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皇帝覺察到了?」
「是啊!」
「這倒是件麻煩事。
」 「隻有請十四爺以後別再提了。
」 「當然,當然!不過,」十四阿哥覺得不妥,「皇帝,是不容易有什麼能瞞得他的。
」 「唉!」太後歎口氣,「隻有以後瞧著辦了!」 ※ ※ ※ 經過太後這樣為先帝賠罪的驚人舉動,十四阿哥的心更軟了,同時對皇帝的感情也更不同,深怕有什麼不幸之事發生。
一方面是為皇帝,一方面也是為太後。
他想起一個故事,覺得有說給太後聽的必要。
於是,趁有一天皇帝回京裏到太廟去上祭的機會,派他的隨從到暢春園去找佟煥,請太後召見他,有事面陳。
太後自然照辦,午正時分,叔嫂倆又見了面,跟從前一樣命太監、宮女回避。
不到六十歲的佟煥,對於皇帝出生經過完全明瞭,不必回避。
「我想到一段掌故,想來說給太後聽,」十四阿哥問道,「太後可知道宋朝有一位仁宗皇帝?」 「知道啊!仁宗怎麼樣?」太後問說,「仁宗不是李宸妃生的嗎?」 「是的。
不過太後可知道?仁宗是隔了好久,才知道他的生母是誰。
」 「這倒不知道。
」太後問道,「怎麼會呢?」 「有個緣故,真宗的劉後,始終不肯告訴仁宗,所以仁宗也一直以為劉後是他的生母。
」 聽到這裏,太後有些不安了,想了一會兒問道:「那麼,仁宗是怎麼知道的呢?」 「我先說仁宗的生母李宸妃,打真宗駕崩,劉後垂簾聽政,就把李宸妃送到陵上去住,用意是要隔離他們母子。
後來李宸妃故世,劉後吩咐,照一般妃嬪的葬禮辦。
宰相呂大防便說,李宸妃的身分不同,不能這麼辦。
劉後生氣了,說是趙家的家務,不必外人多管閒事。
呂大防莫奈何,隻好退了下來,想想不妥,就叫人把李宸妃的棺中,灌上水銀,四角安上鐵鏈子,臨空懸在大相國寺的一口大井裏。
」 「這是幹什麼?」太後問道,「是讓李宸妃的屍首不會壞?」 「是的!呂大防告訴手下說,紙裏包不住火,皇上遲早會知道這件事,母子天性,一等知道了,一定要追究這件事。
咱們得為自己留個退步。
」 「這話怎麼說?」 「呂大防的意思是,仁宗總有一天會發現真情,一定會問臣下。
如果不能不預先站穩腳步,會有大禍。
」 「嗯,嗯,」太後自語似地說,「仁宗拿劉後沒法子,這一口氣自然出到大臣頭上。
他們將來得有一番話說。
不錯,屍首是應該想法子保全。
」她接著又問,「仁宗是什麼時候知道的呢?」 「是在劉後駕崩以後。
」呂大防說,「仁宗天生純孝,隻當劉後是他的生身之母,哀哭盡禮,把身子都快哭壞了,於是有個人說:皇上何苦如此,又不是真的死了親娘。
」 「噢,」太後打斷話問,「誰敢這麼在仁宗面前說話?」 「是仁宗的胞叔,行八。
當時管皇子叫大王,這個八大王向來說話沒有顧忌的。
這一說,皇帝自然要追問了。
」 「追問誰呢?問呂大防?」 「由宮裏問到宮外,及至問清楚了真情,仁宗召宰相來,第一道上諭,是派兵看管劉後的家屬。
」 「啊!」太後大驚失色,「這是幹什麼呀?」 「原來仁宗疑心了,疑心劉後害了李宸妃,如果有這樣的事,劉後的家屬豈能無罪?」 「喔,」太後緊接著問,「以後呢?」 「以後!喏,」十四阿哥說,「這就得佩服呂大防了,他早看到了這一點,當時回奏仁宗,說李宸妃終於天年,他當時曾勸劉後以禮葬李宸妃,劉後怕這段真情說穿了,皇帝會難過,所以不肯依從。
李宸妃的屍首,吊在大相國寺井裏。
於是&mdash&mdash」 於是仁宗即刻命駕大相國寺,將宸妃的棺木吊上來,打開棺蓋,面目栩栩如生。
虧得呂大防用水銀保存,仁宗才得初識生母之面。
「這一下,當然哭壞了?」 「當然!」 「劉後家屬呢?」 「釋放了。
因為並無李宸妃死於非命的跡象。
」 照十四阿哥的看法,劉後當時不便說破真相,是有兩點可以原諒的。
第一、當時即使是在皇室中,亦除非像「八大王」那種最近支的親貴,才知道有這樣一個秘密。
其次,劉後一直垂簾聽政,如果她的身分有了變化,就影響到臣下對她的觀感,損害了威信,對於國政的處理,即有不利。
以國家為重,她之不能宣佈真相是情有可原的。
太後鈕祜祿氏聽完他的見解,心裏像吃了螢火蟲似地雪亮。
十四阿哥的意思是要她同意,想法子將皇帝的出生之謎揭破。
因為她不能跟宋朝的劉後比,尤其是她沒有垂簾聽政,並無不得已的苦衷。
「十四爺的話,我很感激,你是要保全我們母子的恩義。
不過,」太後說道,「揭破真相,對我並無妨礙,隻是大家對皇帝的想法會不會跟以前不同呢?」 十四阿哥不即作聲。
他覺得太後這一問,非常重要。
如果公開宣佈,皇帝的出身是如此,難免引起臣下一種異樣的感覺,而況生母是漢人,可能會引起皇室之中的非議。
倘有心蓄異謀的親貴,以此為名,企圖製造宮廷政變,引起另一次慘酷的屠殺,那就悔之莫及了。
不過到底曾是聖祖親自選定繼承皇位的人,魄力決斷過人,當即回答:「奏上太後,此事隻在太後與皇帝母子之間,說個明白,至於皇帝對生母的奉養,隻有實際,並無名分,能這樣辦,庶幾公私兩全。
」 太後欣然同意。
「不過,」她說,「這話我似乎不便說。
從來母以子貴,我如果說了這話,皇帝會對我誤會,以為我有意壓制他的生母。
」 「是!」十四阿哥答說,「太後如果已下了決心,此事我願效勞。
」 「那可是再好不過的事。
」太後很清楚地說,「這件事我委託十四爺全權辦理。
隻要不牽動大局,我無不同意。
」 ※ ※ ※ 受命來揭破這個謎的十四阿哥,反覆思考,始終沒有想出一個理想的辦法,如何能夠保證他在說破真相以後,皇帝不會感情衝動,做出令人驚駭的舉動來。
由於一直有事在心,所以跟皇帝在一起時,往往神思不屬,而且有點愁眉不展的模樣。
皇帝自然看得出來,終於動問了。
「十四叔,」他說,「這幾天我看你有心事。
十四叔你跟我說,我替你去辦。
」 十四阿哥忽然靈機一動。
自覺是找到了最理想的方式。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不覺愁懷
」 「隻有請十四爺以後別再提了。
」 「當然,當然!不過,」十四阿哥覺得不妥,「皇帝,是不容易有什麼能瞞得他的。
」 「唉!」太後歎口氣,「隻有以後瞧著辦了!」 ※ ※ ※ 經過太後這樣為先帝賠罪的驚人舉動,十四阿哥的心更軟了,同時對皇帝的感情也更不同,深怕有什麼不幸之事發生。
一方面是為皇帝,一方面也是為太後。
他想起一個故事,覺得有說給太後聽的必要。
於是,趁有一天皇帝回京裏到太廟去上祭的機會,派他的隨從到暢春園去找佟煥,請太後召見他,有事面陳。
太後自然照辦,午正時分,叔嫂倆又見了面,跟從前一樣命太監、宮女回避。
不到六十歲的佟煥,對於皇帝出生經過完全明瞭,不必回避。
「我想到一段掌故,想來說給太後聽,」十四阿哥問道,「太後可知道宋朝有一位仁宗皇帝?」 「知道啊!仁宗怎麼樣?」太後問說,「仁宗不是李宸妃生的嗎?」 「是的。
不過太後可知道?仁宗是隔了好久,才知道他的生母是誰。
」 「這倒不知道。
」太後問道,「怎麼會呢?」 「有個緣故,真宗的劉後,始終不肯告訴仁宗,所以仁宗也一直以為劉後是他的生母。
」 聽到這裏,太後有些不安了,想了一會兒問道:「那麼,仁宗是怎麼知道的呢?」 「我先說仁宗的生母李宸妃,打真宗駕崩,劉後垂簾聽政,就把李宸妃送到陵上去住,用意是要隔離他們母子。
後來李宸妃故世,劉後吩咐,照一般妃嬪的葬禮辦。
宰相呂大防便說,李宸妃的身分不同,不能這麼辦。
劉後生氣了,說是趙家的家務,不必外人多管閒事。
呂大防莫奈何,隻好退了下來,想想不妥,就叫人把李宸妃的棺中,灌上水銀,四角安上鐵鏈子,臨空懸在大相國寺的一口大井裏。
」 「這是幹什麼?」太後問道,「是讓李宸妃的屍首不會壞?」 「是的!呂大防告訴手下說,紙裏包不住火,皇上遲早會知道這件事,母子天性,一等知道了,一定要追究這件事。
咱們得為自己留個退步。
」 「這話怎麼說?」 「呂大防的意思是,仁宗總有一天會發現真情,一定會問臣下。
如果不能不預先站穩腳步,會有大禍。
」 「嗯,嗯,」太後自語似地說,「仁宗拿劉後沒法子,這一口氣自然出到大臣頭上。
他們將來得有一番話說。
不錯,屍首是應該想法子保全。
」她接著又問,「仁宗是什麼時候知道的呢?」 「是在劉後駕崩以後。
」呂大防說,「仁宗天生純孝,隻當劉後是他的生身之母,哀哭盡禮,把身子都快哭壞了,於是有個人說:皇上何苦如此,又不是真的死了親娘。
」 「噢,」太後打斷話問,「誰敢這麼在仁宗面前說話?」 「是仁宗的胞叔,行八。
當時管皇子叫大王,這個八大王向來說話沒有顧忌的。
這一說,皇帝自然要追問了。
」 「追問誰呢?問呂大防?」 「由宮裏問到宮外,及至問清楚了真情,仁宗召宰相來,第一道上諭,是派兵看管劉後的家屬。
」 「啊!」太後大驚失色,「這是幹什麼呀?」 「原來仁宗疑心了,疑心劉後害了李宸妃,如果有這樣的事,劉後的家屬豈能無罪?」 「喔,」太後緊接著問,「以後呢?」 「以後!喏,」十四阿哥說,「這就得佩服呂大防了,他早看到了這一點,當時回奏仁宗,說李宸妃終於天年,他當時曾勸劉後以禮葬李宸妃,劉後怕這段真情說穿了,皇帝會難過,所以不肯依從。
李宸妃的屍首,吊在大相國寺井裏。
於是&mdash&mdash」 於是仁宗即刻命駕大相國寺,將宸妃的棺木吊上來,打開棺蓋,面目栩栩如生。
虧得呂大防用水銀保存,仁宗才得初識生母之面。
「這一下,當然哭壞了?」 「當然!」 「劉後家屬呢?」 「釋放了。
因為並無李宸妃死於非命的跡象。
」 照十四阿哥的看法,劉後當時不便說破真相,是有兩點可以原諒的。
第一、當時即使是在皇室中,亦除非像「八大王」那種最近支的親貴,才知道有這樣一個秘密。
其次,劉後一直垂簾聽政,如果她的身分有了變化,就影響到臣下對她的觀感,損害了威信,對於國政的處理,即有不利。
以國家為重,她之不能宣佈真相是情有可原的。
太後鈕祜祿氏聽完他的見解,心裏像吃了螢火蟲似地雪亮。
十四阿哥的意思是要她同意,想法子將皇帝的出生之謎揭破。
因為她不能跟宋朝的劉後比,尤其是她沒有垂簾聽政,並無不得已的苦衷。
「十四爺的話,我很感激,你是要保全我們母子的恩義。
不過,」太後說道,「揭破真相,對我並無妨礙,隻是大家對皇帝的想法會不會跟以前不同呢?」 十四阿哥不即作聲。
他覺得太後這一問,非常重要。
如果公開宣佈,皇帝的出身是如此,難免引起臣下一種異樣的感覺,而況生母是漢人,可能會引起皇室之中的非議。
倘有心蓄異謀的親貴,以此為名,企圖製造宮廷政變,引起另一次慘酷的屠殺,那就悔之莫及了。
不過到底曾是聖祖親自選定繼承皇位的人,魄力決斷過人,當即回答:「奏上太後,此事隻在太後與皇帝母子之間,說個明白,至於皇帝對生母的奉養,隻有實際,並無名分,能這樣辦,庶幾公私兩全。
」 太後欣然同意。
「不過,」她說,「這話我似乎不便說。
從來母以子貴,我如果說了這話,皇帝會對我誤會,以為我有意壓制他的生母。
」 「是!」十四阿哥答說,「太後如果已下了決心,此事我願效勞。
」 「那可是再好不過的事。
」太後很清楚地說,「這件事我委託十四爺全權辦理。
隻要不牽動大局,我無不同意。
」 ※ ※ ※ 受命來揭破這個謎的十四阿哥,反覆思考,始終沒有想出一個理想的辦法,如何能夠保證他在說破真相以後,皇帝不會感情衝動,做出令人驚駭的舉動來。
由於一直有事在心,所以跟皇帝在一起時,往往神思不屬,而且有點愁眉不展的模樣。
皇帝自然看得出來,終於動問了。
「十四叔,」他說,「這幾天我看你有心事。
十四叔你跟我說,我替你去辦。
」 十四阿哥忽然靈機一動。
自覺是找到了最理想的方式。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不覺愁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