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豔異編卷三十九·鬼部四
關燈
小
中
大
兒故宋平章秋壑之侍女也。
本臨安良家子女,少善弈棋,年十五,以棋童入侍。
每秋壑回朝,宴坐半閑堂,必召兒侍弈;備見寵愛。
是時君為其家蒼頭,職主煎茶,每因供進茶瓯,得至後堂,君時少年美姿容,兒見而慕之。
嘗以繡羅錢箧乘暗投君,君亦以玳瑁指盒為贈,彼此雖各有意,而内外嚴密,莫能得其便。
後為同輩所覺,讒于秋壑,遂與君同賜死于西湖斷橋之下。
君今已再世為人,而兒猶在鬼錄,得非命欽!”言訖,嗚咽泣下,源亦為之動容。
久之,乃曰:“審如此,則吾與汝乃再世因緣也,當更加親愛,以償疇昔之願。
”自是遂留源舍,不複更去。
源素不善棋,教之弈,盡得其妙。
凡平日以棋稱者,皆莫能敵也。
每說秋壑舊事,其所目擊者,曆曆甚詳。
嘗言,秋壑一日倚樓閑望,諸姬皆侍,适有二人,烏巾素服,乘小舟由湖登岸。
一姬曰:“美哉二少年!”秋壑曰:“願事之耶?當令納聘。
”姬笑而無言。
逾時,令人捧一盒,呼諸姬至前曰:“适為某姬納聘,可啟視之。
”則姬之首也,諸姬皆戰栗而退。
又嘗販鹽數百艘至都市賣之,太學有詩曰:昨夜江頭湧碧波,滿船都載相公鹾。
雖然要作調羹用,未必調羹用許多。
秋壑聞之,遂以士人付獄,論以诽謗罪。
又嘗于浙西行公田法,民受其苦,或題詩于路左雲: 襄陽累歲困孤城,豢養湖山不出征。
不識咽喉形勢去,公田枉自害蒼生。
秋壑見之,捕得遭顯戮。
又嘗齋雲水千人,其數已足。
又一道士,衣裾檻褛,至門求齋。
主者以數足,不肯引入,道士堅求不去。
不得已,于門側齋焉。
齋罷,覆其缽于案而去。
衆将缽力舉之,不動。
啟于秋壑,自往舉之,乃有詩二句雲:“得好休時便好休,收花結子在綿州。
”始知真仙降臨而不識也。
然終不喻綿州之意。
嗟乎!孰知有漳州木綿庵之厄也?又嘗有艄人泊舟蘇堤,時方盛暑,卧于舟尾,終夜不寐,見三人長不盈尺,集于沙際,一曰:“張公至矣,如之奈何?”一曰:“賈平章非仁者,決不相恕。
”一曰:“我則已矣,公等及見其敗也。
”相與哭入水中。
次日,漁者張公獲一鼈,徑二尺餘,納之府第。
不三年而禍作。
蓋物亦以先知數而不可逃也。
源曰:“吾今日與汝相遇,抑豈非數乎?”女曰:“是誠不妄矣。
”源曰:“汝之精氣,能久存于世耶?”女曰:“數至則散矣。
”源曰:“然則何時?”女曰:“三年爾。
”源固未之信。
及其卧病不起,源為之延醫,女不欲,曰:“曩固已與君言矣,因緣之契,夫婦之情,盡于此矣。
”即以手握源臂,而與之訣,曰:“兒以幽陰之質,得事君子,荷蒙不棄,周旋許時。
往者一念之私,俱蹈不測之禍。
然而海枯石爛,此恨難消,地老天荒,此情不泯。
今幸得續前生之好,踐往世之盟,三載于茲,志願足矣,請從此辭,毋更以為念也!”言訖,面壁而卧,呼之不應矣。
源大傷恸,為治棺榇而斂之。
将葬,怪其樞甚輕,啟而視之,惟衣衾钗珥在耳,虛葬于北山之麓。
源感其情,不複再娶,栖靈隐寺出家為僧,終其身雲。
滕穆醉遊聚景園記
延初,永嘉滕生名穆,年二十六,美風調,善吟詠,為衆所推重。
素聞臨安山水之勝,思一遊焉。
甲寅歲科舉之诏興,遂以鄉書赴薦。
至則僑居湧金門外,無日不往來于南北兩山及湖上諸刹,靈隐、天竺、淨慈、寶石之類,以至玉泉、虎跑、天龍、靈鹫,石屋之洞,冷泉之亭,幽澗深林,懸崖絕壁,足迹殆将遍焉。
七月之望,于曲院賞蓮,因而宿湖,泊舟雷峰塔下。
是夜,月色如晝,荷香滿身,時聞大魚跳擲于波間,宿鳥飛鳴于崖際。
生已大醉,寝不能寐,披衣而起,延堤觀望。
行至聚景園,信步而入。
時宋亡已四十年,園中台館,如會芳殿、清輝閣、翠光亭,皆已頹毀,惟瑤津西軒巋然獨存。
生至軒下,憑欄少憩。
俄見一美人先行,一侍女随之,自外而入。
風鬟雲鬓,綽約多姿,望之殆若神仙。
生于軒下屏息以觀其所為。
美人言曰:“湖山如故,風景不殊,但時移世換,令人有《黍離》之悲爾。
”行至園北太湖石畔,遂詠詩曰: 湖上園亭好,重來憶舊遊。
征歌調《王樹》,閱舞按《梁州》。
徑狹花迎辇,池深柳拂舟。
昔人皆已沒,誰與話風流! 生放逸者,初見其貌,已不能定情,及聞此作,技癢不可複禁,即于軒下續吟曰。
湖上園亭好,相逢絕代人。
娥辭月殿,織女下天津。
未會心中意,渾疑夢裡身。
願吹鄒子律,幽谷發陽春。
吟已。
趨出赴之。
美人亦不驚訝,但徐言曰,“固知郎君在此,特來尋訪耳。
”生問其姓名,美人曰:“妾棄人間已久,欲自陳叙,誠恐驚動郎君。
”生聞此言,審其為鬼,亦無所懼,因問之。
乃曰:“芳華,姓衛。
故宋理宗朝宮人,年二十四而殁,殡此園之側。
今晚因往演福堂訪賈貴妃,蒙延坐久,不覺歸遲,緻令郎君于此久待。
”即命侍女曰:“翹翹可于舍中取席
本臨安良家子女,少善弈棋,年十五,以棋童入侍。
每秋壑回朝,宴坐半閑堂,必召兒侍弈;備見寵愛。
是時君為其家蒼頭,職主煎茶,每因供進茶瓯,得至後堂,君時少年美姿容,兒見而慕之。
嘗以繡羅錢箧乘暗投君,君亦以玳瑁指盒為贈,彼此雖各有意,而内外嚴密,莫能得其便。
後為同輩所覺,讒于秋壑,遂與君同賜死于西湖斷橋之下。
君今已再世為人,而兒猶在鬼錄,得非命欽!”言訖,嗚咽泣下,源亦為之動容。
久之,乃曰:“審如此,則吾與汝乃再世因緣也,當更加親愛,以償疇昔之願。
”自是遂留源舍,不複更去。
源素不善棋,教之弈,盡得其妙。
凡平日以棋稱者,皆莫能敵也。
每說秋壑舊事,其所目擊者,曆曆甚詳。
嘗言,秋壑一日倚樓閑望,諸姬皆侍,适有二人,烏巾素服,乘小舟由湖登岸。
一姬曰:“美哉二少年!”秋壑曰:“願事之耶?當令納聘。
”姬笑而無言。
逾時,令人捧一盒,呼諸姬至前曰:“适為某姬納聘,可啟視之。
”則姬之首也,諸姬皆戰栗而退。
又嘗販鹽數百艘至都市賣之,太學有詩曰:昨夜江頭湧碧波,滿船都載相公鹾。
雖然要作調羹用,未必調羹用許多。
秋壑聞之,遂以士人付獄,論以诽謗罪。
又嘗于浙西行公田法,民受其苦,或題詩于路左雲: 襄陽累歲困孤城,豢養湖山不出征。
不識咽喉形勢去,公田枉自害蒼生。
秋壑見之,捕得遭顯戮。
又嘗齋雲水千人,其數已足。
又一道士,衣裾檻褛,至門求齋。
主者以數足,不肯引入,道士堅求不去。
不得已,于門側齋焉。
齋罷,覆其缽于案而去。
衆将缽力舉之,不動。
啟于秋壑,自往舉之,乃有詩二句雲:“得好休時便好休,收花結子在綿州。
”始知真仙降臨而不識也。
然終不喻綿州之意。
嗟乎!孰知有漳州木綿庵之厄也?又嘗有艄人泊舟蘇堤,時方盛暑,卧于舟尾,終夜不寐,見三人長不盈尺,集于沙際,一曰:“張公至矣,如之奈何?”一曰:“賈平章非仁者,決不相恕。
”一曰:“我則已矣,公等及見其敗也。
”相與哭入水中。
次日,漁者張公獲一鼈,徑二尺餘,納之府第。
不三年而禍作。
蓋物亦以先知數而不可逃也。
源曰:“吾今日與汝相遇,抑豈非數乎?”女曰:“是誠不妄矣。
”源曰:“汝之精氣,能久存于世耶?”女曰:“數至則散矣。
”源曰:“然則何時?”女曰:“三年爾。
”源固未之信。
及其卧病不起,源為之延醫,女不欲,曰:“曩固已與君言矣,因緣之契,夫婦之情,盡于此矣。
”即以手握源臂,而與之訣,曰:“兒以幽陰之質,得事君子,荷蒙不棄,周旋許時。
往者一念之私,俱蹈不測之禍。
然而海枯石爛,此恨難消,地老天荒,此情不泯。
今幸得續前生之好,踐往世之盟,三載于茲,志願足矣,請從此辭,毋更以為念也!”言訖,面壁而卧,呼之不應矣。
源大傷恸,為治棺榇而斂之。
将葬,怪其樞甚輕,啟而視之,惟衣衾钗珥在耳,虛葬于北山之麓。
源感其情,不複再娶,栖靈隐寺出家為僧,終其身雲。
素聞臨安山水之勝,思一遊焉。
甲寅歲科舉之诏興,遂以鄉書赴薦。
至則僑居湧金門外,無日不往來于南北兩山及湖上諸刹,靈隐、天竺、淨慈、寶石之類,以至玉泉、虎跑、天龍、靈鹫,石屋之洞,冷泉之亭,幽澗深林,懸崖絕壁,足迹殆将遍焉。
七月之望,于曲院賞蓮,因而宿湖,泊舟雷峰塔下。
是夜,月色如晝,荷香滿身,時聞大魚跳擲于波間,宿鳥飛鳴于崖際。
生已大醉,寝不能寐,披衣而起,延堤觀望。
行至聚景園,信步而入。
時宋亡已四十年,園中台館,如會芳殿、清輝閣、翠光亭,皆已頹毀,惟瑤津西軒巋然獨存。
生至軒下,憑欄少憩。
俄見一美人先行,一侍女随之,自外而入。
風鬟雲鬓,綽約多姿,望之殆若神仙。
生于軒下屏息以觀其所為。
美人言曰:“湖山如故,風景不殊,但時移世換,令人有《黍離》之悲爾。
”行至園北太湖石畔,遂詠詩曰: 湖上園亭好,重來憶舊遊。
征歌調《王樹》,閱舞按《梁州》。
徑狹花迎辇,池深柳拂舟。
昔人皆已沒,誰與話風流! 生放逸者,初見其貌,已不能定情,及聞此作,技癢不可複禁,即于軒下續吟曰。
湖上園亭好,相逢絕代人。
娥辭月殿,織女下天津。
未會心中意,渾疑夢裡身。
願吹鄒子律,幽谷發陽春。
吟已。
趨出赴之。
美人亦不驚訝,但徐言曰,“固知郎君在此,特來尋訪耳。
”生問其姓名,美人曰:“妾棄人間已久,欲自陳叙,誠恐驚動郎君。
”生聞此言,審其為鬼,亦無所懼,因問之。
乃曰:“芳華,姓衛。
故宋理宗朝宮人,年二十四而殁,殡此園之側。
今晚因往演福堂訪賈貴妃,蒙延坐久,不覺歸遲,緻令郎君于此久待。
”即命侍女曰:“翹翹可于舍中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