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回 到汴梁弟兄同忠 當金殿太君陳兵

關燈
再說楊府畲太君,一日五更黎明,穿了冠帶,拿了龍頭拐杖,坐上銮車,出了府門,到了朝天門外候旨。

    一到景陽鐘一撞,龍鳳鼓重鳴,文武各官紛紛進朝。

    有包公執笏,步履金階奏道:“今有故臣楊業之妻畲氏,要上殿谒見天顔,現于午門下候旨。

    ”天子聞奏,傳旨宣太君進見。

    畲太君聞召,手執龍頭拐杖,到了金階俯伏。

    天子一見,命侍臣扶起,賜坐。

    畲太君謝恩坐下。

    仁宗開言說:“老太君今日親身上殿,不知有何本奏?昨天寡人差包卿到你楊門,勞太君選法力高者領兵挂帥解圍。

    不知老太君挑選哪一位前往?”畲太君奏道:“臣妾昨天也曾接旨,但臣妾家中并無可任的良将。

    有臣之媳婦們今近衰老,難以當其大事。

    望乞我主另挑擇良村領兵,庶不有誤國家大事。

    ”仁宗王說道:“隻因南蠻女将善用妖術,将狄禦弟因于高山。

    朝中将士雖有,但已年老力衰,隻剩下些世襲少年。

    故朕特調你楊家精于法力者提兵。

    如若太君推卻,無人可用,就以楊文廣為帥便了。

    ” 畲太君奏道:“臣妾孫兒年方十餘,如何執掌得兵權?軍機重任,非同不可,還求我主參詳。

    ”仁宗王說:“文廣雖然年輕,智勇雙全,心靈智慧,實乃國家之棟梁。

    待寡人诏回三關昔日楊延昭手下小英雄相助随軍,攻戰無有不克。

    ”太君想來推卻不得了,即奏道:“臣妾孫兒文廣雖然年少,尚谙武略,不是粗蠢之徒。

    即三關衆小英雄俱乃将門之後。

    但一衆俱是年少之人,倘内有争權心,各不相讓,必然自生矛盾,豈不誤了軍機?不如命臣媳王懷女執掌中軍,帶領衆英雄前往,不知我主龍意如何?”仁宗天子大悅,傳旨:“衆卿哪個願往三關調衆小英雄回朝?”言之未了,有柩密使範仲淹步下金階,日呼:“陛下,老臣願往!”天子一見說:“卿乃身居宰輔,燮理陰陽,與君宣治之臣,怎好遠離勞頓?待朕另選别臣吧。

    ”範爺呼聲:“陛下,臣之榮列三公,躬膺厚祿,俱托聖上洪福。

    事君緻身,臣子之職,何辭些小跋涉之勞?不須聖慮,乞吾王準奏。

    ”天子龍顔大悅,說:“足見賢卿忠君愛國之心!”說罷,即書聖旨與範爺。

    這範爺接旨謝恩。

    天子又呼太君說:“王懷女前為征西元帥,今朕再加封征南元帥,賜以宮袍、宮帶,千兩黃金,回朝另加封賞。

    楊文廣征南副元帥,賜贈蟒袍、玉帶,黃金五千兩。

    ”畲太君叩首謝恩而回。

    次日,楊文廣與王懷女進朝謝了天子隆恩,出朝挑選軍馬,專候三關衆将到來發兵。

    按下不表。

     先說狄龍、狄虎是日一路到了包府,令家丁通報。

    隻見包爺家人傳命出府:“請二位往書房相見,我家老爺在此恭候。

    ”弟兄二人一同舉步到了書房,見包爺一同下禮,呼聲:“包大人,家父遭困邊廷,被奸臣計害,幸蒙包大人與楊将軍破彼奸謀,救了父親。

    小侄奉家母之命,特來叩謝大人。

    ”包公說:“老夫哪裡敢當。

    此乃國家公事,非為私情,何勞二位公子相謝?”連忙挽起說:“請坐吧。

    ”弟兄行禮坐下,二弟兄又呼:“大人,家父屢被奸臣算害,多勞搭救,感德無涯。

    但今父困于邊廷,為子焉能放心?今我弟兄實欲懇求大人與侄上本,自願随征救父,未知大人意下如何?”包爺聽了說:“二位賢侄有此武藝,正當施展之日。

    一來救解父親之危,二者與國家出力。

    此乃忠孝兩全美事,老夫何不成人之美?明日與你薦本便了。

    ”弟兄稱謝,登時告别。

    包公送至外堂,因他長輩朝臣,弟兄力請他回駕。

     次日,包公将他弟兄之本呈上,天子大悅。

    封狄龍、狄虎為行軍指揮職,二人随征有功,回朝厚加官爵。

    旨意一下,弟兄謝恩,又往參見過正副元帥。

    然後進南清宮谒見太後娘娘、潞花王千歲,兄弟請安,另有一番言語相叙。

    是日在此留宴,不用煩言。

     次日,狄龍弟兄見聖上準了本,封他指揮之職,是晚寫下家書一封,交狄成明日趕回山西西安府去,回家報知母親,免她懸望。

    這老家人狄成,因前日路途中被他弟兄打過,所以不敢多言,憑他所為。

    此日一接家書,即别了公子,趕回山西去了。

    是時,弟兄隻等候三關衆将到來,即與元帥動身。

    不知如何發兵征剿,且看下回便知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