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豔異編卷三十七·鬼部二
關燈
小
中
大
萬餘,子婦所供費倍之。
既而兩心克諧,情好彌切。
無何,章武系事,告歸長安,殷勤叙别。
章武留交頸錦绮一端,仍贈詩曰: 〖鴛鴦绮,知結幾千絲。
别後尋難見,翻傷未别時。
子婦答以白玉指環,曰:念指環,相思重相憶。
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
章武有仆楊杲,子婦赍錢一千,以獎其敬事之勤。
既别,積八九年。
章武遊宦,亦無從與之聞。
至貞元十一年,因友人張元宗令下縣,章武又自京師與元會。
忽思曩好,乃回車涉渭水訪之。
日瞑,達華州,将舍于王氏之室。
至其門,則阒無行迹,但外有賓榻而已。
章武以為下裡之民,或廢業即農,暫居郊野,或賓邀聚,未始歸複。
但休止其門,且将别适他舍。
見東鄰之婦,就而訪之。
乃雲王氏之長老,皆舍業而出遊,其子婦殁已再周矣。
又詳與之談,即雲:“某姓楊,第六,為東鄰妻。
”複訪郎何姓。
章武具語之。
又雲:“曩曾有仆姓楊名杲乎?”曰:“有之。
”因泣告曰:“某為裡中婦五年,與王氏相善。
嘗雲:我夫室猶如傳舍,閱人多矣。
其于往來見調者,皆殚财窮産,甘辭厚誓,未嘗動心。
頃歲有李十八郎,曾舍于我家。
我初見之,不覺自失。
後遂私侍枕席,實蒙歡愛。
今與之别累年矣。
思慕之心,或竟日不食,終夜無寝。
我家人故不可托。
複被彼夫東西,不時會遇。
脫有至者,願以物色名氏求之。
如不參差,相托抵奉,并語深意。
但有仆夫楊杲,即是,不二三年,子婦寝疾。
臨死,複見托曰:‘我本寒微,曾辱君子厚顧,心常感念。
久以成疾,自料不治。
曩所奉托,萬一至此,願申九泉銜恨,千古睽離之歎。
仍乞留止此,冀神會于仿佛之中。
’”章武乃求鄰婦為開門,命從者治食物。
方将具席,忽有一婦人,持帚,出房掃地。
鄰婦亦不之識。
章武因訪所從者,雲是舍中人,又過而诘之,即徐曰:“王家亡婦感郎恩情,将見會。
恐生怪怖,故使相聞。
”章武許諾雲:“章武所由來者,實為此也。
雖顯晦殊途,人皆忌憚,而思念情至,實所不疑。
”言畢,執帚人欣然而去,逡巡映門,即不複見,乃具飲馔,呼自食。
飲畢,安寝。
至二更許,篝燈在床之東南,忽爾稍暗,如此再三。
章武心知有變,因命移燭背牆,置室東南隅。
旋聞西北角,有聲,如有人形,冉冉而至。
五六步,即可辨其容色、衣服,乃主人子婦也。
與昔見不異,但舉止浮急,音調輕清耳,章武下床,迎擁攜手,款若平生之歡。
自雲:“在冥錄中,都忘親戚。
但思君子之心,如平昔耳。
”章武倍與狎呢,間無他異。
但數請令人視明星,若出,當須還,不可久住。
每交歡之暇,即懇托謝鄰婦楊氏,雲:“非此人,誰達幽恨?”至五更,有人告可還。
子婦泣下床,與章武連臂出門,仰望天漢,嗚咽悲怨,卻入室,自于裙帶上解錦囊,囊中取一物似彈丸,其色绀碧,質又堅密,似玉而冷,狀如小葉。
章武不之識。
子婦曰:“此所謂寶,出昆侖玄圃中。
彼亦不可得。
妾近與西嶽玉京夫人戲,見此物在衆寶上,愛而訪之。
夫人遂解以相授,雲:‘洞天群仙,每得此一寶,皆為光榮。
’以郎奉玄道,有精識,故以投贈。
常願寶之,此非人間之有。
”遂吟詩曰: 河漢已傾斜,神魂欲超越。
願郎更回抱,終天從此别。
章武取白玉寶簪一以酬之,并答詩曰: 分從幽顯隔,豈謂有佳期。
甯辭重重别,所歎去何之。
因相持泣,良久,子婦複為詩曰: 昔辭懷複會,今别便終天。
新悲與舊恨,千古閉窮泉。
章武答曰: 後期杳無約,前恨已相尋。
别路行無信,何因得寄心。
款曲叙别訖,遂卻赴西北隅。
行數步,猶回顧拭淚。
雲:“李郎無舍,念此泉下人。
”複哽咽伫立,視天欲明,急趨至角,即不複見。
但空室然,寒燈半滅而已。
章武乃促裝,自下歸長安,複歸安定。
後複之下,與張元宗及群官攜酒宴飲,酒酣,章武懷感,因即事賦詩曰: 水不西歸月暫圓,令人怅望古城邊。
蕭條明早分歧路,知更相逢何歲年。
吟畢,與群官别。
獨行數裡,又自諷誦,忽聞空中有歎賞,音調凄恻。
更問之,乃王氏子婦也,自雲:“冥中各有地分。
今于此聞郎高詠,知郎思眷,故冒陰司之責,遠來奉送,千萬自珍!”章武愈感之。
及至長安,與道友隴西李助話,助亦感其誠而賦詩曰: 石沉遼海闊,劍别楚天長, 會合知無日,離心滿夕陽。
章武既事東平丞相府,因閑,召玉工視所得寶,工亦不知,不敢雕刻。
後奉使大梁,又召玉工,粗能辨,乃因其形,雕作槲葉象。
奉使上京,每以此物貯懷中。
至市東街,偶見一胡僧,忽近馬叩頭雲:“君有寶玉在懷,乞一見爾。
”乃引于靜處開懷視,僧捧玩移時,雲:“此天上至物,非人間有也。
”章武複來華州,訪遺楊六娘,至今不絕。
既而兩心克諧,情好彌切。
無何,章武系事,告歸長安,殷勤叙别。
章武留交頸錦绮一端,仍贈詩曰: 〖鴛鴦绮,知結幾千絲。
别後尋難見,翻傷未别時。
子婦答以白玉指環,曰:念指環,相思重相憶。
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
章武有仆楊杲,子婦赍錢一千,以獎其敬事之勤。
既别,積八九年。
章武遊宦,亦無從與之聞。
至貞元十一年,因友人張元宗令下縣,章武又自京師與元會。
忽思曩好,乃回車涉渭水訪之。
日瞑,達華州,将舍于王氏之室。
至其門,則阒無行迹,但外有賓榻而已。
章武以為下裡之民,或廢業即農,暫居郊野,或賓邀聚,未始歸複。
但休止其門,且将别适他舍。
見東鄰之婦,就而訪之。
乃雲王氏之長老,皆舍業而出遊,其子婦殁已再周矣。
又詳與之談,即雲:“某姓楊,第六,為東鄰妻。
”複訪郎何姓。
章武具語之。
又雲:“曩曾有仆姓楊名杲乎?”曰:“有之。
”因泣告曰:“某為裡中婦五年,與王氏相善。
嘗雲:我夫室猶如傳舍,閱人多矣。
其于往來見調者,皆殚财窮産,甘辭厚誓,未嘗動心。
頃歲有李十八郎,曾舍于我家。
我初見之,不覺自失。
後遂私侍枕席,實蒙歡愛。
今與之别累年矣。
思慕之心,或竟日不食,終夜無寝。
我家人故不可托。
複被彼夫東西,不時會遇。
脫有至者,願以物色名氏求之。
如不參差,相托抵奉,并語深意。
但有仆夫楊杲,即是,不二三年,子婦寝疾。
臨死,複見托曰:‘我本寒微,曾辱君子厚顧,心常感念。
久以成疾,自料不治。
曩所奉托,萬一至此,願申九泉銜恨,千古睽離之歎。
仍乞留止此,冀神會于仿佛之中。
’”章武乃求鄰婦為開門,命從者治食物。
方将具席,忽有一婦人,持帚,出房掃地。
鄰婦亦不之識。
章武因訪所從者,雲是舍中人,又過而诘之,即徐曰:“王家亡婦感郎恩情,将見會。
恐生怪怖,故使相聞。
”章武許諾雲:“章武所由來者,實為此也。
雖顯晦殊途,人皆忌憚,而思念情至,實所不疑。
”言畢,執帚人欣然而去,逡巡映門,即不複見,乃具飲馔,呼自食。
飲畢,安寝。
至二更許,篝燈在床之東南,忽爾稍暗,如此再三。
章武心知有變,因命移燭背牆,置室東南隅。
旋聞西北角,有聲,如有人形,冉冉而至。
五六步,即可辨其容色、衣服,乃主人子婦也。
與昔見不異,但舉止浮急,音調輕清耳,章武下床,迎擁攜手,款若平生之歡。
自雲:“在冥錄中,都忘親戚。
但思君子之心,如平昔耳。
”章武倍與狎呢,間無他異。
但數請令人視明星,若出,當須還,不可久住。
每交歡之暇,即懇托謝鄰婦楊氏,雲:“非此人,誰達幽恨?”至五更,有人告可還。
子婦泣下床,與章武連臂出門,仰望天漢,嗚咽悲怨,卻入室,自于裙帶上解錦囊,囊中取一物似彈丸,其色绀碧,質又堅密,似玉而冷,狀如小葉。
章武不之識。
子婦曰:“此所謂寶,出昆侖玄圃中。
彼亦不可得。
妾近與西嶽玉京夫人戲,見此物在衆寶上,愛而訪之。
夫人遂解以相授,雲:‘洞天群仙,每得此一寶,皆為光榮。
’以郎奉玄道,有精識,故以投贈。
常願寶之,此非人間之有。
”遂吟詩曰: 河漢已傾斜,神魂欲超越。
願郎更回抱,終天從此别。
章武取白玉寶簪一以酬之,并答詩曰: 分從幽顯隔,豈謂有佳期。
甯辭重重别,所歎去何之。
因相持泣,良久,子婦複為詩曰: 昔辭懷複會,今别便終天。
新悲與舊恨,千古閉窮泉。
章武答曰: 後期杳無約,前恨已相尋。
别路行無信,何因得寄心。
款曲叙别訖,遂卻赴西北隅。
行數步,猶回顧拭淚。
雲:“李郎無舍,念此泉下人。
”複哽咽伫立,視天欲明,急趨至角,即不複見。
但空室然,寒燈半滅而已。
章武乃促裝,自下歸長安,複歸安定。
後複之下,與張元宗及群官攜酒宴飲,酒酣,章武懷感,因即事賦詩曰: 水不西歸月暫圓,令人怅望古城邊。
蕭條明早分歧路,知更相逢何歲年。
吟畢,與群官别。
獨行數裡,又自諷誦,忽聞空中有歎賞,音調凄恻。
更問之,乃王氏子婦也,自雲:“冥中各有地分。
今于此聞郎高詠,知郎思眷,故冒陰司之責,遠來奉送,千萬自珍!”章武愈感之。
及至長安,與道友隴西李助話,助亦感其誠而賦詩曰: 石沉遼海闊,劍别楚天長, 會合知無日,離心滿夕陽。
章武既事東平丞相府,因閑,召玉工視所得寶,工亦不知,不敢雕刻。
後奉使大梁,又召玉工,粗能辨,乃因其形,雕作槲葉象。
奉使上京,每以此物貯懷中。
至市東街,偶見一胡僧,忽近馬叩頭雲:“君有寶玉在懷,乞一見爾。
”乃引于靜處開懷視,僧捧玩移時,雲:“此天上至物,非人間有也。
”章武複來華州,訪遺楊六娘,至今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