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捉迷藏,看皇後還有什麼話說?」
※ ※ ※
此去彼來,隻要有皇帝的地方,傅夫人絕對不去。
她倒還能拋得開皇帝,也不是拋得開,隻是想透了,決無再見的可能,所以死心塌地,不起這樣的念頭。
但皇帝卻不同。
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想見一見眷愛的人都辦不到,已令人不能心甘,尤其是親生之子都不能看一眼,那就隻怕連平常人家都是件難以容忍的事。
因此,皇帝一直在找機會,或者說是自己製造一個機會跟傅夫人母子相聚。
這樣到了乾隆十一年,有一次太後談起,很想看一看泰山是什麼樣子。
皇帝靈機一動,在六月初一頒了一道上諭。
上諭中首先說明他自幼「心儀先聖,一言一動,無不奉聖訓為法」,但迄今未能一登闕裡之堂,內心不無歉然。
接下來提到康熙「巡幸東魯,親奠孔林」的盛典,又說雍正年間,重修聖廟,隻遣「和親王恭代厝祀,未以命朕,意者其或有待歟?」表示先帝的用意要等他接位以天子的身分,親臨祭奠,因此定於明年三月東巡。
至於登臨泰山,說是「復奉聖母太後懿旨,泰山靈嶽,坤德資生,近在魯邦,宜崇報饗。
朕不敢違,爰遵慈訓,親奉鑾輿,秩於岱宗,用答鴻貺。
」 當然,所有應行典禮,要各該衙門,諸如禮部、太常寺、鴻臚寺、翰林院,還有國子監「敬謹預備」。
此外還必須要聲明的是:「行在一切所需,悉出公帑,毋得指稱供頓儲偫,絲毫貽累閭閻。
羽林衛士,內府人役等,各該管大臣嚴行稽查約束,毋得侵踐田疇,緻妨宿麥。
如有騷擾地方,指名需索者,立即參奏,從重治罪。
」 上諭是在熱河頒發的,傅夫人一得到消息,第一個想到的是太妃。
她記得皇帝曾有過諾言,將奉生母南巡,如今雖隻到山東,但總足以頤養慈親的遊覽,太後能去,太妃是不是也能去呢? 這個疑團一旦在心中,約莫十天,得以消釋了!皇帝授意鍾連,委託秀秀來傳達密命,讓她侍伴太妃,一起東巡。
「皇上的意思,另外專備一隻船,僅太妃乘坐,外面是不知道的,妃嬪的船很多,誰也分辨不清哪隻船中是什麼人。
不過太妃不能沒有人陪伴,皇上說:你無論如何勉為其難。
」 傅夫人略想一想問道:「這件事皇後知道不知道?」 「不知道。
」 「那我就不能去了。
」 這個答語在秀秀意料之中,很快地答說:「這一來,太妃會很傷心。
」 「為什麼呢?」傅夫人驚問。
「太妃先不肯去,說太後禮從煊赫,她冷冷清清,偷偷摸摸地見不得人。
其實她也想去逛一逛,你想一想在那麼個地方悶了幾十年,有誰不想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的?皇帝知道太妃的心思,極力相勸,太妃當然肯了。
不過她說,一出去了,她仍舊跟什麼人都不往來,隻有你陪在身邊,替她講講沿途的風土人情,才有意思。
否則不是去玩,是受罪。
」 這番話當然是早就推敲好了的,但設身處地為太妃想一想,也是實情,傅夫人的意思活動了。
「去一趟也未始不可。
不過,我在皇後面前是說過了的。
」 「不必再提皇後。
」秀秀打斷她的話說,「沒有人敢在皇後面前吐露一個字,除非有一位。
」 「誰?」 「你想呢?」 「我想不出。
」 「傅尚香!」 傅尚香是傅恆的胞妹,也就是皇後的胞妹,遠嫁在外。
傅夫人不相信她會告密,因為他們姑嫂之間感情很好,甚至她也不相信傅尚香知道她跟皇帝之間的關係。
唯一要顧慮的是丈夫,但如隨侍太妃下江南,可想而知的,正任領侍衛內大臣的傅恆,一定會受皇帝的密旨,不得洩漏等事。
然則他又何敢到皇後那裏去告密? 這樣轉著念頭,心裏已定了主意。
秀秀也看出來了,不必再有贅詞。
不過還有件事,不能不說。
「太妃的意思,其實也是皇上的意思,你得把小哥兒帶去。
」 這一點,傅夫人認為需要考慮,小孩子在船裏閒不住,一露痕跡,無法遮掩,後果堪虞。
「到時候再看吧!」她隻能這樣答覆秀秀。
※ ※ ※ 東巡的日子變更了,原定來年三月,決意提早到二月。
因為太後想在清明以前回鑾,正好順道到易州去謁先帝的泰陵。
宮眷們由於明年初春,便有扈駕出遊的機會,所以一交臘月便在談論這件事,興高彩烈地,年下十分熱鬧。
但當臘月二十,各衙門一律封印,過年的味道更趨濃厚時,七阿哥永琮,忽然出痘了。
七阿哥是皇後在上年四月初一日生的。
皇後有過一個兒子,行二,名叫永璉,生得十分聰明,所以皇帝密定儲位,已指定了這個嫡出之子。
誰知養到九歲,不幸夭折,追贈為端慧皇太子。
那是乾隆三年的事。
隔了八年,皇後再度有喜,居然又是一子。
皇帝與皇後珍愛備至,所以證實七阿哥是出痘以後,宮中禁例極嚴,不準炒豆子,不準潑水,內務府慎刑司所羈押的,犯了罪過的太監、宮女一律釋放,為的是可以上邀天眷。
哪知到了除夕的亥時,也就是乾隆十二年的最末一個時辰,七阿哥的一條小命,到底還是沒有保住。
皇後哭得死去活來,宮中這個年也就過得淒慘無比了。
皇帝自然也很傷感,不過尚能排遣,還親筆寫來一道上諭悼念。
但這道上諭卻更傷了皇後的心。
這道上諭共分三段,第一段說:「皇七子永琮毓粹中宮,性成夙慧,甫及兩周,岐嶷表異,聖母皇太後因其出自正嫡,聰穎殊常,鍾愛最篤。
朕亦深望教養成立,可屬承祧,今不意以出痘薨逝,深為軫悼。
」 第二段是表明如何處置永琮喪儀。
永琮雖為中宮所出,但與皇二子永璉的情形不同。
一是皇帝雖已默定永琮將來可繼皇位,但並未像永璉那樣,已寫下「遺旨」封貯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而且永琮亦尚在繈褓,不比永璉已上學讀書。
再則自古以來,亦沒有皇後所出之子,一遇夭折,一概追贈皇太子的成例。
不過念在「皇後名門淑質,十餘年來侍奉皇太後,承歡緻孝,備極恭順,作配朕躬,恭儉寬仁,可稱賢後,乃誕育佳兒,再遭夭折,殊難為懷」,因此,皇七子永琮的喪儀,應視皇子從優。
這是安慰皇後,話說得倒很好,可是另外加上一段發抒感想的話,實在不妙,他說:「朕即位以來,敬天勤民,心殷繼述,未敢稍有得罪天地祖宗,而嫡嗣再殤」這是什麼緣故? 照他的推想,莫非因為「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後正嫡紹承大統者,」而他不服這口氣,立意「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
此乃朕過耶?」意思是所望過奢,故而上天喪其嫡子示懲。
這雖是他的懺悔之詞,而皇後卻大感刺心。
她倒還能拋得開皇帝,也不是拋得開,隻是想透了,決無再見的可能,所以死心塌地,不起這樣的念頭。
但皇帝卻不同。
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想見一見眷愛的人都辦不到,已令人不能心甘,尤其是親生之子都不能看一眼,那就隻怕連平常人家都是件難以容忍的事。
因此,皇帝一直在找機會,或者說是自己製造一個機會跟傅夫人母子相聚。
這樣到了乾隆十一年,有一次太後談起,很想看一看泰山是什麼樣子。
皇帝靈機一動,在六月初一頒了一道上諭。
上諭中首先說明他自幼「心儀先聖,一言一動,無不奉聖訓為法」,但迄今未能一登闕裡之堂,內心不無歉然。
接下來提到康熙「巡幸東魯,親奠孔林」的盛典,又說雍正年間,重修聖廟,隻遣「和親王恭代厝祀,未以命朕,意者其或有待歟?」表示先帝的用意要等他接位以天子的身分,親臨祭奠,因此定於明年三月東巡。
至於登臨泰山,說是「復奉聖母太後懿旨,泰山靈嶽,坤德資生,近在魯邦,宜崇報饗。
朕不敢違,爰遵慈訓,親奉鑾輿,秩於岱宗,用答鴻貺。
」 當然,所有應行典禮,要各該衙門,諸如禮部、太常寺、鴻臚寺、翰林院,還有國子監「敬謹預備」。
此外還必須要聲明的是:「行在一切所需,悉出公帑,毋得指稱供頓儲偫,絲毫貽累閭閻。
羽林衛士,內府人役等,各該管大臣嚴行稽查約束,毋得侵踐田疇,緻妨宿麥。
如有騷擾地方,指名需索者,立即參奏,從重治罪。
」 上諭是在熱河頒發的,傅夫人一得到消息,第一個想到的是太妃。
她記得皇帝曾有過諾言,將奉生母南巡,如今雖隻到山東,但總足以頤養慈親的遊覽,太後能去,太妃是不是也能去呢? 這個疑團一旦在心中,約莫十天,得以消釋了!皇帝授意鍾連,委託秀秀來傳達密命,讓她侍伴太妃,一起東巡。
「皇上的意思,另外專備一隻船,僅太妃乘坐,外面是不知道的,妃嬪的船很多,誰也分辨不清哪隻船中是什麼人。
不過太妃不能沒有人陪伴,皇上說:你無論如何勉為其難。
」 傅夫人略想一想問道:「這件事皇後知道不知道?」 「不知道。
」 「那我就不能去了。
」 這個答語在秀秀意料之中,很快地答說:「這一來,太妃會很傷心。
」 「為什麼呢?」傅夫人驚問。
「太妃先不肯去,說太後禮從煊赫,她冷冷清清,偷偷摸摸地見不得人。
其實她也想去逛一逛,你想一想在那麼個地方悶了幾十年,有誰不想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的?皇帝知道太妃的心思,極力相勸,太妃當然肯了。
不過她說,一出去了,她仍舊跟什麼人都不往來,隻有你陪在身邊,替她講講沿途的風土人情,才有意思。
否則不是去玩,是受罪。
」 這番話當然是早就推敲好了的,但設身處地為太妃想一想,也是實情,傅夫人的意思活動了。
「去一趟也未始不可。
不過,我在皇後面前是說過了的。
」 「不必再提皇後。
」秀秀打斷她的話說,「沒有人敢在皇後面前吐露一個字,除非有一位。
」 「誰?」 「你想呢?」 「我想不出。
」 「傅尚香!」 傅尚香是傅恆的胞妹,也就是皇後的胞妹,遠嫁在外。
傅夫人不相信她會告密,因為他們姑嫂之間感情很好,甚至她也不相信傅尚香知道她跟皇帝之間的關係。
唯一要顧慮的是丈夫,但如隨侍太妃下江南,可想而知的,正任領侍衛內大臣的傅恆,一定會受皇帝的密旨,不得洩漏等事。
然則他又何敢到皇後那裏去告密? 這樣轉著念頭,心裏已定了主意。
秀秀也看出來了,不必再有贅詞。
不過還有件事,不能不說。
「太妃的意思,其實也是皇上的意思,你得把小哥兒帶去。
」 這一點,傅夫人認為需要考慮,小孩子在船裏閒不住,一露痕跡,無法遮掩,後果堪虞。
「到時候再看吧!」她隻能這樣答覆秀秀。
※ ※ ※ 東巡的日子變更了,原定來年三月,決意提早到二月。
因為太後想在清明以前回鑾,正好順道到易州去謁先帝的泰陵。
宮眷們由於明年初春,便有扈駕出遊的機會,所以一交臘月便在談論這件事,興高彩烈地,年下十分熱鬧。
但當臘月二十,各衙門一律封印,過年的味道更趨濃厚時,七阿哥永琮,忽然出痘了。
七阿哥是皇後在上年四月初一日生的。
皇後有過一個兒子,行二,名叫永璉,生得十分聰明,所以皇帝密定儲位,已指定了這個嫡出之子。
誰知養到九歲,不幸夭折,追贈為端慧皇太子。
那是乾隆三年的事。
隔了八年,皇後再度有喜,居然又是一子。
皇帝與皇後珍愛備至,所以證實七阿哥是出痘以後,宮中禁例極嚴,不準炒豆子,不準潑水,內務府慎刑司所羈押的,犯了罪過的太監、宮女一律釋放,為的是可以上邀天眷。
哪知到了除夕的亥時,也就是乾隆十二年的最末一個時辰,七阿哥的一條小命,到底還是沒有保住。
皇後哭得死去活來,宮中這個年也就過得淒慘無比了。
皇帝自然也很傷感,不過尚能排遣,還親筆寫來一道上諭悼念。
但這道上諭卻更傷了皇後的心。
這道上諭共分三段,第一段說:「皇七子永琮毓粹中宮,性成夙慧,甫及兩周,岐嶷表異,聖母皇太後因其出自正嫡,聰穎殊常,鍾愛最篤。
朕亦深望教養成立,可屬承祧,今不意以出痘薨逝,深為軫悼。
」 第二段是表明如何處置永琮喪儀。
永琮雖為中宮所出,但與皇二子永璉的情形不同。
一是皇帝雖已默定永琮將來可繼皇位,但並未像永璉那樣,已寫下「遺旨」封貯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而且永琮亦尚在繈褓,不比永璉已上學讀書。
再則自古以來,亦沒有皇後所出之子,一遇夭折,一概追贈皇太子的成例。
不過念在「皇後名門淑質,十餘年來侍奉皇太後,承歡緻孝,備極恭順,作配朕躬,恭儉寬仁,可稱賢後,乃誕育佳兒,再遭夭折,殊難為懷」,因此,皇七子永琮的喪儀,應視皇子從優。
這是安慰皇後,話說得倒很好,可是另外加上一段發抒感想的話,實在不妙,他說:「朕即位以來,敬天勤民,心殷繼述,未敢稍有得罪天地祖宗,而嫡嗣再殤」這是什麼緣故? 照他的推想,莫非因為「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後正嫡紹承大統者,」而他不服這口氣,立意「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
此乃朕過耶?」意思是所望過奢,故而上天喪其嫡子示懲。
這雖是他的懺悔之詞,而皇後卻大感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