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預期著這道上諭一下,永和宮中會大起風波,母子之間將有一場嚴重的衝突,哪知全無動靜。
直到第二天才傳來一個使得皇帝手足無措的消息,太後絕食了。
從古以來,沒有絕食的太後,更沒有餓死的太後。
皇帝心想,這話一傳出去,「孝子」的假面具,立刻就會拆穿。
所以一面命十六阿哥允祿護衛永和宮,嚴禁消息走漏,一面到永和宮要見太後。
「告訴他不見!」太後氣喘籲籲地說,「除非我死了,他才見得到我。
」 這話如何能照實轉達皇帝?宮女、太監跪了一地,求太後接見皇帝,而臥床的太後,回面向裏,根本不睬。
皇帝已等不及了。
從外殿步入寢宮,隻聽太後力竭聲嘶地在喊:「出去,出去!永遠別見我,我從未生過這麼一個兒子!我隻有一個兒子,胤禎,康熙二十七年生的!」 這是指十四阿哥,也是表示不承認「四阿哥」。
皇帝站在門邊,臉上青一陣、紅一陣、白一陣,好久好久,才喊出一聲:「娘!」 太後不理,喚著宮女說:「把我的帳子放下來。
」 「娘!」皇帝幾乎是爆發的聲音,「親生的兒子,為什麼視作仇人呢?」 太後仍舊不理。
一時滿室靜得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個個屏聲息氣,仿佛要窒息了似的。
「唉!」皇帝歎口氣,「為什麼好好的太後不願意當?」說完,掉轉頭去,一步漸一步地出了永和宮。
永和宮內的太監、宮女,每個人都像心頭壓著一塊鉛一樣,那種沉重的感覺,使得他們連說話都吃力了!幾乎沒有一個人有勇氣去細想,應該怎麼樣去打破這個僵局。
因為這是一個不能想像,而且雖明知其為真實,卻仍不能相信、不能接受的僵局。
面向床裏的太後,卻又在動死的念頭了。
她早就沒有生趣了!有時想想自己的命,大概是古今第一個怪「八字」。
生兩個兒子,兩個兒子都是皇帝,假作真來真為假,不知老天何以有此惡作劇?至於自己一夕之間,成了天下第一個尊貴的人,但也是天下第一個被人輕視的人。
她不知道是當她真太後的人多,還是當她假太後的人多?隻知道自己的感覺,一想到她這個太後的由來,便如芒刺在背,恨不得逢人就表心跡:你一定以為我想當太後?不錯,不過這樣而來太後不值錢,我告訴你,我現在當真太後都不樂意了,何況是假太後! 如果一天轉十個念頭,九個念頭是如此,另外一個念頭,不免回心轉意:咳!算了。
一切都丟開,不必這麼認真!等先帝入土為安,大事都了,搬到十四阿哥府裏去住,就當作平常人家的一位老太太好了。
誰知道最後的,自覺也是最低的,必可實現的希望,亦整個兒破碎了! 總算是太後,不能享福,可也不能受罪,不能對不起太後這個銜頭。
所以死志早決,隻是顧念著自己一死,可能會使「四阿哥」遷怒到太監、宮女,所以忍死須臾,一直在心中驚問:要怎麼樣才能使得永和宮的太監、宮女,不必為她的尋了短見負任何責任? 想來想去隻有一種死法,可以不連累侍從,那就是當著皇帝,出以猝不及防的手段自裁。
那時連皇帝都不能相救,則又何能怪太監、宮女未盡保護照料之責? 想是想通了,要找這麼一個法子卻很難。
不過,有一點是很清楚的,照這個宗旨去辦,絕食便毫無意義,因為絕食在求死,既然別有求死之道,自然不必絕食。
徒然自苦,猶在其次,無端讓侍從受責備,於心何安? 於是太後去思索絕食之外的求死之道。
那當然是激烈的手段,判生死於須臾之間,想一想法子很多,最直接了當的是,如費宮人刺虎那樣,拿把利剪,當胸一紮,不就一了百了? 但是這要當著皇帝的面自裁,未免太殘忍了一些,從古以來還沒有一個母親願死在兒子面前的。
自己這樣做,似乎有意跟兒子過不去,要陷兒子於不孝。
可是&mdash&mdash 太後想不下去了,因為她困惑了。
自己到了已無生趣的時候,還要顧到兒子的不孝之名,然則兒子又為什麼不能想一想,做母親的何以要絕食,何以會薄人世極尊至榮的太後而唯願速死? 想來想去她想通了。
隻要有一分可以不死的理由,她必得委屬忍死。
而抱著跟兒子拼命的打算,也許可以使他有所畏懼而讓步,這樣也就可以勉強不死了! 打定了主意,倒覺得胸懷一寬,轉身過來,隻見以常全為頭的一大群宮女,都守候床前,看她睜眼,都用待命的眼色看著她。
「我有點兒餓了!」 聽得這一句,所有的宮女都有驚喜之色,常全卻反有矜持的表情,一面走近床前,一面說道:「老主子想進點兒什麼呢?粥有香粳米粥、紅糯米粥、小米粥,還有甜的冰糖蓮子野山藥粥,要不先喝碗酪?」 「不要酪。
」太後問道,「有綠豆粥沒有?」 「有。
」 「我喝綠豆粥。
看有南邊進的,什麼糟的小菜沒有?」 天廚之中,何物不備?常全特意挑了太後最喜愛的揚州糟油蘿蔔,浙江平湖的糟蛋供饌。
太後吃了兩個淺碗的綠豆粥。
永和宮中,皆大歡喜,負責守護的十六阿哥,更視為天大喜訊,急急去奏告皇帝得知。
「原是太後一時鬧脾氣。
」皇帝很輕鬆地,「小地方哄著老人一點兒就好了。
」 ※ ※ ※ 太後的本意是想感化皇帝。
她曾有意無意地,間接向皇帝表示,她之放棄絕食,是為了顧全兒子的名聲。
那麼,為人子者,亦應該仰體親心才是。
皇帝卻無表示,因為仰體親心,便得將十四阿哥放出來。
如果原先沒有破臉,此事還有商量的餘地,一破了臉,再放十四阿哥回來,即是示弱。
可想而知的,他會用各種毫無顧忌的手段,使皇帝難堪。
那時再要像現在這樣把他軟禁起來,就辦不到了。
為此,他隻好裝作不知。
不過晨昏定省,禮數不缺。
太後見他始終未曾鬆口,可有些忍耐不住了。
五月二十那天,天氣悶熱,太後更覺得心事不吐不快,所以這天是她主動派人到養心殿傳懿旨:要跟皇帝見面。
「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你把一母所生的弟弟當作勢不兩立的仇人。
」 一聽太後的口氣,皇帝便生警覺,必得格外沉著,才能應付,當即低聲答說:「兒子決沒有這個意思。
」 「那麼,你為什麼不放
直到第二天才傳來一個使得皇帝手足無措的消息,太後絕食了。
從古以來,沒有絕食的太後,更沒有餓死的太後。
皇帝心想,這話一傳出去,「孝子」的假面具,立刻就會拆穿。
所以一面命十六阿哥允祿護衛永和宮,嚴禁消息走漏,一面到永和宮要見太後。
「告訴他不見!」太後氣喘籲籲地說,「除非我死了,他才見得到我。
」 這話如何能照實轉達皇帝?宮女、太監跪了一地,求太後接見皇帝,而臥床的太後,回面向裏,根本不睬。
皇帝已等不及了。
從外殿步入寢宮,隻聽太後力竭聲嘶地在喊:「出去,出去!永遠別見我,我從未生過這麼一個兒子!我隻有一個兒子,胤禎,康熙二十七年生的!」 這是指十四阿哥,也是表示不承認「四阿哥」。
皇帝站在門邊,臉上青一陣、紅一陣、白一陣,好久好久,才喊出一聲:「娘!」 太後不理,喚著宮女說:「把我的帳子放下來。
」 「娘!」皇帝幾乎是爆發的聲音,「親生的兒子,為什麼視作仇人呢?」 太後仍舊不理。
一時滿室靜得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個個屏聲息氣,仿佛要窒息了似的。
「唉!」皇帝歎口氣,「為什麼好好的太後不願意當?」說完,掉轉頭去,一步漸一步地出了永和宮。
永和宮內的太監、宮女,每個人都像心頭壓著一塊鉛一樣,那種沉重的感覺,使得他們連說話都吃力了!幾乎沒有一個人有勇氣去細想,應該怎麼樣去打破這個僵局。
因為這是一個不能想像,而且雖明知其為真實,卻仍不能相信、不能接受的僵局。
面向床裏的太後,卻又在動死的念頭了。
她早就沒有生趣了!有時想想自己的命,大概是古今第一個怪「八字」。
生兩個兒子,兩個兒子都是皇帝,假作真來真為假,不知老天何以有此惡作劇?至於自己一夕之間,成了天下第一個尊貴的人,但也是天下第一個被人輕視的人。
她不知道是當她真太後的人多,還是當她假太後的人多?隻知道自己的感覺,一想到她這個太後的由來,便如芒刺在背,恨不得逢人就表心跡:你一定以為我想當太後?不錯,不過這樣而來太後不值錢,我告訴你,我現在當真太後都不樂意了,何況是假太後! 如果一天轉十個念頭,九個念頭是如此,另外一個念頭,不免回心轉意:咳!算了。
一切都丟開,不必這麼認真!等先帝入土為安,大事都了,搬到十四阿哥府裏去住,就當作平常人家的一位老太太好了。
誰知道最後的,自覺也是最低的,必可實現的希望,亦整個兒破碎了! 總算是太後,不能享福,可也不能受罪,不能對不起太後這個銜頭。
所以死志早決,隻是顧念著自己一死,可能會使「四阿哥」遷怒到太監、宮女,所以忍死須臾,一直在心中驚問:要怎麼樣才能使得永和宮的太監、宮女,不必為她的尋了短見負任何責任? 想來想去隻有一種死法,可以不連累侍從,那就是當著皇帝,出以猝不及防的手段自裁。
那時連皇帝都不能相救,則又何能怪太監、宮女未盡保護照料之責? 想是想通了,要找這麼一個法子卻很難。
不過,有一點是很清楚的,照這個宗旨去辦,絕食便毫無意義,因為絕食在求死,既然別有求死之道,自然不必絕食。
徒然自苦,猶在其次,無端讓侍從受責備,於心何安? 於是太後去思索絕食之外的求死之道。
那當然是激烈的手段,判生死於須臾之間,想一想法子很多,最直接了當的是,如費宮人刺虎那樣,拿把利剪,當胸一紮,不就一了百了? 但是這要當著皇帝的面自裁,未免太殘忍了一些,從古以來還沒有一個母親願死在兒子面前的。
自己這樣做,似乎有意跟兒子過不去,要陷兒子於不孝。
可是&mdash&mdash 太後想不下去了,因為她困惑了。
自己到了已無生趣的時候,還要顧到兒子的不孝之名,然則兒子又為什麼不能想一想,做母親的何以要絕食,何以會薄人世極尊至榮的太後而唯願速死? 想來想去她想通了。
隻要有一分可以不死的理由,她必得委屬忍死。
而抱著跟兒子拼命的打算,也許可以使他有所畏懼而讓步,這樣也就可以勉強不死了! 打定了主意,倒覺得胸懷一寬,轉身過來,隻見以常全為頭的一大群宮女,都守候床前,看她睜眼,都用待命的眼色看著她。
「我有點兒餓了!」 聽得這一句,所有的宮女都有驚喜之色,常全卻反有矜持的表情,一面走近床前,一面說道:「老主子想進點兒什麼呢?粥有香粳米粥、紅糯米粥、小米粥,還有甜的冰糖蓮子野山藥粥,要不先喝碗酪?」 「不要酪。
」太後問道,「有綠豆粥沒有?」 「有。
」 「我喝綠豆粥。
看有南邊進的,什麼糟的小菜沒有?」 天廚之中,何物不備?常全特意挑了太後最喜愛的揚州糟油蘿蔔,浙江平湖的糟蛋供饌。
太後吃了兩個淺碗的綠豆粥。
永和宮中,皆大歡喜,負責守護的十六阿哥,更視為天大喜訊,急急去奏告皇帝得知。
「原是太後一時鬧脾氣。
」皇帝很輕鬆地,「小地方哄著老人一點兒就好了。
」 ※ ※ ※ 太後的本意是想感化皇帝。
她曾有意無意地,間接向皇帝表示,她之放棄絕食,是為了顧全兒子的名聲。
那麼,為人子者,亦應該仰體親心才是。
皇帝卻無表示,因為仰體親心,便得將十四阿哥放出來。
如果原先沒有破臉,此事還有商量的餘地,一破了臉,再放十四阿哥回來,即是示弱。
可想而知的,他會用各種毫無顧忌的手段,使皇帝難堪。
那時再要像現在這樣把他軟禁起來,就辦不到了。
為此,他隻好裝作不知。
不過晨昏定省,禮數不缺。
太後見他始終未曾鬆口,可有些忍耐不住了。
五月二十那天,天氣悶熱,太後更覺得心事不吐不快,所以這天是她主動派人到養心殿傳懿旨:要跟皇帝見面。
「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你把一母所生的弟弟當作勢不兩立的仇人。
」 一聽太後的口氣,皇帝便生警覺,必得格外沉著,才能應付,當即低聲答說:「兒子決沒有這個意思。
」 「那麼,你為什麼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