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回 舉世誰知雪送炭 相看都是錦添花

關燈
也不叫拿一碗與娘子吃。

    正是: 貧子萬人嫌,猶如撲壁蠶。

    萬千世事都容易,隻有告債難上難。

     那娘子心裡自思:你看如此光景,官人這個字兒欲得不拿出來,那官人又忍餓在家,嗷嗷待哺;欲得拿将出來,伯公又不在。

    這個伯婆又不識字,便識字他也是回你個沒有的。

    總是既已上了他的門戶,羞也羞得夠了,何在這一節事情,便拿出來罷。

    遂瑟瑟縮縮在袖裡去取。

    那伯婆見他拿出在手,是個字兒,便取笑道:“我道娘子拿些甚麼物件與我,原來是一張紙。

    ”娘子就道:“這個字兒,是侄兒寫與伯公的,欲向伯公伯婆,暫挪借些銀米,以救目下之苦,另日設處了奉還。

    ”那伯婆道:“可笑我那侄兒,這一把年紀,也不去覓些生意做做。

    就是扁擔拿一條也好。

    終日在家,看了這半間破屋子,咿咿唔晤,隻是裝鬼叫,那裡救得貧、濟得饑。

    隻管東處借米,西處借銀,就借得些,也有用了的日子。

    這個字兒也不消拿與伯公看,娘子你依舊拿了回去罷!伯公這幾日,好不心裡焦悶,正要納錢糧,又要嫁女兒,又要讨媳婦。

    各處的帳頭帳腦,讨不得一分上手。

    那裡有銀米借與你們?你這樣标緻後生的一個娘子,随了别人怕沒有這一碗飯吃?可笑我那侄兒,你又養妻小不活,抵死要留住你在家做甚麼?卻不誤了你的終身。

    ” 那娘子聽了這一席話,不覺出了一身冷汗,掇轉身便辭别去了,急忙忙的走到家裡。

    那官人見娘子走得急,隻道有銀米拿來。

    連忙出門迎着,卻是一雙空手。

    那娘子也不說個詳細,便向自己的竹床上,隻一跤的卧倒,将袖兒遮着眼面隻是哭。

    修士知情不諧,去向那條歪凳上坐着,大聲口口口口口氣。

    不一會走至床邊,将娘子撫了又撫,問了又問,道:“伯公在否?”娘子遂起來,一五一十,将那個老花娘的說話。

    備細說了一遍。

    那修士道:“娘子不要理他,難道我和你就窮了這一世不成?若有個吐氣的日子,決不要忘了今日這老殺婆的說話。

    ”那娘子便改容道:“官人,隻怕你肚裡餓了,我到氣得個虛飽在此。

    不若還是向鄰舍胡阿太處,再借他一升米來,煎些稀粥湯,且和你接過這一頓,再做理會。

    ”娘子正要出門,忽見修士有個表叔姓夏名夔字王佐,常與修士論文,往來交厚。

    這日卻好叫小使,拿了東西來望修士。

    叫做: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那虞娘子遇見,急回轉家,避在床後。

    修士出迎那表叔。

    夏王佐道:“我這幾日,家間有事,不曾來看得你老侄,你的書越讀得多了。

    ”修士道:“隻是家貧,乏燈火之費,不曾讀得甚書。

    ”王佐道:“貧乃士之常,不足挂齒。

    我備得有白米一石,盤纏三兩在此,聊奉老侄為燈火之費。

    ”說了即喚自随的小厮攜進米來。

    小厮進來見了修士,遂将這米袋放在地上。

    王佐袖裡拿出銀子來,也放在桌上。

    修士謝了又謝道:“不是老叔今日見惠,我夫妻二人也難存活了。

    後日倘有寸進,敢忘尊叔大德,定當犬馬相報。

    ”王佐笑道:“此些須小事,何足雲報。

    老侄時有不足之處,我再設處送過來。

    ”說了起身辭去。

     為嫌綠葉逢秋盡,獨取霜根着意栽。

     那修士便喚娘子出來,将米藏在甕裡。

    娘子說道:“難得這個恩人,官人日後不要忘了他。

    ”修士道:“正是。

    ”一面娘子去量些米,淘了放在鍋裡;一面修士拿了銀子,出門去買些蔬菜。

    正是: 柴米油鹽醬酷茶,大小開門用着他。

     世間勞碌無休歇,誰能七件免波查。

     卻說那個修士的伯子拱陽,隻為田地門戶,被人勒掯,沒奈何,口渴吃鹽鹵。

    為兒子彥先買了個秀才,又新做親,結了一個冠帶耆民做親家,紗帽圓領會親。

    拱陽在那個宅子裡大吹大擂,開筵擺酒,做戲慶樂。

    諸親百眷,南鄰北舍,都持了份子來賀他。

    他因而款待,過不得數日,又嫁女兒出門,女婿是典史公子。

    拱陽未免忍痛熬疼,免不得宅子裡又大吹大擂的開筵擺酒,結識鄉官。

    原來修士是他的親侄兒,拱陽一向因他貧乏,不大睬他。

    就是他的兒子,與修士從堂兄弟,他也叫兒子不要理他。

    除非路途相見,彼此一禮而去。

    那日修士沒奈何,寫這封字與他借貸,又受了這一場沒趣,反被這老殺婆言三語四,以此修士懷恨在心。

    就是他讨媳婦,嫁女兒,修士也不上他的門戶。

    正是: 丈夫有骨不能柔,恩似春風怨似秋。

     有日黃瓜茄子熟,貧兒也會覓封侯。

     不覺光陰迅速,倏然過了一載。

    卻值大比之年,修士去應了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