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豔異編卷三·龍神部 柳毅傳

關燈
正論。

    迩者詞述狂狷,唐突高明,退自循顧,戾不容責,幸君子不為此乖間也。

    ”其夕複與歡宴,其樂如舊。

    毅與錢塘君遂為知心友。

    明日,毅辭歸。

    洞庭君夫人别宴毅于潛景殿。

    男女仆妾,悉出預會。

    夫人泣謂毅曰:“骨肉受君子深恩,恨不得展愧戴,遂至睽别。

    ”使前泾陽女當席拜毅以緻謝。

    夫人又曰:“此别豈有複相遇之日乎?”毅于始雖不諾錢塘之請,然當此席,殊有歎恨之色。

    宴罷辭别,滿宮凄然。

    贈遺珍寶,怪不可述。

    毅于是複循出途上岸。

    見從者十餘人,擔囊以随,至其家而辭去。

     毅因适廣陵寶肆,鬻其所得,百未發一,财已盈兆。

    故淮右富族,鹹以為莫如。

    遂娶于張氏,亡。

    又娶韓氏,數月又亡。

    徒家金陵,常以鳏曠多感,欲求繼。

    媒氏來曰:“有盧氏女,範陽人也。

    父曰浩,嘗為清流宰。

    晚歲好道,獨遊雲泉,今則不知所在矣。

    母曰鄭氏。

    盧氏女前年适清河張氏,無何而張子夭亡。

    今母憐其少艾,惜其獨居,欲擇德以配焉。

    尊意可否?”毅乃蔔日就禮。

    是則男女二姓,俱為豪族,法用禮物,極其豐盛。

    金陵之士,莫不健仰。

    居月餘,毅視其妻,俄憶類于龍女,而逸豔豐狀,則又過之。

    因與話昔事,妻曰:“世間豈有是理乎?”經歲餘,生一子,端麗奇特,毅益愛重之。

    逾月,乃飾煥服,殷勤笑謂毅曰:“君不憶餘之于昔耶?”毅曰:“昔非姻好,何以為憶?”妻曰:“餘即洞庭君之女也。

    泾川之辱,君能救之。

    自此,誓心求報。

    洎錢塘季父論親不從,乖負宿心,怅望成疾。

    中間父母欲配嫁于濯錦小兒,妾遂閉戶剪發,以明無意。

    雖君子棄絕,分無見期。

    而當初之心,死不自替。

    他日父母憐志,複欲馳白于君。

    值君累娶張、韓,不可申志。

    怠張、韓繼卒,君蔔居于茲,父母得以為心矣。

    不意今日獲奉君子,感喜終世,死何恨焉。

    ”因泣下,複謂毅曰:“始不言者,知君無重色之心。

    今乃言者,知君有愛子之意。

    婦人匪薄,不足以歡厚永心。

    故因君之愛子,以托賤質,未知君意若何?愁懼兼心,不能自解。

    君附書之日,笑謂妾曰,‘他日歸洞庭,慎勿相避;誠不知當此之際,君豈有意于今日之事乎?其後季父請于君,君不許。

    君乃誠為不可邪,抑忿然耶?君其語之。

    ”毅曰:“似有命者。

    仆始見君于長泾之隅,枉抑憔悴,誠有不平之志。

    然自約其心,以達君之命,餘無及也。

    初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洎錢塘君逼迫之際,惟理有不可,是乃激人之怒耳。

    夫始以行義為志,甯有殺其婿而納其妻者耶!一不可也。

    某素以操直為志尚,甯有屈于己而負于心者乎?二不可也,因率肆胸臆,酬酢紛綸,惟直是圖,不遑避害。

    然而将别之日,見子有依然之容,心甚恨之。

    終以人事扼束,無由報謝。

    籲!今子盧氏也,又家于人間,則吾始心未為惑矣。

    從此以往,永奉歡好,心元纖慮也。

    ”妻深感,悲喜交至。

    複謂曰:“勿以異類,遂為無心,固當知報耳。

    ”夫龍壽萬歲,今與君同之。

    水陸無往不适,君不以為妄也?”毅嘉之曰:“吾不知國客,乃複為神仙之餌。

    ”乃相與觐洞庭。

    既至,而賓主盛禮,不可備紀。

    後徙居南海。

    僅四十年,其邸第輿馬,珍鮮服玩,雖侯伯之室,無以加也。

    毅之族,鹹遂濡澤。

    以其春秋積聚,容狀不衰。

    南海之人,靡不驚惑。

     及開元中,上方屬意于神仙之事;精索道術。

    毅不安,遂歸洞庭。

    凡十餘歲,殆莫知迹。

    至開元末,毅之表弟薛暇,為京畿令,谪官東南。

    經洞庭,晴晝長望,俄見碧山出于遠波,舟人皆側立曰:“此本無山,恐水怪耳!”指顧之際,山與舟稍相逼,乃有彩船,自山馳來,迎問于。

    其中有一人呼之曰:“柳公來候耳!”省然記之,乃促至山下,攝衣疾上。

    山有宮阙如人世。

    見毅立于宮室之中,前列絲竹,後羅珠翠,物玩之盛,殊倍人間。

    毅詞理益玄,容顔益少。

    初,迎于砌,持曰:“别來瞬息,而毛發已黃。

    ” 笑曰:“兄為神仙,弟為枯骨。

    命也。

    ”毅因出藥五十丸,遺曰:“此藥一丸,可增一歲。

    歲滿複來,無久居人世。

    ”歡宴畢,乃辭行。

    自是以後,遂絕影響。

     嘗以是說傳于人世。

    殆四紀亦不知所在。

     隴西李朝威,叙而歎曰:“五蟲之長,必以靈者,别斯見矣。

    人,裸也,移信鱗蟲。

    洞庭含吐大直,錢塘迅疾磊落,宜有承焉。

    誅而不載,獨可憐其意矣。

    愚義之,遂為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