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豔異編卷三十八·鬼部三
關燈
小
中
大
與侍婢俱不見。
自此每及晡一至,近六十餘日,季衡不疑。
因與大父麾下将校說及豔麗,誤言之。
将校驚欲實其事,曰:“郎君将及此時,願一叩壁,某當與一二輩潛窺焉。
”季衡亦終不肯叩壁。
是日,女郎一見季衡,容色慘沮,語聲嘶咽,握季衡手曰:“何為負約而洩于人,自此不可更接歡笑矣。
”季衡追悔,無詞以應。
女曰:“殆非君之過,亦冥數盡耳。
”乃留詩曰: 五原分袂真胡越,燕拆莺離芳草竭。
年少煙花處處春,北郊空恨清秋月。
季衡不能詩,恥無以酬,乃強為一篇,曰: 莎草青青雁欲歸,玉腮珠淚灑臨歧。
雲鬟飄去香風盡,愁見莺啼紅樹枝。
女遂于襦帶解蹙金結花合子,又抽翠玉雙鳳翹一隻,贈季衡,曰:“望異日睹物思人,無以幽冥為隔。
”季衡搜書笈中,得小金镂花如意酬之。
季衡曰:“此物雖非珍異,但貴其名如意,願長在玉手操持耳。
”又曰:“此别何時更會?”女曰:“非一甲子,元相見期。
”言訖,嗚咽而沒。
季衡自此寝寐思念,形體羸瘵。
故舊丈人工回推其方術,療以藥石,數月方愈。
乃詢王原紉婦人,曰:“王使君之愛女,無疾而終于此院,今已歸葬北邙山,或陰晦而魂常遊于此,人多見之。
”則知女詩“北邙空恨清秋月”也。
顔
會昌中,進士顔,下第遊廣陵,遂之建業,賃小舟抵白沙。
同載有青衣,年二十許,服飾古樸,言詞清灑。
清揖之問其姓氏,對曰:“幼芳,姓趙。
”問其所适,曰:“亦之建業。
”甚喜。
每維舟,即買酒果與之宴飲,多說陳隋間事。
頗異之。
或諧谑,即正色斂衽不對。
抵白沙,各遷舟航。
青衣乃謝曰:“數日承君深顧,其陋拙,不足奉歡笑。
然亦有一事,可以奉酬。
中元必遊瓦官閣,此時當為君會一神仙中人。
況君風儀才調,亦甚相稱,望不渝此約。
至時某候于彼。
”言訖,各登舟而去。
志其言,中元日,來遊瓦官閣。
士女阗咽。
及登閣,果有美人從二女仆,皆雙鬟,而有媚态。
美人倚欄獨語,悲歎久之。
注視不易,美人亦訝之。
又曰:“幼芳之言不謬矣。
”使雙鬟傳語曰:“西廊有惠覽黎院,則某舊門徒,君可至是。
幼芳亦在彼。
”喜甚,蹑其蹤而去。
果見同舟青衣,出而微笑。
遂與美人叙寒暄,言語竟日。
僧進茶果。
至暮,謂曰:“今日偶此登覽,為惜高閣,病茲用功,不久毀除,故來一别,幸接歡笑。
某家在青溪,頗多松月。
室元他人,今夕必相過。
某前往,可與幼芳後來。
”然之,遂乘軒而去。
及夜,幼芳引前行,可數裡而至。
有青衣數輩,秉燭迎之。
遂延入内室,與幼芳環坐。
曰:“孔家娘子相鄰,使邀之,曰‘今夕偶有佳賓相訪,願因傾觞,以解煩憤。
’”少頃而至。
遂延入,亦多說陳朝故事。
因起白曰:“不審夫人複何姓第,頗貯疑訝。
”答曰:“某即陳朝張貴妃,彼即孔貴嫔。
居世之時,謬當後主采顧,寵幸之禮,有過妃嫔。
不幸國亡,為楊廣所殺。
然此賊不仁何甚乎!劉禅。
孫皓,豈無嫔禦。
獨有斯人,行此冤暴。
且一種亡國,我後主實即風流,詩酒追歡,琴樽取樂而已。
不似楊廣,西築長城,東征遼海,使天下男冤女曠,父寡子孤。
途窮廣陵,死于匹夫之手。
亦上天降鑒,為我報仇耳。
”孔貴嫔曰:“莫出此言,在座有人不欲聞。
”美人大笑曰:“渾忘卻。
”曰:“何人不欲聞此言耶?”幼芳曰:“某本江令公家嬖者,後為貴妃侍兒。
國亡之後,為隋宮禦女。
炀帝江都,為侍湯膳者。
及亂兵入,某以身蔽帝,遂為所害。
蕭後憐某盡忠于主,因使殉葬。
後改葬于雷塘,則不得從焉。
時至此谒貴妃耳。
”孔貴嫔曰:“前說盡是閑事,不如命酒,略延曩日之歡耳。
”遂命雙鬟持樂器,洽飲久之。
張貴妃題詩一章曰: 秋草荒台響夜蛩,白楊凋盡減悲鳳。
彩箋曾擘欺江,绮閣塵清《玉樹》空。
孔貴嫔曰: 寶閣排雲稱望仙,五雲高豔擁朝天。
清溪猶有當時月,夜照瓊花綻绮筵。
幼芳曰: 皓魄初圓恨翠蛾,繁華濃豔竟如何。
兩朝惟有長江水,依舊行人逝作波。
亦和曰: 蕭管清吟怨麗華,秋江寒月绮窗斜。
慚非後主題詩客,得見臨春閣上花。
俄聞叩門曰:“江修容、何捷妤、袁昭儀來谒貴妃。
”曰:”竊聞今夕佳賓幽會,不免辄窺盛筵。
”俱豔其衣據,明其佩,而入坐。
及見四篇,捧而泣曰:“今夕
自此每及晡一至,近六十餘日,季衡不疑。
因與大父麾下将校說及豔麗,誤言之。
将校驚欲實其事,曰:“郎君将及此時,願一叩壁,某當與一二輩潛窺焉。
”季衡亦終不肯叩壁。
是日,女郎一見季衡,容色慘沮,語聲嘶咽,握季衡手曰:“何為負約而洩于人,自此不可更接歡笑矣。
”季衡追悔,無詞以應。
女曰:“殆非君之過,亦冥數盡耳。
”乃留詩曰: 五原分袂真胡越,燕拆莺離芳草竭。
年少煙花處處春,北郊空恨清秋月。
季衡不能詩,恥無以酬,乃強為一篇,曰: 莎草青青雁欲歸,玉腮珠淚灑臨歧。
雲鬟飄去香風盡,愁見莺啼紅樹枝。
女遂于襦帶解蹙金結花合子,又抽翠玉雙鳳翹一隻,贈季衡,曰:“望異日睹物思人,無以幽冥為隔。
”季衡搜書笈中,得小金镂花如意酬之。
季衡曰:“此物雖非珍異,但貴其名如意,願長在玉手操持耳。
”又曰:“此别何時更會?”女曰:“非一甲子,元相見期。
”言訖,嗚咽而沒。
季衡自此寝寐思念,形體羸瘵。
故舊丈人工回推其方術,療以藥石,數月方愈。
乃詢王原紉婦人,曰:“王使君之愛女,無疾而終于此院,今已歸葬北邙山,或陰晦而魂常遊于此,人多見之。
”則知女詩“北邙空恨清秋月”也。
同載有青衣,年二十許,服飾古樸,言詞清灑。
清揖之問其姓氏,對曰:“幼芳,姓趙。
”問其所适,曰:“亦之建業。
”甚喜。
每維舟,即買酒果與之宴飲,多說陳隋間事。
頗異之。
或諧谑,即正色斂衽不對。
抵白沙,各遷舟航。
青衣乃謝曰:“數日承君深顧,其陋拙,不足奉歡笑。
然亦有一事,可以奉酬。
中元必遊瓦官閣,此時當為君會一神仙中人。
況君風儀才調,亦甚相稱,望不渝此約。
至時某候于彼。
”言訖,各登舟而去。
志其言,中元日,來遊瓦官閣。
士女阗咽。
及登閣,果有美人從二女仆,皆雙鬟,而有媚态。
美人倚欄獨語,悲歎久之。
注視不易,美人亦訝之。
又曰:“幼芳之言不謬矣。
”使雙鬟傳語曰:“西廊有惠覽黎院,則某舊門徒,君可至是。
幼芳亦在彼。
”喜甚,蹑其蹤而去。
果見同舟青衣,出而微笑。
遂與美人叙寒暄,言語竟日。
僧進茶果。
至暮,謂曰:“今日偶此登覽,為惜高閣,病茲用功,不久毀除,故來一别,幸接歡笑。
某家在青溪,頗多松月。
室元他人,今夕必相過。
某前往,可與幼芳後來。
”然之,遂乘軒而去。
及夜,幼芳引前行,可數裡而至。
有青衣數輩,秉燭迎之。
遂延入内室,與幼芳環坐。
曰:“孔家娘子相鄰,使邀之,曰‘今夕偶有佳賓相訪,願因傾觞,以解煩憤。
’”少頃而至。
遂延入,亦多說陳朝故事。
因起白曰:“不審夫人複何姓第,頗貯疑訝。
”答曰:“某即陳朝張貴妃,彼即孔貴嫔。
居世之時,謬當後主采顧,寵幸之禮,有過妃嫔。
不幸國亡,為楊廣所殺。
然此賊不仁何甚乎!劉禅。
孫皓,豈無嫔禦。
獨有斯人,行此冤暴。
且一種亡國,我後主實即風流,詩酒追歡,琴樽取樂而已。
不似楊廣,西築長城,東征遼海,使天下男冤女曠,父寡子孤。
途窮廣陵,死于匹夫之手。
亦上天降鑒,為我報仇耳。
”孔貴嫔曰:“莫出此言,在座有人不欲聞。
”美人大笑曰:“渾忘卻。
”曰:“何人不欲聞此言耶?”幼芳曰:“某本江令公家嬖者,後為貴妃侍兒。
國亡之後,為隋宮禦女。
炀帝江都,為侍湯膳者。
及亂兵入,某以身蔽帝,遂為所害。
蕭後憐某盡忠于主,因使殉葬。
後改葬于雷塘,則不得從焉。
時至此谒貴妃耳。
”孔貴嫔曰:“前說盡是閑事,不如命酒,略延曩日之歡耳。
”遂命雙鬟持樂器,洽飲久之。
張貴妃題詩一章曰: 秋草荒台響夜蛩,白楊凋盡減悲鳳。
彩箋曾擘欺江,绮閣塵清《玉樹》空。
孔貴嫔曰: 寶閣排雲稱望仙,五雲高豔擁朝天。
清溪猶有當時月,夜照瓊花綻绮筵。
幼芳曰: 皓魄初圓恨翠蛾,繁華濃豔竟如何。
兩朝惟有長江水,依舊行人逝作波。
亦和曰: 蕭管清吟怨麗華,秋江寒月绮窗斜。
慚非後主題詩客,得見臨春閣上花。
俄聞叩門曰:“江修容、何捷妤、袁昭儀來谒貴妃。
”曰:”竊聞今夕佳賓幽會,不免辄窺盛筵。
”俱豔其衣據,明其佩,而入坐。
及見四篇,捧而泣曰:“今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