有人告你,說你怎麼怎麼不好。

    我就打發人上即墨去調查。

    他們到了那邊,就瞧見地裡長着綠油油的莊稼,人民都挺安分守己,臉上透着光彩,好像不知道有什麼苦楚,有什麼紛争似的。

    這都是你治理即墨的功勞。

    你專心一意地為了幫着人民,一點兒也不來跟這兒的大官們套關系,也不送點兒禮給大夥兒,他們就天天說你不好。

    像你這種老老實實、勤勤懇懇、不吹牛、不拍馬的太守,咱們齊國能找得出幾個?&mdash&mdash我加封你一萬家戶口的俸祿!&rdquo大夥兒一聽,都覺得自己臉上熱乎乎的,脊梁骨冒着涼氣,恨不得鑽到地底下去。

    可是地不作臉,沒給他們臨時開個窟窿。

     齊威王回頭又對阿城大夫說:&ldquo自從你到了阿城,天天有人誇獎你,說你怎麼怎麼能幹。

    我就打發人上阿城去調查。

    他們到了那邊,就瞧見地裡亂七八糟地長滿了野草,老百姓面黃肌瘦,連話都不敢說,隻能暗地裡歎氣。

    這都是你治理阿城的罪惡。

    你為了欺壓小民,裝滿自己的腰包,接連不斷地給我手下的人送禮,叫他們好替你吹牛,把你捧上天去。

    像你這種專仗着賄賂,買動人情,巴結上司的貪官污吏,要是再不懲辦,國家還成個體統嗎?&mdash&mdash把他扔到大鍋裡去!&rdquo武士們就把他煮了。

    吓得那些受過阿城大夫好處的人都好像自己也被扔到大鍋裡一樣,一個個站不住了。

     這麼一來,一些個貪污的官吏不能再在齊國待着,真正賢明的人有了發揮才能的機會。

    齊國的政治可就比以前清明得多了。

     門庭若市 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齊策一》:&ldquo令初下,群臣進谏,門庭若市。

    &rdquo 庭,是古代的院子。

    若,是&ldquo像&hellip&hellip一樣&rdquo的意思。

    市,指集市。

    門口和庭院裡好像集市一樣熱鬧。

    用來形容人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