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回 舉世誰知雪送炭 相看都是錦添花
關燈
小
中
大
父精母血結成胎,為甚薰莸不共才?君子自成君子品,小人徒作小人呆。
列位哥,俺這一篇說話,單說君子小人不同。
君子自可恭可敬,小人自可惡可賤。
俺有兩個比方,君子就如那高崗松柏一般,霜雪打他不黃,風雨吹他不折;小人就是那糞窖裡的臭蛆,一味鑽新棄腐,以臭為香。
若拿他在清水裡,就直僵僵懶塌塌有許多不自在。
這是甚麼原故?皆因小時父母不曾教得,詩書上不曾讨得個分曉,時時在錢堆裡養命。
他那一種機智靈巧,都在這錢字上做了工夫。
父母看做路人,兄弟認做别姓,那朋友一發是個外國四夷之人。
單單隻有那妻子,讨了他些便宜,若是勢利到那極處,便是出妻獻子,他也是甘心的了。
所以世情漸次澆薄,民風專尚奢華。
你争我奪,把個道義都撇在揚子江裡,可嗟,可歎! 話表江西南昌縣,有個儒士,姓虞名廷,字修士。
父母已亡,早年娶下一個伍姓妻室。
修士志氣如雲,一味鑽研經史,不知歲月。
一向虧煞父遺數畝薄田,數間房屋,也都賣去為燈窗之費了。
伍氏不是績麻,便與人縫紉,轉換些活利,以助日常零用。
一月一月,一年一年,加之時荒歲歉,四處兵戈撩亂,米珠薪桂,蔬菜價騰。
他夫妻二人,住在那十字坊,一條伛兜巷裡。
止得半間屋子,那屋子怎生模樣: 說道有柱借柱,說道無梁搭梁。
頭上瓦數片缸塊,壁間落幾條草薦,一扇闆門無扊桕,兩條杌凳少梯檔。
歪倒西邊,卻似醉漢低頭扶不起;丫撐北面,猶如病婆扒腳走難支。
養濟院裡的散寮,鋪兵隊裡傳舍。
到也月明常照疏床上,雨橫頻添破釜中。
那伍氏與丈夫虞修士,住此多載。
堪堪食不充腸,衣不蔽體。
東家借鹽,西家乞醬。
倒也虧得這些鄰舍,缺米時常去借米,少柴時又去借柴。
就是不大還得清楚,他也不大計較。
有個伯子名旭,字拱陽,伯母查氏。
深居大宅,家業頗饒。
隻有一件憊賴病,性子極其悭吝刁鑽,毫厘絲忽之事,他必皺着眉頭,彎兜打算。
弄得一厘便宜到手,有說有笑;若一厘隻得一厘,扯個拽直,他便頓足傷心。
畢竟算計家中男女借端生事,罰掉他一碗粥、半碗飯,補着便宜他才睡得瞑目。
若逢鄰舍賀吊之禮,他整整獨自一封,兇事三分,吉事倍之,定主用的刮闆騷銅。
有人請他吃酒,預先一日,不離淨桶,逼得肚裡精幹。
次日赴席,骨頭鹵汁都并折裝囊,幹燥下飯,張得眼慢,還要袖些回家。
米油吃着窖坑,垃圾留下換碗。
亂發結頂網巾,浴湯挑去灌地。
說不盡他千般刻苦,萬種镂搜。
他貼四句家訓,以示酸啬之義。
道: 冬日飲湯,夏日飲水。
惜福有福,不可貪嘴。
他卻有甘心伏小的所在,勢利面上,他又極肯賠錢養漢。
所以扶起不扶倒,個個喚他是的闆小人。
你看可憐侄子修士窮得徹骨,他一合也不肯資助。
一日修士和那娘子,至晌午猶未起煙,修士肚子裡骨碌碌也似雷鳴。
娘子道:“我餓到不打緊,隻是官人餓了難過,必不能看書怎麼處?”修士低聲道:“這些鄰舍,我們都告緊得他不奈煩了。
我再三尋思,還是向大宅伯子處挪借些銀米,權支幾日,再作區處。
隻是我顔重,不好自去,娘子,沒奈何,央及你走一遭。
”那娘子皺着眉道:“官人,你隻管闆難的事情要我做,你那伯子到猶可,那伯婆的嘴臉更難看。
我去自去,萬一沒有,教我這羞臉兒,怎地回來?”叫做: 上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
修士忖一忖道:“也罷,待我寫一個字兒給伯子,你拿去不必開口,他看了字,自然有個回覆。
”娘子道:“這還使得。
”那修士拿起筆,将一張竹簡上寫得哀哀懇懇,卻是早晚斷然餓死,專候伯父可憐,借些銀米,以救燃眉的說話。
寫畢遞與娘子。
娘子接了,三回五轉,勉強而行。
過得三五家門面,便是他伯子的大宅。
娘子走到門首,隻見三五隻大狗,咆咆哮哮的叫将出來,驚得那娘子沒處躲。
隻見裡面聽得狗吠,隻道有客來,一個人在軟門邊張一張,見了娘子,便不睬走進去了。
娘子見有人,急着走向前,那人已走進去,對那主母說:“不是甚麼客。
是二房裡那個叫化娘子。
”那娘子适到内軒,已親耳聽見了。
其時見了伯婆,縮又縮不疊,隻得帶着哭容向伯婆下個禮,伯婆回了,便自去在那栲栳幾上坐着。
那娘子見他不叫坐,也不好去坐,隻是站着叙了些寒溫,泛泛說話。
隻見那些丫頭們,拿人參湯的、拿圓眼湯的、拿百果糕的,鬧鬧吵吵,都自去答應那主母。
那主母便是淡茶兒
列位哥,俺這一篇說話,單說君子小人不同。
君子自可恭可敬,小人自可惡可賤。
俺有兩個比方,君子就如那高崗松柏一般,霜雪打他不黃,風雨吹他不折;小人就是那糞窖裡的臭蛆,一味鑽新棄腐,以臭為香。
若拿他在清水裡,就直僵僵懶塌塌有許多不自在。
這是甚麼原故?皆因小時父母不曾教得,詩書上不曾讨得個分曉,時時在錢堆裡養命。
他那一種機智靈巧,都在這錢字上做了工夫。
父母看做路人,兄弟認做别姓,那朋友一發是個外國四夷之人。
單單隻有那妻子,讨了他些便宜,若是勢利到那極處,便是出妻獻子,他也是甘心的了。
所以世情漸次澆薄,民風專尚奢華。
你争我奪,把個道義都撇在揚子江裡,可嗟,可歎! 話表江西南昌縣,有個儒士,姓虞名廷,字修士。
父母已亡,早年娶下一個伍姓妻室。
修士志氣如雲,一味鑽研經史,不知歲月。
一向虧煞父遺數畝薄田,數間房屋,也都賣去為燈窗之費了。
伍氏不是績麻,便與人縫紉,轉換些活利,以助日常零用。
一月一月,一年一年,加之時荒歲歉,四處兵戈撩亂,米珠薪桂,蔬菜價騰。
他夫妻二人,住在那十字坊,一條伛兜巷裡。
止得半間屋子,那屋子怎生模樣: 說道有柱借柱,說道無梁搭梁。
頭上瓦數片缸塊,壁間落幾條草薦,一扇闆門無扊桕,兩條杌凳少梯檔。
歪倒西邊,卻似醉漢低頭扶不起;丫撐北面,猶如病婆扒腳走難支。
養濟院裡的散寮,鋪兵隊裡傳舍。
到也月明常照疏床上,雨橫頻添破釜中。
那伍氏與丈夫虞修士,住此多載。
堪堪食不充腸,衣不蔽體。
東家借鹽,西家乞醬。
倒也虧得這些鄰舍,缺米時常去借米,少柴時又去借柴。
就是不大還得清楚,他也不大計較。
有個伯子名旭,字拱陽,伯母查氏。
深居大宅,家業頗饒。
隻有一件憊賴病,性子極其悭吝刁鑽,毫厘絲忽之事,他必皺着眉頭,彎兜打算。
弄得一厘便宜到手,有說有笑;若一厘隻得一厘,扯個拽直,他便頓足傷心。
畢竟算計家中男女借端生事,罰掉他一碗粥、半碗飯,補着便宜他才睡得瞑目。
若逢鄰舍賀吊之禮,他整整獨自一封,兇事三分,吉事倍之,定主用的刮闆騷銅。
有人請他吃酒,預先一日,不離淨桶,逼得肚裡精幹。
次日赴席,骨頭鹵汁都并折裝囊,幹燥下飯,張得眼慢,還要袖些回家。
米油吃着窖坑,垃圾留下換碗。
亂發結頂網巾,浴湯挑去灌地。
說不盡他千般刻苦,萬種镂搜。
他貼四句家訓,以示酸啬之義。
道: 冬日飲湯,夏日飲水。
惜福有福,不可貪嘴。
他卻有甘心伏小的所在,勢利面上,他又極肯賠錢養漢。
所以扶起不扶倒,個個喚他是的闆小人。
你看可憐侄子修士窮得徹骨,他一合也不肯資助。
一日修士和那娘子,至晌午猶未起煙,修士肚子裡骨碌碌也似雷鳴。
娘子道:“我餓到不打緊,隻是官人餓了難過,必不能看書怎麼處?”修士低聲道:“這些鄰舍,我們都告緊得他不奈煩了。
我再三尋思,還是向大宅伯子處挪借些銀米,權支幾日,再作區處。
隻是我顔重,不好自去,娘子,沒奈何,央及你走一遭。
”那娘子皺着眉道:“官人,你隻管闆難的事情要我做,你那伯子到猶可,那伯婆的嘴臉更難看。
我去自去,萬一沒有,教我這羞臉兒,怎地回來?”叫做: 上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
修士忖一忖道:“也罷,待我寫一個字兒給伯子,你拿去不必開口,他看了字,自然有個回覆。
”娘子道:“這還使得。
”那修士拿起筆,将一張竹簡上寫得哀哀懇懇,卻是早晚斷然餓死,專候伯父可憐,借些銀米,以救燃眉的說話。
寫畢遞與娘子。
娘子接了,三回五轉,勉強而行。
過得三五家門面,便是他伯子的大宅。
娘子走到門首,隻見三五隻大狗,咆咆哮哮的叫将出來,驚得那娘子沒處躲。
隻見裡面聽得狗吠,隻道有客來,一個人在軟門邊張一張,見了娘子,便不睬走進去了。
娘子見有人,急着走向前,那人已走進去,對那主母說:“不是甚麼客。
是二房裡那個叫化娘子。
”那娘子适到内軒,已親耳聽見了。
其時見了伯婆,縮又縮不疊,隻得帶着哭容向伯婆下個禮,伯婆回了,便自去在那栲栳幾上坐着。
那娘子見他不叫坐,也不好去坐,隻是站着叙了些寒溫,泛泛說話。
隻見那些丫頭們,拿人參湯的、拿圓眼湯的、拿百果糕的,鬧鬧吵吵,都自去答應那主母。
那主母便是淡茶兒