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春秋的成語
關燈
小
中
大
千金買笑
周幽王這位天王什麼國事也不管,光講究吃、喝、玩、樂,除了酒肉,就是女人。
他打發人上各處去找美人兒,國家大事壓根兒就沒往心裡擱。
誰奉承他,他就喜歡;誰勸告他,他就頭疼。
頂叫他頭疼的是趙叔帶大夫,因為他奓(zhà)着膽子奏了一本,說:&ldquo這會兒正是國家有難的時候,地震、山崩、饑荒這麼些災害都有。
天王應當想法子找些能幹的人來辦事才是正理,怎麼能在這會兒去找美人兒呢!&rdquo 周幽王惱羞成怒,革去趙叔帶的官職,把他轟出去了。
這本來是&ldquo殺雞給猴看&rdquo的意思,省得别人再去唠叨。
沒想到惹到了另外一位大臣,叫褒珦(bāoxiàng),他憑着一股忠臣的勁兒去見天王,說:&ldquo天王不怕天災,不問國事,反倒親近小人,轟走大臣。
您這麼下去,咱們的國也要保不住啦。
&rdquo周幽王挺生氣,也不樂意跟他争,吆喝了一聲,當時就把他下了監獄。
從這兒起,再也沒有人敢勸他了。
褒珦在監獄裡待了三年,他家裡的人一直給他想法兒。
他們想:&ldquo天王既然頂喜歡美人兒,我們得在這上頭打主意。
&rdquo他們就上各處去找美女,還真給他們找着了,他們花了些絹、帛,買了一個頂好看的鄉下姑娘。
褒家把她訓練了一下,教了些歌舞,把她獻給周幽王,這就是在中國曆史上挺出名的美人兒褒姒(sì)。
西周與東周 周朝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三個朝代,最高統治者叫作天子,前後有近八百年曆史。
最開始,鎬京(鎬hào)是周朝的都城,後人把這時候的周朝叫作&ldquo西周&rdquo。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周朝西面的土地就被西戎給占領了,國力衰弱。
周幽王的兒子,即新繼位的周平王不得已把都城遷到了東面的洛陽,這以後的周朝在曆史上就被叫作&ldquo東周&rdquo。
周幽王是&ldquo西周&rdquo的最後一位天子,千金買笑的故事就成了西、東周的分水嶺。
周幽王一看見褒姒,那股子高興勁兒就不用提了。
褒姒那份兒漂亮,做夢也沒夢見過,他覺得宮裡頭的美人兒都加到一塊兒也抵不上褒姒的一丁點兒。
他當時就免了褒珦的罪,把他放了。
從這兒起,天王日日夜夜陪着這位天仙,把她看成心肝寶貝兒。
周幽王這麼寵着褒姒,褒姒可不喜歡他。
她是個苦命的女子,被買來聽人家擺布的。
從她進了王宮,就老皺着眉頭,連笑都沒笑過一回。
周幽王想盡法子要她露個笑臉,可她怎麼也笑不出來。
天王就出了個賞格:&ldquo有誰能叫娘娘笑一下的,賞他一千金。
&rdquo 這賞格一出來,就有好些人趕着想來發财。
可是他們光能叫褒姒生氣,有的甚至被她罵了出去。
有一個頂能奉承天王的小人,叫虢石父(虢guó),挺有小聰明,還真給他想出了一個&ldquo好&rdquo法子來。
他對周幽王說:&ldquo從前的君王為了防備西戎(戎róng,西方遊牧部族的總稱,也叫犬戎)侵犯咱們的京城(就是鎬京),就在骊山那一溜兒造起二十多座烽火台。
萬一敵人打進來,就一連串點起烽火來,讓臨近的諸侯瞧見,好出兵來救。
這會兒天下太平,烽火台早就沒有用了。
我想請天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兒幾天。
到晚上,咱們把烽火點着,叫諸侯們上個大當。
娘娘見了這麼些兵馬一會兒跑過來,一會兒跑過去,沒個不笑的。
您說我這個法兒好不好?&rdquo周幽王眯着眼睛,拍着手,說:&ldquo那還不好?就這麼辦吧。
&rdquo 他們說走就走,帶着褒姒到了骊山。
周幽王的叔叔鄭伯友得了這個信兒,怕他們出亂子,趕緊跑到骊山,勸天王别這麼做。
周幽王正在興頭上,這種話哪兒聽得進去。
他氣着說:&ldquo我在宮裡悶得慌,難得跟娘娘出來一趟,放放煙火,解解悶兒,這也用得着你管嗎?&rdquo 真的,烽火一點起來,半夜裡滿天全是火光。
一眼瞧過去,不論遠近,全是火柱子。
臨近的諸侯看見了烽火,趕緊帶領着兵馬跑到京城。
聽說天王在骊山,又急着趕到骊山。
沒想到,到了那兒,一個敵人也看不見,也不像打仗的樣子,光聽見奏樂和唱歌的聲音。
大夥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周幽王叫人去對他們說:&ldquo辛苦了,各位!沒有敵人,你們回去吧!&rdquo諸侯們這才知道上了天王的當,一個個氣得肚子都快破了。
褒姒壓根兒不知道他們鬧的是什麼玩意兒。
她瞧見了這許多兵馬忙來忙去,一點兒意思也沒有。
她問周幽王:&ldquo這是怎麼回事?&rdquo周幽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她,還歪着脖子,帶笑地問:&ldquo好看嗎?&rdquo褒姒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不由得冷笑了一聲,說:&ldquo呵呵,真好看!虧您想得出這玩意兒!&rdquo這位糊塗到家的天王還當褒姒真笑了呢,心裡一高興,就把一千金賞給了那個小人虢石父。
褒姒生了個兒子,叫伯服。
公元前777年,周幽王把原來的王後和太子宜臼(jiù)廢了,立褒姒為王後,伯服為太子。
宜臼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宜臼就逃到他姥爺家申國去了。
申侯知道了周幽王要殺害宜臼,就聯合了西戎向周室進攻。
周幽王叫虢石父趕緊把烽火點起來。
那些諸侯上回上了當,這回就當天王在開玩笑,全都不理他。
烽火黑天白日地點着,也沒有一個救兵來。
京城裡的兵馬本來不多,隻有一個鄭伯友算是大将,出去抵擋了一陣,可是他的人馬太少,末了,給敵人圍住,被亂箭射死了。
周幽王和虢石父,還有伯服,慌忙逃到骊山,全都被西戎殺了,連那個老關在宮裡沒有真正露過一次笑臉的美人兒,也給他們搶去了。
千金買笑 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南朝·宋人鮑照的《白纻歌》。
在史料裡,通常隻記載周幽王為博得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對周幽王賞賜虢石父千金的情節則沒有記載,直到明代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才出現了虢石父得千金的情節。
虢石父向周幽王獻計,用烽火戲弄諸侯逗褒姒開心,褒姒果然笑了一下,周幽王就賞給了虢石父一千金,不過周朝的金不是現在的黃金,而是銅鑄的貨币。
千金,也泛指很多錢,表示物品特别貴重。
古代有時也稱别人家的女兒為&ldquo千金&rdquo,這是為了顯示女孩子嬌貴。
後來,&ldquo千金買笑&rdquo這個成語用來指為獲得美人歡心而不惜花費重金。
大義滅親 衛桓公(桓huán)有個兄弟,叫州籲(xū)。
州籲有些武藝,喜歡打仗。
他瞧見哥哥衛桓公是個老實人,軟弱無能,不像能做大事的,就瞧不起他。
他和他的心腹石厚天天商量着怎麼去搶君位。
公元前719年,衛桓公動身上洛陽去朝見天王,州籲在西門外擺下酒席,給他送行。
州籲端着一杯酒,對衛桓公說:&ldquo今天哥哥出門,兄弟敬您一杯。
&rdquo衛桓公說:&ldquo我去去就來,兄弟何必這麼費心?&rdquo說着也斟了一杯回敬。
州籲兩手去接,成心裝作接不着,那酒盅就掉在地上了。
他趕緊撿起來,轉到衛桓公背後,拿出匕首紮過去,衛桓公就這麼被他給殺了。
周圍都是州籲的人,還有誰敢說話? 州籲殺了國君,拜石厚為大夫,隻說衛侯是得急病死的,就這麼去向諸侯報喪。
可是衛國的人都說國君是給州籲和石厚害死的。
州籲和石厚就挺擔心,總得想法子叫人家佩服才好哇。
他們認為頂能叫人佩服的事就是打個勝仗,趁機會還可以擄掠些糧食來。
于是,他倆就決定攻打鄭國。
鄭莊公就派公子呂去跟衛國人交戰,囑咐他:&ldquo州籲奪了君位,不得民心,要打個勝仗,好叫老百姓服他。
隻要稍微給他一點兒面子,就能退兵。
&rdquo公子呂領着一隊人馬出去應戰,石厚上來招架。
公子呂對付對付石厚,就往西門跑去。
石厚帶着人馬追到西門。
公子呂的軍隊進了城,關了城門,不出來了。
石厚叫士兵們把西門外的谷子全割下來,運回衛國去,大模大樣地總算打了勝仗。
州籲、石厚&ldquo得勝回朝&rdquo,滿以為給衛國争了臉面,國内的人都該服他們了。
哪兒知道老百姓背地裡全都說開了,恨他們無緣無故地發動戰争,害得人們不能好好地過日子。
州籲對石厚說:&ldquo他們還不服我,怎麼辦?&rdquo石厚說:&ldquo我父親當初在朝廷裡人人佩服,後來因為他老了,才住在家裡休養。
要是把他老人家請出來,大夥兒一定沒有話說,您的君位也就穩了。
&rdquo州籲也想着有個德高望重的老大臣出來支持他,就叫石厚去求他父親。
石姓的起源 公孫碏,字石,也被稱作石碏。
他與衛國的國君屬于同宗,都是來自姬姓家族。
石碏由于大義滅親,為國家社稷做出了很大貢獻,《春秋》稱他為&ldquo純臣&rdquo。
他的孫子為了将他的精神傳承下去,就以他的字作為姓氏,從此改姓為石了,這是古老的&ldquo石&rdquo姓的起源之一。
春秋時的姓氏和我們現在不同,那時候的姓和氏是分開的。
在最初的母系社會,來自同一個母系血緣的宗族有共同的姓。
這個大的血緣宗族又由不同的分支和小家族組成,他們有各自的氏。
所以,那時的人往往有姓又有氏,有同樣姓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氏。
比如:楚懷王和屈原都姓芈,但是楚懷王是熊氏,屈原是屈氏。
由于不同的原因,有的人把姓放在名字裡,有的人把氏放在名字裡。
石厚見了父親石碏(què),就問:&ldquo新君怕人心不安,君位不定,想問您有什麼好主意?&rdquo石碏說:&ldquo諸侯即位應該得到天王的許可。
隻要天王答應了,還有什麼說的?&rdquo石厚點了點頭,說:&ldquo話是不錯,可就怕天王不答應,總得有人從旁說個情才好哇。
&rdquo石碏說:&ldquo陳侯跟天王挺親密,跟咱們也有交情。
你們先上陳國去,請陳侯在天王跟前說說,過後你們再去朝見,還怕不行嗎?&rdquo 石厚把他父親的好主意告訴了州籲,兩個人高興得拍手叫好,就帶了些禮物,君臣倆親自跑到陳國去。
石碏也寫了一封信,暗地裡打發人送給他的好朋友陳國的大夫子針,求他幫忙。
州籲和石厚到了陳國,陳桓公叫子針招待他們,請他們在太廟裡相見。
子針早把太廟擺設得整整齊齊的,兩位貴賓由子針招待着到了太廟門口,隻見門外擱着一塊牌子,上頭寫着:&ldquo不忠不孝的人不許進去。
&rdquo州籲和石厚倒抽了一口涼氣,進去也不好,不進去也不好。
石厚問子針:&ldquo這牌子擱在這兒是什麼意思?&rdquo子針說:&ldquo這是敝國的規矩,沒有什麼别的意思。
&rdquo他們才放下心,大膽地進去了。
到了廟堂上,州籲和石厚剛要向陳侯行禮,就聽見陳侯大聲地說:&ldquo天王有令:逮住殺害衛侯的亂臣州籲和石厚!&rdquo他剛說了這一句,旁邊的武士早把他們倆抓住了。
子針拿出石碏的那封信,向着大夥兒念起來,大意說: 外臣石碏磕頭寫信給敬愛的陳侯: 我國不幸,鬧出了謀害國君的大禍。
這全是州籲和石厚幹出來的。
這麼不忠不孝的人要是不治罪,往後亂臣賊子準得更多。
我老了,沒有力量處治他們,隻好想法子叫他們上貴國來。
請您本着正理,把他們辦罪。
這不光是給衛國除害,也是給天下除害! 臨到這會兒,州籲和石厚才知道他們上了石碏的當。
陳桓公想把他們倆當場殺了。
子針說:&ldquo先别殺,石厚是石碏的親生兒子,咱們不好意思殺他。
還是通知衛國讓他們自己瞧着辦吧。
&rdquo陳桓公就吩咐人把那兩個人各關各的,然後打發使臣去通知石碏。
石碏自從告老回家,早就不過問朝廷的事了。
今天接見了陳國的使臣,才上朝堂去見大臣們。
大夥兒知道了那兩個亂臣已經給抓住了,都說:&ldquo這是國家大事,請國老做主。
&rdquo石碏說:&ldquo他們倆犯的是死罪,咱們隻要派了人上陳國去殺他們就是了。
&rdquo有位大臣說:&ldquo亂臣賊子人人都可殺得,我去殺州籲吧。
&rdquo大臣們都說:&ldquo好!主犯辦了死罪,從犯就減輕刑罰吧。
&rdquo他們這麼說,為的是讨石碏的好。
他們認為上了年紀的父親總有點兒疼兒子的心,就是不好意思當着大夥兒的面護着自己的親骨肉,隻要大夥兒真心實意地替石厚求情,他準會順水推舟地同意。
可石碏發了脾氣,瞪着眼睛說:&ldquo州籲的罪全是沒出息的小子弄出來的。
你們替他求情,這明擺着是光顧人情,不講道理了!你們當我是個什麼人?誰殺石厚去?&hellip&hellip誰殺石厚去?&rdquo問了兩聲,沒有人言語,石碏氣得呼呼的,就像得了氣喘病。
他的一個家臣說:&ldquo國老别生氣,我去就得了。
&rdquo這麼着,兩個人就依照衛國大臣們的意見去處置州籲和石厚。
他們到了陳國,謝過了陳桓公,就分頭去幹,一人殺一個。
州籲見了來人,大聲吆喝着說:&ldquo你是我的臣下,怎麼敢來殺我?&rdquo那個人說:&ldquo你不是先殺了國君嗎?我不過是學你的樣兒!&rdquo州籲什麼也說不出來了。
石厚見了來人,央告着說:&ldquo我是應當死的,求你讓我見見我父親再死,行不行?&rdquo那個家臣說:&ldquo行!我帶着你的腦袋去見他吧!&rdquo 大義滅親 出自《左傳·隐公四年》:&ldquo石碏,純臣也,惡州籲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rdquo 石厚利欲熏心,幫助州籲弑君篡位,犯下了大錯。
石碏十分正直,心存忠義,毫不包庇自己的兒子,按照國法處置了石厚。
後來人們就用這個成語來贊揚那些心存正義,親人犯錯也不包庇的人。
通常來說,當這個親人的罪過非常大,甚至損害國家利益時才會用&ldquo大義滅親&rdquo。
管鮑之交 管仲,是春秋時期數一數二的人才。
他有個好朋友叫鮑叔牙。
他們兩個人一塊兒做過買賣,打過仗。
買賣是合夥的,鮑叔牙的本錢多,管仲的本錢少。
賺了錢哪,本錢少的倒多拿一份。
鮑叔牙的手下人不服,都說管仲&ldquo揩油&rdquo。
鮑叔牙偏護着他,說:&ldquo沒有的話,他家裡困難,比我缺錢,等着使,我樂意多分點兒給他。
&rdquo朋友之間這麼分配金錢,在我國有句成語叫&ldquo管鮑分金&rdquo,就是這麼來的。
說起打仗更得把人笑壞了。
一出兵,管仲老躲在後頭;退兵啊,他就跑在前頭。
人家瞧見都笑,說他貪生怕死。
鮑叔牙又給他争理兒,說:&ldquo他能貪生怕死嗎?照實說吧,像他那麼有勇氣的人天下都少有。
為的是他母親老了,又多病,他不能不留着自個兒去養活她。
你們當他真不敢打仗嗎?&rdquo管仲聽見了這些話,就說:&ldquo唉!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呀,隻有鮑叔牙!&rdquo 齊襄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叫公子糾(jiū),一個叫公子小白。
齊襄公荒淫暴虐(nüè)的時候,管仲帶着公子糾跑去了魯國,鮑叔牙帶着公子小白跑去了莒國(莒jǔ)。
後來齊國内亂,齊襄公一幫人都被殺了。
不久,齊國的使臣到了魯國,說是大臣們派他來接公子糾去即位。
魯莊公親自出兵,叫曹沫當大将,護送公子糾和管仲回齊國。
管仲禀告魯莊公,說:&ldquo公子小白在莒國,離齊國不遠。
萬一他先進去就麻煩了。
請讓我先帶領一隊人馬去截住他吧。
&rdquo魯莊公依了他。
管仲帶着幾十輛兵車趕緊往前走,到了即墨聽說莒國的兵馬在吃一頓飯的工夫之前就過去了,他就使勁地往前追。
一氣兒跑了三五十裡,真追着了,兩個師傅和兩國的兵車碰上了。
管仲瞧見公子小白坐在車裡,就跑過去,說:&ldquo公子上哪兒去呀?&rdquo小白說:&ldquo回國辦喪事去。
&rdquo管仲說:&ldquo有您哥哥,您就别回去了,省得叫人家說閑話。
&rdquo鮑叔牙雖說是管仲的好朋友,可是他為了護着自己的主人,就睜大了眼睛,說:&ldquo管仲,各人有各人的事,你管得着嗎?&rdquo旁邊的士兵們挺橫地吆喝着,好像就要動手似的,管仲不敢多說,跟鬥敗的公雞似的退下來,心裡直不舒坦,總得想個法子不叫小白回去才好哇。
他就偷偷地拿起弓箭,對準公子小白,嗖地一箭射過去。
公子小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倒在車裡,眼看活不成了。
鮑叔牙趕緊去救,也來不及了。
大夥兒一見公子給人害了,全哭了起來。
管仲趕緊帶着人馬逃跑。
跑了一陣兒,想着公子小白已經死了,公子糾的君位穩了,就不慌不忙地保護着公子糾回齊國去。
春秋五霸 《史記》裡面說,&ldquo春秋五霸&rdquo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和宋襄公。
他們在春秋時期實力都很強大。
關于&ldquo春秋五霸&rdquo,曆史上有許許多多的說法。
但每一種說法中,齊桓公都在名單之上。
&ldquo霸&rdquo象征着身份與實力,從形式上來說,&ldquo霸&rdquo是一種地位,相當于諸侯長。
周平王東遷後,天王就不太被諸侯們重視了,諸侯之間為了避免争端、均衡利益要進行會盟,會盟的主持者就是大家公選出的諸侯長。
諸侯長是要受到王室認可的,齊桓公、晉文公和宋襄公都是被周天子認可的諸侯長。
&ldquo霸&rdquo也是國家實力的象征,楚國和秦國雖然常被中原各諸侯國排斥在會盟之外,但是楚莊王和秦穆公時期的軍事力量十分強大,武功鼎盛在當時無可非議。
誰知道管仲射中的是公子小白的帶鈎。
公子小白吓了一大跳,又怕再來一箭,就故意大叫一聲,咬破舌尖,摔在車裡,連鼻子帶門牙都摔出血來了。
等大夥兒一哭,他才睜開眼睛,松了一口氣。
鮑叔牙叫人抄小道使勁地跑,管仲還在道上,他們早到了。
鮑叔牙說:&ldquo齊國連着鬧内亂,這會兒非立一位有能耐的公子不可。
&rdquo就立公子小白為國君,就是齊桓公(桓huán)。
又打發人去對魯國說,齊國已經有了國君,請他們别送公子糾來了。
可是魯國的兵馬已經到了齊國地界,齊國就發兵去抵抗。
魯莊公就是泥人兒,也有土性子,就跟齊國打起來了。
沒想到在乾時打了個敗仗,土地也給齊國奪了去。
齊國要魯國殺了公子糾,交出管仲。
魯國沒有法子,都依了,就逼死了公子糾,拿住了管仲。
謀士施伯說:&ldquo管仲本事大,别放他回去,咱們留下他自己用吧。
要不,就殺了他。
&rdquo齊國的使者央告說:&ldquo他射過國君,國君非得把他親手殺了才能解恨。
&rdquo魯莊公就把公子糾的腦袋和活着的管仲交了出去。
管仲在囚車裡想:&ldquo讓我活着回去,準是鮑叔牙的主意。
萬一魯侯後悔,叫人追上來怎麼辦?&rdquo他就在路上編了個歌,教随從的人唱。
他們一邊唱,一邊趕路,越走越帶勁,兩天的道兒一天半就走完了。
等到魯莊公後悔了,再叫人追上去,他們早出了魯國地界了。
管仲到了齊國,好朋友鮑叔牙先來接他,還把他介紹給齊桓公。
齊桓公說:&ldquo他拿箭射過我,要我的命,你還叫我用他嗎?&rdquo鮑叔牙說:&ldquo那會兒他幫着公子糾,阻止您回國是他的忠心!論本領,他比我強得多。
主公要是能夠用他,他準能給您幹出大事來。
&rdquo齊桓公就依了他的話,拜管仲為相國。
管鮑之交 出自《列子·力命》:&ldquo管仲常歎曰:&lsquo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也。
&rsquo此世稱管鮑善交者。
&rdquo 管,指管仲;鮑,指鮑叔牙。
鮑叔牙對管仲十分了解、信任,甯可損失自己的利益也要幫助管仲。
管仲就說:&ldquo生我的人是我的父母,最了解我的人是鮑叔牙呀!&rdquo他們倆這種友誼就被稱為&ldquo管鮑之交&rdquo。
後來人們就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兩個人之間情深義重,堅固長久的友誼。
曆史上有名的知己還有俞伯牙與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鼓作氣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國的信兒傳到了魯國,魯莊公氣得直翻白眼。
他說:&ldquo我當初真不該不聽施伯的話,把他放了。
什麼射過小白,要親手殺他才出氣。
他們原來把我當作木頭人兒,壓根兒就沒把魯國放在他們的眼裡。
照這麼下去,魯國還保得住嗎?&rdquo他就開始練兵,造兵器,打算報仇。
齊桓公(桓huán)聽了,想先下手,就要打到魯國去。
管仲攔着他,說:&ldquo主公才即位,本國還沒安定下來,可不能在這會兒去打人家。
&rdquo齊桓公正因為剛即位,想出風頭,顯出他真比公子糾強得多,也好叫大臣們服他,要是依着管仲先把政治、軍隊、生産一件件都辦好了,那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
他就叫鮑叔牙當大将帶領大軍,一直打到魯國的長勺去。
魯莊公氣了個半死,臉紅脖子粗地說:&ldquo齊國欺負咱們,太過分了!施伯,你瞧咱們是非得拼一下子不可吧?&rdquo施伯說:&ldquo我推薦一個人,準能對付齊國。
&rdquo魯莊公急着問他:&ldquo誰呀?&rdquo施伯說:&ldquo這人叫曹刿(guì),挺有能耐,文的武的都行。
要是咱們真心去請他,他也許能出來。
&rdquo魯莊公就叫施伯快去請。
施伯見了曹刿,把本國給人欺負的事說明白了,又拿話激他,想叫他出來給本國出點兒力氣。
曹刿笑着說:&ldquo怎麼?你們做大官吃大肉的還要跟我們吃苦菜的小百姓商量大事嗎?&rdquo施伯賠着笑臉說:&ldquo好兄弟,别這麼說了。
&rdquo他一個勁兒央告,求曹刿幫助國君過了這道難關。
曹刿就跟着他去見魯莊公。
魯莊公問他怎麼打退齊國人。
他說:&ldquo那可說不定。
打仗是個活事,要随機應變,沒有什麼不變的死法子。
&rdquo魯莊公相信他有本事,就同他帶着大軍上長勺去。
曹刿 曹刿是曆史上有名的軍事理論家,他是周文王的兒子曹叔振铎的後代,和曹國的君主是同宗。
據說曹刿當時在魯國的一座山上隐居。
齊國、魯國交戰,魯國連輸了好幾仗,被齊國大軍壓境。
危難之際,曹刿為魯莊公出謀劃策,反敗為勝,在曆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筆。
但此後的曹刿卻消失在曆史文獻中。
有一種說法認為,曹刿在魯莊公三十三年的時候謀反,被魯莊公的兒子公子般制服,趕出了魯國,最終病死在莒國(莒jǔ)。
到了長勺,擺下陣勢,遠遠地對着齊國的兵營。
兩國軍隊的中間隔着一片平地,好像是一條幹了的大河,兩邊的軍隊好像是挺高的河堤。
哪一邊都能往中間倒下,什麼時候都能把這河道填滿。
鮑叔牙上回打赢了,知道對面不能先動手,就下令打過去。
魯莊公一聽見對面的鼓聲響得跟打雷似的,就叫這邊也打鼓。
曹刿攔住他,說:&ldquo等等。
他們這會兒正在興頭上。
咱們出去,正合了他們的心意,不如在這兒等着,别跟他們打。
&rdquo魯莊公就下令,不許嚷,不許打,光叫弓箭手守住陣腳。
齊國人随着鼓聲沖過來,可沒碰上對手,沒法打進去,就退回來了。
待了一會兒,又打鼓沖鋒。
對手呢,好像在地上紮了根似的動也不動,一個人也不出來。
齊國人白忙了半天,使不出勁兒來,真沒有意思,嘴裡直唠叨。
鮑叔牙可不灰心,他說:&ldquo他們不敢打,也許是等着救兵呢。
咱們再沖一回,不管他們出來不出來,一直沖過去,準能赢了。
&rdquo這就打第三通鼓了。
那夥子士兵都膩煩死了。
明知道魯國人隻守不戰,幹嗎還去呢?命令又不能不依,去就去吧。
大夥兒就又跑過去了。
誰知道對面忽然&ldquo咚咚咚&rdquo鼓聲震天響,魯國的将士&ldquo嘩&rdquo一下子都沖出來,就跟雹子打荷葉似的打得齊國兵馬全垮了。
魯莊公看齊兵拼命逃跑,就要追。
曹刿說:&ldquo慢着,讓我瞧瞧再說。
&rdquo他就站在兵車上,手搭涼棚往前瞧,瞧了一陣兒,又下來看看敵人的車印和腳印,才跳上車去,說:&ldquo追上去吧!&rdquo就這麼追了三十多裡,得着了好些敵人的兵器和車馬。
魯莊公赢了,問曹刿:&ldquo頭兩回他們打鼓,你為什麼不許咱們打鼓呢?&rdquo曹刿說:&ldquo打仗全憑一股子勁兒。
打鼓就是叫人起勁兒。
頭一回的鼓頂有力,第二回就差了,第三回就是響得再怎麼厲害,也沒有勁兒了。
趁着他們沒有勁兒的時候,咱們&lsquo一鼓作氣&rsquo打過去,怎能不赢呢?&rdquo魯莊公直點頭,可還不明白人家跑了為什麼不趕緊追上去。
曹刿說:&ldquo敵人逃跑也許是假的,說不定前面有埋伏,非得瞧見他們旗子也倒了,車轍也亂了,兵也散了,才能夠大膽地追上去。
&rdquo魯莊公挺佩服地說:&ldquo你真是個精通兵事的将軍。
&rdquo 一鼓作氣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ldquo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rdquo 作,振作;氣,勇氣。
魯莊公十年,魯國和齊國在長勺列兵打仗。
齊國軍隊勢頭猛勁,首先進攻。
曹刿勸魯莊公避開齊軍的強勢勁頭,隻守不攻。
于是,魯軍不迎戰,隻是用弓箭手放箭來阻擋齊軍。
齊軍沖出去兩次,沒遇到對手,還沖不進魯軍陣營,氣勢慢慢消耗沒了,魯軍趁此機會,擂鼓進攻,一舉打敗齊軍。
這個曆史故事告訴我們打仗要抓住最好的時機。
後來這個成語的意思延伸為趁着勁頭最足的時候把事情一口氣做完,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拖拖拉拉或者猶豫不決往往什麼也做不成。
老馬識途 齊桓公(桓huán)正和管仲算計着怎麼去征伐楚國,燕國派使者來請救兵,說北邊的山戎(róng)侵略進來,來勢非常兇猛,燕國人已經打了幾個敗仗,眼瞅着老百姓都要給山戎殺害了,央告齊侯快點兒去救。
管仲對齊桓公說:&ldquo主公要征伐楚國,先得打退山戎。
北方太平了,才能夠專心對付南方的蠻族。
&rdquo齊桓公就帶領着大隊人馬去救燕國。
公元前663年,齊國的大隊人馬到了濟水,魯莊公來迎接他們。
齊桓公把去征伐山戎的事告訴了他。
魯莊公說:&ldquo您出來抵禦北方的外族,不讓他們侵略進來,不光是燕國,就是對我們魯國也有好處。
我願意派一隊人馬跟着您去。
&rdquo齊桓公正想建立武功,征伐山戎很有把握,就說:&ldquo北方路遠,道上又有危險,我不敢麻煩您。
萬一需要更多的人馬,那時候我再請您幫忙。
&rdquo魯莊公就依了齊桓公的話。
韓非子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老馬識途這個故事就是他最早記述的。
韓非子是韓國的貴族,和秦國的李斯是同門師兄弟。
韓非子有口吃的毛病,但他很善于寫文章,《孤憤》和《五蠹》都是他的名篇。
秦王嬴政十分欣賞韓非子,就想找機會跟他交流。
後來韓王派韓非子作為使者出使秦國,秦王特别高興地接待了他。
李斯就起了嫉妒之心。
李斯幫秦王制訂的吞并六國計劃,第一步就是要滅掉韓國。
他怕韓非子破壞他的大計,就跟秦王嬴政說了很多壞話,韓非子于是被捕,被迫服毒自殺了。
齊國的大隊人馬到了燕國,山戎早已搶了一批壯丁、女子和無數值錢的東西逃回去了。
管仲說:&ldquo山戎沒打就走,等到咱們一走,他們準又來搶掠。
要安定北方,非打敗山戎不行。
&rdquo齊桓公就決定再向前進。
燕莊公要帶領着本國的人馬作為前隊。
齊桓公說:&ldquo貴國的人馬剛跟敵人打了仗,已經辛苦了,還是放在後隊吧。
&rdquo燕莊公又對齊桓公說:&ldquo離這兒八十裡地,有個小國,叫無終國,跟我們有點兒交情。
要是把他們請出來幫幫忙,咱們可就有了帶道的了。
&rdquo齊桓公立刻派人帶了禮物去見無終國國君,無終國國君也真派了大将來助戰。
齊國、燕國、無終國的人馬打敗了山戎。
山戎的頭兒密盧向北邊跑去,抛下了馬、牛、羊、大豆、帳篷等不少東西,都給中原的人拿回來了。
他們又救出了不少從燕國擄去的壯丁和女子。
山戎的老百姓投降了,齊桓公打算收服山戎,囑咐将士們不許殺害他們。
山戎人做夢也想不到會有這種寬待,簡直感激得要哭出來了。
齊桓公問他們:&ldquo你們的頭子逃到哪兒去了?&rdquo他們實話實說:&ldquo到孤竹國借兵去了。
&rdquo齊桓公和管仲決定再去征伐孤竹國,好叫中國的北方能有太平的日子。
三國的人馬就又往北前進。
中原的大隊人馬到了孤竹國附近,就碰見山戎的頭兒密盧和孤竹國的大将黃花。
他們倆各帶着一隊人馬前來應戰,但又打了一個敗仗。
齊桓公一瞧天也不早了,就安營紮寨,打算休息一夜,明天再去攻打孤竹國。
到了頭更天的時候,齊國的士兵帶着孤竹國的大将黃花來見齊桓公。
齊桓公一瞧他雙手捧着一顆人頭,就問他:&ldquo你來幹什麼?&rdquo黃花跪在地上,奉上人頭,說:&ldquo我們的頭子答裡呵不聽我良言相勸,非得幫助山戎不行。
這會兒我們打了敗仗,答裡呵把老百姓都帶走,還親自到沙漠去請救兵。
我就殺了山戎的頭子密盧來投降,情願在大王手底下當個小兵。
您的人馬去追趕答裡呵,我可以帶路,省得他回來報仇。
&rdquo齊桓公和管仲把那顆人頭仔細瞧了一陣子,又叫将士們認了認,真是密盧的腦袋。
大概他們是窩裡反了,齊桓公就把黃花留下。
第二天,齊桓公和燕莊公跟着黃花進了孤竹國的都城,果然是一座空城。
齊桓公叫燕莊公帶着燕國人,守住孤竹國的都城,自己帶着全部人馬跟着黃花去追答裡呵。
黃花在前頭帶道,中原的隊伍在後頭跟着,浩浩蕩蕩,一路走去。
到了快掌燈的時候,他們到了一個地方,當地人把它叫&ldquo迷谷&rdquo,又叫&ldquo旱海&rdquo。
那地方就跟大海一樣,沒邊沒沿,别說是在晚上,就是在大天白日,也分不出東西南
他打發人上各處去找美人兒,國家大事壓根兒就沒往心裡擱。
誰奉承他,他就喜歡;誰勸告他,他就頭疼。
頂叫他頭疼的是趙叔帶大夫,因為他奓(zhà)着膽子奏了一本,說:&ldquo這會兒正是國家有難的時候,地震、山崩、饑荒這麼些災害都有。
天王應當想法子找些能幹的人來辦事才是正理,怎麼能在這會兒去找美人兒呢!&rdquo 周幽王惱羞成怒,革去趙叔帶的官職,把他轟出去了。
這本來是&ldquo殺雞給猴看&rdquo的意思,省得别人再去唠叨。
沒想到惹到了另外一位大臣,叫褒珦(bāoxiàng),他憑着一股忠臣的勁兒去見天王,說:&ldquo天王不怕天災,不問國事,反倒親近小人,轟走大臣。
您這麼下去,咱們的國也要保不住啦。
&rdquo周幽王挺生氣,也不樂意跟他争,吆喝了一聲,當時就把他下了監獄。
從這兒起,再也沒有人敢勸他了。
褒珦在監獄裡待了三年,他家裡的人一直給他想法兒。
他們想:&ldquo天王既然頂喜歡美人兒,我們得在這上頭打主意。
&rdquo他們就上各處去找美女,還真給他們找着了,他們花了些絹、帛,買了一個頂好看的鄉下姑娘。
褒家把她訓練了一下,教了些歌舞,把她獻給周幽王,這就是在中國曆史上挺出名的美人兒褒姒(sì)。
西周與東周 周朝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三個朝代,最高統治者叫作天子,前後有近八百年曆史。
最開始,鎬京(鎬hào)是周朝的都城,後人把這時候的周朝叫作&ldquo西周&rdquo。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周朝西面的土地就被西戎給占領了,國力衰弱。
周幽王的兒子,即新繼位的周平王不得已把都城遷到了東面的洛陽,這以後的周朝在曆史上就被叫作&ldquo東周&rdquo。
周幽王是&ldquo西周&rdquo的最後一位天子,千金買笑的故事就成了西、東周的分水嶺。
周幽王一看見褒姒,那股子高興勁兒就不用提了。
褒姒那份兒漂亮,做夢也沒夢見過,他覺得宮裡頭的美人兒都加到一塊兒也抵不上褒姒的一丁點兒。
他當時就免了褒珦的罪,把他放了。
從這兒起,天王日日夜夜陪着這位天仙,把她看成心肝寶貝兒。
周幽王這麼寵着褒姒,褒姒可不喜歡他。
她是個苦命的女子,被買來聽人家擺布的。
從她進了王宮,就老皺着眉頭,連笑都沒笑過一回。
周幽王想盡法子要她露個笑臉,可她怎麼也笑不出來。
天王就出了個賞格:&ldquo有誰能叫娘娘笑一下的,賞他一千金。
&rdquo 這賞格一出來,就有好些人趕着想來發财。
可是他們光能叫褒姒生氣,有的甚至被她罵了出去。
有一個頂能奉承天王的小人,叫虢石父(虢guó),挺有小聰明,還真給他想出了一個&ldquo好&rdquo法子來。
他對周幽王說:&ldquo從前的君王為了防備西戎(戎róng,西方遊牧部族的總稱,也叫犬戎)侵犯咱們的京城(就是鎬京),就在骊山那一溜兒造起二十多座烽火台。
萬一敵人打進來,就一連串點起烽火來,讓臨近的諸侯瞧見,好出兵來救。
這會兒天下太平,烽火台早就沒有用了。
我想請天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兒幾天。
到晚上,咱們把烽火點着,叫諸侯們上個大當。
娘娘見了這麼些兵馬一會兒跑過來,一會兒跑過去,沒個不笑的。
您說我這個法兒好不好?&rdquo周幽王眯着眼睛,拍着手,說:&ldquo那還不好?就這麼辦吧。
&rdquo 他們說走就走,帶着褒姒到了骊山。
周幽王的叔叔鄭伯友得了這個信兒,怕他們出亂子,趕緊跑到骊山,勸天王别這麼做。
周幽王正在興頭上,這種話哪兒聽得進去。
他氣着說:&ldquo我在宮裡悶得慌,難得跟娘娘出來一趟,放放煙火,解解悶兒,這也用得着你管嗎?&rdquo 真的,烽火一點起來,半夜裡滿天全是火光。
一眼瞧過去,不論遠近,全是火柱子。
臨近的諸侯看見了烽火,趕緊帶領着兵馬跑到京城。
聽說天王在骊山,又急着趕到骊山。
沒想到,到了那兒,一個敵人也看不見,也不像打仗的樣子,光聽見奏樂和唱歌的聲音。
大夥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周幽王叫人去對他們說:&ldquo辛苦了,各位!沒有敵人,你們回去吧!&rdquo諸侯們這才知道上了天王的當,一個個氣得肚子都快破了。
褒姒壓根兒不知道他們鬧的是什麼玩意兒。
她瞧見了這許多兵馬忙來忙去,一點兒意思也沒有。
她問周幽王:&ldquo這是怎麼回事?&rdquo周幽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她,還歪着脖子,帶笑地問:&ldquo好看嗎?&rdquo褒姒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不由得冷笑了一聲,說:&ldquo呵呵,真好看!虧您想得出這玩意兒!&rdquo這位糊塗到家的天王還當褒姒真笑了呢,心裡一高興,就把一千金賞給了那個小人虢石父。
褒姒生了個兒子,叫伯服。
公元前777年,周幽王把原來的王後和太子宜臼(jiù)廢了,立褒姒為王後,伯服為太子。
宜臼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宜臼就逃到他姥爺家申國去了。
申侯知道了周幽王要殺害宜臼,就聯合了西戎向周室進攻。
周幽王叫虢石父趕緊把烽火點起來。
那些諸侯上回上了當,這回就當天王在開玩笑,全都不理他。
烽火黑天白日地點着,也沒有一個救兵來。
京城裡的兵馬本來不多,隻有一個鄭伯友算是大将,出去抵擋了一陣,可是他的人馬太少,末了,給敵人圍住,被亂箭射死了。
周幽王和虢石父,還有伯服,慌忙逃到骊山,全都被西戎殺了,連那個老關在宮裡沒有真正露過一次笑臉的美人兒,也給他們搶去了。
千金買笑 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南朝·宋人鮑照的《白纻歌》。
在史料裡,通常隻記載周幽王為博得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對周幽王賞賜虢石父千金的情節則沒有記載,直到明代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才出現了虢石父得千金的情節。
虢石父向周幽王獻計,用烽火戲弄諸侯逗褒姒開心,褒姒果然笑了一下,周幽王就賞給了虢石父一千金,不過周朝的金不是現在的黃金,而是銅鑄的貨币。
千金,也泛指很多錢,表示物品特别貴重。
古代有時也稱别人家的女兒為&ldquo千金&rdquo,這是為了顯示女孩子嬌貴。
後來,&ldquo千金買笑&rdquo這個成語用來指為獲得美人歡心而不惜花費重金。
大義滅親 衛桓公(桓huán)有個兄弟,叫州籲(xū)。
州籲有些武藝,喜歡打仗。
他瞧見哥哥衛桓公是個老實人,軟弱無能,不像能做大事的,就瞧不起他。
他和他的心腹石厚天天商量着怎麼去搶君位。
公元前719年,衛桓公動身上洛陽去朝見天王,州籲在西門外擺下酒席,給他送行。
州籲端着一杯酒,對衛桓公說:&ldquo今天哥哥出門,兄弟敬您一杯。
&rdquo衛桓公說:&ldquo我去去就來,兄弟何必這麼費心?&rdquo說着也斟了一杯回敬。
州籲兩手去接,成心裝作接不着,那酒盅就掉在地上了。
他趕緊撿起來,轉到衛桓公背後,拿出匕首紮過去,衛桓公就這麼被他給殺了。
周圍都是州籲的人,還有誰敢說話? 州籲殺了國君,拜石厚為大夫,隻說衛侯是得急病死的,就這麼去向諸侯報喪。
可是衛國的人都說國君是給州籲和石厚害死的。
州籲和石厚就挺擔心,總得想法子叫人家佩服才好哇。
他們認為頂能叫人佩服的事就是打個勝仗,趁機會還可以擄掠些糧食來。
于是,他倆就決定攻打鄭國。
鄭莊公就派公子呂去跟衛國人交戰,囑咐他:&ldquo州籲奪了君位,不得民心,要打個勝仗,好叫老百姓服他。
隻要稍微給他一點兒面子,就能退兵。
&rdquo公子呂領着一隊人馬出去應戰,石厚上來招架。
公子呂對付對付石厚,就往西門跑去。
石厚帶着人馬追到西門。
公子呂的軍隊進了城,關了城門,不出來了。
石厚叫士兵們把西門外的谷子全割下來,運回衛國去,大模大樣地總算打了勝仗。
州籲、石厚&ldquo得勝回朝&rdquo,滿以為給衛國争了臉面,國内的人都該服他們了。
哪兒知道老百姓背地裡全都說開了,恨他們無緣無故地發動戰争,害得人們不能好好地過日子。
州籲對石厚說:&ldquo他們還不服我,怎麼辦?&rdquo石厚說:&ldquo我父親當初在朝廷裡人人佩服,後來因為他老了,才住在家裡休養。
要是把他老人家請出來,大夥兒一定沒有話說,您的君位也就穩了。
&rdquo州籲也想着有個德高望重的老大臣出來支持他,就叫石厚去求他父親。
石姓的起源 公孫碏,字石,也被稱作石碏。
他與衛國的國君屬于同宗,都是來自姬姓家族。
石碏由于大義滅親,為國家社稷做出了很大貢獻,《春秋》稱他為&ldquo純臣&rdquo。
他的孫子為了将他的精神傳承下去,就以他的字作為姓氏,從此改姓為石了,這是古老的&ldquo石&rdquo姓的起源之一。
春秋時的姓氏和我們現在不同,那時候的姓和氏是分開的。
在最初的母系社會,來自同一個母系血緣的宗族有共同的姓。
這個大的血緣宗族又由不同的分支和小家族組成,他們有各自的氏。
所以,那時的人往往有姓又有氏,有同樣姓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氏。
比如:楚懷王和屈原都姓芈,但是楚懷王是熊氏,屈原是屈氏。
由于不同的原因,有的人把姓放在名字裡,有的人把氏放在名字裡。
石厚見了父親石碏(què),就問:&ldquo新君怕人心不安,君位不定,想問您有什麼好主意?&rdquo石碏說:&ldquo諸侯即位應該得到天王的許可。
隻要天王答應了,還有什麼說的?&rdquo石厚點了點頭,說:&ldquo話是不錯,可就怕天王不答應,總得有人從旁說個情才好哇。
&rdquo石碏說:&ldquo陳侯跟天王挺親密,跟咱們也有交情。
你們先上陳國去,請陳侯在天王跟前說說,過後你們再去朝見,還怕不行嗎?&rdquo 石厚把他父親的好主意告訴了州籲,兩個人高興得拍手叫好,就帶了些禮物,君臣倆親自跑到陳國去。
石碏也寫了一封信,暗地裡打發人送給他的好朋友陳國的大夫子針,求他幫忙。
州籲和石厚到了陳國,陳桓公叫子針招待他們,請他們在太廟裡相見。
子針早把太廟擺設得整整齊齊的,兩位貴賓由子針招待着到了太廟門口,隻見門外擱着一塊牌子,上頭寫着:&ldquo不忠不孝的人不許進去。
&rdquo州籲和石厚倒抽了一口涼氣,進去也不好,不進去也不好。
石厚問子針:&ldquo這牌子擱在這兒是什麼意思?&rdquo子針說:&ldquo這是敝國的規矩,沒有什麼别的意思。
&rdquo他們才放下心,大膽地進去了。
到了廟堂上,州籲和石厚剛要向陳侯行禮,就聽見陳侯大聲地說:&ldquo天王有令:逮住殺害衛侯的亂臣州籲和石厚!&rdquo他剛說了這一句,旁邊的武士早把他們倆抓住了。
子針拿出石碏的那封信,向着大夥兒念起來,大意說: 外臣石碏磕頭寫信給敬愛的陳侯: 我國不幸,鬧出了謀害國君的大禍。
這全是州籲和石厚幹出來的。
這麼不忠不孝的人要是不治罪,往後亂臣賊子準得更多。
我老了,沒有力量處治他們,隻好想法子叫他們上貴國來。
請您本着正理,把他們辦罪。
這不光是給衛國除害,也是給天下除害! 臨到這會兒,州籲和石厚才知道他們上了石碏的當。
陳桓公想把他們倆當場殺了。
子針說:&ldquo先别殺,石厚是石碏的親生兒子,咱們不好意思殺他。
還是通知衛國讓他們自己瞧着辦吧。
&rdquo陳桓公就吩咐人把那兩個人各關各的,然後打發使臣去通知石碏。
石碏自從告老回家,早就不過問朝廷的事了。
今天接見了陳國的使臣,才上朝堂去見大臣們。
大夥兒知道了那兩個亂臣已經給抓住了,都說:&ldquo這是國家大事,請國老做主。
&rdquo石碏說:&ldquo他們倆犯的是死罪,咱們隻要派了人上陳國去殺他們就是了。
&rdquo有位大臣說:&ldquo亂臣賊子人人都可殺得,我去殺州籲吧。
&rdquo大臣們都說:&ldquo好!主犯辦了死罪,從犯就減輕刑罰吧。
&rdquo他們這麼說,為的是讨石碏的好。
他們認為上了年紀的父親總有點兒疼兒子的心,就是不好意思當着大夥兒的面護着自己的親骨肉,隻要大夥兒真心實意地替石厚求情,他準會順水推舟地同意。
可石碏發了脾氣,瞪着眼睛說:&ldquo州籲的罪全是沒出息的小子弄出來的。
你們替他求情,這明擺着是光顧人情,不講道理了!你們當我是個什麼人?誰殺石厚去?&hellip&hellip誰殺石厚去?&rdquo問了兩聲,沒有人言語,石碏氣得呼呼的,就像得了氣喘病。
他的一個家臣說:&ldquo國老别生氣,我去就得了。
&rdquo這麼着,兩個人就依照衛國大臣們的意見去處置州籲和石厚。
他們到了陳國,謝過了陳桓公,就分頭去幹,一人殺一個。
州籲見了來人,大聲吆喝着說:&ldquo你是我的臣下,怎麼敢來殺我?&rdquo那個人說:&ldquo你不是先殺了國君嗎?我不過是學你的樣兒!&rdquo州籲什麼也說不出來了。
石厚見了來人,央告着說:&ldquo我是應當死的,求你讓我見見我父親再死,行不行?&rdquo那個家臣說:&ldquo行!我帶着你的腦袋去見他吧!&rdquo 大義滅親 出自《左傳·隐公四年》:&ldquo石碏,純臣也,惡州籲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rdquo 石厚利欲熏心,幫助州籲弑君篡位,犯下了大錯。
石碏十分正直,心存忠義,毫不包庇自己的兒子,按照國法處置了石厚。
後來人們就用這個成語來贊揚那些心存正義,親人犯錯也不包庇的人。
通常來說,當這個親人的罪過非常大,甚至損害國家利益時才會用&ldquo大義滅親&rdquo。
管鮑之交 管仲,是春秋時期數一數二的人才。
他有個好朋友叫鮑叔牙。
他們兩個人一塊兒做過買賣,打過仗。
買賣是合夥的,鮑叔牙的本錢多,管仲的本錢少。
賺了錢哪,本錢少的倒多拿一份。
鮑叔牙的手下人不服,都說管仲&ldquo揩油&rdquo。
鮑叔牙偏護着他,說:&ldquo沒有的話,他家裡困難,比我缺錢,等着使,我樂意多分點兒給他。
&rdquo朋友之間這麼分配金錢,在我國有句成語叫&ldquo管鮑分金&rdquo,就是這麼來的。
說起打仗更得把人笑壞了。
一出兵,管仲老躲在後頭;退兵啊,他就跑在前頭。
人家瞧見都笑,說他貪生怕死。
鮑叔牙又給他争理兒,說:&ldquo他能貪生怕死嗎?照實說吧,像他那麼有勇氣的人天下都少有。
為的是他母親老了,又多病,他不能不留着自個兒去養活她。
你們當他真不敢打仗嗎?&rdquo管仲聽見了這些話,就說:&ldquo唉!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呀,隻有鮑叔牙!&rdquo 齊襄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叫公子糾(jiū),一個叫公子小白。
齊襄公荒淫暴虐(nüè)的時候,管仲帶着公子糾跑去了魯國,鮑叔牙帶着公子小白跑去了莒國(莒jǔ)。
後來齊國内亂,齊襄公一幫人都被殺了。
不久,齊國的使臣到了魯國,說是大臣們派他來接公子糾去即位。
魯莊公親自出兵,叫曹沫當大将,護送公子糾和管仲回齊國。
管仲禀告魯莊公,說:&ldquo公子小白在莒國,離齊國不遠。
萬一他先進去就麻煩了。
請讓我先帶領一隊人馬去截住他吧。
&rdquo魯莊公依了他。
管仲帶着幾十輛兵車趕緊往前走,到了即墨聽說莒國的兵馬在吃一頓飯的工夫之前就過去了,他就使勁地往前追。
一氣兒跑了三五十裡,真追着了,兩個師傅和兩國的兵車碰上了。
管仲瞧見公子小白坐在車裡,就跑過去,說:&ldquo公子上哪兒去呀?&rdquo小白說:&ldquo回國辦喪事去。
&rdquo管仲說:&ldquo有您哥哥,您就别回去了,省得叫人家說閑話。
&rdquo鮑叔牙雖說是管仲的好朋友,可是他為了護着自己的主人,就睜大了眼睛,說:&ldquo管仲,各人有各人的事,你管得着嗎?&rdquo旁邊的士兵們挺橫地吆喝着,好像就要動手似的,管仲不敢多說,跟鬥敗的公雞似的退下來,心裡直不舒坦,總得想個法子不叫小白回去才好哇。
他就偷偷地拿起弓箭,對準公子小白,嗖地一箭射過去。
公子小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倒在車裡,眼看活不成了。
鮑叔牙趕緊去救,也來不及了。
大夥兒一見公子給人害了,全哭了起來。
管仲趕緊帶着人馬逃跑。
跑了一陣兒,想着公子小白已經死了,公子糾的君位穩了,就不慌不忙地保護着公子糾回齊國去。
春秋五霸 《史記》裡面說,&ldquo春秋五霸&rdquo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和宋襄公。
他們在春秋時期實力都很強大。
關于&ldquo春秋五霸&rdquo,曆史上有許許多多的說法。
但每一種說法中,齊桓公都在名單之上。
&ldquo霸&rdquo象征着身份與實力,從形式上來說,&ldquo霸&rdquo是一種地位,相當于諸侯長。
周平王東遷後,天王就不太被諸侯們重視了,諸侯之間為了避免争端、均衡利益要進行會盟,會盟的主持者就是大家公選出的諸侯長。
諸侯長是要受到王室認可的,齊桓公、晉文公和宋襄公都是被周天子認可的諸侯長。
&ldquo霸&rdquo也是國家實力的象征,楚國和秦國雖然常被中原各諸侯國排斥在會盟之外,但是楚莊王和秦穆公時期的軍事力量十分強大,武功鼎盛在當時無可非議。
誰知道管仲射中的是公子小白的帶鈎。
公子小白吓了一大跳,又怕再來一箭,就故意大叫一聲,咬破舌尖,摔在車裡,連鼻子帶門牙都摔出血來了。
等大夥兒一哭,他才睜開眼睛,松了一口氣。
鮑叔牙叫人抄小道使勁地跑,管仲還在道上,他們早到了。
鮑叔牙說:&ldquo齊國連着鬧内亂,這會兒非立一位有能耐的公子不可。
&rdquo就立公子小白為國君,就是齊桓公(桓huán)。
又打發人去對魯國說,齊國已經有了國君,請他們别送公子糾來了。
可是魯國的兵馬已經到了齊國地界,齊國就發兵去抵抗。
魯莊公就是泥人兒,也有土性子,就跟齊國打起來了。
沒想到在乾時打了個敗仗,土地也給齊國奪了去。
齊國要魯國殺了公子糾,交出管仲。
魯國沒有法子,都依了,就逼死了公子糾,拿住了管仲。
謀士施伯說:&ldquo管仲本事大,别放他回去,咱們留下他自己用吧。
要不,就殺了他。
&rdquo齊國的使者央告說:&ldquo他射過國君,國君非得把他親手殺了才能解恨。
&rdquo魯莊公就把公子糾的腦袋和活着的管仲交了出去。
管仲在囚車裡想:&ldquo讓我活着回去,準是鮑叔牙的主意。
萬一魯侯後悔,叫人追上來怎麼辦?&rdquo他就在路上編了個歌,教随從的人唱。
他們一邊唱,一邊趕路,越走越帶勁,兩天的道兒一天半就走完了。
等到魯莊公後悔了,再叫人追上去,他們早出了魯國地界了。
管仲到了齊國,好朋友鮑叔牙先來接他,還把他介紹給齊桓公。
齊桓公說:&ldquo他拿箭射過我,要我的命,你還叫我用他嗎?&rdquo鮑叔牙說:&ldquo那會兒他幫着公子糾,阻止您回國是他的忠心!論本領,他比我強得多。
主公要是能夠用他,他準能給您幹出大事來。
&rdquo齊桓公就依了他的話,拜管仲為相國。
管鮑之交 出自《列子·力命》:&ldquo管仲常歎曰:&lsquo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也。
&rsquo此世稱管鮑善交者。
&rdquo 管,指管仲;鮑,指鮑叔牙。
鮑叔牙對管仲十分了解、信任,甯可損失自己的利益也要幫助管仲。
管仲就說:&ldquo生我的人是我的父母,最了解我的人是鮑叔牙呀!&rdquo他們倆這種友誼就被稱為&ldquo管鮑之交&rdquo。
後來人們就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兩個人之間情深義重,堅固長久的友誼。
曆史上有名的知己還有俞伯牙與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鼓作氣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國的信兒傳到了魯國,魯莊公氣得直翻白眼。
他說:&ldquo我當初真不該不聽施伯的話,把他放了。
什麼射過小白,要親手殺他才出氣。
他們原來把我當作木頭人兒,壓根兒就沒把魯國放在他們的眼裡。
照這麼下去,魯國還保得住嗎?&rdquo他就開始練兵,造兵器,打算報仇。
齊桓公(桓huán)聽了,想先下手,就要打到魯國去。
管仲攔着他,說:&ldquo主公才即位,本國還沒安定下來,可不能在這會兒去打人家。
&rdquo齊桓公正因為剛即位,想出風頭,顯出他真比公子糾強得多,也好叫大臣們服他,要是依着管仲先把政治、軍隊、生産一件件都辦好了,那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
他就叫鮑叔牙當大将帶領大軍,一直打到魯國的長勺去。
魯莊公氣了個半死,臉紅脖子粗地說:&ldquo齊國欺負咱們,太過分了!施伯,你瞧咱們是非得拼一下子不可吧?&rdquo施伯說:&ldquo我推薦一個人,準能對付齊國。
&rdquo魯莊公急着問他:&ldquo誰呀?&rdquo施伯說:&ldquo這人叫曹刿(guì),挺有能耐,文的武的都行。
要是咱們真心去請他,他也許能出來。
&rdquo魯莊公就叫施伯快去請。
施伯見了曹刿,把本國給人欺負的事說明白了,又拿話激他,想叫他出來給本國出點兒力氣。
曹刿笑着說:&ldquo怎麼?你們做大官吃大肉的還要跟我們吃苦菜的小百姓商量大事嗎?&rdquo施伯賠着笑臉說:&ldquo好兄弟,别這麼說了。
&rdquo他一個勁兒央告,求曹刿幫助國君過了這道難關。
曹刿就跟着他去見魯莊公。
魯莊公問他怎麼打退齊國人。
他說:&ldquo那可說不定。
打仗是個活事,要随機應變,沒有什麼不變的死法子。
&rdquo魯莊公相信他有本事,就同他帶着大軍上長勺去。
曹刿 曹刿是曆史上有名的軍事理論家,他是周文王的兒子曹叔振铎的後代,和曹國的君主是同宗。
據說曹刿當時在魯國的一座山上隐居。
齊國、魯國交戰,魯國連輸了好幾仗,被齊國大軍壓境。
危難之際,曹刿為魯莊公出謀劃策,反敗為勝,在曆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筆。
但此後的曹刿卻消失在曆史文獻中。
有一種說法認為,曹刿在魯莊公三十三年的時候謀反,被魯莊公的兒子公子般制服,趕出了魯國,最終病死在莒國(莒jǔ)。
到了長勺,擺下陣勢,遠遠地對着齊國的兵營。
兩國軍隊的中間隔着一片平地,好像是一條幹了的大河,兩邊的軍隊好像是挺高的河堤。
哪一邊都能往中間倒下,什麼時候都能把這河道填滿。
鮑叔牙上回打赢了,知道對面不能先動手,就下令打過去。
魯莊公一聽見對面的鼓聲響得跟打雷似的,就叫這邊也打鼓。
曹刿攔住他,說:&ldquo等等。
他們這會兒正在興頭上。
咱們出去,正合了他們的心意,不如在這兒等着,别跟他們打。
&rdquo魯莊公就下令,不許嚷,不許打,光叫弓箭手守住陣腳。
齊國人随着鼓聲沖過來,可沒碰上對手,沒法打進去,就退回來了。
待了一會兒,又打鼓沖鋒。
對手呢,好像在地上紮了根似的動也不動,一個人也不出來。
齊國人白忙了半天,使不出勁兒來,真沒有意思,嘴裡直唠叨。
鮑叔牙可不灰心,他說:&ldquo他們不敢打,也許是等着救兵呢。
咱們再沖一回,不管他們出來不出來,一直沖過去,準能赢了。
&rdquo這就打第三通鼓了。
那夥子士兵都膩煩死了。
明知道魯國人隻守不戰,幹嗎還去呢?命令又不能不依,去就去吧。
大夥兒就又跑過去了。
誰知道對面忽然&ldquo咚咚咚&rdquo鼓聲震天響,魯國的将士&ldquo嘩&rdquo一下子都沖出來,就跟雹子打荷葉似的打得齊國兵馬全垮了。
魯莊公看齊兵拼命逃跑,就要追。
曹刿說:&ldquo慢着,讓我瞧瞧再說。
&rdquo他就站在兵車上,手搭涼棚往前瞧,瞧了一陣兒,又下來看看敵人的車印和腳印,才跳上車去,說:&ldquo追上去吧!&rdquo就這麼追了三十多裡,得着了好些敵人的兵器和車馬。
魯莊公赢了,問曹刿:&ldquo頭兩回他們打鼓,你為什麼不許咱們打鼓呢?&rdquo曹刿說:&ldquo打仗全憑一股子勁兒。
打鼓就是叫人起勁兒。
頭一回的鼓頂有力,第二回就差了,第三回就是響得再怎麼厲害,也沒有勁兒了。
趁着他們沒有勁兒的時候,咱們&lsquo一鼓作氣&rsquo打過去,怎能不赢呢?&rdquo魯莊公直點頭,可還不明白人家跑了為什麼不趕緊追上去。
曹刿說:&ldquo敵人逃跑也許是假的,說不定前面有埋伏,非得瞧見他們旗子也倒了,車轍也亂了,兵也散了,才能夠大膽地追上去。
&rdquo魯莊公挺佩服地說:&ldquo你真是個精通兵事的将軍。
&rdquo 一鼓作氣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ldquo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rdquo 作,振作;氣,勇氣。
魯莊公十年,魯國和齊國在長勺列兵打仗。
齊國軍隊勢頭猛勁,首先進攻。
曹刿勸魯莊公避開齊軍的強勢勁頭,隻守不攻。
于是,魯軍不迎戰,隻是用弓箭手放箭來阻擋齊軍。
齊軍沖出去兩次,沒遇到對手,還沖不進魯軍陣營,氣勢慢慢消耗沒了,魯軍趁此機會,擂鼓進攻,一舉打敗齊軍。
這個曆史故事告訴我們打仗要抓住最好的時機。
後來這個成語的意思延伸為趁着勁頭最足的時候把事情一口氣做完,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拖拖拉拉或者猶豫不決往往什麼也做不成。
老馬識途 齊桓公(桓huán)正和管仲算計着怎麼去征伐楚國,燕國派使者來請救兵,說北邊的山戎(róng)侵略進來,來勢非常兇猛,燕國人已經打了幾個敗仗,眼瞅着老百姓都要給山戎殺害了,央告齊侯快點兒去救。
管仲對齊桓公說:&ldquo主公要征伐楚國,先得打退山戎。
北方太平了,才能夠專心對付南方的蠻族。
&rdquo齊桓公就帶領着大隊人馬去救燕國。
公元前663年,齊國的大隊人馬到了濟水,魯莊公來迎接他們。
齊桓公把去征伐山戎的事告訴了他。
魯莊公說:&ldquo您出來抵禦北方的外族,不讓他們侵略進來,不光是燕國,就是對我們魯國也有好處。
我願意派一隊人馬跟着您去。
&rdquo齊桓公正想建立武功,征伐山戎很有把握,就說:&ldquo北方路遠,道上又有危險,我不敢麻煩您。
萬一需要更多的人馬,那時候我再請您幫忙。
&rdquo魯莊公就依了齊桓公的話。
韓非子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老馬識途這個故事就是他最早記述的。
韓非子是韓國的貴族,和秦國的李斯是同門師兄弟。
韓非子有口吃的毛病,但他很善于寫文章,《孤憤》和《五蠹》都是他的名篇。
秦王嬴政十分欣賞韓非子,就想找機會跟他交流。
後來韓王派韓非子作為使者出使秦國,秦王特别高興地接待了他。
李斯就起了嫉妒之心。
李斯幫秦王制訂的吞并六國計劃,第一步就是要滅掉韓國。
他怕韓非子破壞他的大計,就跟秦王嬴政說了很多壞話,韓非子于是被捕,被迫服毒自殺了。
齊國的大隊人馬到了燕國,山戎早已搶了一批壯丁、女子和無數值錢的東西逃回去了。
管仲說:&ldquo山戎沒打就走,等到咱們一走,他們準又來搶掠。
要安定北方,非打敗山戎不行。
&rdquo齊桓公就決定再向前進。
燕莊公要帶領着本國的人馬作為前隊。
齊桓公說:&ldquo貴國的人馬剛跟敵人打了仗,已經辛苦了,還是放在後隊吧。
&rdquo燕莊公又對齊桓公說:&ldquo離這兒八十裡地,有個小國,叫無終國,跟我們有點兒交情。
要是把他們請出來幫幫忙,咱們可就有了帶道的了。
&rdquo齊桓公立刻派人帶了禮物去見無終國國君,無終國國君也真派了大将來助戰。
齊國、燕國、無終國的人馬打敗了山戎。
山戎的頭兒密盧向北邊跑去,抛下了馬、牛、羊、大豆、帳篷等不少東西,都給中原的人拿回來了。
他們又救出了不少從燕國擄去的壯丁和女子。
山戎的老百姓投降了,齊桓公打算收服山戎,囑咐将士們不許殺害他們。
山戎人做夢也想不到會有這種寬待,簡直感激得要哭出來了。
齊桓公問他們:&ldquo你們的頭子逃到哪兒去了?&rdquo他們實話實說:&ldquo到孤竹國借兵去了。
&rdquo齊桓公和管仲決定再去征伐孤竹國,好叫中國的北方能有太平的日子。
三國的人馬就又往北前進。
中原的大隊人馬到了孤竹國附近,就碰見山戎的頭兒密盧和孤竹國的大将黃花。
他們倆各帶着一隊人馬前來應戰,但又打了一個敗仗。
齊桓公一瞧天也不早了,就安營紮寨,打算休息一夜,明天再去攻打孤竹國。
到了頭更天的時候,齊國的士兵帶着孤竹國的大将黃花來見齊桓公。
齊桓公一瞧他雙手捧着一顆人頭,就問他:&ldquo你來幹什麼?&rdquo黃花跪在地上,奉上人頭,說:&ldquo我們的頭子答裡呵不聽我良言相勸,非得幫助山戎不行。
這會兒我們打了敗仗,答裡呵把老百姓都帶走,還親自到沙漠去請救兵。
我就殺了山戎的頭子密盧來投降,情願在大王手底下當個小兵。
您的人馬去追趕答裡呵,我可以帶路,省得他回來報仇。
&rdquo齊桓公和管仲把那顆人頭仔細瞧了一陣子,又叫将士們認了認,真是密盧的腦袋。
大概他們是窩裡反了,齊桓公就把黃花留下。
第二天,齊桓公和燕莊公跟着黃花進了孤竹國的都城,果然是一座空城。
齊桓公叫燕莊公帶着燕國人,守住孤竹國的都城,自己帶着全部人馬跟着黃花去追答裡呵。
黃花在前頭帶道,中原的隊伍在後頭跟着,浩浩蕩蕩,一路走去。
到了快掌燈的時候,他們到了一個地方,當地人把它叫&ldquo迷谷&rdquo,又叫&ldquo旱海&rdquo。
那地方就跟大海一樣,沒邊沒沿,别說是在晚上,就是在大天白日,也分不出東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