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回 聞被困議将解圍 憶離情專心訓子

關燈
因我家千歲兵到南方,連戰連捷得勝,後被一員女将用邪法連人帶馬将大營移困在高山上了。

    差張忠、劉慶回朝取救,路經襄陽,卻被總兵孫振用酒灌醉,毀了求救本章,拿回了二位将軍人南牢。

    反說他臨陣私回,我家千歲按兵不動,日費鬥金,縱兵害民,将降南蠻,與密書囑馮太尉傳本。

    幸得楊文廣将軍擒他家人,搜出私書,在包大人府中審出緣由,奏知聖上。

    天子大怒,将太尉囚禁了,又差人到襄陽捉拿孫振。

    又聞挑選楊家将出兵解圍,故小人不分星夜趕回來報知娘娘。

    世子。

    ”母子三人聽了,吓得魂不附體。

    公主罵聲:“奸賊!我夫困于山洞中,二将爬山越嶺回來取救,你倒欺心要報私仇,不顧十餘萬人生命,耽誤軍機!幸得上天憐念,洩漏奸謀。

    如今聖上雖然調遣楊家将前去解圍,算來已有兩月多,隻不知千歲死生存亡。

    ”說罷,放聲而哭,珠淚紛紛。

    二子見母痛哭,忙呼:“娘親,父王被困邊廷,但糧草豐足,如今不過兩月餘。

    今包公究出奸由,父王無罪,母親不必傷懷。

    孩兒明日上京,面見天子,會同楊文廣一齊興師前去解圍,父王無害了。

    拿了孫振方消我恨!”公主聞言怒道:“你二人滿口胡言!乳臭孩兒,又未經陣伍,如何出敵交鋒?你父乃英雄名将,行伍之中身經百戰,今日尚然遭困,未蔔存亡。

    何況你弟兄初習武藝的孩童!” 二子聞言不樂,呼聲:“母親,孩兒雖然年少,有些感念之恩。

    為子盡孝,為臣盡忠,豈有父困在邊廷遭難,子在家中坐視,可謂孝乎?況兒年輕弱冠,文可略達,武已超能,豈有坐享家中,不去救父之理?”公主聞二子之言,心中着急起來,說:“兒啊,非是為娘攔阻你救父。

    但你弟兄從小不曾遠離膝下,況千裡程途,遠征南地,為娘好不心優!今聖上已降旨楊家将帥提調兵馬,此去定然救出你父。

    隻須差家将回京打聽此事如何,方為正理。

    ”此是公主無可奈何之說,勸阻二子,乃父母愛子之心,将夫妻情分丢在一邊,反說寬心來勸弟兄二人,恐他當真要去随征之意耳。

     二人又呼:“母親,父王困于山峽之中,至今兩月有餘,未知生死。

    母反說此寬泛之言,乃為孩兒年少,前去打仗沖鋒,惟恐有失。

    這也請老母放心,有志不論年輕,無志空長百歲。

    昔日周瑜年方十八歲,他就執掌大權,退曹兵百萬于赤壁;甘羅十二之年為相于秦廷;近唐之羅通,年少十四挂帥平定北夷,英名冠世;唐末史建唐年交十五,大破王彥章于寶雞山,英雄出于少年。

    曆觀少年幼将,多少建立奇勳,與國家出力!孩兒雖不及古之人,但君父之難,孩兒斷不坐視安享,而為天地間之罪人也!”說罷,不住地叩頭哀告。

     公主見二子參透其中意見,暗暗心頭喜悅,喜他敏慧志高。

    但二子自小嬌生慣養,猶如掌上明珠,又再無三兄四弟。

    如今要遠去馳馬掄刀,沙場險阻,倘有疏虞,悔之不及。

    想來二子智慧明白,難以言語恐吓于他。

    罷了,不若如此可能吓退二人的,遂喝聲:“好兩個道子!我養育你一場,做盡多少勞心事,才得你兄弟長大成人,盡些孝道。

    豈知你年今十六就不依母命,再三勸谕還是執拗,可惜我數載劬勞已成烏有,但命該招此逆忤之兒!”說罷悲泣不止。

    弟兄二人一見,驚慌起來,呼聲:“母親,孩兒焉敢逆娘之命!不過是出于無奈。

    既是娘親不欲孩兒前往,就罷了。

    何須動怒!”公主聞言止淚說:“我兒,非是為娘懊惱,隻因你弟兄不遵訓誨,是以傷心起來。

    ”說罷,弟兄起身又說:“今孩兒不去也罷,但于心放不下。

    要到汴梁,一來探聽實信,二來相謝包公,以見厚情。

    未知娘親意下如何?”公主聽了,沉吟一會說:“既然如此,老家人狄成随你二人前去吧。

    ”當時又喚至狄成,公主開言說:“如今兩個小主要到汴梁城探聽信息,拜謝包大人。

    你須小心服事,要早日回來,免使我心中懷念。

    ”狄成說:“娘娘放心,小人自然小心侍奉,速催早回。

    ”說罷,狄成去了。

    是日天色已晚,母子三人用過晚膳,安歇一宵。

    次日早晨,弟兄二人起來,梳洗已畢,進宮内拜辭母親。

    公主叮咛一番,不用多述,無非速去速回,涉水登山須要小心。

    弟兄一一應允,與狄成一同出了王府,上馬登程。

    不知他弟兄到汴梁之後再得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