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豔異編卷六·宮掖部二
關燈
小
中
大
十餘,天姿精耀,靈眸豔絕。
服青霜袍,雲彩亂色,非錦非繡,不可名字。
頭作三角髻,餘發哉垂。
至者戴九雲夜光之冠,帶六山大玉之佩,結鳳林華錦之绶,腰流黃揮精之劍。
上殿向王母拜。
玉母坐止之,呼同坐,北向。
夫人設廚,亦精珍,與王母所設者相似。
王母敕帝曰:“此真元之母,尊貴之人,汝當起拜問寒溫。
”還坐,夫人笑曰:“五濁之人,耽酒營利,嗜味淫色,固其常也。
且徹以天子之貴,其亂目者倍于凡焉。
而複于華嚴之墟,折嗜欲之根,願無為之事,良有志矣。
”王母曰:“所謂有心哉。
”夫人謂帝曰:“汝好道乎?聞數招方術,祭山嶽祠靈禱河,亦為勤矣。
勤而不獲,實有由也。
汝胎性暴、胎性淫、胎性奢、胎性賊、胎性酷。
五者恒舍于榮衛之中,五髒之内,雖獲良針,固難愈也。
暴則使氣奔而攻神,是故神擾而氣竭;淫則使精漏而魂度,是故精竭而魂消;奢則使真雜而魄穢,是故命逝而靈臭;酷則喪仁而攻目,是故失仁而眼亂;賊者使心鬥而口幹,是故内戰而外絕。
此五事,皆是截身之刀鋸,刳命之斧斤。
雖複志好長生,不能遣茲五難,亦何為損性而自勞乎?然由是待此小益以自精挂耳。
若從今已去,寫汝五性,及諸柔善,明務察下,慈念矜寬,惠鳏恤寡,赈貧護弱,薄賦愛身,恒為陰德,救死濟厄,旦夕孜孜,不洩精液,如是去諸淫,養汝神于諸奢處,至儉勤齋戒,節飲食,絕五谷,去膻腥,鳴天鼓,飲玉漿,蕩華池,叩金梁,按而行之,當有異耳。
今阿母乃天尊之重,下降于蟪蛄之戶,屈宵虛之靈,而詣于狐鳥之徂。
且阿母至誠,妙唱音容,其敬勖節度,明修所奉,比及百年,阿母必能緻汝于玄都之墟,迎汝于昆阆之中,位以仙官,遊于十方。
信吾言矣,子勵之哉。
若不能爾,無所言矣。
”帝下席跪謝曰:“臣受性兇頑,生長亂濁,面牆不啟,無由開達。
然貪生畏死,奉靈敬神,今日受教,此乃天也。
徹戴聖命,以為聖範,是小醜之臣,當獲生活,惟垂哀護,賜其元元。
”夫人使帝還坐。
王母謂夫人曰:“卿之為此言甚急切,更使未解之人畏于志矣。
”夫人曰:“若其志道,将以身投餓虎,忘軀被弑,蹈人履難,必無憂也。
若其無志,則心疑真信嫌惑之徒,不畏急言。
急言之發,欲戒其志耳。
阿母既存念故來,必當賜與屍解之方耳。
”王母曰:“此子勤心已久,而不遇良師,遂欲毀其正志,當疑天下必無仙人。
是故我發靈宮,暫合塵濁。
既欲堅其胎志,又欲令向化不惑也。
今日相見,令人念之。
至于屍解下方,吾甚不惜,後三年吾必賜以成丹半劑,石像散一具。
正爾授之,則徹不得停當。
今匈奴未弭,邊疆有事,何必令其倉卒亵天子之尊而便人林岫耶。
如其悔改,吾當數來。
”王母因拊帝背曰:“汝當咀上元夫人至言,必得長生。
可不勖勉邪!”帝跪曰:“務書之金簡,以身谟之焉。
”帝又見王母巾器中有一卷書,盛以紫錦之囊。
帝問:“此書是仙靈方耶!不審其目,可得瞻盼否?”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嶽真形圖也。
昨青城諸仙,就吾請求,今當過以付之,乃三天太上所出,文秘禁重,豈汝穢質所宜佩乎。
今且與汝靈光生經,可以通神勸心也。
”帝叩頭固請不已。
王母曰:“昔上皇清虛元年三月,太上道君下觀六合,瞻河海之短長,察山嶽之高卑,名天柱而安于地理,植五嶽而拟諸鎮輔,贲昆陵以舍靈仙,饬蓬山以館真人,安水神于極陰之源,栖大帝于扶桑之墟。
于是,方丈之阜,為理命之室;滄浪海島,養九老之堂。
祖瀛玄炎,長元流生,鳳麟聚窟,各為洲名,并在滄流大海玄津之中。
水則碧黑俱流,波則震蕩群精。
諸仙玉女,聚居滄溟。
其名難測,其實分明。
乃目山源之規矩,睹河嶽之盤曲。
陵回阜轉,山高龍長,周旋透迤,形似善字,是故因像制名,定名實之号。
書形秘于玄台,而出為靈真之信。
諸仙佩之,皆如轉章。
道士執之,經行山川。
百神群靈,尊奉親近。
汝雖不敏,然詣仙澤叩求,不忌于道。
欣子有心,今以相與,當深奉敬,如事君父,洩失示人,必禍及也。
”夫人語帝曰:“阿母今以瓊航笈妙韫,發紫台之文,賜汝八會之書。
五嶽真形,可謂至真且貴,上帝之玄觀也。
子自非受命合神,焉見此文。
今雖得其形,觀其妙理,而無五帝六甲,左右靈飛之符,太陰六丁,通真逐靈玉女之篆,太陽六戊,招神天光策精之書;左乙混洞東蒙之文,右庚素招攝殺之律;壬癸六遠,隐地八術、丙丁八大九赤班符;六辛人金緻黃水月華之法,六巳石精金光藏景化形之方;子午卯西,八禀十決,六靈威儀;醜辰未戊,地真曲素訣辭,長生紫書,三五順行;寅已申亥,紫度炎光,内視中方。
凡缺此十二事者,當何以召山靈、朝地神、攝萬精、驅百鬼、束虎豹、役蚊龍乎!子所謂通,知其一,未見其他。
”帝下席叩頭曰:“徹下土濁子,不識清真。
今日聞道,是生命會遇。
今聖母賜以真形,修以度世。
”夫人雲:“今告徹應須六甲六丁六戊緻靈之術。
”“既蒙啟發,弘益無量,惟願告誨,濟臣饑渴。
使已枯之木,蒙雲陽之潤;焦炎之草,幸甘雨之凝。
不敢多陳。
”帝啟叩不已。
王母又告夫人曰:“夫真形寶文,靈宮所貴。
此子守求不已,誓以心得。
故虧科禁,将以與之。
然五帝六甲,通真招神,此術渺邈,必須精潔至誠,殆非流濁所宜行。
吾今既賜徹以真形,夫人當授之矣。
吾嘗憶與夫人共登玄隴羽野及曜宜之山視王子童。
子童就吾求請太上隐書,吾以三光秘言,不可傳洩于中仙。
夫人時有言見助于子童之至。
以吾既難為來意,不獨執昔。
至于今日之事,有以相似。
後來朱火陵食靈瓜,味甚好。
憶此未久,而已七十歲。
夫人既以告徹篇目十二事,必當匠而成之,何緣令主人稽首請乞流血耶?”夫人曰:“誠不顧惜,向不持來耳。
此是太虛群文真人赤童所出,傳之既自有男女之限,又宜授得道者。
恐徹下才,未應得此耳。
”王母色不平,乃曰:“天禁漏洩,犯違明科,傳必某人,授必知真者。
夫人何向不才而說其靈飛之篇目乎?妄說則洩,而不傳是天道,此禁乃重于傳邪。
别敕三官司直,推夫人之輕洩也。
吾五嶽真形文,乃太平上天皇所出,其文寶妙而為天仙之信,豈複當授于劉徹耶?直以徹孜孜之心,數請川嶽,勤修齋戒,以求神仙之應。
志在度世,不遭明師,故吾等有以天下盼之爾。
至于仙之術,不複限惜而傳之。
夫人且有緻靈之方,能獨執之乎?吾今所以授徹真形文者,非謂其必能得道,欲使其精誠有驗,求仙之不惑,可以诿進向化之徒,又欲令悠悠者知天地間有此靈真之事,足以卻不信之狂夫耳。
吾意在此也。
服青霜袍,雲彩亂色,非錦非繡,不可名字。
頭作三角髻,餘發哉垂。
至者戴九雲夜光之冠,帶六山大玉之佩,結鳳林華錦之绶,腰流黃揮精之劍。
上殿向王母拜。
玉母坐止之,呼同坐,北向。
夫人設廚,亦精珍,與王母所設者相似。
王母敕帝曰:“此真元之母,尊貴之人,汝當起拜問寒溫。
”還坐,夫人笑曰:“五濁之人,耽酒營利,嗜味淫色,固其常也。
且徹以天子之貴,其亂目者倍于凡焉。
而複于華嚴之墟,折嗜欲之根,願無為之事,良有志矣。
”王母曰:“所謂有心哉。
”夫人謂帝曰:“汝好道乎?聞數招方術,祭山嶽祠靈禱河,亦為勤矣。
勤而不獲,實有由也。
汝胎性暴、胎性淫、胎性奢、胎性賊、胎性酷。
五者恒舍于榮衛之中,五髒之内,雖獲良針,固難愈也。
暴則使氣奔而攻神,是故神擾而氣竭;淫則使精漏而魂度,是故精竭而魂消;奢則使真雜而魄穢,是故命逝而靈臭;酷則喪仁而攻目,是故失仁而眼亂;賊者使心鬥而口幹,是故内戰而外絕。
此五事,皆是截身之刀鋸,刳命之斧斤。
雖複志好長生,不能遣茲五難,亦何為損性而自勞乎?然由是待此小益以自精挂耳。
若從今已去,寫汝五性,及諸柔善,明務察下,慈念矜寬,惠鳏恤寡,赈貧護弱,薄賦愛身,恒為陰德,救死濟厄,旦夕孜孜,不洩精液,如是去諸淫,養汝神于諸奢處,至儉勤齋戒,節飲食,絕五谷,去膻腥,鳴天鼓,飲玉漿,蕩華池,叩金梁,按而行之,當有異耳。
今阿母乃天尊之重,下降于蟪蛄之戶,屈宵虛之靈,而詣于狐鳥之徂。
且阿母至誠,妙唱音容,其敬勖節度,明修所奉,比及百年,阿母必能緻汝于玄都之墟,迎汝于昆阆之中,位以仙官,遊于十方。
信吾言矣,子勵之哉。
若不能爾,無所言矣。
”帝下席跪謝曰:“臣受性兇頑,生長亂濁,面牆不啟,無由開達。
然貪生畏死,奉靈敬神,今日受教,此乃天也。
徹戴聖命,以為聖範,是小醜之臣,當獲生活,惟垂哀護,賜其元元。
”夫人使帝還坐。
王母謂夫人曰:“卿之為此言甚急切,更使未解之人畏于志矣。
”夫人曰:“若其志道,将以身投餓虎,忘軀被弑,蹈人履難,必無憂也。
若其無志,則心疑真信嫌惑之徒,不畏急言。
急言之發,欲戒其志耳。
阿母既存念故來,必當賜與屍解之方耳。
”王母曰:“此子勤心已久,而不遇良師,遂欲毀其正志,當疑天下必無仙人。
是故我發靈宮,暫合塵濁。
既欲堅其胎志,又欲令向化不惑也。
今日相見,令人念之。
至于屍解下方,吾甚不惜,後三年吾必賜以成丹半劑,石像散一具。
正爾授之,則徹不得停當。
今匈奴未弭,邊疆有事,何必令其倉卒亵天子之尊而便人林岫耶。
如其悔改,吾當數來。
”王母因拊帝背曰:“汝當咀上元夫人至言,必得長生。
可不勖勉邪!”帝跪曰:“務書之金簡,以身谟之焉。
”帝又見王母巾器中有一卷書,盛以紫錦之囊。
帝問:“此書是仙靈方耶!不審其目,可得瞻盼否?”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嶽真形圖也。
昨青城諸仙,就吾請求,今當過以付之,乃三天太上所出,文秘禁重,豈汝穢質所宜佩乎。
今且與汝靈光生經,可以通神勸心也。
”帝叩頭固請不已。
王母曰:“昔上皇清虛元年三月,太上道君下觀六合,瞻河海之短長,察山嶽之高卑,名天柱而安于地理,植五嶽而拟諸鎮輔,贲昆陵以舍靈仙,饬蓬山以館真人,安水神于極陰之源,栖大帝于扶桑之墟。
于是,方丈之阜,為理命之室;滄浪海島,養九老之堂。
祖瀛玄炎,長元流生,鳳麟聚窟,各為洲名,并在滄流大海玄津之中。
水則碧黑俱流,波則震蕩群精。
諸仙玉女,聚居滄溟。
其名難測,其實分明。
乃目山源之規矩,睹河嶽之盤曲。
陵回阜轉,山高龍長,周旋透迤,形似善字,是故因像制名,定名實之号。
書形秘于玄台,而出為靈真之信。
諸仙佩之,皆如轉章。
道士執之,經行山川。
百神群靈,尊奉親近。
汝雖不敏,然詣仙澤叩求,不忌于道。
欣子有心,今以相與,當深奉敬,如事君父,洩失示人,必禍及也。
”夫人語帝曰:“阿母今以瓊航笈妙韫,發紫台之文,賜汝八會之書。
五嶽真形,可謂至真且貴,上帝之玄觀也。
子自非受命合神,焉見此文。
今雖得其形,觀其妙理,而無五帝六甲,左右靈飛之符,太陰六丁,通真逐靈玉女之篆,太陽六戊,招神天光策精之書;左乙混洞東蒙之文,右庚素招攝殺之律;壬癸六遠,隐地八術、丙丁八大九赤班符;六辛人金緻黃水月華之法,六巳石精金光藏景化形之方;子午卯西,八禀十決,六靈威儀;醜辰未戊,地真曲素訣辭,長生紫書,三五順行;寅已申亥,紫度炎光,内視中方。
凡缺此十二事者,當何以召山靈、朝地神、攝萬精、驅百鬼、束虎豹、役蚊龍乎!子所謂通,知其一,未見其他。
”帝下席叩頭曰:“徹下土濁子,不識清真。
今日聞道,是生命會遇。
今聖母賜以真形,修以度世。
”夫人雲:“今告徹應須六甲六丁六戊緻靈之術。
”“既蒙啟發,弘益無量,惟願告誨,濟臣饑渴。
使已枯之木,蒙雲陽之潤;焦炎之草,幸甘雨之凝。
不敢多陳。
”帝啟叩不已。
王母又告夫人曰:“夫真形寶文,靈宮所貴。
此子守求不已,誓以心得。
故虧科禁,将以與之。
然五帝六甲,通真招神,此術渺邈,必須精潔至誠,殆非流濁所宜行。
吾今既賜徹以真形,夫人當授之矣。
吾嘗憶與夫人共登玄隴羽野及曜宜之山視王子童。
子童就吾求請太上隐書,吾以三光秘言,不可傳洩于中仙。
夫人時有言見助于子童之至。
以吾既難為來意,不獨執昔。
至于今日之事,有以相似。
後來朱火陵食靈瓜,味甚好。
憶此未久,而已七十歲。
夫人既以告徹篇目十二事,必當匠而成之,何緣令主人稽首請乞流血耶?”夫人曰:“誠不顧惜,向不持來耳。
此是太虛群文真人赤童所出,傳之既自有男女之限,又宜授得道者。
恐徹下才,未應得此耳。
”王母色不平,乃曰:“天禁漏洩,犯違明科,傳必某人,授必知真者。
夫人何向不才而說其靈飛之篇目乎?妄說則洩,而不傳是天道,此禁乃重于傳邪。
别敕三官司直,推夫人之輕洩也。
吾五嶽真形文,乃太平上天皇所出,其文寶妙而為天仙之信,豈複當授于劉徹耶?直以徹孜孜之心,數請川嶽,勤修齋戒,以求神仙之應。
志在度世,不遭明師,故吾等有以天下盼之爾。
至于仙之術,不複限惜而傳之。
夫人且有緻靈之方,能獨執之乎?吾今所以授徹真形文者,非謂其必能得道,欲使其精誠有驗,求仙之不惑,可以诿進向化之徒,又欲令悠悠者知天地間有此靈真之事,足以卻不信之狂夫耳。
吾意在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