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回 舉世誰知雪送炭 相看都是錦添花
關燈
小
中
大
試,戰北不利。
拱陽的兒子,去鑽一個分上,用了七八十兩銀子,到買一個正科舉。
又在那宅子裡唱戲,開筵擺酒。
宴的都是那些捧粗腿的人客。
隻見席間有一個人,問彥先道:“令兄修士此番的考事如何?”那個彥先小畜生笑一笑道:“這個家兄日日在家讀書,不曾見他取一名。
小弟日日玩耍,到也僥幸了。
想是忒讀過火了,文字深遠,試官看不出。
”說了又笑。
又有那無恥的,插将來幫襯他幾句,笑得個不絕口。
原來這個問修士考事的人,姓俞名桂,字秋英。
幼時曾與修士同窗幾年。
他雖先進了個學,這次也沒有正科舉。
來問修士,隻道他兄弟是好的。
誰知聽了這個滑稽話兒,深惡這小畜生,這樣輕薄。
正鬥着他此番沒有科舉,他或者是奚落我。
初時耐了,吃了數巡酒。
後來一句不揌頭,進扭着那小畜生的胸脯打下三五個嘴巴,衆人一齊上前來勸扯散了。
正走回去在路上,卻好撞着修士,一把扯住,告訴他這一番光景,修士亦默默含憤而别。
過得幾時,大場已近。
街上沸沸揚揚,說道宗師大放告考,儒童也取應試。
那伍氏娘子聽見,向修士道:“聞知宗師大收告考,連儒童也取應試,官人何不去考一考?”修士答道:“我意欲,奈宗師大考秀才,他也是應酬故事。
儒童未必收錄,萬一不濟事,反惹外人笑論。
且間壁那個小畜生,口舌更利害。
”娘子道:“功名富貴,蓋由天定。
桃花三月放,菊花九月開。
濟不濟走一遭,勝如坐在家裡。
” 次日告考。
是夜五鼓,娘子起來,煮了些飯,收拾幾個果餅,整備了一副筆硯,便叫官人起來去考。
那修士猶在床上答道:“當真要去?”娘子道:“飯已有了,筆硯果餅,都收拾在此,便去走一遭何妨。
”那修士隻得起來,吃了些飯,拿了果餅筆硯,正要出門去。
其如這個不做美的老天,驟湃湃的落下雨來,這雨好不大得緊,怎見得: 霎時間,堂前開沼;不多頃,市上成河。
電母娘娘在半空中,傾了百萬銀盆;敖廣爺爺向深淵裡,驅了數千金瓜。
霧昏昏,煙霭霭,不辨個南北東西;密稠稠,森噴噴,那曉得後前上下。
現放着這個破屋子,便是露天;澆做了這壁兩夫妻,卻如淋鬼。
可憐煞這慘檐頭,滴不了有淚貧夫。
那些個幹田埂,沾着了無私膏沐。
那娘子道:“官人,這雨大得緊,待他住一住方好去。
”叵奈這雨那裡肯住。
娘子要向那鄰舍借把傘兒,其時正是五鼓,不便去敲門敲戶。
在那房中東張西望,那破壁子上尋得一個粉碎箬笠兒。
向修士道:“官人,這個可好戴去麼?”修士心裡又恐誤了時節,說道:“到也好。
”就接過手來戴了。
腳下原是一雙歪烏刺,便肐漿漿的戴了這個破箬笠兒便走。
走到宗師衙門首,卻好發擂。
他裹了這一身濕襖子,在那鼓架邊坐着。
少頃,放了炮,開了大門。
所屬官員,魚貫進去參揖了。
隻見一班頭踏,吆吆喝喝的,擡着宗師出來,到那演武場寬大的所在去大考。
單單隻得一個修士是儒童,和泥帶漿,跪在那教場大門,迎着道:“宗師老爺,儒童虞廷禀考。
”那宗師聽見說是個儒童,在那轎上問道:“你這儒童,有何學問,敢來應考?”修士答道:“儒童力學三冬,幸遇宗師老爺文衡高炳,格外拔人,懇求作養,一體與試,隻字可收,乞天甄錄。
”宗師聽了他這話,亦嬉然而笑道:“分付收考,但要面試,不許落号。
”竟出三場題目,命修士作。
修士就伏在案下,拈筆直書。
宗師一面稽查告考生員情弊,又命人四下嚴緝。
日未晡時,修士文字已完,呈上宗師。
宗師看了,擊節稱賞道:“天下有這樣奇才,為何埋沒至今?”對修士道:“我取你入學,附正考一等生員,觀場應試。
”修士謝了出門。
宗師遂取一面牌,寫着告考儒童虞廷,文字優長,準入南昌府學附正考一等生員,後同例應試。
這修士回到家中,見了娘子,備細說冒雨苦楚。
又說宗師看了文字,面許入場。
那娘子不勝歡喜。
笑言未畢,隻見兩個人急匆勿的,拿了一張紅紙來報喜,要酒要飯,要折花紅,吵吵鬧鬧,四鄰都知道,一齊來看。
見虞修士已取入學,又取應試,一堆一堆的,立了議論。
也有說虞修士的相貌,原生得魁梧,像必發達。
也有說畢竟他日夜讀書,自然天不負他苦心,況他這樣一個耐清耐冷的娘子,所以緻有今日。
嘈嘈雜雜,羨慕個不歇。
那知: 不是這般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衆鄰台見虞修士像乏鈔的光景,不能打發報人,各人就相
拱陽的兒子,去鑽一個分上,用了七八十兩銀子,到買一個正科舉。
又在那宅子裡唱戲,開筵擺酒。
宴的都是那些捧粗腿的人客。
隻見席間有一個人,問彥先道:“令兄修士此番的考事如何?”那個彥先小畜生笑一笑道:“這個家兄日日在家讀書,不曾見他取一名。
小弟日日玩耍,到也僥幸了。
想是忒讀過火了,文字深遠,試官看不出。
”說了又笑。
又有那無恥的,插将來幫襯他幾句,笑得個不絕口。
原來這個問修士考事的人,姓俞名桂,字秋英。
幼時曾與修士同窗幾年。
他雖先進了個學,這次也沒有正科舉。
來問修士,隻道他兄弟是好的。
誰知聽了這個滑稽話兒,深惡這小畜生,這樣輕薄。
正鬥着他此番沒有科舉,他或者是奚落我。
初時耐了,吃了數巡酒。
後來一句不揌頭,進扭着那小畜生的胸脯打下三五個嘴巴,衆人一齊上前來勸扯散了。
正走回去在路上,卻好撞着修士,一把扯住,告訴他這一番光景,修士亦默默含憤而别。
過得幾時,大場已近。
街上沸沸揚揚,說道宗師大放告考,儒童也取應試。
那伍氏娘子聽見,向修士道:“聞知宗師大收告考,連儒童也取應試,官人何不去考一考?”修士答道:“我意欲,奈宗師大考秀才,他也是應酬故事。
儒童未必收錄,萬一不濟事,反惹外人笑論。
且間壁那個小畜生,口舌更利害。
”娘子道:“功名富貴,蓋由天定。
桃花三月放,菊花九月開。
濟不濟走一遭,勝如坐在家裡。
” 次日告考。
是夜五鼓,娘子起來,煮了些飯,收拾幾個果餅,整備了一副筆硯,便叫官人起來去考。
那修士猶在床上答道:“當真要去?”娘子道:“飯已有了,筆硯果餅,都收拾在此,便去走一遭何妨。
”那修士隻得起來,吃了些飯,拿了果餅筆硯,正要出門去。
其如這個不做美的老天,驟湃湃的落下雨來,這雨好不大得緊,怎見得: 霎時間,堂前開沼;不多頃,市上成河。
電母娘娘在半空中,傾了百萬銀盆;敖廣爺爺向深淵裡,驅了數千金瓜。
霧昏昏,煙霭霭,不辨個南北東西;密稠稠,森噴噴,那曉得後前上下。
現放着這個破屋子,便是露天;澆做了這壁兩夫妻,卻如淋鬼。
可憐煞這慘檐頭,滴不了有淚貧夫。
那些個幹田埂,沾着了無私膏沐。
那娘子道:“官人,這雨大得緊,待他住一住方好去。
”叵奈這雨那裡肯住。
娘子要向那鄰舍借把傘兒,其時正是五鼓,不便去敲門敲戶。
在那房中東張西望,那破壁子上尋得一個粉碎箬笠兒。
向修士道:“官人,這個可好戴去麼?”修士心裡又恐誤了時節,說道:“到也好。
”就接過手來戴了。
腳下原是一雙歪烏刺,便肐漿漿的戴了這個破箬笠兒便走。
走到宗師衙門首,卻好發擂。
他裹了這一身濕襖子,在那鼓架邊坐着。
少頃,放了炮,開了大門。
所屬官員,魚貫進去參揖了。
隻見一班頭踏,吆吆喝喝的,擡着宗師出來,到那演武場寬大的所在去大考。
單單隻得一個修士是儒童,和泥帶漿,跪在那教場大門,迎着道:“宗師老爺,儒童虞廷禀考。
”那宗師聽見說是個儒童,在那轎上問道:“你這儒童,有何學問,敢來應考?”修士答道:“儒童力學三冬,幸遇宗師老爺文衡高炳,格外拔人,懇求作養,一體與試,隻字可收,乞天甄錄。
”宗師聽了他這話,亦嬉然而笑道:“分付收考,但要面試,不許落号。
”竟出三場題目,命修士作。
修士就伏在案下,拈筆直書。
宗師一面稽查告考生員情弊,又命人四下嚴緝。
日未晡時,修士文字已完,呈上宗師。
宗師看了,擊節稱賞道:“天下有這樣奇才,為何埋沒至今?”對修士道:“我取你入學,附正考一等生員,觀場應試。
”修士謝了出門。
宗師遂取一面牌,寫着告考儒童虞廷,文字優長,準入南昌府學附正考一等生員,後同例應試。
這修士回到家中,見了娘子,備細說冒雨苦楚。
又說宗師看了文字,面許入場。
那娘子不勝歡喜。
笑言未畢,隻見兩個人急匆勿的,拿了一張紅紙來報喜,要酒要飯,要折花紅,吵吵鬧鬧,四鄰都知道,一齊來看。
見虞修士已取入學,又取應試,一堆一堆的,立了議論。
也有說虞修士的相貌,原生得魁梧,像必發達。
也有說畢竟他日夜讀書,自然天不負他苦心,況他這樣一個耐清耐冷的娘子,所以緻有今日。
嘈嘈雜雜,羨慕個不歇。
那知: 不是這般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衆鄰台見虞修士像乏鈔的光景,不能打發報人,各人就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