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豔異編卷六·宮掖部二

關燈
此子性氣淫暴,眼睛不紅,何能成真仙。

    浮空參差乎,勤而行之,庶幾不死千年。

    明科雲:非長生難也,聞道難;非聞道難也,行之難;非行之難也,終之難。

    良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也;非何足隐之耶。

    ”夫人謝曰:“謹受命矣。

    但環昔蒙倒景君、無常先生二君傳靈飛之約,以四千年一傳女,授女不授男。

    太上科禁,隻表于照生之符矣。

    環所授以來,并賢大女,即抱蘭兄傳大十八女子,固不可授男也。

    頃見扶廣山青真小童,受六甲靈飛于太徹,中元君凡十二事,與環所授者同。

    青真是環之大弟子,所受六甲未聞别授于人。

    彼男官也。

    今王敕取之,将以授徹也,先所以告其篇目者,亦是憫其有心,特欲堅其專氣,今且廣求,他日與之,亦欲以男授男,承科而行,使勤而方獲,令知天真之珍貴耳,非徒拘執衙洩天道矣。

    願不遂焉。

    阿母真形之貴,憫于勤志,亦已授之,可謂大不宜矣。

    ”王母笑曰:“亦可恕乎?”夫人即命侍女紀羅容促到福廣山,敕青真小童出左右六甲靈飛緻神之方十二事,當以授劉徹也。

    須臾侍女還,捧八色玉笈、鳳文之蘊,以出六甲之文曰:‘弟子何昌言:向奉使绛河,攝南真七元君,檢校群龍猛獸。

    事畢,過受教,承阿母相邀詣劉徹家。

    不意天靈至尊,下降于臭濁,不審起北來何如?侍女紀羅容至雲,尊母欲得金書秘字、六甲靈飛、左右策精之文十二事,欲授劉徹。

    辄封一通,付信,且徹雖有心,實非仙才,讵宜以此傳洩于行屍乎!昌近帝處,見有上言之者甚衆。

    雲山鬼笑于叢林,孤魂号于絕域,輿師歸而族有功,忘兵勞而縱白骨。

    煩擾黔首,淫酷自恣。

    罪已彰于太上,怨已見于天氣,嚣言玄聞,必不得度世也。

    奉尊見敕,不敢違耳。

    ”王母笑曰:“言此子者誠多,然帝亦不必推也。

    徹念道累年,齋亦勤矣。

    累禱名山,願求度脫,較計功過,殆已相掩,但自今以去,勤修至誠。

    奉上元夫人之言,不宜複奢淫暴虐,使萬兆勞殘,冤魂窮鬼有破屋之訴,流血之屍,忘功賞之辭耳。

    ”夫人乃下席起,一手執八色玉笈,鳳文之蘊,仰天向地而咒曰:“九天浩同,太山耀靈,神照玄微,清虛朗明,清靈者妙,守氣者生,至念道臻,寂感真誠,役神形唇,安精年榮,授以靈飛,及此六丁,左右招神,天光策精,可以步虛,可以隐形,長生久視,還白流青。

    我傳有四萬之授,徹傳在四十之齡。

    違犯洩漏,禍必族傾。

    及是天真,必沉幽冥。

    爾其慎禍,敢告劉生。

    爾師生是青真小童,太上中黃道君之司直,元始十天王入室弟子也,姓楊名陵,字庇華。

    形有嬰孤之貌,仙宮以青真小童為号。

    其為器也,玉朗洞鑒,聖周萬變,玄鏡幽覽,才為真俊。

    遊子浮廣,推此始運。

    館于玄圃,治仙職分。

    子在師君,從爾所授,命必傾淪。

    ”言畢,夫人一一手摘所施用節度,以示帝焉。

    凡十二事都畢,又告帝曰:“夫五帝者,方面之真精。

    六甲者,立位之通靈。

    佩而尊之,可緻長生。

    此書,上帝封玄景之台,子其為寶秘焉。

    ”王母曰:“此三天太上之所撰,藏于紫陵之台,隐以靈壇之房,封以華琳之函,韫以蘭簡之帛,約以紫羅之索,印以大帝之玺。

    受之者四十年傳一人,無其人,八十年可授二人。

    得道者四百年一傳,得仙者四千年一傳,得真者四萬年一傳,升太上者四十萬年一傳。

    非其人,謂之洩天道;得其人不傳,是謂蔽天寶;非限妄傳,是謂輕人老;受而不敬,是謂慢天藻。

    洩、蔽、輕、慢四者,取死之刀斧,延禍之車乘也。

    洩者,身死于道路,受土刑而骸裂;蔽者,盲聾于求世,命調殘而卒殁;輕則禍鐘于父母,詣玄都而受罰;慢則暴終而堕惡,生棄疾于後世。

    此皆道之科禁,故以相戒,不可不慎也。

    ”王母因授以五嶽真形圖。

    帝拜受俱畢,夫人自彈雲林之,歌步玄之曲。

    王母命侍女田四非答歌,歌畢,乃告帝從者姓名,及冠帶執佩物名,所以得知而紀焉。

    及明,王母與上元夫人同乘而去。

    龍虎車馬導從音樂如初來時,雲彩郁勃,盡為香氣。

    西南而去,良久乃絕。

     帝既見王母及夫人,乃信天下有神仙之事,其後,帝以王母所授五真圖、靈光經及上元夫人所授六甲靈飛十二事,自撰集為一卷及諸經圖,皆奉以黃金之幾,封以白玉之函,以珊瑚為床,紫錦為囊,安著柏梁台上。

    數自齋潔朝拜,燒香灑掃,然後乃執省焉。

    帝日受法,出入六年,意旨清暢高韻,自許為神真見降,必當度世,恃此不修至德,更興起台館,勞弊萬民,坑降殺服,遠征夷狄,路盈怨歎,流血膏城,每事不從。

    至太初元年十一月己酉,天火燒柏梁台,真形圖、靈飛經錄十二事、靈光經及自撰所受凡十四卷并函并失,王母當知武帝不從訓,故火災耳。

    其後,東方朔一旦乘龍而飛去,同時衆人見從西北上冉冉,仰望良久,大霧覆之,不知所适。

    至元狩二年二月,帝病行西,憩五柞宮。

    丁卯帝崩,人殡未央宮前殿,三月葬茂陵。

    夕,帝棺自動而有聲聞宮外,如此數遍。

    又有異香。

    營陵畢,于墳埏間大霧,門柱壞,霧一月許。

    帝冢間先有一玉箱,一玉杖,此是西胡康渠王所獻,帝甚愛之,故人梓宮中。

    其後四年,有人于扶風市中,買得此二物,帝時左右侍人有識此物是先帝所珍玩者,因認以告有司。

    诘之,買者雲,商人也,從關外來,宿廛市。

    其日,見一人于北車巷中賣此二物,青布三十匹,錢九萬,即交度,實不知賣箱杖主姓名。

    事實如此,有司以聞,商人放還。

    诏以二物付太廟。

     又,帝崩時,遺诏以雜經三十餘卷常讀玩者,使随身斂。

    到延康二年,河東功曹李友,入上黨抱犢山采藥,于岩室中得此經,盛以金箱,卷後題東觀臣姚名記月日,武帝時也。

    河東太守張純以經箱奏宣帝,帝問武帝時左右待臣,有典書中郎關祭,見經及箱,流涕對曰:“此孝武皇帝殡斂時物。

    臣嘗科著梓宮中,不知何緣得出?”宣帝大怆然,驚愕。

    以經付孝武帝廟中。

    按,九都龍真經,得仙之下者皆示死,過太陰煉屍骸度地戶,然後得屍解而去。

    且先斂箱杖,乃顯貨于市,經見山洞,自非得道者孰能如此乎。

     王昭君 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人掖庭。

    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

    昭君人宮數年未得見禦。

    積悲怨,乃請掖庭令出行。

    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豐容靓飾,光明漢宮,顧景徘徊,竦動左右。

    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

    遂與匈奴,生二子。

    及呼韓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

    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複為後單于阏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