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戰國的成語

關燈
門口,我要瞪着眼睛瞧着越國的兵馬進來!&rdquo說着,他就自盡了。

    那個送劍的人,把寶劍拿回來,把伍子胥臨死說的話說了一遍。

    夫差叫人把伍子胥的屍首扔到江裡去,氣哼哼地說:&ldquo看你怎麼瞧着越國的兵馬進來!&rdquo 夫差殺了伍子胥,拜伯嚭為相國,一心打算會合中原諸侯當個領袖。

    西施又故意勸他别為了兒女情長耽誤了霸業。

    她的幫手鄭旦可老是愁眉不展的,好像有說不出的苦楚憋在心裡似的。

    日子一長,西施瞧着有點兒不對勁兒。

    有一天趁夫差不在家裡,西施就問鄭旦:&ldquo你怎麼一天到晚老是愁眉不展的?&rdquo鄭旦吞吞吐吐地說:&ldquo也沒什麼,我老覺得,大王待咱們不錯,我有點兒不忍心害他。

    可是也忘不了咱們越國的仇&hellip&hellip你說,有沒有兩全齊美的辦法呢?&rdquo西施怕她真會跟吳王一條心,那可壞了。

    她叫鄭旦死了這個兩全齊美的念頭,就說:&ldquo沒有!我勸你隻要别破壞我的事就成了!&rdquo鄭旦急得直起誓發願的,嗔(chēn)着西施不體貼她的苦楚,抽抽搭搭地哭着說:&ldquo姐姐你放心,我雖說沒有你那份剛強勁兒,可國仇跟私恩,多少我還能認得清!&hellip&hellip&rdquo 後來,鄭旦病了。

    越來越重,不到幾個月工夫,她就死了。

    夫差非常傷心,把她埋在黃茅山,還特意給她立了一個祠堂。

    西施見夫差總是悶悶不樂,一邊變着法兒地讨好他,一邊老拿&ldquo大丈夫&rdquo&ldquo英雄好漢&rdquo&ldquo中原霸主&rdquo這些話去激他,為的是讓吳國消耗實力,給越國進攻吳國造就有利條件。

     捧心西子 《莊子·天運》裡面記載了這個成語的由來:&ldquo故西施病心而矉其裡,其裡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裡。

    其裡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rdquo 西子,就是春秋時期越國美女西施。

    西施因為有心痛的毛病而時常皺眉捧心,柔柔弱弱,惹人憐愛。

     後來,人們就用這個成語來形容美女即使在病中也有别樣的美麗。

     輸攻墨守 楚國被吳國弄得國破人亡,幸虧仗着申包胥借了秦兵,總算上下一心把楚國恢複過來,這時候,楚昭王死了,他的兒子即位,就是楚惠王。

    楚惠王整頓朝政,發憤圖強,從此楚國轉危為安,接連着兼并了陳國、蔡國、杞國、莒國(莒jǚ)。

    這一來,楚國又強大起來。

     當楚惠王發憤圖強的時候,他重用了一個當時最有本領的匠人,他是魯國人,叫公輸般,就是後世土木工人奉為祖師的魯班爺(班,是名,也寫作&ldquo般&rdquo,公輸氏,所以也叫公輸般)。

    公輸般做了楚國的大夫,替楚王設計了一種攻城的工具叫雲梯。

    從前楚莊王派公子側攻打宋國的時候,造了幾座跟城牆一般高的兵車叫&ldquo樓車&rdquo。

    公輸般造的梯子比樓車還高,看起來簡直可以碰到雲端似的,所以叫&ldquo雲梯&rdquo。

    公輸般一面趕緊制造雲梯,一面準備向宋國進攻。

    這種新的攻城雲梯一傳揚出去,列國諸侯都有些擔心,宋國人認為大禍臨頭,更加害怕,有的還真大哭起來。

     公輸般的雲梯,還有撞車、飛石、連珠箭等新的武器吓壞了某些人,可是也引起了另一些人的反抗,其中反抗最厲害的是那位主張互相親愛、反對侵略戰争的大師墨子。

    墨子名翟(dí),也是魯國人(也有人說是宋國人)。

    他也像孔子那樣收了不少弟子,可是他的弟子跟孔子的弟子大不相同。

    因為墨子自己是農民出身,他反對不勞而食,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儒家所提倡的禮樂,反對三年之喪的&ldquo久喪&rdquo和厚葬,主張勞動,提倡節約,他所收的弟子大多都是從事生産勞動的學者。

    墨子和他所創導的墨家代表當時庶民的利益。

    所謂&ldquo庶民&rdquo就是真正從事生産的廣大的勞動群衆。

    墨家反對那種封建領主争城奪地而使老百姓掉在水裡火裡的封建混戰,他們要求挨餓的要有飯吃,受凍的要有衣穿,勞累的要有休息的權利。

    墨子的理論在廣大的農民中起了很大的影響。

     這會兒墨子聽到楚國要利用雲梯、撞車等去侵略宋國,就派了三百個弟子幫助宋國人守城,自己急急地跑到楚國去,腳底起了泡,他撕了衣裳裹着腳再走,十天十夜,到了新郢(yǐng)。

    他勸公輸般不要去打宋國。

     墨家團體 墨家團體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民間武裝團體。

    成員們大多從事底層勞動,有的是工匠,有的是老師,他們都秉承墨家思想,反對戰争,為底層勞動者謀取利益。

    所以,哪裡的老百姓受苦,他們就去幫助哪個國家。

    墨家團體裡的領袖是最有賢德的人,叫巨子。

    墨子就是第一任巨子。

    中國第一所集文、理、軍、工于一體的綜合性平民學校就是由墨子創辦的。

    墨家團體紀律嚴明,大家都穿短衣草鞋,很有辯才,更會制作精良的攻守武器。

     公輸般以為自己用雲梯攻城很有把握,楚王也以為這次非把宋國攻下來不可。

    墨子就直截了當地說:&ldquo你能攻,我能守,你占不了便宜。

    &rdquo他解下了身上系着的皮帶,在地下圍着當作城牆,再拿了幾塊小木闆當作對付攻城的機械。

    公輸般采用一種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種方法抵抗;公輸般改換一種攻城的工具,墨子就改換一種方法守城。

    一個用雲梯,一個用火箭;一個用撞車,一個用滾木礌石;一個挖地道,一個用煙熏。

    公輸般一連用了九種攻城的方法,墨子就用了九種守城的辦法把他打回去。

    公輸般的九種方法使完了,墨子還有好幾種守城的高招沒使出來。

    末了,公輸般說:&ldquo我還有辦法打勝你,可我不讓你知道。

    &rdquo墨子說:&ldquo我還有辦法抵制你,我也不讓你知道。

    &rdquo兩個人就這麼結束了争論。

     楚王偷偷地問墨子:&ldquo他說他有辦法打勝你,可他不說;你說你有辦法抵制他,可是你也不說。

    你們耍的到底是什麼花招?&rdquo墨子老實告訴他,說:&ldquo公輸子的意思我知道。

    他呀,想殺我。

    他以為殺了我,他就能夠攻破宋國了。

    他錯了。

    就算殺了我,他也不能成功。

    我已經派了我的弟子禽滑厘(qíngǔlí)他們三百多個人守住宋城,他們每一個人都能用我的辦法和機械對付楚國人。

    你們侵略别人是占不到便宜的。

    我很誠懇地告訴您:楚國地方五千裡,地大物博,你們隻要好好地幹,就可以大量地增加生産。

    宋國地方五百裡,土壤并不肥沃,物産也不豐富。

    大王為什麼扔了自己華貴的車馬去偷别人家的破車呢?為什麼扔了自己繡花的綢緞長袍去偷别人家的一件破短褂?&rdquo楚王紅着臉,點點頭,說:&ldquo先生的話說得對!我決定不去進攻宋國了。

    &rdquo 輸攻墨守 這個典故出自《墨子·公輸》:&ldquo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

    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rdquo 輸,指的是公輸般。

    墨,指的是墨子。

    楚惠王請魯班幫忙攻打宋國,墨翟則要幫助宋國抵禦楚國。

    墨翟為了勸說公輸般放棄攻打,和公輸般做起了攻守演練,兩人見招拆招,一時難分勝負,最終公輸般還是敗給了墨翟,楚惠王也就打消了攻宋的念頭。

     後來,這個典故就用來形容敵對的雙方力量相仿,各有神通。

     鳥盡弓藏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帶着範蠡(lí)、文種,親自率領着大隊人馬攻打吳國。

    吳國兵馬一連氣打了幾回敗仗。

    在笠澤被打得一敗塗地。

    夫差打發王孫雄上越國兵營去求和,情願當個屬國。

    勾踐堅決不答應。

    夫差沒有法子,隻好叫伯嚭(pǐ)守着城,自己帶着王孫雄逃到陽山去了。

    範蠡、文種的兵馬接連不斷地攻打。

    伯嚭抵擋不住,先投降了。

    越國的兵馬追上夫差,把他圍困起來。

     夫差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射到範蠡的兵營裡去。

    範蠡跟文種拿來一看,上頭寫着:&ldquo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

    大夫為什麼不留着吳國給自己做個退步呢?&rdquo他們寫了一封回信,也用箭射了過去。

    夫差拿來一看,上頭寫着:&ldquo你殺害忠臣,聽信小人。

    專憑武力,侵犯鄰國。

    越國殺了你的父親,你不知道報仇,反倒放走了敵人。

    &mdash&mdash你犯了這麼些罪過,哪兒能不死呢?二十二年前,老天爺把越國送給你,你不要。

    如今老天爺把吳國送給越王,越王哪兒能違背天命呢?&rdquo夫差念到末一段,止不住流下眼淚來。

    王孫雄說:&ldquo我再去求求越王,瞧他還有人情沒有?&rdquo 待了一會兒,王孫雄回來說:&ldquo越王看在過去的情義上,要把大王送到甬東的島上去,給您五百戶人家,養您到老。

    &rdquo夫差苦笑着說:&ldquo我已經上了年紀,何必再受這份罪!你拿衣裳擋着我的臉,我還有什麼臉去見伍子胥呢?&rdquo說着就自殺了。

    王孫雄脫下自己的衣裳,包上夫差的屍首,他也自殺了。

     越王勾踐進了姑蘇城,坐在吳王夫差的朝堂上。

    吳國的相國伯嚭挺得意地也站在那兒,撚着幾根七長八短的胡子,等着受封。

    勾踐對他說:&ldquo你是吳國的太宰,我哪兒敢收你做臣下呢?如今你的國君在陽山,你怎麼不去呀?&rdquo伯嚭聽了這話,低着腦袋,垂頭喪氣地退出去。

    勾踐派人追上去,把他殺了。

     勾踐從俆州(俆shū)回到姑蘇,就在吳王的宮裡開了個慶功大會,一直鬧到半夜。

    大家夥兒正亂哄哄地喝酒、唱歌、作樂的當兒,勾踐忽然覺得好像短了個人似的,細細一查看,原來範大夫不見了。

    勾踐趕緊叫人去找,哪兒有他的影兒呢?勾踐怕他變了心,連忙叫文種去接收他的軍隊,接着又派人上各處去找。

    大夥兒忙亂了一宿,還是找不到他。

     到了第二天,勾踐正擔心着這回事,有幾個派出去的人回來了,說:&ldquo範大夫自殺了。

    我們在太湖旁邊找着了他的外衣,兜兒裡還有一封信。

    &rdquo說着,就把衣裳和信遞了上去。

    勾踐趕緊先看那封信,上頭寫着說:&ldquo大王滅了吳國,當上了霸主,我的本分總算盡了。

    可是還有兩個人,留着他們對大王沒有好處。

    一個是西施。

    她迷惑了夫差,弄得吳國滅亡了,如果留着她,也許能迷惑大王,因此,我把她去了。

    一個就是我範蠡。

    他幫着大王滅了吳國,留着他,他也許要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我把他也去了。

    &rdquo勾踐知道範蠡殺了西施之後,他自己也死了,這才放了心。

    他半天沒言語,拿起範蠡的衣裳,說:&ldquo我全靠你,才有今天。

    我正想報答你的功勞,你怎麼就這麼扔下我呢?&rdquo大夥兒也都有點兒難受,文種更覺得悶悶不樂,沒精打采地出來了。

     過了些日子,忽然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

    文種拿過來一看,上頭寫着:&ldquo你還記得吳王說的話吧,&lsquo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rsquo。

    越王這個人能夠容忍敵人的欺負,可不能容忍有功的大臣。

    我們隻能夠同他共患難,可不能同他享安樂。

    你現在不走,恐怕将來想走也走不了啦!&rdquo文種才知道範蠡并沒死,他原來帶着西施隐居起來了。

    其實範蠡已經帶着财寶珠玉,棄官經商,改名更姓,到了齊國。

    後來搬到當時人口衆多、交通便利、買賣發達的大城市定陶,稱為朱公,财富多到萬萬,就是後來稱為陶朱公的大富商。

    當時文種回頭叫那個送信的人,那個人早就跑了。

    文種就把那封信燒了。

    心裡挂念着老朋友,可不怎麼真信他這些話。

    他認為勾踐不過對待敵人刻薄點,要說他想殺害有功勞的大臣,這未免太多心了。

    天下不能有這麼沒良心的人。

     範蠡經商 範蠡除了很有治國之才以外還很有經商頭腦。

    範蠡發現吳越地區很需要戰馬,而北方的戰馬膘肥體壯又很便宜,就想從北方運馬到南方賣。

    可是這一路上強盜很多,一不小心就會被搶。

    他聽說有一個叫姜子盾的麻布商人很有勢力,早就買通了一路上的強盜。

    範蠡立馬想出了主意。

    他買好了馬匹,跑到城門口張貼了告示,說:範蠡新組建了一支馬隊,能幫商人運送貨物到吳越。

    姜子盾看到告示,果然去找了範蠡說要運麻布。

    範蠡就這樣借着姜子盾的勢力成功地把馬運到了吳越地區,賺了第一桶金。

    範蠡經商也很講究誠信。

    那個時候沒有稱量工具,人們買賣貨物隻用眼睛估量,經常有商人欺騙百姓。

    範蠡覺得這樣很不公道,就發明了杆秤,這種秤到今天還在使用呢。

    範蠡是道德經商第一人,被很多地方供奉為财神。

     勾踐滅了吳國之後,反倒沒有一天過着快活的日子。

    對那些和他一起共過患難的人,因為如今沒有什麼患難可共了,就慢慢地疏遠了。

    他向來知道文種的才幹,可是這種越有才幹的人越是靠不住。

    萬一他變了心,可難對付了。

    他真有幾分怕他。

     有一天,勾踐上文種家裡去看望他。

    他坐在文種的卧榻上,對他說:&ldquo你有七個好計策,我用了你四個計策,就滅了吳國,你還有三個計策沒使出來呢。

    我滅了吳國,萬一吳國的祖宗跟我報仇怎麼辦?你得替我想法兒對付他們才好!&rdquo文種聽得有點兒糊裡糊塗,不知道他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他剛要問是怎麼回事,勾踐已經站起來走了,可把自己的寶劍落在文種的身邊。

    文種拿起來一瞧,嗬,原來是&ldquo屬镂&rdquo!就是當初夫差叫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寶劍。

    文種這才明白了。

    他對天歎息着說:&ldquo走狗不走,隻好讓主人烹了。

    我沒聽範大夫的話,真是該死!&rdquo他又笑着說,&ldquo這把寶劍殺了伍子胥,又殺了我。

    它把我們結成了&lsquo刎頸之交&rsquo,我還有什麼不滿意的!&rdquo說着,他就自殺了。

     鳥盡弓藏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ldquo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rdquo 意思是鳥打盡了就把好弓收藏起來,不再讓它發揮作用。

    勾踐就像是打鳥的獵人,文種就像是幫助勾踐打鳥的好弓。

    勾踐消滅了吳國,文種不再有用,他的才能反倒成了威脅,勾踐隻好殺了他。

     後來,大家用這個成語形容做某件事成功以後,抛棄出過力的功臣,或幫助過自己的人。

     士死知己 晉國有四個望族,比國君的權勢還要大,分别是智家、魏家、韓家和趙家。

    智家勢力最大,還貪心不足。

    趙家的趙襄子就聯合另外兩家滅了智家。

    趙襄子滅了智伯之後,老是提心吊膽地怕有人給智伯報仇。

    有一天,他上廁所,剛到門口,眼前有個黑影一晃。

    他覺得好像在地上蹲得工夫久了突然站起來就眼花缭亂似的。

    他有點兒懷疑,叫手下的人先上廁所瞧瞧去。

    果然逮着了一個刺客。

    趙襄子一瞧,認得他是智伯的家臣豫讓,就問他:&ldquo你幹什麼來了?&rdquo豫讓說:&ldquo我來給智伯報仇!&rdquo兩邊的人把他捆起來,讓趙襄子殺他。

    趙襄子反倒說:&ldquo智伯的一家子全都滅了,豫讓還想替他主人報仇。

    他真是個義士。

    把他放了吧!&rdquo手下的人隻得放了他。

    豫讓剛要往外走,趙襄子問他,說:&ldquo我這回好好地放了你,咱們的仇總算解了吧!&rdquo豫讓說:&ldquo您放我是私恩,我報仇是大義!&rdquo他們又把豫讓捆上,對趙襄子說:&ldquo這小子太沒有良心,您要是放了他,趕明兒準出麻煩。

    &rdquo趙襄子說:&ldquo我已經說過放他,不能說了不算。

    &rdquo 豫讓回到家裡,天天想着行刺的法子。

    他的媳婦兒說:&ldquo你這是何苦呢?智家已經沒有人了,你就是報了仇,誰領你的情呢?你去投奔韓家或魏家不是一樣能夠得到富貴嗎?&rdquo豫讓聽了,賭着氣撇下他的媳婦兒出去了。

    後來聽說趙襄子住在晉陽,他打算上那邊去。

    可是趙家已經有不少的人認識他,他不能再露面。

    他想出個法子:把頭發和眉毛都剃了,然後在臉上、身上塗上油漆,活像個渾身長癞瘡的人,身上披上一件破破爛爛、邋裡邋遢的衣裳。

    他到了晉陽城裡,躺在街上要飯,自以為沒有人認得他了。

    哪兒知道他說話的聲音被一個朋友聽出來了。

    那個人偷偷地對他說了幾句話,拉他上他家裡去喝酒。

    喝酒之間,那位朋友勸他:&ldquo你要報仇,就得想個計策。

    比方說,你去投降趙家。

    他知道你的才幹,準能用你。

    碰巧了,你再下手,不就容易了嗎?&rdquo豫讓不贊成這個主意,他說:&ldquo我最恨的就是這種人!既然投了人家,就該效忠,要是回頭又害人家,這是最不忠實的了!我替智伯報仇,就為的是給那些反複無常、心懷二意的人瞧瞧,讓他們聽到我這種作風,好覺得害臊!&rdquo 豫讓為什麼一定要報仇 豫讓是士,春秋戰國時期,士是最低一等的貴族。

    他們沒有封地,隻憑着自己的本事為諸侯、大夫們服務,獲得尊嚴和地位。

    儒家認為主人怎樣對待士,士就應該怎麼回報主人。

    豫讓在其他世家做門客的時候從來沒得到過禮遇,隻有智伯非常尊敬他,給他優渥的生活。

    豫讓沒有什麼能回報,隻能拼上自己的性命為智伯報仇。

    春秋戰國時期健全的法律系統還沒有建立,人們有什麼恩怨都喜歡私下解決,所以複仇風很盛行。

    豫讓的複仇符合儒家的禮法,也和當時的社會風氣暗合,所以受人推崇。

     這回豫讓給他朋友聽出了聲音來,他知道光是打扮成這個樣子還不行,就吞了幾塊炭,把嗓子弄壞了。

    打這兒起,這個啞嗓子要飯的天天候着趙襄子。

     趙襄子在一條河上修了一座橋。

    橋修好了之後,趙襄子先要上去瞧瞧。

    正要上去的時候,就瞧見一個屍首在旁邊倒着。

    他想:&ldquo橋剛修好,哪兒來的屍首呢?别是豫讓假裝的吧。

    &rdquo他立刻叫手下的人細細地察看察看。

    他們過去一瞧,回報說:&ldquo是個路倒。

    &rdquo趙襄子說:&ldquo搜搜他身上!&rdquo果然在他身上搜出一把匕首來!一下子就把他抓起來。

    嗬,不是豫讓是誰呢?趙襄子罵着他說:&ldquo上回我饒了你,這回又來行刺,可見你是人容天不容啊!&mdash&mdash把他砍了吧!&rdquo豫讓啞着嗓子,沖着天哭号,眼淚和血流了一臉。

    兩旁的人問他:&ldquo你怕死嗎?&rdquo豫讓說:&ldquo我死之後,再沒有替智伯報仇的人了。

    我是為了這個哭的。

    &rdquo 趙襄子對他說:&ldquo你早先是範氏的家臣。

    範氏給智伯滅了,你就投降了智伯。

    你怎麼不替範氏報仇呢?如今智伯死了,你非要替他報仇不可,這是什麼意思?&rdquo豫讓可有他自己的主張,他說:&ldquo如果君對臣如手足,那麼臣對君如心腹;如果君對臣如牛馬,那麼,臣對君就如過路人。

    範氏拿我當個普通人看待,我也就拿普通人的态度去對待他;智伯拿我當作全國傑出的人看待,我當然要像全國傑出的人去報答他。

    &rdquo 趙襄子見他挺倔強,就拔出寶劍,叫人遞給豫讓,叫他自殺。

    豫讓拿着寶劍,懇求着趙襄子,說:&ldquo上回您沒處治我,我已經感激萬分了。

    今天我當然不想再活了。

    可是我兩回報仇都沒報成,心裡的怨恨沒處散去。

    您是個明白人,總能體會到我的苦楚。

    我央告您把衣裳脫下來,讓我砍三刀。

    我死了口眼也就閉了。

    &rdquo趙襄子很讨厭豫讓,可是他确實希望自己的臣下都能像豫讓那樣肯替他賣命。

    他就脫下外衣叫人遞給他。

    豫讓拿過來,一連氣砍了三刀,笑着說:&ldquo我現在可以去見智伯了!&rdquo說着就自殺了。

     士死知己 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趙策一》:&ldquo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智)氏之仇矣。

    &rdquo 士,指的是有才識的人。

    意思是仁人志士為了報答自己的知己,不惜犧牲性命。

    豫讓的一生都在堅定地做一件事,為主家智伯報仇。

    他認為,為真正了解自己、看重自己的人死,是很有價值的一件事。

    與這個故事相關的成語還有&ldquo漆身吞炭&rdquo。

     三家分晉 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三家滅了智伯,不但三家地界大了,而且因為這三家對待老百姓要比晉國的國君好些,老百姓也願意歸附。

    三家都想趁着這時候把晉國分了,各立各的宗廟。

    要是再延遲下去,等到晉國出了個英明的國君,重新把國家整頓一下,到那時候,韓、趙、魏三家要安安定定地做大夫也許都保不住。

    可是這麼大的事情也不能說成就成,總得找個恰當的時機才好幹。

    到了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了,兒子即位,就是晉幽公。

     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他們一見新君剛即位,軟弱無能,大家夥兒商定了平分晉國的辦法。

    他們把绛州(绛jiàng)和曲沃兩座城給晉幽公留着,别的地界三家平分了。

    這麼一來,韓、趙、魏三家就稱為&ldquo三晉&rdquo,各自獨立。

    晉幽公一點兒勢力也沒有,隻好在&ldquo三晉&rdquo的勢力之下忍氣吞聲地活着。

    他不但不能把&ldquo三晉&rdquo當作晉國的臣下看待,自己反倒一家一家地去朝見他們。

    君臣的位分就這麼颠倒過來了。

     公元前425年,趙襄子得了重病。

    他自己覺得活不了了,就立他哥哥伯魯的孫子為繼承人。

    趙襄子自己有五個兒子,怎麼反倒叫他的侄孫做繼承人呢? 原來趙襄子無卹(xù)是趙鞅(yāng)和一個房裡丫頭生的,論他的身份,在那時候看來,是挺低的。

    可是趙鞅覺得大兒子伯魯庸庸碌碌,沒有什麼能耐,才想立小兒子無卹做繼承人,又怕人家說他母親身份太低,因此,還沒決定。

    後來他做了一篇訓誡的文章,同樣寫了兩份,一份給伯魯,一份給無卹,叫他們好好地用心念。

    過了好些日子,趙鞅突然考問伯魯,伯魯一句也答不上來,那篇東西早就丢了。

    趙鞅考問無卹,無卹背得滾瓜爛熟,已經念成順口溜了。

    向他要那篇文章,他立刻拿出來。

    趙鞅不再猶疑,立刻立無卹為繼承人。

    無卹老想到哥哥伯魯當初為了他丢了長子的名分,就打算将來立伯魯的兒子為繼承人。

    沒想到伯魯的兒子死了,趙襄子這才立伯魯的孫子為趙家的繼承人。

     就在趙襄子死的那一年,韓康子和魏桓子也都病死了。

    韓虔繼承韓虎的位子,趙籍繼承趙浣的位子,魏斯繼承魏駒的位子。

    打這兒起,韓虔、趙籍、魏斯三個大夫聯合到一塊兒,他們打算自己正式做諸侯。

     戰國的開端 大家通常習慣把三家分晉作為戰國時期的開端。

    在春秋時期,諸侯都是由周天子分封的,他們一代一代傳承,擁有自己的土地。

    晉國的趙、韓、魏三家,都不是諸侯,隻是晉國的大夫,但是勢力很大,還自作主張把晉國的土地給瓜分了,反過來讓周天子分封他們。

    這說明周天子、諸侯代表的奴隸主們的權勢在一點點減小,這是封建社會的一個開端。

    趙、韓、魏三家獨立成國後,戰國的七雄就正式産生了。

    紛争的戰國時期也正式開始。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成周去見天王。

    請天王把他們三家加在諸侯的名冊上。

    威烈王就問三家的使者說:&ldquo晉國的土地全都歸了三家了嗎?&rdquo魏家的使者回答說:&ldquo晉國早就失了勢力,内憂外患不斷地發生,弄得國家簡直沒有安靜的日子。

    韓、趙、魏三家憑着自個兒的力量,把那些造反的人消滅了,把他們的土地沒收了。

    那些土地并不是從公家手裡拿過來的。

    &rdquo威烈王又問:&ldquo三晉既然要做諸侯,何必又跟我來說呢?&rdquo趙家的使者回答說:&ldquo不過他們都尊敬天王,才來禀告一聲。

    隻要天王正式封了他們,他們就能輔助天王,那可多好哇!&rdquo威烈王一想,就是不認可也是沒用,還不如順水推舟做個人情。

    他就正式封魏斯為魏侯,趙籍為趙侯,韓虔為韓侯。

    戰國時期就從這一年(公元前403年)開始了。

     趙、魏、韓這新興的三個國家都宣布了天王的命令,各自立了宗廟,并向列國通告。

    各國諸侯都來給他們賀喜。

     晉幽公之後,到了他的孫子晉靖公,&ldquo三晉&rdquo把這個挂名的國君也廢了,讓他做個老百姓。

    從此,晉國就消亡了。

     三家分晉 《資治通鑒》的開篇就記載了這個故事。

     春秋末年,晉國的大夫趙、魏、韓三家将晉國瓜分,另立三國。

    這一事件被看作是春秋與戰國的分界線,标志着奴隸社會轉型為封建社會。

    與此相關的成語還有&ldquo一國三公&rdquo。

     殺妻求将 衛國有一個人叫吳起,喜歡比劍,愛名不愛利。

    他為了要出名,想做大官,把千金家産都花光了。

    有一回,他媽狠狠地罵了他一頓。

    他賭着氣把自己的胳膊咬了一口,起着誓,說:&ldquo得不到功名,決不回家!&rdquo他就這麼離開衛國,到了魯國。

     吳起到了魯國,拜在孔子的弟子曾參(shēn)門下做學生,沒黑日帶白天地研究學問,居然成了曾參的好學生,已經有點兒小名望了。

    有一天,他碰見齊國的大夫田居,兩個人談起天來,挺投緣。

    田居佩服他刻苦用功的精神,又挺喜愛他的學問,就把女兒許配給他。

    這個魯國的學生就當了齊國田家的姑爺了。

    待了五六年,他的老師曾參對他說:&ldquo你在這兒念書已經好些年了,怎麼不回趟家去看看你母親呢?&rdquo吳起說:&ldquo我在母親跟前發過願,混不上功名,決不回家。

    &rdquo曾參數落他一頓,說:&ldquo做兒子的哪兒能跟母親起誓發願的?&rdquo打這兒,他老師就有點兒瞧不起他了。

    不多日子,吳起收着一封家信,說他母親死了。

    他就沖天大哭三聲,擦去眼淚,把心一橫,仍舊跟平日一樣地念書。

    這回曾參可火兒了,罵他:&ldquo你母親死了,還不回去奔喪,你簡直是個逆子。

    我提倡孝道一輩子,哪兒能收你這種人當學生呢?&rdquo他就把吳起開除了,還囑咐别的學生以後不許跟他來往。

     吳起被開除之後,索性扔了文的,專門研究武的。

    研究了三年兵法,很得着點兒能耐。

    到了魯國,見到了相國公儀休,跟他談論兵法。

    公儀休倒挺贊賞他的才能,就在魯穆公跟前推薦他,魯穆公拜他為大夫,可并不叫他做将軍。

     這時候齊國發兵來打魯國,說魯國從前跟着吳國來打過齊國,這個仇得報一報。

    公儀休對魯穆公說:&ldquo要打退齊國,非用吳起不可。

    &rdquo魯穆公有口無心地答應着,可不把兵權交給吳起。

    沒有幾天工夫,魯國的一座城給齊國占了。

    公儀休又說:&ldquo主公怎麼不派吳起去抵禦呢?&rdquo魯穆公說:&ldquo我也知道吳起能夠當大将,可是他是齊國田家的姑爺呀!你放心不放心?&rdquo公儀休也不敢擔保,就出來了。

    吳起跑過去對他說:&ldquo齊國的軍隊攻得挺緊,主公怎麼還不去抵禦呢?不是我吳起在相國跟前誇口,要是我當大将,準能把齊國的軍隊打回去!&rdquo公儀休就把魯穆公的話告訴了他。

    吳起說:&ldquo我當是什麼難事,原來是為了我的媳婦兒!哪個國家沒有别國的女婿?要這麼說,誰都不能信任了。

    &rdquo剛巧他媳婦兒害病死了,反對他的人就說他是為了要做将軍才把她殺了的。

     田氏死了以後,吳起對魯穆公說:&ldquo我立志為主公出力,主公為了我的妻子起了疑。

    如今她已經死了,主公總可以放心了吧。

    &rdquo魯穆公對吳起說:&ldquo請大夫先退下去吧。

    &rdquo他問公儀休怎麼辦。

    公儀休說:&ldquo他如今隻圖功名。

    主公不如利用他先把齊國打退了再說。

    真要是齊國用了他,那就更糟了。

    &rdquo魯穆公就拜吳起為大将,叫他帶領着兩萬人馬去抵抗齊國。

     吳起當上了大将,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