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豔異編卷三十九·鬼部四
關燈
小
中
大
遂簪于其髻而殡焉。
殡兩月,而崔生至。
防禦迎之,訪問其故,則曰:“父為宣德府理官而卒,母亦先逝數年矣,今已服除,故不遠千裡而來此。
”防禦下淚曰:“興娘薄命,為念君故,得疾,于兩月前飲恨而終,今殡之矣。
”引生入室,至其靈席前,焚楮錢以告之,舉家号恸。
防禦謂生曰:“郎君父母既殁,道途又遠,今既來此,可便于吾家住宿。
故人之子,即吾子也,勿以興娘殁故,自同外人。
”即令搬挈行李,于門側小齋安泊。
将及半月,時值清明,防禦以女新殁墳墓,舉家上冢。
興娘妹慶娘,年甫十七,是日與家衆同赴新墳。
惟留崔生在家。
至暮回歸,天色已黑,崔生于門迎。
有轎二乘,前轎已入,後轎至生前,忽有物堕地,铿然,生急往拾之,乃金鳳钗一隻。
欲納還防禦,則中門已閉。
生還小齋,明燭兀坐。
思念姻緣挫失,而孑身奇迹于人,亦非久計。
長歎數聲,方欲就枕,忽聞剝啄叩門,問之則不答,不問則又叩,如是者三。
乃勉強起,開門視之,一女殊麗,立于門外,遽搴裙而入。
生大驚,女低容斂氣,向生細語曰:“崔郎不識妾耶?妾乃興娘之妹慶娘也。
适來墜钗轎下,君拾得否?”欲止生室。
生以其父待之厚,拒之甚确,至于再三。
女忽赦怒曰:“吾父以子侄之禮待汝,置留小齋,汝乃敢于深夜誘我至此。
欲将何如?我訴之于父,訟汝于官,必不舍汝矣。
”生懼,不得已而從焉。
至曉乃去,自是暮隐而入,朝隐而出,往來于小齋,可一月半。
忽一夕,謂生曰:“妾處深閨,君居外館,今日之事,幸而無人知覺。
誠恐好事多磨,佳期易阻,一旦聲迹彰露,親庭罪責,閉籠而鎖鹦鹉,打鴨而驚鴛鴦,在妾固所甘心,于君誠恐累德。
莫若先事而發,懷壁而逃,或晦迹深村,或潛蹤别郡,庶得優遊偕老,不緻分離也。
”生頗然其計曰:“卿言亦自有理,吾方思之。
”因自念零丁孤苦,素乏親知,雖欲逃亡,竟将焉往?嘗聞父言:有舊仆金榮者,信義人也,居鎮江呂城,以耕種為業。
今往投之,庶不我拒。
至明日五鼓,與女輕裝而出,買船過瓜州,奔丹陽,訪于村氓,則金榮在焉,其家殷富,為本村保正。
生乃大喜,造其門。
至則初不相識也,生言其父姓名爵裡及己乳名,方始記認,則思而哭其主,擁生在堂而拜認,曰: “此吾家郎君也。
”生具告以故,乃虛正堂而處之,事之如事舊主,衣食之需,供給甚至。
生處榮家,将及一年。
女告生曰:“始也懼父母之責,故與君為卓氏之逃,蓋出于不獲已也。
今則舊谷既沒,新谷既登,歲月如流,已及期矣。
且愛子之心,人皆有之,今而自歸,喜于再見,庶不我罪。
況父母生我,恩莫大焉,豈有終絕之理乎?盍往見之!”生從其言,即與之辭金榮,渡江入城。
将近其家,謂生曰:“妾與逃竄一年,今遽與君同往,或恐觸彼之怒,君可先往見之,妾乃舣舟于此以候。
”臨行,複呼生回,以金鳳钗與之,曰:“如或疑拒,當出此以示之可也。
”生至門,防禦迎之,欣然反緻謝曰:“昨日顧待不周,緻君不安其所,以有他适,老夫之罪也。
幸勿見責。
”生拜伏不敢仰視,但稱死罪。
防禦不知其故,曰:“何故乃爾,願得開陳,釋我疑慮。
”生惶愧言曰:“曩者房帷事密,兒女情多,負不義之名,犯私通之律,不告而娶,竊負而逃,竄伏村墟,遷延歲月,音容久阻,書問莫傳,情厚笃于夫妻,恩愛忘乎父母!今則謹攜令愛,同此歸甯,伏望察其深情,恕其罪譴,使得終能偕老,永遂于飛。
大人有溺愛之恩,小子有室家之樂,是所望也,惟冀憫焉。
”防禦聞之,驚曰:“吾女卧病在床,今乃一載,檀粥不進,轉側需人,豈有是事耶?”生謂其恐為門戶之辱,故飾詞以拒之,乃曰:“目今慶娘在于舟中,可令人舁取之來。
”防禦雖然不信,即令家童馳往視之。
至江,舟迹并無所見。
防禦大怒崔生,責其妖妄,生乃袖中取出金鳳钗以進。
防禦見之,駭然大驚曰:“此物吾亡女興娘殁葬之钗,胡為而至此哉?”疑惑之際,慶娘忽于床上欣然而起,出至堂前,拜其父曰:“興娘不幸,早辭嚴侍,遠棄荒郊,然與崔生緣分未斷,今來此,意亦無他,特以此說有愛妹慶娘,續其婚耳。
如所請肯從,則吾病患當即痊愈。
不用女言,命盡此矣。
”舉家驚駭,視其身則慶娘,而言動舉止即興娘也。
父诘之曰:“汝既死矣,安得複于人世為此亂惑也?”對曰:“女之死也,冥司以女無罪,不複拘禁,得隸玉皇娘娘帳下,掌傳箋奏。
切以世緣未盡,故特給假一年,來與崔郎了此一段因緣爾。
”父聞其言,乃許之。
即斂容拜謝,又與崔生執手欷為别。
且曰:“父母許我矣!汝好作嬌客,慎毋以新人而忘故人也。
”言訖,恸哭而仆于地,視之,死矣,急以湯藥灌之,移時乃蘇,其病即瘥,行動如常,叩以前事,并不知之,殆如夢覺。
遂涓吉續崔生之婚。
生感興娘之情,以钗貨于币,得鈔二十錠,盡買香燭楮市,赍詣瓊花觀,命道士建醮三晝夜以報興娘。
興娘複見夢于生曰:“蒙君薦拔,尚有餘情,雖隔幽冥,實深感佩。
小妹性柔和,宜善視之。
”生驚悼而覺,從此遂絕。
嗚呼異哉!
殡兩月,而崔生至。
防禦迎之,訪問其故,則曰:“父為宣德府理官而卒,母亦先逝數年矣,今已服除,故不遠千裡而來此。
”防禦下淚曰:“興娘薄命,為念君故,得疾,于兩月前飲恨而終,今殡之矣。
”引生入室,至其靈席前,焚楮錢以告之,舉家号恸。
防禦謂生曰:“郎君父母既殁,道途又遠,今既來此,可便于吾家住宿。
故人之子,即吾子也,勿以興娘殁故,自同外人。
”即令搬挈行李,于門側小齋安泊。
将及半月,時值清明,防禦以女新殁墳墓,舉家上冢。
興娘妹慶娘,年甫十七,是日與家衆同赴新墳。
惟留崔生在家。
至暮回歸,天色已黑,崔生于門迎。
有轎二乘,前轎已入,後轎至生前,忽有物堕地,铿然,生急往拾之,乃金鳳钗一隻。
欲納還防禦,則中門已閉。
生還小齋,明燭兀坐。
思念姻緣挫失,而孑身奇迹于人,亦非久計。
長歎數聲,方欲就枕,忽聞剝啄叩門,問之則不答,不問則又叩,如是者三。
乃勉強起,開門視之,一女殊麗,立于門外,遽搴裙而入。
生大驚,女低容斂氣,向生細語曰:“崔郎不識妾耶?妾乃興娘之妹慶娘也。
适來墜钗轎下,君拾得否?”欲止生室。
生以其父待之厚,拒之甚确,至于再三。
女忽赦怒曰:“吾父以子侄之禮待汝,置留小齋,汝乃敢于深夜誘我至此。
欲将何如?我訴之于父,訟汝于官,必不舍汝矣。
”生懼,不得已而從焉。
至曉乃去,自是暮隐而入,朝隐而出,往來于小齋,可一月半。
忽一夕,謂生曰:“妾處深閨,君居外館,今日之事,幸而無人知覺。
誠恐好事多磨,佳期易阻,一旦聲迹彰露,親庭罪責,閉籠而鎖鹦鹉,打鴨而驚鴛鴦,在妾固所甘心,于君誠恐累德。
莫若先事而發,懷壁而逃,或晦迹深村,或潛蹤别郡,庶得優遊偕老,不緻分離也。
”生頗然其計曰:“卿言亦自有理,吾方思之。
”因自念零丁孤苦,素乏親知,雖欲逃亡,竟将焉往?嘗聞父言:有舊仆金榮者,信義人也,居鎮江呂城,以耕種為業。
今往投之,庶不我拒。
至明日五鼓,與女輕裝而出,買船過瓜州,奔丹陽,訪于村氓,則金榮在焉,其家殷富,為本村保正。
生乃大喜,造其門。
至則初不相識也,生言其父姓名爵裡及己乳名,方始記認,則思而哭其主,擁生在堂而拜認,曰: “此吾家郎君也。
”生具告以故,乃虛正堂而處之,事之如事舊主,衣食之需,供給甚至。
生處榮家,将及一年。
女告生曰:“始也懼父母之責,故與君為卓氏之逃,蓋出于不獲已也。
今則舊谷既沒,新谷既登,歲月如流,已及期矣。
且愛子之心,人皆有之,今而自歸,喜于再見,庶不我罪。
況父母生我,恩莫大焉,豈有終絕之理乎?盍往見之!”生從其言,即與之辭金榮,渡江入城。
将近其家,謂生曰:“妾與逃竄一年,今遽與君同往,或恐觸彼之怒,君可先往見之,妾乃舣舟于此以候。
”臨行,複呼生回,以金鳳钗與之,曰:“如或疑拒,當出此以示之可也。
”生至門,防禦迎之,欣然反緻謝曰:“昨日顧待不周,緻君不安其所,以有他适,老夫之罪也。
幸勿見責。
”生拜伏不敢仰視,但稱死罪。
防禦不知其故,曰:“何故乃爾,願得開陳,釋我疑慮。
”生惶愧言曰:“曩者房帷事密,兒女情多,負不義之名,犯私通之律,不告而娶,竊負而逃,竄伏村墟,遷延歲月,音容久阻,書問莫傳,情厚笃于夫妻,恩愛忘乎父母!今則謹攜令愛,同此歸甯,伏望察其深情,恕其罪譴,使得終能偕老,永遂于飛。
大人有溺愛之恩,小子有室家之樂,是所望也,惟冀憫焉。
”防禦聞之,驚曰:“吾女卧病在床,今乃一載,檀粥不進,轉側需人,豈有是事耶?”生謂其恐為門戶之辱,故飾詞以拒之,乃曰:“目今慶娘在于舟中,可令人舁取之來。
”防禦雖然不信,即令家童馳往視之。
至江,舟迹并無所見。
防禦大怒崔生,責其妖妄,生乃袖中取出金鳳钗以進。
防禦見之,駭然大驚曰:“此物吾亡女興娘殁葬之钗,胡為而至此哉?”疑惑之際,慶娘忽于床上欣然而起,出至堂前,拜其父曰:“興娘不幸,早辭嚴侍,遠棄荒郊,然與崔生緣分未斷,今來此,意亦無他,特以此說有愛妹慶娘,續其婚耳。
如所請肯從,則吾病患當即痊愈。
不用女言,命盡此矣。
”舉家驚駭,視其身則慶娘,而言動舉止即興娘也。
父诘之曰:“汝既死矣,安得複于人世為此亂惑也?”對曰:“女之死也,冥司以女無罪,不複拘禁,得隸玉皇娘娘帳下,掌傳箋奏。
切以世緣未盡,故特給假一年,來與崔郎了此一段因緣爾。
”父聞其言,乃許之。
即斂容拜謝,又與崔生執手欷為别。
且曰:“父母許我矣!汝好作嬌客,慎毋以新人而忘故人也。
”言訖,恸哭而仆于地,視之,死矣,急以湯藥灌之,移時乃蘇,其病即瘥,行動如常,叩以前事,并不知之,殆如夢覺。
遂涓吉續崔生之婚。
生感興娘之情,以钗貨于币,得鈔二十錠,盡買香燭楮市,赍詣瓊花觀,命道士建醮三晝夜以報興娘。
興娘複見夢于生曰:“蒙君薦拔,尚有餘情,雖隔幽冥,實深感佩。
小妹性柔和,宜善視之。
”生驚悼而覺,從此遂絕。
嗚呼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