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林漢達先生
關燈
小
中
大
周有光
林漢達先生(1900&mdash1972)是我的同道、同事和難友。
他是一位教育家、出版家和語文現代化的研究者。
他一生做了許多工作,例如向傳統教育挑戰、推進掃盲工作、研究拼音文字、編寫曆史故事、提倡成語通俗化,等等。
1941年,林先生出版他的教育理論代表作《向傳統教育挑戰》,一方面批判地引進西方的教育學說,一方面向中國的傳統教育提出強烈的挑戰。
他認為,要振興中國的教育,必須改革在封建社會中形成的教育成規。
在教學中,&ldquo興趣和努力&rdquo是不應當分割的,&ldquo興趣生努力,努力生興趣&rdquo。
他在半個世紀以前發表的教育理論,好像是針對着今天的教育實際問題,仍舊值得我們學習和深思。
1942年他出版《中國拼音文字的出路》,對拼音文字的&ldquo正詞法&rdquo和其中的&ldquo同音詞&rdquo問題,提出了新見解,使語文界耳目一新。
他用&ldquo簡體羅馬字&rdquo譯寫出版《路得的故事》和《窮兒苦狗記》,在實踐中驗證理論。
1952年,教育部成立&ldquo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rdquo,林先生擔任副主任。
他滿腔熱忱、全力以赴,投身于大規模的掃盲工作。
他重視師資,親自培訓掃盲教師,親自編寫教材。
林先生認為語文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語文現代化的首要工作是&ldquo文體口語化&rdquo。
文章不但要寫出來用眼睛看得懂,還要念出來用耳朵聽得懂,否則不是現代的好文章。
他認為曆史知識是愛國教育的必要基礎。
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編寫通俗的曆史故事上。
這一工作,一方面傳播了曆史知識,一方面以身作則,提倡文章的口語化。
林先生曾對我說:&ldquo我一口甯波話,按照我的甯波官話來寫,是不行的。
&rdquo因此,他深入北京的居民中間,學習他們的口語,寫成文稿,再請北京的知識分子看了修改。
一位曆史學者批評說,林先生費了很大的勁兒,這對曆史學有什麼貢獻呢?但是,這不是對曆史學的貢獻,這是對教育和語文的貢獻。
&ldquo二十四史&rdquo有幾個人閱讀?中國通史一類的書也不是廣大群衆容易看懂的。
中國青年對中國曆史了解越來越貧乏。
曆史&ldquo演義&rdquo和曆史&ldquo戲劇&rdquo臆造過多。
通俗易懂而又趣味盎然的曆史故事書正是今天群衆十分需要的珍貴讀物。
他接連編寫出版了《東周列國故事新編》《春秋故事》《戰國故事》《春
他是一位教育家、出版家和語文現代化的研究者。
他一生做了許多工作,例如向傳統教育挑戰、推進掃盲工作、研究拼音文字、編寫曆史故事、提倡成語通俗化,等等。
1941年,林先生出版他的教育理論代表作《向傳統教育挑戰》,一方面批判地引進西方的教育學說,一方面向中國的傳統教育提出強烈的挑戰。
他認為,要振興中國的教育,必須改革在封建社會中形成的教育成規。
在教學中,&ldquo興趣和努力&rdquo是不應當分割的,&ldquo興趣生努力,努力生興趣&rdquo。
他在半個世紀以前發表的教育理論,好像是針對着今天的教育實際問題,仍舊值得我們學習和深思。
1942年他出版《中國拼音文字的出路》,對拼音文字的&ldquo正詞法&rdquo和其中的&ldquo同音詞&rdquo問題,提出了新見解,使語文界耳目一新。
他用&ldquo簡體羅馬字&rdquo譯寫出版《路得的故事》和《窮兒苦狗記》,在實踐中驗證理論。
1952年,教育部成立&ldquo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rdquo,林先生擔任副主任。
他滿腔熱忱、全力以赴,投身于大規模的掃盲工作。
他重視師資,親自培訓掃盲教師,親自編寫教材。
林先生認為語文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語文現代化的首要工作是&ldquo文體口語化&rdquo。
文章不但要寫出來用眼睛看得懂,還要念出來用耳朵聽得懂,否則不是現代的好文章。
他認為曆史知識是愛國教育的必要基礎。
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編寫通俗的曆史故事上。
這一工作,一方面傳播了曆史知識,一方面以身作則,提倡文章的口語化。
林先生曾對我說:&ldquo我一口甯波話,按照我的甯波官話來寫,是不行的。
&rdquo因此,他深入北京的居民中間,學習他們的口語,寫成文稿,再請北京的知識分子看了修改。
一位曆史學者批評說,林先生費了很大的勁兒,這對曆史學有什麼貢獻呢?但是,這不是對曆史學的貢獻,這是對教育和語文的貢獻。
&ldquo二十四史&rdquo有幾個人閱讀?中國通史一類的書也不是廣大群衆容易看懂的。
中國青年對中國曆史了解越來越貧乏。
曆史&ldquo演義&rdquo和曆史&ldquo戲劇&rdquo臆造過多。
通俗易懂而又趣味盎然的曆史故事書正是今天群衆十分需要的珍貴讀物。
他接連編寫出版了《東周列國故事新編》《春秋故事》《戰國故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