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林漢達先生
關燈
小
中
大
秋五霸》《西漢故事》《東漢故事》《前後漢故事新編》《三國故事新編》《上下五千年》(由曹餘章同志續完,香港版改名為《龍的故事》),用力之勤,使人驚歎!這些用&ldquo規範化普通話&rdquo編寫的通俗曆史故事,不但青年讀來容易懂,老年讀來也津津有味,是理想的曆史入門書。
這樣的書,在我們這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裡,實在太少了。
在編寫曆史故事的時候,他遇到許多&ldquo文言成語&rdquo。
&ldquo文言成語&rdquo大多是簡潔精辟的四字結構,其中濃縮着曆史典故和曆史教訓。
有的不難了解,例如&ldquo大題小做&rdquo&ldquo後來居上&rdquo&ldquo畫蛇添足&rdquo。
可是,對一般讀者來說,很多成語極難了解,因為其中的字眼生僻,讀音難準,不容易知道它的來源和典故,必須一個一個都經過一番費事的解釋,否則一般人是摸不着頭腦的。
例如&ldquo懲前毖後&rdquo&ldquo杯弓蛇影&rdquo&ldquo守株待兔&rdquo。
文言成語的生澀難懂妨礙大衆閱讀和理解,是不是可以把難懂的文言成語改得通俗一點兒呢?林先生認為是可以的,而且是必須的。
他從1965年到1966年,在《文字改革》雜志上連續發表《文言成語和普通話對照》,研究如何用普通話裡&ldquo生動活潑、明白清楚&rdquo的說法,代替生僻難懂的文言成語。
他認為,&ldquo普通話比文言好懂,表現充分,生命力強,在群衆嘴裡有根&rdquo。
為了語文教育大衆化,他嘗試翻譯中學課本中的文言文為白話文。
例如《文字改革》雜志1963年第8期刊登的他的譯文《愛蓮說》。
他提倡大量翻譯古代名著,這是&ldquo五四&rdquo白話文運動以來做得很不夠的一個方面。
把文言翻譯成為白話,便于讀者從白話自學文言,更深刻地了解文言,有利于使文言名著傳之久遠,同時也推廣了口語化的白話文。
林先生說,語文大衆化要&ldquo三化&rdquo:通俗化、口語化、規範化。
通俗化是叫人容易看懂;口語化就是要能&ldquo上口&rdquo,朗讀出來是活的語言;規範化是要合乎語法、修辭和用詞習慣。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并主持制訂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被譽為&ldquo漢語拼音之父&rdquo。
本文節選自周有光先生2000年所作《懷念林漢達先生&mdash&mdash林漢達誕辰100周年》。
這樣的書,在我們這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裡,實在太少了。
在編寫曆史故事的時候,他遇到許多&ldquo文言成語&rdquo。
&ldquo文言成語&rdquo大多是簡潔精辟的四字結構,其中濃縮着曆史典故和曆史教訓。
有的不難了解,例如&ldquo大題小做&rdquo&ldquo後來居上&rdquo&ldquo畫蛇添足&rdquo。
可是,對一般讀者來說,很多成語極難了解,因為其中的字眼生僻,讀音難準,不容易知道它的來源和典故,必須一個一個都經過一番費事的解釋,否則一般人是摸不着頭腦的。
例如&ldquo懲前毖後&rdquo&ldquo杯弓蛇影&rdquo&ldquo守株待兔&rdquo。
文言成語的生澀難懂妨礙大衆閱讀和理解,是不是可以把難懂的文言成語改得通俗一點兒呢?林先生認為是可以的,而且是必須的。
他從1965年到1966年,在《文字改革》雜志上連續發表《文言成語和普通話對照》,研究如何用普通話裡&ldquo生動活潑、明白清楚&rdquo的說法,代替生僻難懂的文言成語。
他認為,&ldquo普通話比文言好懂,表現充分,生命力強,在群衆嘴裡有根&rdquo。
為了語文教育大衆化,他嘗試翻譯中學課本中的文言文為白話文。
例如《文字改革》雜志1963年第8期刊登的他的譯文《愛蓮說》。
他提倡大量翻譯古代名著,這是&ldquo五四&rdquo白話文運動以來做得很不夠的一個方面。
把文言翻譯成為白話,便于讀者從白話自學文言,更深刻地了解文言,有利于使文言名著傳之久遠,同時也推廣了口語化的白話文。
林先生說,語文大衆化要&ldquo三化&rdquo:通俗化、口語化、規範化。
通俗化是叫人容易看懂;口語化就是要能&ldquo上口&rdquo,朗讀出來是活的語言;規範化是要合乎語法、修辭和用詞習慣。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并主持制訂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被譽為&ldquo漢語拼音之父&rdquo。
本文節選自周有光先生2000年所作《懷念林漢達先生&mdash&mdash林漢達誕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