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戰國的成語

關燈
伯郤宛的家圍上。

    伯郤宛到了這時候,才知道上了費無極的當,有口難辯,把心一橫,自殺了。

     囊瓦還不甘心,非要把伯家滅門不可。

    這一下子伯郤宛一家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都被害了。

    隻有伯郤宛的兒子伯嚭(pǐ)逃了。

    囊瓦的氣還沒消,又叫人放火,要把伯家的房子整個兒燒了。

    有好多人知道伯郤宛受了冤屈,誰也不願意動手。

    囊瓦更加生氣了。

    他說:&ldquo誰要不動手就是伯家的一黨!&rdquo大家夥兒一看勢頭不對,隻好燒了伯家的房子,連伯郤宛的屍首也燒在裡頭。

    楚國人差不多都替伯郤宛叫冤,可是一點兒法子也沒有。

     那時候,伯嚭早就逃到别的國去了。

    他聽說伍子胥在吳國,就跑到吳國去找他。

    他們兩個人全家都給奸臣、昏君害了,決心要報仇。

    同病相憐,交上了朋友。

    伍子胥在吳王阖闾(hélǘ)面前引見了伯嚭,吳王阖闾叫他做了大夫,和伍子胥一同辦事。

     同病相憐 這個成語出現在《吳越春秋·阖闾内傳》裡面,&ldquo子不聞河上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rdquo這句話是伍子胥幫助伯嚭後說的。

     病,是病痛的意思,這裡引申為遭遇;憐,是同情、憐憫的意思。

    伯嚭和伍子胥一樣一家子都被楚國奸臣費無極害慘了。

    伯嚭一來投奔伍子胥,伍子胥就熱情招待,還引薦他做了大官。

    有人問伍子胥為什麼舉薦一個并不了解的人,伍子胥說:&ldquo有相同病患的人會相互憐憫,有相同憂患的人應互相救助。

    我們遭遇相同,我理應幫助他。

    &rdquo 後來,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有相似不幸遭遇的兩個人,互相同情、憐憫。

     三令五申 伍子胥向吳王阖闾(hélǘ)推薦孫武,伍子胥說:&ldquo他是齊國人,叫孫武,是個大軍事家。

    他研究了好些個打仗的方法,還寫了十三篇兵法。

    要是把他請來,拜為大将,那麼吳國準能變成天下無敵的強國,大王就是霸主了。

    要對付楚國,那簡直不算一回事兒。

    &rdquo阖闾一聽孫武是個軍事家,已經有了七八分喜歡,再一聽能夠做霸主,更加高興了。

    當時就打發伍子胥帶着貴重的禮物去請孫武。

     伍子胥請來了孫武,一同去見阖闾。

    阖闾從朝堂上跑下來迎接孫武。

    跟着就問他用兵的方法。

    孫武把他自己寫的十三篇兵法遞給他。

    阖闾叫伍子胥從頭到尾大聲念了一遍。

    阖闾不住口地稱贊,他對伍子胥說:&ldquo這十三篇兵法真是好極了。

    可有一樣,吳國沒有那麼些個士兵,怎麼辦?&rdquo孫武說:&ldquo有了兵法,隻要大王有決心,不光男子,就是女子也行。

    男男女女,全都能夠打仗,還愁什麼人馬夠不夠?&rdquo阖闾笑着說:&ldquo女人哪兒能打仗呢,這不是笑話嗎?&rdquo孫武一本正經地說:&ldquo大王要是不信的話,請先拿宮女們試一試瞧瞧。

    我要是不能把她們訓練得跟士兵們一樣,我情願認罪受罰。

    &rdquo阖闾派了一百五十名宮女,叫孫武去訓練。

    孫武請阖闾挑出兩個心愛的妃子當隊長。

    阖闾也答應了。

    末了,孫武請求說:&ldquo軍隊頂要緊的是紀律,雖說拿宮女們試試,也得有紀律。

    請大王派個執掌軍法的人,再給我幾個武将做助手。

    不知道大王答應不答應?&rdquo阖闾全都答應了。

     孫武 孫武是春秋時期的大軍事家,被尊稱為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呈進給吳王阖闾的這十三篇兵法,就是大名鼎鼎的《孫子兵法》的雛形。

    後來孫武和伍子胥成為了吳王阖闾的左膀右臂,幫助他興兵強國。

    孫氏家族還出現了許多軍事家,戰國時期的孫膑、三國時期的孫權都是孫武的後人。

     一百五十個宮女都穿戴上盔甲,拿着兵器,在操場上集合。

    孫武先出了三道軍令:&ldquo第一,隊伍不許混亂;第二,不許吵吵鬧鬧;第三,不許成心違背命令。

    &rdquo跟着,他就把宮女們排成了隊伍,操練起來了。

    哪兒知道那兩個妃子隊長還以為她們穿上軍衣,拿着長槍、短刀,是出來玩玩的,先就嘻嘻哈哈地不聽使喚,别的宮女一見領隊的這個樣兒,大夥兒跟着都笑成一團。

    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有的學着姿勢,有的還來回奔跑,亂七八糟,簡直不像一回事。

    孫武就傳令,叫她們歸隊立正。

    其中還有人說說笑笑,不聽命令。

    孫武傳了三回令,誰知道那兩個妃子隊長和宮女們還是嬉皮笑臉地不聽話。

    她們都是阖闾的寵妃,孫武敢把她們怎麼樣?高興了,操練着玩玩,不高興就回後宮去,怕什麼!孫武可忍不住了,大聲地跟那個掌軍法的人說:&ldquo士兵不聽命令,不服管,按照軍法應當怎麼處罰?&rdquo軍法官趕緊跪下,說:&ldquo應當砍頭!&rdquo孫武就發出命令,說:&ldquo先把隊長正法,以儆效尤。

    &rdquo武士們就把兩個妃子綁上。

    這一下吓得宮女們全都變了顔色。

     阖闾在高台上遠遠瞧着她們操練,忽然瞧見兩個妃子被給武士綁上了,立刻打發伯嚭(pǐ)拿着&ldquo節杖&rdquo去救,叫他傳令,說:&ldquo我已經知道将軍用兵的才能了,這兩個是我心愛的妃子,請饒了她們吧!&rdquo 伯嚭急急忙忙地見了孫武,傳出阖闾的命令。

    孫武對他說:&ldquo操練軍隊不是小孩子鬧着玩的。

    我已經受了大王的命令做了将軍,就得由我管理軍隊。

    要是不把犯法的人辦罪,以後我還能夠指揮軍隊嗎?&rdquo他終于把這兩個妃子辦了罪,又挑了兩個宮女當隊長,重新操練起來。

    這批宮女經過孫武那麼嚴厲的訓練,居然操練得挺像個樣兒。

     阖闾雖說挺佩服孫武的兵法和紀律,可是還不大願意重用他。

    伍子胥對阖闾說:&ldquo大王打算征伐楚國,領導各國諸侯,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就非得有個像孫武那樣的大将不可。

    &rdquo阖闾經他這麼一說,才拜孫武為大将,又稱呼他為軍師,叫他準備征伐楚國的事情。

     三令五申 這個成語出現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裡面,&ldquo約束既布,乃設钺,即三令五申之&rdquo。

     令,是命令的意思。

    申,是表達的意思。

    孫武訓練女兵,發布了訓練時必須遵從的紀律,還搬出了钺(古代殺人的刑具)作為警示,把命令強調了好多次。

    孫武這麼做,是在強調軍隊中紀律的重要性,不管男女,有什麼身份地位,一旦成了一名士兵,就必須服從命令。

    隻有紀律嚴明,才能訓練出強大的軍隊。

     後來,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再三地申明、命令、告誡,從而避免人們違反命令或紀律。

     倒行逆施 公元前506年,阖闾(hélǘ)囑咐被離和專毅輔助太子波守衛本國,拜孫武為大将,伍子胥和伯嚭(pǐ)為副将,派自己的親兄弟公子夫概為先鋒,發出六萬大兵,由水路去救被楚國大将囊瓦(囊náng)攻打的蔡國。

    囊瓦打了敗仗,一見吳國兵馬這麼強大,趕緊扔了蔡國,跑回去了。

     蔡昭侯和唐成公都來迎接吳王阖闾。

    他們自動地率領着本國的兵馬跟着吳國的大軍去打郢都(郢yǐng)。

    囊瓦早已失了人心,他又不信任别人,内部先就起了亂子,發号令也不管事了。

    他一連氣打了幾場敗仗,死傷了不少将士,急得他偷偷地一個人跑到鄭國躲着去了。

     柏舉之戰 吳楚之間的柏舉之戰是春秋末期規模和影響都很大的一場戰役。

    原本蔡國和唐國都是楚國的附屬國,但是楚國的囊瓦因為一點兒小事就把兩國的國君給扣押了三年。

    蔡國和唐國就叛變了。

    公元前506年,楚國攻打蔡國,吳國借着救蔡國之機發兵攻打楚國,柏舉之戰就開始了。

    孫武作為吳國的大将指揮吳軍,十一天之内行軍七百裡,連打了五次勝仗,把楚王給逼出了國都。

    這一次勝利是以區區三萬兵力,攻打二十萬大軍,成了曆史上罕見的以少勝多的軍事案例。

    以此次戰役為轉折點,吳國走上了強國之路。

     楚昭王眼瞧着郢都難保,匆匆忙忙地帶着一部分親信的大臣和将士逃到随國。

    吳國的大軍連着打了五場勝仗,這是東周時期一個大戰争。

    楚國從來沒敗得這麼慘,連兩百來年的都城郢城也丢了。

    孫武、伍子胥、伯嚭、蔡昭侯、唐成公護衛着吳王阖闾進了郢都。

    吳國的君臣和将士就在楚國的朝堂上開了個慶功大會。

     第二天,伍子胥勸吳王阖闾把楚國的宗廟拆了。

    孫武不贊成這個主張。

    他勸阖闾廢去楚昭王,立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為楚王。

    他說:&ldquo楚國人一大半都替太子建抱不平,要是大王能夠把公子勝立為楚王,楚國人準會感激大王,列國諸侯也必定佩服大王,公子勝更忘不了大王。

    這麼一來,楚國不就永遠是吳國的屬國了嗎?這是個名利雙收的辦法,請大王細細想一想吧。

    &rdquo阖闾貪圖楚國的地盤,聽了伍子胥的話,把楚國的宗廟拆了。

    伍子胥還不滿足,他一定要親手把楚平王殺了,才能解他心頭的仇恨。

    可是楚平王已經死了,怎麼辦呢?他就請求阖闾讓他去刨楚平王的大墳,阖闾說:&ldquo你幫了我不少的忙,這點兒小事,你自己瞧着辦吧。

    &rdquo 伍子胥打聽出楚平王的墳是在東門外的寥台湖(寥liáo)。

    他就帶着士兵上湖邊去找。

    誰也不知道楚平王的大墳在哪兒。

    伍子胥捶着胸脯,歎着氣,說:&ldquo天哪,天哪!我父兄的大仇為什麼報不了呢?&rdquo在這個時候,來了個老頭兒。

    他對伍子胥說:&ldquo楚平王自己知道仇人多,唯恐将來有人刨他的墳。

    為這個,他做了好幾個空墳,他又怕做墳的石工洩露機關,在完工之後,就把石工全殺了。

    我就是當時做活兒裡頭的一個石工,僥幸逃了出來。

    今天将軍要替父兄報仇,我也正想要替被害的夥伴們報仇呢。

    &rdquo 伍子胥就叫這老石工領道,找着了墳地。

    大夥兒拆了石頭墳。

    鑿開了棺材,裡頭隻有楚王的衣裳和帽子,連一根骨頭也沒有。

    伍子胥大失所望,真要哭出來了。

    那老頭兒說:&ldquo上面的墳是假的,真的還在底下呢。

    &rdquo他們拆了底闆,再往下挖,又露出了一口棺材。

    據說楚平王的屍首是用水銀煉過的,打開棺材一看,居然還很完整。

    伍子胥一瞧見楚平王的屍首,當時怒氣沖天,立刻把他拉出來,抄起銅鞭,一氣打了三百下,打得骨頭都折了。

    他還不解氣,把銅鞭戳進楚平王的眼眶子裡,說:&ldquo你生前有眼無珠,認不清誰是忠臣,誰是奸賊。

    你聽信小人的話,殺了我的父兄。

    今天你再死在我手裡,已經晚了。

    &rdquo他越罵越有氣,把楚平王的腦袋砍了下來,親手&ldquo殺了&rdquo楚平王的屍首。

     伍子胥為了報仇,打發人上各處去探聽楚昭王的下落。

    有一天,他接到老朋友申包胥一封信,裡邊寫着:&ldquo你是楚國人,為了要報父兄的冤仇,打敗了本國,你還拿銅鞭打碎了國王的屍首。

    仇也報了,氣也出了。

    你還打算要怎麼樣呢?做事不能太過分。

    我勸你還是早點兒帶着吳國的兵馬回去吧。

    你也許還記得我說的話吧:你要是滅了楚國,我一定豁出我的命把它恢複過來。

    請你再考慮考慮。

    &rdquo伍子胥念了兩遍,低頭想了想。

    他跟那送信的人說:&ldquo因為我忙得厲害,沒有工夫寫回信。

    煩你帶個口信回去,告訴申大夫,就說我說,忠孝不能兩全。

    我積了十八年的仇恨,到了今天也許有點兒不近人情,這實在沒有辦法。

    &rdquo 為了報私仇,伍子胥決心跟自己的國家為敵到底。

     倒行逆施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伍子胥列傳》,&ldquo吾(伍子胥)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rdquo 倒和逆,是反常的意思。

    伍子胥一家在楚國受到奸臣昏君的迫害。

    為了報仇,他投奔吳國,幫助吳王滅掉了楚國,又找出楚平王的屍首,鞭笞了三百下。

    他的好朋友申包胥知道了,對他說:&ldquo你是楚國人,竟然做出這樣的事,太過分了!&rdquo伍子胥說:&ldquo我已經老了,以後的日子不多了,為了報仇隻好做這樣違背常理的事情。

    &rdquo 現在,這個成語指所做的事情與時代潮流、社會正義相違背,甚至突破了道德、人性的底線。

     秦庭之哭 那個送信的回去之後,把這話告訴了申包胥。

    申包胥為了救楚國,想起楚昭王是秦國的外孫子,就連夜動身上秦國去借兵。

    他到了秦國,見着了秦哀公,說:&ldquo吳王是個貪心不足的暴君。

    他想并吞諸侯,獨霸天下。

    今天滅了楚國,明天還想着收服秦國。

    現在您的外孫子(指楚昭王珍)東奔西跑,命還不知道保得住保不住,求您出頭幫個忙。

    要是能夠把楚國恢複過來,還不都是您的大恩嗎?到那時候,我們情願永遠做您的屬國。

    &rdquo秦哀公說:&ldquo你先上公館歇歇去,讓我跟大夥兒商量商量。

    &rdquo 秦哀公不願意跟吳國打仗。

    申包胥幾次三番地跟他哀求,他隻是敷衍着。

    申包胥就站在秦國朝堂上一個勁兒地哭。

    大夥兒都散了,他還是不走。

    到了晚上,人家都睡了,他還站在那兒哭着。

    大夥兒都拿他當瘋子看,誰也不去理他。

    他一連氣七天七夜,也不吃也不喝,連覺也不睡,隻是抱着朝堂的柱子哭個沒結沒完。

    哭得秦哀公也奇怪起來了。

    他心裡琢磨着:&ldquo楚國的臣下能夠為國君這麼着急!七天七夜水米不進。

    我這兒可找不出這麼個人來。

    楚國有這樣忠心的人還給吳國滅了,秦國找不出這樣的人能管保不給人家滅了嗎?萬一吳國打到這兒來,誰來救我呢?就是為了勸化自己的大臣們,我也得出一回兵吧。

    &rdquo 申包胥 申包胥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夫。

    哭秦廷之後,申包胥成功地搬到了秦國的援兵,幫助楚王複國。

    楚王想要封賞申包胥,申包胥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很小,不需要獎勵。

    楚王就命令逼着申包胥必須接受賞賜,沒想到這個淡泊名利的申包胥居然逃跑了。

    但逃賞的申包胥仍然以國家的利益為重,二十多年後,申包胥又主動出使越國,勸說越王勾踐攻打吳國,并貢獻了計策,對吳國的覆滅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後來,&ldquo哭秦廷&rdquo也被搬上了京劇的舞台,成為了一出經典劇目,又名《七日七夜》。

     秦哀公就派大将子蒲(pú)和子虎率領着五百輛車去跟吳軍決一死戰。

    申包胥一見秦國發兵,就先跑到随國去報告楚昭王。

    楚國的君臣一聽見秦國發兵,就好像從絕路裡得到了活路,大夥兒請申包胥帶着楚王的一隊兵馬去跟秦國的兵馬會合起來。

    楚國的大夫子西和子期也整頓了一部分兵馬一塊兒跟着去接應。

     申包胥當了先鋒,一碰見吳國的公子夫概,就打起來了。

    夫概已經打了好幾回勝仗,不把楚國人放在眼裡,兩邊交手不到一個時辰,夫概忽然瞧見對面豎着一面大旗子,上邊有個&ldquo秦&rdquo字。

    這一下子,吓了他一大跳。

    他想:&ldquo秦國的兵馬怎麼會到這兒來了呢?&rdquo不由得着急起來。

    心裡一着急,哪兒還來得及收兵?就見子蒲、子虎、子西、子期的兵馬挺勇猛地沖過來。

    夫概退下來足有五十多裡地,才紮住營盤。

    查點人馬,差不多損失了一半。

     夫概趕緊跑回郢都(郢yǐng),見到吳王阖闾(hélǘ),說:&ldquo秦國的人馬可夠厲害的,怎麼辦呢?&rdquo阖闾真沒想到秦國會來跟他作對,也有點兒擔心。

    孫武說:&ldquo楚國地界大,人又多,絕不能那麼容易收服。

    再說還有秦國出來幫助。

    我上回勸大王立公子勝為楚王,就是為了這個。

    依我說,不如跟秦國講和,答應他們恢複楚國。

    &rdquo這時候,伍子胥隻好同意這麼辦了,隻是伯嚭(pǐ)還不服氣。

    他非要去跟秦國見個高低不可。

    阖闾就讓他再去試試。

     沒有多大工夫,伯嚭坐着囚車回來了。

    他帶去的一萬人馬給人家殺得才剩下兩千。

    孫武對伍子胥說:&ldquo伯嚭為人傲慢,将來準會敗壞你的事業。

    還不如借着他這回打敗仗的因由,依照軍法把他處治了倒幹脆。

    &rdquo伍子胥說:&ldquo這回他雖說打了敗仗,可是先頭他也立過功勞。

    再說,我跟他原本是同病相憐地在一塊兒做事,怎麼能夠為了這一回的失敗就把他殺了呢?&rdquo他請求阖闾饒了伯嚭,孫武隻是搖着腦袋不作聲。

    伍子胥又接到了申包胥的一封信,說:&ldquo你滅了楚國,我恢複了楚國。

    這兩樁事情都辦到了。

    你我應當顧念自己的國家,别再傷了和氣,連累百姓。

    你請吳國退兵,我也請秦人回去,好不好?&rdquo 伍子胥和孫武答應退兵,不過要求楚國派使臣到吳國去迎接公子勝,封給他一塊土地。

    楚國那方面也答應了。

    吳國将士就把楚國庫房裡的财寶全都運到吳國去,又把楚國的老百姓遷移了一萬多戶到吳國,叫他們住在人口稀少的地方。

     楚國的都城已經給吳國人毀了,楚昭王就遷都到鄀城(鄀ruò),稱為新郢。

    楚昭王經過了這回大難,立志整頓政治,安撫百姓。

    楚國從此大約有十年光景過的是艱苦的日子。

     阖闾回到吳國,把第一大功歸給孫武。

    孫武不願做官,一心一意地要回鄉下去。

    伍子胥一再挽留他,他反倒勸伍子胥,說:&ldquo我不光是要保全我自個兒,還想保全你。

    你還是跟我一塊兒躲開這地界吧,省得将來受人家的氣。

    &rdquo伍子胥哪兒舍得走哇,孫武就自己走了。

     秦庭之哭 這個典故出自《左傳·定公四年》。

     吳國打敗了楚國,申包胥奔走秦國求救兵。

    秦哀公猶猶豫豫不肯出兵,申包胥就在秦國的朝堂上哭了七天七夜,一滴水也不喝,一粒米也不吃。

    秦哀公感動于他對國家的忠誠之心,為他唱起了秦國的《無衣》:&ldquo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于興師,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rdquo發兵幫助楚國,擊退了野心勃勃的吳國。

     南橘北枳 齊景公派晏子(晏yàn)出使楚國。

    楚國的國君聽見齊國打發使臣上這兒來訪問,成心想羞辱他一下,顯一顯楚國的威風。

    他們知道晏子是個小矮個兒,就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窟窿,叫他從這個窟窿鑽進去。

    晏子倒也會說話,他說:&ldquo這是狗洞,不是城門。

    要是我上&lsquo狗國&rsquo來,就得鑽狗洞。

    要是我來訪問的是&lsquo人國&rsquo呢,就應當從城門進去。

    我在這兒等一會兒,煩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麼國?&rdquo管城門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話告訴了楚靈王。

    楚靈王隻得吩咐人大開城門,把他迎接進來。

    那些個招待的人說了好些個難聽的話譏笑晏子,沒想到全都給他拿話駁回去了,他們就再也不敢張嘴了。

     先秦時期外交禮儀 先秦時期,國家進行外交活動時要遵守許多禮儀規範。

    那時的外交活動主要有朝、聘、會、盟四種。

    其中的聘指的是禮節性的問候,包括諸侯各國聘問周天子,和諸侯國之間相互聘問。

    一般三年一大聘,一年一小聘。

    聘問的過程中,從決定出使人員到聘問過程,再到回國複命都有很嚴密的禮儀流程。

    正式聘問階段,君主要派大臣去迎接使臣,打開大門,奏響禮樂,宴請使臣。

    最後,還要親自把使臣送出門。

    所以楚靈王讓晏子走小門是很輕視他的表現。

    但是到了春秋中後期,禮樂崩壞的風氣之下,這些禮儀就不再被人嚴格地遵守了。

    諸侯國之間的聘問也不再是純粹的禮節性問候,而是為了達到一些目的。

    晏子出使楚國,就是因為楚靈王四處征戰,齊國的君主很怕他攻打齊國,想與楚國交好。

    晏子的智慧彰顯了齊國人才濟濟、國力強大,讓楚國不敢輕舉妄動。

     楚靈王見了晏子,跟他開個玩笑,說:&ldquo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rdquo晏子說:&ldquo這是什麼話?臨淄(zī)一個城已經擠滿了人。

    大夥兒要都呵一口氣,就能夠變成一片雲彩;擦一把汗,就能夠下一陣雨;走路的人肩膀擦着肩膀;一停步,後面的人就踩着他的腳跟。

    大王怎麼說齊國沒有人呢?&rdquo楚靈王說:&ldquo那麼,為什麼打發你來呢?&rdquo晏子一聽這話,心裡頭又氣又覺得可笑。

    他就回答說:&ldquo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國,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國呢,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沒有出息,就派到這兒來了。

    &rdquo說着他故意笑了笑,楚靈王也隻得賠着笑了。

     到了坐席吃飯的時候,武士們拉着一個囚犯從堂下過去。

    楚靈王問他們:&ldquo那個囚犯犯了什麼罪?哪兒的人?&rdquo武士回說:&ldquo是個土匪,齊國人!&rdquo楚靈王扭過臉來,笑嘻嘻地跟晏子說:&ldquo齊國人怎麼那麼沒有出息,做這路事情?&rdquo晏子說:&ldquo大王怎麼不知道哇?江南的蜜橘,又大又甜。

    可是這種蜜橘種在淮北,就變成了枸橘(枸gōu),又小又酸了。

    為什麼蜜橘會變成枸橘呢,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好好地幹活,一到了楚國,就當了土匪了,也許是因為水土吧。

    &rdquo楚國的國君覺得不是晏子的對手,大家夥兒對晏子反倒尊敬起來了。

     晏子從楚國回來對齊景公說:&ldquo楚國雖說兵馬挺多,可是沒有了不起的人才。

    咱們沒有什麼怕他們的地方。

    主公隻要把國家整頓好了,愛護百姓就成。

    還有一點,必須提拔有才幹的人,遠離小人。

    &rdquo齊景公挺贊成他的話,可是他以為喜愛打架的大力士就算是人才。

    他隻知道提升大力士的職位。

    這麼一來,晏子反倒替齊國擔了一份兒心。

     南橘北枳 這個成語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雜下》:&ldquo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rdquo 淮河的南面降水豐沛,在這片土地上種的橘又甜又大。

    同樣的種子,種到淮河以北就不一樣了,那裡相對幹旱,長出來的果子又酸又小,被古代的人稱為枳。

    這說明事物也好、人也好,最終成為什麼樣子,與其生長的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所謂&ldquo一方水土養一方人&rdquo,也是這個意思。

     後來,這個成語用來表示同一個物種,随着生活環境的改變會産生變異。

    也指人受到環境影響而發生變化。

     二桃殺三士 魯昭公來訪問齊國。

    在坐席的時候,堂下站着齊景公頂寵用的三個大力士。

    晏子心裡就挺不自在。

    齊景公把這種老粗當作了不起的人才,真正的人才誰還願意來呢?晏子一心想把這些個武人轟走,然後再舉薦真正有才幹的人來。

    正當兩位國君喝酒的時候,晏子有了主意。

    他向上禀報,說:&ldquo主公種了好幾年的那棵桃樹,今年結了桃兒。

    我想摘幾個來獻給二位君主嘗嘗味道,不知道準不準?&rdquo齊景公就要派人去摘。

    晏子說:&ldquo我親自去看着看園子的人摘吧。

    &rdquo 去了不大工夫,他托着一個木盤,裡頭擱着六個桃兒,紅綠的嫩皮,裡頭一汪水都快滋出來了。

    齊景公就問他:&ldquo就這麼幾個嗎?&rdquo他說:&ldquo還有幾個不太熟,就摘了這六個。

    &rdquo齊景公叫晏子斟酒行令。

    晏子奉上一個桃兒給魯昭公,一個給齊景公,又斟滿了酒,說:&ldquo桃大如鬥,天下少有;二君吃了,千秋同壽!&rdquo兩位國君喝了酒,吃着桃兒,都說味道好。

    齊景公說:&ldquo這桃兒不容易吃到,叔孫大夫挺賢明,天下聞名。

    這回又做了相禮,應當吃個桃兒。

    &rdquo叔孫舍跪着說:&ldquo下臣不敢當。

    相國晏子協助君侯,才真賢明,國内政治清明,國外諸侯欽佩,功勞不小,這個桃兒應當賜給相國。

    &rdquo齊景公說:&ldquo你們兩個人都有大功,各人賜酒一杯,桃兒一個。

    &rdquo兩個大臣就奉命又吃又喝。

    晏子說:&ldquo還富餘兩個,我想主公不如叫臣下都說一說自己的功勞。

    誰的功勞大,就賞給誰吃。

    &rdquo齊景公叫左右傳下令去,說:&ldquo堂下的侍臣裡頭,誰要是覺得自己有過大功勞,隻管照直擺出來,由相國來評定,評上了就賞給他一個桃兒,嘗嘗鮮。

    &rdquo 魯昭公 魯昭公是魯國的第二十四任國君。

    他即位的時候已經十九歲了,可是還和小孩子一樣任性,也不太守禮,大臣們就覺得他的君位坐不長久。

    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了一個鬥雞事件。

    魯國的執政官季平子和一個貴族郈昭伯(郈hòu)玩鬥雞,兩個人都違反了規則。

    季平子在雞的翅膀上撒了芥末粉,郈昭伯的雞被嗆得睜不開眼。

    郈昭伯更賴皮,給雞戴上了鐵爪子。

    兩個人就此結了仇怨。

    季平子又強拆了郈昭伯家的後院,擴建自己的宮殿。

    郈昭伯把這件事告訴了魯昭公。

    那時候魯國真正有勢力的是三個世家,被稱為&ldquo三桓&rdquo,季平子就是&ldquo三桓&rdquo之首。

    魯昭公趁這個機會攻打季平子,反倒被&ldquo三桓&rdquo聯合起來驅逐出魯國了。

    魯昭公逃到了齊國,從此再也沒能回到魯國。

    他成了曆史上第一個因為鬥雞被驅逐的國君。

     在齊景公頂寵用的那三個大力士當中,有個叫公孫捷的,往前走了一步,說:&ldquo我先頭跟着主公上桐山打獵,忽然來了一隻老虎,沖着主公撲過來。

    我趕緊上去把那老虎打死,救了主公。

    就憑這件事我應該吃個桃兒吧?&rdquo晏子說:&ldquo你救了主公的命,這功勞可真不小哇。

    &rdquo轉過身去對齊景公說:&ldquo請主公賞他一盅酒,一個桃兒。

    &rdquo公孫捷趕緊謝恩,一口就把酒喝了,吃着桃兒下去了。

     另一個大力士名叫古冶子(冶yě),挺莽撞地說:&ldquo打一隻老虎有什麼了不起。

    我先頭跟着主公過黃河的時候,遇見了一隻老鼋(yuán)。

    它一下兒把主公的馬咬住,拖下水裡去了。

    我跳下水去跟老鼋拼命,掙紮了半天,到了兒我把老鼋弄死,救出了主公的那匹馬。

    這難道不算是功勞嗎?&rdquo齊景公插嘴說:&ldquo那天要是沒有他呀,我連命都沒有了!吃,吃!&rdquo晏子給他一個桃兒,又給他斟了一盅酒。

     第三個大力士田開疆,氣沖沖地跑上來嚷嚷着說:&ldquo我曾經奉了主公的命令去打徐國。

    我殺了徐國的大将不算,還逮住了五百多個敵人,吓得徐國趕緊投降,連鄰近的郯國(郯tán)和莒國(莒jǔ)都歸附了咱們。

    就憑這個功勞也配得個桃兒吃吧?&rdquo晏子說:&ldquo像你這樣為國出力,幫助主公收服屬國這麼大的功勞,比打老虎、斬老鼋的功勞還要大。

    可惜,桃兒都吃完了,賞你一盅酒吧。

    &rdquo齊景公說:&ldquo你的功勞頂大,可是你說得晚了。

    &rdquo田開疆挺生氣地說:&ldquo打老虎、斬老鼋有什麼稀奇?我跑到千裡之外,為國增光,反倒沒吃着,在兩位國君跟前丢人,我還有什麼臉面站在這兒呢?&rdquo這個老粗拔出寶劍來就抹了脖子。

     公孫捷吓了一跳。

    他說:&ldquo我憑着打死老虎這麼點兒功勞,搶了田開疆的賞,自個兒真覺得臉紅。

    我要是活着,哪兒對得起田開疆呢?&rdquo說話之間,他也自殺了。

    古冶子大聲嚷着說:&ldquo我們三個人是患難之交,同生同死的把兄弟,我一個人活着,太丢人了!&rdquo他也自殺了。

    齊景公急忙叫人去攔住,都沒來得及。

     魯昭公直發愣。

    他挺抱歉地站起來,說:&ldquo我聽說這三位勇士都是天下聞名的人才,沒想到今天就為了這兩個桃兒都自殺了,未免太可惜,連我心裡頭都覺得非常不安。

    &rdquo齊景公歎了一口氣,沒說話。

    晏子好像沒有事似的說:&ldquo這樣的武人雖說有用處,可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才。

    今天死三個,明天就能來三十個。

    多幾個,少幾個,沒什麼大緊要。

    咱們還是喝酒吧。

    &rdquo 二桃殺三士 這個典故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晏子用兩個桃子引起三個勇士争功,最後不費吹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