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關燈
他回京城來?」 「兒子是保全他。

    」 「保全?」太後冷笑,「我不懂你的話。

    」 「弟弟性情太剛,耳朵太軟,回到京裏,如果有人挑撥,他會做出不守法度的事來,那時叫兒子辦他不好,不辦他也不好。

    所以,索性讓他住到清靜的地方去,免得他闖禍。

    」 「原來這就叫保全?」太後冷冷地說,「我看最安穩的地方,是在高牆裏面。

    」 「兒子就是不忍他落得個圈禁高牆的結局,所以才把他安置在湯山。

    」 「你這種話我不要聽!」太後問道,「你憑什麼說他會落得個圈禁高牆的結果?」 「照他的行為,早就該圈禁高牆了!」 此言一出,太後大驚。

    「我倒不知道他犯了什麼罪?」她厲聲質問,「你得說個明白。

    」 皇帝沉默了一會答說:「你要我說,我就說,即為他一到京裏,行文禮部,詢問見我的儀注。

    我不知道他是什麼意思?」 「那還不容易明白嗎?你明白,我也明白!你別忘了,他是用的正黃旗纛,等於代替阿瑪親征。

    照我說,你該出城去接他才是!」 這幾句話說得皇帝臉上青一陣、紅一陣,好生不自在。

    當著那許多太監、宮女,隱隱指他奪弟之位,「皇上」的威嚴何在? 「這是娘的想法!普天下不是這麼想。

    」 「怎麼想呢?」 「覺得這是件荒唐得離譜的事。

    以臣見君,還能有什麼特別的儀注嗎?」 「哼!」太後又冷笑,「天下人的想法不一定對,我的想法也不一定錯!」 「娘說不錯,就不錯。

    反正我也沒有追究。

    」 「你表面不追究,暗中治他。

    即如九阿哥,你又何必老遠地把他弄到西寧去?自己不覺得太過分嗎?」 「並不過分。

    」皇帝很快地接口,「兒子責任甚重,治國得要有綱紀,顧不得弟兄的私情。

    」 太後把他的話好好地想了會說:「好吧!你要治國,我沒有治國的責任,我年紀大了,隻能講講私情,你把我送到湯山去,我要跟你弟弟一塊兒住。

    」 皇帝未曾料到太後會有這樣的打算,所以愣了一下,方能回答:「那裏不是太後住的地方。

    」 「我還有該住哪兒的規矩嗎?」 提到太後不肯遷往寧壽宮,是皇帝最不滿的一件事,也是皇帝認定生母跟他為難的明證。

    不肯搬往寧壽宮是表示不願承認自己是太後,此刻索性要搬出宮去,無異不承認皇帝是她的兒子。

    意識到此,皇帝不由得有些憤怒,因而失去了一直保持著的冷靜。

     「娘應該住寧壽宮!我實在不明白,一個人為什麼要這樣作賤自己,也作賤了別人。

    」 太後勃然大怒,作賤自己,便是自輕自賤。

    在宮廷中,這是罵人最重的一句話,兒子敢對母親如此無禮,可把太後積累多時冤氣勾引得爆發了。

     「住嘴!你這是跟我說話?你當我是自己犯賤,放著寧壽宮不住,願意住在這裏?我告訴你吧?寧壽宮我願意住哪一間,都早就看好了!誰知道你不讓我住,我又有什麼法子?這會兒反倒來怪我?你不自己想想,你自己幹的什麼?異母的兄弟容不下,同母的胞弟也容不下,你滿嘴的仁義道德,一肚子的髒心眼兒!我生下了你,沒有享你一天福。

    你拿不讓我過好日子來報答我&mdash&mdash」 太後越說越激動,滿臉漲得通紅,像要發狂似的,突然站起身來,也不知她哪裏來的氣力,低著頭飛快地往前猛衝,一頭撞在合抱的朱紅大柱上,隻聽「砰」地一聲,把宮女們嚇得都跳了起來。

     皇帝也嚇傻了,直待宮女哭著上前相扶,方始驚醒過來,大步上前,一把抱住母親,隻見面如金紙,人已暈了過去,頭上髮際滲出血來,腦袋已撞破了。

     皇帝不免心悸,手腳發軟,隻喊著:「快扶上床去!傳禦醫!」 於是永和宮中一陣大亂,十六阿哥趕來探視,隻見皇帝的臉色青中發白,十分可怕,嚇得不知道說什麼好。

     「不準傳消息出去!」皇帝開口了。

     這一下提醒了十六阿哥,答一聲:「是!」立即奔出去作必要的處置。

     十六阿哥撩起袍子下襬,急步搶出宮門,第一句便問:「有什麼人出宮沒有?」 帶頭的護軍參領答說:「有一個。

    」 「誰?」 「首領太監,姓唐的。

    」 「你,」十六阿哥疾言厲色地問:「你為什麼不攔住他?」 那個護軍參領深知十六阿哥的脾氣,心急時口不擇言,但很快地就會發覺錯誤,所以繃著臉不作回答。

     果然,十六阿哥立即就發覺自己的話問得毫無道理,所以放緩了臉色問道:「他出宮時怎麼說?」 「說奉太後之命,到敬事房去傳懿旨。

    」 「你就放他走了?」 「是!」那護軍參領振振有詞地反問,「人家好端端地,憑什麼不放他走?」 「好端端地?」十六阿哥想了一下,忽然意會,「怎麼叫好端端地?」 這句話把那人問住了,好久才答說:「一點都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不是好端端地嗎?」 十六阿哥心想,壞就壞在「一點都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這句話上,宮中出了這麼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唐太監竟能不動聲色地混出宮去,可見得此人的來歷可疑。

     「是往哪個道兒去的?」 「往北,這會兒怕還沒有出神武門。

    」 聽得這話,十六阿哥斷然決然地說了一個字:「追!」 「請示!」那護軍參領問,「追不上怎麼辦?追上了又怎麼辦?」 「追上了,替我帶回來。

    」十六阿哥說,「路上不準跟他交談。

    」 「是!追不上呢?」 「追不上?」十六阿哥凝神想了一下說,「沒有活的,也得帶腦袋來驗明正身。

    不然,怎麼向皇上交代?」 話已說到盡頭,護軍參領不敢耽誤,一陣風似地去攔截唐太監。

    永和宮自是四周戒嚴,隻準進不準出,準許進宮的,也隻是禦醫。

     禦醫一共四名,為首的是院使張永壽,進宮先叩見皇帝,然後「請脈」。

    照前明的規矩,禦醫為後妃診脈,隻是從帳子裏牽出一條紅線來,一端繫在病人手腕上,憑線號脈,茫然不知,隻能憑左右所述的病情,斟量開方,治好了算是運氣,治不好是理所當然。

    到了清朝,辦法改過了,禦醫能切腕診脈,但帳子仍舊垂著,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