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交代了這件事,皇帝開始一意對付年羹堯跟九阿哥,儘量找他們兩個人的錯處,不過對九阿哥還隻是責備,對年羹堯便是追究。
一個月之中,「著令年羹堯明白回奏」的要案,不下二、三十件之多。
當然,每一件都是年羹堯無法說得明白的。
到了四月裏,先革陝西巡撫胡期恒的職,接著將年羹堯調為杭州將軍,川陝總督派嶽鍾琪署理,撫遠大將軍印收繳。
上諭由吏部咨行,四月十八日到西安,上下都震動了! 有人勸他起兵造反,有人勸他俯首聽命。
年羹堯方寸大亂,經過四天的反覆思量,才寫了一個密摺謝恩。
而這四天的耽延,使得皇帝大為懷疑,事實上也確是如此,果然感恩,自然立即上摺,何緻遲至四天之久? 事實上,年羹堯從回任以後,不斷召集心腹,密議進止的種種情形,皇帝十知八九,因為他有許多耳目,分佈在西北。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年羹堯的侍衛高其素,其兄是雲貴總督高其倬。
高其倬亦是漢軍,而且與年羹堯同期,不但同期,而且是連襟。
此人亦是翰林出身,居官謹飭,隻是才具稍短,所以皇帝曾經有諭給他,說是「事事問年羹堯」。
及至這一次年羹堯入覲,皇帝大為不滿,決定要翦除他時,首先就想到高其倬,應該有所佈置。
皇帝心想,高其倬之與年羹堯接近,是奉旨辦理,不好責備他,而且據雲南藩司李衛上奏,高其倬亦沒有什麼勾結年羹堯的證據。
但要收服他為己所用,卻需使個能讓他感德懷恩,又痛恨年羹堯的手段。
於是,他在雍正二年年底,寫了一道密諭給高其倬,說年羹堯談到雲南的吏治,認為一無可取,而且刑名、錢穀、鹽政,以及雲南特產,專供戶部鑄製錢之用的銅礦,「皆不可問」。
高其倬不稱雲貴總督之任。
皇帝告訴他說,知道高其倬居官清正,所以完全不信年羹堯的話。
而且自己認錯:「朕命爾事事問年羹堯之前諭,大錯矣!今當此諭共爾,朕實愧之。
」 皇帝肯用這種方式,作為慰撫,高其倬豈有不感動之理。
所以立刻上摺聲明。
他說:「臣之與年羹堯,臣本非後進,受其栽培提挈之恩,又因生平小器,硁硁守分,不肯為夤緣趨附之行。
彼此原在一族,又是連襟,然起初相見極稀,交情亦淡。
後欽奉聖祖仁皇帝特旨,全族下翰林俱在國史館幫修功臣列傳,從此在一館行走,日日相見。
」 對於交情之由來,他說得相當坦率:「臣謂年羹堯才長,可以勝繁劇之任,年羹堯亦知臣拘謹,不敢為敗檢之事,以此相知,實非因親戚綢繆。
」 接下來說彼此的蹤跡:「自年羹堯為四川巡撫之後,十七年不相見,或半年一年、亦有間二三年者,有書劄問候。
然昔日相識之舊意尚在,是以臣前於皇上之前,不敢隱諱,曾奏稱與臣相好,不謂其遂至誣及臣之操守名節。
」 此後便是自辯其如何不曾貪污,請皇帝「命員徹底清查。
」最後又因為他的胞弟高其素,因中武進士派為侍衛,而由年羹堯挑帶至陝西,「不勝愁慮」,請皇帝將高其素仍舊調回。
皇帝自然大加慰撫,深表信任,然後收服了高其素,死心塌地為皇帝作監視年羹堯的工作。
因此當調杭州將軍的謝恩摺到京後,接著便有高其素的密奏上達,道破年羹堯的打算是:藉故拖延,還希冀著有恩命會讓他留任。
又說年羹堯部下,頗有人認為皇帝如此對待功臣,令人寒心。
由於既有成見,又有此報告,皇帝認為年羹堯的奏摺中,字裏行間,不免譏訕負氣,因而用同樣尖酸的口吻批答。
在「跪讀諭旨,感入五中」下,硃批是:「若不實感,非人心也。
」意謂本為死罪,而用這樣降調的處分,如果有人心,應該實實在在地感激。
倘不知感,就不算是人。
說皇帝「教誨詳明,切中臣病,臣得自知悔艾」這一句下面,批的是:「我君臣二人,實知愧悔方好。
」 皇帝的愧悔,自然是看錯了年羹堯。
「不使終於廢棄,寵命下頒」的「寵」字,皇帝便覺有譏訕之意。
以前疊賜殊恩,皆用「寵」字,今受譴責,亦用此字樣,其情可惡!而皇帝特借此題目做了兩句文章:「自此受寵若驚,方可法古大臣之萬一。
不然,我二人為千古大笑話矣!」 這是警告,倘非戒慎恐懼,舊行不改,恐不免伏誅。
以前水乳交融曾說,「我二人做個千古君臣知遇榜樣,全天下後世欽慕流涎」,不道是這樣一個君臣相仇、非殺不可的「榜樣」,豈不是「千古大笑話」? 對杭州將軍之命,年羹堯說:「似此殊恩。
臣身受之,臣心知之,而口不能言。
」這確是負氣的話。
皇帝針鋒相對地在「身受」之下批道:「朕加矣!」在「心知」之下批道:「汝知矣!」無異當面詢問:「這一下你知道我的厲害了吧?」 身受心知,口不能言,然則如何?年羹堯說道:「惟有愛惜軀命,勉供厥職,效犬馬之餘力,冀圖報於萬一。
雖經具疏奏謝天恩,而感刻之私,此衷仍難自已,謹再繕摺,恭謝以聞。
」 這段話相當糟糕!「愛惜軀命」頗有忍死「須臾」之意,而「圖報」之「報」、「感刻」之「刻」,皆可從反面去看。
以前後文氣來看,年羹堯似乎說了這麼一句話:君子報仇,三年不晚。
因此,皇帝除了在「愛惜軀命」之下,批了句:「朕實一字也道不出,惟仰面視天耳」以外,另有一大篇硃諭。
第一段說:「朕聞得早有謠言雲:『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
朕今用你此任,況你亦奏過浙省觀象之論。
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
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此二語不知你曾聞得否?」 第二段是兩件令年羹堯「明白回奏」之事。
因為支吾敷衍,皇帝大為不滿,即以作個引子,與年羹堯賭神罰咒,爭辯一番:「再你明白回奏二本,朕覽之實實心寒之極!看此光景,你並不知感悔。
上蒼在上,朕若負你,天誅地滅;你若負朕,不知上蒼如何發落你也!我二人若不時常擡頭上看,使不得!你這光景,是顧你臣節,不管朕之君道,行事總是譏諷,文章口是心非口氣。
加朕以聽讒言、怪功臣之咎,朕亦隻得顧朕君道,而管不得你臣節也,隻得天下後世朕先站一個是字了。
不是當要的主意,大悖謬矣!若如此,不過我君臣止於貽笑天下後世,作從前黨羽之暢心快事耳!言及此,朕實不能落筆也!可愧!可愧!可怪!可怪!」 所謂「不是當要的主意」,意在言外,自然是指約束九阿哥而言。
那一道密旨,皇帝自然也要收繳,但也是遲了四天才送,越發使得皇帝心疑不已。
於是皇帝在猜疑年羹堯謀反之外,更顧慮到他還有
一個月之中,「著令年羹堯明白回奏」的要案,不下二、三十件之多。
當然,每一件都是年羹堯無法說得明白的。
到了四月裏,先革陝西巡撫胡期恒的職,接著將年羹堯調為杭州將軍,川陝總督派嶽鍾琪署理,撫遠大將軍印收繳。
上諭由吏部咨行,四月十八日到西安,上下都震動了! 有人勸他起兵造反,有人勸他俯首聽命。
年羹堯方寸大亂,經過四天的反覆思量,才寫了一個密摺謝恩。
而這四天的耽延,使得皇帝大為懷疑,事實上也確是如此,果然感恩,自然立即上摺,何緻遲至四天之久? 事實上,年羹堯從回任以後,不斷召集心腹,密議進止的種種情形,皇帝十知八九,因為他有許多耳目,分佈在西北。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年羹堯的侍衛高其素,其兄是雲貴總督高其倬。
高其倬亦是漢軍,而且與年羹堯同期,不但同期,而且是連襟。
此人亦是翰林出身,居官謹飭,隻是才具稍短,所以皇帝曾經有諭給他,說是「事事問年羹堯」。
及至這一次年羹堯入覲,皇帝大為不滿,決定要翦除他時,首先就想到高其倬,應該有所佈置。
皇帝心想,高其倬之與年羹堯接近,是奉旨辦理,不好責備他,而且據雲南藩司李衛上奏,高其倬亦沒有什麼勾結年羹堯的證據。
但要收服他為己所用,卻需使個能讓他感德懷恩,又痛恨年羹堯的手段。
於是,他在雍正二年年底,寫了一道密諭給高其倬,說年羹堯談到雲南的吏治,認為一無可取,而且刑名、錢穀、鹽政,以及雲南特產,專供戶部鑄製錢之用的銅礦,「皆不可問」。
高其倬不稱雲貴總督之任。
皇帝告訴他說,知道高其倬居官清正,所以完全不信年羹堯的話。
而且自己認錯:「朕命爾事事問年羹堯之前諭,大錯矣!今當此諭共爾,朕實愧之。
」 皇帝肯用這種方式,作為慰撫,高其倬豈有不感動之理。
所以立刻上摺聲明。
他說:「臣之與年羹堯,臣本非後進,受其栽培提挈之恩,又因生平小器,硁硁守分,不肯為夤緣趨附之行。
彼此原在一族,又是連襟,然起初相見極稀,交情亦淡。
後欽奉聖祖仁皇帝特旨,全族下翰林俱在國史館幫修功臣列傳,從此在一館行走,日日相見。
」 對於交情之由來,他說得相當坦率:「臣謂年羹堯才長,可以勝繁劇之任,年羹堯亦知臣拘謹,不敢為敗檢之事,以此相知,實非因親戚綢繆。
」 接下來說彼此的蹤跡:「自年羹堯為四川巡撫之後,十七年不相見,或半年一年、亦有間二三年者,有書劄問候。
然昔日相識之舊意尚在,是以臣前於皇上之前,不敢隱諱,曾奏稱與臣相好,不謂其遂至誣及臣之操守名節。
」 此後便是自辯其如何不曾貪污,請皇帝「命員徹底清查。
」最後又因為他的胞弟高其素,因中武進士派為侍衛,而由年羹堯挑帶至陝西,「不勝愁慮」,請皇帝將高其素仍舊調回。
皇帝自然大加慰撫,深表信任,然後收服了高其素,死心塌地為皇帝作監視年羹堯的工作。
因此當調杭州將軍的謝恩摺到京後,接著便有高其素的密奏上達,道破年羹堯的打算是:藉故拖延,還希冀著有恩命會讓他留任。
又說年羹堯部下,頗有人認為皇帝如此對待功臣,令人寒心。
由於既有成見,又有此報告,皇帝認為年羹堯的奏摺中,字裏行間,不免譏訕負氣,因而用同樣尖酸的口吻批答。
在「跪讀諭旨,感入五中」下,硃批是:「若不實感,非人心也。
」意謂本為死罪,而用這樣降調的處分,如果有人心,應該實實在在地感激。
倘不知感,就不算是人。
說皇帝「教誨詳明,切中臣病,臣得自知悔艾」這一句下面,批的是:「我君臣二人,實知愧悔方好。
」 皇帝的愧悔,自然是看錯了年羹堯。
「不使終於廢棄,寵命下頒」的「寵」字,皇帝便覺有譏訕之意。
以前疊賜殊恩,皆用「寵」字,今受譴責,亦用此字樣,其情可惡!而皇帝特借此題目做了兩句文章:「自此受寵若驚,方可法古大臣之萬一。
不然,我二人為千古大笑話矣!」 這是警告,倘非戒慎恐懼,舊行不改,恐不免伏誅。
以前水乳交融曾說,「我二人做個千古君臣知遇榜樣,全天下後世欽慕流涎」,不道是這樣一個君臣相仇、非殺不可的「榜樣」,豈不是「千古大笑話」? 對杭州將軍之命,年羹堯說:「似此殊恩。
臣身受之,臣心知之,而口不能言。
」這確是負氣的話。
皇帝針鋒相對地在「身受」之下批道:「朕加矣!」在「心知」之下批道:「汝知矣!」無異當面詢問:「這一下你知道我的厲害了吧?」 身受心知,口不能言,然則如何?年羹堯說道:「惟有愛惜軀命,勉供厥職,效犬馬之餘力,冀圖報於萬一。
雖經具疏奏謝天恩,而感刻之私,此衷仍難自已,謹再繕摺,恭謝以聞。
」 這段話相當糟糕!「愛惜軀命」頗有忍死「須臾」之意,而「圖報」之「報」、「感刻」之「刻」,皆可從反面去看。
以前後文氣來看,年羹堯似乎說了這麼一句話:君子報仇,三年不晚。
因此,皇帝除了在「愛惜軀命」之下,批了句:「朕實一字也道不出,惟仰面視天耳」以外,另有一大篇硃諭。
第一段說:「朕聞得早有謠言雲:『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
朕今用你此任,況你亦奏過浙省觀象之論。
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
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此二語不知你曾聞得否?」 第二段是兩件令年羹堯「明白回奏」之事。
因為支吾敷衍,皇帝大為不滿,即以作個引子,與年羹堯賭神罰咒,爭辯一番:「再你明白回奏二本,朕覽之實實心寒之極!看此光景,你並不知感悔。
上蒼在上,朕若負你,天誅地滅;你若負朕,不知上蒼如何發落你也!我二人若不時常擡頭上看,使不得!你這光景,是顧你臣節,不管朕之君道,行事總是譏諷,文章口是心非口氣。
加朕以聽讒言、怪功臣之咎,朕亦隻得顧朕君道,而管不得你臣節也,隻得天下後世朕先站一個是字了。
不是當要的主意,大悖謬矣!若如此,不過我君臣止於貽笑天下後世,作從前黨羽之暢心快事耳!言及此,朕實不能落筆也!可愧!可愧!可怪!可怪!」 所謂「不是當要的主意」,意在言外,自然是指約束九阿哥而言。
那一道密旨,皇帝自然也要收繳,但也是遲了四天才送,越發使得皇帝心疑不已。
於是皇帝在猜疑年羹堯謀反之外,更顧慮到他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