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回 包公奉旨诏英雄 五虎興兵臨敵境
關燈
小
中
大
詩曰:
食君之祿報君恩,屍位素餐枉作臣。
把筆文官分善惡,提刀武将立功勳。
慢言平西王與公主是夜家宴之言,再說包龍圖領旨诏取狄爺回朝,一路帶了王朝、馬漢許多家丁,擺駕規模實難盡述。
出了汴京城,向山西太原府而來。
一程俱有各府州縣相送,不用多談。
是時包爺有王命在身,不敢停留,無分日夜進發。
一日,到了山西地面,進了太原府西河縣,早已命家丁通報。
是日狄爺正在銀安殿閑坐,有宮門官來報聖旨下來。
狄爺聞知,吩咐大開王府正門,預排香案燈燭接旨。
當日包爺到來,小楊村内下了車,人坐大轎,進至王府銀安殿,開了聖旨。
狄爺俯伏于地,包爺啟讀。
诏曰: 奉天承運大家帝诏曰:今有交趾依智高作叛,舉兵犯界反擊, 邕州危于旦夕。
朕乃興兵征讨,不意逆賊又差使官投下戰書,内有 不遜之言,十分無禮,侮辱朕躬,恨于切齒。
正欲親征擒拿,以正國 法,方消朕恨,方洩朕恥。
今特旨來诏,請卿家回朝商議平南之策, 以靖邊疆,以安庶民。
旨意到日,卿須勿緩登程。
朕預設筵宴于金 銮殿,與卿餞行。
欽哉。
包爺宣罷旨意,狄爺謝恩,起來接了聖旨。
當時與包爺重新見禮,分賓主坐下,早有家将獻上香茗。
吃罷,包爺呼聲:“狄王親,目下邊關危急,聖上深恨叛賊戰書之侮辱,原欲禦駕親征。
但下官想起來,一者國家政煩,不可離君;況目下朝廷尚未定立太子,聖上卻是不問,太子所立,乃國之本,群臣與下官谏陳多少,隻不準依。
是以下官薦本于王親為平南總領,望祈早日動身。
”狄爺說聲:“包大人,下官一介武夫,行伍之賊,初立些微小之功,蒙聖上加思,今已位極人臣,須赴湯蹈火也要圖報隆恩,何獨馬上之勞?即欲明日動身登程,回朝面聖了。
但是一路風霜跋涉,有勞于大人。
”包爺說:“狄王親啊,這也奉君之命,何須說勞?”狄爺點首稱謝。
當下吩咐排開酒宴,與包大人洗塵。
對酌之際,談論國家政務一番。
至更夜已深,方才用過晚膳,安宿一夜。
次日狄爺打點,備了行裝登程。
是夜公主知有聖旨相诏,難以谏阻,暗暗垂淚,不敢多言。
此時狄龍、狄虎二位世子在書房聞爹爹回朝,也來送行。
狄爺吩咐弟兄二人:“用力發奮攻書,不用遠送。
”言罷拜辭母親,老太君也有一番囑咐。
相辭公主,許多叮咛之說,難以長談。
是日,狄爺、包公一同起程離了王府,路出本省山西進京,非止一日程途。
忽一天,到了汴京。
次早天子臨朝,文武百官參見已畢。
有擋駕官傳過旨意,包爺即上前俯伏,呼聲:“陛下,前者,臣包拯奉旨宣诏狄王親,今已回朝,現在午門外候旨。
”仁宗天子大喜,說:“包卿平身。
”又忙傳旨宣平西王見駕。
門官領旨宣進狄爺,俯伏金階,朝見已畢。
天子大悅,說:“禦弟平身。
隻因南方依智高逆賊作亂,入寇邕州,晝夜攻打,黎民不安。
今下來戰書,侮辱寡人。
朕原欲親征,包卿又谏止。
故特宣禦弟回朝,領兵征剿亂黨,與寡人洩忿,足見卿之忠義也。
今由禦弟撥調那一方雄兵,先斬後奏,大展雄才。
得勝班師回朝之日,大加升賞,以慰卿勞。
”狄爺說:“陛下啊,臣受主恩,即粉身碎骨,難報萬一。
敢不效股肱之力,代主之勞!蠻兵雖銳,何足挂懷!臣托陛下洪福,此去必然馬到成功。
” 仁宗聞言大悅,傳旨就于偏殿排宴款待狄爺,又賜統領帥印,狄爺飲畢謝恩。
天子又呼:“禦弟,提調各方軍馬,必得一智勇雙全上将,同往為先鋒方妙。
”狄爺說:“不用調取别方之将,前者平西四将與手下焦、孟六将足矣。
但四将上年告駕歸家未回,須要陛下發旨,各路調齊回朝,然後發兵。
”天子聞奏,即發诏旨四道去訖。
是日退朝,狄爺與潞花王千歲并駕同行,一路往王府,直到南清宮内。
潞花王千歲先進内禀知,狄太後娘娘大悅,即命宣進。
狄爺進内拜見姑娘,見禮畢,又與千歲見禮,一同坐下。
是日,姑侄兄弟相逢,仍有一番别後之言,狄爺請安,不一會,排上筵宴相款,不用煩言。
自此狄爺就在南清宮等候四将回朝,然後發兵起程,按下不表。
不覺已有十餘天,四位将
把筆文官分善惡,提刀武将立功勳。
慢言平西王與公主是夜家宴之言,再說包龍圖領旨诏取狄爺回朝,一路帶了王朝、馬漢許多家丁,擺駕規模實難盡述。
出了汴京城,向山西太原府而來。
一程俱有各府州縣相送,不用多談。
是時包爺有王命在身,不敢停留,無分日夜進發。
一日,到了山西地面,進了太原府西河縣,早已命家丁通報。
是日狄爺正在銀安殿閑坐,有宮門官來報聖旨下來。
狄爺聞知,吩咐大開王府正門,預排香案燈燭接旨。
當日包爺到來,小楊村内下了車,人坐大轎,進至王府銀安殿,開了聖旨。
狄爺俯伏于地,包爺啟讀。
诏曰: 奉天承運大家帝诏曰:今有交趾依智高作叛,舉兵犯界反擊, 邕州危于旦夕。
朕乃興兵征讨,不意逆賊又差使官投下戰書,内有 不遜之言,十分無禮,侮辱朕躬,恨于切齒。
正欲親征擒拿,以正國 法,方消朕恨,方洩朕恥。
今特旨來诏,請卿家回朝商議平南之策, 以靖邊疆,以安庶民。
旨意到日,卿須勿緩登程。
朕預設筵宴于金 銮殿,與卿餞行。
欽哉。
包爺宣罷旨意,狄爺謝恩,起來接了聖旨。
當時與包爺重新見禮,分賓主坐下,早有家将獻上香茗。
吃罷,包爺呼聲:“狄王親,目下邊關危急,聖上深恨叛賊戰書之侮辱,原欲禦駕親征。
但下官想起來,一者國家政煩,不可離君;況目下朝廷尚未定立太子,聖上卻是不問,太子所立,乃國之本,群臣與下官谏陳多少,隻不準依。
是以下官薦本于王親為平南總領,望祈早日動身。
”狄爺說聲:“包大人,下官一介武夫,行伍之賊,初立些微小之功,蒙聖上加思,今已位極人臣,須赴湯蹈火也要圖報隆恩,何獨馬上之勞?即欲明日動身登程,回朝面聖了。
但是一路風霜跋涉,有勞于大人。
”包爺說:“狄王親啊,這也奉君之命,何須說勞?”狄爺點首稱謝。
當下吩咐排開酒宴,與包大人洗塵。
對酌之際,談論國家政務一番。
至更夜已深,方才用過晚膳,安宿一夜。
次日狄爺打點,備了行裝登程。
是夜公主知有聖旨相诏,難以谏阻,暗暗垂淚,不敢多言。
此時狄龍、狄虎二位世子在書房聞爹爹回朝,也來送行。
狄爺吩咐弟兄二人:“用力發奮攻書,不用遠送。
”言罷拜辭母親,老太君也有一番囑咐。
相辭公主,許多叮咛之說,難以長談。
是日,狄爺、包公一同起程離了王府,路出本省山西進京,非止一日程途。
忽一天,到了汴京。
次早天子臨朝,文武百官參見已畢。
有擋駕官傳過旨意,包爺即上前俯伏,呼聲:“陛下,前者,臣包拯奉旨宣诏狄王親,今已回朝,現在午門外候旨。
”仁宗天子大喜,說:“包卿平身。
”又忙傳旨宣平西王見駕。
門官領旨宣進狄爺,俯伏金階,朝見已畢。
天子大悅,說:“禦弟平身。
隻因南方依智高逆賊作亂,入寇邕州,晝夜攻打,黎民不安。
今下來戰書,侮辱寡人。
朕原欲親征,包卿又谏止。
故特宣禦弟回朝,領兵征剿亂黨,與寡人洩忿,足見卿之忠義也。
今由禦弟撥調那一方雄兵,先斬後奏,大展雄才。
得勝班師回朝之日,大加升賞,以慰卿勞。
”狄爺說:“陛下啊,臣受主恩,即粉身碎骨,難報萬一。
敢不效股肱之力,代主之勞!蠻兵雖銳,何足挂懷!臣托陛下洪福,此去必然馬到成功。
” 仁宗聞言大悅,傳旨就于偏殿排宴款待狄爺,又賜統領帥印,狄爺飲畢謝恩。
天子又呼:“禦弟,提調各方軍馬,必得一智勇雙全上将,同往為先鋒方妙。
”狄爺說:“不用調取别方之将,前者平西四将與手下焦、孟六将足矣。
但四将上年告駕歸家未回,須要陛下發旨,各路調齊回朝,然後發兵。
”天子聞奏,即發诏旨四道去訖。
是日退朝,狄爺與潞花王千歲并駕同行,一路往王府,直到南清宮内。
潞花王千歲先進内禀知,狄太後娘娘大悅,即命宣進。
狄爺進内拜見姑娘,見禮畢,又與千歲見禮,一同坐下。
是日,姑侄兄弟相逢,仍有一番别後之言,狄爺請安,不一會,排上筵宴相款,不用煩言。
自此狄爺就在南清宮等候四将回朝,然後發兵起程,按下不表。
不覺已有十餘天,四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