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豔異編卷十八·幽期部二

關燈
 杏花夢斷東風曉,空把新詩寫數行。

      黃子侑敏讀之,有感雲:  春樓珠箔卷東風,幾度偷彈淚粉紅。

     豔質豈期黃壤隔,香魂應逐紫雲空。

     解将遺事留身後,忘盡前言在耳中, 杏蕊梅花俱一夢,悠悠深恨鎖幽宮。

      聯芳樓記  吳郡富室有姓薛者,至正初居于阊門外,以鬻米為業。

    有二女,長蘭英,次蕙英,皆聰明秀麗,能賦詩。

    久遂于宅後建一樓以處,名曰“蘭蕙聯芳樓”。

    适承天寺僧,善水墨,寫蘭意,乃以粉灰四壁,邀請繪畫于上。

    登之者,藹然,如入春風之室。

    二女日夕其間,吟詠不辍,有詩數百首,号曰“聯芳集”,好事者往往傳誦。

    時會稽楊鐵崖制西湖《竹枝曲》,和者百餘家,镂版書肆。

    二女見之笑曰:“西湖有《竹枝曲》,東吳獨無《竹枝曲》乎?”乃效其體,作《蘇台竹枝詩》十章,曰:  姑蘇台上月團團,姑蘇台下水潺潺。

     月落西邊有時出,水流東去幾時還? 館娃宮中麋鹿遊,西施去泛五湖舟。

     香魂玉骨歸何處,不及真娘葬虎丘。

     虎丘山上塔層層,靜夜分明見佛燈。

     約伴燒香寺中去,自将钗钏施山僧。

     門泊東吳萬裡船,烏啼月落水如煙。

     寒山寺裡鐘聲早,漁火江風惱客眠。

     洞庭餘柑三寸黃,笠澤銀魚一尺長。

     東南佳味人知少,玉食無由進上方。

     荻芽抽筍棟花開,不見河豚石首來。

     早起腥風滿城市,郎從海口販鮮回。

     楊柳青青楊柳黃,青黃變色過年光。

     妾似柳絲易憔悴,郎如柳絮太颠狂。

     翡翠雙飛不待呼,鴛鴦并宿幾曾孤。

     生憎寶帶橋頭水,半人吳江半太湖。

     一鳳髻綠如雲,八字牙梳白似銀, 斜倚朱門翹首立,往來多少斷腸人? 百尺高樓倚碧天,欄杆曲曲畫屏連。

     依家自有蘇台曲,不去西湖唱采蓮。

      鐵崖見其稿,手題二詩于後曰:  錦江隻見薛濤箋,吳郡今傳蘭惠篇。

     文采風流知有日,連珠合璧照華筵。

     難弟難兄并有名,英英端不讓瓊瓊。

     好将筆底春風句,譜作瑤筝弦上聲。

      自是名播遐迩,鹹以為。

    班姬、蔡女複出,易安、淑真而下不足論也。

      其樓下瞰官河,舟楫皆經過焉。

    昆山有鄭生者,亦甲族,其父與薛素厚。

    生與販抵郡,至此日泊舟于樓下,依薛為主。

    薛以其父之故,特以通家子弟,往來無間也。

    生以青年,氣韻溫和,性質俊雅。

    夏月,于船首澡浴,亭亭碧波中,微露其私。

    生之具,二女在樓于窗隙窺見之,以荔枝一雙投下。

    生雖會其意,然仰視飛甍峻字缥缈于霄漢,自:身具羽翼莫能至也。

    既而,更深漏靜,月堕河傾,萬籁俱寂,生企立船舷”如有所俟。

    忽聞樓窗啞然有聲,顧盼頃刻,則(二女以秋千絨索垂一竹兜,墜于其前,生乃乘之而上。

    既見,喜極不能言,相攜人寝室,盡紹緒之意焉。

    長女口占詩一首與生曰: 玉砌雕欄花兩枝,相逢恰是未開時。

     嬌姿未慣風和雨,吩咐東君好護持。

      詩畢,次女亦吟一首: 寶篆香煙燭影低,枕屏搖動鎮帷垂。

     風流好似魚遊水,才過東來又向西。

     生至曉乘之而下,自是元夕而不會。

      二女吟詠頗多,不能盡記,生自覺恥無以答。

    一夕,見女書匣内有剡溪玉葉箋,遂濡毫題一詩于上曰:  誤人蓬萊頂上來,芙蓉芍藥兩邊開。

     此身得似偷香蝶,遊戲花叢日幾回。

      二姊妹得詩喜甚,藏之筐筒,一夕中夜之後,生忽怅然曰:“我本羁旅江河,托迹門下,今日之事,尊人罔知。

    一旦事迹彰聞,恩情間阻,則樂昌之鏡或恐從此而分,延平之劍不知何時再合也。

    ”因便咽位下。

    二女曰:“妾之鄙陋,自知甚明。

    久處閨闱,粗通經史,非不知鑽穴之可醜、韫椟之可佳也。

    然而秋月春花,每傷虛度,雲情水性,失于自持。

    曩者偷窺宋玉之容,自獻卞和之璧,感君不棄,特賜俯從,雖六禮之未行,諒一言之已定。

    方欲同歡枕席,永奉衣中,奈何遽出此言,自生疑阻?妾雖女子,計之審矣。

    他日機事聞彰,親庭譴責,若從妾所請,則終奉箕帚于君家;如不遂所圖,則求我于黃泉之下,必不再登他門也。

    ”生聞此言,不勝感激。

    未幾,生之父以書督生還家。

    女之父見其盤桓不去,亦頗疑之。

    一日登樓,于筐中得生所為詩,大駭,然事已如此,無可奈何,顧生年少标緻,門戶亦正相敵,乃以書抵生之父,喻其意。

    生父如其所請,仍命媒氏通二姓之好,問名納采,贅以為婚。

    生年上十有二,長女年二十,幼女年十八矣。

    吳下人多知之,或傳為掌記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