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戰國的成語
關燈
小
中
大
之力讓三個人先後自殺。
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晏子的足智多謀,三勇士的驕橫争功。
但換一個角度也可看出三位勇士的耿直,而這種耿直在詭谲的朝堂上可能導緻任人宰割的命運,悲涼可歎。
後來,人們多用這個典故指代用計謀殺人。
諸葛亮的《梁甫吟》中就用到了這個典故,&ldquo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李白的《懼讒》中也有&ldquo二桃殺三士,讵假劍如霜&rdquo,說明了讒言假話的可怕。
路不拾遺 魯國的季孫斯收了孔子的門生子路和冉有當家臣,勢力越發大了。
有一天,季孫斯問孔子,說:&ldquo家臣眼瞧着又起來了,怎麼辦?&rdquo孔子說:&ldquo家臣的勢力一大,大夫反倒受了他們的壓制。
必須把他們的城牆再改矮了,家臣們才不敢随便背叛大夫。
&rdquo 那時候,不必說一般的諸侯失了勢力,就是掌握在大夫手裡的大權也跑到家臣們的手裡去了。
魯國在外表上是被&ldquo三桓&rdquo占了,其實這三家的土地又被他們的家臣占了。
比方說,季孫斯的老根在費城,由他的家臣公山不狃(niǔ)掌握着。
孟孫何忌的老根叫成城,由他的家臣公斂陽掌管着。
叔孫州仇的老根叫郈城(郈hòu),由公若貌掌管着。
這三家大夫就知道拼命擴充自己的勢力,不受國君管。
可是他們三家的家臣也一樣地都擴充自己的勢力,也照樣地不受大夫管。
這三個家臣把那三座城牆修得又高又厚實,跟魯國的國都曲阜一樣。
因此,孔子主張把城牆改矮了。
季孫斯把孔子的意思告訴了那兩家大夫。
他們全挺贊成。
三個大夫就通知三個家臣,叫他們趕緊把城牆矮下三尺去。
那三個家臣沒想到會出這個事。
他們一時都沒有主意了,答應也不好,不答應也不好。
最後想起一個人來,要跟他去商量一下。
他是那時候魯國頂有名的人,叫少正卯(mǎo),就請他出個主意。
少正卯反對孔子。
他說:&ldquo為了保衛國家才把城牆砌得又高又結實。
要是怕掌管這城的臣下造反就把城牆改矮,那倒不如把城牆都拆去不是更幹脆嗎?可有一樣,趕上别國打過來,這兒一點兒擋頭都沒有,那又怎麼辦呢?孔先生這種辦法恐怕不太合适吧。
&rdquo 三桓 魯國的&ldquo三桓&rdquo是指三大家族勢力,這些勢力是在魯莊公時期形成的。
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大兒子繼承了王位,就是魯莊公,其他三個兒子慶父、叔牙和季友各自封了官。
慶父之亂以後三個兄弟死了兩個,當上了魯相的季友念着兄弟情分勸說魯僖公分封了他們的後代。
這樣就有了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因為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子孫,所以又稱為&ldquo三桓&rdquo。
&ldquo三桓&rdquo的勢力越來越大,各自有了自己的政治中心,把國君的勢力擠壓得越來越小。
周天子規定,諸侯貴族的城牆不能超過17尺,而這三家都把自己的城牆壘得高出了17尺。
孔子覺得這很不符合規矩,力争去掉城牆多出的部分,這就是有名的&ldquo堕三都&rdquo。
三家的家臣本來恨不得把自己的地盤鞏固起來,如今聽了少正卯這套話,大夥兒就把主人的命令扔到腦袋後頭去了。
三家大夫一見家臣們還沒把城牆改矮,就帶着士兵圍住城。
有兩家的家臣就叛變了,結果打了敗仗,跑到别國躲着去了。
剩下一個家臣還是找少正卯給想個法子。
少正卯說:&ldquo您的城是魯國北面頂要緊的一座城。
要是城牆不高、不結實,萬一齊國打過來,城牆改矮了,怎麼守哇!我為了魯國的安全,甯可把自己的命扔了也不能聽别人的話拆去一塊磚!&rdquo 孔子聽見這話,就讓季孫斯把這件事告訴魯定公,叫魯定公召集大臣們商量一下,這城牆到底應不應該拆。
大夥兒一研究,有的主張應該拆,有的主張不應該拆,各有各的理由。
少正卯一向是反對孔子的,這會兒反倒故意随着孔子的心意,說:&ldquo我贊成孔司寇的主張,應該把城牆矮下三尺去。
因為這麼一來,至少有六種好處:第一,尊重了國君;第二,鞏固了國都的形勢;第三,可以減少私人的勢力;第四,讓那些反叛的家臣沒有依靠;第五,能叫三家大夫心平氣和;第六,能叫各國諸侯也照樣地做。
&rdquo 孔子看出了少正卯的奸詐,在他的花言巧語後面藏着壞主意,當時就站起來駁他,說:&ldquo少正卯明明是挑撥是非,叫君臣上下彼此猜疑怨恨。
這種擾亂國家大事的人應當判死罪!&rdquo大臣們覺得孔子這麼說,有點兒偏差,全都給少正卯求情。
有人竟說:&ldquo少正卯是魯國有名的人,就算他說錯了話,也不至于就有死罪。
&rdquo孔子說:&ldquo你們哪兒知道少正卯的奸詐?他的話,聽着好像挺有理,其實都是些個壞主意。
他的舉動,看着好像叫人挺佩服,其實,都是假裝出來的。
像他這種心術不正、假充好人的小人頂能夠颠倒是非地誘惑人,非把他殺了不可。
&rdquo孔子終于把少正卯殺了。
孔子在夾谷會上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拆了城頭,削弱了家臣們的勢力;殺了少正卯,叫人不敢暗中挑撥是非。
魯定公和三家大夫都挺虛心地聽從孔子的主張來改進朝政。
魯國自從讓孔子治理以後,據說僅僅三個月工夫就變成了一個挺像樣的國家了。
比方說,要是有人在路上丢了什麼,他可以到原地方去找,準能找得着。
因為沒有主兒的東西,就沒有人撿。
夜裡敞着大門睡覺,也沒有小偷兒溜進去偷東西。
這麼一來,别的國一聽到魯國治理得那麼好,都擔着一份兒心。
尤其是貼鄰的齊國,又是恨,又是怕,就有人出來想法去破壞魯國的内政。
齊國是大夫黎彌掌大權。
他勸齊景公給魯定公和季孫斯送一班女樂去。
這種女樂對沒有能耐的糊塗君臣正合口味。
齊國的使者帶領着女樂到了魯國,一邊拿了國書去見魯定公,一邊在南門外搭起帳篷先把女樂安頓下來。
領隊的怕歌舞不夠好,就在南門外練習一下,同時也給魯國人欣賞欣賞。
魯定公和季孫斯沒等女樂進宮,偷偷地穿上便衣到南門外看歌舞去了。
第二天,魯定公偷偷地叫季孫斯寫了封回信,賞了來人,就把八十個歌女留在宮裡。
魯定公在這八十個歌女裡挑了三十個賞給季孫斯。
從此,魯定公和季孫斯就天天陪着美人兒。
孔子未免要叨唠幾句。
他們對孔子也就恭恭敬敬地躲着了。
子路對孔子說:&ldquo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rdquo孔子歎了口氣,說:&ldquo我哪兒不想走呢?可是我打算在這兒再等幾天。
我想過了祭祀節再說吧。
主公也許還能夠遵守大禮。
不是到了沒法的時候,我總不願意離開他。
&rdquo 到了祭祀那天,魯定公到場應應卯就走了。
依照當時的規矩,祭祀過的肉應當由國君很隆重地分給大臣們。
可是魯定公把這件要緊的事推給季孫斯去辦。
季孫斯又推給家臣去辦,家臣又推給底下人去辦,底下人拿來自個兒受用,索性誰也不分了。
孔子祭祀完了回到家裡,眼巴巴地等着國君送祭肉來。
一直等到晚上,也沒見送來,直歎氣。
子路說:&ldquo老師,怎麼樣了?&rdquo孔子說:&ldquo唉,我幹不下去了!命裡該着,命裡該着!&rdquo這回他決心離開魯國。
子路、冉有也辭職不幹了。
除了他們兩個以外,還有别的幾個門生,一塊兒跟着孔子走了。
路不拾遺 這個成語出自《孔子家語·相魯》:&ldquo道不拾遺,男尚忠信,女尚貞順。
&rdquo 遺,是指丢失的東西。
在路上丢了的東西沒有人撿起來占為己有。
孔子想要建設起來的大同社會中,人們的道德修養都很高,才會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情況。
後來,這個成語用來說明人民素養高,社會風氣十分好。
卧薪嘗膽 吳越兩國交兵,越國打了敗仗,越王勾踐派文種去講和。
文種到了吳國的兵營裡,拜見伯嚭(pǐ)。
伯嚭架子挺大,坐在那兒動也不動。
文種跪在地上,說:&ldquo越王勾踐年幼無知,得罪了貴國。
他如今已經後悔了,情願當個吳國的臣下。
他怕吳王不答應,特地打發我來懇求您。
您是吳王頂親信的大臣,隻要您在吳王跟前說句話,什麼事沒有不成的。
勾踐奉上白璧二十雙,金子一千兩,又從國裡挑選了八個美女,派到這兒來伺候您。
這點兒孝敬,請您先收下,以後還要不斷地來孝敬您。
&rdquo伯嚭聽了文種的話,渾身都舒坦。
可是他還裝腔作勢,顯出滿不在乎的樣子,說:&ldquo越國眼瞧着快完了,越國所有的全都是吳國的了。
你想拿這麼點兒東西來打動我嗎?&rdquo文種說:&ldquo越國雖說打了一個敗仗,可是多少還有點兒兵馬可以守住會稽。
萬一吳國再要逼過來,還能夠拼命地打一陣。
要是再打敗的話,隻得放火一燒,把庫房裡的财寶燒個精光,吳國休想能得着什麼。
就算能得着一些财寶,吳王也未必能全都賞給您。
我們來跟您求饒講和,還不是為了您一向就比他們賢明嗎?&rdquo伯嚭點了點頭,說:&ldquo你們也知道我向來不會欺負人。
好,就這麼辦吧,明天帶你去見大王!&rdquo 當天晚上,伯嚭先把這事跟夫差說了一遍,夫差答應了。
第二天,文種跪在夫差面前,把勾踐請求講和的意思說了。
夫差說:&ldquo越王情願當我的臣下,他們兩口子願意跟着我上吳國去嗎?&rdquo文種說:&ldquo既然當了大王的臣下,自然應當去伺候大王。
&rdquo伯嚭插嘴說:&ldquo勾踐夫婦情願上吳國來伺候大王,越國就是吳國的了。
大王答應了吧。
&rdquo夫差就答應了。
右邊兵營裡的伍子胥聽說越國打發人來求和,趕緊跑到中軍去見吳王夫差。
他一見伯嚭和文種站在夫差旁邊,就氣沖沖地問夫差,說:&ldquo大王答應了嗎?&rdquo夫差說:&ldquo已經答應了。
&rdquo伍子胥大聲嚷着說:&ldquo不能!不能!越國和吳國是勢不兩立的。
吳國不把越國滅了,越國就一定會把吳國滅了。
再說先王的大仇,不能不報!&rdquo夫差給伍子胥說得回答不上來,挺害臊地看了看伯嚭。
伯嚭說:&ldquo這回大王把越國打敗了,越王情願做臣下,先王的仇已經報了。
相國也曾經給父兄報過大仇,為什麼不把楚國滅了呢?你自個兒報了仇,答應楚國求和,當了個忠厚的君子。
這會兒大王的仇也報了,你反倒叫大王不依不饒的。
難道你做了忠厚的事,倒叫大王刻薄起來嗎?&rdquo夫差連連點頭,說:&ldquo可不是。
相國先上後邊歇息歇息吧!&rdquo氣得伍子胥隻能唉聲歎氣地出來了。
吳越之仇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吳王阖闾趁着機會攻打越國。
沒想到勾踐是個狠角色,看到吳軍列陣嚴密,敢死隊沖不進去,就找了一隊犯人在陣前集體自殺,吸引吳軍的注意力,然後偷襲。
吳王阖闾一個不小心被越國的大将軍給刺傷,逃跑的途中死掉了。
新的吳王夫差決心給父親報仇,派了大臣站在宮門口,一看見夫差就說:&ldquo大王,您忘了父親的仇恨了嗎?&rdquo就這樣天天勉勵自己,終于增強了國力,壯大了軍隊,打敗了越王勾踐。
他出來碰見了大夫王孫雄。
伍子胥對他說:&ldquo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用不了二十年工夫就能夠把吳國滅了!&rdquo王孫雄沖他笑了笑,有點兒不信。
氣得伍子胥更是連連歎氣。
他弄得沒有一個人能跟他同心合意的了。
可是他還舍不得離開吳國。
文種回到會稽,報告了求和的經過。
大夥兒勸解越王隻管放心到吳國去。
他們都下了決心,在國内苦幹,想法子恢複越國。
勾踐就拜托文種和大臣們管理國事,自己帶着夫人和範蠡(lí)上吳國去。
越國的大臣和老百姓沿路哭着送行。
勾踐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兩口子住在阖闾(hélǘ)大墳旁邊的石屋裡,叫勾踐給他看馬。
範蠡跟着他做奴仆的工作。
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總得給他拉馬。
吳國人老指着勾踐,說:&ldquo瞧!這是咱們大王的馬夫!&rdquo勾踐老是低着頭,不言語,随便讓人家取笑。
就這麼過了三年。
在這三年當中,勾踐挺小心地伺候着吳王,真是百依百順的,比别的使喚人還要馴服。
文種還時常打發人給伯嚭送禮。
伯嚭老在吳王跟前給勾踐說情。
有一回夫差病了,勾踐托伯嚭帶話,說他聽說大王病了,挺惦記的,想來問候問候。
夫差瞧他殷勤得挺可憐的,答應了。
伯嚭帶着勾踐到了内房,夫差正要拉屎,勾踐趕緊過去扶着他。
夫差叫勾踐出去。
勾踐說:&ldquo父親有病,做兒子的應當服侍;大王有病,做臣下的也應當服侍。
再說我還有點兒小經驗,瞧見拉的是什麼屎,就能知道大王的病是輕是重。
&rdquo夫差隻得讓他扶着,拉完了之後,夫差覺得舒坦點。
勾踐偷偷地掀開馬桶蓋,背地裡不知道幹些什麼,回頭就向夫差磕個頭,說:&ldquo恭喜大王!大王的病已經過了險勁兒了。
要是沒有别的變化,再待幾天就完全好了。
&rdquo夫差說:&ldquo你怎麼知道的?&rdquo勾踐說:&ldquo我剛才仔細看了大王的糞,瞧那個顔色,聞那個味道,就知道肚子裡的惡毒已經發散出來了。
&rdquo夫差聽了,大受感動。
他說:&ldquo唉!我太虧負你了。
等我病好了,我準放你回去。
&rdquo 夫差害的病本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待了幾天,就大好了。
他答應勾踐回越國去,還預備了酒席給他送行。
伍子胥又來攔住他,夫差真冒了火兒了,氣沖沖地說:&ldquo我得病的當兒,勾踐挺小心地服侍我。
你倒好,連句話也沒有。
老擺着你那老前輩的架子,不準我幹這個,不準我幹那個!我盼望老相國往後少說話吧!&rdquo伍子胥不便再開口,一聲沒言語。
夫差親自送勾踐上車,勾踐夫人拜謝了吳王,也上了車。
範蠡拉着缰繩,說了一聲&ldquo再會&rdquo,君臣三個人就一起回越國去了。
勾踐回到越國,大臣們一見,一個個都是又高興又傷心。
勾踐對他們說:&ldquo我是個國破家亡的奴才,要不是諸君這麼盡心盡意地出力,我哪兒還有回國的一天?&rdquo範蠡說:&ldquo這是大王的洪福,哪兒能算是我們的功勞呢?但願大王從今往後,時時刻刻記住石屋看馬的恥辱,越國才有盼頭,我們的仇準能得報。
這是我們做臣下的和全國人唯一的願望!&rdquo勾踐說:&ldquo我決不叫你們失望!&rdquo他就叫文種管理國家大事,叫範蠡整頓兵馬,自己挺虛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見,對一些窮苦人,真心實意地想辦法救濟他們。
這麼一來,全國的人個個歡喜,恨不得把自己的能耐全都拿出來,好叫這受欺壓的國家變成一個強國。
勾踐唯恐眼前的舒服把志氣消磨了,他就改變日常生活,把軟綿綿的褥子撤去,拿柴草當作褥子。
在吃飯的地方挂上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先嘗一嘗這苦味。
這就叫&ldquo卧薪嘗膽&rdquo。
這回亡國之後,越國的人口減少了,勾踐就定出幾條獎賞生養的條例來。
例如:上了年紀的人不準娶年輕的姑娘做媳婦兒;男子到了二十歲,女子到了十七歲,還不成親的,他們的父母要受一定的處罰;快要臨盆的女人,必須報官,好派官醫去照顧她;添個小子,國王賞她兩壺酒,一條狗;添個姑娘,國王賞她兩壺酒,一頭豬;有兩個兒子的,官家給送糧食;有三個兒子的,官家給派乳母。
趕到種地的時候,越王親自拿着鋤頭在地裡幹活,為的是讓莊稼人好提起精神,加勁兒種地,多打糧食。
國王的夫人也老出去,看望看望織布紡線的姑娘和大娘們。
沒有事的時候,自己也在宮裡織布。
七年裡頭,國家什麼捐稅都不收。
穿衣、吃飯,處處節省。
全國差不多都不吃葷,也不穿漂亮的衣裳。
他們自己這麼節省,為的是給吳王夫差進貢。
夫差見勾踐月月有東西送來,非常滿意。
越國又進貢了一大批麻布和蜂蜜。
吳王更加高興了。
這一來,兩國相安無事。
可是勾踐反倒着急起來了。
有一天,他對文種說:&ldquo要是老這麼下去,怎麼能跟吳國報仇呢?&rdquo文種說:&ldquo我有七個計策,能夠滅吳國,報咱們的仇:第一,多多給吳國送賄賂,讓吳國的君臣喜歡;第二,收買吳國的糧食,弄空他們的倉庫;第三,用美人計去誘惑吳王,讓他荒淫無道;第四,送給吳國頂好的磚、瓦、木料和木工、瓦工,叫吳國大興土木,為的是讓他勞民傷财;第五,打發探子去當吳國的臣下;第六,到處散布謠言,叫忠臣們退避不問國事;第七,自己多積攢糧草,操練兵馬。
這麼着,到了時候,管保能把吳國滅了。
&rdquo勾踐連連點頭,說:&ldquo好計策!好計策!&rdquo 這時候,夫差正打算起造姑蘇台。
越王趁着這個機會,預備了幾根又長又大的木料,打發文種送去。
夫差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木料,非常高興。
可是這幾根大木料竟把起造姑蘇台原來的計劃改變了。
大材不可小用,姑蘇台得加高一截,還得往大裡開展,才能夠高矮合适。
這麼一來,工程可就大了。
苦了吳國的老百姓,連黑天帶白日地幹着,有時候還得挨揍。
勾踐見文種的這一個計策起了作用,就叫他和範蠡去找美女。
範蠡說:&ldquo這事我早就準備好了。
托大王洪福,我找着了一位又精明又懂大義的姑娘,她叫西施。
她情願舍出自己的身子,去給大王報仇。
她還約了個幫手,叫鄭旦。
大王把這兩個人送給夫差,文大夫的第三個計策管保又能辦到。
&rdquo勾踐就打發範蠡護送她們上吳國去。
範蠡帶着西施和她的幫手鄭旦上吳國去。
西施和範蠡本來是一對情人。
這一路上真是有說不出來的傷心難受。
倒是西施挺有志氣,咬着牙,把自己的眼淚往肚子裡咽,臉上還強撐出大義的樣兒來。
她對範蠡說:&ldquo你别傷心了!咱們亡了國,還能随自己的心意講恩愛嗎?咱們已經把身子獻給國家,就不能再那麼兒女情長了。
再說,送給夫差的隻是我的身子,我的心永遠是你的,誰也搶不去。
我不怕别的,我就怕将來計策成功了,你也許不認我了。
那時候,就是咱們還有見面的日子,我哪兒還有臉再見你呢?&rdquo範蠡低着腦袋一聲不言語地聽她說着這番話,聽到末了這兩句,急得他直起誓發願地說:&ldquo你為了大王,為了父母之邦,為了我,去受這麼大的委屈,我已經佩服得沒有話說了。
我要是不把你當作天底下頂純潔的女子看待,叫老天爺重重地罰我!&rdquo 她們進了吳國的王宮。
模樣長相是不用說的了,外加西施那種才幹、見解和談吐,處處高人一等。
沒有幾天工夫,夫差就當了西施的俘虜。
西施不光叫夫差寵愛她,還叫夫差尊敬她。
她見夫差成天陪着她,反倒生了氣。
她皺着眉頭,說:&ldquo大王知道如今天下的大勢嗎?楚國打了敗仗之後,還沒恢複元氣;晉國早就失了霸主的威風;齊國自從晏子一死,國裡頭沒有了不起的人;魯國三家大夫就知道拼命地擴充自個兒的權勢。
中原諸侯哪兒有一個能夠跟大王相比的呢?大王不趁着這時候去幹一番頂天立地的大事業,反倒天天陪着我們飲酒作樂,人家還準以為是我把您的志氣消磨了。
您就是不替吳國增光耀祖,至少也該為了疼我,去當中原的霸主,讓我在曆史上也好落個美名兒。
&rdquo夫差聽了西施這篇高論,每個汗毛眼兒都充滿了快樂和佩服。
正在這時候,齊國派使者來請求吳國派兵一同去打魯國,說是因為魯國欺負邾國(邾zhū)。
夫差誠心要上中原去做一番事業,就答應齊國,發兵去跟齊國軍隊會師。
原來邾國的國君娶了齊悼公的妹妹做夫人,覺得有了大國做靠山,就得意起來,慢慢地跟魯國不和了。
魯哀公叫季孫斯去打邾國,把邾君逮了去。
齊悼公認為魯國逮了他的妹夫,就是瞧他不起,這才去約會吳王夫差一塊兒去打魯國。
魯哀公一聽齊國借了吳國的兵馬來打他,趕緊把邾君放了,又向齊國賠不是。
齊悼公有了面子,不想再打仗。
打發使者去對吳王夫差說:&ldquo魯國已經求和了,不敢再勞動大王的大軍,請回去吧。
&rdquo夫差可不答應,他說:&ldquo這麼老遠的道兒,發一回兵也不容易。
叫我發兵的也是你們,叫我退兵的也是你們,難道說我吳國是你們齊國的屬國嗎?&rdquo他就帶着這隊人馬去打齊國。
魯國見風轉舵,連忙給夫差送禮,跟着他一塊兒去打齊國。
兩國的兵馬一直沖進齊國,吓得齊國人亂起來了,連上帶下沒有不埋怨齊悼公的,說他不該把敵人請進來。
這時候齊國頂有勢力的大夫陳恒和鮑息兩家就借着這個茬兒把齊悼公殺了,向吳王夫差請罪求饒,情願年年進貢,服侍吳國。
這麼着,不但魯國,連齊國也做了吳國的屬國了。
夫差一發動,就收服了齊、魯兩國。
他從中原回來,越發佩服西施,把她當作謀士,老跟她談論國家大事。
有時候朝廷上有什麼疑難的事也得跟她商量一下。
有一回,夫差對她說:&ldquo今天越國的大夫文種上這兒來。
他說,越國收成不好,糧食不夠,打算跟咱們借一萬石(dàn)。
過年如數歸還。
你瞧這事應該怎麼辦?&rdquo西施說:&ldquo大臣們怎麼說的?&rdquo夫差說:&ldquo他們也沒有一定的主張。
伯嚭他們勸我答應。
伍子胥說什麼也不幹。
&rdquo西施冷笑了一聲,撇着嘴,說:&ldquo芝麻大的事也值得費這麼大的勁兒?大王是個精明人,您沒聽見過&lsquo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rsquo這兩句話嗎?越國已經屬于大王了,每個越國人全都是大王的人,難道說大王就這麼忍心讓他們活活地餓死嗎?早先齊桓公在葵丘開大會的時候,就不準諸侯囤積糧食,每個國家都應當幫助鬧饑荒的鄰國。
秦穆公還拿大批的糧食去救濟敵國的難民,他才稱得起西方的霸主。
難道大王還比不上齊桓公、秦穆公嗎?&rdquo夫差連連點頭稱贊,說:&ldquo大臣們也有勸我應該救濟越國的,可是他們沒像你說得這麼透。
我明兒個答應文大夫就是了。
&rdquo 文種領了一萬石糧食,回到越國。
勾踐跟大臣們樂得連嚷帶跳。
文種把這些糧食全都分給窮人。
這一來,全國的人,沒有一個不感激越王的。
轉過年來,越國年成豐收。
文種就挑選了頂好的可以做種子的糧食一萬石,親自去還給吳國。
夫差見勾踐不失信,更加高興了。
他把越國的糧食拿來一瞧,粒粒足實、飽滿,就對伯嚭說:&ldquo越國種的顆粒比咱們的大。
咱們就把這一萬石當作種子,這一來,咱們的莊稼也就更好了。
&rdquo伯嚭就把越國的糧食分給農民,叫他們去種。
到了春天,吳國的莊稼人下了種,天天等着新秧長出來。
等了十幾天了,還沒出芽。
他們想,好種子大概要比普通種子出得慢一點兒。
就耐着心又等了幾天。
沒想到全國撒下去的種子全黴爛了。
他們沒有主意了。
後來,隻好趕緊再用自己的種子,可是已經誤了下種的時候。
這一年的饑荒算是坐定了。
吳國的老百姓都埋怨吳王不顧土地合适不合适,就冒冒失失地用了越國的種子。
他們哪兒知道文種的狠勁兒呢?原來他送去的都是已經蒸熟了又曬幹的種子呀! 越王勾踐聽見吳國鬧了饑荒,就想發兵。
文種說:&ldquo還早着呢!一來,伍子胥還在;二來,吳國的兵馬還沒派到别的國去。
&rdquo越王勾踐隻好耐心等着,趁這時候擴大軍隊,操練兵馬。
卧薪嘗膽 這個成語記載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裡:&ldquo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rdquo 薪,是柴草的意思。
越王勾踐回到越國後,為了讓自己時時刻刻不忘在吳國所遭受的屈辱,銘記滅國的仇恨,每天睡卧在柴草上,吃飯之前先嘗嘗苦膽,最後奮發圖強,滅掉了吳國。
後來,大家習慣用這個成語形容人刻苦勤奮,奮發圖強。
捧心西子 吳王夫差打敗了齊國,回到吳國,文武百官都來給他朝賀,反正都是些個奉承他的話。
唯獨伍子胥站在旁邊垂頭喪氣地一聲不言語。
夫差挺不高興,他說:&ldquo老相國一向不讓我去打齊國,如今上上下下都立了功。
你呢,反倒沒有份兒。
&rdquo伍子胥冷笑一聲,說:&ldquo哼!把齊國打敗了,不過得了點兒小便宜;越國來滅吳國,那才是個大災禍!大王别為了貪小便宜吃大虧才是呀。
&rdquo夫差恨不得當時把他轟出去,可是他是先王手下的大臣,立過大功,隻好耐着性子不理他就完了。
過了些日子,越王勾踐親自來給吳王朝賀。
吳王夫差就對大臣們說:&ldquo上回征伐齊國,有功的都得了賞。
越王也派了三千人馬,說起來也有功勞。
再說他真心實意地順服我們已經好幾年了,我打算再封他一點兒土地,你們認為怎麼樣?&rdquo大夥兒都說:&ldquo大王賞賜有功的臣下,非常賢明!&rdquo伍子胥趴在地下,氣鼓鼓地說:&ldquo大王怎麼竟愛聽這些個奉承的話呢?您不想滅越國,越國可準會來滅咱們的!&rdquo夫差動了氣。
大夥兒都勸伍子胥别說了,伍子胥哪兒肯聽啊!他還一個勁兒引經據典,什麼關龍逄(páng)啊,比幹哪,可這麼一唠叨,伯嚭(pǐ)聽得不耐煩了,就說:&ldquo你要是真正忠心為國,就不該把自個兒的兒子托付給鮑家呀!&rdquo 關龍逄、比幹 關龍逄是夏王朝有名的賢臣。
那個時候夏王朝的帝王是夏桀,是個昏君,每天和寵妃妺喜在一起,不理朝政。
有名的酒林肉池就是夏桀建造的,老百姓們都恨這個昏庸的君主。
關龍逄眼看着夏朝要完,固執地對夏桀谏言。
夏桀見他啰啰唆唆,沒完沒了,下令把他殺了,不久後夏朝也滅亡了。
關龍逄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死谏的忠臣。
比幹是商纣王的叔叔,他見商纣王又暴虐又昏庸,就忠言直谏。
沒想到不僅丢了命,還被挖出了心髒。
這兩個人都是曆史上有名的因為勸谏昏君而丢了性命的忠臣。
原來夫差沒打齊國之前,打發伍子胥去送國書。
書裡的意思是數落齊簡公不該欺負魯國。
這本來是夫差成心叫齊簡公殺伍子胥的意思。
沒想到齊國的大夫鮑息是伍子胥的老朋友。
他在齊簡公跟前給伍子胥說了好話,才把伍子胥放回來。
伍子胥預料吳國終究得有一場大禍,就私下裡把他兒子伍封送到鮑息家裡,托付鮑息給照管着,還改了名字叫王孫封。
有人把這件事在伯嚭跟前洩了底。
伯嚭就說伍子胥有了外心,這回才敢當面頂他。
夫差一聽,更是火上澆油,就對伍子胥說:&ldquo我看在先王的面上,不能太為難你。
可是你自己得要明白,往後别再見我的面了。
&rdquo 當天晚上,夫差悶悶不樂地回到宮裡,同西施和鄭旦說起伍子胥的事。
鄭旦唉聲歎氣,西施揉着胸脯,瞪了鄭旦一眼,轉臉跟夫差說:&ldquo怪不得他老攔着大王去打齊國呢,原來是給他自個兒留着退身!俗語說得好:&lsquo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rsquo大王要是用他,就聽他的話。
那就先把我這個越國人殺了,再去打越國,然後一心一意地去服侍齊國。
&rdquo說着,皺着眉頭,捂着胸口,好像受了多大委屈似的。
夫差知道她素來有心疼的毛病,這病一發作,她就皺着眉頭,兩手捂着胸口(文言叫&ldquo捧心&rdquo),他就趕緊安慰西施,說:&ldquo這是怎麼說的,我哪兒能聽他的呢?&rdquo西施跟着說:&ldquo大王要是不用他,那麼還留着這種有了外心的人幹嗎?像這種人連本國的人他都屠殺,楚平王的屍首他還用鞭子抽呢!難道他還能怕您嗎?&rdquo夫差在西施的手心裡就好像牆頭上的草,随風倒,西施要他往哪邊倒就往哪邊倒。
夫差叫人給伍子胥送一把寶劍去,那把寶劍有個名字叫&ldquo屬镂(lòu)&rdquo。
伍子胥拿着屬镂歎息了半天,對手下的人說:&ldquo我死了之後,你們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挂在東
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晏子的足智多謀,三勇士的驕橫争功。
但換一個角度也可看出三位勇士的耿直,而這種耿直在詭谲的朝堂上可能導緻任人宰割的命運,悲涼可歎。
後來,人們多用這個典故指代用計謀殺人。
諸葛亮的《梁甫吟》中就用到了這個典故,&ldquo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李白的《懼讒》中也有&ldquo二桃殺三士,讵假劍如霜&rdquo,說明了讒言假話的可怕。
路不拾遺 魯國的季孫斯收了孔子的門生子路和冉有當家臣,勢力越發大了。
有一天,季孫斯問孔子,說:&ldquo家臣眼瞧着又起來了,怎麼辦?&rdquo孔子說:&ldquo家臣的勢力一大,大夫反倒受了他們的壓制。
必須把他們的城牆再改矮了,家臣們才不敢随便背叛大夫。
&rdquo 那時候,不必說一般的諸侯失了勢力,就是掌握在大夫手裡的大權也跑到家臣們的手裡去了。
魯國在外表上是被&ldquo三桓&rdquo占了,其實這三家的土地又被他們的家臣占了。
比方說,季孫斯的老根在費城,由他的家臣公山不狃(niǔ)掌握着。
孟孫何忌的老根叫成城,由他的家臣公斂陽掌管着。
叔孫州仇的老根叫郈城(郈hòu),由公若貌掌管着。
這三家大夫就知道拼命擴充自己的勢力,不受國君管。
可是他們三家的家臣也一樣地都擴充自己的勢力,也照樣地不受大夫管。
這三個家臣把那三座城牆修得又高又厚實,跟魯國的國都曲阜一樣。
因此,孔子主張把城牆改矮了。
季孫斯把孔子的意思告訴了那兩家大夫。
他們全挺贊成。
三個大夫就通知三個家臣,叫他們趕緊把城牆矮下三尺去。
那三個家臣沒想到會出這個事。
他們一時都沒有主意了,答應也不好,不答應也不好。
最後想起一個人來,要跟他去商量一下。
他是那時候魯國頂有名的人,叫少正卯(mǎo),就請他出個主意。
少正卯反對孔子。
他說:&ldquo為了保衛國家才把城牆砌得又高又結實。
要是怕掌管這城的臣下造反就把城牆改矮,那倒不如把城牆都拆去不是更幹脆嗎?可有一樣,趕上别國打過來,這兒一點兒擋頭都沒有,那又怎麼辦呢?孔先生這種辦法恐怕不太合适吧。
&rdquo 三桓 魯國的&ldquo三桓&rdquo是指三大家族勢力,這些勢力是在魯莊公時期形成的。
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大兒子繼承了王位,就是魯莊公,其他三個兒子慶父、叔牙和季友各自封了官。
慶父之亂以後三個兄弟死了兩個,當上了魯相的季友念着兄弟情分勸說魯僖公分封了他們的後代。
這樣就有了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因為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子孫,所以又稱為&ldquo三桓&rdquo。
&ldquo三桓&rdquo的勢力越來越大,各自有了自己的政治中心,把國君的勢力擠壓得越來越小。
周天子規定,諸侯貴族的城牆不能超過17尺,而這三家都把自己的城牆壘得高出了17尺。
孔子覺得這很不符合規矩,力争去掉城牆多出的部分,這就是有名的&ldquo堕三都&rdquo。
三家的家臣本來恨不得把自己的地盤鞏固起來,如今聽了少正卯這套話,大夥兒就把主人的命令扔到腦袋後頭去了。
三家大夫一見家臣們還沒把城牆改矮,就帶着士兵圍住城。
有兩家的家臣就叛變了,結果打了敗仗,跑到别國躲着去了。
剩下一個家臣還是找少正卯給想個法子。
少正卯說:&ldquo您的城是魯國北面頂要緊的一座城。
要是城牆不高、不結實,萬一齊國打過來,城牆改矮了,怎麼守哇!我為了魯國的安全,甯可把自己的命扔了也不能聽别人的話拆去一塊磚!&rdquo 孔子聽見這話,就讓季孫斯把這件事告訴魯定公,叫魯定公召集大臣們商量一下,這城牆到底應不應該拆。
大夥兒一研究,有的主張應該拆,有的主張不應該拆,各有各的理由。
少正卯一向是反對孔子的,這會兒反倒故意随着孔子的心意,說:&ldquo我贊成孔司寇的主張,應該把城牆矮下三尺去。
因為這麼一來,至少有六種好處:第一,尊重了國君;第二,鞏固了國都的形勢;第三,可以減少私人的勢力;第四,讓那些反叛的家臣沒有依靠;第五,能叫三家大夫心平氣和;第六,能叫各國諸侯也照樣地做。
&rdquo 孔子看出了少正卯的奸詐,在他的花言巧語後面藏着壞主意,當時就站起來駁他,說:&ldquo少正卯明明是挑撥是非,叫君臣上下彼此猜疑怨恨。
這種擾亂國家大事的人應當判死罪!&rdquo大臣們覺得孔子這麼說,有點兒偏差,全都給少正卯求情。
有人竟說:&ldquo少正卯是魯國有名的人,就算他說錯了話,也不至于就有死罪。
&rdquo孔子說:&ldquo你們哪兒知道少正卯的奸詐?他的話,聽着好像挺有理,其實都是些個壞主意。
他的舉動,看着好像叫人挺佩服,其實,都是假裝出來的。
像他這種心術不正、假充好人的小人頂能夠颠倒是非地誘惑人,非把他殺了不可。
&rdquo孔子終于把少正卯殺了。
孔子在夾谷會上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拆了城頭,削弱了家臣們的勢力;殺了少正卯,叫人不敢暗中挑撥是非。
魯定公和三家大夫都挺虛心地聽從孔子的主張來改進朝政。
魯國自從讓孔子治理以後,據說僅僅三個月工夫就變成了一個挺像樣的國家了。
比方說,要是有人在路上丢了什麼,他可以到原地方去找,準能找得着。
因為沒有主兒的東西,就沒有人撿。
夜裡敞着大門睡覺,也沒有小偷兒溜進去偷東西。
這麼一來,别的國一聽到魯國治理得那麼好,都擔着一份兒心。
尤其是貼鄰的齊國,又是恨,又是怕,就有人出來想法去破壞魯國的内政。
齊國是大夫黎彌掌大權。
他勸齊景公給魯定公和季孫斯送一班女樂去。
這種女樂對沒有能耐的糊塗君臣正合口味。
齊國的使者帶領着女樂到了魯國,一邊拿了國書去見魯定公,一邊在南門外搭起帳篷先把女樂安頓下來。
領隊的怕歌舞不夠好,就在南門外練習一下,同時也給魯國人欣賞欣賞。
魯定公和季孫斯沒等女樂進宮,偷偷地穿上便衣到南門外看歌舞去了。
第二天,魯定公偷偷地叫季孫斯寫了封回信,賞了來人,就把八十個歌女留在宮裡。
魯定公在這八十個歌女裡挑了三十個賞給季孫斯。
從此,魯定公和季孫斯就天天陪着美人兒。
孔子未免要叨唠幾句。
他們對孔子也就恭恭敬敬地躲着了。
子路對孔子說:&ldquo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rdquo孔子歎了口氣,說:&ldquo我哪兒不想走呢?可是我打算在這兒再等幾天。
我想過了祭祀節再說吧。
主公也許還能夠遵守大禮。
不是到了沒法的時候,我總不願意離開他。
&rdquo 到了祭祀那天,魯定公到場應應卯就走了。
依照當時的規矩,祭祀過的肉應當由國君很隆重地分給大臣們。
可是魯定公把這件要緊的事推給季孫斯去辦。
季孫斯又推給家臣去辦,家臣又推給底下人去辦,底下人拿來自個兒受用,索性誰也不分了。
孔子祭祀完了回到家裡,眼巴巴地等着國君送祭肉來。
一直等到晚上,也沒見送來,直歎氣。
子路說:&ldquo老師,怎麼樣了?&rdquo孔子說:&ldquo唉,我幹不下去了!命裡該着,命裡該着!&rdquo這回他決心離開魯國。
子路、冉有也辭職不幹了。
除了他們兩個以外,還有别的幾個門生,一塊兒跟着孔子走了。
路不拾遺 這個成語出自《孔子家語·相魯》:&ldquo道不拾遺,男尚忠信,女尚貞順。
&rdquo 遺,是指丢失的東西。
在路上丢了的東西沒有人撿起來占為己有。
孔子想要建設起來的大同社會中,人們的道德修養都很高,才會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情況。
後來,這個成語用來說明人民素養高,社會風氣十分好。
卧薪嘗膽 吳越兩國交兵,越國打了敗仗,越王勾踐派文種去講和。
文種到了吳國的兵營裡,拜見伯嚭(pǐ)。
伯嚭架子挺大,坐在那兒動也不動。
文種跪在地上,說:&ldquo越王勾踐年幼無知,得罪了貴國。
他如今已經後悔了,情願當個吳國的臣下。
他怕吳王不答應,特地打發我來懇求您。
您是吳王頂親信的大臣,隻要您在吳王跟前說句話,什麼事沒有不成的。
勾踐奉上白璧二十雙,金子一千兩,又從國裡挑選了八個美女,派到這兒來伺候您。
這點兒孝敬,請您先收下,以後還要不斷地來孝敬您。
&rdquo伯嚭聽了文種的話,渾身都舒坦。
可是他還裝腔作勢,顯出滿不在乎的樣子,說:&ldquo越國眼瞧着快完了,越國所有的全都是吳國的了。
你想拿這麼點兒東西來打動我嗎?&rdquo文種說:&ldquo越國雖說打了一個敗仗,可是多少還有點兒兵馬可以守住會稽。
萬一吳國再要逼過來,還能夠拼命地打一陣。
要是再打敗的話,隻得放火一燒,把庫房裡的财寶燒個精光,吳國休想能得着什麼。
就算能得着一些财寶,吳王也未必能全都賞給您。
我們來跟您求饒講和,還不是為了您一向就比他們賢明嗎?&rdquo伯嚭點了點頭,說:&ldquo你們也知道我向來不會欺負人。
好,就這麼辦吧,明天帶你去見大王!&rdquo 當天晚上,伯嚭先把這事跟夫差說了一遍,夫差答應了。
第二天,文種跪在夫差面前,把勾踐請求講和的意思說了。
夫差說:&ldquo越王情願當我的臣下,他們兩口子願意跟着我上吳國去嗎?&rdquo文種說:&ldquo既然當了大王的臣下,自然應當去伺候大王。
&rdquo伯嚭插嘴說:&ldquo勾踐夫婦情願上吳國來伺候大王,越國就是吳國的了。
大王答應了吧。
&rdquo夫差就答應了。
右邊兵營裡的伍子胥聽說越國打發人來求和,趕緊跑到中軍去見吳王夫差。
他一見伯嚭和文種站在夫差旁邊,就氣沖沖地問夫差,說:&ldquo大王答應了嗎?&rdquo夫差說:&ldquo已經答應了。
&rdquo伍子胥大聲嚷着說:&ldquo不能!不能!越國和吳國是勢不兩立的。
吳國不把越國滅了,越國就一定會把吳國滅了。
再說先王的大仇,不能不報!&rdquo夫差給伍子胥說得回答不上來,挺害臊地看了看伯嚭。
伯嚭說:&ldquo這回大王把越國打敗了,越王情願做臣下,先王的仇已經報了。
相國也曾經給父兄報過大仇,為什麼不把楚國滅了呢?你自個兒報了仇,答應楚國求和,當了個忠厚的君子。
這會兒大王的仇也報了,你反倒叫大王不依不饒的。
難道你做了忠厚的事,倒叫大王刻薄起來嗎?&rdquo夫差連連點頭,說:&ldquo可不是。
相國先上後邊歇息歇息吧!&rdquo氣得伍子胥隻能唉聲歎氣地出來了。
吳越之仇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吳王阖闾趁着機會攻打越國。
沒想到勾踐是個狠角色,看到吳軍列陣嚴密,敢死隊沖不進去,就找了一隊犯人在陣前集體自殺,吸引吳軍的注意力,然後偷襲。
吳王阖闾一個不小心被越國的大将軍給刺傷,逃跑的途中死掉了。
新的吳王夫差決心給父親報仇,派了大臣站在宮門口,一看見夫差就說:&ldquo大王,您忘了父親的仇恨了嗎?&rdquo就這樣天天勉勵自己,終于增強了國力,壯大了軍隊,打敗了越王勾踐。
他出來碰見了大夫王孫雄。
伍子胥對他說:&ldquo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用不了二十年工夫就能夠把吳國滅了!&rdquo王孫雄沖他笑了笑,有點兒不信。
氣得伍子胥更是連連歎氣。
他弄得沒有一個人能跟他同心合意的了。
可是他還舍不得離開吳國。
文種回到會稽,報告了求和的經過。
大夥兒勸解越王隻管放心到吳國去。
他們都下了決心,在國内苦幹,想法子恢複越國。
勾踐就拜托文種和大臣們管理國事,自己帶着夫人和範蠡(lí)上吳國去。
越國的大臣和老百姓沿路哭着送行。
勾踐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兩口子住在阖闾(hélǘ)大墳旁邊的石屋裡,叫勾踐給他看馬。
範蠡跟着他做奴仆的工作。
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總得給他拉馬。
吳國人老指着勾踐,說:&ldquo瞧!這是咱們大王的馬夫!&rdquo勾踐老是低着頭,不言語,随便讓人家取笑。
就這麼過了三年。
在這三年當中,勾踐挺小心地伺候着吳王,真是百依百順的,比别的使喚人還要馴服。
文種還時常打發人給伯嚭送禮。
伯嚭老在吳王跟前給勾踐說情。
有一回夫差病了,勾踐托伯嚭帶話,說他聽說大王病了,挺惦記的,想來問候問候。
夫差瞧他殷勤得挺可憐的,答應了。
伯嚭帶着勾踐到了内房,夫差正要拉屎,勾踐趕緊過去扶着他。
夫差叫勾踐出去。
勾踐說:&ldquo父親有病,做兒子的應當服侍;大王有病,做臣下的也應當服侍。
再說我還有點兒小經驗,瞧見拉的是什麼屎,就能知道大王的病是輕是重。
&rdquo夫差隻得讓他扶着,拉完了之後,夫差覺得舒坦點。
勾踐偷偷地掀開馬桶蓋,背地裡不知道幹些什麼,回頭就向夫差磕個頭,說:&ldquo恭喜大王!大王的病已經過了險勁兒了。
要是沒有别的變化,再待幾天就完全好了。
&rdquo夫差說:&ldquo你怎麼知道的?&rdquo勾踐說:&ldquo我剛才仔細看了大王的糞,瞧那個顔色,聞那個味道,就知道肚子裡的惡毒已經發散出來了。
&rdquo夫差聽了,大受感動。
他說:&ldquo唉!我太虧負你了。
等我病好了,我準放你回去。
&rdquo 夫差害的病本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待了幾天,就大好了。
他答應勾踐回越國去,還預備了酒席給他送行。
伍子胥又來攔住他,夫差真冒了火兒了,氣沖沖地說:&ldquo我得病的當兒,勾踐挺小心地服侍我。
你倒好,連句話也沒有。
老擺着你那老前輩的架子,不準我幹這個,不準我幹那個!我盼望老相國往後少說話吧!&rdquo伍子胥不便再開口,一聲沒言語。
夫差親自送勾踐上車,勾踐夫人拜謝了吳王,也上了車。
範蠡拉着缰繩,說了一聲&ldquo再會&rdquo,君臣三個人就一起回越國去了。
勾踐回到越國,大臣們一見,一個個都是又高興又傷心。
勾踐對他們說:&ldquo我是個國破家亡的奴才,要不是諸君這麼盡心盡意地出力,我哪兒還有回國的一天?&rdquo範蠡說:&ldquo這是大王的洪福,哪兒能算是我們的功勞呢?但願大王從今往後,時時刻刻記住石屋看馬的恥辱,越國才有盼頭,我們的仇準能得報。
這是我們做臣下的和全國人唯一的願望!&rdquo勾踐說:&ldquo我決不叫你們失望!&rdquo他就叫文種管理國家大事,叫範蠡整頓兵馬,自己挺虛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見,對一些窮苦人,真心實意地想辦法救濟他們。
這麼一來,全國的人個個歡喜,恨不得把自己的能耐全都拿出來,好叫這受欺壓的國家變成一個強國。
勾踐唯恐眼前的舒服把志氣消磨了,他就改變日常生活,把軟綿綿的褥子撤去,拿柴草當作褥子。
在吃飯的地方挂上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先嘗一嘗這苦味。
這就叫&ldquo卧薪嘗膽&rdquo。
這回亡國之後,越國的人口減少了,勾踐就定出幾條獎賞生養的條例來。
例如:上了年紀的人不準娶年輕的姑娘做媳婦兒;男子到了二十歲,女子到了十七歲,還不成親的,他們的父母要受一定的處罰;快要臨盆的女人,必須報官,好派官醫去照顧她;添個小子,國王賞她兩壺酒,一條狗;添個姑娘,國王賞她兩壺酒,一頭豬;有兩個兒子的,官家給送糧食;有三個兒子的,官家給派乳母。
趕到種地的時候,越王親自拿着鋤頭在地裡幹活,為的是讓莊稼人好提起精神,加勁兒種地,多打糧食。
國王的夫人也老出去,看望看望織布紡線的姑娘和大娘們。
沒有事的時候,自己也在宮裡織布。
七年裡頭,國家什麼捐稅都不收。
穿衣、吃飯,處處節省。
全國差不多都不吃葷,也不穿漂亮的衣裳。
他們自己這麼節省,為的是給吳王夫差進貢。
夫差見勾踐月月有東西送來,非常滿意。
越國又進貢了一大批麻布和蜂蜜。
吳王更加高興了。
這一來,兩國相安無事。
可是勾踐反倒着急起來了。
有一天,他對文種說:&ldquo要是老這麼下去,怎麼能跟吳國報仇呢?&rdquo文種說:&ldquo我有七個計策,能夠滅吳國,報咱們的仇:第一,多多給吳國送賄賂,讓吳國的君臣喜歡;第二,收買吳國的糧食,弄空他們的倉庫;第三,用美人計去誘惑吳王,讓他荒淫無道;第四,送給吳國頂好的磚、瓦、木料和木工、瓦工,叫吳國大興土木,為的是讓他勞民傷财;第五,打發探子去當吳國的臣下;第六,到處散布謠言,叫忠臣們退避不問國事;第七,自己多積攢糧草,操練兵馬。
這麼着,到了時候,管保能把吳國滅了。
&rdquo勾踐連連點頭,說:&ldquo好計策!好計策!&rdquo 這時候,夫差正打算起造姑蘇台。
越王趁着這個機會,預備了幾根又長又大的木料,打發文種送去。
夫差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木料,非常高興。
可是這幾根大木料竟把起造姑蘇台原來的計劃改變了。
大材不可小用,姑蘇台得加高一截,還得往大裡開展,才能夠高矮合适。
這麼一來,工程可就大了。
苦了吳國的老百姓,連黑天帶白日地幹着,有時候還得挨揍。
勾踐見文種的這一個計策起了作用,就叫他和範蠡去找美女。
範蠡說:&ldquo這事我早就準備好了。
托大王洪福,我找着了一位又精明又懂大義的姑娘,她叫西施。
她情願舍出自己的身子,去給大王報仇。
她還約了個幫手,叫鄭旦。
大王把這兩個人送給夫差,文大夫的第三個計策管保又能辦到。
&rdquo勾踐就打發範蠡護送她們上吳國去。
範蠡帶着西施和她的幫手鄭旦上吳國去。
西施和範蠡本來是一對情人。
這一路上真是有說不出來的傷心難受。
倒是西施挺有志氣,咬着牙,把自己的眼淚往肚子裡咽,臉上還強撐出大義的樣兒來。
她對範蠡說:&ldquo你别傷心了!咱們亡了國,還能随自己的心意講恩愛嗎?咱們已經把身子獻給國家,就不能再那麼兒女情長了。
再說,送給夫差的隻是我的身子,我的心永遠是你的,誰也搶不去。
我不怕别的,我就怕将來計策成功了,你也許不認我了。
那時候,就是咱們還有見面的日子,我哪兒還有臉再見你呢?&rdquo範蠡低着腦袋一聲不言語地聽她說着這番話,聽到末了這兩句,急得他直起誓發願地說:&ldquo你為了大王,為了父母之邦,為了我,去受這麼大的委屈,我已經佩服得沒有話說了。
我要是不把你當作天底下頂純潔的女子看待,叫老天爺重重地罰我!&rdquo 她們進了吳國的王宮。
模樣長相是不用說的了,外加西施那種才幹、見解和談吐,處處高人一等。
沒有幾天工夫,夫差就當了西施的俘虜。
西施不光叫夫差寵愛她,還叫夫差尊敬她。
她見夫差成天陪着她,反倒生了氣。
她皺着眉頭,說:&ldquo大王知道如今天下的大勢嗎?楚國打了敗仗之後,還沒恢複元氣;晉國早就失了霸主的威風;齊國自從晏子一死,國裡頭沒有了不起的人;魯國三家大夫就知道拼命地擴充自個兒的權勢。
中原諸侯哪兒有一個能夠跟大王相比的呢?大王不趁着這時候去幹一番頂天立地的大事業,反倒天天陪着我們飲酒作樂,人家還準以為是我把您的志氣消磨了。
您就是不替吳國增光耀祖,至少也該為了疼我,去當中原的霸主,讓我在曆史上也好落個美名兒。
&rdquo夫差聽了西施這篇高論,每個汗毛眼兒都充滿了快樂和佩服。
正在這時候,齊國派使者來請求吳國派兵一同去打魯國,說是因為魯國欺負邾國(邾zhū)。
夫差誠心要上中原去做一番事業,就答應齊國,發兵去跟齊國軍隊會師。
原來邾國的國君娶了齊悼公的妹妹做夫人,覺得有了大國做靠山,就得意起來,慢慢地跟魯國不和了。
魯哀公叫季孫斯去打邾國,把邾君逮了去。
齊悼公認為魯國逮了他的妹夫,就是瞧他不起,這才去約會吳王夫差一塊兒去打魯國。
魯哀公一聽齊國借了吳國的兵馬來打他,趕緊把邾君放了,又向齊國賠不是。
齊悼公有了面子,不想再打仗。
打發使者去對吳王夫差說:&ldquo魯國已經求和了,不敢再勞動大王的大軍,請回去吧。
&rdquo夫差可不答應,他說:&ldquo這麼老遠的道兒,發一回兵也不容易。
叫我發兵的也是你們,叫我退兵的也是你們,難道說我吳國是你們齊國的屬國嗎?&rdquo他就帶着這隊人馬去打齊國。
魯國見風轉舵,連忙給夫差送禮,跟着他一塊兒去打齊國。
兩國的兵馬一直沖進齊國,吓得齊國人亂起來了,連上帶下沒有不埋怨齊悼公的,說他不該把敵人請進來。
這時候齊國頂有勢力的大夫陳恒和鮑息兩家就借着這個茬兒把齊悼公殺了,向吳王夫差請罪求饒,情願年年進貢,服侍吳國。
這麼着,不但魯國,連齊國也做了吳國的屬國了。
夫差一發動,就收服了齊、魯兩國。
他從中原回來,越發佩服西施,把她當作謀士,老跟她談論國家大事。
有時候朝廷上有什麼疑難的事也得跟她商量一下。
有一回,夫差對她說:&ldquo今天越國的大夫文種上這兒來。
他說,越國收成不好,糧食不夠,打算跟咱們借一萬石(dàn)。
過年如數歸還。
你瞧這事應該怎麼辦?&rdquo西施說:&ldquo大臣們怎麼說的?&rdquo夫差說:&ldquo他們也沒有一定的主張。
伯嚭他們勸我答應。
伍子胥說什麼也不幹。
&rdquo西施冷笑了一聲,撇着嘴,說:&ldquo芝麻大的事也值得費這麼大的勁兒?大王是個精明人,您沒聽見過&lsquo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rsquo這兩句話嗎?越國已經屬于大王了,每個越國人全都是大王的人,難道說大王就這麼忍心讓他們活活地餓死嗎?早先齊桓公在葵丘開大會的時候,就不準諸侯囤積糧食,每個國家都應當幫助鬧饑荒的鄰國。
秦穆公還拿大批的糧食去救濟敵國的難民,他才稱得起西方的霸主。
難道大王還比不上齊桓公、秦穆公嗎?&rdquo夫差連連點頭稱贊,說:&ldquo大臣們也有勸我應該救濟越國的,可是他們沒像你說得這麼透。
我明兒個答應文大夫就是了。
&rdquo 文種領了一萬石糧食,回到越國。
勾踐跟大臣們樂得連嚷帶跳。
文種把這些糧食全都分給窮人。
這一來,全國的人,沒有一個不感激越王的。
轉過年來,越國年成豐收。
文種就挑選了頂好的可以做種子的糧食一萬石,親自去還給吳國。
夫差見勾踐不失信,更加高興了。
他把越國的糧食拿來一瞧,粒粒足實、飽滿,就對伯嚭說:&ldquo越國種的顆粒比咱們的大。
咱們就把這一萬石當作種子,這一來,咱們的莊稼也就更好了。
&rdquo伯嚭就把越國的糧食分給農民,叫他們去種。
到了春天,吳國的莊稼人下了種,天天等着新秧長出來。
等了十幾天了,還沒出芽。
他們想,好種子大概要比普通種子出得慢一點兒。
就耐着心又等了幾天。
沒想到全國撒下去的種子全黴爛了。
他們沒有主意了。
後來,隻好趕緊再用自己的種子,可是已經誤了下種的時候。
這一年的饑荒算是坐定了。
吳國的老百姓都埋怨吳王不顧土地合适不合适,就冒冒失失地用了越國的種子。
他們哪兒知道文種的狠勁兒呢?原來他送去的都是已經蒸熟了又曬幹的種子呀! 越王勾踐聽見吳國鬧了饑荒,就想發兵。
文種說:&ldquo還早着呢!一來,伍子胥還在;二來,吳國的兵馬還沒派到别的國去。
&rdquo越王勾踐隻好耐心等着,趁這時候擴大軍隊,操練兵馬。
卧薪嘗膽 這個成語記載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裡:&ldquo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rdquo 薪,是柴草的意思。
越王勾踐回到越國後,為了讓自己時時刻刻不忘在吳國所遭受的屈辱,銘記滅國的仇恨,每天睡卧在柴草上,吃飯之前先嘗嘗苦膽,最後奮發圖強,滅掉了吳國。
後來,大家習慣用這個成語形容人刻苦勤奮,奮發圖強。
捧心西子 吳王夫差打敗了齊國,回到吳國,文武百官都來給他朝賀,反正都是些個奉承他的話。
唯獨伍子胥站在旁邊垂頭喪氣地一聲不言語。
夫差挺不高興,他說:&ldquo老相國一向不讓我去打齊國,如今上上下下都立了功。
你呢,反倒沒有份兒。
&rdquo伍子胥冷笑一聲,說:&ldquo哼!把齊國打敗了,不過得了點兒小便宜;越國來滅吳國,那才是個大災禍!大王别為了貪小便宜吃大虧才是呀。
&rdquo夫差恨不得當時把他轟出去,可是他是先王手下的大臣,立過大功,隻好耐着性子不理他就完了。
過了些日子,越王勾踐親自來給吳王朝賀。
吳王夫差就對大臣們說:&ldquo上回征伐齊國,有功的都得了賞。
越王也派了三千人馬,說起來也有功勞。
再說他真心實意地順服我們已經好幾年了,我打算再封他一點兒土地,你們認為怎麼樣?&rdquo大夥兒都說:&ldquo大王賞賜有功的臣下,非常賢明!&rdquo伍子胥趴在地下,氣鼓鼓地說:&ldquo大王怎麼竟愛聽這些個奉承的話呢?您不想滅越國,越國可準會來滅咱們的!&rdquo夫差動了氣。
大夥兒都勸伍子胥别說了,伍子胥哪兒肯聽啊!他還一個勁兒引經據典,什麼關龍逄(páng)啊,比幹哪,可這麼一唠叨,伯嚭(pǐ)聽得不耐煩了,就說:&ldquo你要是真正忠心為國,就不該把自個兒的兒子托付給鮑家呀!&rdquo 關龍逄、比幹 關龍逄是夏王朝有名的賢臣。
那個時候夏王朝的帝王是夏桀,是個昏君,每天和寵妃妺喜在一起,不理朝政。
有名的酒林肉池就是夏桀建造的,老百姓們都恨這個昏庸的君主。
關龍逄眼看着夏朝要完,固執地對夏桀谏言。
夏桀見他啰啰唆唆,沒完沒了,下令把他殺了,不久後夏朝也滅亡了。
關龍逄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死谏的忠臣。
比幹是商纣王的叔叔,他見商纣王又暴虐又昏庸,就忠言直谏。
沒想到不僅丢了命,還被挖出了心髒。
這兩個人都是曆史上有名的因為勸谏昏君而丢了性命的忠臣。
原來夫差沒打齊國之前,打發伍子胥去送國書。
書裡的意思是數落齊簡公不該欺負魯國。
這本來是夫差成心叫齊簡公殺伍子胥的意思。
沒想到齊國的大夫鮑息是伍子胥的老朋友。
他在齊簡公跟前給伍子胥說了好話,才把伍子胥放回來。
伍子胥預料吳國終究得有一場大禍,就私下裡把他兒子伍封送到鮑息家裡,托付鮑息給照管着,還改了名字叫王孫封。
有人把這件事在伯嚭跟前洩了底。
伯嚭就說伍子胥有了外心,這回才敢當面頂他。
夫差一聽,更是火上澆油,就對伍子胥說:&ldquo我看在先王的面上,不能太為難你。
可是你自己得要明白,往後别再見我的面了。
&rdquo 當天晚上,夫差悶悶不樂地回到宮裡,同西施和鄭旦說起伍子胥的事。
鄭旦唉聲歎氣,西施揉着胸脯,瞪了鄭旦一眼,轉臉跟夫差說:&ldquo怪不得他老攔着大王去打齊國呢,原來是給他自個兒留着退身!俗語說得好:&lsquo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rsquo大王要是用他,就聽他的話。
那就先把我這個越國人殺了,再去打越國,然後一心一意地去服侍齊國。
&rdquo說着,皺着眉頭,捂着胸口,好像受了多大委屈似的。
夫差知道她素來有心疼的毛病,這病一發作,她就皺着眉頭,兩手捂着胸口(文言叫&ldquo捧心&rdquo),他就趕緊安慰西施,說:&ldquo這是怎麼說的,我哪兒能聽他的呢?&rdquo西施跟着說:&ldquo大王要是不用他,那麼還留着這種有了外心的人幹嗎?像這種人連本國的人他都屠殺,楚平王的屍首他還用鞭子抽呢!難道他還能怕您嗎?&rdquo夫差在西施的手心裡就好像牆頭上的草,随風倒,西施要他往哪邊倒就往哪邊倒。
夫差叫人給伍子胥送一把寶劍去,那把寶劍有個名字叫&ldquo屬镂(lòu)&rdquo。
伍子胥拿着屬镂歎息了半天,對手下的人說:&ldquo我死了之後,你們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挂在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