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回 聞被困議将解圍 憶離情專心訓子

關燈
詩曰: 懮國懮民是帝王,鹽梅輔弼賴忠良。

     調和鼎鼎赓揚治,君聖臣賢化萬民。

     卻言馮太尉押往天牢而去,仁宗主又說:“包卿,今禦弟困在高山,不知差何人領兵解圍才好?”包爺奏道:“南蠻困我師于高山,所怕的是妖術邪法耳。

    據臣主見,除非是無佞府楊家的人馬方能解此重圍。

    二者,襄陽孫振,不用差兵部前往擒拿,有劉慶、張忠被他囚禁,即降旨調二人扭解這孫振回朝對證。

    不然,遲緩時日,恐這逆賊生變了。

    ”天子說:“卿言不差,今差卿到無佞府調楊家能将領兵便了。

    ”包公領旨,辭駕往無佞府而來。

    一到楊家,命家人通報,畲太君聞知,與楊文廣接旨,包爺到了中堂,将聖旨宣讀,诏曰: 奉天承運大宋帝诏曰:自朕為君,四海頗甯,全賴文武忠勇,以 安天下。

    向日,宋太祖恩賜天波無佞府第,可見卿門忠勇。

    茲南蠻 反叛,禦弟狄青領兵征剿,已被困于高山。

    朝中雖有武将,然精于 法力者,惟爾楊家,舍爾楊家衆将,孰能敢當此任?旨到日,望太君 挑選奇能者,總領三軍,以解邊關圍困。

    危急甚于燃眉,莫虛朕意, 方睹楊門忠勇尚存。

     包爺宣罷,畲太君與楊文廣叩頭謝恩,站起請過聖旨。

    包爺開言說:“太君,聖上要你們選能将一員,領兵解圍,立此一段功勞。

    ”太君聞言呼聲:“大人,老身家中自從丈夫老令公辭世,八子為國相繼而亡,至今孤兒寡婦,單剩楊文廣,大人盡知,哪裡還有能将英雄?懇求大人轉奏當今,免誤了國家大事才好。

    ”包爺說:“老太君,聖上不是必要你們領兵,皆因敵人女将法術高強,滿朝文武無精于法術者,故聖上特谕旨尊府,挑一員上将破除邪術,包管成功。

    為國分勞,太君何必推辭?你家數位夫人,個個精于法力,聖上所知,教下官如何複旨?”太君說:“包大人,非是老身推辭,隻為我楊家自從别山後歸投大宋,輔太祖立下血戰之功。

    豈知後來父子被奸臣所害,相同歸世,提起令人下淚。

    你心想來,忠義之士受此惡報,如何不心灰意冷?如今南蠻反叛,狄王親遭困,倘不依旨領兵,斷乎不能。

    既如此,大人暫且請回,明朝老身上朝,面聖奏聞,我家便教媳婦帶領文廣孫兒領兵罷了。

    ”包公大喜,實時辭别太君,文廣送出府門,去了。

    按下慢說。

     再說狄千歲家中,公主娘娘二子,一名狄龍,一名狄虎,弟兄二人乃一胎雙生,身體相貌一般無二,年方十六歲,天上左輔,名粥臨凡。

    弟兄二人生得儀容俊美,骨格清奇,日在書館勤習詩書、閑操武藝。

    公主用意教導,二子操練兵馬純熟,刀槍精通,不用多表。

    這公主娘娘自從丈夫提兵征南,一别光陰一載,前者星犯太陰,果然兵動于南,終朝挂念,惟望早日得勝班師。

    但星犯太陰,出師必不利于主帥,究不知如何,吉兇未蔔,想來不覺潸然淚下。

     又到狄龍、狄虎弟兄進宮房向母請安,公主一見說:“我兒,為娘倒也是安。

    但你兄弟二人好在書房習學詩書,閑時操演弓馬,休要生疏了。

    猶恐你父得勝回朝,歸家就要考校的。

    ”弟兄二人說:“為兒謹依母命。

    ”起來要出官房,擡頭看見母親眼中含着珠淚,二人一齊跪下說:“母親為何不樂起來?”公主見問,便說:“我兒,為娘思量你父起兵征南,至今将已一載,音信不聞。

    未知勝敗,未蔔吉兇,為娘日日擔懮。

    倘有疏失,如何是好?故以傷心。

    ”二子聞言說:“母親,我父奉旨提兵,此乃藉天子洪福,定是旗開得勝,母親何須過慮?”公主娘娘聽了說:“我兒,你二人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你父與娘上年一夕在于西樓設宴,有南方賊星直犯太陰南角,有兵刀之患,出師不利于主帥。

    今日你父提兵去了,是以為娘過于思慮。

    ”二人同說:“母親,古雲吉人自有天相。

    吾父王今日提兵,為征南主帥,大宋天子乃有道之君,藉聖上福庇,自然逢兇化吉,轉禍成祥,請母親放心。

    前兩月打發家人狄成上汴京探聽父王消息,也該回來了。

    ” 母子三人正說之間,隻見庭前來了老家人狄成,往汴京回來,說:“有要話達禀娘娘。

    ”公主聽罷,教他快來禀達。

    不一會,狄成進來跪下,呼聲:“娘娘,小人叩禀:前時奉命到京打聽數天,一樁大事好不怕人!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