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飛來紅帽 孫立人撤職查辦 繳了白卷 蔣經國功敗垂成
關燈
小
中
大
蔣介石心想:&ldquo你倚仗着背後有靠山,真是有恃無恐哩!可是你背後的靠山也就是我背後的靠山,今天他們仍然少不了我,你神氣沒有用!就要讓你有靠難依,倒将下來!&rdquo當下還是作懇切挽留狀,這一拖拖過了六月六日的檢閱,蔣介石還是按照預定汁劃,會同泰勒前往鳳山檢閱;又拖過了七月整月,其間蔡斯已經下台,又快拖完八月,事實上美國早已知道,幾經考慮,蔣介石無法再拖,準備八月二十正式宣布孫案消息。
到八月二十清晨,&ldquo孫立人通共有據&rdquo的證據固然找不到,&ldquo郭廷亮通共有據&rdquo的證據同樣沒下落,這是一個難題。
落介石把兒子找來道;&ldquo這件大事,雖說遲早必會下手,但事前維備不夠,我們拔掉了姓孫的,卻不能使他們信服。
華盛頓早已知道此人己經在監視之中,你們如果不能找到更好證據;這次就難以靳草除根,你明白麼?&rdquo 蔣經國唯唯,心神不定地接過那份定稿,隻見上面寫道:&ldquo蔣總統二十日下令免除總統府參軍長孫立人上将的職務;并調派國防部副部長黃鎮球上将繼任參軍長。
&rdquo &ldquo孫立人将軍是因共諜郭廷亮案引咎辭職,總統已在同一命令中派政府高級官員八人組織調查委員會秉公徹查此案。
總統命令如下:一、總統府參軍長陸軍二級上将孫立人,因共諜郭廷亮案引咎辭職,并請查處,應予照準,着即免職;關于本案詳情,另組調查委員會秉公徹查,報候核辦。
此令。
派陳誠、王寵惠、許世英、張群、吳忠信、王雲五、黃少谷、俞大維組織調查委員會,以陳誠為主任委員,就共諜郭廷亮案有關詳情,徹查具報,此令。
二、國防部副部長陸軍二級上将黃鎮球另有任用,應予免職,此令。
特任陸軍二級上将黃鎮球為總統府參軍長,此令。
&rdquo 之外,另有一個新聞稿,由新聞局長吳南如名義發表&ldquo簡要談話&rdquo道: &ldquo最近政府曾破獲共諜案,其為首分子郭廷亮,為孫将軍多年之部屬。
郭自三十六年随新一軍調赴東北,即與共黨發生關系。
迨東北淪陷後,郭又接受共方密令,利用其與孫将軍之關系,來台從事滲透與颠覆工作。
卅七年底郭抵台,先在孫将軍所主辦之訓練班供職,嗣調陸軍總司令部服務,經潛伏一個時期後,于四十三年開始活動,憑其與孫将軍接近之地位,一面資為掩護,一面勾結陸軍總司令部督訓組之江雲錦等,形成組織,圖作不法之行動。
自去年八月共黨叫嚣攻台以來,郭等之滲透文化工作更形積極,至今年五月間,乃竟企圖制造事端,從事颠覆活動,經事先發覺,郭等均已依法就逮,并已直認不諱。
至于全部案情,正在審查中&hellip&hellip&rdquo 對于孫立人如此尊敬,文中提到了不少&ldquo孫将軍&rdquo,蔣家父子用意何在,那是十分明顯的,而措辭含糊,也是非常明白的,不能說得太詳細了,蔣介石再看一遍,大叫:&ldquo不妥!不妥!&rdquo 衆人聞言暗叫苦也,那些命令之類字斟句酌,夜以繼日,萬分辛苦,得以布發,如今又聞&ldquo不妥&rdquo,設若收回爐竈再起,又不知道要絞盡多少腦汁了。
幸而蔣介石說下去道:&ldquo這個調查委員會,少了何敬之一人。
此刻他夫婦正在日本,我當忘了,不可不加。
&rdquo蔣經國道:&ldquo中英文新聞稿都已發出,來不及了。
&rdquo蔣介石道:&ldquo來不及也要加,馬上通知!&rdquo結果是&ldquo中央社&rdquo沒有問題,英文稿就沒有辦法,因為這件台灣大新聞各外國記者等待已久,拿到手上就搶着拍發出去,無從轉圜。
翌日華文報固然刊出九人名單,西方及東京等地英文報就隻有八個,按下不提。
蔣介石道:&ldquo何敬之非加不可,因為他在抗戰期間曾任陸軍總司令,正是孫立人的上司,也該讓他參加參加。
再說西安事發張楊兵谏,何敬之主張讨伐,要置我于死地,那是受了日本方面影響之故,如今孫立人要來變相的西安事變,而他和他的關系不錯,娘希匹我倒要看看他是不是主張讨伐的!&rdquo 衆人聞言驚然,因為孫案牽涉愈來愈廣,甚為不安。
聽他恨恨的說下去道:&ldquo這次調查會,本來不必多此一舉,隻因你們到今天還提不出證據來,萬一華盛頓、東京、香港、台北各地哇哇吵,他們九個人便義不容辭出面頂擋,免得我們自己開腔,你們可是明白?&rdquo蔣介石頓腳道:&ldquo以後有什麼事情,如果我們不便啟口,便可以找他們幾個人,明白啦!&rdquo蔣經國等唯唯而退,乃把這個調查委員會說得天花亂墜,再反襯蔣的&ldquo公正&rdquo,嚷了一陣,總以為轉移目标,掩飾弱點,業已&ldquo完成任務&rdquo了,不料何應欽在日本聞訊卻不願立刻回來,蔣介石命陳誠打電報催促,還是不肯返台,幾個月之後才施施然而歸,對蔣作了無言的抗議,莫大的譏刺,按下不提。
藍欽和史邁斯等人也在緊張地讨論,根據公開消息和内線情報,也明白了這個&ldquo九人小組&rdquo的産生過程,完全是蔣介石為自己下台而建築的一條&ldquo橋&rdquo,他們向國務院提供參考資料道: &ldquo&hellip&hellip這個九人委員會産生過程和目的既明,可以再分析那九個人的背景:陳誠任主任委員,他是副總統,曾任行政院長,是蔣介石最最親信的人物;也是與蔣經國最最對立的人物。
茲查出孫案乃在蔣經國主持下造成的,陳誠卻奉命為他掩護,陳誠的态度堪予注意。
&ldquo第二名毛寵惠是司法院長,著名的國際法學家,在國民黨中居于超然的地位,在本案中居于為蔣說好話的地位,不管是非曲直,王必認為蔣是對的。
&ldquo第三名許世英,是總統府的咨政,在北洋政府時代曾任國務總理,對日戰争初時他正是駐日大使。
目前已在養老時期,不可能發生什麼作用。
但他是孫立人的同鄉,或許在說情求赦方面他可能做一些工作。
&ldquo第四名張群,現任總統府秘書長,應該是最接近蔣介石的一人,但他隻是徒有虛名的政學系領袖,并非對蔣具有影響力量的政治人物。
他出現在這個委員會中,似乎隻是點綴。
&ldquo第五名何應欽,乃是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一度是蔣的忠誠合作者,因西安事變主張讨伐、置蔣絕境,雙方一直貌合神離。
大陸撤退前曾任行政院長,退台後無實權。
何應欽迄未自日返台。
蔣臨時把他加入這個委員會,指定在張群與吳忠信間增加他的名字,但西方通訊社已發稿,翌日見報時在台、港為九人,在西方報紙則為八人。
&ldquo第六名吳忠信,乃總統府咨政,國民黨的元老,與蔣私交頗厚,也無實權,與孫是同鄉。
&ldquo第七名王雲五,現任考試院副院長,系無黨派人士,其實他效忠國民黨甚于黨員。
發行金圓券時他任财政部長。
以前是著名出版家,商務印書館的股東及總經理。
&ldquo第八名黃少谷,現任行政院副院長,新聞記者出身,與陳誠關系甚深。
&ldquo第九名俞大維,現任國防部長,非國民黨員,與陳誠私交甚厚。
早年曾因馬歇爾将軍推薦出任交通部長,迄今猶系受美國支持的台北政治圈著名人物。
他的特點是對蔣忠誠,并未因與陳交深而惡蔣。
這是個值得嘉獎的人物,因為俞大維一向親美,甚于親蔣。
&ldquo台北對于監察院長于右任并未列入調查委員會一事,議論甚多。
總之,這個九人委員會的成立一一特别是何應欽的參加情形,處處說明了孫案在蔣已準備甚久,下手後又感到難圓其說,才倉卒成立了這個會。
由于這個會的成立,一般看法是孫立人不會被判槍決,但他又會變成張學良第二,在蔣作萬分關切狀的布置下軟禁起來。
&rdquo 而美國首腦部門的緊張則是出于意料之外的,杜勒斯憤憤發言道:&ldquo對于孫立人案,毫無疑問是蔣介石對我們的挑戰,如果不理不睬,孫立人可能槍決。
槍決一個孫立人對我們沒有損失,特别是他已經失去了作用,問題是一旦孫立人被蔣槍決,今後就沒有人再膽敢為我們效力。
因此不管怎麼樣,如何搶救孫立人,乃是我們今天最重要的課題!我們不是為了孫立人的性命,而是為了搶救我們在蔣身邊的力量!&rdquo 沒有人反對杜勒斯的意見,于是聲援孫立人的舉措立即實施,蔣家父子挨起罵來、一九五五年八月廿五,&ldquo紐約世界電訊報&rdquo對蔣當頭一炮,放道:&ldquo被蔣介石軟禁起來的參軍長孫立人,不會同共黨分子有關,就算是最輕微的關系,那都是不可思議的!&rdquo這是一份史克裡普斯!霍華德系的報紙憤慨地說:&ldquo然而他卻因為一名部下被控與共産分子有來往,被迫以失察為理由而辭職了,為了公布的那一點理由,這位四星上将要蒙受羞辱與懲罰,就算不是反常,也可以說是無理的。
從台灣以及華盛頓發出的消息,越來越真而且越來越表示遺憾地暗示出孫立人是&lsquo宮廷政治&rsquo的犧牲者,并說他與蔣介石的長子鬥争失敗。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至少在美國的眼中,蔣經國的地位也是難以穩固的。
照現在看來,這樣的結果對于提高蔣介石和他的國民黨政府在自由世界的地位,不會有多大好處。
不管蔣介石有沒有受到他的野心勃勃的兒子的影響,他是經不起再與像孫立人這樣的人破裂了!&rdquo一一這一棍打得好重! 更多的報紙刊載美國記者自台灣發出的消息道:&ldquo在軟禁中的孫立人,八月廿一因駐台外國記者紛紛找尋,終于獲準接見,一名美國記者代表。
孫立人對該記者證實:他與郭廷亮确是多年相識。
他說:&lsquo我們曾經一起在緬甸和東北作戰。
&rsquo記者是在他的日式寓所與他會談的,這間房子古老而寬敞,孫将軍在此已經居住七年。
他着卡叽便服,灰白色頭發,樣子顯得很健康,但略帶愁容。
記者出示他的政府有關聲明,他沉默地閱讀。
問他有何感想?他說:&lsquo我是一個軍人,一切須留待調查終結後再說。
&rsquo記者問他曾否懷疑郭廷亮是共謀。
他堅決地說:&lsquo我從來沒有這種懷疑,所以事情發生後我很驚異,而且感到突如其來。
&rsquo他說當他獲悉已受株連後,立即提出辭呈。
&ldquo記者過去曾經屢次和孫将軍晤面,今天他雖然不很愉快,但仍很禮貌地遞茶奉煙,他表示不願對此事多所申述,因為全案尚在調查之中,他還沒有給調查研究會傳訊過,也不知道将在什麼時候被傳訊,更不知道調查時間要有多久?他所知道的隻是:他從沒有懷疑郭廷亮是一名共諜!&lsquo你對這件事感到很奇突嗎?&rsquo孫将軍肯定地點點頭。
他站起來,握握手,送記者到房門口。
鞠躬為禮,然後立即退入室内。
&rdquo 蔣家父子看到的更多,聽到的更多,連忙問九人調查委員會,才知這個會隻有五個人可以開會,蔣介石大急。
原來那九人之中,何應欽在日本好久沒有回台消息,八月廿六第一次開會全體共有八個。
而張
到八月二十清晨,&ldquo孫立人通共有據&rdquo的證據固然找不到,&ldquo郭廷亮通共有據&rdquo的證據同樣沒下落,這是一個難題。
落介石把兒子找來道;&ldquo這件大事,雖說遲早必會下手,但事前維備不夠,我們拔掉了姓孫的,卻不能使他們信服。
華盛頓早已知道此人己經在監視之中,你們如果不能找到更好證據;這次就難以靳草除根,你明白麼?&rdquo 蔣經國唯唯,心神不定地接過那份定稿,隻見上面寫道:&ldquo蔣總統二十日下令免除總統府參軍長孫立人上将的職務;并調派國防部副部長黃鎮球上将繼任參軍長。
&rdquo &ldquo孫立人将軍是因共諜郭廷亮案引咎辭職,總統已在同一命令中派政府高級官員八人組織調查委員會秉公徹查此案。
總統命令如下:一、總統府參軍長陸軍二級上将孫立人,因共諜郭廷亮案引咎辭職,并請查處,應予照準,着即免職;關于本案詳情,另組調查委員會秉公徹查,報候核辦。
此令。
派陳誠、王寵惠、許世英、張群、吳忠信、王雲五、黃少谷、俞大維組織調查委員會,以陳誠為主任委員,就共諜郭廷亮案有關詳情,徹查具報,此令。
二、國防部副部長陸軍二級上将黃鎮球另有任用,應予免職,此令。
特任陸軍二級上将黃鎮球為總統府參軍長,此令。
&rdquo 之外,另有一個新聞稿,由新聞局長吳南如名義發表&ldquo簡要談話&rdquo道: &ldquo最近政府曾破獲共諜案,其為首分子郭廷亮,為孫将軍多年之部屬。
郭自三十六年随新一軍調赴東北,即與共黨發生關系。
迨東北淪陷後,郭又接受共方密令,利用其與孫将軍之關系,來台從事滲透與颠覆工作。
卅七年底郭抵台,先在孫将軍所主辦之訓練班供職,嗣調陸軍總司令部服務,經潛伏一個時期後,于四十三年開始活動,憑其與孫将軍接近之地位,一面資為掩護,一面勾結陸軍總司令部督訓組之江雲錦等,形成組織,圖作不法之行動。
自去年八月共黨叫嚣攻台以來,郭等之滲透文化工作更形積極,至今年五月間,乃竟企圖制造事端,從事颠覆活動,經事先發覺,郭等均已依法就逮,并已直認不諱。
至于全部案情,正在審查中&hellip&hellip&rdquo 對于孫立人如此尊敬,文中提到了不少&ldquo孫将軍&rdquo,蔣家父子用意何在,那是十分明顯的,而措辭含糊,也是非常明白的,不能說得太詳細了,蔣介石再看一遍,大叫:&ldquo不妥!不妥!&rdquo 衆人聞言暗叫苦也,那些命令之類字斟句酌,夜以繼日,萬分辛苦,得以布發,如今又聞&ldquo不妥&rdquo,設若收回爐竈再起,又不知道要絞盡多少腦汁了。
幸而蔣介石說下去道:&ldquo這個調查委員會,少了何敬之一人。
此刻他夫婦正在日本,我當忘了,不可不加。
&rdquo蔣經國道:&ldquo中英文新聞稿都已發出,來不及了。
&rdquo蔣介石道:&ldquo來不及也要加,馬上通知!&rdquo結果是&ldquo中央社&rdquo沒有問題,英文稿就沒有辦法,因為這件台灣大新聞各外國記者等待已久,拿到手上就搶着拍發出去,無從轉圜。
翌日華文報固然刊出九人名單,西方及東京等地英文報就隻有八個,按下不提。
蔣介石道:&ldquo何敬之非加不可,因為他在抗戰期間曾任陸軍總司令,正是孫立人的上司,也該讓他參加參加。
再說西安事發張楊兵谏,何敬之主張讨伐,要置我于死地,那是受了日本方面影響之故,如今孫立人要來變相的西安事變,而他和他的關系不錯,娘希匹我倒要看看他是不是主張讨伐的!&rdquo 衆人聞言驚然,因為孫案牽涉愈來愈廣,甚為不安。
聽他恨恨的說下去道:&ldquo這次調查會,本來不必多此一舉,隻因你們到今天還提不出證據來,萬一華盛頓、東京、香港、台北各地哇哇吵,他們九個人便義不容辭出面頂擋,免得我們自己開腔,你們可是明白?&rdquo蔣介石頓腳道:&ldquo以後有什麼事情,如果我們不便啟口,便可以找他們幾個人,明白啦!&rdquo蔣經國等唯唯而退,乃把這個調查委員會說得天花亂墜,再反襯蔣的&ldquo公正&rdquo,嚷了一陣,總以為轉移目标,掩飾弱點,業已&ldquo完成任務&rdquo了,不料何應欽在日本聞訊卻不願立刻回來,蔣介石命陳誠打電報催促,還是不肯返台,幾個月之後才施施然而歸,對蔣作了無言的抗議,莫大的譏刺,按下不提。
藍欽和史邁斯等人也在緊張地讨論,根據公開消息和内線情報,也明白了這個&ldquo九人小組&rdquo的産生過程,完全是蔣介石為自己下台而建築的一條&ldquo橋&rdquo,他們向國務院提供參考資料道: &ldquo&hellip&hellip這個九人委員會産生過程和目的既明,可以再分析那九個人的背景:陳誠任主任委員,他是副總統,曾任行政院長,是蔣介石最最親信的人物;也是與蔣經國最最對立的人物。
茲查出孫案乃在蔣經國主持下造成的,陳誠卻奉命為他掩護,陳誠的态度堪予注意。
&ldquo第二名毛寵惠是司法院長,著名的國際法學家,在國民黨中居于超然的地位,在本案中居于為蔣說好話的地位,不管是非曲直,王必認為蔣是對的。
&ldquo第三名許世英,是總統府的咨政,在北洋政府時代曾任國務總理,對日戰争初時他正是駐日大使。
目前已在養老時期,不可能發生什麼作用。
但他是孫立人的同鄉,或許在說情求赦方面他可能做一些工作。
&ldquo第四名張群,現任總統府秘書長,應該是最接近蔣介石的一人,但他隻是徒有虛名的政學系領袖,并非對蔣具有影響力量的政治人物。
他出現在這個委員會中,似乎隻是點綴。
&ldquo第五名何應欽,乃是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一度是蔣的忠誠合作者,因西安事變主張讨伐、置蔣絕境,雙方一直貌合神離。
大陸撤退前曾任行政院長,退台後無實權。
何應欽迄未自日返台。
蔣臨時把他加入這個委員會,指定在張群與吳忠信間增加他的名字,但西方通訊社已發稿,翌日見報時在台、港為九人,在西方報紙則為八人。
&ldquo第六名吳忠信,乃總統府咨政,國民黨的元老,與蔣私交頗厚,也無實權,與孫是同鄉。
&ldquo第七名王雲五,現任考試院副院長,系無黨派人士,其實他效忠國民黨甚于黨員。
發行金圓券時他任财政部長。
以前是著名出版家,商務印書館的股東及總經理。
&ldquo第八名黃少谷,現任行政院副院長,新聞記者出身,與陳誠關系甚深。
&ldquo第九名俞大維,現任國防部長,非國民黨員,與陳誠私交甚厚。
早年曾因馬歇爾将軍推薦出任交通部長,迄今猶系受美國支持的台北政治圈著名人物。
他的特點是對蔣忠誠,并未因與陳交深而惡蔣。
這是個值得嘉獎的人物,因為俞大維一向親美,甚于親蔣。
&ldquo台北對于監察院長于右任并未列入調查委員會一事,議論甚多。
總之,這個九人委員會的成立一一特别是何應欽的參加情形,處處說明了孫案在蔣已準備甚久,下手後又感到難圓其說,才倉卒成立了這個會。
由于這個會的成立,一般看法是孫立人不會被判槍決,但他又會變成張學良第二,在蔣作萬分關切狀的布置下軟禁起來。
&rdquo 而美國首腦部門的緊張則是出于意料之外的,杜勒斯憤憤發言道:&ldquo對于孫立人案,毫無疑問是蔣介石對我們的挑戰,如果不理不睬,孫立人可能槍決。
槍決一個孫立人對我們沒有損失,特别是他已經失去了作用,問題是一旦孫立人被蔣槍決,今後就沒有人再膽敢為我們效力。
因此不管怎麼樣,如何搶救孫立人,乃是我們今天最重要的課題!我們不是為了孫立人的性命,而是為了搶救我們在蔣身邊的力量!&rdquo 沒有人反對杜勒斯的意見,于是聲援孫立人的舉措立即實施,蔣家父子挨起罵來、一九五五年八月廿五,&ldquo紐約世界電訊報&rdquo對蔣當頭一炮,放道:&ldquo被蔣介石軟禁起來的參軍長孫立人,不會同共黨分子有關,就算是最輕微的關系,那都是不可思議的!&rdquo這是一份史克裡普斯!霍華德系的報紙憤慨地說:&ldquo然而他卻因為一名部下被控與共産分子有來往,被迫以失察為理由而辭職了,為了公布的那一點理由,這位四星上将要蒙受羞辱與懲罰,就算不是反常,也可以說是無理的。
從台灣以及華盛頓發出的消息,越來越真而且越來越表示遺憾地暗示出孫立人是&lsquo宮廷政治&rsquo的犧牲者,并說他與蔣介石的長子鬥争失敗。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至少在美國的眼中,蔣經國的地位也是難以穩固的。
照現在看來,這樣的結果對于提高蔣介石和他的國民黨政府在自由世界的地位,不會有多大好處。
不管蔣介石有沒有受到他的野心勃勃的兒子的影響,他是經不起再與像孫立人這樣的人破裂了!&rdquo一一這一棍打得好重! 更多的報紙刊載美國記者自台灣發出的消息道:&ldquo在軟禁中的孫立人,八月廿一因駐台外國記者紛紛找尋,終于獲準接見,一名美國記者代表。
孫立人對該記者證實:他與郭廷亮确是多年相識。
他說:&lsquo我們曾經一起在緬甸和東北作戰。
&rsquo記者是在他的日式寓所與他會談的,這間房子古老而寬敞,孫将軍在此已經居住七年。
他着卡叽便服,灰白色頭發,樣子顯得很健康,但略帶愁容。
記者出示他的政府有關聲明,他沉默地閱讀。
問他有何感想?他說:&lsquo我是一個軍人,一切須留待調查終結後再說。
&rsquo記者問他曾否懷疑郭廷亮是共謀。
他堅決地說:&lsquo我從來沒有這種懷疑,所以事情發生後我很驚異,而且感到突如其來。
&rsquo他說當他獲悉已受株連後,立即提出辭呈。
&ldquo記者過去曾經屢次和孫将軍晤面,今天他雖然不很愉快,但仍很禮貌地遞茶奉煙,他表示不願對此事多所申述,因為全案尚在調查之中,他還沒有給調查研究會傳訊過,也不知道将在什麼時候被傳訊,更不知道調查時間要有多久?他所知道的隻是:他從沒有懷疑郭廷亮是一名共諜!&lsquo你對這件事感到很奇突嗎?&rsquo孫将軍肯定地點點頭。
他站起來,握握手,送記者到房門口。
鞠躬為禮,然後立即退入室内。
&rdquo 蔣家父子看到的更多,聽到的更多,連忙問九人調查委員會,才知這個會隻有五個人可以開會,蔣介石大急。
原來那九人之中,何應欽在日本好久沒有回台消息,八月廿六第一次開會全體共有八個。
而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