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回 清廉能使民無訟 忠勇何妨權作奴

關燈
漢庭仙吏幾時回?蜀道風煙此日開。

     萬裡一琴将鶴去,九霄雙舄望凫來。

     雲邊石棧斜懸閣,樹裡春流曲抱台。

     藏器久知盤錯志,脫囊今見古人才。

     此一首詩,乃是唐賢盧綸所作、送友人作吏新都之詩。

    無非贊他官守清而才幹豫,足為地方倚賴。

    因想古今世上,從沒有個安靜時度。

    這卻為何?隻是沒有廉幹官府,使民無訟。

    看官,你說世界上事,靠着這班烏紗長者,内中卻又不齊得緊:有操守的卻又沒才力,有才力的卻又沒針線,以此紛纭糾結,把世上事越發弄得有頭沒緒。

    這些官長,除起了又貪又酷粗蠢不良之輩,就是算做十分有學問十分有聰明,到那聽訟時節,一些也沒用處。

    隻是甯神靜慮,一點真心應付。

    虛而且公,不敢一些恃着聰明學問,才有許多耐煩體貼的妙處。

    若是胸中沒有靈智,一味倚着此中無欲,好剛使氣起來,畢竟走到刻字門裡去了,百姓撞着他的生性,晦氣到也不步。

    叫做: 從來官法火靈符,黑漆冤沉怎奈何。

     紗帽隻誇錢不要,嚴刑竣法悶葫蘆。

     看将起來,做官實是難事。

    古來帝王治世,極好的稱呼,隻得“民之父母”一句。

    因謂而今官府,誰肯把百姓當做兒女一般! 我且說個小故事兒。

    成化年間,福建建甯府内,有個财主,專囤琥珀犀香等貨,家私也看得過了,姓平,名必用。

    隻是為人刀刀見底,錢财面上,就是親戚朋友,也要論量得足食足兵。

    結識一個舉人,做了兒女親家。

    這舉人姓畢,名榮,性極貪癡。

    随着人的東西,不論堪好,他要開口讨讨看的。

    那平必用也替他拐得彀了。

    一日大雪,老平帶頂絨方巾,因有期功之服,巾上罩個帽套,是雪白銀貂,針鋒約有二寸多長。

    毛裡藏個鴨子,一些也看不見的。

    真是: 軟欺綿,賽白雪。

    淨潔無纖塵,狂風吹不凹。

     不料戴将出來,合當有事,被老畢看見了,便問道:“親翁,這帽套真是寶貝,不知多少得的?小親也要尋一頂。

    ”老平道:“這是遼東人參客帶來,也費四百金交易。

    ”老畢道:“這件東西,就是王侯驸馬,一時也拿不出來,實是愛人。

    ”次日随即就封八十兩銀子,半是七銅八鐵,叫人送與老平,要買這頂帽套,不足再找。

    老平一看,呵呵冷笑道:“别項物事,堪好豐趣不笑秋風去了,這是我一生受用,就是要買,如何肯折三百二十銀子!原銀返璧。

    ”回報老畢如此這般,老畢沒奈何,又添二十兩。

    往返數次,直添到一百一十七兩三錢,連簪挖丁香挑牙戒指之類,都湊在裡頭。

    老平咬緊牙關,定要四百,一厘也不肯少。

    老畢貪不到手,悶不可言。

     老畢有個外甥,叫做宣英,是個禮生,原是有名的宣醜驢。

    見老平如此闆執,沒點親情,遂與老畢商量道如此如此。

    又值次年冬天冰凍大冷,老畢說:“明日要去鄉紳人家上祭,親翁帽套借我闊闊。

    ”老平隻得借他。

    果然次日下午就送還了。

    誰知宣英惡少,半年之前遞張失單在縣。

    縣官姓史,名碑,廣西人,進士出身,也是個君子愛财取之有道的,先已準他廣捕。

    那老平一日戴此帽套街上搖擺,宣英一見,劈領一把,大叫“強盜,強盜!”兩個亂嚷,結結扭扭,扭到縣裡,一聲大屈。

    縣官叫道“拿來!”兩個跪做一堂。

    宣英禀道:“生員去年被劫,曾将失單,具告在台。

    内有白貂帽套一頂,向未緝獲。

    今日天網恢恢,現在此賊頭上。

    ”老平禀道:“小的平必用,雪白良民。

    這頂帽套,是小的自己買的。

    ”縣官問帽套何在,老平在袖裡摸出遞上。

    縣官看了,吃個驚道:“我做老爺的,不曾看見甚麼樣人,這等闊綽!”心裡老早打點亨他一下,遂說道:“盜情事重,失單不止一物,若一件審實,件件實了。

    這個帽套,你二人有何記認?”老平道:“通身純白,并無一根雜毛。

    白花绫裡,左邊護耳有點點血漬,是小的凍耳累的。

    ”宣英道:“這都是人人看見的,何消說得!生員卻有暗号,有一方名字圖書,是鐵線朱文‘宣英之印’。

    在绫裡背後,當中騎縫,拆開線腳可驗。

    ”知縣果叫拆開,看了大叫道:“是了,是了!确有小小圖書一方,是宣英之印”。

    老平有口沒辯,待再說時,已叫收監再審。

    正是: 百姓該吃苦,有官沒日頭。

     卻有意料不及的事。

    有個廉明正直做得神通的察院,浙江人氏,姓官名鏡,号鐵山,恰好這日私行看審。

    審這節事時,他将兩人神情細細摹拟。

    拿定老平不象賊腔,難道親手劫來,公然藏在頭上?回到衙内,仔細推敲,道“有了,有了。

    ”次日黑早開門,朱筆小票,取建甯縣監犯平必用,并拘原告宣英,立刻赴院聽審。

    知縣急得魂不附體,帶着帽套,同去見察院。

     察院叫拿帽套上來,安在桌上,将手一跨,知是九寸光景。

    又看他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