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豔異編卷三十六·鬼部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亡兄遺女同居,不能無嫌疑耳。
”王遂信之,寵念轉密。
于女工特妙。
王之衣服,皆女裁制,見者莫不歎賞之,左右一婢,亦有美色,常以之随。
其後,雖在晝日,亦不複去。
王問曰:“兄女得無相望乎?”答曰:“何須強預他家事?”如此積一年,後一夜忽來,色甚不悅,啼泣而已。
王問之,曰:“過蒙愛接,方複離異,奈何?”因嗚咽不能止。
王驚問故,女曰:“得無相難乎?兒本前高密令女,嫁為任氏妻。
任無行見薄,父母憐念,呼令歸。
後乃遇疾卒,殡于此。
今家迎喪,明日當去。
”王既愛念,不複嫌忌,乃便悲惋。
問:“明日将至何時?”曰:“日中耳。
”一夜叙别不眠。
明日臨别,女以金镂玉杯及玉環一雙留贈,王以繡衣一箱答之。
各握手揮涕而别。
明日至期,王于南岡視之,果有家人迎喪,發榇,女顔色不變,粉黛如故。
見繡衣一箱在棺中,而失其所送玉杯及玉環。
家人方覺有異,王乃前具陳之,兼示之玉杯與環。
皆捧之悲泣。
因問曰:“兄女是誰?”曰:“家中二郎女,十歲病死,亦殡其旁。
婢亦帳中木人也,其貌正與從者相似。
王乃臨柩,悲泣而别。
左右皆感傷,後念之切,遂恍惚成疾,數日方愈,然每思辄忘寝食也!鄭德
荥陽鄭德,常獨乘馬,逢一婢,姿色甚美。
馬前拜雲:“崔夫人奉迎鄭郎。
”鄭愕然曰:“素不識崔夫人,我未有婚,何故相迎?”婢曰:“夫人小女,頗有容質。
且以清門令族,宜相匹敵。
”鄭知非人,欲拒之。
即有黃衣蒼頭十餘人至,曰:“夫人趨郎進。
”辄控馬,其行甚疾,耳中但聞風鳴。
奄至一處,崇垣高門,外皆列植楸桐。
鄭立于門外,婢先入。
須臾,命引鄭郎入。
進曆數門,館宇甚盛。
夫人着素羅裙,年可四十許,姿容可愛,立于東階下,侍婢八九,皆鮮整。
鄭趨谒再拜。
夫人曰:“無怪相屈,以鄭郎清族美才,願托姻好。
小女無堪,幸能垂意。
”鄭見逼,不知所對,但唯唯而已。
夫人乃上堂,命引鄭郎自西階升,堂上悉以花薦地,左右施局腳床,七寶屏風,黃金屈膝,門垂碧箔,銀鈎珠絡。
長筵列撰,皆極豐潔。
乃命坐。
夫人善清談,叙置輕重,世難與比。
食畢,命酒,以銀尊貯之,可三鬥餘,琥珀色,酌以金镂杯。
侍婢行酒,味極甘香。
向暮,一婢前白:“女郎已嚴妝訖。
”乃命引鄭郎出就外間,浴以香湯,左右進衣冠履襪。
并美婢十人扶入,恣為調谑,自堂及門,步緻花燭,乃延就帳。
女年十四五,姿色甚豔,目所未睹。
被服燦麗,冠絕當時。
鄭遂欣然,其夜成禮。
明日夫人命女與花東堂。
堂中置紅羅繡帳,衾帏席,悉皆精絕,女善彈箜篌,曲詞新異。
鄭問:“所迎婚前乘馬來,今在何處?”曰:“已令返矣。
”如此百餘日,鄭雖情愛頗重,而心稍嫌忌。
因謂女曰:“可得同歸乎?”女慘然曰:“幸托契會,得事巾栉。
然幽冥理隔,不遂如何?”因涕泣交下。
鄭審其怪異,乃白夫人曰:“家中相失,頗有疑怪,乞賜還也。
”夫人曰:“過蒙見顧,良深感慕。
然幽冥殊途,理當暫隔。
分離之際,能不泫然!”鄭亦泣下,乃大宴會,與别曰:“後三年當相迎也。
”鄭因拜辭。
婦出門揮淚握手曰:“雖有後期,尚延年歲。
歡會尚淺,乖離苦長,努力自愛!”鄭亦悲惋。
婦以襯體紅衫及金钗一雙贈别,曰:“若未相忘,以此為念。
”乃别而去。
夫人敕送鄭郎,乃前青骢也。
被帶甚精。
鄭乘馬出門,倏忽複至其家。
奴遽雲:“家中已失一年矣。
”視其所贈,皆真物也。
家人語雲:“郎君出行後,其馬自歸,不見有人送到。
”鄭始尋其故處,惟見大墳,旁有小冢。
茔前列樹,皆已枯矣,而前所見,悉華茂成陰。
其左右人,傳此崔夫人及女郎墓也。
鄭尤異之。
自度三年之期,必當死矣。
後至期,果見前所賜使婢乘車來迎,鄭曰:“生死固有定命,苟得樂處,吾複何憂?”乃悉分判家事,預為終期。
明日乃卒。
柳參軍傳
華州柳參軍,名族之子,寡欲早孤,無兄弟,罷官,于長安閑遊。
上已日,于曲江見一車子,飾以金碧,從一青衣,殊亦俊雅。
已而翠簾徐褰,見摻手如玉,指畫青衣令摘芙蓉。
女容色絕代,斜柳生良久。
生鞭馬從之,即見車入永崇裡。
柳生知其大姓崔氏女,亦有母。
青衣字輕紅。
柳生不甚貧,多方賂輕紅,竟不之受。
他日,崔氏女病,其舅執金吾王,因候其妹,且告曰:“請為子納焉。
”崔氏不樂。
其母不敢違兄之命。
女曰:“願嫁得前時柳生足矣!必不允,以某與外兄,終恐不生全。
”其母念女深,乃命輕紅于薦福寺僧道省院,達意柳生。
為輕紅所誘,又悅輕紅。
輕紅大怒曰:“君性正粗!奈何小娘子如此待君子,某一微賤,便忘前
”王遂信之,寵念轉密。
于女工特妙。
王之衣服,皆女裁制,見者莫不歎賞之,左右一婢,亦有美色,常以之随。
其後,雖在晝日,亦不複去。
王問曰:“兄女得無相望乎?”答曰:“何須強預他家事?”如此積一年,後一夜忽來,色甚不悅,啼泣而已。
王問之,曰:“過蒙愛接,方複離異,奈何?”因嗚咽不能止。
王驚問故,女曰:“得無相難乎?兒本前高密令女,嫁為任氏妻。
任無行見薄,父母憐念,呼令歸。
後乃遇疾卒,殡于此。
今家迎喪,明日當去。
”王既愛念,不複嫌忌,乃便悲惋。
問:“明日将至何時?”曰:“日中耳。
”一夜叙别不眠。
明日臨别,女以金镂玉杯及玉環一雙留贈,王以繡衣一箱答之。
各握手揮涕而别。
明日至期,王于南岡視之,果有家人迎喪,發榇,女顔色不變,粉黛如故。
見繡衣一箱在棺中,而失其所送玉杯及玉環。
家人方覺有異,王乃前具陳之,兼示之玉杯與環。
皆捧之悲泣。
因問曰:“兄女是誰?”曰:“家中二郎女,十歲病死,亦殡其旁。
婢亦帳中木人也,其貌正與從者相似。
王乃臨柩,悲泣而别。
左右皆感傷,後念之切,遂恍惚成疾,數日方愈,然每思辄忘寝食也!
馬前拜雲:“崔夫人奉迎鄭郎。
”鄭愕然曰:“素不識崔夫人,我未有婚,何故相迎?”婢曰:“夫人小女,頗有容質。
且以清門令族,宜相匹敵。
”鄭知非人,欲拒之。
即有黃衣蒼頭十餘人至,曰:“夫人趨郎進。
”辄控馬,其行甚疾,耳中但聞風鳴。
奄至一處,崇垣高門,外皆列植楸桐。
鄭立于門外,婢先入。
須臾,命引鄭郎入。
進曆數門,館宇甚盛。
夫人着素羅裙,年可四十許,姿容可愛,立于東階下,侍婢八九,皆鮮整。
鄭趨谒再拜。
夫人曰:“無怪相屈,以鄭郎清族美才,願托姻好。
小女無堪,幸能垂意。
”鄭見逼,不知所對,但唯唯而已。
夫人乃上堂,命引鄭郎自西階升,堂上悉以花薦地,左右施局腳床,七寶屏風,黃金屈膝,門垂碧箔,銀鈎珠絡。
長筵列撰,皆極豐潔。
乃命坐。
夫人善清談,叙置輕重,世難與比。
食畢,命酒,以銀尊貯之,可三鬥餘,琥珀色,酌以金镂杯。
侍婢行酒,味極甘香。
向暮,一婢前白:“女郎已嚴妝訖。
”乃命引鄭郎出就外間,浴以香湯,左右進衣冠履襪。
并美婢十人扶入,恣為調谑,自堂及門,步緻花燭,乃延就帳。
女年十四五,姿色甚豔,目所未睹。
被服燦麗,冠絕當時。
鄭遂欣然,其夜成禮。
明日夫人命女與花東堂。
堂中置紅羅繡帳,衾帏席,悉皆精絕,女善彈箜篌,曲詞新異。
鄭問:“所迎婚前乘馬來,今在何處?”曰:“已令返矣。
”如此百餘日,鄭雖情愛頗重,而心稍嫌忌。
因謂女曰:“可得同歸乎?”女慘然曰:“幸托契會,得事巾栉。
然幽冥理隔,不遂如何?”因涕泣交下。
鄭審其怪異,乃白夫人曰:“家中相失,頗有疑怪,乞賜還也。
”夫人曰:“過蒙見顧,良深感慕。
然幽冥殊途,理當暫隔。
分離之際,能不泫然!”鄭亦泣下,乃大宴會,與别曰:“後三年當相迎也。
”鄭因拜辭。
婦出門揮淚握手曰:“雖有後期,尚延年歲。
歡會尚淺,乖離苦長,努力自愛!”鄭亦悲惋。
婦以襯體紅衫及金钗一雙贈别,曰:“若未相忘,以此為念。
”乃别而去。
夫人敕送鄭郎,乃前青骢也。
被帶甚精。
鄭乘馬出門,倏忽複至其家。
奴遽雲:“家中已失一年矣。
”視其所贈,皆真物也。
家人語雲:“郎君出行後,其馬自歸,不見有人送到。
”鄭始尋其故處,惟見大墳,旁有小冢。
茔前列樹,皆已枯矣,而前所見,悉華茂成陰。
其左右人,傳此崔夫人及女郎墓也。
鄭尤異之。
自度三年之期,必當死矣。
後至期,果見前所賜使婢乘車來迎,鄭曰:“生死固有定命,苟得樂處,吾複何憂?”乃悉分判家事,預為終期。
明日乃卒。
上已日,于曲江見一車子,飾以金碧,從一青衣,殊亦俊雅。
已而翠簾徐褰,見摻手如玉,指畫青衣令摘芙蓉。
女容色絕代,斜柳生良久。
生鞭馬從之,即見車入永崇裡。
柳生知其大姓崔氏女,亦有母。
青衣字輕紅。
柳生不甚貧,多方賂輕紅,竟不之受。
他日,崔氏女病,其舅執金吾王,因候其妹,且告曰:“請為子納焉。
”崔氏不樂。
其母不敢違兄之命。
女曰:“願嫁得前時柳生足矣!必不允,以某與外兄,終恐不生全。
”其母念女深,乃命輕紅于薦福寺僧道省院,達意柳生。
為輕紅所誘,又悅輕紅。
輕紅大怒曰:“君性正粗!奈何小娘子如此待君子,某一微賤,便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